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三实一强”的高素质人才

2022-10-01

1 9 9 4年以来, 我校推出并组织实施了“未来灵魂工程”和“未来职业技能工程”, 其目标指向是, 培养“基础厚实、技能扎实、作风朴实、社会适应能力较强” (“三实一强”) 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山西省吕梁市唯一的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可谓是立意深远的。

1 基础厚实是人才培养的前提

大学生要想立足于社会必须具备一种基本的素质。这种基本素质的构成, 一是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二是在学习专业过程中所培养的科学文化艺术素养;三是准确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和主动应变、果断调整自己的决策力。

目前, 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强调基础, 强调“完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近年来, 我国一些著名大学的校长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呼吁“基础知识要多给、给牢、给扎实, 专业知识不要多给, 要在给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观点是值得重视的。

做到基础厚实, 一方面是提高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所占的比例。特别是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 他们将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欠发达地区, 主要是在基层, 这就更加需要他们的基础必须是厚实的。另一个方面是强调同类专业基础课打通培养。大学生知识结构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知识面狭窄, 偏重专业知识, 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等学科, 知识体系内部缺乏有机联系、互补效应等, 这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多元化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要求有差距。现代社会需要大批基础知识广博、宽口径、智能型、具有创新潜质的高素质通才, 因此, 只有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一是改革传统课程体系, 建立通才教育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设置目标, 强调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二是改革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式, 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相结合。

2 技能扎实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针对大学生一毕业便面临走入社会的现实, 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便显得尤为重要, 而我校“未来职业技能工程”主要内容是培养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这些方面的综合培养可以确保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从业人员, 实现我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培养目标。根据我校的专业设置, 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 在师范类学生的培养上, 我们认为师范生有多少“墨水”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否“自补给水”和有效地把“水”“浇”给学生。未来教师应具有继续学习的心理需求、能力和习惯。社会并没有要求教师通晓一切后才走上讲台, 但要求他应该知道什么是必须精通的知识, 从哪里获得和怎样获得知识, 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开展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教导学生脚踏实地掌握技能, 鼓励学生熟练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同时, 我们从入学开始便指导学生“三笔一话” (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 的基本功, 并且对学生还要进行一些教学设计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等能力的培养。

在非师范类学生的培养上, 我们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比如像政法系花大力气对法律文秘专业学生进行中文速录培训, 就是职业技能培训的一个重要措施。而公共外语教学研究部也一直探索如何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 作风朴实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我校地处吕梁山区, 学生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中低收入家庭, 对学生进行朴实作风培养可以促使他们养成勤俭节约、自强自立的好习惯, 这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我们认为应该从两方面下手, 一是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 即大力倡导艰苦朴素、勤俭办学的理念,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 使全校形成一种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二是经常对学生进行多种渠道的德育教育, 如定期举办一些典型模范的先进事迹报告会, 并在事后要求学生撰写一些心得体会来加深自己的认识。此外还应充分发挥我校一些德育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

4 社会适应能力较强是人才培养的归宿

社会适应, 是指个人或群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 从而使自己与社会环境协调、和谐的状态。社会适应是每个人都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这一课题,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 已显得十分紧迫。社会适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成熟的重要标志, 是大学生顺利就业以及就业后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实践表明, 一个社会适应良好的大学生往往容易为用人单位所接纳, 社会适应性差则往往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一个社会适应良好的大学生在走上社会后, 往往能很快熟悉周围的环境, 主动地与同事、领导、朋友等交流与相处, 因而不仅生活工作心情舒畅, 而且能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相反, 社会适应性差的大学生, 或自负、孤傲, 或自卑、胆怯, 或消极地抱怨, 或敌对地反抗, 那么他即便满腹才华, 也很难得到别人的欣赏、接纳, 他所遭受的往往是排斥。

应该说, 由于我国社会越来越开放, 学校特别是高校越来越开放, 以及信息来源的多元化, 学校以外因素影响的增强,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是有较多的了解的, 大多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 大多数大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已经建立起了与社会的积极互动关系, 这是令人欣慰的。但是, 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 由于迄今所走的生活道路, 在总体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生活道路, 主要的生活环境是学校这个相对独立、相对封闭、相对单纯的环境, 而且备受呵护, 因此在社会适应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局限。这些局限, 在校期间似乎还没有充分表现出来, 它的消极影响似乎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 然而一旦走上社会便会暴露无遗。对于这种情况, 我们认为应注重从日常小事中培养学生善于用顽强的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调节自我, 做心境的主人;培养“发展中完美”的观念;养成“即时行动”的习惯, 从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总之, 我校当前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挑战与机遇并存, 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很重, 这无疑对“两个未来工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学生思想素质、职业技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迅速成长、崛起, 对我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为此, 我们必须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 进一步紧紧围绕“三实一强”的人才培养目标, 深化“两个未来工程”建设, 使其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真正成为引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龙头。

摘要:随着我校“两个未来工程”的继续深化和多年的实践证明, “两个未来工程”对推进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围绕如何具体有效的实现“三实一强”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这一目标进行分析研究,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 旨在为我校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提供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基础厚实,技能扎实,作风朴实,适应社会能力强

参考文献

[1] 张俊峰.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5 (2) .

[2] 李松.培养新时期人才, 高校应加强素质教育[J].求实, 2004 (11) .

上一篇:分析油田井下作业的污染防控问题下一篇:试述泵站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