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2023-02-02

第一篇:浅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高中语文 浅谈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妙用论文

巧用信息技术 让口语交际课更精彩

【摘 要】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促进智力、发展思维,有助于学生良好气质的形成。而要把口语交际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创新是关键。本文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激活口语交际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口语交际 交际氛围 学习情境 【正 文】

以往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通常被分为“听” 、“说” 、“读” 、“写”四个部分。新《语文课程标准》以“口语交际”教学取代“听、说”教学,赋予语文教学以新的内涵,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对语文教育性质目标的深化。正确理解新《语文课程标准》下口语交际的内涵,准确把握口语交际教学各个学段的目标,对贯彻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如今的语文老师也能清楚地意识到口语交际课的重要性,知道从小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促进智力和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良好气质的形成。而要把口语交际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创新是关键。然而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大部分的语文老师,尤其是农村小学语文老师们,常常是束手无策,或是老师轻描淡写,或是学生寥寥数语,导致农村小学的孩子不会说,说话经常出现吞吞吐吐、含糊不清、词不达意、颠三倒四的现象。学生不敢说,他们思维较慢,注意力容易转移,不善于表达自己,不愿意与人说话;说不好,学生与人进行口语交际抓不住重点,离题万里,漫无边际,不善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要说的内容,话语连贯性差,缺乏条理性。教师应力求以全新的观念、全新的内容、全新的教学形式来优化口语教学。为此,我们把信息技术与口语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口语教学,使学生从小就爱上口语交际课,培养其乐于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营造愉悦课堂氛围 激发口语交际兴趣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途径之一。”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良好的兴趣作为学习动机。教师常常把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差归因于个体年龄增长,面子观念增强,不愿意说而已。实质上,它是学生对文本材料固定的答案与思路的不认同而没有兴趣和参与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就能很好地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生动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充分吸引学生并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在此种环境下,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学生就能深入思考,跃跃欲试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指出“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那么现代教育技术无疑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最好帮手。

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感受到图、文、音、视、动、色等多种信息的综合刺激,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让他们用放松而又自信的心态与人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形成愉快而又有成效的交流氛围。例如在口语交际课《动物尾巴的功能》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先在大屏幕出示一些动物尾巴的图片和资料,这些图片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卡通形象,有小狗、小绵羊、小老鼠、大公鸡等,鼠标点到某一个动物身上,会出现描述这个动物尾巴作用的文字,并且这些小动物还可以动起来。面对这挡不住的诱惑,学生顿时兴趣大增,纷纷举起了小手,有一位不太爱说话的孩子也勇敢地举起了他的小手,教师请他走到大屏幕前,并用商量的口吻说:“你能对我们大家说说你喜欢什么动物,它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吗?”孩子红着脸,轻轻地说了一遍。可惜,大家都没听清。于是教师又鼓励他:“你能大声地重复一遍吗?”同时用期待的目光静静地等待着他的回答。这一次他用响亮的声音答道:“我喜欢小狗,我家里就养了一条小狗,我知道小狗摇尾巴可以表示亲热。”多有自信的声音!教师及时地让学生进行真诚的评价:“某某,你真聪明,知道的可真多……”最后,教师对其进行了鼓励式的总结性评价:“今天,你表现真棒!希望以后再接再厉,说得更妙。”孩子的脸上露出了甜美的笑容。

二、扩充文本学习内容 丰富口语交际资源

当我们把口语交际作为语文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经常是对应用语言、表情、手势等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诸方面进行讲述。从理论掌握上来看,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反映出学习内容的不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扩充学生丰富的学习内容,努力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可以使用诵读示范影音,也可以播放《新闻联播》、《曲苑杂谈》、《国际大专辩论会》等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体会语感、语速及语言的技巧,起到攻玉之效。与此同时,还可播放与文本相关的影视作品,使其感受到在语言环境的具体应用。此外,网络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在网络中,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查阅到各种各样与口语交际材料有关的信息资源。例如在进行《介绍世界名城》的口语交际时,教师先请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名城,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小组分工合作,于是同学们一下子就忙开了:有的打开老师提供的网页,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在网络上遨游了一圈后,同学们都搜集了很多关于世界名城的各种资料。当教师点名学生起来介绍时,学生个个介绍得有条有理,生动引人。由此可见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快捷、生动、丰富的资源,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口语交际教学的质量。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再现真实生活情景 开拓口语交际途径

