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精神探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人文精神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于人的生命与生存价值。在多元化思潮的侵袭背景下,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面临着诸多复杂问题的困扰。提升文化自信,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将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融入到人文精神培育中,以文化自信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医学人文精神探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医学人文精神探析论文 篇1:

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 要:医学对人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医学人文精神是行医者的灵魂,缺乏人文精神的行医者与医学仪器相差无几。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人文精神在许多大学教育中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社会功利思想越来越严重。文章结合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乏的现象探讨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提高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教育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Luria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文学,需要人文滋养。”由此可见,人文精神对于医学而言不可或缺。大学是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阶段,医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并乐于去自觉地逐步培育、逐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大学教育也应当把人文精神的培育提升至与医学专业性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学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以身示范,把医学人文精神更深入地渗透到医学生的意识当中。医学技术迅速发展,却伴随着医患矛盾升级,医学生价值观缺失,医学意义饱受争议等问题日渐增多。很显然,这些问题都与当今医学人文精神的普遍匮乏相关。医学人文精神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探讨。

一、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1.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医学难题得以攻克。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医患矛盾进一步升级。医患冲突已屡见不鲜,有的医患矛盾甚至演化为刑事案件。2013年3月23日,患者李梦南因误解医生的治疗方案,持刀进入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部风湿免疫科医生办公室行凶,致使一名实习医生死亡,一名医生重伤。对于此类案件从医者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于患者的无理取闹,而免于反思自己的责任所在。医生在医患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好的行医者应当看到这件事是在医患矛盾加剧的社会条件下发生的。一个医生医术再高明,只要他对患者态度冷漠,给他们以低人一等的感觉,那么即使他医治好患者,患者心理可能会对此不以为然,甚至仇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大医患矛盾。因此,医学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不仅能帮助医学生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也能让医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本质,从心底关心患者、尊重患者,对患者施以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这样,患者才会感受到医生对消除病痛的期望,进而对医生充满信任和感恩,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医患矛盾随之化解。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能让医学生理智和深远地看待医患矛盾,真诚地为患者服务,长期遵循“所谓医者,仁字当先”的原则,让患者对医疗事业给予充分的信任,对不可避免的医疗事故能给予谅解,医患矛盾得以改善。

2.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对医学生本身也是一种动力,能够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对医学生本身也有很大的益处。学习人文精神不仅使医学生摆脱单调且枯燥的学习状态,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主动接受到更多有效的医学知识,还能让医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职业的特殊性。医学生“操作”的直接对象是人,因而决不能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对待医学应该严肃又严谨。通过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让医学生意识到,人人生而平等,对所有人的生命都必须认真对待。在治病救人时,要抱着是在拯救自己的态度,真正将治病救人作为行医者神圣的使命和职责。由此,医学人文精神一方面可以激励医学生长期地坚定地学好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医学生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心胸,能够随时以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为重,对于蝇头小利,该放手时就放手,坦坦荡荡,纯粹地完成行医者的本质工作;同时医学人文精神还能体现医学的真正目的——除人类之病痛,铸健康之完美。医学人文精神,能让医学生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服务的心态对待患者,取得患者发自内心的好评,这是医学人文精神赋予医学生的正确的态度,不是医学专业知识能够替代的。

3.医学人文精神对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医患关系这条鸿沟,追根溯源,应当归咎于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很多医生没有真正地关心病人,只知道什么样的病应该以什么样的手段和药物来治疗,出了医疗事故,一味地逃避责任。这样的医生,无异于自私自利的小人。患者不会认为这样的医生是好医生,只是被迫地接受治疗。这种情况下,医生有差错,患者就不单单会埋怨,还会追究医生的责任,事情势必会向着恶劣的方向发展。如果医患矛盾不能得到缓解,甚至进一步加剧,那么医疗事业势必会长期处于饱受争议的状态,医学的发展可能因此停滞不前。解决医患矛盾最本质的方法,就是提升医生的整体素质。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对素质的提升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各大医学院校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医生的整体素质才会提高,医患矛盾才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医学的发展才能更加顺畅。

二、提高医学人文培育的有效措施

1.增强人文精神的理论教育。大学教师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起着引导的作用。部分大学教师觉得人文精神是自然形成的,不需要引导,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医学生的人格类似于风筝,没有线的牵引,它的方向不可预知,这根线,正是大学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应该对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负责,教师的言行对医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教师首先要自身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政治课兼职教师就能灌输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因此,需要大学严格地选拔医学人文精神的授课教师,既要求教师有临床实践的经验,又需要教师对医学人文精神有深入的理解。在授课时,大学教师不应当把这门课当作简单的教学任务,而是设法把人文思想渗透到每个医学生的意识当中。同时,要让医学生对这门抽象的学科产生兴趣,教学模式应当有所突破,比如不再仅是单纯的理论讲解,还要求有活跃的课堂氛围。大学教师可以结合实例提出一些新颖的话题,鼓励医学生的积极发言或探讨,达到医学生互相学习、深入理解的目的。

