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浅谈

2024-05-05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浅谈(精选8篇)

篇1: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浅谈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浅谈

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法。虽然“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 会或多或少有它不无遗憾之处。诗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语文教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 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切合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我想,这 应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笔者不揣浅陋,想就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方面,作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一、课文的结构分析模式:“感性认识―→深刻理解―→

灵活运用”与“泛读―→精读―→研读”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 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 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 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 ,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 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达到“由此及彼”的应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 读方法。

在《藤野先生》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通过初读让学生弄懂该文大致可分三部分: 1.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见先生之前;2.在仙台学医的生活片断――受先生教益;3.离开仙台后―― 对先生的怀念。再通过“精读”,使学生领悟到,这篇文章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本文是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 贵品质这一中心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有的学生还能通过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分析来理解先生的高贵品质。为了 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线索,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内容,并回答如下问题:①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②作者为何要写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这件事?这件事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变 化起了什么作用?通过“研读”,再让学生运用围绕中心人物的思想品质安排材料的写法来写一篇描写人物的 记叙文。

二、课文的主题理解模式:“认识的开始―→认识的入门

―→认识的升华”与“整体―→局部―→整体”

阅读教学应从整体结构入手,即首先通过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然 后通过精读,对文章的局部,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达到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使心 中的轮廓更透澈、鲜明。在教师来说,这是对文章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进行分析教学的过程;而学生则 是从认识的起始,到认识的入门,最后使认识飞跃升华的认识过程。如果我们不首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大致的 了解,就直接分解文章的各部分,那么将势必使教与学的活动支离破碎,学生得到的印象将会是孤立、分散、不完整,将会导致学生片面地理解课文甚至出现谬误。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整体结构功能总是大于各体功能之 和。我们必须从整体结构出发,进行阅读教学,即不要把字、词、句、段、篇各个孤立起来,而应围绕文章中 心有机地联结起来,从整体结构上去认识,这样才能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

我们强调首先要对文章有个总体印象,强调不要将字、词、句、段作孤立的分析讲解,但绝不是反对对文 章局部作深入的分析研究。有了总体印象之后,还要抓住文章的具体内容、具体人物、情节、结构和具体的描 绘,进行深入精读,达到从“点”的深化掌握,到“面”的深刻理解。

对文章局部的分析,首要任务是品味重点字、词、句。教学中,我们要捕捉那些表达中心思想精确、形象 、生动的词、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长江三峡》首段,作者对三峡一天的航行描绘 为“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就是统摄全文的“神”,通篇所写的景物,全在这“雄伟” “瑰丽”四字。它概括反映了三峡山势的峭拔、惊心动魄,水势的`凶猛势不可挡;也含蓄地反映三峡色彩的缤 纷和神话传说的美丽动人。抓住这一关键词、句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就能很明晰的掌握该游记散文的结构和中 心。

其次,要突出重点段落的精读。突出重点,并非为教而教,而是要把“作者”、“教者”和“学者”三者 统一起来,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如《藤野先生》一文和重点在第二部分中记叙鲁迅先生在仙台求学的生 活片断,作者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1.检查并订正“我”抄的讲义――表现 先生工作认真负责;2.先生纠正“我”绘的解剖图――表现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3.先生对“我”敢于解剖尸 体感到放心――表现他对学生的热情诚恳;4.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表现他科学求实精神。通过对重 点段落的分析,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到这是一篇赞扬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 质,抒写对他真挚和深沉怀念的回忆性记叙散文。

有了局部具体形象的认识之后,还要回到整体上来,通过整体的认识,引起认真全面的思考,达到认识的 升华。《藤野先生》一文,在进行局部的具体分析之后,还要联系上下文,甚至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如作 者为何去日本求学?为何离开东京去仙台?又为何离开仙台回国弃医从文?这样才能从文章的整体上把握:这 篇文章不仅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也追述了作者当年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更表 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综上所述、语文阅读,只有首先对课文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高屋建瓴, 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及关键词、句、段;也只有对局部的字、词、句、段作深入的理解后,才能更深刻地理 解文章的结构线索和中心。

三、语言的比较运用模式:“语言―→思维―→语言”与

“具体―→概括―→具体”