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交际中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交际,这体现了语言教学实践性要求。我们生存的母语环境,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无时无处不需要口语交际。所以口语交际训练的天地是广阔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努力开拓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训练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课堂上,如在口语交际课《学会做客》教学中,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是怎样去做客的?然后老师播放一位学生真真去做客的四张照片,让学生说这几张照片分别拍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境?如果你是真真,当时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呢?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环节联系学生丰富的生活,创设了一个轻松而又真实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引起观察和思维变化的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也在无形之中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概而言之,凡是学生在学校、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都可以把它拍摄或者录制下来,再拿到教室里播放,然后集体分析、评议。正确的做法大家继续仿效,错误的做法大家引以为戒。这样,信息技术又起到再现生活真实的作用,它既能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使学生懂得为人处事之道,又能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四、提供才能展示平台 体验口语交际乐趣

每个人都有一种希望得到大家认可的欲望,小学生尤其突出!无论是谁,说了一段精彩的话,总是想让别人知道,得到大家的肯定与欣赏。如何让学生更大限度地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利用学校的校园网把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的精彩语句发表到校园网上,让全校师生随时都能浏览,并对“榜上有名”的“口才家”给予一定的奖励,颁发“小小口才家”证书,让孩子们都有一种想证明自己的欲望,口语交际课的质量与日俱增。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经典”都是由我来操作,时间长了,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开始训练我的弟子们自己上传,于是在班级里又掀起了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热潮,这真是一举两得啊!后来,学生们为了让自己的精彩语句有“收藏”价值,他们又开始跟我学起了个人主页的制作。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放到主页里,进行美化,并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并制成班级主页收录班级里学生的所有主页,并且进行链接,成为一个小型的网站,使学生充分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实践证明,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确实起到了激发兴趣,优化效果的作用。口语交际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及应对”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教学的生活化,口语化,凸显情感性、互动性。口语交际训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低水平到高层次的训练过程,它不仅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同时也能净化学生的灵魂、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的心智和培养学生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们应不断地创新、积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不断寻找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突破口,巧用信息技术,为口语交际教学创设更为广阔的天地,让口语交际课更精彩!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谈

就整个高中三年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

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中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课题,其目标主要是想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来“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但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较多误区,举其要有四:

一是目的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

二是过程简化,即教师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

三是教法单一,即老师往往拘守课文、局限课堂、偏重考试;

四是开拓乏术。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影响着语文教育的全局,因此不可小视。

鉴于以上误区,再结合对“探究性阅读教学法”的探索, 笔者就来谈一谈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比较实用且比较成功的具体方法和操作程序,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就整个高中三年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讲阅读个性。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2004年高考我校的河北省文科状元杨令霞同学曾说,优异的语文成绩主要得益于自觉广泛的阅读。

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字数大约为2500字)。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高兴而起,无果而终。

二、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学年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三、应考探究性阅读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就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

一、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二、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三、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四、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高中语文素质教育

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六个偏向: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只重智育开发,不重美育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只重课堂教学,不重课外活动;只重管卡学生,不重激发兴趣。一句话,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索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作题,讲题,题海战术。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 被抹杀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知识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一统天下,突破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开拓几块挑战应试、超越应试的“实验田”。

