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2023-04-16

第一篇:小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小议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衡量标尺。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呢?本人在三尺讲台上多年耕耘,对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兴趣;教法;学法;收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225-02

一、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那在学校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每天5分钟读报时间

大凡学校,都订有报章杂志。我要求学生每天从中选一篇文章,或者一则新闻,或者一个故事,在讲台上读给同学们听,并且读后还要概括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5分钟)。每天上朝读课提前5分钟进教室,按学号轮流进行。每周评选一个读得最好的学生来树立榜样,并给予物质奖励。

通过读报,不但壮大了学生的胆子,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每周5分钟讲故事

要求同学们一周记一个故事或者一则笑话,在每周一的班会课上用5分钟时间讲给大家听,一周抽一个同学。

通过讲故事,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每周2分钟新闻回顾

按学号轮流表演,回顾一下一周来最有意义、印象最深的发生在身边的新闻,随意安排在语文课上。

通过新闻回顾,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每节语文课上播放一首古诗或一首散文诗的阅读录音,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那在家里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只有父母热爱读书,孩子才会得以言传身教,自热而然地热爱读书。曾看到一则短文是说,无论爸爸妈妈开始在家干什么,只要孩子一进家门,他们马上把其他事情都抛开,爸爸手捧报纸看起来,妈妈手拿书本读得摇头晃脑。试想,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怎么会不爱上读书呢?

家庭是熏陶孩子读书的重要场所。试想一个家庭“干净”得连一张报纸都找不到,那孩子会喜欢读书吗?一个有文化熏陶的家庭,免不了订有几样书报杂志,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免不了有几本喜欢的作文书和故事书。如果一个学生连一本作文书、一本故事书都拿不出来,试想,他的语文能力会提高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就是说孩子要多读、多看、多记,这样语文功底自然而然会有所加深。

所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坚持阅读,孩子的阅读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二、教法

俗话说,要交给学生半桶水,教师必须得有一桶水。一个好的老师,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看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还得看教师的引导作用。

如今的语文教学,许多老师觉得语文没有什么可讲的,学生们也没有什么可学的。教与不教,学生的语文成绩并无大碍,关键是学生自身的语文功底。

我认为这种看法大错特错,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

我认为阅读一篇文章,要搞清楚以下几点:

1.弄清文章的体裁。

2.理清作者的思路,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其重要内容。

3.弄清文章所表?F的主旨。

4.抓住文中精彩片段进行赏析阅读。

5.课后作业一定要贯穿在课文中讲解。

看来教师的教法相当重要。许多老师上语文课觉得没有什么可讲的,叫同学们读读课文就行了,或者照本宣科,讲一下什么段落结构,讲一下什么文章主旨,这样一篇文章就算教完了,学生也算学完了。一节课下来,连老师自己讲了什么,恐怕都不知道吧,那又怎么能让学生对你的课有印象呢。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失去了兴趣,他们不喜欢语文,那又何谈对语文阅读有兴趣呢?那语文成绩又如何能提高呢?

在语文课上,我们不说教师要像演员一样用吹拉弹唱吸引眼球,但应该深钻教材,吃透教材,深入了解该班学生,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要有教学艺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你这个教师,当然也就喜欢你教的课程,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成绩也就提高了。

三、学法

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关键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能一味“死灌”。我是这样指导学生学习说明文《苏州园林》的: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2、课文是如何具体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的?

3、在课文具体介绍园林特点时,课文讲了苏州园林栽种与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的特点,重点阅读这一段,弄清以下问题:

①找出文段中心句。

②给这段文字分成三层,并归纳其层意。

③这段文字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④这段文字用了哪些说明方式,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我又是这样指导学生学习议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指出对方的论据是什么?对方的论点是什么?

3、正面立论的观点又是什么?

4、文章是怎样逐层进行论证的?

5、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6、画出本文的结构图解。

学习每篇文章,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先让学生放声朗读文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读书时遇到的疑问和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由每组小组长释疑解惑,老师作指导。

这样语文课上人人有事做,个个能阅读。既弄清楚了问题,又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更提高了阅读兴趣。

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要有的放矢,不能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学了一篇文章将会一无所获,那怎么能提高学习成绩呢?

