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才

2024-05-01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才(精选9篇)

篇1: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才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才

思维是人的高级的理性的心理要素,而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维的最高级的部分,是产生创造性学习成果和研究工作成果的主要加工器,在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然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作为一名指导者的角色,学会科学运用思维,调动起学生们的思维主动性,引导他们培养好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一个质性跨越的教育目的。

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精心培养的过程。只有创造性教育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反,注入式、填鸭式教学阻碍和压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多著名的研究者如。。在发现创造性思维培养上有很高的成效)

(三)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

(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应积极发挥学生社团活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载体的功能,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展示个性和创造力的舞台,使其在开放的环境下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引用文献:《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1999年6月15日)江泽民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方法的探索 》国家督学、天津市教科院院长 张武升

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设计出了一种“创造性思维与个性教学模式”,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精密性和独创性品质,以及创造性个性的好奇性、想像性、挑战性和冒险性品质。该模式由10种相互独立而又密切关联的教学策略构成:

1、发散与集中教学策略:就是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多种解决方法,再进行比较鉴别,集中选优的教学策略;

2、定势打破教学策略:就是对不同问题提供同一思路来解决,之后提供特殊的变异,既可用前面的思路解,也可用更好的新思路解,关键在于打破前面形成的定势,使思维变得灵活、变通的教学策略;

3、反思教学策略:就是抛开所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进行反向思维,培养学生逆向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4、创造过程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创造性作品或定理、公式时,不仅讲其知识内容,也要讲其创造产生的过程,以使学生从中悟出创造奥妙的教学策略;

5、创造主体教学策略:就是在讲创造性作品时,不仅讲其知识,也要讲其创造者(主体)其人其事,见物见人,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的教学策略;

&

6、容忍教学策略:就是容忍、甚至支持学生提出令人尴尬、甚至错误的问题,以创造民主宽松教学气氛的教学策略;

7、辩论教学策略:就是通过正、反方进行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个性的教学策略

8、科际整合教学策略:就是将不同的学科整合在一堂课中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教学策略;

9、类比教学策略:就是通过类比方法,使学生学会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策略;

10、角色扮演教学策略:就是组织学生扮演所讲知识内容中的各种角色,通过身临其境、身为其人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创造力水平的教学策略。

这一创造性教学模式经过在天津、河北、山东、上海、四川等地数百所学校的多年实验,证明对

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突出的效力。

篇2: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才

一、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产生创造性构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最高形式。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造毅力,能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

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提高创造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因为地理学科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综合性很强,而乡土地理的.教学,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实践性,因而课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从而为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乡土地理教学要求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l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以及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围绕以上教学目的而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可开展野外考察、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等活动。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促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心、动手、动脑,不断地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这无疑会提高他们地理观察和调查。运用地图、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等能力,对训练他们的理解、判 断、推理、归纳、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有极大的好处。由于乡土地理考察所接触的一些问题,与乡土地理环境、乡土经济发展是紧密结合的,远较地理课本知识复杂,这就为学 生提供了进行多端性、伸缩性思维的现实地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丰富的地理知识储备是创造的基础

地理创造能力是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新颖、独特地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牢固掌握地理知识为基础的。人们常说,“无知必无能”,这是很有道理的,不爱学习,知识和经验贫乏的人,他的认识思维活动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当然也就谈不上发展创造性思维了。因而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地理知识的传授,精讲多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于分析解决问题中掌握好地理知识,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寻求更多的知识。

乡土地理的考察研究工作是一件头绪纷繁的复杂工作,而且难度很大,对地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具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又要具有把地理知识运用于观察乡土地理事物的能力,因而一方面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地理野外考

篇3: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才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 学校、学生及其家长无不时刻关心着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 许多人为大学生就业困难而困惑。从世界的范围看, 关注毕业生就业问题并不是我国高等教育独有的现象, 而是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必然产物;当今, 世界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面临着毕业生就业的问题, 都需要重视就业问题。对于这个问题, 应该以更加宽广的眼界, 站在更高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 把它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正常的、发展中的问题来解决。

创业教育新理念, 对正在为“大众化”之后毕业生就业困难而困惑的中国高等教育, 启发了一条新的思路。必须加强创业教育, 这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从总体上看, 我国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况也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不少学生认为, 对于创业教育呼吁的很多, 提供切实帮助的却不多;想创业的大学生很多, 真正付诸行动的却不多。据华东师范大学最近公布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 尽管约77.6%的大学生表示会考虑创业, 但最终下定决心走上创业之路的不足2%, 而能够坚持到五年以上并且小有成就的更是不足1%。另外, 复旦大学提供的一个老数字显示:从1999年至2001年共三届毕业生中, 该大学只有40人左右选择了自主创业, 创办了30多家企业。在创业教育的“探索阶段”, 许多高等学校尝试采取一些措施, 如实行“弹性学制”, 允许大学生中途休学创业;加大学生创业基金的投入力度, 支持学生开展创业活动,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例如, 在实践中表现突出者, 学校给予重奖并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

