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1世纪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管理论文

2024-04-08

浅析21世纪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管理论文(精选9篇)

篇1:浅析21世纪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管理论文

《21世纪体育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要点》读书笔记

会理县南阁中学赵正格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课程指导思想、全新教育教学理念、全新的目标体系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标”下的体育课是信息流、情感流、知识流,“三流”合一的教学过程,“新课标”不仅需要体育教师要具备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能力,还需要体育教师要具备“表演”能力、与学生相处的亲和力、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能力、自我终身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使用网络资源能力等多种能力。

“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复合型”体育教师迎合了需要,作为体育教师如何进行自我提高,学校又如何对体育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笔者提出如下几个建议和途径。

一、读书活动充实人

阅读是获取新信息、了解新知识、把握新动向的最重要途径。了解到很多体育教师习惯于在运动场上大显伸手,但能坐下来翻翻书,看看教育著作的却不多,所以我们首先建议体育教师要多“读书”,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提高对“新课标”的认识,加强对“新课标”的理解。我们建议学校要开展“读书活动”,通过读书活动培养体育老师的阅读习惯,提高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增强体育老师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使体育老师在学习中,获取和接受新的教育教学信息和思想。

二、培训活动提高人

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是提高体育教师综合业务素质、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要主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参加学习,在学习提高认识、提高能力。学校要鼓励并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借此提高体育教师理论认识水平,接受更多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提高体育教师诸多方面的能力。如:体育老师参加高层次的学历进修。高学历是一个体育教师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重要标志之一。体育教师在为取得高一层次学历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尤其是在教育学、心理学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方面,这对提高体育教师课堂教学中语言解说、形体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方面能力起积极推动作用,对提高体育教师的教科研等方面的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学校要组织安排体育教师参加新课程标准的培训活动,使体育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水平,强化了体

育教师运用新课标的能力,更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三、基本功考核促进人

“教师基本功考核”是一项全面考查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活动。通过“考核”能很好的反映一名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实践证明参加基本功考核也是培养、提高体育教师素养和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笔者所在学校非常重视基本功考核。为了提高老师们的考核成绩,积极给教师们创造培训和学习的条件。不仅组织教师进行基本功训练,而且还组织青年教师与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进行“师徒结对”,互帮互学,促进基本功的提高。通过积极准备和努力,学校的体育教师全部达到考核指标,通过基本功考核提高了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走出去”活动启迪人

“教师学习,提高业务能力要走出去!”不能只成为一句口号,要尽可能的为体育教师创造机会。体育教师普遍存在课多、教学任务重的情况,学校要尽可能的克服困难,有计划的安排体育教师外出学习或参加培训活动。看得多了、听得多了、理论联系实际多了,受到的启迪、感悟也多了,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也就深刻了,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素质自然也就提高了。

“走出去”活动要引向深入,即:请参加培训或听课学习回来的体育教师把学习过程中所听、所见、所想与没有去学习的教师进行传达,起到二级培训共同提高的作用,起到了的信息传递和榜样示范作用。参加培训回来的老师,写一份学习小结,在体育教师业务学习的时候进行汇报,把学习到的新知识、掌握的新信息向同事们进行传达,与同事们一起学习、讨论;听课学习回来的老师,在校内开一节教研课、汇报课或示范课,与同事们一起进行研究。通过“走出去”,能提高体育教师实际教学水平,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教育教学评比塑造人

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优课评比”或“竞赛”活动,能很好的验证一名体育教师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参加评比或竞赛活动,同样也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经过

一、两次的优课评比或竞赛的全面锻炼,他们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会得到长足进步,甚至能起到“质”的飞跃。学校要有计划的安排体育教师参加“优课评比”或“竞赛”等活动,安排体育教师对内、对外开课,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来锻炼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综合业务能力。

六、组织竞赛活动锻炼人

体育教师是学校各种类型体育活动的执行者、组织者、参与者,比如:学校春秋季运动会、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等。每一次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安排,都能体现出体育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在组织竞赛中体育教师同样得到很好的锻炼。学校要把体育竞赛活动纳入工作计划,每年组织

一、两次大型的竞赛活动,定期组织一些小型竞赛活动。体育活动的开展,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

体育教师按照工作计划,做到有布置、有准备、有落实、有组织、有安全、有总结确保每一项活动的成功,体育老师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组织、管理、协调、配合等能力。学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需要,组建校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等,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专长,使体育老师人人手上有项目,人人手上有队伍。学校要引进激励、竞争机制,强化责任意识,调动工作积极性,鼓励体育老师克服困难、敢于探索。抓运动队的训练,能加强学校的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现体育老师的价值,还能提高体育老师抓训练、抓管理等综合业务素质和能力。

七、综上所述

“新课标”需要“复合型”体育教师,复合型体育教师需具备多项业务能力于一身,通过以上培训途径和方法能够实现体育教师多方面的业务能力的提高、能够实现体育教师多方面能力的复合,适应“新课标”的需要。

篇2:浅析21世纪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的教育现状,论述了21世纪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有创新精神、民主意识、爱心和耐心、文化判断力、健康向上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素质要求创新精神民主意识人格魅力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是一个新时代对于教育提出的呼唤,更是对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每位教师都面临着一个新的“角色学习”、“角色规范”、“角色适应”和“角色创新”问题。那么,21世纪的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才不失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呢?笔者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才能适应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

一、要有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的四大发明史、屈辱的半殖民地史、崛起的改革开放史,无不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而创新这一民族灵魂的延续和升华,同样离不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创新是教师的首要必备素质、不可或缺的素质,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21世纪尤其是如此。

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互动互补的立体工程,诸如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个人素质、群体素质,单项素质、综合素质等等。而创新,是学生发挥潜力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其培养,必须贯穿于素质教育立体工程的一切层面,所有角度。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首先必须是有创新素质的教师。

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必须是成体系、全景式的,必须是有再生与辐射能力的。前者是指教师的创新,应该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创新;后者是指教师的创新素质,主要不是体现于教案中、课堂里,而是体现于终端——教学对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发展、开花结果。唯其如此,教师才能不做知识的传声筒,而做引导学生参与的组织者;不做南辕北辙的拔苗助长者,而做开聪启智的潜能开发者。不是逼着学生前进,而是当好助跑器,帮学生发力冲刺;不总是领跑,更多地应该指路,让学生自己去披荆斩棘。