四、收获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肯付出,定会有收获。本人所任的语文学科,近三届在石垭片区统考中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同学们更是喜欢上我的语文课。

综上所述,学生的阅读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第二篇: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高中语文阅读分为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不论哪种文体,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是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综合检验,拼音、字词、语法、修辞等知识点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通过阅读教学将各个知识点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有体系的语言情境中实施教学,使学生能够系统性的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方法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滞后的教学观念必然催生低效的教学行为,并最终导致低质量的教学成果。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中以讲为主,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学模式的单一,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对语文科目的学习兴趣索然。在教育改革全面进行的浪潮下,笔者就如何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做如下论述:

一、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首先就要从自身教学态度的改变做起,将传统教学模式中可以巩固基础知识的方式方法予以保留,对不利于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果断的舍弃。在高中语文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按照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组,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章拆分成三个任务:“荷塘”“月色”“作者心境”,各个小组来领取任务,将文中直接描写景色或者心情的句子记录下来,比如,文中写道“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表达了作者初入荷塘时的欣欣然,学生随着作者的脚步领略夜晚荷塘的美丽景色,皎洁的月亮、泛着月光的荷叶,以及作者随着景色变换的所思所想带来的心境的不断变化。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作者当时的历史时期,制作包含符合特定年代的视频、图片、声音等展现历史原貌的幻灯片,通过放映影像,将那个年代的战火纷飞与幽深静谧的荷塘月色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感受冲击,体会作者的心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 延展课外阅读,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肥沃的土壤,而这土壤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学,要向更广大的课外读物延伸。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留给课外阅读的时间就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就更应该具有选择性,不仅是读物的选择和甄别,更重要的是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能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完成阅读的积累和对语感的培养。

(一) 精读。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得知,高中阶段的学生适合读名家散文和简短精干的短篇小说。合适的读物具备以下特点,短小且优质,阅读时间少;言简意赅,便于学生理解;脉络清晰,便于学生吸收和模仿。

例如,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这篇文章,老画家为饱受病痛折磨的女画家在常春藤上画上最后一片叶子,给女画家带来了希望,最后女画家恢复健康,老画家却因为冒雨画下叶子而死去。教师通过解构这篇小说,引导学生快速掌握文章主旨,对文中怎样围绕叶子进行描写以及如何将情感融入描写当中。精读优秀作品是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

(二) 泛读。科学合理的泛读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开阔眼界,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逐渐便能掌握解构文章,提炼主旨的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能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文章书籍。例如,丰富文采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丰富写作风格的《卡夫卡短篇小说选》《茨威格小说选》等让学生通过泛读扩展知识面,在锤炼阅读方法的同时积累写作素材,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又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这样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三、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堂中教材的学习是学生掌握高中语文知识的基础,课下的延展阅读一方面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学生要坚持,一天看、两天看是没有效果的,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对于阅读来说,良好的习惯不只是读,需要学生手眼并用,只有这样才是科学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语文《鸿门宴》的学习中,由于是文言文,学生在第一遍阅读中甚至都不通畅,自然就更加不清楚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这时就需要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备注,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i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中,“目”字为动词,意为“看向”“使眼色”等类似的字词,教师一定要叮嘱学生在一旁进行备注,以便能顺畅地进行阅读,完整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始于兴趣,精于方法,终于坚持。知识的丰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是长年累月一点一滴的积累,相信在教师的不懈努力下,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希望本文能够给奋战在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郝朝良.培养高中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2]文旭.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

作者简介:

吴燕慧,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正兴学校。

第三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阅读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之中阅读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之中,阅读训练不仅是提升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也是通过阅读的积淀实现情感表达、思想传达方面的提高。在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训练之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大纲的安排进行阅读题材和文本的设置,结合语文教材实现阅读教学的最大效果,也因此,在进行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时,也需要结合教材进行探讨。