从世界范围看, 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始于美国。50多年前, 哈佛大学就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美国百森学院的创业课程设立于1967年, 1979年建立“创业教育中心”;仁斯里尔理工大学为推动创业教育, 于1980年设立孵化器公司, 1986年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心”;1983年, 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大学生“创业竞赛”;此后, 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宾州大学、百森学院等每年都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种活动影响到其他国家的许多高等学校。当时, 在美国的大学中, 创业教育最为成功的当属麻省理工学院。在上个世纪90年代, 该学院每年举办的大赛都诞生了一些新企业, 并有许多“计划”被高新技术企业买走。实践证明, 进行创业教育, 可以使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社会, 进行自主创业。例如, 著名的“雅虎” (Yahoo) 公司的创业者就是斯坦福大学的在学学生杨致远和他的同学。杨致远等人以自己对网络搜索引擎的构想, 赢得了400万美元的投资。几年后, 他们的公司创造了7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在其他国家, 不少高等学校也开始有目的地开展创业教育, 如日本、泰国、新西兰、韩国、英国、法国等。其中, 日本在高等学校普遍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被看成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如, 法国高等商业学校、伦敦商学院等, 都开设了系统的“创业管理”、“创业技能”等课程, 而且这些课程已成体系, 提供了大量案例进行教学。

对于高等学校创造教育而言, 创业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学者认为, 创业能力包括:创业态度、创造性和革新能力, 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 对承担的风险进行计算的能力, 懂得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概念, 如生产力、成本和自我创业的技能 (蔡克勇, 2002) 。正如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指出的:为了培养学生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要求教师不应仅仅传授知识, 而且必须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上, 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 “能将传统或当地的知识和技能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以产生创造力。”

当前, 在我国一些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取得较好成效的同时, 也有不少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流于形式, 收效甚微, 甚至“名存实亡”。一些高校缺乏必要的创业资源, 如经费、场地都相对紧缺;大多数高校没有建立配套的创业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不少高校缺少有实践经验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学生的创业活动难以得到有系统的指导;有的高校在学生创业环境的营造方面不够重视, 创业者难以得到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 等等。

针对上述的种种问题, 本文认为, 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过程中, 应着重把握如下一些基本环节。

一、树立创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充分认识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性

国外创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 一个国家经济要有大的发展, 必须重视对学生乃至于全体公民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培养。当今, 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 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 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 (OECD) 的专家柯林·博尔认为, 创业教育是未来社会的人应该拥有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根据我国高等学校当前创造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状况, 必须把创业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把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创业人才提高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来认识。有的学者提出了“创业人力资源”的概念, 认为, 当前我国应该以创业人力资源来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岗位的创造和大学生就业方式等问题。这个观点是有见地的。在这方面, 已有不少经验可以借鉴。例如, 美国高等学校领导层普遍重视创业教育, 有的学校 (如百森学院) 把创业教育作为立校之本。

创业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整合力量、多方配合, 才能顺利和有效地推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激励机制的欠缺, 开展创业教育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得到诸多社会力量的资助, 但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和学校的矩阵组织形态推行和开展创业教育。首先, 在教育系统内部, 各级领导要重视创业教育, 建立纵向的领导协调机制;其次, 教务、学生、教学、校友等部门要支持创业教育, 建立横向的协同工作机制。在教育系统之外, 建立教育与社会保障、工商行政管理、团组织、工商团体、基金等机构的密切联系, 相互配合, 形成创业人才培养和学生创业实践的支持体系。其中, 重点要解决创业启动资金的来源以及如何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 引导其创业实践等问题。

二、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制度

在美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 创业教育课程已成体系。根据对国外有关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课程的统计, 在创业教育方面普遍开设的课程有:创业涉及的法律、新兴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企业领导艺术及教育、经理个人计算技术、创业管理运作、技术竞争优势管理、新设企业如何创业、成长性企业管理、家族企业的创业管理、创业营销、企业成长战略, 等等。在创业教学活动内容方面, 创业教育有别于常规的课堂教学。它是一种开放的, 与各种创业活动密切有关的教育。比如, 国外有些高等学校邀请创业成功人士直接同选修创业课程的大学生小组结成对子, 对小组创业计划进行直接咨询;美国百森学院设立“创业人之日”活动, 当天把许多全球著名的有影响力的创业家邀请到学校同学生交流座谈, 成立了“杰出创业家协会”;设立“百森创业种子基金”, 有志于创业的本科生创业团队和研究生创业团队都可以申请到5000美元到20000美元之间不等的创业基金;仁斯里尔理工大学的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获奖后可以直接进入学校的孵化器进行孵化。在课程设置方面, 开设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 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同时, 增加课程的实用性。例如, 温州地方职业院校根据当地鞋业优势, 开设了“鞋样设计”课程, 培养了一大批设计师。创业课程类别多样化也是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应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例如, 有些高校已把开设的诸如创业管理入门、创业实务、正式文函、团队训练、拓展训练、创业市场调查、公司法与合同法、风险投资、财务分析与管理、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与现代企业意识等课程分为选修课、必修课, 或分为活动课、理论课。