开拓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素质教育活的灵魂。教育创新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前途。开拓创新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出路和素质教育的前途。教育思想滞后,教育观念陈旧,必将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以创新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全面更新教育观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思想境界,是新世纪教师修养的一个重要课题。新世纪的教师,要想做到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就需要具有全球化的广阔视野,就需要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宽广胸怀,就需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以能力为本的育人观和教育教学质量观。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有用的人才。全新的教育观念,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是新世纪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建功立业的先决条件,也是新时代教师为人师表不可或缺的可贵品格。

二、要有民主意识

毋庸讳言,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漫长,传统文化中一些消极因素——比如“师道尊严”观念——对人的影响至今尚未彻底肃清,我们不少教师的民主意识还比较淡薄。教师缺乏民主意识,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民主精神的学生。而“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2],建设国家的“接力棒”不久将传到他们手上,可是,从小缺乏民主精神的培养,他们怎么能担当起建设“高度富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历史重任呢?没有民主的教育,便没有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是否崇尚民主绝不是一件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具有民主意识、并善于培养学生民主意识的教师,在教学中他们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关注学生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尽可能做到既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也满足求知欲望的需求;尽可能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实施知识、技能的教学。如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可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培养民主意识的方式,可避免“一言堂”,“满堂灌”;也可避免培养“录放机”式的学生。

而具备良好民主意识的班主任,则会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及全体学生的作用,请他们共同参与班集体的建设。在实施对班集体的管理过程中,一方面严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尊重学生意愿、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管理方式实施教育和管理,而不是仅作贯彻执行学校管理学生条例的“机器人”,从而使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感受、培养民主意识,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三、要有爱心和耐心

英国著名教育家伯特兰·罗素在《教育与美的生活》一书中说过一句话:“为爱所支配的知识是教育者所必须的,也是他的学生所应获得的。”很多年来,教育拥有世界上最美丽、最动人的词汇。人们把它比作一首诗,一支曲,因为它使人懂得了什么是爱和如何去爱。因此,作为教育者,如果一旦忘记了教育的崇高性,忘记了教育需要爱心和耐心,那么,教育的诗意就会荡然无存了。

诚然,教育以教授知识,解决学生的疑惑为目的,教师上完一节课也就完成了相应的教学计划。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仅仅如此,那么,知识本身就会变得单调和索然无味,教学也就等同于机器生产零件,教育的世界也会因此而变得毫无生机。生命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有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师,我们应意识到,我们每天是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对话,我们应用涓涓细流去滋润他们的心田。这不仅意味着,我们要教育学生爱生活与人生,而且还意味着,我们要怀着崇高的爱去传授知识,通过水到渠成的点化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像春雨润物那样的言传身教。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启迪,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保持丰富而优美的灵魂。让他们年轻的心灵感受到生活的欢乐与美好。相反,如果对他们的需要和期待熟视无睹,一定会使教育黯然失色。知识是有用的,但没有爱的知识又有多少价值呢?21世纪的教师应让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阶梯。

四、要有文化判断力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正被无穷无尽的网络信息包围着。在网络世界中,还散布着各种消极的、颓废的文化。这些垃圾文化往往借助网络,披着各种诱人的外衣不断向我们涌来,并影响着我们学生对所需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充斥网络的色情和恐怖文化,更直接污染了学生的心灵,诱发他们背弃伦理道德,形成扭曲的人格。谈情说爱这一现象在大学、中职学校、普通中学甚至小学都不是稀罕的事;而近期发生的、震惊全国的“马嘉爵事件”也不能说与此无关。要使我们的学生在健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选择健康的文化,将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

要给予学生正确判断健康文化的指导和教育,则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判断力。教师文化判断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广博的知识,只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才能对纷乱复杂的文化进行鉴别,才能分清其优劣、善恶。因此教师首先要多读书,尤其是多读我国古今的历史及名著。其次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都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我们教师应树立起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人才的价值取向。第三,教师还要努力成为一个文化的研究者,认真研究中西文化,了解我国和西方的文化史和文化政策,并对中西文化有较强的理解力。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才能得心应手。

五、要有健康向上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体现为性格、能力气质的特征及其总和,从社会对人的认同上说,人格就是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真正的人格,系指人的美的内质。教师是教育人的人,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美好人格的教化与培养,对受教育者进行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前者是后者的内在动力,后者是前者的外部反映。因此,人格培育是教育之本,而要使受教育者真的能得到美的人格的教化,教师自身的人格塑造当为“立教”的前提。教师要想使自己真正“立”起来,关键也在于立人格,这样才会实现远大的目标,才能真正担负起时代与民族的重托。教师在人格方面的素质,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要注重性格的平稳持重和认识视野的开阔贯通

性格的平稳持重是一个教师应有的心理状态。要能以平等、热情、诚恳的态度面对学生,要让情绪稳定,善于自我调节。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言行是激发教师情绪的主要因素。这种激发往往是非预谋的、突发的。在情绪被激发起来的时候,教师要对那些不利于教学的情绪加以控制。特别是与学生发生矛盾、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更要有理智,不要声色俱厉,暴跳如雷,使矛盾冲突白热化,而应冷静沉着,宽宏大量,在健康的气氛中解决冲突,并使冲突导向产生一定的教育价值。教师要心态平和,而心境的平和又是与教师的知识素养和认识视野分不开的。认识视野窄,心境就易于浮躁,容易过高估计自己,长此以往,会染上“井底之蛙”“夜郎自大”的毛病。

2、要有较强业务技能和学术能力

业务技能,是指通过长期的某一业务活动方面的训练而求得的技术。如工整清晰的板书,标准的普通话,现代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等,都是一个教师必备的基本业务技能。学术能力,是指在业务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的个性特征。通常人们主张,“学思结合”、“做想结合”、“知行结合”。不能只停留在业务技能的层面上,而少于学术提炼,理性思考;也不能只醉心于学术见解的发表,而少于亲身教学的实践。

3、要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和机智幽默的应变能力

因为各门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善于清晰地展现各门学科、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交给学生一张知识的网,并教会学生利用这张网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要织好这张知识的网,把各知识点、概念和结论的内涵和外延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阐释明白,教师必须具备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机智、幽默同样是构成教育才能的重要因素,它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品质,它是教师的性格、修养、智慧的表现。幽默,可以帮助教师更灵活更巧妙地实现教学、教育的意图,学生也普遍欢迎富于幽默感的老师,而对那些过于严肃、不苟言笑的老师,则大多抱一种敬畏的态度。机智,就是应变能力,课堂上的情况瞬息万变,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幽默、机智实际上是以扎实的知识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的,这个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培养。

综上所述,教师素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与含义。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及个性心理素质等,这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必须的基本素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青年教师须明白时代对自身素质的要求,清楚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以对教育事业的忠心和对学生的爱心为动力,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育改革和知识经济新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2.