1、体会文字的音韵美

汉字作为全世界最为特殊的语言文字符号,具有独特的表音、表意相结合的特质,这赋予了汉字形象生动的字符的同时也使得汉语具有独特的音韵美感,这在中国的古诗词、现代诗歌之中都有体现,优秀的外国诗歌也能够通过出色的翻译工作传达出诗歌的美感。在中国的语文教学之中,诗歌体裁作为音韵美的最佳载体,长期以来都是语文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对象,诗歌作品广泛分布于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的语文教育之中。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选取了难度较大、篇幅较长的诗歌作品来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其中既包括了闻一多的《发现》、艾青的《北方》和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等出色的现代诗,也包括了作为中国诗歌个人创作源头的《离骚》。其中的《离骚》难度特别高,虽然仅是以节选的形式选入高中课本,但是《离骚》的创作时间久远,诗歌语言与现代口语变化较大,且选用楚地方言创作带来了很多生僻的词汇和表达,这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也因此,在进行《离骚》等难度较大的古诗教学时,教师应该尤为重视其中音韵美的传达,以汉语的音韵美感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播放朗诵视频、组织学生进行分段落的诗歌朗诵的形式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感。

2、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流传一时,还能够传诵千古,这得益于文字之中盛载的真挚感情。在进行语文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对于字里行间氤氲的感情的领悟和理解是学习的重要部分,同时,学习教材文本中传达情绪和思想的高超技巧也是语文学习的本来要求。在高中语文教材之中有着大量在传情达意方面尤为出色的作品,其激烈真挚的感情、中正平和的表达以及细腻入微的阐述是流传时最为打动人的。

例如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前者是文天祥在国破家亡的紧要关头,秉持着毁家纾难的理想,对自己的人生特别是国难时颠沛流离的轨迹所做的总结和回顾,以一种坦然而又心酸的笔调书写了国家破灭的悲剧和个人在动荡时代苦难,既充溢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与眷恋,也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的特殊心境。考虑到宋元鼎革之际对特殊时代背景,教师在进行文章教授的过程之中需要特别补充一些相关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从当时人民死伤惨重、颠沛流离的时代背景之中去理解文天祥寄予文字的感情。后者是对明末党争黑暗政治的记录,以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行为讴歌了黑暗重压下仍然闪烁的人性闪光,以普通人所做的不普通事为切入点,作者对黑暗政治的满腔悲愤和对悲壮牺牲的痛苦无奈溢于言表。同样,教师在将《五人墓碑记》的情感表达作为教授重点时,也需要结合明末的政治黑暗格局来进行讲解,以当时阉党、东林党的血腥斗争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情感。

3、结合时事进行阅读训练 对语文阅读的训练不仅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经历,教师还需要结合当下的时代环境进行解读。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中,作者陈炎探讨了东西方文化在文化方面的冲突和融合,特别是双方的文化资源在整合和利用中的矛盾和不同。对于这一类教材之中的文字,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尤为突出语文阅读与当下结合、与实时结合的特质,在教学之中突出时代性和新颖性,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还需要对其背后的相关问题进行更为深入和有据可依的探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打开国门之后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就已经成为了学术界和传媒关注的重点,这在千禧年达到了顶峰,其背后蕴含的初开国门之后中国人对国外的新奇、向往、好奇和关注是这类文字所共有的。在当下的语境之中,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已不再是改革开放之初的格局,国人的自信心给予了中国文化更好的表达途径,也提供了看待西方文化更为冷静客观的态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把握机会,不仅局限于教材本身,还应该联系当下留学热、电影之中的中国热等特殊现象,鼓励学生挑选相关文章进行阅读和分享。不仅是时文共赏析,积淀的文学作品之中也具有现代内涵,可以结合当下时事进行新的解读。《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著名演讲词,其中重点阐述了蕴涵着公正、和平、拼搏等优秀人类品质的奥林匹克精神,而这在当今中国应该激起新的反响。作为奥运的举办国之一,中国人对于奥运精神应该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于北京奥运之后中国体育的发展和国人精神面貌的改变应该有着独有理解,而这也可以纳入语文阅读训练之中,鼓励学生在课后交流相关文章的同时努力表达自己的见解,提供独到的视角。

结语:

