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024-04-14

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共8篇)

篇1: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如何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你是一名高素质的人吗?你是一名应用型的现代化人才吗?

在现代这个知识型经济化的社会中,对人才的渴求是所有时代中最迫切的,高科技的应用,不同领域知识应用的交融,信息爆炸带来的对各种新型技术的应用要求和跨领域的处理,在各方面都要求现在的人才能成长为综合性人才即应用型人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价值多元化、经济结构多样化、人才需求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不同的区域、不同行业对于人才需求不同, 我们必须发挥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善于动手和充满着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和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艺术想象力等方面多加锻炼。

作为现代大学生,我们都要立志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才呢,这不仅是国家和教育机构要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大学生自己当下要思考的问题,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氛围下,我们不仅要适时地适应国内的社会变化,更要了解适应国际大环境下的各种风云变幻。让自己掌握“三类知识,一种能力”,也就是“通晓国际基本规则、掌握世界文明成果、了解世界发展新势、具备国际交流技能”,按照这个思路努力发展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才能更好的成为高素质人才。

应用型人才又分为三类,即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现在大学生在学习中也是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会有较好的理解和应用,现在各大学也都在向培养出高素质应用性的学生的方向努力,从各个大学会开设不同的公共选修课提供给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来斟酌选读,首先我觉得翻译人才,外贸人才国际金融人才,国际法律,物流人才还是比教需要的,首先天津市是一个比较国际化的城市,随着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促使天津会展经济的发展成为天津经济新的增长点。天津会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着各类产业向天津集群集聚,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多掌握国际商家的商业习惯、礼仪、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更好的掌握经济方面的知识,也掌握一些物流方面的技术,同时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国际交际活动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涉猎一些哲学思想教育的知识和理念,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树立更好的人生价值观念,在未来的市场经济化社会中不会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更有利自己创建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活,不仅在物质上达到一定的水平更要在精神境界上达到使自己满意的状态。

你是一名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吗?你要怎样成为一名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的人才呢?

篇2: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重点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研究中国语言的构成、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论等,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文学素质,陶冶高雅的性情,拓展语言的运用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市场化的需求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做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应该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

一、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1.具有较强的审美、鉴赏能力

对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其首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这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及情操的熏陶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积累、阅读水平的提高、鉴赏能力的增强等,从而铸就完美的性情,不断地促进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成熟。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不仅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发挥知识的实用价值

学习汉语言文学,其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为个人的能力,比如为人处事的能力、管理才能、写作能力、沟通能力、说话艺术等,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此外,随着社会市场的发展,理论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少,相反对于应用、实践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要求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由理论培养专项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及课程体系不完善

对于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来说,教学目标及课程体系不完善成为教学中凸显的重要问题。首先,学科定位不准确。不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目标模糊,在关于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写作应用人才这两个问题上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而在教学中缺乏目标性。其次,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过多地强调理论课程,缺少实践性课程教学。课程较为单

一、呆板,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这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极为不利的,阻碍了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2.教学实践环节欠缺

汉语言文学教学侧重于对学生心智、思维、情操、人格的培养,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与传统课堂知识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要想真正达到以上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增加教学实践环节,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条件。然而,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缺失,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成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理论课程占据了教学的大部分,而实践、实习机会却很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第二,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环节较少,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被抑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果。