近年来, 许多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总结了不少经验和案例, 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和借鉴。例如, 近几年来, 武汉大学实施“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 (三创教育) 计划”, 更新教育观念, 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改革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该校在本科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不断探讨实施创造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模式和作法, 将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做法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形成了“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案例, 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构建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 完善大学生的素质”;上海交通大学以“三个基点” (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造教育) 和“三个转变” (专才向通才转变、教学向教育转变、传授向自主学习转变) 为指导思想, 以社会活动为依托, 以竞赛活动为载体, 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提出并实施“科技英才计划”, 设立学生科技创造基金, 成立“大学生科技创造实践中心”, 对学生的创造活动进行资助、指导、咨询和适当的评价。

在国外, 不少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中提倡教学内容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更多地采用讨论式, 教学组织更多地采用学生分组结合项目进行, 同时鼓励学生到企业中结合实践进行学习。学校一般都有创业教育中心专门从事创业教学的管理工作。中心聘请有创业经验的教授从事教学, 也聘请企业管理人员、风险投资专家等参与教学活动。此外, 国外许多高等学校十分重视创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与管理。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建设高素质创造型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创业教师队伍有很高的要求。例如, 必须具有创业经验, 同时具有较强的创造力, 等等。由于对创业经验的要求, 国外许多高校采取主要从企业聘请教师的做法。一般上, 一所高校专门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只有少数几个人, 绝大部分师资来源校外各领域, 学校从这些领域聘请“创业导师”。例如, 百森学院设立“创业学教授”席位, 其聘请的“创业导师”必须是有创业经验的风险投资家、创业家和实业家或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

根据目前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 结合创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创业教育师资体系的构成门类应多样化:一是有相关专业的教师队伍;二是有具体实践经验的成功的企业家;三是理论和实践经验兼备的专家型队伍, 如经济管理类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创业投资家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每年聘请的十位“创业导师”大多是在创业热潮中身经百战的佼佼者, 丰富的创业经历使他们的讲授贴近创业实际, 生动而发人深省, 深受学生欢迎;四是具有创业经历的毕业生队伍。可定期邀请一批往届毕业生回校做创业事迹报告, 现身说法, 传授经验, 从而增强教育的说服力。

结语

篇4: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人才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无疑要承担创新教育的重任。因此,更新教育观念,破旧立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造能

力的人才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营造和谐氛围,唤醒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在课堂上,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果不向这种需要提供养料,这种需要就会逐渐消失,求知的兴趣也会一道熄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不唯师、不唯书,敢于对教材质疑,敢于争辩,可凸现学生的个性,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教师善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当学生所提的问题古怪离奇或只为形式不为内容时,不宜讽刺挖苦;当学生所提的问题有创新时,则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唯有如此,才能保护他们创新的苗儿。长此以往,创新意

识必然萌生,创新能力必然发展。

二、突破传统思维,鼓励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中外学生对比起来,虽然外国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经常能有一些独特的见解,而我国学生虽然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可遇到问题时却常常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所以我们老师应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

三、指导学生想象,培养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着学生去获得新知识或对问题提出新见解,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引进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认识和思维特点,积极参加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活动,并从中形成新的认识结构。2.教师要在课堂上提供更多求异思维的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创造。3.随时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4.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幻想能力及自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5.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本身也不能“闭关自守”,也要有创造精神,要敢于创新,敢于对传统挑战。

篇5: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才

平湖市独山港镇全塘幼儿园王秋叶

摘要: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用美术来表现自我,表达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过于呆板教条,因此我们尝试改革美术教学,使美术教育以培养幼儿创造力为核心,培养审美情趣为基础,教师对幼儿进行创造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培养幼儿的感性认识;调动各种感官感受,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欣赏作品继而鼓励幼儿大胆地去实践美术课程。最后,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挖掘幼儿的创造力。

关健词:幼儿园 美术教育活动 创造力 幼儿 教师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它以独特的教育方式,发展和完善了人的身心;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是满足幼儿审美情感需要的教育。幼儿对美术教育活动有一种天然的嗜好,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用美术来表现自我,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看法。

孩子的内心世界因受语言的限制,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却可以借助美术教育活动展现出来。美术教育活动又是孩子理想的翅膀,孩子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可以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尽情发挥。孩子是最有创造力的。孩子幼小的心灵是自由的,他们往往不顾清规戒律的约束,也不顾客观情理的束缚,能想成人没有想到的东西,敢做成人不敢做的事情。所以,孩子的创造意识也是最容易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挖掘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感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过于呆板教条,不利于孩子尝试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开发。我们大胆尝试美术教学活动的改革,使美术教育活动以培养幼儿创造力为核心,引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从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鼓励幼儿大胆地去实践,去尝试。这对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这里,我想就自己的美术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对创造的欲望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做有趣的事,不仅能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还能促进其身心的发展。孩子们常常在最初的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中感到的是一种享受,一种满足,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涂涂画画中,孩子们对美术教育活动的兴趣越来越高。