我的探索,最初是从九三年启动的《扩展式语文教学实验》开始的,九五年十一月成功地通过吉林省教育学院的验收;九六年七月又经受了高考的严峻考验,升学率达90%以上。去年,在省教育学院的直接指导下,我校在高一学年开办了两个实验班,由我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和教改任务。这次实验借鉴了上一轮实验的经验和教训,它作为更为深入的一轮探索,纳入“面向21世纪基础 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这一“九五”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的运作轨道,业已整整一年。现将其初步成果汇报如下。

一、以《东方时空》突破封闭的教学机制

我们的第一项改革就是开设《东方时空》课。每周二到周五早晨7点钟,我便与学生一起端坐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阅读中央电视台精制的这本电视新闻杂志。在这别开生面的课堂上,各位主持人、记者、播音 员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导师,而我则成了地地道道的助教;每天组织学生收视,每周批阅91篇观后感。尽管开课仅仅一个半学期,但我已真切地感觉到他们的思想、情操、文化等诸多素质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收看《早间新闻》,一举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真正营造了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曾使弟子们义愤填膺;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去留,曾使弟子们牵肠挂肚;阿以争端,非洲难民,震撼着弟子们善感的心弦;我国领导人频频出访获得成功、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连连告捷,更振奋了弟子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至于《时空报道》更是震聋发聩;无论写真与打假,都是社会瞩目的焦点;无论扬善与惩恶,都是大众关注的热线;无论颂美与批丑,都是时代交响的强音。日熏月陶,耳濡目染,国家的兴衰正在逐步取代个人的鸡毛蒜皮;改革的大潮正在日益压倒追星的时髦;人民的冷暖正在重新调整爱的天平。总之,这一切正在潜移默化地纠正着过去死背时事却不懂政治的误区,使学生心系华夏冷暖,胸怀五洲风云。《生活空间》领着我的弟子们,从繁华的都市走进“生命的禁区”,从老外欣赏川剧的茶馆走进沙漠地质队员的帐篷,从“最后的七月”里悲欢离合的字庭走进中国音乐神童在德国的花园式寄宿学校„„人生百态,酸甜苦辣皆有味;感悟千端、悲欢哀乐总关情。弟子们在感悟他人百味生活的同时,也在编织着自己多彩的梦。

《东方时空》课的最大作用,在于开拓了学生的心胸和视野,有利于陶冶高尚情操、树立远大理想,其作用是任何其它课程都无法取代的。

用心爱心专心 1

二、以文化讲座突破狭窄的应试课程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学与文化内涵,实验班开设了周六专家讲座。在讲座课上,学 生只管听、只管记;课后,既不复习也不考试;全凭专家感化和学生的兴趣,在熏陶渐染中使学生的文学与 文化修养得以提高。

一年来,我们请《吉林教育》副编审奚少庚主讲《旧体诗词鉴赏与创作》;请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杨 佐义、东北师大博土生李立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史》;请吉林大学教授陈方竞、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许消友 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请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刘菊香主讲《台湾文学》;请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扬春 兴主讲《古代汉语》;请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王鹏伟主讲《余秋雨。文化苦旅》;请吉林师范学院讲师陆 峰主讲《严肃音乐欣赏》;请吉林大学教援薛纯华主讲《美学》。一共举办了8个种类27次讲座。

其中《文化苦旅》讲座之后,曾辅之以写读后感来巩固听讲效果。《旧体诗词鉴赏与创作》讲座之后, 则在部分文学爱好者中间开展了不定期的旧体诗词创作活动。最近吉林市“雪柳诗社”出版的一本以“庆回 归,颂金瓯”为主题的诗集,就收录实验班学生的几首旧体诗习作。还有一些同学已开始养成在日常学习和 生活中以诗来表情达意的习惯。虽然实验刚刚迈出一步但细察学生的文学与文化品味,业已呈现“草色遥看 近却无”的早春景象,其前景是十分乐观的,

三、以扩展阅读突破僵化的语文教材

扩展阅读分两条线进行 :一是假期课外阅读,一是日常课外阅读。

96年入学前的暑假和去年寒假,我们都留了课外阅读作业,共有中外名著2部,《古文观止》12篇 ,唐诗宋词鉴赏文章13篇。其中文学名著只要求泛读,不做检测;古文和诗词鉴赏则要求精读,并做考查 .