3.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手段

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手段,降低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学评价的方式较为单一。汉语言文学教学评价的时候,大多数是通过学期末的期末考试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而忽视平时的教学实践环节和学生表现情况。这就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错误的认识,一味地提升应试能力,忽视了实践能力。第二,教学评价主体单一,学生没有权利参与教学评价,从而使得师生关系不够和谐,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高素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1.制定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高素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制定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一,明确目标设置。逐渐由单向度的理论教学转变成为理论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方式,从而来进一步地指导教学实践。第二,进行有效的专业方向设置。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社会需求来实现专业细分,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进行合适的专业分流,比如汉语言文学、新闻应用学、广告、对外汉语、文化传播等等,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提升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第三,实现有效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实现理论实践课程的同步进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增设实用性强的专业选修课的数量和种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从而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2.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应用能力的关键。首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结成小组来进行讨论,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比如针对一个课题或调研,让学生在一起讨论研究方案,让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机地结合。其次,多借助于现代媒介手段进行教学,比如多媒体技术、双微平台、网络教学等多种方式,从而让他们的实践水平得以提升,这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3.提升教师素质和人文修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想从整体上提升汉语言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要提升教师的素质和人文修养,发挥其榜样引导作用。首先,作为老师,必须要深入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形成个人的知识理论体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其次,提升个人的实践能力。多进行社会调查,关注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长远发展做准备。最后,学校应该积极地召开教学研讨会,让教师彼此交流个人的教学心得,扬长避短,提升教学效率。此外,学习还应该积极组织教师培训,邀请优秀专家来作讲座等,从根本上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想从整体上提升对于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第一,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增加课堂讨论、教学实践能力、个人特长等方面的评价内容,从而实现评价的完整性和科学性。第二,应该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实现学生评价,将学生的意见计入到教学评价中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总之,教学评价方式从根本上决定并引导教学的内容,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向,所以必须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评价比重,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以此来促进汉语言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篇3: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1、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内涵

就办学特色而言, 职业技术院校有着其独特的办学思想来进行教育指导, 其具备了在刻意地追求办学主体的情形下, 根据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以及院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创新性来寻求有利于生存以及发展的符合相关教育规律、适应社会以及经济发展需求, 并能够积极地被社会所认可的科学化先进特征。由此可以得出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特色涵盖了应用性以及开放性这两个鲜明的本质特征。

就教学质量而言, 职业技术院校教育质量涵盖了三个主要层面, 第一个层面为培养出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能够充分满足市场应用需求的学生;第二个层面为学校在开展教育的使用应该充分满足家长以及学生的具体需求;第三个层面为开展教育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并不断推动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 基于产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可以将学校实施教育后所得到的最终产品为学生, 而用人单位则可被看做是检验产品是否合格的相关主体;基于服务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不难发现学校所要服务的客体一般包括有政府、学生以及用人单位, 学校的首要服务对象就是政府, 这主要是因为政府的需求直接代表着国家的根本需求。由此可见, 职业技术院校应该在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基础上来开展各项教育活动, 学校的最终服务对象为用人单位, 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学生质量是要通过单位来实现检验的, 所以, 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该尽可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合理需要, 再者, 院校从遵循规律的角度出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尽一切可能地推动学生知识以及技能水平的提高,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 职业技术院校所开展的教育互动应该积极地服务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职业技术院校应努力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1 针对岗位进行课程设置, 优化改善课程体系

职业技术院校应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序地带动学校健康发展。这就要求相关院校应该从职业分析的角度出发, 合理进行职业岗位群职业职责以及任务的有效分析, 寻找各项职业所需的专项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并因地制宜地针对各个岗位的具体能力需求实施课程设置, 优化构建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以及综合课程、实践课程等等课程体系, 与此同时, 还应该结合职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结构以及知识结果所提出的要求, 来更新课程内容, 使学生能够及时快速地汲取到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新工艺方法, 是学校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好低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 推动学生在充实自身素质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

2.2 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

职业技术院校在开展教育活动的时候应该着重于对学生素质能力的有效培养, 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 这就需要学校在军训、文化建设、社会活动以及理论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以及下厂锻炼等等项目活动开展中要明确目的, 制订计划, 有组织有纪律地来实施, 使学生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养成较为较为良好的学习生活以及为人处世的习惯, 使其能够更好地学会认知、做事以及生活、生存, 更高地适应社会, 适应相关的职业素质要求;第二个方面是强化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 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的一般思想道德品质同时, 还应该引导其具备正确的劳动态度以及优良的劳动作风与习惯、高尚的职业道德宾至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2.3 强化校企间的交流合作

职业技术院校应该加强与用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零对接于企业的实际需求, 同时, 也可以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证, 其中包括场地资源、教育资源以及师资、实训资源等等。由此可见, 加强校企合作, 将产、学、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开展职业技术院校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教育是大势所趋, 能够促进各方共同发展。