《纲要》在第二部分“教育内容和要求”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也指出: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是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之一。现实生活的声、光、形、色都能激发起幼儿的兴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美术教育活动的题材是最捷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我们在组织美术教育活动时,如果选择了孩子感兴趣的题材,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孩子感兴趣的题材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使孩子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之中,还能将孩子的创造力充分地展示出来,使美术教育活动成为孩子表现、表达和展示自我的好形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选择孩子易于表现的事物。易于表现的事物首先是其特征鲜明、形象生动可爱的,能够引发孩子的创作欲望。如造型各异的瓦罐、大小不同的石子、千姿百态的花草、形状不同的树叶等都是很好的选材。

2.选择孩子身边刚发生和最熟悉的事物。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事情会在他们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引起他们的联想,并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越是孩子熟悉的事物,越能引起孩子的强烈兴趣,这种兴趣会使孩子自觉地将美的事物变成自己表现的对象。如:《好吃的糖果》、《淘气的小猫咪》、《快乐的自助餐》、《采摘水果》等内容,就是孩子比较感兴趣的题材。

3.故事、游戏和动物是孩子们的最爱。优美、有趣、富于幻想的故事,开心、有趣的游戏,活泼、可爱的小动物都是小朋友的最爱。这些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还能为孩子的创作提供表现的空间。因此选择《小老鼠的故事》、《森林运动会》、《恐龙世界》、《捉迷藏》等内容,在激发孩子创作热情的同时,可激发孩子的想象与创造。

4.选择的题材要生活化。选择的题材内容要来源于孩子生活,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点。如小班可选择《种子宝宝长大了》、《我爱洗澡》、《妈妈的长头发》等,中班可画《我自己》、《太阳娃娃》、《到处旅行的蜗牛》等,大班可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现出来,如《从家到幼儿园》、《我的好朋友》等。这样的题材接近孩子的生活经验,他们感兴趣,并能发挥出自己的表现力。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创造活动,开放式的陈述,使幼儿敢于对知识的未来发展作大胆的推测和联想,使幼儿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的冲动和行为。在一次美术教育活动中,我发现有一个小朋友把画面上的太阳画成了绿色,当时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创造行为,也可能是无意的个性化行为。我就问她:“你怎么把太阳画成绿色了?”她说:“我觉得红太阳太热了,我不喜欢热,想让它变得凉一点。” 我夸张地说:“瞧!小微画了个绿太阳,在绿太阳下做游戏多好呀,真舒服!绿太阳还有什么好处呢,你能画给大家看看吗?” 顿时,幼儿们象炸开了锅,纷纷把自己想到的画了下来。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就似万花筒般奇异而美不胜收。

二、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感性认识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这对幼儿的思维想象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没有具体的材料让幼儿依赖,很难令幼儿想象,进而去创造。因此,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才能使想象和创造有更大的空间。教师可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幼儿观察力,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使幼儿学会灵活多样生动表达客观事物的能力,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工作来达到丰富的效果。大自然是美术表现的丰富源泉,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经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例如:在教幼儿画《美丽的树林》的时候,我课

前带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木,然后请幼儿自由讲述他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树,怎样的树干、怎样的树叶、怎样的树枝------通过幼儿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我还通过图片、录像等手段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孩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树木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在活动中,我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幅关于树林的作品,结果我发现孩子们画出了千奇百怪的树木。可能有人会说“怎么会有这样的树木”那又怎样!不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嘛: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在这基础上,我还启发幼儿在自己画的这片树林里进行添画,孩子们更来劲了,不光树是我们不常见到的,动态的情景也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他们还把动画片中的一些东西搬了出来。其实,我们家里饲养的猫、狗、羊,动物园里机灵的猴子、威猛的狮子老虎、美丽的孔雀------也都可成为我们的活教材,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孩子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更为主动。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曾有这么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

三、调动各种感官,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要培养他们的具体感,所谓具体感就是将模糊的稍纵即逝的表象、幻想,变成清晰的、具体的、永久保存的图像,就是要把头脑的想象具体的表现出来。怎么表现?也就是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因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系统。

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的嗅觉系统,然后通过交流,用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放上不同质地的、不同规则的物体,让孩子摸一摸,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的描绘。

放一段音乐,让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让孩子们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

这些尝试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会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丰富的材料也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条件。

美术教育活动是实际的操作活动,多种多样的工具和材料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创作欲望,在室内,我们为幼儿创设了美术教育活动区域、绘画区域、手工区域。还有各种材料,如:油画棒、彩色笔、水粉笔、棉签、印章、剪刀、石子等。给幼儿提供方便,让他们自发地按照自己的喜欢随意表现。如画“各种动态的鱼”,给幼儿提供了树叶、彩笔、水墨、水粉等。幼儿有的用水墨画,有的用树叶贴,有的用手指点画,有的用油画棒画,充分满足了幼儿创造表现的愿望,给幼儿的创造行

为提供了条件。

五、欣赏作品,从而挖掘幼儿的创造能力。

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幼儿另外的创造潜能,因此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