篇3:浅论21世纪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

一、职业道德素质

图书馆馆员的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读者的利益, 影响到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影响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 敬业、爱岗, 忠于职守, 精益求精, 认真秉公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把读者利益放在第一位, 不谋私利, 工作中认真遵守主动性原则, 不仅为人找书, 更要为书找人, 这是21世纪图书馆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个优秀的图书馆员, 应该具有甘于奉献, 甘“为他人做嫁衣”的高尚道德、高度的责任心, 遵循职业道德, 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倾心倾力, 无私奉献。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

1、业务能力

掌握图书馆的基础理论、业务能力, 拥有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开发、利用的专业技能, 积极参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 学习先进技术管的理经验, 掌握先进技术设备的使用方法, 真正做到活到老, 学到老, 以适应21世纪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2、外语水平

较高的外语水平是适应21世纪图书馆工作需要的前提和保障。图书馆员是到图书馆、期刊、资料的第一读者, 对外文的掌握和理解决定着他实际工作中的登记、分类、排架, 甚至会影响资料的利用。21实际的专科医院图书馆员应该将本专业国外发展趋势和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及时准确推荐给广大临床和科研工作者, 积极加强对馆藏外文资料的宣传力度, 让读者理解馆藏结构, 提高外文资料的利用率。

3、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检索的应用, 微机、光盘、先进通讯技术的有机结合及lnternet网的连接, 大大提高了馆员的工作效率, 也促进读者与外界的交流。21世纪的图书馆员除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外, 还应熟悉网络技术知识, 为读者提供信息网络检索服务。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每个馆员、每个图书馆的积累都可能成为共享的信息资源, 网络时代的信息服务将有力地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4、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21世纪图书馆员素质所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它要求图书馆员不但要具有酷爱事业、胸怀豁达、勇于负责、信任、尊重他人, 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 具有正直、诚实、守信、公平待人、注重效率等优秀品质;同时, 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和应变力, 持久的注意力、记忆力、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以及品格的坚韧性和忍耐性。乐于新近读者、服务读者, 热心为读者排忧解难, 始终保持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心态;善于克服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 用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控制自己的情感, 以自己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品格去影响读者, 以培养造就出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新型读者。

三、优秀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管理者和组织者, 是构成图书馆的基本要素之一。21世纪的馆员要注重对自身多种能力的培训, 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和应变能力,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烈的信息意识。在工作实施中拓展服务项目, 完善管理措施, 妥善处理好“藏”与“用”的矛盾, 加强馆际交流, 互通有无, 发挥群体效应, 促进资源共享, 提高文献利用率, 避免重复浪费。21世纪的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专科的专业知识, 更要了解广博的周边科学, 满腔热忱全身心地投入到图书馆事业中, 方能在21世纪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为适应21世纪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本文拟就新时期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从职业道德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优秀的综合素质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篇4:浅析21世纪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管理论文

摘 要 21世纪,人类进入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种种竞争,我们的教师应如何应对?我们的教育应如何应对?本文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方面论述了新世纪对教师的新要求和对应策略。

关键词 21世纪 教师素质 新要求

随着 21 世纪的到来,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世纪必将是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激烈,科技发展迅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与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教育的竞争。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在教学活动中,党的教育方针能否贯彻,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素质,以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十分紧迫的问题。

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取代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根本保障,它包括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要把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同时也包括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那种认为一次性完成师范学院学习的观点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职教师必须通过继续教育(或职后教育)不断提高其学历和知识水平,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二、建立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创造最佳教育效益

未来社会,图书馆、计算机的信息储存量使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宝库”了。作为教师,拥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比拥有相关的知识量更重要。现代教师应当是通才与专才的统一整体。他们应当具有广博的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知识,主要包括:(1)现代哲学的基础知识。除了掌握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和思维科学与系统科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应掌握现代科学哲学的新知识和经济哲学、社会政治哲学、伦理学、美学与教育哲学等一般基础知识,并运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新技术革命加速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人类知识总量急剧增长。19世纪知识总量每50年才增加一倍,而目前世界知识总量每3-5年就增长一倍。教师要成为“全才”、“通才”必须在知识结构上有较大的知识占有量。另一方面,知识的增长促进了学科的分化与综合,产生了许多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21世纪多门交叉的综合学科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学、能源学、环境学等等。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应强调知识的新鲜度。教师应成为新科技的首先占有者、播种者,才有望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本身就意味并必然促进人类思维科学和方法的进步,也一定会牵动教育思想向更科学更贴近人类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教育已由“能力本位”教育向“人格本位”教育过渡。从培养人格素质的高度出发,探索一种解放人的潜在能力,挖掘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实现人道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寻找使学生人人都能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教育方法。

三、增强现代教学能力,使获得丰富而有价值的科学知识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传统的影响,教学中形成了学生被动性,接受式学习的教学方式,而不习惯、不选用学生主动性、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今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因而教师必须具备善于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接受式学校与探究式学习各自的优势,找准它们的结合点,把线性的接受式学校和点状网络的探究式学校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过程的培养、教育功能。

广泛地使用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自身发展和改革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一环。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教育和学习的数字化生存成为可能。谁不学会基于资源的学习,谁就将成为文盲。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基于资源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四、加强科学管理,保障教师素质的提高

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就必须有一系列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学校应该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公开课、论文评选等活动,也应该建立教师违纪档案,这对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教学气氛将是十分有益的。现在大多数教师都能结合所教课程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只管教书,不搞科研不是好老师,只有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的老师,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的好老师。因此,学校各部门应创造产教研联合的有利条件,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利用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机会主动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

总之,我国的教育事业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我们教师必须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锐意进取,勇敢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参考文献:

篇5:21世纪图书管理员的素质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图书馆的大部分职能面临重大转变