2.4 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为了顺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求, 职业技术院校应该努力构建有着较强兼容性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坚持以就业作为主要导向, 依照“接收引进、按需培养、注重实践、训以致用”的具体原则, 通过采取各项有效措施, 强化队伍建设, 实现教师队伍专兼结合, 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在一起, 是其能够满足现代化教育需求。

2.5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实施正确的就业指导

职业技术院校在对学生实施就业指导的时候, 首先应该向学生传授一定的职业知识, 并通过相应的就业知道活动, 引导学生树立其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及择业观, 帮助学生端正其的择业求职动机, 合理规避由于盲目择业而导致的学生盲动行为, 让学生能够在正确实现自我认识基础上将自己的才干发挥出来;其次, 学校应该向学生传授一定的求职知识, 使其能够抵得住竞争洪流, 实现自身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再次, 学校应该向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使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够得到强化, 创业素质获得提升, 为其日后走上创业之路奠定扎实的基础。

综上可知, 职业技术院校应该充分响应国家的现代化办学号召,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完善自身教学, 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小玲, 程琳, 沈诗佳.构建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2]、刘彦文.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基本特征刍议[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8 (5) .

[3]、柴宝林.关于职业技术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7 (35) .

篇4: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人才    应用技术大学    国际化素质培养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发展,培养具有国际化素质的人才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我国最新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从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高度制定教育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将教育开放作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地方性普通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正在蓬勃发展,重心逐渐由发展合作项目转移到人才培养层面。

1.应用技术型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的意义

发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合理化的共同趋势,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高等教育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体系进行研究是紧跟时代步伐,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对人才的培养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其次,我国高等院校通过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够学习到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和教训,从中发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才市场存在的各类问题,有利于我国人才市场健全和完善。

2.应用技术型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的基础保障。然而,我国大多数应用技术大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如此一来,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人才国际化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严重影响人才国际化市场的形成。

2.2法律法规缺失,经费匮乏。

只有具备完善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才能为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必须得到专项经费的全力支撑,经费乃是应用技术大学进行改革和创新的物质保障。然而,我国绝大多数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过程中,不但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宏观保障,而且没有相关部门的专项经费作为支撑。

2.3缺乏有效的国际化合作模式。

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过程中除了得到国家宏观政策、法律法规、专项经费的保障之外,还必须与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科研单位建立密切合作伙伴关系,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弥补自身不足和缺陷。因此,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缺乏有效的国际化合作模式,是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4师资队伍水平低下。

目前,我国大多数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低下,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根本无法胜任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的历史重任。在此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素质长期难以得到提升,与国际化接轨遥遥无期。同时,应用技术大学教师的业务技能、专业化素质普遍较为低下,在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也是影响和制约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的难题所在。

3.应用技术型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的方案初探

3.1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化定位是培养大学生国际化素质的重要基础。由于社会性质的特殊性,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起步晚、时间短,尚没有积累到更充足的经验。因此,为了从本质上提升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国际化素质教育水平,加快我国与国际化接轨步伐,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在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过程中,必须首先制定明确目标和方案,并确保制定的目标和方案的唯一性。首先对国内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政策导向进行理论分析,在国内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之间进行横向对比,之后结合具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口径和专业口径之间的吻合度制定。在贯彻和落实过程中,不能对预先制定的目标、方案随意更改,如果确实需要变更,则需要召开专题研讨会议,在得到多数人支持的条件下,方可对目标和方案进行更改。

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对于大多数没有机会出国学习的高校学生来说,国际化课程对增强他们的国际意识,开阔国际视野,增加国际知识和技能及培养国际态度和价值观,进而把他们造就成具有国际化素质的高级人才至关重要。因此,国际化课程、双语课程及双语课程教材建设及不同语种类型课程的设置将是重中之重。

3.2健全法律法规,设置专项经费。

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过程中,不但要事先制定培养目标和方案,而且要研究和分析自身实际发展状况。为了确保国际化素质教育取得实效,国家政府部门要加大宏观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健全力度,为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创建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另外,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给予一定经费支持,以此确保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工作顺利进行。

3.3加快国际化合作模式创建步伐。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正融入全球化意识环境的教育体验,从而培养出更多熟练掌握外语又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本土经济和文化发展。随着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过程中要加快国际化合作模式创建步伐,与国外发达国家知名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持久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总结自身积累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健全和完善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体系。