阅读教学从“具体”到“概括”,就是要通过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篇的了解,尔后概括文章的中心 内容。而从“概括”到“具体”,则是经过一定的判断和推理,具体回答课文的有关问题,使学生不但“知其 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从语言与思维的角度上看,这是由课文的语言开始,经过思考,达到学生用自 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的目的。在这里,思考是关键。因为只有经过积极的思考才能使学生从掌握书本知识进而 达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事理的目的。这一过程,也可用“读”――阅读课文、“思”――对课文有关问题进行 分析、比较、“说”――表达自己的思维结果来加以表示。其中比较、分析是最重要的一环,是联系“读”与 “说”的重要桥梁。因为不加思考分析地“说”,只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即不能把书本的知识 变为自己的知识,达不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我让学生把《雨中登泰山》与《长江三峡 》在描写景物的方法上加以比较,指出二者之间的异同,让学生理解到一定的形式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道理 。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而定,它要受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的环境等诸因素 影响和制约。研究阅读教学的模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会怎 样进行有效阅读和教师怎样更有效的教学。

篇2: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浅谈

师教院08级1班

杨西红

080901020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当前对阅读教学模式研究颇多,从cnki中共有1013篇文章,但,小学语文的只有67篇,仅占6﹪,可见,对这方面的研究是比较少,我主要从各种阅读教学模式的策略方面谈谈。

关键字:阅读教学模式

情感

五步阅读

自主、参与、体验、发展

个性化

一、构建情感阅读教学模式的策略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它可以影响和调节动机、兴趣、内驱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小学生来说情感中各因素是在认知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它始终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以适当的方式方法,适时地引导、沟通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1教态表情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纯认识”的过程,最先印入学生眼帘的是教师的教态表情。教师得体、大方的服饰,亲切和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等教态,一经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状态。如果教师能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态,如此循环往复,就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深化,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而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自主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在行为上做出积极的反应。反之,就会引起情绪上的抵触和行为上的抗拒。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交流的过程,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的面部表情,温和诚恳的声调,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愉快的气氛,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发学生的灵感,促使学生大胆地说,流畅地写。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做教师的绝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会做教师。”只有适当的表情达意,才能使教学在和谐的气氛中达到良好的效果。2语感传情

情感因素在教育中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教学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指向性的作用,提高了感知的反应,并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理智感的发展,促进学生进入特定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如在课前教师讲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产生悬念和美感;课中贯穿朗读,“以读激情”,体会语句的意义和情味,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知”与“情”相互渗透;课后灵活用情,“以情悟文”,使学生情意浓浓。教师的教学语言,严谨、简洁、意深、逻辑性强,坚定自信、快慢得当、铿锵有力或深沉浑厚形成一种魅力,扣人心弦,使学生感到入情入理,坚信不疑,激起对教师的敬佩和学习之情,促使对教师所教内容的吸收和掌握。3扣文扇情

语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学中,结合教材感人部分扇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煽情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然后把作者给予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用传情带意的补白、朗读、去感染学生,用多媒体音乐、视频的效果,打动学生,以情激情。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她采取“循文寻情”“因情悟道”“情道交融”的方法,先用感情色彩很浓的语言渲染气氛,使学生沉浸在感情的海洋中,得到充分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4评价激情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适时激情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激励和调节作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有利时机,寓情夸奖,激励同学的自信心,激使他们兴趣盎然,信心百倍,这样,学生答题、讨论就会更加积极、踊跃、课堂情绪就会始终高涨。前梦龙老师的公开教学,给人印象极深的就是他善于运用激情的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价激情,表现出热情的鼓励,充分地肯定,学生对老师很快就产生了亲切感,师生感情融洽了,课堂情绪就轻松与快乐。这不仅对学生学好当前的课程,而且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极大的影响。[1]

二、叙事文章“五步阅读”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叙事性文章经常以故事为主,因此要理解其真正内涵就必须重点以阅读为主,谈一谈“五步阅读”的教学模式。1初读感知

从整体着眼,紧扣文题,充分感知文本,借助工具书扫除障碍。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事情发展的要素。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是古人对于初读的意义和作用的精辟的见解。可见整体感知的重要作用。2自读理脉