电子图书的出现和电子网络的普及, 要求图书馆以数字化的信息资料为管理对象, 对电子化的信息进行深加工与存储, 生产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产品。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是必然的趋势。虽然我们所熟悉的印刷型文献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但随着数字信息的增加, 工作对象将迅速向我们所不熟悉的领域转移。衡量一个图书馆的实力, 最重要的不再是馆舍的大小和藏书的多少, 而是它的虚拟化程度和图书馆员有效控制和利用这些数字化资源的能力。因此, 21世纪图书管理员的素质与以往相比将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但不管怎样, 21世纪图书管理员的基本素质是不会有多大变化的。

二、图书馆员的素质

一般说来, 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 管理人员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素, 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广搏的知识面, 即“一专多能”。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的发展, 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馆藏文献由原来的单一的印刷型发展为缩微型、声像型、机读型的复合体。文献信息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不仅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 还要学习一些多媒体知识、网络知识等, 为读者当好“信息导航员”。图书馆专业人才既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又要有合理的能力结构。既要有信息管理和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知识, 又要有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 如经济、医药、化工、机械、电子等。图书馆是一座知识的殿堂。图书馆工作, 每天接触的要么是人类文化的精髓, 要么就是对知识充满渴望的目光, 作为一名图书管理员,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必须始终坚持读者第一的理念, 勤奋工作, 爱岗敬业, 热忱服务, 讲究奉献, 坚持学习, 努力培养自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力求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位优秀的图书管理员。

(一) 正确定位, 甘为人梯

图书管理员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 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员必须树立诚心诚意为读者服务的理念。有正确思想指导, 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更好。要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读者放在首位, 这其实并不是新观点, 这样的提法很早就有。列宁曾指出图书馆要“方便读者”、“吸引读者”、“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一切要求”等等。美英等西方图书馆界, 更明确提出“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口号。这些提法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同, 我国图书馆界的提法是“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一切为了读者”。我们在工作中牢记这些指导思想, 急读者所急, 想读者所想, 注意帮读者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有问必答, 争取做一个热情的图书服务员。

本着服务育人, 管理育人的思想, 能给自己以正确定位,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工作, 无私奉献。图书馆工作, 无论是外借处, 还是采编部, 还是阅览室, 其大部工作都是手工操作。如图书的采购、分类、编目及上架流通, 杂志的收发、装订, 阅览室的卫生等, 大都繁琐而辛苦, 这些工作相对于教学一线来说, 都是幕后工作, 就像电影中的演员与灯光师, 因此, 在图书馆工作, 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甘为人梯的精神是每一个图书馆人都必须具备的。但就是这平凡的工作, 它也需要勤奋与热情, 否则, 你很难以一颗平常心来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也很难从中找到乐趣与兴趣。

(二) 爱岗敬业, 勤奋工作

在图书馆工作首先要做到“五勤”即勤打扫、勤上架、勤寻视、勤整理、勤修补等。勤打扫就是让图书馆一直保持窗明几净, 使读者有一个舒适感;勤上架是为了让读者能够及时地寻觅到自已所需要的图书;勤寻视、勤整理的目的就在于不能乱架, 使每一本图书始终保持在固定的架位上;勤修补就是让一些破损的图书经过修补能够及时地流通。但在有些人的印象中, 图书馆的管理员多数是不学无术,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 并且日子过得非常悠闲、舒适, 在洁净的环境中、整齐的书架前, 翻阅合意的书。对现代的图书馆来说, 这已经是极其难得的场面。现在的管理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 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敬业精神。要做好管理工作, 特别是想做好品牌型、专家型的管理员, 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叉要做大量的艰苦工作。每天都做到室内外一尘不染, 空气洁净, 适合图书保存的最佳环境, 也是不容易办到的事情。

在平常的采编工作中, 能变被动为主动服务, 深入调查研究, 切实了解师生对图书馆资料信息的迫切要求, 按“需”定“产”, 及时进行采编和提供,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师生不断增长的知识渴求。

(三) 坚持学习, 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1世纪的图书馆技术将是传统图书馆技术与新的信息技术相结合, 以新的信息技术为主导, 向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新的高技术群发展。图书馆工作的基本方式将是人机结合。图书馆工作流程及服务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复印技术、录像、照相技术、视听设备和视听资料的使用及保护技术等, 都将在图书馆应用, 新技术的应用要求图书管理员必须熟悉现代技术的基本原理, 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 以适应快节奏时代的要求。同时, 图书馆是一个多学科的信息源, 一个优秀的图书管理员必需具备信息反映、搜集、提取、存贮、检索、推销能力, 既能吸收和消化信息又能分析、推销信息, 从而更好地开发图书馆信息资源, 开展信息服务, 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同时, 图书馆信息化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没有现成的模式。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都带有探索性, 这就要求有创新和超前意识。所有这些, 只有在平常的工作和业余时间里, 自觉加强学习, 不断钻研, 勇于探索, 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技术综合素质, 并不断地应用到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去, 使师生充分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使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在图书馆得到充分体现。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建立与迅速普及应用, 促成了网络环境的形成, 带动了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兴起, 奏响了传统图书馆转型和图书馆员角色转变的序曲。因此,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图书管理员队伍尤为重要。

关键词:图书管理员,素质,定位

参考文献

[1]朱丽芬.试论新世纪图书馆员的素质[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5 (02) .

[2]许建兰.“馆员第一”——试论网络环境下的主动式信息服务[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2.

[3]蔡厚勇.再论图书馆员的素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5 (2) .

[4]张献.试论数字图书馆[J].现代情报, 2001 (3) .