3.4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完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只有教师具备明晰的国际化意识、国际教育理念、较强的多元文化知识结构和自觉的国际化行为,才能保证国际化素质教育实践得以真正开展。因此,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过程中,需要得到人才的有力支撑,这就要求应用技术大学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充分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建立良好的监督管理和激励机制,以此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进来。与此同时,高等院校要面向社会引入高级人才,并且对现有教师进行定期教育和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为教师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应用技术大学是否具备系统的人才管理机制,对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的借鉴力度是否足够,对国际化活动是否具备一定水平的质量评估机制也是建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重视的方面。

4.结语

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过程中,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健全法律法规,加快国际合作步伐,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健全应用型人才国际化素质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袁仁贵.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境界[J].教学与研究,2001(10):5-8.

[2]谈松华.谢维和.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J].教育研究,2010(07):49.

[3]胡又牧.中国面临国际化人才危机[J].国际人才交流,2002(07):42-43.

篇5: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独立学院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独立学院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产物,独立学院获得了飞速发展。截至4月9日,教育部公布的独立学院名单共计291所,独立学院的遍地开花,扩大了高等教育资源,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导致了独立学院缺少自身特点,无法体现其应有的办学定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具体体现在:

(一)依托于母体,特色不明,定位不清

独立学院诞生的背景决定了其与母体学校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在办学早期,由于缺乏广告学专业的办学经验,较多地承袭了先期母体院校广告专业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而独立学院在办学条件、办学经费、师资力量、实验教学设备等方面整体实力较弱,没有明确的自身定位,没有认真分析自身的办学实际,忽略自身与母体的差距与培养目标的不同,而盲目地套用与照搬,必然导致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出现执行无力、资源匮乏、特色不明的状况。

(二)知识体系陈旧,滞后于行业发展

广告行业是位于市场最前端的敏感行业,随市场、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快速变化而变化,知识更新速度快,这就要求广告专业人才具备最新的行业知识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而目前大陆的广告教育知识普遍陈旧,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人才培养体系一成不变,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大量已经滞后的理论与案例还在课堂上作为经典来讲授,与行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行业的需要。随着市场环境、消费者、媒体环境的变化,未来的广告人必须掌握前沿的专业知识,能及时追踪行业发展趋势,而目前广告教育的理论体系滞后,成为影响广告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重理论轻实践,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专业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的广告学教学内容强调知识性、理论性,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法,课程体系强调理论性,采用填鸭式的教学,讲授枯燥过时的知识,教学效果并不好,并且还容易使学生滋生学习的惰性与思考的被动性。广告行业作为一个时时面对激烈竞争的行业,这种惰性和被动性是十分不利的。另一方面,对实践训练不重视,使得理论无法应用到实际中,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专业技能欠缺。对于像广告学这类应用性强的专业来说,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

(四)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实践环节较薄弱

广告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在独立学院广告学专业迅速扩张的同时,广告实践教学问题却因为办学资源有限、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而凸显。

一方面,独立学院资源有限,很多独立学院不具备完善的实验环境和实践条件,实践硬件跟不上,电脑机房、工作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条件较为缺乏。这就导致大多数实践教学无法走出课堂,只能停留在课堂的虚拟命题上,无法在行业第一线获取实战经验。虽然高校签约了实习基地,但数量上仍然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同时,由于缺乏操作经验,与实习单位的合作缺乏深度,难以深入参与院校广告人才的培养。

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师资力量缺乏,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更是严重匮乏。有很多年轻的教师都是在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书,没有行业从业经验,因此在指导学生实践环节上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五)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

在新的市场环境和媒介环境之下,市场竞争的激烈对于广告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平庸的创意将无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同时,新媒体层出不穷,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新媒体进行互动营销,也需要广告人具有超强的创新能力。但是,我们当前的广告人才培养还是以课堂的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实践和独立思考空间很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都比较薄弱。