2.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如果仅仅是课堂教学,医学人文精神仅仅会停留在认知层面上。只有把医学人文精神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使它在学生的意识中发育、成长、稳固。实践活动,既要考虑到在校时的课余活动,也要考虑到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关于课余活动,琴棋书画样样皆可,只要内容积极向上,各种形式的活动都值得提倡。真实地接触这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医学生劳逸结合有效学习,还能让医学生体会人文思想,热爱人文艺术,进一步地对医学理解、思考和创新。学校也可以经常组织义诊活动或见习活动,尽量让每个医学生都能参与,让医学生更进一步地接触医学,学习带领老师与患者沟通的方法,体会感人的细节,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情感等,为今后处理好医患关系打下基础。在假期,老师可以带领志愿者参与“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跟随教师做实地调研,了解患者的家庭生活,体会他们生活的不易,培育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这些实践活动,都会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起到很大的作用。

3.完善学生评教和对学生人文精神考核的体系。检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成功与否,需要完善学生评教和对学生人文精神考核的体系。教师方面,应该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教师不仅需要接受上级的突击检查,还应该要求多听高级医师的讲座,发表自己对医疗事件的看法。教师除了接受上级领导的考核外,还应当接受学生的考核。考核方式不单单是调查问卷,还应当有对学生的随机取样的口头评价。教师作为学生的表率,应当从多方面进行考核。对于学生,应当有医学人文精神方面的考核。理论上的知识考核必不可少,课余活动的综合表现也应当纳入其考核的范围。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考核通过了,医学人文教育才算得上成功。

解放军总医院的孟庆教授说到:“卓越医师有别于优秀者,除了基本素质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大家风度。这提示临床医师的培养需要加强综合素质方面的训练,如艺术修养、渊博学识、哲学思维和心理素质等。”他强调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关系到医患矛盾的改善、医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和医学未来的发展。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本文从教学方面、实践活动方面和评价体系方面提出了提高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效措施。希望各高校能对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同时可参考本文提出的方法来有效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我们希望未来的医生具备深厚的医学人文精神,还原医学应有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孙宏亮,姜兰姝,宫福清,高坤.青年医生培养中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及措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06)

[2] 唐耀华,蒋晓俊.培养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J].南方医学教育,2010(04)

[3] 夏雨晴.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11)

[4] 唐齐佑.浅谈如何培育医学人文精神[J].亚太教育,2015(08)

[5] 刘阳晨,洪静波.探析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回归[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05)

[6] 文秋林.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1(04)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作者简介:姜艳(1981—),女,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陈琴(1996—),女,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专业2015级1班学生。]

(责编:若佳)

作者:姜艳 陈琴

医学人文精神探析论文 篇2:

以文化自信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摘要:人文精神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于人的生命与生存价值。在多元化思潮的侵袭背景下,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面临着诸多复杂问题的困扰。提升文化自信,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将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融入到人文精神培育中,以文化自信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精神 文化自信

引言

人文精神是传承数千年、具有丰富内涵价值的思想。人文精神与文化自信同属于精神层面,是构成中国人独特精神世界、浸润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理念。当代医学生作为未来担当救死扶伤、治病救人重任的一代人,在现今社会多种文化交织的冲击下,极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其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迷失人文精神的情况发生。在未来职业中,医学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当前医德失范、人文衰微的环境下,以文化自信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势在必行,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自信、医学人文精神及其联系

1.文化自信的含义及其教育价值

我们的民族不仅有富有时代特征、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还有彰显蓬勃生命力、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信心的坚定,才能获得坚守的从容。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经千年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治国理政方面发挥着启示作用,还启发了国家和民族的道德建设。从历史出发,展望未来,汲取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奋斗史中积累而成的文化养分,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文化自信”,并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理论名词这么简单,它是具有深厚根基、真正可以践行的精神追求。[ 1 ]

人作为一种区别于动物的生命个体,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其根本标志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与明确的价值指向性。人存在于社会中,不仅仅以物质性的状态存在,更是社会精神性的呈现。文化是人类或是个体生存的共同体所共有的符号,文化自信则建立在正确认识和把握自身文化的基础上。究其本质而言,文化自信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与坚定的文化心态。在中西方文化与理念交流交融与交锋的时代,多元化文化相互激荡。对于身处知识与文化前沿却又尚未完全确立价值观的青年一代学生而言,加强文化自信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唤醒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促进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修养。