篇6:浅析21世纪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管理论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中国现阶段教育学界最热门的话题教育界从各方面来探讨如何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在现实中,各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生源质量普遍不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印象也不好。如何推进中职学校素质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摆在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今社会对中职学校学生素质的要求

中职学校素质教育,应体现时代感,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五个原则”:应遵循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南洋理工大学张延明教授在《建设卓越学校》一书中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素质。”是对21世纪社会人才素质培养模式做了高度而全面的概括,其包括五个方面:

(一)心理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在职业上的发展和成功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它包括对所从事的工作怀有很大的兴趣,对同事和上司很热情。这对于培养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心理因素尤其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学生今后的工作态度和抗压能力。

(二)情感成熟

情感成熟的重要性正越来越多地被教育工作者和用人单位接受,情感是对外界事物通过身体感应信号而表现出来的回应形态,正常的感应有利于正常反映,对体能和智能都有促进作用,而过度感应会触发过度回应,对体能和智能发挥起到负面作用。要学会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环境,以微调的方式,达到不失自我地改变行为方式。

(三)智能与情感智能

智能是通过理性思考明确要采取的行动是否合乎情理的能力。情感智能是理解自己的情感及其对别人的影响力。情感智能与智能两者之间紧密相关,既能够帮助你判断、预测自己的行动的后果,又可以影响自己的表现以及对人际关系的作用。”‘

中职学校对学生的情感智能与智能的培养可以让学生积极加入到各种社团,让学生自己策划和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全校性的各种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去教育学生,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理性思考

理性思考(推理)指的是从获得的字面信息中理出其含义和意义。理性思考能力强的人,能够有效地把相关信息及时转化为应用性的知识。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最终是回归社会的,要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性思考的社会人,思维敏捷,思路清楚,善于表达是赋予学生的期望和要求。

(五)合适的职场行为

职业行为规范是一个机构为其成员制定的与工作相关的专业行为准则。行业性质不同,对机构成员的要求也不同。

如果学生在就业之前就开设职业指导课,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了解并学到职业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礼仪,面试技巧等,学校就给学生的职业生涯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中职学生素质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由于成绩差而未能升入普通高中,不得不到中等职业学校来学习技能,这部分学生有以下特征:一是文化基础差;二是纪律散漫,自控能力差,三是学习能力差;四是乐于享受,个性强。

这些学生往往不易体会社会的准则以及他人的思想感情,在思想感情上往往表现出学校及社会的不一致。从心理发展来说,中职学生只是处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

三、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素质

21世纪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不仅是知识丰富、能力超群,还要求具有丰富的情感、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品德。对中职学生而言,除了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和掌握劳动技能外,还必须加强素质教育。

张延明教授提出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素质”,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的突出特点和需要增强的部分,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适应社会的保障,结合学生身心特点,进行素质教育。中职学校学生身体还未发育成熟,自卑、忌妒、任性、孤僻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为了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可以通过体育比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对学生心理教育可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形式,引导帮助,养成自信自强,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正确分析中职学生的特点,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职学生遇到问题欠思考,办事不顾及后果,学习动力不足,生活散漫,是非观念差。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根据这些特点,避免纯理论教育,尽量通过有趣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尽管中职学生大部分的最终出路是当技术工人,但不能否认他们以后发明创造的可能性。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重要的。我们要教会他们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思考与探讨,使他们感悟学习科学文化的重要性。

(四)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中职学生大部分知识基础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兴趣缺乏,中职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知识实际,编写适合他们的教材,因材施教,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信心。才达到当前社会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四、结语

篇7:浅析21世纪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管理论文

图书馆管理工作注重与提升人文精神的全面体现, 将成为整个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的。

一、21世界图书管理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1图书管理工作者应具备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图书管理人员

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真正树立献身于图书管理事业的思想。当今图书管理工作者应从思想上转变观念, 积极开动脑筋, 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只有这样, 才能为图书馆里事业的发展甘居清贫, 为读者的成功甘做铺垫, 只有创造性的工作, 才能充分发挥潜力, 才能使图书管理工作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图书管理工作者应深入而确切地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与阅读需求, 充分利用馆藏文献及网上信息资源, 根据特定读者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收集, 整理, 归纳信息, 并及时准确地提供给读者。对读者要热心接待, 耐心解答各种咨询。要真正成为一名信息导航员。

图书管理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 图书管理者, 只有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 博学多才, 才能保证图书管理工作服务质量的提高, 图书管者应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工作, 开展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和提供参考咨询工作, 成为具有专门知识的导航员和咨询家。

2图书管理工作者首先应具备专业理论知识, 掌握图书管理学、情报学、分类学、目录学和工具书的使用, 文献信息的检索等科学理论基础知识。

其次具备广播的文化科学知识。图书馆是一个多学科的信息源, 图书馆理工作人员应具有新学科知识, 从而更好地开发图书馆信息资源, 开展信息服务, 对图书馆里信息资源有效管理, 服务于读者。

第三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水平。21世纪是信息时代, 作为图书馆里工作者必须掌握1-2门外语, 才可以自由地在网上收集、加工、开发和传递信息, 才可以顺利地进行各类文献的再加工, 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第四掌握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方面的高新技能。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图书馆工作已过度到现代化网络化的管理, 为此图书管理工作必须掌握计算机操作, 利用计算机进行国际标准机读目的著录, 网络系统管理, 网络信息检索技能。

二、如何提高图书馆里工作人员的素质

首先是领导重视和确立明确的目标责任制。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 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发挥整体功能的作用, 要根据图书馆工作者的年龄、职务、学历以及知识结构的差异, 分别制定出素质培养的具体目标和系统的培训计划。对年轻工作者, 由于其缺乏工作经验, 要多安排一些接触实际的工作, 让他们根据工作需要, 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而对一些老同志, 则要通过学术交流, 专题讲座形式, 使他们熟悉现代信息技术, 善于经营管理, 具有广博得学科知识和较高的公共关系能力。

其次, 加强图书管理工作者的培训工作。要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建立长、中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 学术讨论会议, 计算机知识讲座, 外语教学活动等来提高素质。开阔视野, 提高工作能力和学术水平, 增强工作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和勤奋工作的积极性, 促进图书馆事业的深入发展。

第三, 对图书馆里者要实行继续教育。21世纪是信息时代, 现代化的图书管理者应该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 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因此必须强化图书馆里者的在职教育, 对他们进行理论知识, 操作技能的培训, 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以适应新世纪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需要。对图书管理者进行继续教育是整个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图书管理工作者素质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四, 图书馆存在的前提就是为群众服务, 其宗旨也一贯为“读者至上, 服务第一”。当然, 这种服务应该是在更新观念基础之上的服务。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权利是平等的, 这一点已被许多国家所确认, 并写进图书馆法。但是在图书馆实践中还有种种不平等现象有待解决。比如拥有图书馆资源上的不平等。有些资源是只有少数读者有权借阅使用的, 学生和教师不相同, 不同群重与领导干部不平等, 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所导致的后果必然造成现实的、享受图书馆服务上的不平等。对不同读者不同对待, 服务态度有亲有疏, 会使广大读者朋友们无法体会到图书馆的服务是一种享受。更使图书馆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大打折扣, 平等也就无从谈起。这种在我国较普遍的不平等现象, 源于图书馆工作者的服务理念。