(六)师资薄弱,缺乏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

教师是广告教学的主体,独立学院由于建校时间短,大部分都是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尤其是实践经验不足。这部分老师虽然有着较高的学历,理论知识深厚,但大多缺乏广告行业的从业经验,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独立学院执教,专业实践经历缺乏。这一方面不利于教师了解行业的最新趋势,无法在课堂上讲授业界的最新知识,导致讲授内容的陈旧和滞后;另一方面,教师无从了解业界的实际工作流程及积累实践操作经验,在教学中便无法做好学生的实践课程指导。

二、独立学院如何培养应用型广告学专业特色人才

独立学院作为后起的高等教育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多是热门专业。广告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成为各独立院校竞相追逐的热点专业,专业设置的同质化问题开始凸显,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那么独立学院的广告学专业如何凸显专业特色,形成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呢?笔者认为,独立学院要认清自身内、外部资源,找到优势资源,结合行业需求,进行差异化定位,并立足于这一定位,整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体系、教学方法、创新性培养等多方面的改良和革新,最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打造出自身的专业特色。

(一)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设置

一方面,母体高校具有长期的办学经验和优质的教学资源,独立学院应充分发挥依托母体专业的办学优势,有选择性地进行借鉴和吸收。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制定符合实际又能凸显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的广告学专业秉承了华中农业大学和本校艺术学相关学科专业的优势,构建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为特点的人才培养路径,课程设置上突出了文理与艺术的交叉融合,体现了基础理论、技术实践的并重,专业课程体系由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四大板块构成,层次清晰,学生在获得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了专业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二)注重创新性人才培养

广告行业是一个富有挑战的行业,广告人每天都要面对竞争激烈且瞬息万变的市场和越来越难以取悦的消费群体,这些都给广告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独立思考,做策略分析,要有好的创意表现,解决实际问题。而贯穿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要具有创新性思维,提出富有创造性的策略点子和创意作品,这样才能脱颖而出、出奇制胜。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需趋势,是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应尤为注重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必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思”“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申报创新项目,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赛事,模拟广告的调研、创作和策划全过程,提高实战能力。

(三)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实训”梯度设置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践教学环节,在不同阶段设计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和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如基础写生、市场调研、平面广告设计、广告策划提案、专业考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联合创作、广告竞赛等。大一、大二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进行基本技能的实践训练;大三开展专业考察、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广告竞赛训练学生的专项技能,如广告设计技能、广告策划技能;大四通过去公司实习、毕业设计进行项目实战,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革新

广告学的专业特点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并解决实际市场问题的能力。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填鸭式教学不适宜广告学的课堂教学,授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突破传统,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能灵活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多元开放式教学等,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案例图片、视频创设情境来启发思考,在老师的点拨和启发讲解下理解理论知识是如何向实践运用转化的;通过项目演练来模拟实战,如广告策划提案、毕业设计项目化模式等,弥补单一理论讲授的不足,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聆听校外专家、业界人士的讲座,如参加“中国国际广告节”等行业会议来跟踪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理论成果,以保持课堂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

(五)构建应用型高素质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前文提到过,独立学院由于成立时间短,教师队伍多是以年轻教师为主,教学和科研经验尚浅,且实践经历不足,不能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独立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途径。一方面,积极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项培训、深造,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招聘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业界精英为兼职或特聘教师,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使学生以后能更快地在工作岗位上上手。还可以聘请母体学校或其他院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为兼职教师,指导青年教师,以老带新,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三、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广告行业对应用型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随着独立学院转型大潮的来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逐渐脱离母校,自立门户。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但独立学院的“独立之路”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未来,独立学院应立足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对自身内外资源和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遵循专业特点,逐步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打造自身特色和核心竞争力,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让我国的高等教育呈现出多元性和丰富性,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学军.独立学院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中国大学,.

[2]齐行权,王海峰.独立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0).