日常课外阅读,我们选择了《中学生阅读》为教材。每期《中学生阅读》都是在老师指导下阅读的,大 体分自读篇和教读篇。自读篇凭兴趣读,靠悟性品,课外独立完成。教读篇,按要求读,靠毅力啃,在老师 帮助下完成。教读篇大概有三类:《中华名句》,要求语文课前常常背诵;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独立 完成,教师给予点拨;语体文阅读能力训练,则选作补充教材,先练后讲。例如,我们曾删掉了《崇高的理 想》一文,补充了周国平的《救世与自救》;配合学习《琐忆》,补充了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的《大哲与 大洁》。

选读名句的好处,从思想上说,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写作上说,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论据。选 读文言文训练的好处,在于促进课本知识迁移,增强文言语感;选读语体文训练的好处,在于加大习题难度 ,刺激学生现代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那些针贬时弊或领导标新的时文佳作,又为学生的头脑源源不断地 引入思想和艺术的“源头活水”。

四、以调动发言突破被动的学习观念

高中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畏于发言历来是各科老师最头疼的难题。为什么学生年级越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反而越消极,越被动呢?说到底,要归罪于狭隘、死板的应试教

育。在应试指挥棒的驱使下,教师只顾搞满堂灌,只顾用“题海战术”狂轰滥炸,根本不屑考虑如何在45分钟内有计划、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自我表现的勇气。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久而久之,学生心中便形成了课堂就是老师独霸的一统天下“的观念;于是课堂教学便形成了”师讲我听,师写我抄,师问我答“的可悲局而。要想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根除课堂教学中的这个顽症痼疾;而要根除这个顽症痼疾,仅仅靠具体的教学没计,如提问什么、如何提问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动大手术。为此,我采取了两项措施:首先,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唤醒被应试教育桎梏得近乎麻木的心灵,激发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我在《课堂发言敢死队宣言》的演讲中,充分论述了课堂发言的好处,深刻剖析了不敢发言的病根。同学们听罢,心悦诚服,热血沸腾,无一例外地报名参加了“敢死队”,课党上很快出现了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的热潮。但是,为了克服旧习惯的强大惰性力,使热潮不致降温,还必须建立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每周六由队长调查队员在各科课堂举手次数(自己随堂记录),排出名次榜;下周一由老师当众发表成绩并做讲评;期末将课堂发言成绩记入档案。自从开展“每周一评”的活动以来,语文和其它各科的课堂发言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局面。第1周评比,人均举手不足10次,最后一周评比,已高达80次之多。

“课堂发言敢死队”的建立和发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教师和学生突破了“一切为了高考,高考就是一切”的应试观念的束缚,从“举手发言”这一看起来小做起来难的环节出发,树立了一种崭新的学习观念:

1.既求应试分数高,又求品学素质好。

2.志如高山百丈松,行似以平原一寸草。

3.不做填鸭等人喂,要学饿虎自求饱。

4.羞做课堂缩头龟,敢当发言出头鸟。

这种学习观念,目标是求全的,原则是务实的,态度是主动的,心理是强健的。只有树立这种新观念,养成这种新学风,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才能使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变成全面提高素质的训练场。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化反思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化反思

【摘 要】新课程对高中思想语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时要反思,才能在语文的教学中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众多美的因素,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 艺术 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 发展 的动力。随着 经济 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课程对高中思想语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目前存在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呈现出了新课程理念和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因而,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做到哪些方面的变化呢?