叙事类记叙文关键在于抓住线索,顺藤摸瓜,弄清事情的内在联系,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主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等。3细读理解

通过“抓关键,想意图”理解重点词语,中心句子,重点段落,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领悟事件隐含的目的。弄清“为什么而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4研读品评

通过“细对比,品词句”将事情的高潮和精妙之处读熟,了解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及文章的过渡、伏笔、照应、开头和结尾,品味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即了解“写得怎么样”。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仅要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使他们受到人文熏陶,又要引领怎样写”。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悟自得等方式,领会课文遣词造句、结构、表达上的特点。这就是说,阅读教学既要求教师巧妙地帮助学生去“悟”道,并将“道”(人文精神)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去,更要求教师启发、引领学生去了解、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文章来向我们阐发这个“道”的,文章是如何选材剪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超承转合的,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等。5诵读拓展

把文章读活,懂得怎样去写。以课文或语段为范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触发时间灵感,进行综合训练,从读学写,掌握规律,以读促写,逐步提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他还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十分重视围绕一篇篇课文和单元主题创设情境,体现习作与阅读的有机结合,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在表达实践中学会表达,使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实践能够与单元文化的主题有机地整合起来,确保了习作成为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特别是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顺利实现从阅读实践到习作实践的迁移;启发引领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积累语文、感悟写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一是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选材”,擦亮学生发现素材的眼睛,采撷身边的小事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二是启发学生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习得语言和方法,并在刻画人物时,能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来体现人物的特点。

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要指导学生以理性成熟的思考方式,通过教师不断的提问,让学生逐步发现文章写作的脉络和事件发展的线索,由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到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方法,逐步达成素质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细致全面,准确把握住文章线索,并科学地设定教学步骤。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反思、调整,注重学生的动态生成。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运用“五步阅读”教学模式,以达成课程目标。[2]

三、自主、参与、体验、发展阅读模式的教学策略

1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自主、参与、体验、发展的阅读模式,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较,目的与目标发生了重大的转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心智发展为核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融汇在活动中。首先,应以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为切入点,向立体化的方向延伸。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强大的动力。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整个语文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利用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功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师在课堂上把每个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再生源泉,给他们表演的平台和机会,尽可能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可采用抓段落、谈感悟;抓句子,谈感受;抓品读,促领会的方法,给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时间,说“喜欢”,讲“原因”,挥洒自主学习的精妙绝论,让其反复阅读,细品深味,再合作、讨论、交流。文章中那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美的韵律„„无一不回荡在学生之间、升华在学生心中。彰显了合作学习之绝妙,学生在互动中弥补了自己知识领域的缺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在互补学习的氛围中愉快地获得知识。学生的知识层面是有个体差异的,为了更好地挖掘每个学生的独立见解,教师创造的学习氛围应是宽松、平等、合作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努力使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进行有效的学习思考,解决问题。把情感体验和自我评价融为一体,又不动声色地让每个学生进入角色。知识浅薄的学生在互动中被知识渊博的学生带动起来,互补学习的动力拓展课后小组学习的空间。3拓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

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多元的能力与知识的综合体。教师应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可以说有了活动,课堂就充满了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学习的创造力就更强了。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把整个教学课设计为“试学———导学———运用”三个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奇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再理出课文重点段落的结构特点让学生自主确定,在和谐、平等、宽松的气氛中互相学习、交流、感知;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课文,在读中自悟,悟语言的精美,悟意境的雅致,悟情感的绝妙。展开想象,谈谈感受桂林山水整体的美;画画你眼中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奇、险、峻;演演,以导游的身份,把游客带进桂林山水连绵不绝的画卷。这样学生不仅在领会了作者瑰丽的文笔,感受了桂林山水绮丽风光的同时,知识、技能、情感得到提高,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4以发展学生阅读能力为本,把知识拓展到课外

