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课程建设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022-09-10

当前, 我国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为持续、协调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后, 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各高校的“生命线”。浙江林学院作为一所教学研究型的地方本科院校, 历来重视本科教学质量, 学校颁发了《浙江林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纲要》作为指导学校教学的纲领性文件。2 0 0 5年, 启动了全校所有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并制订了《浙江林学院关于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 提出“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重素质”的人才培养十二字方针, 以“努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作为该校最传统、最具特色的二级学院, 以此为契机, 全面启动了“以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导向, 以课程建设和导师制为抓手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将课程建设作为学院教学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1 形成课程建设质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关键的共识

大学教育无非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人, 二是怎样培养人[1]。培养什么人是由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规定, 然而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归根结底是通过教育内容来进行和实现的, 而教学内容最终反映在课程上。课程是组成教学整体的细胞, 是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课程对学生在校期间知识、能力、素质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欲求教育之实效, 自当首谋课程之改进”[2]。大学阶段, 每个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一般为5 0至6 0门, 这些课程的整体设计与课程质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的优劣,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靠一门一门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目前, 我们广大高教工作者已深切体会到教学质量对高校、对学生的重要性, 但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认识模糊, 找不准契入点, 普遍存在认为课程无非是传授知识的片面理解。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不仅要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与开阔的知识视野, 更重要的是具有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 更是提高能力、培养素质的主要载体, 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基础性[1]。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教学质量建设, 是高等学校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学院为提高教师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邀请相关专家、毕业生代表、浙江省1 5 1人才、工商企业界人士等进行研讨, 如浙江虹越花卉公司负责人在谈到应用《植物营养学》课程的理论与实验对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时, 对教师产生了极大的触动。

2 结合教学岗位聘任制实行课程负责人制, 明确课程建设的责任主体

课程建设牵涉面广, 建设周期长, 工作量大, 必须加强工作的领导与组织。学院专门成立了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由主管领导任组长。学院根据课程的类型, 组建课程组。本院的课程组是由相近的几门课组成, 由相关几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进行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研究的、相对固定的基层教学组织。结合学校的教学岗位聘任制, 按学校、学院有关聘任条件规定, 选择学术成就高、教学经历丰富的教师担任课程组组长即课程负责人, 明确课程负责人岗位聘任条件、岗位职责和待遇。制订了《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课程组组长职责》、《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办法》等规章制度, 有效地解决了课程建设谁来建、如何建、谁来管、如何管、如何评等系列问题, 明确了课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及各种实施、考评等相关制度, 规范了课程建设, 保障了课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组建课程组有利于相同课程的任课教师对课程教学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 有利于整合师资资源, 为进行课程建设搭建了一个基础平台, 有助于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任课老师各行其是、各自为政、无统一标准的局面。课程组教师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围绕学生的培养目标来对课程教学进行规划设计与组织实施, 相互监督与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共同为课程知识的传授、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出谋划策, 共同规范与完善课程建设, 从而形成课程建设强大的“合力”。

一门课程有无魅力、受不受学生欢迎, 教师起决定性作用, 一门精品课程, 是教师的经验、知识、理念、追求和他人格的综合体现[3]。课程建设的状况最终决定于教师, 教师的教学理念、课程理念, 课程组织方式以及管理机制, 直接反映出课程建设的质量[4]。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起着一个主导作用, 是知识的权威、知识的组织者、知识学习的促进者。

通过结合学校教学岗位聘任制实行课程负责人制, 明确了课程建设的责任主体, 明确了课程负责人的岗位职责, 引入了竞争机制, 势必促进教师对教学的重视, 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促进同一课程教师间的相互交流, 有利于形成相互督促、共同提高、不断规范的课程建设良性循环。

