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2022-09-11

如何培养学习的自理能力呢?为此学校为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 进行了课程改革, 专门设置了相应的生活实践课程, 通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尽可能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动, 加强自理能力的培养。

1 好习惯早养成

新学期开学, 学校就要求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 达到人人会背, 在记忆的前提下, 我们强调学生理解其含义, 见其行动。一年级小学生刚入学老师就引导他们从自我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提高孩子动手能力, 培养劳动兴趣。

2 学习中独思考

独立思考问题, 是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条件。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就会依赖他人, 遇到问题时就会一筹莫展。小学生心理上还不成熟, 他们极易被事情表面所蒙骗, 因此, 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剔除表面的东西, 抓住问题的实质, 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生活中得到培养, 不断提高。

3 端正态度, 提高自理意识

首先, 针对孩子自理能力弱的实际, 教师要和家长多沟通, 相信孩子的潜力, 尽最大的可能去开发, 如, 让孩子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如扫地、倒垃圾、摆放碗筷、整理玩具等。家长不能图省事、怕麻烦, 让孩子失去了日常锻炼的机会。

其次, 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兴趣和意愿。当孩子哭闹不干时, 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好奇心, 用游戏的方法来引导, 如“我们来比一比, 谁把桌子擦得最干净?”;“小手绢身上真脏呀, 快帮它洗个澡!”等, 使孩子产生兴趣、树立自理的意识。

最后, 学校还在校园中经常展开全面、大量的宣传工作。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自理方面的教育, 专门设置自理技能兴趣组, 并通过黑板报、录像带、红领巾广播、推普等方式号召同学们树立榜样, 努力学习, 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4 持之以恒, 形成劳动习惯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他的能力与习惯的形成是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 需要我们精心地去培养才能养成。所以我们就需要对孩子严格要求, 对其有耐心, 持之以恒, 要花一些时间去慢慢培养。

首先是激发兴趣, 让孩子有学习的积极性, 让孩子自主自觉地学会自理。例如让孩子养成饭后擦桌子的习惯。我们为孩子设计“比一比, 谁的桌子最清洁?”的竞赛游戏, 让孩子拿着抹布进行比赛, 获胜的孩子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他们很感兴趣, 吃完饭一个个跃跃欲试, 争着拿第一名。接着就可以教导孩子饭后擦桌子, 练习几次之后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饭后擦桌子的好习惯。

其次, 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 教孩子学会自理。利用配合儿歌、故事和顺口溜的形式, 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穿鞋子, 我们用教儿歌的方式让孩子学习穿鞋子的要领:“小朋友穿鞋子, 先把左右分清楚, 左脚伸进左边鞋, 右脚伸进右边鞋, 再把鞋带系系好, 一二三四向前走。”孩子们把儿歌记住了, 穿鞋子的技能也逐渐学会了。

学校倡议各班开辟一个自然角, 种植一些花草。于是各班或多或少地种了几盆。开始的时候同学们还和老师一起种植吊兰、玉树等, 大家一起挖坑、播种、浇水、拔草、收获, 亲历种植的全过程, 感受辛苦;到了冬天, 因为晚上太冷, 花草容易冻死, 所以要求大家白天把这些花搬到走廊上或教室窗台上, 晚上又要求搬到教室里去, 并且每天给花浇水。因为是自己种的, 所以他们更懂得爱惜劳动成果。

总之, 在学校里凡是孩子能做的事, 老师都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做, 从小养成孩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

5 反复训练, 巩固自理能力

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反复操作、反复实践中形成的。根据孩子生理发展特点, 我们为每一位智能障碍学生制定了一份个别教学计划, 逐步提出要求, 从易到难, 从简到繁。先训练自我服务的各项本领, 如吃饭、洗手、刷牙等;接着要求穿脱衣服迅速、整齐, 洗脸洗手要洗得很干净等, 然后学习折叠被子、整理床铺以及自己照料生活;再逐步教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 如:扫地、浇花等。教会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方法和技能后, 做到持之以恒, 反复训练。因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巩固提高的, 对孩子做得好的, 及时给予表扬。特别是每天坚持做事情的, 比如每天自己的衣服自己穿, 自己的床铺自己整理, 每天给他一个小的礼品, 或每天插个小红旗, 等到插几面或插十面的时候可以奖励他一些小礼物。让他持久性地把习惯养成并巩固。

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 不用说是系鞋带, 连左右都分不清。有的会把左脚的鞋穿在右脚上, 右脚的鞋穿在左脚上;有的穿错了别人的鞋;有的不会系鞋带;还有的甚至于不会把脚伸进鞋里。有些高年级的学生也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于他们只能小步子多循环, 一个动作重复几十遍、几百遍, 以更多的爱心与耐心不厌其烦地、反反复复地进行训练。

6 走进生活, 展现劳动本领

多为孩子拓展宽松的活动空间,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场景中大胆地尝试练习, 不要怕他犯错误, 要让他去尝试错误, 在尝试错误中获得经验。让他在做事情当中克服困难、动脑筋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同时给他一些空间和时间。给他一个玩具柜, 告诉他玩具玩完要放回原处;给他一套不怕摔的那种小餐具, 让他试着自己吃饭;给他一个小书包, 让他把自己的书本文具放整齐等等;这些都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着做, 老师和家长为他做好准备工作以及善后事宜。

学校经常会组织“人人学会生活自理--劳动技能大比武”之类的活动。先在班级中开展训练, 组织竞赛, 选出优胜者, 参加学校的比赛。同学们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 个个奋勇争先, 积极参加训练, 要为班级争光。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 以及平时老师的指导和督促, 大家都有一定的进步。最差的也能自己把脚伸进鞋里, 拔鞋后帮了。比赛的项目有很多, 如穿衣服、系红领巾、整理书包、穿鞋系鞋带、铺床叠被、穿针打结、钉钮扣、包春卷、切黄瓜、削苹果、制拼盘、炒菜等。学生人人参与, 展现自己的本领,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 而且在活动中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还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学会劳动本领真了不起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学生的自理能力, 尽量要在生活实践活动中培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 为他们提供可行的方法,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因人施教, 分别对待, 不能急于求成, 让他们逐步学会自理。使智能障碍学生逐步地学会独立与半独立生活, 能独立自主地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在此基础上, 更好地获得劳动、生活的技能,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摘要:所谓的独立生活能力, 在小学阶段, 个人认为就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 能独立处理部分生活问题的一种能力。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学校通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尽可能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动, 使他们逐步学会生活自理, 逐步学会独立与半独立生活。为他们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将来能适应社会, 在社会中独立生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自理能力,生活实践

上一篇:论违宪责任追究下一篇: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