语文知识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宽广,语文教育的天地就有多广阔。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开掘各种语文教育的环境,扩大学生学习的天地。现今社会是一个知识、信息、创新、获取的时代,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一个目录让学生选择;提供一个时间表供学生阅读;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表演。课外阅读不局限于教材配套,可以拓展到中外古今诸方面的有益读物;不局限于书本,可扩展到网上;不拘泥于家庭学校,可扩展到文化馆、书市。学习方法以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也可以专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泛读、勤读、悦读,在激情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还可以用网上发帖,制作网页,设计写读后感,各种文体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作”将知识转换,读写结合。情感和思想得到了升华,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当我们的教育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发展阅读学习的时候,就达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素养推动了他们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将来的生存发展拓宽了空间。[3]

四、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策略

1评读———个性化阅读的途径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采取一种有利于学生阅读学习和发展的方式,“评读”这种阅读模式。“评读”,就是边阅读边评议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尊重学生的差异,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基本理 念。

小学生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不同,对文本内容的喜好程度也不同,富有个性的学生,阅读活动的过程是不同的,对语言的理解、体味也不可能相同。理解语言的的途径是多样的。字典上的解释是抽象的,更多的时候,学生是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用己积累的语言、想象、联想或者通过动作来理解、表现的。对共同学习的学生们来说,在内部学习活动之后,必然有与人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交流的过程是沟通对话的过程,是更进一步理解、感悟的过程,是彼此欣赏的过程,也是审美情趣趋同的过程。例如,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有的学生喜欢“迎客松”,有的喜欢“送客松”,有的喜欢“陪客松”„„黄山松千姿百态,学生喜欢哪一种奇松,就让他先阅读那一部分内容,读读看,听听再评。学生对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得有情有感,学得有滋有味,收到了理想的阅读效果。

读、评:学生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感悟,然后进行自评,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再他评表达出对他人的外部感受。达到读、想象、鉴赏相结合,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上获得趋于相同的审美情趣。个性化阅读,学生凭借已有的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倾向,独立阅读,感悟语言、体味情感、领悟方法。2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古语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只有在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学生才可能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热火朝天地展开讨论,兴趣盎然地投入实践,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学生阅读活动是思维和情感的共同活动。学生的阅读活动是读、想象、理解、鉴赏结合的活动。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例如:《黄山奇松》一课的阅读,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学生边读边想象、自读,读给同桌听,读给大家听,把你读到的、看到的说出来,评一评,再读一读,读出黄山不同姿态的奇松神韵。学生也可以选择段落,边读边画,画出你眼中的黄山松奇特的姿态美。学生的图画正是学生对文本的再创作。学生可能是欣赏祖国大好河山游客,也许他们就是生长于黄山上的一棵奇松。学生通过读、画、议、想象展示黄山松的奇特,同时也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3拓展文本,给个性化阅读赋予现实生活的意义

个性化阅读是否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文本呢?笔者想不然。一位教育家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教完一篇课文后,应该赋予文本更多的内容,要让学生把学得的知识或经验用于实践,要在学生的学习中注入新鲜的生活源泉从而“盘活”知识,在实践中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情境,为学生与文本架起一座阅读对话的桥梁;要善于细心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热情鼓励学生的创造和智慧;要善于给学生一块宽松、和谐、民主、激励的土地;要善于不断地为学生创设新的语境,让学生多说、多议,说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多种个性,说出绚丽多彩的课堂教学,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一门飞扬学生个性、灵性的艺术。[4]

参考文献

篇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筑起来的, 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主要是指:把阅读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发现、甚至创造文本的意义, 即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安排学生自主阅读;其次, 把发表见解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 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提出自己的疑问, 让学生自由理解和评价作品, 即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这其中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好教师的教学应该使没问题的学生有问题, 使有问题的学生探究解答问题, 并产生新的思维和想法, 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真正达到了新课程设定的目标。

如何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呢?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确立阅读目标, 这是整个自主阅读的第一步。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要根据单元目标、文体特点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目标可非要统一, 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当然, 学生确定的目标应该接近于教师确定的课堂教学总目标。感知教材的基础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这是学会读书的关键一步。以往的课堂教学缺乏活力, 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提问代替了学生的提问, 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 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获得主动发展。最后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的问题应先由学生自主解决, 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这个过程本身对学生的发展很有意义, 尽管可能费时费力仍然解决不了问题, 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但这种思维的过程, 对于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学会阅读意义非同小可。