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也是幼儿绘画的一种形式,介绍和张贴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

通过欣赏好的美术作品,多种形式的美术鉴赏,适合幼儿欣赏美的特点的环境布置以及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活动,使幼儿逐渐领悟到作品美在哪里。从对比、协调对称均衡多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美的规律,使幼儿接纳到其原有的心理结构中,获得创造性表现自己审美感受的能力。因为幼儿的审美感知的特点具有直觉性、整体性和同一性,所以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特征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以直觉行动为主,他们对事物的感知从笼统到分化。为此,在名画欣赏时,教师要选择富有生命力的,适合幼儿年龄阶段的,和生活较为贴近的内容及有趣的活动方式。在名画欣赏活动中,老师不要直接告诉幼儿画的内容,画家的用意,而是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充分用直觉去感知。如在欣赏徐悲鸿的《八骏图》时,我先播放马叫和马蹄声,引起幼儿的注意,然后出示画面让幼儿观看,同时以一连串的问题导入:“你刚才听到的是什么声音?”“从哪里发出来的?”“它们在干什么?”“它们长得怎么样?”一步步引导幼儿从笼统到局部细致地感知。幼儿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群可爱的马”“我看见有两匹马好象在说话”“它们跑得很快,在比赛呢”“前面的大马回头叫小马快点”,“有一只马跑不动了,头低下来了”“我觉得这些马长的很胖”“有的是白的,有的是黑的”在幼儿的欣赏讨论中,观察力逐渐提高了,同时创造力也得到了挖掘。

幼儿处于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这时期的幼儿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兴趣广泛,可塑性强,是个体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是这一时期幼儿进行素质启蒙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未来学家奈比斯说:“处于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最需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时代更需要有创造性的人才。面对新世纪和美术教育的总体目标,幼儿园教师要重视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以及幼儿的美术启蒙教育。对于幼儿的创造过程和作品都要给予认可,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的偏向,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和肯定。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篇6: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才

李忠伟,赫赫男

(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美育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使美学走向教育的必然产物,将美学与教育融为一体,是人类实现自身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艺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学艺术作品之美的鉴赏力和创造能力。在素质培养中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味,让学生变得高尚、善良、积极和进取。本文引入美术与音乐来阐述艺术教育在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探寻在高等教育中把艺术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对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及价值。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素质培养

基金项目: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中心项目(GYC11)

作者简介:李忠伟(1972-),男,辽宁营口人,副研究员,在读博士,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研究。

一、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织机构,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责任与使命。如何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高校越来越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如今现代教育中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量性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今,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净化心灵、丰富情感与思想内涵、增长才干,而且艺术的美可以舒展心灵、拓宽思维,为创造性想象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帮助学生形成对美丑、善恶、荣辱的正确认识,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大学生艺术实践能力,使广大学生树立向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追求,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能够提升校园的文化氛围与品位,让整个校园形成富于创新活力、健康向上的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以美术、音乐艺术教育为例阐述在素质培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1.美术教育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美术教育具有鲜明的特性,即对事物的形象表现性、运用色彩表达的感染性和展示创作成果的愉悦性。学习美术既能有效地激发创作热情,提高审美能力,还能有利于激发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开发智力。美术教育的过程也是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的过程,更能锻炼和不断提高记忆力,因为形象比抽象事物更能促进人的记忆。创作过程还能帮助学生锻炼耐力、体力和自控力。

美术属于艺术的范畴,美术作品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可视形象的艺术世界,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是时代精神的文化结晶,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关系到在校大学生生活品质的提高。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养。马克思说:“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这就是说美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也是培养大学生拥有审美眼光的一条好的途径。调查发现受过良好美术教育或具有美术修养的人,都具有很好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美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进行选修美术课、学习美术作品创作时,不仅是对意志力、耐心与恒心的考验,也是提升自信心会的一个良好的途径。在学习美术作品鉴赏时,作品中美的色彩、线条、形体、风景等有利于扩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进而起到让学生知善恶、识美丑,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促进个人内心与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正像康德说的:“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艺术教育中来,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及个性的发展。

2.音乐教育的价值所在。音乐无国界,音乐是全世界的共同语言。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以及进行传达传递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音乐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需要,反映社会生活又给社会以深刻的影响。音乐的教育功能就是对人们产生政治思想和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激发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更加显示出它的独特功能和作用,音乐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音乐带给学生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和爱国热情,20世纪30年代,在国家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毕业歌》曾激励无数有志青年学生投身到救国救亡的运动中,《救国军歌》、《黄河大合唱》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电视片《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长江之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长江的雄浑、壮丽,从而激发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多彩的民歌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民族各自不同的历史、民风、民俗、情趣与文化传统,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体会民歌中运用的不同乐器所表现出的丰富的感情。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音乐教育不仅让学生领略到丰富的`音乐情感,让学生为祖国的各民族大融合感到骄傲,也可以让学生为促进各民族统一、民族间的友谊、安宁与和平、民族的文化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积极性的作用。