语文的训练不同与其他学科,需要尤为漫长的学习和训练,经历长期的积淀,这在语文阅读训练之中尤为明显。但是语文阅读训练并非难以看见成效,只要把握住语文的音韵美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再辅以时事热点的关注和课后相关新闻文章的关注,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并非难事,这在当前高中语文阅读训练实践之中以及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高中语文教学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度较高,尤其是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更是提高了对阅读教学的重视。阅读教学研究是所有的语言教学重点,阅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学习水平。

在我国传统教学观念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基本上处于一种固定、呆板的教学状态中,而阅读教学也常常出现功利性的阅读状态,这对于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极其不利的。面对日益多元化的语文学习环境,各种新兴语言类型对汉语发展带来的冲击,都使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极为艰巨,通过阅读教学方法的调整能够使学生从学习状态到学习效果得到彻底的改善,便于掌握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及阅读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一、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高中语文学习阶段对阅读的偏重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关注已经经历了许多年的持续,使当前的高中阅读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的主流选择。阅读教学性研究所针对的研究内容是如何发挥阅读教学的效果以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这种研究能够从与学生学习需求相关的内容出发,建立起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并提高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教学效果不断优化,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

语文教学中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现象,这种情况使得学生无法掌握学习的重点与目标,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学生难以控制自主阅读和学习的内容,无法熟悉阅读要求和阅读技巧,最终使阅读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教学思路不清晰

阅读教学针对不同的课文都要有清晰的思路,才能易于学生来理解文章的内容、重点、情感、思想等,这些能力的掌握如果都依靠学生的自主能力来完成,必然会有较大的难度。有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文章思路的梳理,也能够从阅读中取得自身需要的知识,但大部分学生如果没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指导,让学生有目的、有条理的开展阅读学习,就必然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规律性缺失

阅读教学需要有一个整体性规划,即在某一个学习阶段应当以某个内容为学习重点,而在下一阶段学习重点就要有所转移,这是教学规律性的基本要求,通过规律性安排各种基本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语文的综合性、均衡性能力。然而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规划时缺少对这种教学规律性的关注,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4.缺少情感阅读

情感阅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阅读学习的效果,以及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然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这种情感阅读无论从范围上还是阅读深度上教师表现出不足,使学生对作品或课文的理解程度不高,同时也无益于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升策略

1.建立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

教师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首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再选择具体的阅读文章、阅读重点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这是阅读教学提升的最基本条件,也是最基本要求。教学目标的明确应当有完整的目标体系,包括目标确定的原因、内容、方法,同时还要对目标完成的步骤有明确框架,让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能够更加顺利、阅读提升效果更加明显。

2.建立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的建立是实施阅读教学的首要步骤,教师在阅读教学实施之前应当首先为学生营造出合适的阅读环境,这样才能使整个阅读过程的接受程度更高,理解更加准确,进而满足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以《鸿门宴》为例,整个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了基本文言阅读基础知识,还需要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就应当先以文言表述为引来将学生带入文言的阅读环境中,然后再借助文言形式表述部分与鸿门宴故事发生背景相关的历史情节,最后使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阅读状态,高效的完成阅读学习任务。

3.提高学生阅读技巧

教师对阅读技巧的传授是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水平的关键,学生仅仅通过自主阅读无法完全掌握作品中的关键学习要点及重点,所以技巧对于阅读学习来说极其关键。以《边城》为例,教师对学生进行技巧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收集并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掌握作品创作的背景,这样就能够使整个作品的理解更加准确。另外《边城》的最大特点是在优美语句的运用上处理的恰到好处,这些优美的写作手法都是学生需要关注并学习的重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优美语句的背诵或者抄写来加深对这些语句的印象,进而对整篇作品有深刻的理解。

4.开发多元化的阅读内容

多元化的阅读内容是指除课本之外的其他阅读,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以《红楼梦》为例,这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颠峰作品,包含了几百个人物描写,以及丰富的诗词描写,有着极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高中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已经毫无压力,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深刻剖析掌握作者想要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作品中反映出的各种社会影像,都是能够使学生阅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的科学途径。

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调整与提升,要想满足新课改提出的阅读教学要求,就应当建立起科学完善的阅读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不断调整,才能使整体的语文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甘肃山丹县第一中学。