如何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呢?首先要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疑问说出来, 相互交流。怎样让学生敢于说、乐于说?课堂氛围非常重要, 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想像和思维, 紧张压抑的课堂氛围只能使学生缩手缩脚, 难以实现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局面。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学会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 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要善于运用表扬这个武器, 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学会尊重学生, 在学生交流时, 教师要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或责问, 要视学生为平等的个体, 要理解、宽容、信任学生, 要面露真诚和期待, 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其次, 要重视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 要允许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这里说的“重视”, 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表现出尊重和珍视的态度。最后, 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 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 学生逐渐学会多种阅读方法, 学会思考, 获得独立阅读能力。

篇4:浅谈语文阅读教学

一、阅读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具体来讲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种阅读要求事实上是已经对学生进行综合文学素养的培养,绝不是简单的只要读就行了。

阅读也是一种心智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心智技能的体现,所以还要求能准确而迅速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阅读技巧的掌握;因此,要有效的阅读就必须对阅读者阅读的速度、方法、选择、筛选材料的能力以及在阅读中需要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综合能力都提出比较高的要求。

二、 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老师的教学活动。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教师在日常教学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学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增加学习兴趣。

(二)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教学中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一生。

2.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3.默读,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教材中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许多练习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半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知识与方法,自己不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三、反思

(一)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的行为。自然,自悟是阅读教学中要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活的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多元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很恰当的形容学生个体对阅读的独特感受。

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使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这也是语文课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价值引导,不能任由学生乱发挥。老师要及时发挥自己的作用,虽然说教师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但这个伙伴应该做到“高于学生之上,融于学生之中”的。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阅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尝到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不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自主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自主探究,意味着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

在未来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将更关注阅读主体的定位,关注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导向,强调人文因素在阅读过程中的渗透与融合,重视学生在阅读中人文精神的养成与阅读素养的提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阅读的课内外结合,注重线性文本阅读与网络阅读的结合,强调学生的积累,重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独特感悟、体验、给学生已更多的四维空间,又兼顾精要分析与科学训练;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重视对学生应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探究。

篇5: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也告诉了我们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占了相当一部分内容,很多知识和道理都是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可是,在茫茫的书籍大海中,作为知识萌发的小学生是很难正确地找到属于的宝藏的。这时,就要教师担起启明星的作用,给孩子指明方向。特别在提倡素教育的潮流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需思考:怎样教育孩子阅读。本人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探索。

首先,还孩子一个自由轻松的课堂。

一、导入要既自然又引人入胜。刚刚上课,孩子们没那么快进入状态,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导入来让孩子“热身”,使他们以更好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中。怎样的导入才能孩子进入状态呢?我想很多教师都曾经有过这种经历体会,为了让孩子良好地进入状态,教师们都想出许点子。而我觉得何老师在《新型玻璃》的导入中做得很不错。她以一个引人入胜的防盗玻璃故事来导入课文,让学生思考如今的玻璃还有哪些新奇的功能。不但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而且很自然地进入课题。这样,课堂就变得轻松愉快,下面的教学内容就可以很好地展开了。

二、科学使用多媒体教学。小学生正处于发育的前早期,他们理解能力非常有限,他们大多数都是通过五官等直接感受周围事物。而语文阅读教学这个环节本来就是通过书本间接地认识这个世界,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也平时语文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文本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功能来帮助我们处理这个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直观的东西来刺激孩子的眼球,冲激他们原有的思维。就像在《松鼠》导入的时候,我先不急着说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松鼠的有趣幻灯图组,孩子们的眼睛刹时明亮起来,津津有味地欣赏图片。还有在《鲸》第二课时的后面一环节,李老师也是通过幻灯图片播放了可爱的.鲸怎样被杀害的情况,使学生有了深刻的体会,有些同学还忍不住哭了,还有的同学义不容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多媒体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关键是看你怎样使用,只要用得恰当好处,那必定事半功倍。

三、教师的引导语言要精简、准确。课堂的时间本来就有限,怎样使课堂变得有效,教师的语言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的话不能说得太多,不然就会回到传统的“三少一多”局面。既然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那么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讨论或交流。但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正确的讨论或交流的方向,使他们在探讨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受到做人做事的道理。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备课的时候,要设计好准确的引导方向和精练的问题。上课的时候还要用精简的语言来授教,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使得课堂变得有效率。