一、教育观念要“变”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领会中学素质教育创新理论。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思想。第二,转变教育观念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提高业务素质。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不仅具有高尚的语文素质,更应该具有高深的业务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 科学 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 理学 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把自己的角色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把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总之一句话,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二、教学模式要“变”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45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像现象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

在新课程实施的这一年以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目前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了其与新课程理念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可见,新课程给我们在一线的新课程实施者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要变化我们的课堂,将新课程真正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

用心爱心专心

1我们的课堂之所以要“变”,那是因为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存在许多弊端,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条化。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参中和提示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把预设的教案当作亦步亦趋的向导。课堂教学没有创造,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性的劳动,简单的重复活动,有的只是学生的应付与无奈。

2.模式化。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课堂教学结构依然沿袭半个世纪前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新知、联系巩固、布置家庭作业),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没有根据课型、学科和学生年龄、年级的不同,清一色地用一种刻板、僵化、一统的方式表现出来。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长期以来凝为刻板的、单调的、不变的模式(端坐、不得插嘴、课前礼貌用语)。研究表明一种行为如果久而久之只是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而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3.单一化。突出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角色和单一化。教学目标上:对知识和能力“情有独钟”,对情感、意志、价值观,对过程和方法没有足够重视,忽视了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教学组织形式上:自1865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引入班级上课制以后,我国中小学课堂上占据支配地位的几乎一直是“秧田式”几何图形课桌椅排列方式,不管是人多人少,是讲授还是讨论。在活动角色上:课堂上,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乏大多数深学生的真正的参与活动,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独立性得不到落实,创造性得不得培养。课堂异化为:教师如同钦差大臣,教材如同圣旨,学生如同俯首听命的臣民。

4.静态化。课堂中无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真正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真正有效的互动与交往应该能使师生双方都发生一定的正向变化。二是课堂上过分关注固定化的静态知识,极少涉及探究知识的方法,即重视结论性的或者说事实性的知识,而对程序性知识也就是那些引导学生如何去做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涉及甚少,学生对不少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之所在而不知其所以来,更不知其所以去。”

基于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弊端,我在贯彻实施《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过程中,主动对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并在高一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情况。

1.以学生学习为立足点,使课堂“活”起来。

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21世纪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很强烈,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满足于是什么,而是深究为什么,因而高中语文课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这必然要求把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使课堂“活”起来,当然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

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2.以启发式学习方式为指导思想,使课堂“动”起来。

在 教育 的 历史 发展 过程中,注入式教学方法始终是被反对的,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扼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上使他们的智力活动都“动”起来。所以教师首先要善问,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广度、深度,向学生提出思考的任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其次要善导,善于诱导和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问决不能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出来就算达到目的,而是要将矛盾的焦点摆在学生的面前,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善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会学”。再次要含蓄,问问题不可以问得太白,不能老是“对不对?”“是不是?”,要尽可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并与语文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德国 哲学 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

三、学习方式要“变”

教师确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善于创新的意识,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主体性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的语文课教学模式就应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素质。高一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多次尝试这样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在语文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 论文 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高一 经济 生活重视社会生产一节中,可以针对当前的热点“三农问题”体会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节中可以就当前的新闻热点“农民工权益保护”、“都市繁华街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教育均衡化”等来讨论追求“社会公平”下的效率。如适度合理消费一节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子课题如:“绿色消费之我见”、“三代人的消费结构变化”、“中学生的高消费面面观”“中学生名牌消费分析”、“寄宿制学生消费结构分析”、“中学生高消费剖析”、“现代消费方式与勤俭节约的辨证统一”等等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基础上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中学生消费之我见”、“农民工与城市发展”、“贵族学校与教育均衡”三个专题,通过6课时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上完每一节课后,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反思,发挥成功的经验,吸取不足的地方,让语文课堂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要

从升学竞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着眼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进行调整和改革教法,适应新课程带来的新变化,思想语文课必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美哉,语文课堂-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美哉,语文课堂-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爱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罗曼•罗兰说:人类有一种爱美的本性。美育正是中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是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明确写道:“高中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用“美”来吸引学生,渗透审美教育。