第五篇: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析

【摘 要】深度阅读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所谓深度阅读,就是要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透过文本文字符号的表层意义,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通过精读细品、圈点批注、深度对话、主问题设计和拓展性阅读,在阅读的广度上感受文本的文化意味,在阅读的深度上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让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从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深度阅读;深思;深悟;深识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文本阅读的应试化、文本解读的肤浅化、主题理解的单一化等倾向大行其道。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阅读、技术层面的解读,无法达成阅读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迷失了阅读的真正意义。

阅读是有不同层次的,深度阅读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高中阅读教学应当在深层阅读的研究上下功夫。

所谓深度阅读,就是要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透过文本文字符号的表层意义,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在阅读的广度上感受文本的文化意味,在阅读的深度上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让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1],从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

一、深思:圈点批注,激发阅读自觉

笔者认为,深度阅读必先深思,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文本做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不是被动地接受文字信息,而是调动知识积淀和情感体验、亲历阅读感悟的过程,是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完成对文本意义创造性建构的过程。

深思要以精读细品为基础,对每一篇课文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让学生潜心会文,披文以入情,力求含英咀华,达到文我合一。精读细品是阅读获益的根本所在,研读的仓促草率只会导致阅读的低效甚至无效。

圈点批注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自觉形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所谓„注‟,就是以圈点、勾画的方式对文中关键处、疑惑处标示或解释等;所谓„批‟就是于文中奇妙处、动情处进行评点,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抒写主观感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等”[2]。

阅读时对文章中的衔接词、过渡句、有意义、能上升到一定高度的词句、表达作者情感看法的语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文章的中心。

引导学生作批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揣摩体味,既要理解字面意思,更要理解蕴涵的意思。譬如,预习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有的学生在标题的“最后”两字上进行了圈点。还有名很喜欢古典小说的学生,在预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对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中的“初嫁”进行圈点,并加批注提出质疑: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嫁给周瑜已有十年之久。苏轼是对历史无知,还是故意出错?如果故意为之,那又为何?又如,《老王》一文中:“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不少学生预习时对“愧怍”一词进行了圈点批注。是啊,杨绛先生对老王是照顾有加,既没有在物质上亏待老王,也没有在精神上鄙视过他,篇尾何以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些批注,既有对词语本身的探讨,更有对人物遭遇和社会环境的深层探秘。这种质疑持之有据,言之成理。

批注式阅读是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是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性阅读为指归的,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身的认识水平、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去解读。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原生态阅读,重视学生对课文的初始印象和原始理解,允许学生对作品“误读”,尤其要鼓励学生“读出问题”。发现问题是阅读者对文本的一种深度把握,是研读到一定深度时的智力与心理的必然反应。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的同时,对文本产生疑问和进一步探究的冲动,由“思”而抵达深悟。

二、深悟:深度对话,升华阅读体验

当今阅读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义务教育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笔者认为,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对话是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形式,应该是深度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这种对话是在上述四大主体之间展开的,阅读的意义也是通过这种网状关系来实现的。

作为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应善于利用深度对话,将课堂引入到各个行为主体共同探究文本内涵、建构崭新的文本意义的轨道上来。要善于把握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关切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效度,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主问题”意识。“主问题”是相对于阅读教学中过于琐碎、过于肤浅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核心问题。“主问题”是深度对话的一个节点,一堂课有一两个就足够了。其关键点是要找准文本最佳切入点,给定一个话题。这个话题,对课文而言,统摄全局,最有价值,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内心求通而未得,可以引发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问题设计得巧妙,且有深度和张力,就能在阅读教学中穿越文本符号的表层意义实现深层次的对话。

在教学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文时,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伽西莫多在喝爱斯梅拉达喂给他的水之前,他滚出了一大颗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通过学生的主体体验、课堂深度对话,学生作出了如下几种解读:A.感激之泪,B.自责之泪,C.悔恨之泪,D.开心之泪……“主问题”设计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对文本有更为深入的情感体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有所突破。

《老王》一文中“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是大家公认的作品文眼,“愧怍”是全句乃至全文的关键词,以此作为切入点,设计好相关的一个话题,就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力。