四、适当把舞台交给孩子。我觉得有时候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加入才艺表演等课堂活动,可以达到一种锦上添花的效果。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体验文本外,还要结合自己原有的生活体验,经过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除了传统的读、说、写外,我觉得有时候还可以给把舞台交给孩子展现各自的才华,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例如,李老师在《鲸》第二课时,让学生体验到鲸到外形特点后,就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来表现鲸的外形特点。有的学生就通过绘画,把鲸的外形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有的学生就通过演讲,把鲸的外形特点说得很生动,还有的学生就简单的小品的表演来表现鲸的特点。使得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既学得开心,又学得深刻。

再次,送给孩子一个课外乐园。

结合孩子的兴趣推荐合适的课外书。仅仅阅读课内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外面的世界丰富无比,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孩子多读课外书,了解更多的知识。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书籍,如果学校有图书室的,可以让学生到图书室里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目,得到自己喜爱的才是快乐的事。另外,作为教师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们导找书中的真、善、美。我们可以介绍一些关于我国传统美德的儿童读物给孩子们,让他们认识我国的历史文化外,还可以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教师甚至可以与学生一起交流读书体会,一个人的快乐与别人分享就会变成更多人的快乐了。

篇6: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里的读书就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紧密相连。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从过去和现在的阅读教学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过于古板和落后,如过多的只是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因而学生真正的阅读能力并不强。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我想就此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看法:

第一,应清楚地认识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诵背十分强调,但在现代人眼中这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有读熟了课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过去和当前的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使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因而阅读教学应做到让学生感知后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当然,在读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定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流利。

第二,在学生阅读中应处理好学生自主阅读与合作阅读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因而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教学活动不是单项、独立的活动,而需要有合作精神,因而在课堂上要处理好学生的多向交流问题――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即合作阅读。这一问题不仅仅只存在于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它其实也是我国教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虽然已有很大改进,如教师在课堂上改教师讲书为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课堂上重视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提问等等,这无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气氛,提供了机会。但实际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学习,因为许多情况下学生回答问题和朗读课文并不是因为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了兴趣,而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问而读的,这种心理我们小的时候也有。又如,在生生合作学习方面,往往只有小组讨论一种形式,而且讨论时间很短,因而讨论并没有什么结果;师生间的合作往往是个别性的而不是整体性的,其结果可能是想被问的没机会,不想被问的又被问到了,得罪了两方面的学生。这样的教学当然不会是成功的。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紧抓这两点。

第三,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能“读书”是阅读教学的目的。

老师不可能教授学生所有的知识,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具有能自己“读书”的能力,因而培养这种能力更为重要。教师要利用阅读教学,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以便其有自主学习人类无限知识的能力。

教师的教不能只是为了考试,而应该是让学生有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曾看到这样的一句话说“过去的文盲是不识字的人,而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如果我们的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学习,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是教学的重大失误,也将是教师的失职。

那么,面临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产生一种把阅读当作享受的感觉。这就要求老师积极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功能,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因而首先老师要有良好的职业技能素质,要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篇7: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

修睦完小 张辉清

在我校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全面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科学地整合教学素材,进一步研究讨论并向科研办莫秀蓉等专家们咨询,在他们的指导下设计出一个最佳的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五步教学法”。具体分为五个教学环节:营造情境,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理解主题;拓展延伸,升华情感;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营造情境,激趣导入