3 注重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连贯性、层次性

在进行课程建设、组建课程组前, 由于同一门课程及相近课程任课教师间各自为政, 缺乏交流, 造成不同教师对教学内容所作的要求不同, 出的考试试卷也不同;而本身当前的有关课程教材间缺乏交流, 又过分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 导致相近课程间重复现象严重, 如我院生物技术专业, 开设了遗传学、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等课程, 因各门课程任课教师在讲授前缺乏相互交流的平台与机会, 以至出现众多重复讲授的情况, 学生对此抵触情绪很大, 且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目前, 学院成立了六个专业建设小组, 负责各个专业的建设;成立了十七个课程组。首先由专业建设小组在经过多次充分论证后, 确定专业课程体系, 并对整个课程体系、各门课程作宏观上的要求, 并将课程的教材选择、教学大纲的编写、课程内容的确定下发到各课程组, 课程组再安排有关教师负责具体某一门课程的上述三项任务, 然后, 各位教师必须将选择教材的依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作成PPT形式, 先向课程组内教师陈述介绍, 并进行讨论。课程组将相近课程归并到一起进行统筹考虑, 明确各课程的内容范围与重点、难点, 有效地避免了相近课程内容的重复及相互脱节现象。再由各专业建设小组将本专业内的各课程组组长召集, 将专业内的课程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汇总与综合全盘分析, 作适当的调整, 最后由学院教学委员会讨论通过, 形成完整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学院要求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编制中除注意整个课程的整体性与连贯性的同时, 要求各门课程必须体现当前科学发展大背景对于该课程的基本知识要求与基本技能要求;必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出明确的要求, 并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措施。教学大纲在对学时数的安排上, 要求安排一定的课时用于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 还必须注重层次性。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 基础性、前沿性等, 合理安排教学。首先, 对一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要求学生个个掌握。其次, 需安排一些应用理论解决工农业生产实践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 增加学生专业兴趣, 尤其是本院均为农林与生物类专业, 要求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 如此安排显得更为重要。再次, 可引导部分学生通过对其它文献材料、参考书的学习, 了解本课程的前沿知识与当前研究现状, 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4 以适用的课程教学方式构筑能力培养平台

我国的高等学校在教学上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存在以教为中心, 以知识为本[5]。教学方法主要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填鸭式”、“满堂灌”, 照本宣科, 死记硬背, 立足于向学生灌输一定量的知识, 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与接受程度, 没有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当今社会, 科学知识量呈几何级增长, 知识量本身对个人发展的地位在相对下降, 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应用知识实践能力对一个人今后的作用大大提升[3]。相同的课程, 不同的教师, 不同的教学方法,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截然不同。因此, 要树立课程教学方法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从重知识的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华南理工大学提出教学要着重树立三种观念, 即创新能力培养、终生教育、培养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观念[5]。

学院各专任教师在近两年中对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各项改革尝试。教学目的上, 要求各位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 立足于学生接受能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尽力做到使学生自主、自觉学习, 让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教与学的地位作用上, 要求摆正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角色要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要求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教学方式上, 要求从单向性、封闭性的教学向师生互动性、开放性转变, 推行启发式教学, 注重研讨式、报告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的应用。

5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与科研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几乎全为验证性实验, 通常是以教师介绍实验内容和方法, 然后学生根据实验教材描述进行实验, 以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与实习教学对于课程建设非常重要,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 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学院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与项目进行重新调整, 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如在植物学实践教学中, 其中有一实验具体要求为:教师要求学生针对植物的一项生理现象, 由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的知识, 制定方案, 并论证其可行性, 由教师进行审核后, 学生通过实验来揭示植物生理现象产生的原因, 并写出实验报告。通过这种探索性的实验, 学生不仅掌握了研究植物的方法和基本技能, 且以此为手段学会去认识和研究植物,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院在注重课程的以上各项建设外, 对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网上课程等进行了规范, 建立了四层次的课程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即课程组内教师间相互评价与交流、学院与专业负责人听课与评价、学校学院督导听课与评价、学生评价。根据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办法》对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进行考核, 提出改进意见, 从而促使课程建设不断改革、提高与完善。

近几年, 学院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先后有四门课程被浙江省教育厅列为省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 十多门课程列为浙江林学院重点建设课程, 更为可贵的是广大教师对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有了统一认识, 正朝着规范课程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课程建设目标努力。

在课程建设改革中, 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如在宏观层面上, 对专业、课程整体把握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教师的课程教学方法还有待更丰富、更有效, 课程考核中如何全面衡量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等, 这些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的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加以解决。

摘要: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 更是提高能力、培养素质的主要载体。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教学质量建设, 是高等学校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通过组建课程组, 实行课程负责人制, 落实了课程建设的责任主体, 为进行课程建设搭建了一个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整体性、连贯性、层次性, 适用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创新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本林.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05 (6) :15~17.

[2] 潘懋元, 张圻福.大学课程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

[3] 袁德宁.精品课程建设及课程支撑理念的转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 (3) :53~57.

[4] 曹慧东, 杨颖.整合资源力量大力推进课程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 2004 (1) :69~72.

[5] 杨德广.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J].高教探索, 2004 (3) :56~58.

上一篇:隐蔽性的个人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下一篇:浅议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