有学生认为,老王是一个临近死亡的苦人儿,直着脚,给作者送香油鸡蛋,对于一个生活艰苦的贫困者来说,这是弥足珍贵的。然而当时的“我”却毫无感觉,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没有及时向他表达谢意,所以“愧怍”。还有学生说,“我”关注老王太少,连他去世都不知晓,心中自然感到“愧怍”。

在对话中我提醒学生,这件事情发生的前后,文中多处细节值得我们细加玩味、体悟。此前,杨绛与老王的交流皆是拉家常式的,诸如“说着闲话”“闲聊”和“问”等,这使老王觉得杨绛从心里把他当作朋友、“亲戚”。可是此时,杨绛反而少了“闲话”“闲聊”,有的只是“吃惊”的神情、“强笑”的表情和多余的“解释”。尤其是当杨绛谢了他的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说:“我不是要钱。”那么老王要的是什么?或者说老王渴望得到什么?

至此,学生有了深刻的感悟。对于“没什么亲人”的老王来说,其实早把杨绛一家看作胜似亲人的“亲人”,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是自然之举,送后不收钱也属情理之中。他多么希望杨绛也能把他当作真正的朋友(“心中的亲戚”),而不是普通的朋友(车夫和顾客)。这愧怍之意,源于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采取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源于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自我解剖、自我反省。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本都具有不确定性,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建构。在不误读的前提下,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自己已有的阅读积淀和情感积蓄出发,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在深度对话中有个性化、多元化的文本解读,可以“纵容”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只有建立在深度体验基础之上的多元解读,才可能持久,才能感知文本的厚重,才能体现思维与精神的深度。

三、深识:拓展阅读,提升思维品质

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作拓展延伸。拓展可以是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也可以是课外,就其类型而言,或补充性拓展,或迁移性拓展,或比较性拓展等。就其目标指向而言,或单纯的丰富积累,或重在迁移,或“语文感悟”,或“人文感悟”等。

研究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是行之有效的拓展方法。就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感悟。

如,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到底该如何理解?在学生读过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之《苏东坡突围》和《苏东坡传》后,我又介绍了几篇文章,要求学生作深度阐释。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纵观苏轼的一生,他的思想主要是尊崇儒学,有用世之志。但苏轼早年也接受过道家思想的影响,入仕后,由于政治上不断受挫折,佛、道思想的影响逐渐加深,故而在同一首诗里,既有人生如梦的感叹又有超脱旷达的抒情,这不足为怪。这种“深识鉴奥”是以拓展阅读背景为前提的。

扩大阅读量是连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纽带和桥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随着视角的转换,通过“内引”和“外联”,可引导学生把一个独立的文本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进行拓展延伸,可以就作品的意蕴进行多维和深度的解读。

如《雷雨》,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如果有真爱,那么当知道鲁的真实身份时,为什么是“严厉”的表情和无情的话语?如果没有真爱,为何又要保持以前家居的状况?经过阅读原著以及一些名家的点评性文章等,学生基本达成共识:周的真爱,是对当年漂亮的梅姑娘的真情流露,而一旦侍萍对他的名誉、地位构成威胁时,所谓爱便不攻自破了。这种叶公好龙式的爱,反映了周朴园的极端虚伪、冷酷,虚伪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在欺骗了。学生没有简单地给人物贴标签,而是设身处地去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拓展性阅读程度愈深,阅读感悟就愈多,阅读所激发的思维就越活,阅读的发现价值就越高。

文本中经常有一些令人费解和困扰的细节,“如果把它们放在文化背景中去透视,就会一目了然,得到正确的解释,有助于开掘文本深层的思想、文化、美学的底蕴”[4]。反之,就只能看到文本的表层现象,无法触摸到文本深层的脉搏和灵魂。

【参考文献】

[1]张金.阅读教学改革应切实抓好“五个转变”[J].语文教学之友,2001(12).

[2]刘荃.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新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09(10).

[3]菅利霞.多重对话策略的认识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语文学刊,2012(06).

[4]刘方.文本解读“四重奏”漫谈[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0(09).

上一篇:学院继续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学院就业创业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