主要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营造气氛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导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围绕课题,引发质疑,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欲望,改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和态度,使学生能积极配合、主动思考,真正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营造情境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1)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情境。一个人的阅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种种情感体验,是每个人最熟悉的,如果将语文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转换成生活的方式进行体验,那等于变语文为生活,让语文更贴近生活。莫美玉老师教学《理想的风筝》,首先提问学生“放过风筝吗?爱放风筝吗?能跟同学们说说怎样放风筝的吗?”一下子就勾起了同学们美好的回忆,大家纷纷举手述说。此时老师收回话题,顺势提问“可是你们见过理想的风筝吗?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呢?”同学们纷纷摇头。老师接着微笑着说“答案就在文章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文吧。” 这样不仅快速导入了新课,还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在小学语文书本中,往往有许多课文,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毫不相干的,学生对这一类课文的直观感受是空白的,所以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往往要利用一些实物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这一类物品有一个直观的感觉。唐宇老师教学《彩票》一课时,首先就拿出了一张体育彩票,微笑着提问学生:“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啊?”有同学认出了,大声回答道“彩票!”唐老师表扬了他真是见多识广。然后继续介绍道“彩票,不记名,不挂失。中了大奖,谁都能拿它去兑奖。但有人却把中了518万的彩票退给了人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赶紧自由读课文《彩票》。”就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了新课学习。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这种情境教学的设计,是最常见的,最容易操作的,小学生的思维,随年龄发展,由形象直观到抽象客观发展。小学生对形象直观的知识更容易接受。和教材配套的教学挂图,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这一需求而设的。莫美玉老师教学《表里的生物》一文时,首先出示了一张钟表的内部结构图,提问学生“钟表里到底有没有生物呢?”一幅画,一个问,一下子就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4)运用多媒体课件,融入情境。多媒体课件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恰到好处地使用,可以使小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生动地学习。马宽清老师在教学《故宫》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北京故宫比较陌生,课堂伊始,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构起对故宫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乐于去学,也方便了同学们学,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5)扮演角色,体验情境。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孩子扮演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大有益处的。角色的扮演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或朗读,或表演等,都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莫锦辉老师执教《将相和》时,课堂中由学生甲乙分角色表演的“负荆请罪”片段栩栩如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文实践的舞台,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文章内容,使角色形象更鲜明,同时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加深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到廉颇大将军勇于正视错误,知错就改的崇高美德。

(6)借助故事,引发兴趣。把一篇篇幅较大的读物缩成一个简练的故事讲出来,然后告诉学生要想知道其中的细节,就请自己来细细品味。如在学习《鲁滨孙造船》一课时,可先向同学们讲述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大致内容,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其中的一个片段”,这样就能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通过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改变了学生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积极配合、主动学习,而且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在初读课文阶段,一定要强化整体感知。首先,整体感知课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利于学生更快地走进文本,深入对话。我们知道,人类在认知事物时总是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基本规律。如果没有总体上的感知,就可能出现类似盲人摸象的笑话。认知事物如此,学习课文更是如此。学生拿到一篇课文,如果对课文没有一点整体印象,怎么可能与课文进行全面对话,从而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呢? 其次,整体感知课文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者播放朗诵录音,学生根据教师范读或者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范读很有必要,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播放朗诵录音也是一种可利用的教学手段。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莫锦辉老师教学《将相和》时,首先播放了课文录音,然后在课文学习时又范读了廉颇十分气愤的一番话,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而且还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规律和技巧,提高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难读和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自读课文是学生感知、理解课文的一种实践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通过自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具体能力:认读能力——辨识生字、学习新词的能力;理解能力——审题、探究文章的能力;质疑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但在学生自读课文前,教师要明确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就能避免阅读的盲目性。

(3)读懂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能够采用多种形式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如雷艳云老师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要求学生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说他是一个倔强的小红军?

三、精读课文,理解主题

这一阶段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阶段。要求学生精读课文,结合语境,感悟字义,了解内容,并理解课文主题。

(1)突破难点词句,进一步读懂课文。学生细读课文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懂的词语,这时首先提倡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其次是小组讨论,最后才是求助于工具书解决语词。这样做能避免学生自己不动脑思考、过份依赖工具书的现象。如唐璇老师教学《陆羽与<茶经>》,在理解词语“如火如荼”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2)理清课文脉落,初步把握课文层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并不要求小学生能给课文分段,写段落大意,但它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课文的层次,理清课文的条理。教学中可在学生细读完后,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及重点写„„”的形式,引导学生疏理课文内容,能够把课文联系紧密的段落分成几大部分,简要说出大意。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这种形式分析课文条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层次及详略的全面把握。莫素梅老师教学《为了五美元的礼物》时,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后能自己理清文章脉络:先写鲁本发现礼物,再写鲁本准备礼物,最后写鲁本送上礼物,重点写鲁本怎样准备礼物。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课文深入的理解,感悟文章主题。