[3]马自泉.应用型广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篇6: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广西现状:广西具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同时处在我国大陆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交汇点,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西南乃至西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联结粤港澳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特别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广西作为连接中国西南、华南、中南以及东盟大市场的枢纽,在拥有5.3亿人口的东盟和5.4亿人口的泛珠三角经济圈两个大市场中,将发挥结合部的重要战略作用。广西同时享受少数民族地区自治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沿海地区开放政策和边境地区开放政策。可谓是优惠重重,优势重重。

但事实是,广西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广西的GDP和其他发达省份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人才是广西经济腾飞的助推器,特别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那么想要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我想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要不断学习,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单一性知识结构的人才己不能应对复杂的形势。广西社会迫切需要厚基础、宽口径、文理渗透、通才加特长,在知识能力结构上具有多元复合的知识集成型人才。

因此我应该立足于广西财经学院,学好自己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综合知识面,努力精通专业与管理,熟悉国际惯例和法规:具备国际经贸、商务行情、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一些有关东盟国际家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锻炼提升自己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提升自己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提升熟练的外语会话、公关和谈判能力;提升自己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分析、设计的能力。

2.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人才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的能力和技术创新的能力,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发展,广西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的发展、组织文化的革新,都离不开创新人才的支持,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加盟以增强实力。我作为接受高等知识教育的一份子,首先在自己心里要树立起创新的意识,应当注重在高校的学习中,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多做有心人,学习借鉴,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提高自己的合作意识。在广西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广西经济与各地区相互依存的关系更加强化,而国家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将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员工相互沟通、交流和合作,使得未来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我在广西经济发展中,明白协作、交流及联合就成为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自己应该多学习各种合作的途径方式等,加强自己统观全局的战略眼光,在各种实践学习中学会把握有利的发展时机,自己也应该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学会会与其他人员进行有效的合作,善于调动别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与他人的通力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自己的价值,充分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各项艰巨的任务。

篇7: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012-7-19 22:20:00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林芸 张艳梅 白云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高职 人才培养 “教学做”一体化双证融通

论文摘要:根据国家整体规划,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圈已经进入快速建设期,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在本地区也将迎来一个高峰期。本文对其专业人才需求背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本校及本专业现有的师资力量,提出了建设“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方案。在本文中,确定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总结了“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及“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技术,也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随着山东省大力推进半岛制造业基地暨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建设,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黄金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以及汽车、手机、电脑三大产业集群均进入了快速膨胀期。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提升,最显著的标志是采用大量的自动化生产制造系统取代了传统的、自动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式。

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有机结合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汽车、食品、医药等行业。可以说,任何产品只要投入工业生产,就必须采用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否则将没有市场竞争力,而自动化生产制造的核心技术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因此加速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山东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但一方面,企业难于招聘到合格人才,另一方面相应毕业生感叹就业困难,工作难找。分析原因是供非所需,高职院校内部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应依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服务地方经济,并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根据半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确定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对山东省机电设备制造企业和胶东半岛大中型机电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半岛经济发展急需的三种职业特色鲜明的机电类就业岗位群,分别是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及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包装和精细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带动了食品灌装、包装设备的飞速发展。自从我省做出重点发展食品产业群的重大决策以来。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对灌装生产线人才的大量需求早已初

见端倪。

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的核电和风电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山东在半岛沿海地区规划了海阳、荣成、乳山三座核电站,并计划在“十二五”末全部投产发电。同时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各大发电集团竞相在山东沿海地区修建风力发电厂。这使得山东省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山东核电、风电产业发展的推进将需要大量掌握核电、风电相关知识的装备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现代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应用技术发展的不断需求,电子组装技术在真个电子整机装配加工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胶东半岛在发展电子信息与家电产业集群的同时,电子组装技术备受关注,据调查分析,电子组装技术产业的人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在未来需要众多电子组装技术人才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我们通过以上市场调研,制定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胶东半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1 构建“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实施“2.5+0.5”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中两年半在学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最后半年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为地方企业量身打造而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化人才。因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势在必行。“1.5+0.5+1”正是贯彻分方向教学并实施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一种教学新模式。1.5是指在新生入学后在第一到第三学期,学习基础类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技能核心模块,在这样一个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机电类岗位的基本能力。0.5是指在第四学期进行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的学习,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意向自行选择三个就业方向的一个,进行该方向一系列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1是指在最后一年,学生根据各自选择的专业方向到对口的企业进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并顺利完成顶岗实习。

2.2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分方向教学的课程学习中,部分课程专业性强,如没有合适的实训载体,学生难以实际掌握该专业技能,因而在合作企业的帮助下建设了两个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在这里实现了部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实际操作为载体。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得到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并有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课程的部分授课任务,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实现了“零距离”接轨。

