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

2022-09-11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服务“三农”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 他们在这个领域已经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已开发出现代化农业所需的合格的人力资本。

从国外的发展历程看, 都是通过先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 最后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即通过对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对人力的投资主要是教育投资、保健投资、劳动力流动投资, 总体上使劳动者具有一定的劳动知识、技术和能力, 进而创造价值和不断增值, 从而使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它不仅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 而且进一步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他对农业教育的阐述是:“没有世界上第一流农民, 也就没有世界上第一流农业。知识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力量。”依靠他的理论, 20世纪80年代我国便明确提出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90年代形成了“科技兴国”“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 鲜明地揭示了现代农业教育对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中央已将“三农”工作列为重中之重, 全国农业高校也在积极承担任务, 重点在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三农”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多元化, 对懂农业和经营的英语人才的渴求也显现出来, 而且已不仅仅限于农业科研。英语是科技跨国际交流的主要工具, 英语教育已到了为“三农”做点事的时候了。但我国对高等农业外语教育如何服务于“三农”发展的探讨和研究刚刚起步, 还处在理论探究阶段。关于此方面的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成果较少, 大部分研究侧重单纯外语应用能力的研究和侧重于定性研究。关于为“三农”建设服务的外语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源质量提高途径、人力资源开发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基本没有系统的研究, 更未形成针对“三农”需要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农业高校怎样培养适农的英语人才?这对农业高校来说不仅是一个新课题, 也是一个新任务, 但迄今对这方面的研究所见报道不多。

1 涉农英语人才短缺状况

据天津市紧缺人才专业岗位调查统计, 在五个专业类型 (科技与科技管理、经济与经济管理、社会服务、复合型人才和语言类) 人才短缺中, 其中两项复合型人才和语言类人才极度短缺。复合型人才分为两类:一是复合型外贸人才, 另一类是复合型管理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变化, 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 涉及的科技英语如农、经英语的发展和需求越来越强烈。据调查, 现有语言人才岗位8个, 其中很紧缺的6个, 占7 5%。天津未来十年对各类涉外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将呈急速上升趋势。市经委系统抽样单位显示高级经济英语人才非常短缺, 预测至2010年需补充396人。交通系统抽样单位需补充涉外商务、涉外财务、涉外经济人才200余名。特别是农林、农经、农贸等农口单位, 高级商务英语人才极度短缺, 有农口专家反映:既懂农业、经济又精通英语的口语和资料翻译的英语人才严重不足。

2 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特征为高校服务“三农”提供机遇

2.1 基础英语教学正面临转型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正悄悄地从单纯基础语言培养向实用能力 (包括与专业有关的英语能力) 培养转移。转型时期后大学英语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基础英语阶段学期数和周时数在压缩, 以能力培养为主的选修课程在增加。以复旦大学为例, 整个大学阶段纯英语教学被压缩到3个学期, 而且只有不到20%的学生学完3个学期的基础英语, 其余80%只学1~2个学期, 剩下的2到1个学期都是选修口译笔译、学术写作、外贸函电和分科英语应用能力课程。

正如Graddol (2006:15) 预言:“英语仅仅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的时代即将结束。”许多学者对大学英语和综合大学的英语专业无限制打基础, 迟迟不与专业结合提出质疑。顾海兵 (2004) 指出, 应该压缩大学英语学习时间。胡庚申 (1998) 指出“如果我们仍然沿用旧的教学模式, 在有限的学时里继续‘打基础’, 就必然使外语教学滞后于社会需求。”

2.2“千人一面”的统一教学正在向多元化教学发展

吴启迪 (2004) 批评说, “十几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建设和改革, 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外语教学规范化的道路, 统一的《大纲》和统一的4、6级和专4、专8的考试要求, 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高校英语教学适应社会的发展。”