在精读的基础上,组成“互动互助”有效学习小组,先在组内合作探究,然后教师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感悟-----感悟课文的人物形象,感悟文本的语言,感悟文章主题。

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互动互助”有效学习小组,好中下不同层次学生搭配,指定组长,合理分配发言次序。在合作探究中我们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交流。

强化合作互助形式,各学习小组先由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见解或学习心得在小组内交流,每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交互作用,把个别的发现转化成共同的财富,丰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认识。然后提出个人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体组员讨论。最后,对达到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时发表见解,全班进行有效合作探究。学生在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深切感悟了文章的主题,达到共赢的目的,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莫美玉老师在教学《理想的风筝》时就采用了“互动互助”有效学习小组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语文教学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以及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情感这种润滑剂、催化剂,在拓展延伸时,就能达到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最佳情感状态,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从而使课堂学习进入高潮,使学生对文本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这一环节可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使学生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把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下来,逐步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为学生今后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掌握读书的方法。如雷艳云老师在教学《酿》这一课文时就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延伸,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的简要归结,是对学习过程的归纳反思。教师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而且能形成知识体系及一定的结构框架。故课堂结束时,对当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要进行简要归结,并将重点内容以检测题、提问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训练,检查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情况。

而布置作业是是巩固新知识并形成技巧,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布置作业时,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灵活掌握技巧与方法。如语文教学后,学习课文写作手法,仿写一个小片段;课后有效地组织学生编排小报、表演课本剧,进行辩论、开展一次社会调查等。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语文,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此外,相对传统课堂,高效课堂还增添了“课前三分钟朗读”,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还能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语感。

篇8:语文阅读教学浅谈

阅读是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对被阅读对象分析、理解并进而把握其要点或主旨的复杂的思维过程。说白了, 阅读就是把要点、主旨从作品中分离出来.因此, 阅读重在指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感知、辨析、领悟、筛选以获取文章主旨, 通过阅读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就要明确考试与阅读教学的关系。也许有人会认为, 把阅读教学与考试紧密联系太功利了点, 也违背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宗旨。虽然把语文教学这样功利化不好, 但在现阶段, 它毕竟要面对考试这样的检验, 既然我们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与其天天牢骚满腹, 不如脚踏实地去面对。也许只有把这种关系解读透了, 才可能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从而让语文的学习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4年《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了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包括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三个板块, 具体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具体内容,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平日阅读教学中要着力完成的。或许叶老说的“课文是一个例子”, 是对这点最好的说明, 要让学生明白:选入教材的课文某种程度上只是训练我们思维能力的材料, 我们要明白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 关键是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 (目前很多同学流于记录老师最后总结的答案) , 要时刻鼓励并引导学生一起思索, 一起去找寻答案。

当然具体的操作对老师有较高的要求, 作为老师你必须要把这篇文章彻底读懂了, 因为只有这样, 你提的问题才能够高屋建瓴, 才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篇文章不但要能提出局部问题, 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品味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还要能提出几个需要统观全文找答案的问题, 这样就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加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 笔者基本上以几个问题来贯串, 一是“梦想具体指什么”, 二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 三是“作者认为梦想是否会实现”。首先让学生找出拟答案的区间, 然后再依据文本, 拟定答案。在这个过程中, 注意提醒学生要从文中出答案, 而不要一味地胡编乱想 (这是目前许多高中生存在的通病) 。无论是得出答案的过程还是答案的修订过程都要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惟其如此, 才可以真正训练其思维能力。老师只是以简短的话来完成这几个板块之间的沟联。在这个过程中, 既有对重要语句的鉴赏, 也有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既有对文章结构的把握, 也有对作者态度的评价。只要我们坚持每篇课文都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进来, 让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对文章的理解, 而不是一味地采取把一些现成的答案读给他们让他们记下来的方法, 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 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而只要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点, 明白了语文课上这种思维过程的训练对于他们的重要性, 他们就一定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现代文学习中。一言以蔽之, 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紧密联系考试要考查的一些阅读能力, 强调学生的思维过程, 最终让学生具备现代文方面的应考能力。

上一篇:工作周例会会议纪要下一篇:中班数学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