另外, 部分图书馆员错误地认为自己是信息资源的拥有者, 理所当然地决定读者利用图书的方式, 并没有与读者平等的观念。应该让所有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认识到尊重读者,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员的工作职责。

篇8:浅析21世纪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管理论文

[关键词]高师 美术人才 创新素质 培养

[作者简介]赵腊梅(1966- ),女,河南周口人,周口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河南 周口 466001)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184-02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及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给视觉艺术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同时,社会对美术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高师美术人才的创新素质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型美术人才的教育。当前,几十年来所延续的高师美术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中学美术师资的要求,这就要求高师美术教育在观念上、体制上、模式上进行变革和创新。

一、高师美术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一)高师美术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如何使我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十分关键。高师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适应为社会培养创新型美术人才的需要,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形势的发展已促使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界自觉更新观念,将美术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提升为高师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之一,认定它是高师美术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活力所在。这一观念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二)高师美术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是培养未来合格中学师资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大力倡导创新素质教育迫在眉睫。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是当今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未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具有较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教师队伍。高师培养的美术人才,毕业以后要担负起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重任。他们创新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所以,在高师美术人才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高师教育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首要目标。

二、当前高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素质”概念理解的偏差

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界在如何理解美术人才“创新素质”,以及怎样培养美术人才的创新素质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制作力就是创新能力,其实这只是技术层面上的提高。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创造力分为前级创造和次级创造,而制作力是和次级创造相一致的。因此,训练学生的制作技能,只是培养了创新能力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灵感,而这一点恰恰是高师美术教育中所忽视的。

(二)学校管理及教学模式单一,教材不适合

在高师美术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没有认识到美术学科和其他各系的管理不一致,不理解为什么要给美术系学生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不少学校每周最少搞一次全校卫生大检查,要求教室、画室、寝室干净卫生,课桌、画架、画具摆放整齐,墙面、地面干净整洁无脏污之处,搞得美术系学生画画时小心翼翼,生怕把油画颜料、油迹搞到地上和墙上。卫生检查已过,同学们还要各自寻找自己画画的位置,摆放画具,重新寻找绘画的第一感觉。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物力。殊不知,如果学生真正全身心地进行绘画写生和创作时,会因为激情来临、感情奔放而情不自禁,也因为第一感觉、第一印象和相对固定的参照物,而不能破坏这个环境。一直以来,我国高师美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基本上变化不大,变相的“苏式”素描教学、印象派写生色彩教学,20年一贯制的中外美术史、中小学美术教学法,再加上近乎霸道的英语、计算机、政治、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共同构成了高师美术人才培养的知识框架。有些教学改革也是教学内容的简单调整,课程设置偏重专业性,即以国画、油画等为主,偏重技法课和毕业创作,所使用的教材陈旧,已经不适应新时期高师美术教学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一定绘画技能的“画师”,毕业后不能胜任中学美术创新素质教学工作。

(三)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

部分高师美术教师观念陈旧,在教学中忽视“创新素质培养”的理念,思想上没有把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作为首要任务。他们培养人才的模式只侧重于对已有的美术理论、美术知识的“传递”和对客观对象形态的描摹与认识。专业教学仍是基于感性经验上,侧重于技巧的传授。年轻教师大多毕业于美术院校,所学大多是国画、油画专业,在授课过程中,仍然使用美院教学模式,以培养画家型人才为己任,也有教师鼓励学生在材料技法上的探索,在表现形式上模仿名画家的作品,没有在教学中突出高师“师范性”的特点,在系统地传授美术理论和知识的同时,对高师美术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

(四)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美术专业成了热门专业,各高校扩大招生,文化课成绩偏差、又不爱好美术的学生,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走“曲线”上大学的路子,按照多年不变的高考模式,突击培训半年甚至几个月,就走进了高等学府。进了大学,仍然按考前惯性“描摹”客观对象,学习没有主动性,画画时没有激情,甚至应付教师。他们没有要表现自己内心情感的想法和需要,不敢突出自己的个性,更不敢在写生和创作时,打破脑子中的固有模式,走探索、创新、表现自我的新路。在我国中小学、高考培训等美术课教学中,学生也往往被要求“应该这样画”“不该那样画”,身心早就被套上了很多无形的枷锁,不敢“越雷池半步”,只会按照客观对象的外在形态去描摹对象,创新意识很难确立,创新能力也无从培养。

三、21世纪高师美术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确立全新的创新素质培养理念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征求意见稿)规定高师美术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科研水平,具备美术教育能力能适应社会美术专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高师美术人才,必须从根本上摒弃过去因循守旧、重“技”轻“艺”的观念与模式,建立适应时代需要,面向未来的现代高师美术教育观念与教育体系,还原高师美术教育的本性——创新素质教育和师范性教育。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21世纪的高师美术教育,应该由单一的“技能性”教育模式转变为“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机制、由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传统继承式教育转型为创新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型为个性化教育。应该强调美术教育的多元化、崇尚学生的个性差异、推崇美术创造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高师美术教师必须树立美术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理念。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开放式、研究式的美术教学新模式,引导学生研究性探索性的美术学习,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创造的热情,从而增强学生参与教师职业知识构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及创新性教学能力的自觉性,达到高师美术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目的。

(二)教师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

21纪的高师美术教师,是美术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教师创新素质的高低是高校进行美术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创新意识是教师创新素质的核心,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进行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高师美术人才。高师美术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美术创作经验,更要具有创新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树立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积极投身于教学和科研的创新实践中;要终身学习和研究美术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方法,研究国内外美术人才素质教育的先进经验;要及时关注国内外美术发展的新动态,探索新材料、新技法及新的绘画表现语言;敏锐感受时代特征、科技动向、人文环境,拓宽美术创作途径,用画笔表现日新月异的客观世界,表达自己内心的审美感受;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撰写高师美术人才素质培养方面的学术论文,提高自己在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学术水平。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博采众长,接受新知,更新观念,保持敏銳的认知力,为高师美术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提供知识的来源和动力。