3.音乐艺术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大家都听说过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俞伯牙高超的演技,钟子期非凡的审美才能,他们因为相同的审美情趣而成为音乐上的知音。同样在学业上,音乐有利于同学间建立深厚的同窗之情,让学生拥有爱他人之心,体他人之恤,同学间相处做到真诚、善良、忍耐。大合唱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从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和责任感。进而为大学生从事学术研究与科研工作,提供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音乐还能让学生树立信心,做生活的强者,不畏艰难,勇于担当。我校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以专业为依托,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为社区百姓做“保护咽喉与科学发声”的宣传,普及“保护咽喉与科学发声”的知识,在场进行讲解和示范,这不仅是促进专业与实践相结合共同发展的有效手段,而且锻炼了学生投身基层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社交能力,提升大学生人生境界,增强荣誉感和团队意识。音乐多和梦想与激情、生与死、神与自然、人类与命运、对祖国的赞美、对自由的渴望等主题相联,这对于培养学生发展个性、表达自我提供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艺术教育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艺术教育主要指:大学生在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和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文学、书法、绘画、舞蹈、音乐、戏剧、影视、雕塑、建筑等各方面的熏陶。国内更多的高校相继设立了大学本科生选修美术等艺术课程的规定。高校进行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美术教育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密切相连,美术与园林艺术、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从中国园林中烟水空蒙的杭州西湖、北京北海伫立的白塔、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到西方整齐庄严的法国古典园林、优美自然的英国风景园林,在我们领略如诗如画的园林艺术时,也了解了世界各民族对美的不同看法、不同构思,这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丰富的审美情趣有积极的作用,对专业发展也起到引领作用。从古典园林艺术、建筑设计到现代城市建设与开发,是在时代、风格与文化的积累中形成和发展的,现代的景观园林、城市建设渗透着对实用价值的考虑、对自然的探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理念。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了这些知识与道理,为将来所从事的专业学习与创造有着深远的意义。建筑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在学习鉴赏与审视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建筑后,学生们会逐渐产生对美的追求、探寻与思考。以建筑学为例,目前,工科院校中建筑学专业的艺术教育功能对培养有特色、专业素质高的毕业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建筑学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包含工程艺术和人文艺术。但国内高校建筑学专业在教学中更加重视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建筑艺术效果的美学规律教学,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局限,缺乏创造性思维和设计能力及创新性,而创造性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对设计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加强对艺术理论和人文学科的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

在学习欣赏民歌时,可以了解不同的行政区划分、地理概况、地形地貌、人文环境等知识,对拓展工科专业学生的文科知识有促进作用;在学习西方音乐时,拓展对世界地理、世界历史知识的了解;对研究西方文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欣赏中国古典歌曲时,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尤其是古典文学中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和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专长和聪明才智。我校艺术学院作为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的艺术学院,每年各专业汇报表演旨在加强实践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我们在做好专业艺术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将艺术教育、美育教育辐射到全校,真正做到文化引领校园,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修养的同时也促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间的相互交流、学习、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锐琴,苏建国。浅谈理工科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美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12)。

[2] 李岩,陈林。 谈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艺术教育功能的开发———以安徽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现状为个案的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2.

[3] 袁雨辰,李香周。 论艺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以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部“创造力与艺术实验班”为例[J].世纪桥,2011,(17)。

[4]涂莹亮。对理工院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7 上)。

[5]刘亦工。论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德育功能实现———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个案[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1)。

篇7: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才

二十一世纪中国,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大量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基于这种趋势,我国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问题的认识已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也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作为幼儿教师的培训者,近年来,我努力探索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从如何在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创造性发展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创新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代的首要任务。创新是一种旨在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只要明白了这一点,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承担起创新的使命,才能把创新教育主阵地定位于课堂,才会有让创新教育落实到每节课的想法和具体行为。

我认为:一流的老师既教书又育人,二流的老师教书不育人,三流的老师误人。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就决定了他怎么教学。新时期教育的宗旨应放在培养有能力、有优良品质、有高素养的现代人--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开拓型人才这个基点上。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供合适的材料,为幼儿的创造性发展提供物质载体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学生们的想象力,学生们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每一个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内心的释放,鼓励学生好奇心的张扬,如自由自在的野外写生,随心所欲的泼墨赋彩、绘声绘色的形象思维启动等,都能激发学生们用自己的画将神奇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使想象力得到发展。

要发展幼儿的创造性,首先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幼儿的探究质量受材料的制约教师为幼儿准备材料时,要精心考虑,材料能引起幼儿什么样的探索,能否为幼儿提供创造机会等,因此,在材料提供上,我注意到:

1.提供可操作较强、便于体现幼儿想法的材料在实践中,教师要教学生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着名科学家爱因斯但曾经深有感触他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罢了。”当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对问题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后,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触发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问题意识才会变得更有创新意义,更趋向于创造,更接近于发明。

