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多元目标及其实现”的探究

2022-09-12

1 关于“多元目标”的定位

国家级重点课改课题“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多元目标及其实现”中的“多元目标”实际上是指思想政治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实现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 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 体现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尽管以前的大纲中也强调知识、技能、情感三个目标, 但我们今天提出的多元目标 (下称“三维目标”) 的内涵比原先更丰富, 除了知识、技能, 还有过程与方法, 笼统的情感目标也细化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 不是三项并列目标, 而是一个整体, 不能将其硬性割裂分开, 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在研究层面, 我们可以把它拆开, 但是在教学时绝对不能分成三块来教, 不是一节课分成三大环节, 分别完成三个目标, 而必须是三位一体。因为实践层面是面对完整的人的, 绝对不能把它人为地分开。它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 我们是完全可以做到水乳交融的。

比如, “帮助残疾人”, 不是靠老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为什么要帮助残疾人, 如何帮助, 而是让学生坐在轮椅上, 或者把眼睛蒙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 体验残疾人的种种感受, 自然就会在情感上、价值观上发生变化, 不再会嘲笑残疾人, 而是从内心里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愿望。

“三维目标”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每一个教学内容或教案都有它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而且是具体的“三维目标”。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教材中的各课的“三维目标”准确定位好, 正确解读课程标准。教师脑中要有整体意识, 清楚每个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 课堂也就比较有效。我们在听课时常常看到有些老师上课时把课堂搞得很热闹, 但如果细加分析, 三个目标都没有达到。备课时要整体考虑, 但上课时应有所侧重, 有些课可能知识技能的成份多一点, 有些课比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如果把握得不好, 就不利于落实“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加以实现。但在实践操作层面, 由于对课程标准中一些理念的曲解而出现的误区恐怕让制定标准的专家们始料不及, 处于尴尬的境地。

2 实现“多元” (“三维”) 目标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有些老师忽视了知识技能目标的教学, 而只热衷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教学, 出现啼笑皆非的实例比比皆是。

针对这一现状, 我们应认清和把握政治学科的特点, 必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这是教学的基石, 只有夯实这一基石, 我们才有可能借助知识与技能这一载体, 实现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当然,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显然,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需要树立一种辨证的课堂教学观, 即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课堂教学行为, 更应创新课堂教学行为, 视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 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误区之二:认为新课标既然倡导培养目标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完整体系, 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既重视传授知识, 又训练学生能力, 还要讲授方法和过程, 还要形成某种态度和价值观, 三者缺一不可。具体反映在制定目标时用课标目标套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看似写得面面俱到, 上课滴水不漏, 实则是把其内在的统一性机械外化为并驾齐驱、平均使力, 就陷入了“教条”的泥潭, 常常会顾此失彼一概不顾, 难以落实。我们可以有所侧重, 从学生的真实需要出发, 从教材内容的特点出发, 着眼整体, 细处入手, 把总体目标有效化解为一个个更细、更具体的教学目标, 通过一课时、一单元、一个学段的学习逐渐达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

误区之三:以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完全可以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实际并非如此, 它需要通过创造情境、创造氛围, 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 去领悟的。课程功能变化了, 相应的实施方法也应该变化。知识、技能的东西, 可以通过讲授获得, 而越是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越不是能通过讲授来达到的。这里还要谈到接受学习。我们说,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 两者不是对立的。如果某节课是以让学生获得某个知识为目标, 那么就直接告诉他们好了, 比如“三个代表”怎么写, 告诉学生就行了。为什么新课程要倡导变革学习方式, 就是因为课程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而这些新的课程目标又不能通过讲授实现, 而是需要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

3“多元” (“三维”) 目标实现的方法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如何实现“三维目标”?下面就此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