(三)学校要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

要提高高师美术人才的创新素质,高师美术课程的改革是当务之急。课程改革应该从基础教育的实际出发,按照新时期基础教育对美术师资的规格需要,改革课程结构,拓宽专业口径,使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向综合性和实用性发展,使之逐步科学化、综合化,从而建立起合理的课程结构,拓宽课程设置范围,突出高师美术人才创新素质培养及其“师范性”特点。与此同时,公共课中的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应根据艺术专业的特点,综合艺术教育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使美术专业理论、专业技法、教育理论与美术人才的创新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美术表现与创造等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到全国各大美术博物馆参观和实践,并积极参与美术社会团体的学术交流活动,使美术人才创新素质培养与社会实践活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使高师美术人才创新素质培养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过程。高师美术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采用开放式、对话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培养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所提出的:“未来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显著之点,就在于教育将由单纯的传递性转向开发性和创造性。”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积极参与美术教学全过程,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高师美术人才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中,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创作体验,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互相交流、相互探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教育技能的同时,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最终实现高师美术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素质和教育艺术的中学美术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征求意见稿)[J].中国美术教育,2004(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3]刘念群.对高师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浙江师大学报,1998(5).

[4]谢芳.创新教育——21世纪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基石[J].中国美术教育,1994(2).

[5]尹少淳.创造力与美育[J].中国美术教育,1994(2).

篇9:浅析21世纪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管理论文

田建国: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一种模式。世界上国家发展主要是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资源型发展模式, 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增加国家财富, 比如, 中东产油国家, 像沙特阿拉伯等, 他们就是躺在上帝赋予他们的石油这样一个资源的基础上。第二种是依附型发展模式, 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 比如一些拉美国家, 像巴西、阿根廷、智利等。第三种是创新型发展模式, 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 科技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比如像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创新型国家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创新的投入高, 二是创新的产出高,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强。我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 但还远不是一个经济强国。因为产业结构重心还是比较低, 主要是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的分类看, 低端的动力源, 主要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矿产等。我们国家还没有完全摆脱这种模式。中端的动力源, 主要依赖资本投入的驱动。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这个阶段。高端的动力源, 就是创新驱动, 就是依托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资源, 掌握核心技术, 创新自主品牌, 拉动产业能级提升,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记者:创新型人才一般讲具有四个基本要素:即知识性要素、实践性要素、创新能力要求、品德要素。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是什么呢?

田建国:我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是自我发展能力。21世纪最伟大的成就, 不只是在征服自然和物质生产方面的科学发展, 而应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 人的潜能的开发, 人的自我发展。学习型社会要求,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给学生第一次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奠定终身教育、自我发展的牢固基础, 后一种功能在当代社会显得愈来愈重要。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类社会拥有的知识总量迅速增长, 知识发展和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有专家估计, 最近20年来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知识总量, 已经基本超过过去20个世纪的总和, 还有专家预测, 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倍。人们从学校中获取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人们对工作自身发展要求。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生产模式的变化, 大大增加了职业和岗位迁移的速度, 例如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 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发达国家就有8000多个原有的技术工种消失, 同时, 出现了6000多个新的技术工种。在人类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中, 不但要求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而且对人的素质提出许多新的要求, 主要是6种能力, 即主动工作的能力, 自主学习的能力, 岗位转换的能力, 交流沟通的能力, 应对挫折困难的能力, 创造改革的能力, 这些能力就是自我发展能力, 越来越成为对劳动者素质的基本要求。

记者: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创造力发展, 与他的整个人格发展是高度相关的, 这里包括他所持的世界观、生活方式、伦理推测、思维模式等。2006年, 中国博士代表团参加世界第56届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论坛, 他们最重要的收获不是在专业知识上, 而是被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品格感动和震撼。是否可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源是健全人格, 那么怎样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呢?

田建国:你说的一点也不错,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源确实是健全人格。健全人格是比专业素质、技能素质更为重要的素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应做好以下三点:第一, 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经常在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磨炼和自我提高, 具有改造自我的勇气。第二,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与他人交往, 用宽容的眼光看社会, 以真诚、包容、信任等正确态度, 克服虚伪、嫉妒、猜疑等消极态度。第三, 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对自己充满自信, 对生活充满希望, 对学习抱有兴趣, 不羡慕人家, 不苛求自己, 培养抗挫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目的, 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学会做人就是要学会淡泊、学会宽容、学会执着、学会自律。学会淡泊。淡泊是一种境界, 不为名利所累, 不为物欲所惑, 不为人情所困, 能任劳更能任怨, 遇事拿得起放得下, 以一颗平和心看待人生的酸甜苦辣。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学会宽容就是心胸豁达, 做人厚道, 有容人、容事的气度。学会执着。执着是一种自信, 选定目标就要坚定不移, 不被困难所击倒, 不为失败所沮丧。学会自律。自律是一种底线, 自律使人自知, 自知使人自明, 明白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证是创新人格。请您给我们谈谈如何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田建国:塑造学生创新人格, 首先要确立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有无责任感, 是检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社会责任感不是抽象的, 具体体现在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民族的情感、态度、责任和义务上。在树立社会责任感方面,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赵东营, 是我们大学生中的典型代表。他用真、善、爱谱写了壮丽青春乐章, 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一种责任、一种顽强、一种力量。人什么都可以没有, 但是不能没有事业;人丢掉什么都可以, 但是不能丢掉志气;人忘了什么都可以, 但是别忘了自己的父母, 别忘了国家。我认为当前要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子, 它是发自心底的感激, 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而表现的虚情假意。每个人都离不开他人的关心, 不懂得关心他人的人, 往往也难于被他人所接纳。以感恩之心回报他人, 回报社会, 是一种境界, 也是健全人格的表现。感恩的前提是感动。感动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 是内心的崇高精神体验。善于发现感动的人是富足的人, 善于在感动中成长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感恩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 没有固定的模式, 更不可强求, 只能靠自然的情感流露, 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近几年, 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 家庭困难学生很受感动。但这种感动不能仅停留在情感方面, 而要更多地体现在报恩家庭、报效祖国、报答社会的责任感方面。要树立正确理想信念, 把责任感转化为学习知识、增长本领的实际行动。