一.学生需要“美”的熏陶,教师需要“美”的修养

走进校园,你会发现有不少中学生们沉浸于网络游戏的迷幻世界中不可自拔,他们的心灵都被狰狞的怪兽占据着,被彼此残杀的血腥充斥着,他们的暴利倾向愈加明显;还有一些同学对周围的一切冷眼漠视,他们无视老师的尊严,父母的付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凌驾于万物之上,肆意践踏他人,天下唯我独尊;而任性妄为,目空一切,社会责任感差,毫无公德心更是十分的普遍。面对这样的现状,培养高品位的审美观,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正确地分辨美与丑、是与非,在现今便具有着重大意义。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不仅给学生带来文学上的享受,同时也在精神上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如《我的呼吁》中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我与地坛》中与命运的抗争和对母亲的愧疚,《<宽容>序言》中对宽容的呼唤等等,通过阅读和赏析这些课文,同学们能够深刻地认识到真、善、美,对人生,对生命,对社会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充满美感的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们在心理形成共鸣,帮助他们爱美恶丑、从善拒恶,抵制没落、颓废的思想情调和庸俗的生活方式的侵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

要想进行成功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审美情操,出类拔萃的审美修养,否则就无法理解、感悟文中的美感,也就不可能称职地进行美感教育了,更加不可能帮助学生远离低俗,走向高尚。语文教师只有先用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武装了头脑,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加强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审美的心理品质等方面的修养,多阅读相关的文艺美学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知识和美学修养,才能帮助学生抵制腐朽、丑恶、颓废的文化因素对学生稚嫩心灵的侵蚀和毒害,吸取进步、健康、科学的美的文化因素为我所用。语文教师要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美的使者,在课堂上撒播美的种子。

二.挖掘“美”的素材,插上“美”的翅膀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姹紫嫣红;教学形式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在其中有着大量的“美”的教育因素,每个语文教师的面前应该是海阔天空,我们要放开手脚,带领学生在其中驰骋飞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愉悦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中获得审美启示。因而唤起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主动性和创造力是审美鉴赏的关键, 语文教师就必须凭借课文,挖掘“美”的素材,给语文课堂插上“美”的翅膀。

1.用自然美点染课堂。“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人与大自然的对话,与青山绿水的交流,常会激发人们的诗情画意的勃发。品一品《荷塘月色》中飘着淡淡幽香的月下荷塘,笼着轻柔薄纱的塘上月色,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优美的引人遐思的美景图,唱一唱《沁园春•长沙》中辽阔壮美的秋景前那慷慨旷达的气魄,投身革命的豪情,吟一吟《山居秋暝》中清新怡人的“清泉石上流”,《雨霖铃》中凄冷萧瑟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气势宏伟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幅幅以情寄景、情景交融的图画,使学生领悟到或壮丽、或秀美、或凄凉、或美好的自然风光,引发深刻的美感体验,这无疑是美的源泉所在。1

2.用人文美感染课堂。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领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是诉诸于学生灵魂的行为。翻开语文课本,人文的光辉随处闪耀。杜甫 “艰难苦恨繁双鬓”是一腔愁绪的积累,“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壮志难酬的感伤,鲁迅在《灯下漫笔》中理智却痛苦地指出几千年来国民身上的恶疾,这里闪耀着的是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胡同文化》对胡同没落的惋惜与豁达,《米洛斯的维纳斯》对艺术的珍爱与赞美,《道士塔》对文化遗产流失的痛心,这里闪耀着的是理性思考的智慧。《我有一个梦想》中马丁•路德•金为黑人们争取自由民主的豪情,《我的呼吁》中史怀哲对全人类的关怀,《我为什么而活着》中罗素充实伟大的人生,这里闪耀着的是崇高的生命价值。还有《守财奴》中贪婪、冷酷的葛朗台,《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保守、反动的别里科夫,《雷雨》中冷酷虚伪的周朴园„„这些无不使学生在心灵上、思想上受到感染,或爱,或憎,或敬,或嘲,我们已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埋下种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思考人生的价值,塑造健康高尚的灵魂。