3.1 首先, 要理解内涵, 理清关系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的价值取向, 我们不能只把它看成一种教学评价要求。例如, 在高一的一节“市场交易的原则”的教学中, 教师讲解小商贩们如何谋取不法之利, 这一教学情景是很好的整合“三维”教学目标的机会, 但教师却没能把握, 只讲了原则, 未能升华。如果教师能借此给学生以诚信教育,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那么“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将会水到渠成。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 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3.2 其次, 要加强目标意识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标凸现的三维课程目标。如何实现这三维课程目标由泛化的价值取向到成为教学实践中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我想, 这应该是指导教学实践的核心问题。如果教师游离于这三维目标之外, 那么其教学实践是不完整的, 也是与新课改的要求格格不入的。具体在一堂课中, 只有强化目标意识, 只有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堂扩展, 始终注重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整合,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3.2.1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与整合, 所有的课程都对此作了积极的尝试, 但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在课堂上我们该怎样恰当地把握目标?我们在追求目标多元的同时如何落实好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在积极倡导让学生经历过程、感悟体验的同时, 如何恰当地研究、把握好体验、感悟的程度与要求?在某些课中, 执教者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把握上的主观愿望与学生所能达到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差距, 即教师在这些目标上定位偏高, 教师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于学生的发现而不肯轻易地做理论化的归纳提炼, 反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同时, 有的课在目标把握上布点过多, 试图将整个政治课程追求的目标全部体现在一节课的教学中, 致使某些目标的清晰度和深度有失, 特别是在知识技能的目标上过于淡化, 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出现断痕。这些现象使我们进一步明确:恰当地把握目标依然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点。

3.2.2 目标的达成意识

教学的高质量从哪里来的?就是从一堂课一堂课的目标都达成中汇聚起来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强化目标达成意识, 把目标达成与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3.2.3 目标的反思意识

要引导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 可以说不会反思的教师是一位永远也不会进步的教师。在反思过程中, 如果发现某个目标没有达成, 该查漏补缺的教师要进行再补救, 亡羊补牢, 绝不能放任自流以致积重难返。

3.3 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是落实三维目标的关键

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 忽视了课堂, 我们的课改就是避重就轻, 哗众取宠。

3.3.1 创造和谐欢愉宽松的教学情境

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环境, 要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生命成长与完善的过程。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要知道课堂就是让学生“犯错误的地方”, 如果课堂上不允许学生“犯错误”, 学生的言行与自己的要求不相符就生气, 发脾气, 甚至惩罚学生, 学生走上社会只会犯更大的错误。要营造这样的教学情境, 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架子, 做平等中的首席, 树立情感意识, 要与学生平等对话, 相互启发, 友善与合作, 参与与构建。二要积极创设环境。现代教学模式论认为:“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也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 “这种气氛给教学带来好处, 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 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 在于智力感受。”在这一情境中, 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 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 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喜悦。

3.3.2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是课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课堂上要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必要的指导, 要多采用讨论、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式, 能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 情感态度的健康养成, 价值观的提升, 人格的升华。因此, 这是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基本的, 也是最重要的途径。

3.3.3 联系生活, 让学科生活化

新的课程观认为, 学科知识应注意联系实际生活, 要做到学科生活化。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应尽可能地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对每个学习内容的学习, 都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感受到, 知识原来就在我们身边。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做的事就是将文本处理, 延伸, 沟通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去, 拉进知识与生活的距离。理论联系实际历来就是思想政治学科的生命线。

总之,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多元目标的实现途径是丰富多彩的, 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 只要我们不懈努力, 就一定能实现课题研究目标。

摘要:本文是国家级重点课改课题“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多元目标及其实现”的研究成果之一;阐述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多元目标”的内涵外延;摒弃在认识上的三方面误区, 探讨实现该目标的三方面途径。

关键词:多元目标,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 政治课教学[J].“过程与方法”管见, 2004 (8) .

[2] 人民教育[R].多元目标的诞生——关于备课的一段对话, 2004.

[3] 人民教育[J].追求三维目标的成功融合, 2004, 5.

上一篇:基于顾客价值的实体店发展对策分析下一篇:基于就业视野下的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