幼儿的认识和能力都是在操作和活动过程中建构的,通过动手操作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利于幼儿进行自主地探索学习,通过探索、探究,幼儿自己寻找操作材料的方法、步骤、自己来归纳总结,从中发现什么,找出原因,还可以怎么做,通过试误,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由此可见,幼儿的大胆探究也是一种创造性表现。因此我们尽量为幼儿提供有助于检验幼儿各种想法或假设的材料,使幼儿的假设能马上被可见的实验结果验证,不管是证实或证伪,老师要根据孩子可能会提出的假设来准备各种需求的材料,这样有利于鼓励和推动幼儿的创造性发展。

2.为幼儿提供多层次、富有创造空间的材料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要注意幼儿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使材料呈现层次性、具有不同的难度,并且多为幼儿准备未加工的或半加工的材料,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需求,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这样的材料也能给幼儿留有充分想象创造的余地,如我在“动手试试”活动区投放材料时,一开始提供一个范样,半成品和未加工的各种材料。这样,能力差的幼儿可以模仿范例进行制作,能力一般的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利用半成品进行创造,能力强的幼儿可利用未加工的材料自由想象,大胆创造。

3.变废为宝,不断增换新的活动材料新材料本身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激起幼儿创造的火花。教师要不断的给幼儿增添更换新的活动材料,注意材料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吸引幼儿,让幼儿感到更富挑战性,促使幼儿在其中尽情的创造、发挥。在这方面,我注意挖掘资源,充分利用废旧材料,让这些生活废品成为挖掘幼儿创造潜力的宝贝,真正变废为宝。

二、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为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提供帮助幼儿生活在一个开放的、高科技的信息时代。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丰富多采,让他们接触人物、动物、花鸟、山水、建筑、民风民俗、影视动画等大千世界所有的美好西,扩展他们的视野;在风格技法上,应接受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流派,可运用毛笔、水彩笔、油画笔、刻刀,甚至计算机等各种可接受手段;使之形成一种开放的意识,塑造开放的人格。所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应及时给予孩子们必要的引导和指引。

要指导幼儿,首先要了解幼儿,要了解幼儿,就要首先进行观察,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进行分析,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帮助幼儿发挥创造,实现设想,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幼儿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注意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进行记录。

教师要明确活动目标,对不同的幼儿给予具体指导,再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要有重点地指导个别幼儿,促进幼儿创造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对探究中出现失误的幼儿,教师要引导其探索最佳方法,对水平较高的幼儿,要提高要求,幼儿在探究新材料时,指导幼儿有新发现,玩旧材料的幼儿要鼓励其玩出新花样,另外还可注意调控偏区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指导时方法也可多种多样:教师可用设问的方式进行指导;可以让幼儿摆弄实物进行指导;可以利用提示性语言对需求帮助的幼儿进行指导;可以通过情绪感染进行指导;也可以以幼儿玩伴身份直接进行指导;可以利用体势暗示进行指导等。

三、活动评价可以为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指出导向幼儿特别在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所以,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方式教育教学质量的升华环节,评价的结果也往往影响到幼儿以后活动的情况,评价对幼儿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注意重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评价方式有很多,不论何种形式的评价,都不应只侧重于结果,而更应侧重于活动的过程,如孩子们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新方法等。教师要抓住幼儿的闪光点特别是有创新精神应进行重点讲评,加以鼓励,或指出幼儿在创新方面应努力的方向;也可就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大家提出讨论,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商量解决问题等。

篇8: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才

一、激发创造动机

1. 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激发和强化创造的内部动机。

人才个体从事创造的内部动机主要源于兴趣, “而兴趣则出自对事业的热爱。也就是说, 我们只有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习、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主义, 对事业充满爱, 才能满腔热忱地去探索、去创造、去发展”。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勤奋努力的学习态度、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念及爱国主义精神等恰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尤其在注重人文关怀的今天, 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够有效培养人才对各种事物的广泛热爱之情。但仅仅依靠兴趣来驱动创造动机是单一的脆弱的, 只有将创造兴趣转化为创造志趣, 将创造志趣与个人的理想和信念相结合才能产生真正强大的持久的驱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和帮助人才实现这一转化。

2. 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激发创造的外部动机。

外部动机源于外部环境的引诱和竞争的压力。外部环境的引诱有奖赏与惩罚两种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精神激励方面的优势, 通过精神性的奖赏或惩罚来激发外部动机。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对其进行形势政策教育, 帮助人才在成长过程中认识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环境和国内人才规模扩大和结构不断优化的现实状况, 帮助人才从国家和个人的层面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竞争的压力, 准确定位个人的价值与责任。“人一旦被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激励着, 就能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和发挥出巨大的创造力。”另外, 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人才成长和发展时间最长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能在人才成长、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全过程对人才施加多层次、持续性的影响, 以此不断强化人才的创造动机。

二、培养创造思维

1. 思想政治教育能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培养人才个体的辩证思维和实事求是精神。