2.3 实行“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而国家在长期对各行业生产一线和生产过程职业技能的总结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各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所以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内容的重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以“双证书”为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双证书”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可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可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证书和机电一体化技能认证。结语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通过对胶东半岛人才市场需求的深入调查研究,培养特色鲜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不仅契合高职院校的服务定位,而且提高了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参考文献:

[1] 李宏.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4,12.[2] 田林红.电类课程模块: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篇8: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1 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哈局信息技术所是全局信息技术应用、开发、维护的中心, 具有一批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如何使这些专业人员全面适应铁路改革发展需要, 尽快成为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首先, 就要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本人认为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下列素质和能力:

一是能力强业务精。所谓能力强业务精, 是指信息技术人员应该具备三种能力, 即专业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包括专业知识、专业素质、专业技术, 了解世界、国家、铁路及本局的信息技术发展程度、新的技术的开发应用, 学习掌握及领会信息技术在现实工作中的对接、创造性的应用, 并维护设备完好, 解决设备软硬应用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二是能吃苦肯钻研。所谓能吃苦肯钻研, 是指我局信息技术人员不但自己完成应用、开发、创新, 还要对全局信息技术进行指挥、培训, 帮助其他人员熟悉掌握应用技术, 要善于捕捉全局应用中的问题, 下功夫钻研出供全局应用的系统, 如客票系统、货票系统等。只有我们钻研、提供的软硬件过关了、好使了, 才能使全局更好的应用, 更好的发挥效率。

三是敬岗位善沟通。所谓敬岗位善沟通, 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热爱本职、敬重岗位, 要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枯燥, 不要见异思迁, 要认识到本职工作的重要, 安心、热爱并心情舒畅的工作, 单位要做好企业文化的建设, 凝聚向心力;专业技术人员还要善于沟通, 与其他应用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 有需就去, 有求就应, 不厌其烦, 三番五次, 手把手的教, 嘴对嘴的说, 不能发脾气、耍态度, 以达到良好的应用环境。

2 当前, 我局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队伍的素质现状和存在问题

信息技术所现有技术干部69人, 35岁以下技术干部42人, 只有一人不是计算机主体专业, 不是全日制本科, 可以说年龄结构比较年轻, 学历教育水平也比较高, 但是随着铁路系统对信息技术的依赖, 信息技术变化日新月异, 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能力等方面问题相对比较突出。

2.1 对提升素质能力重视程度不高。

主要表现在:个别领导对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形成共识。因而存在着“只顾使用、不管培养”的现象, 在素质培训培养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不愿把资金投入到人才开发上, 更不愿花钱引进人才。

2.2 素质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专业结构不合理, 掌握一般专业技术的人才多, 掌握高精尖技术的人才少;知识结构不合理, 熟悉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人才多, 熟悉铁路其他系统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少;能力结构不合理, 继承型、经验型的人才多、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少;学历结构不合理, 后续取得学历的人才多, 铁路运输主专业经过全日制教育取得学历的人才少。

2.3 工作机制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公平、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以业绩为取向, 有利于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机制不配套;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机制还不够完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有效运作, 从而导致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队伍学习热情不高, 素质提升效果不明显。

2.4 职能作用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主管部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把握不准, 对教育培训、能力素质提升研究不透, 工作存在盲目性;对人员管理使用没有做到优化, 致使人才队伍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不充分;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不充分, 没有形成很强的工作合力;对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不到位, 影响了人员素质提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提高我局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途径

3.1 把学习当作促进素质提升的根本要求, 常抓不懈。

一是要增强学习紧迫感。我们要深刻认识到, 适应高铁时代要求, 推进哈局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惟有不断加强学习, 把学习贯穿始终, 把学习作为学以致用、促进发展的过程, 才能增强个人素质, 提升能力水平。为此, 我们要反复强调学习的极端重要性, 在各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形成了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深入学习的浓厚氛围。二是要提高学习针对性。实践证明, 只有融入中心工作抓学习, 学习目的才能更明确, 学习效果才能更显著。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培训方式, 要把日常学习与学习高速铁路新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新知识、基本规章、规章制度结合起来, 组织专题学习, 才能增加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三是推动学习规范化。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们在本单位建立了学习培训负责制度、学习计划制度、月度宣讲制度、季度研讨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作机制, 关键是要坚持不懈抓好落实。