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 全国英语的学分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安排、考试形式等等开始呈现天下大“乱”的趋势。虽然大多数学校还在保证《课程要求》中16学分的要求, 但一些学校已降到6-12学分, 浙江大学已降到9个学分, 剩下的6学分所提供的选修课不全是英语, 基础英语成了一门选修课。有些大学甚至尝试用双语教学代替基础英语教学。武汉大学哲学院比较哲学专业取消公共英语课用双语授课。根据他们教研室主任介绍, 开基础英语四个学期下来, 学生还是不能读英语原著。因此他们该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 通过三个月到一学期的适应, 一年半后学生就可流利阅读西方哲学原典, 用英语进行专业讨论。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虽是个例, 可以说他们是真正意义上完成从基础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转移的大学, 完成和国际大学英语教学的接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包括综合大学的英语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整个英语教育体制都应在两所大学的实际操作中获得一些启示。

根据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的经验, 又根据农业科技化行动方案, 处在转型时期“三农”建设, 特别是都市型农业经济的发展, 开展适农、适经外语人才的培养规划和课程建设体系的研究势在必行, 势在先行。综合院校, 特别是农业院校英语课程建设应缩短基础英语教学时数, 加大专门用途英语的门类和教学时数。充分发挥津京地区农业院校的优势, 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素质为目标, 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发展现代化、国际化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国外外语教学理论没有也无法为我们提高解决问题的答案, 尤其中国大学英语教育是基础英语教学, 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我们要独自承担起研究汉语环境下, 处在转型时期的特色英语教学模式。

3《课程要求》亟待改革

“一刀切”的《课程要求》, 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多元需求。各学校为提高四、六级或专四、专八通过率, 使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无法进行分类办学和分类教学。本论文建议, 大学英语四、六级和专四、专八考试完成其历史任务后应适时转变角色, 设置成一种水平考试。如把考试定位从考核学生是否达到《课程要求》转移到测试大学生一般英语水平或综合应用能力, 转移到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上。如有些学校可以规定凡通过四、六级考试免修大学英语或免试研究生考试等, 社会用人单位可根据口语、阅读能力等强弱量才录用。考试达标线应设置成级别量表, 表中可提供听、说、读、写若干个级别要求。这样各学校可根据各自情况对学生提出应达到的英语水平, 经济院校才能办出经济特色, 农业院校才能突出“农”字特色。

4 制定“农”字特色培养教学计划, 培养涉农英语人才

结合“三农”发展、新农村建设和沿海都市农业的经济发展对涉农英语人才的需求, 本论文提出:压缩农业院校的基础英语课程比例和学分势在必行, 基础英语课只开一年, 听说读写从三、四册开始。在二年级增开农经、农贸必修课和跨学科的选修课, 如加开市场营销学、西方经济学、农业贸易等, 各门课程均用双语教学。完成高等农业院校真正的社会服务功能, 为“三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5 大学英语学科定位应归属外语教育, 有利于高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制定

英语学科定位归属于外语教育, 首先给大学英语教师更高的知识结构要求, 他们必须学习外语教育理论, 如学习外语教学法, 二语习得理论、语言测试、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心理语言学等。另外, 英语归属外语教育, 有利于高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制定。有利于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如果把英语看成是外语教育学的一个分支, 有利于综合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提高, 有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是转型时期培养特色人才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摘要:本文以“三农”建设中涉农英语人才短缺为理由, 以紧缺人才专业岗位调查统计为依据, 结合中国“三农”建设过程中急需精通英语高科技人才的大背景, 以现代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 对国家英语统一《课程要求》考试提出质疑, 研究“三农”建设过程中需要的涉农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最后提出英语学科定位应归属外语教育才有利于高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制定。

关键词:“三农”涉农英语人才,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理论部.新农村建设简明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6.

[2] 何致瑜.继往开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3] 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4] 桂诗春.我国外语教育的根本出路[J].中国外语, 2004:10-13.

[5] 王广忠.高等农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创新求索[C].王广忠教授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6]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7] 张克亮.从科技英语的教改实践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9) .

[8] 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界, 2000 (3) .

[9] 河兆熊.对英语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 2004 (6) .

[10] 黄源源.21世纪的复合型外语人才[J].外语界, 2001 (1) .

[11] 何雅媚.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4) .

[12] 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 2002,

[13] 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 2002 (3) .

上一篇:前置胎盘的护理下一篇:浅谈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