从创造思维的含义可以看出辩证思维和实事求是精神是创造思维的基础, 离开了辩证思维和实事求是精神, 创造思维便无法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以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目的之一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人们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 会受到辩证法和唯物论的熏陶, 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 尤其是唯物辩证法教育时, 能感受到辩证法和唯物论的魅力, 主动接受并内化辩证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 思想政治教育能培养人才个体的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来看,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再是机械的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单一灌输方式来进行教育, 而是多元主体参与下的交互式的交流与沟通。在双向或多向的交流中, 发生思想碰撞, 产生创造灵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涉及多个学科, 学科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知识, 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活跃了人们的思维。在多元学科知识和研究视角的熏陶下容易激发发散思维, 为发散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二是在前文论述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益于提高人们的理论修养和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 而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缜密的逻辑思维是收敛思维的基础。

三、塑造创造品格

1. 思想政治教育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育人才个体健康的心理状态, 为创造品格的塑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创造品格作为人才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其存在的前提是个体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 心理的各项机能才能正常运转, 情感才能在理性的支配下发挥积极的作用, 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得以发挥, 自信心才能得以激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帮助人才实现心理健康。

2.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人才个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创造品格的塑造奠定坚定的思想基础。

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创造品格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信、行依次推进和逐步深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能否形成正确的创造认知是创造情感、创造意志和创造自信形成的关键和前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形成正确创造认知的思想基础, 因为只有科学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才能真正懂得何为创造及个人创造行为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所在, 也才会对某种创造活动产生情感, 并百折不挠, 坚信不疑地去探索去创造。马克思终身将自己的理论研究服务于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 正是在于他在改造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认识到了为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行理论研究的价值所在, 认识到了个人的责任与担当, 在此基础上他才能不畏艰险、矢志不渝地去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描绘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蓝图, 为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3. 思想政治教育能通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直接塑造人才个体的创造品格。

篇9: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才

一、广泛交流,积极引导

课外活动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课堂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是有进度的,因此它有时就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学生要跟着教师、按一定的方向、用很短的时间来思考问题,就难以发挥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我们所谓的能力培养并不是指一般能力(或称智力)的培养,而是指综合能力的培养,即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它的重要特点是:(1)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能力成分,有目的地综合运用;(2)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能力发展的作用;(3)思维﹑观察﹑实践等能力的综合联系.这些在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完成的.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首先引导学生广泛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单元小结,优秀题解.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同的习作提出不同层次的指导要求,并对有所创见的习作给以鼓励和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整理成文.在经常性、广泛性、群众性的习作活动中,必定会涌现出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要精心地扶植,使他们习作不断完善,不断深化,反复加工,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是要经过艰苦地辛勤地劳动的.这也为个人意志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形成提供了前提.

在数学课外习作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加以讨论,剖析,再理解,然后写出对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感受和心得,教师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把数学命题加以推广,不但可以使学生对命题的认识深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逐步养成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习惯,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将来从事创造性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内外结合,相辅相成

伴随着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基础教育的任务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但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同样也应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学习之中.实践证明:数学课外习作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课内和课外密切结合才能加速人才培养,它们是教学这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促进.那种怕耽误学生学习、影响升学率等想法,是对二者关系缺乏辩证理解的反映,通过这一活动使我们认识到:(1)学生的习作活动不是数学作业的简单重复和延续,而是数学教学的补充和提高.学生在习作上升为小论文的过程中,可以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培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对课内的基础知识可以起到深化、强化、活化的作用.(2)在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和智力的培训,在课外活动中着重抓好探究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就能应付各种情况,不仅学生的成绩能上得去,而且数学能力也能上得去,最终高考也能取得好成绩.

但学生获得推广数学命题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要持之以恒,不要放过教学中的每一个可以培养创造性能力的机会,要将它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引导学生概括﹑推广数学命题的前提条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要依托课堂教学,结合数学课外习作活动,让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创设情境,促进转变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学生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之后,就会不满足于课内的学习,希望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大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因此,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外数学习作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心情舒畅没有课堂条件制约的情景下愉快地完成,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通过做好章节小结,让学生自行编织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同时引导学生将题型和方法加以纵横比较,找出其规律,改变一下条件和结论,以探索新的命题,并就新命题的正确与否加以论证,进而形成文字的内容,并逐步完善撰写为小论文.

数学教育应该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还应该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领会.在由数学习作到小论文的过程中,一方面能使尖子学生早期接触学术研究,逐步引导他们模仿科学家的工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练习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对差生可以起着转化作用,他们之中有些原属后进生,但由于参加课外习作活动,促进了思想转变,树立了上进心,有了新的追求,从而改变了后进的面貌.长此以往,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培养学生的探索概括能力,逐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与独创性.

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课外习作活动是催化剂,我们让习作进入数学教学,每学完一章或逻辑性较强的几节后,通过课外习作活动,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对刚学知识进行归纳、试验、总结,然后将学习收获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一种内化.这实际上是对知识的一种再创造.在“艰苦”的反思中,学生的每个感受都有助于个性品质的养成.他们的创造能力也将在每次超越中得到磨炼.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要在广大青少年的心田里播下科学的种子,催开智慧的花朵,我们必须贡献辛劳,贡献挚爱.相信随着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数学课外习作教学将会更加完善,最终成为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上一篇:潮汕春节习俗下一篇:教师节对老师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