其次, 要培养创新毅力。一个人事业要成功, 特别是要做出比较大的创新贡献, 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十年磨一剑的恒心, 需要对真知执著不懈的追求, 需要自强、自立、自信的奋斗精神, 甚至还要面对失败的风险。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些出类拔萃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 正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对待失败, 从失败中获得教益, 从而踏上了成功的大道。但成功并不是失败的简单积累, 而是对失败的深刻感悟和不断超越, 是智慧和理性的升华。做学问是不易的, 取得成果更是不易的。它需要毅力、勤奋和热情, 还要经得起挫折。许多有成就、有造诣的学者, 都有一本奋斗经。我们往往只看到这些学者的累累成果和受人尊敬的地位, 而看不到他们曾经走的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数学家华罗庚有一句名言, “天才出于勤奋, 聪明在于积累”。我们对大学生的创新毅力培养, 就是着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真知的不懈追求, 在创新的道路上知难而进, 不畏挫折, 勇于冒尖, 敢为人先。

第三, 要培养创新激情。创新型人才要有干事业的激情。所谓激情, 就是要面对机遇, 敢于争先;面对艰险, 敢于探索;面对落后, 敢于奋起;面对竞争, 敢于创新的勇气。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 情感在创新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 情感对认识活动的激励作用;第二, 情感对认识对象的选择作用;第三, 情感对信息知识的加工作用;第四, 情感对认识成果的评价作用。只有重视情感作用, 人的创新能力才有最基本的保证。有人用两个字概括美国著名企业家鲍尔默的管理风格———激情。激情是吹动船帆的风, 没有风帆, 船就不能行驶;没有激情就没有创新的动力, 没有动力, 事业就很难有起色。激情是创新的源泉, 没有激情就没有创新的灵感和冲动。创新的激情来自于兴趣。如果说激情是“火炬”的话, 那么兴趣就是点燃激情的“火种”。因为追求自己的兴趣而充满激情, 因为激情而享受快乐!有了兴趣, 就能激发潜力, 一个人就可能不断获得成功, 就可能达到卓越境界。

第四, 要培养团队精神。现在重要的创新活动已经很少靠个人单打独斗, 更多的是跨学科“集群”式的创新, 没有团队精神, 协同攻关, 集思广益, 就很难产生很大的创新成果。个人只有融入到集体之中, 才会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国内外很多高校都非常关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这是德育的要求, 也是学业上的要求。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道德规范、品格修养。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在这方面, 应该向团结合作的我国“航天精神”学习。载人航天工程由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七大系统组成, 涉及航空、船舶、兵器、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纺织、建筑和气象水文等多个领域, 汇集了全国100多个行业、3000多个单位的几十万科技人员形成了规模空前的大协作体系。如果没有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通力合作, 神舟飞船就不可能升空, 中国航天事业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辉煌。增强团结合作意识, 要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做起。同学之间应该经常交流思想, 互帮互学, 学会正确的“争”、可敬的“让”, 在共事中共同体验合作的迫切感。

第五, 要培养诚信品德。诚信是关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就个人而言, 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学校而言, 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 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 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要大力倡导“以诚实守信为荣”的风尚, 加强诚信品德教育, 把诚信作为现代文明之基, 使现代诚信意识深入人心, 成为自觉行为规范。要引导学生诚信立身, 诚信做人, 诚信做事, 使诚信成为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塑造创新人格的目的, 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 获得成功。成功, 就是要学会做事。成功不仅是某种结果, 更多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其一, 成功是一种精神。在成功的道路上, 成功无禁区, 依靠自强、自立、自信的奋斗精神, 另辟蹊径, 脚踏实地, 最终才能体会到成功。很多失败者, 大多数不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力, 没有诚意, 而在于没有坚定的意志。其二, 成功是一次升华。学会从失败中获取教益, 踏上成功的大道。其三, 成功是一个过程。今天的成就因为昨天的积累, 明天的成功有赖于今天的努力。真正的成功是将勤奋和努力融入每天的学习生活中, 融入每天的工作实践中。

记者:成就杰出的人, 在事业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往往都是个性鲜明的人。创新型人才是不是也是具有个性的人呢?

田建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创造个性。创新未必是全能冠军, 往往是单项冠军。我们教育制度的设计, 应该为学生创造个性留出足够的空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 没有人才。个性是教育的灵魂。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何谓个性, 简单说是人的天赋, 一般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天赋并不是少数人具有, 而是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潜能。只要充分发挥这种潜能, 人便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但由于教育问题, 人们这种潜能大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这正是今天天才极少的原因所在。个性发展就是使一个人的独特天赋得到充分发挥, 就是独特潜能的发挥。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别发达的智能, 这就是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如果我们的教育在普遍发展学生各种智能的基础上, 着重发展个性、特长, 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在某些方面有创新的人才。人才不是样样都强, 只是在一个方面或某几方面有独到之处、卓越之处。每个人的最大成长空间在于他最擅长的领域。人无个性必平庸, 个性愈强愈能出类拔萃, 取得成功。教育的真谛就是发现学生天赋, 加以培养, 使其获得成功感。可以讲, 你喜欢做的事情, 往往正是你的天赋所在, 你的事业所在。

塑造学生创造个性的目的在于学会学习, 立志成才。立志成才, 是当代大学生的共同愿望。成才, 需要明确方向定位。第一, 要适应社会需要。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顺应时代潮流, 是确立成才方向的首要问题。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把个人成才追求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 其自身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第二, 要发挥自身优势。对自己要有客观的把握, 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找寻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选择最能发挥自己专长和兴趣的方向作为自己的成才定位。第三, 要利用现实条件, 全面分析现实条件提供了哪些有利因素、哪些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哪些可以直接利用、哪些能够改善和转化;哪些需要暂时等待、哪些无法克服, 在此基础上明确成才定位。

记者:您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什么呢?

田建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评价机制。因为评价机制是导向。现行的评价机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寻取学生的标准单一, 就是看分数, 过分看重考试成绩, 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评价机制的实质是解决好育人还是育分。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句话,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教师和家长都不敢怠慢, 让孩子接受教育的实践越来越早。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站在考试的跑道上, 十几年如一日与考试作伴, 孩子们就会失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就是改变分数这个指挥棒, 跳出分数决定一切的怪圈进行突围。最终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是创新人才, 评价不是学校, 也不是教师, 而应该是社会。要看我们的毕业生对科学、对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 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上一篇:奥康廉政建设承诺书下一篇:红大蒜种植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