3.2 立足管理生产实际, 有针对性的抓好素质培训工作。

一是对部门管理人员, 侧重提升现场指挥能力。对中层管理人员存在的知识老化, 凭经验、吃老底等问题, 注重加强知识更新。聘请专家讲授进行专题讲座和专题辅导。并组织分析案例, 现场直观教学, 观摩信息技术新成果等, 使他们增强管理能力, 适应现场需要。二是对信息管理人员, 侧重提升服务指导能力。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分析现场问题, 交流现场指导经验, 相互借鉴提高。选派部分业务骨干到局段“取经”, 到兄弟单位考察学习;组织大家干部到厂家、到科研单位进行外委培训, 并聘请专业教师来所内授课。三是对技术研发人员, 侧重提升实践应用能力。针对存在的专业理论水平缺欠问题, 逐一明确应知必会和需要重点了解的内容, 通过举办封闭培训班等形式, 聘请专业教师讲授信息技术先进设计管理理念, 讲解专业理论知识, 大力开展互动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等, 力求使培训人员实现理论应用双过硬。

3.3 完善相关机制办法, 形成常态化工作格局。

一是完善教育机制。建立人员中长期培训总体规划, 明确集中学习、请假补课、专题研讨、定期宣讲、调查研究等制度。执行学习培训制度雷打不动, 学习时间可调不可占, 规范学习形式, 对学习优秀、培训效果突出的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提升培训效果。二是建立考核机制。要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工作一体化考核办法, 把培训情况与所内人员提拔使用、评先选优挂钩, 定期检查规划落实和目标兑现情况。对各部门年度培训计划落实结果纳入经济考核, 不达标的实行一票否决制。严格落实重要岗位人员上岗资格管理规定, 完善了资格考试和岗前培训等动态管理制度。通过严格考核, 增强管理 (专业技术) 人员的学习自觉性。三是建立培养机制, 保持人才储备常态化。以后备人才队伍早期培养为重点, 根据专业特点、综合素质、现实表现等分类, 实行多岗位实践锻炼和分阶段目标培养, 为信息所发展积蓄力量。四是建立绩效挂钩的分配机制。在所内可实行人员分等级管理制度, 把那些技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解决问题多的人员等级提高, 把专业能力、工作能力低下人员的等级下压, 奖金适当拉开档次, 鼓励大家追求高质量、快节奏、多做事的积极性。

3.4 优化培训内容, 全面强化工作效果。

要建立人员“必知必会”学习考试长效机制, 采取主管部门牵头、职能科室全员参与、学习内容动态更新、考试制度统一规范的方式, 对所内各类人员定期进行业务统考。以学习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为主要内容, 本着“缺什么补什么”, 采取集中培训、轮训等方式对各类人员进行适应性培训。要通过前瞻性和系统性培训“充电”, 有针对性地提高了所内管理 (专业技术) 人员的素质能力。

3.5 强化辅助措施, 提高人员素质。

要让我们的技术人员成为应用型人才, 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方式, 也不能大量更新引入信息技术人员, 应该对现有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鼓励, 多方位多角度的提高人员素质, 适应现有工作要求。要加强业务“传帮带”, 采取建立科研开发、项目攻关小组、导师负责制等方式, 针对不同课题组建项目攻关组, 选好技术带头人, 配合其他人员, 进行实践培训。如:有专长的带领专业差的, 拔尖的带领普通的, 年长的提携年轻的。在一个开发项目或攻关小组中, 使其成员全部掌握、熟悉科研课题研究, 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受益的目的。此外, 在职工评优、评先、选拔管理人员时, 向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人员倾斜, 争取更多的机会, 对优秀人才采取破格提拔等措施, 鼓励先进, 以达到人心思进、人心向上, 留住人才的目的。

摘要:结合实际, 针对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素质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分析。

上一篇:家庭教育作业1答案下一篇:开学典礼校长发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