“情境—感悟”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施

2022-09-11

1“情境—感悟”教学模式的内涵

情境即情况、环境, 一般是指由外界、景物、事件、人物关系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有机结合的境况。建构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外部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或醒悟。人的成长靠感悟, 知识的获取、品德的形成, 也靠感悟。感是感性认识, 悟是上升到带有理性认识的程度。感悟就是强调学生成长的内化过程, 强调学生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总结、自我提炼、自我反思、自我升华。

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中的“情境—感悟”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课堂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感悟, 以获得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这种模式以课程目标为根据, 以情境创设为基础, 以学生的感悟为关键,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

2“情境—感悟”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情境—感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把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笔者经过不断尝试, 总结出“情境—感悟”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即“情境创设—教师质疑—学生感悟—师生互评—实践探索”, 其实施流程如图所示。

“情境—感悟”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2.1 情境创设

这是“情境—感悟”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创设教学情境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现代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具体地讲, 就是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 层层设疑, 环环紧扣学生的心弦, 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教学内容情、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 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动力, 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水平, 在教学中创设易于学生理解、把握和可操作的真实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融入感悟的积极性, 制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有条件的前提下,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尽量借助网络和多媒体。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 增加教学容量, 还可以利用音乐、录像、图片等形式来创设情境, 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2 教师置疑

这是“情境—感悟”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在这一环节, 教师要根据创设的情境进行提问, 明确课堂要探讨的问题。对于中学生而言, 问题应是学生可以理解的或者是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日常现象。

如教师在讲授“你的个人隐私受到侵害了吗?”这一节时就可以用一些日常的现象进行提问。“父母查阅子女的手机短信、老师私拆学生的信件”算不算侵犯他人的隐私呢?“同学之间传播小道消息、家长互道孩子隐私”算不算侵犯他人隐私呢?通过这些常见的问题, 便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2.3 学生感悟

这是“情境—感悟”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引导学生充分感悟, 以完成教学内容, 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开展教学, 如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在这一环节中, 应实现两个基本目的:

(1) 通过情境创设, 让学生学会独立搜集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 独立思考并初步感悟, 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和自我发现的能力。

(2) 通过情境创设, 让学生分组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做好讨论记录, 特别要记录下经过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如教师在讲授“保护个人隐私”这一节时, 可以让学生结成合作小组学习“法律导航”

和“阅读与感悟”中关于“个人隐私权”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 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互帮互助, 并对“个人隐私权”达成共识。针对教师在课前提出的疑问,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 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当的帮助、引导学生, 使他们能够得出基本结论。

2.4 师生互评

在这一环节, 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谈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并与其他同学分享探求知识的喜悦和乐趣, 展示自我风采。同时教师要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互评, 在互评的基础上, 教师对其进行总结。通过学生自评、互评, 教师总结, 让学生充分感悟品德、能力和知识, 激励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反思。同时教师要注意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 以达到对探究主题的价值升华。

2.5 实践探索

这个环节主要是进行作业练习、课堂演练或安排行为实践, 可提出高于教材的带有思考价值的发散性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 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通过实践探索, 可以很好的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如在讲解完“环境保护”一节后, 笔者提出“治理环境污染有哪些方法”?结果发现, 学生提出的建议除课本知识外, 还能联系所学的化学、生物知识, 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 结语

“情境—感悟”教学模式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通过创设某种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从而获得和内化感悟,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形成积极的思想倾向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道德生成的主人。

摘要:本文在对“情境—感悟”教学模式简单论述的基础上, 提出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情境——感悟”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

关键词:思想品德,情境—感悟,教学

参考文献

[1] 周国梁.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7, 11.

[2] 南长荣.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情境教学[J].科学教育家, 2007, 12.

[3] 曾甘普.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上一篇:关于企业重组的若干思考——以Y公司为例下一篇:如何提高妇产科护理人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