3.用文学美提升课堂。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往往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要通过文学美来体现。如《滕王阁序》的才情美之所以让人叹为观止,正是因为文章中那瑰丽的词采,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自然的用典,浓墨重彩、极富层次感的景物描写,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文用骈体,通篇气势奔放,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另外,课本中还有许多作品,体现了多种多样的美学风格和文学境界:或清新优雅,或汪洋恣肆,或飘逸洒脱,或沉郁顿挫,或深刻犀利,或凝练含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钻研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使学生不仅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加深对文章主题和技艺的理解。提升语文教学的功能,从而获得完满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激发对“美”的感悟力,培养对“美”的创造力

美育的最大特点是以情感为中介,潜移默化的,因此,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就无法准确、深入地感受到美,缺少课堂教学之美,学生这一主体就很难进行能动的审美,因此,除了挖掘课本的资源外,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之美,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并创造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人生,树立高品位的审美鉴赏观。

1.赏心悦目,激发兴趣。

文学作品与其它形式的艺术不同,它的美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审美对象却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本文字为主,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精心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他们去感受其中的美。

比如阅读鉴赏王维的《山居秋暝》,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有画”的意境美呢?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意境相同的画面,启发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动静,从画面的构图、氛围等方面感知诗歌。然后从感知形象引发开去,让学生想象这幅诗画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构成的色彩美,由“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的宁静和“竹喧”、“莲动”的喧闹构成的动静相生的映衬美,更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蓄美,“王孙自可留”的情趣美,当然要让学生最终描绘出心目中的山居秋景图,那是独属于个体的唯一,是每一颗心中感受到的诗意美。再如《诗经•蒹葭》是一首朦胧之美的千古绝唱,为了更好的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先放一首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歌,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蒹葭》,之后将这首诗作简要介绍,还可以让学生当场吟唱这首诗或这支歌,学生们很快就能熟记成诵,而且深刻领会了诗歌的意境美,产生了强烈的效应。

利用媒体,可以让学生们的眼、耳获得美的享受,这在创设情境上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的,我们应该利用好它,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2.“披文入情”,加深美感。

对语文教学来讲,学生为老师的讲授所陶醉就是感染。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教之生情,授之生趣,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就极容易激起学生美的感受和学习的热情。除了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感染学生的情绪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抑扬顿挫的声调,饱满高昂的情绪感染学生,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其审美的内驱力和激动强度,使学生达到情绪的兴奋点,与作品与老师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审美的愉悦。比如姜夔的《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词句给学生提供了时空转换的想像空间,教师可以点拨学生想像过去二十四桥的繁华让月亮都心潮荡漾,说不定也发出了笑声,而如今月亮依旧,却只剩下一泓凄冷的河水伴着孤独的月影,月亮也只能寂寥无声的黯然神伤了。这时学生们就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到“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意境,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美的感悟。

3.融情笔下,审美创造。

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和鉴赏美,提高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创造美。写作就是最重要的渠道。在引导学生体味作家文字中那动人的美的基础上,就要引导学生以获得的审美感悟去认真观察生活、体味生活,以美的眼睛去寻觅生活中的美,并把它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去感染更多的人。

如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许多同学都被伟大的母爱深深打动了,这时,教师发下作者另一篇怀念母亲的短文《秋天的怀念》,读完后同学们再一次被朴实而坚强的母爱所打动,此时让学生们从记忆中寻找同样感动的片断,记下自己对父母最真实的情感,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而且让学生们体会到抒写真情的文章才是最打动人心的,更重要的是理解了父母的爱。

把美的感悟融入到写作的创造性活动中去,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才能焕发光彩。

语文的世界是审美的世界,使语文课堂充满美感、情感,使学生在“春风”的沐浴下的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正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我愿意继续努力,不断探索,让“美”洋溢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间!

上一篇:全省宣传工作会议讲话下一篇:寝室文化节颁奖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