2.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在人类实践活动及其社会关系中衍生的概念。《易经》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是与天文相对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更是人类智慧的载体,是占据人类世代传承优先地位的有机组成。人文精神主张尊重人的价值,它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体现,是医学学科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发展趋向。医学人文精神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医学关注人的生命质量与身体状态,站在医学实践角度分析,医学人文精神强调作为医者,在进行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应关注人的生命、珍视人的生命价值,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诊疗服务。作为人文精神的医学化反映,医学人文精神倡导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持续性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终极目标。当前,虽然我国医疗水平不断进步,但仍然存在诸多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医患关系不仅是医务人员与患者或者患者家属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同时还是一种个人与社会道德水平的表达。医学从来不只是技术性的体现,更是人文性的表达,医学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平衡医学技术、降低负面影响的砝码。医学生是未来担当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责任的中坚力量,培育和提升医学生人文精神,開展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引导医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乃至他们今后的从医生涯中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 2 ]

3.文化自信与医学人文精神同根同源

文化是人们对自然界中各种现象认知的总和,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文化既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也可以转换成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物质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精神力量的自信,是为众生、为百姓谋福祉的大无畏寄托。而医学人文精神与文化自信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二者都是文化之维的统一,具有目标一致性。医学人文精神以精神力量推动着医学的发展,文化自信与医学人文精神都在文化领域通过不断建构凝练出了各自的价值体系。与此同时,文化自信与医学人文精神又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以文化视角为出发点,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方式、加强校园建设等手段,增进医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认识。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1.以医学人文精神促进医学生职业道德提升

医学生是未来从事医疗服务的人员,能够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力量。一名合格的医疗服务人员不仅需要丰厚的医学理论知识与高超的医疗技术,除此之外,医学伦理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极为关键。德才兼备的医者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融合体现。高尚的职业道德需要增强医学生对职业的情感认同与自觉实践,以医学人文精神为指引,引导学生明确“勇于担当”“不牟医利”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践行文化自信的自觉意识。

2.以医学人文精神促进医学生综合素养提高

现代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将医术与医德教育充分结合,既注重科学素质培养,也注重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提升。文化自信与人文精神同根同源,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提升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兼具的特殊学科,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给医学工作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使之贯穿整个医学教育,有利于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

3.以医学人文精神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近年来,医患关系始终处于矛盾尖锐状态,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之间关系不断恶化。其影响因素不仅在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医疗体制机制的变化,与当下医学模式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现阶段医学随着科技的进步展示出强大力量,科学主义论的思潮也随之衍生,导致医疗服务过程中逐渐冷落医学人文精神的问题产生,完全割裂了医学技术与人的心理、情感等之间的关系。[ 3 ]基于此,以文化自信提升医学生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观念,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与尊重,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三、以文化自信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1.更新教育理念,重拾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内涵

纵观现阶段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现状,当下医学教育体系更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并没有意识到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培育的重要性。而高度的文化自信和饱满的人文精神却是提高医学类高校教学水平的关键。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更新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科学与人文融合教学的思想,深入挖掘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教育意义,着眼于文化自信与人文精神的交融点,将人文精神教育“嵌入”现代医学教育体系。

2.创新教育手段,调动医学生人文学习积极性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是实现理想教育效果的关键。以文化自信提升医学生人文精神需要在文化教育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借助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传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给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学生才能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体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除发挥学校教学主渠道的人文教育作用,还可以有效利用课堂外教学活动进行文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开展以人文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中医文化遗址、革命文化胜地等地感受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崇高精神和奉献精神,进而树立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提升其医学人文精神。

3.完善师资队伍,保障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开展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人文精神,必须完善师资队伍。医学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科,其终极目标在于人类健康发展。医学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教授与学习,更关系到医学行业医德医风、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的培养。可以在高等医学教育院校設置独立的医学人文教研机构,促进医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人文教育课程三者之间的平衡。增强医学教育院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文化内涵,进而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结语

总之,教育的本质在于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不仅仅是单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以医学人文精神为引领,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本文系 202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时代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0201425。)

【参?考?文?献】

[1]孙璞.医学院校学生文学素养与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2):26-28.

[2]陆海清.医院文化建设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影响分析[J].东方药膳,2020(19):235.

[3]王瑞,杜凯,王娣,等.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创新路径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19):16-17.

[4]王瑞,袁飞.文化自信视域下贵州省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J].人文之友,2020(22):11.

(责任编辑:姜秀靓)

作者:纪元 张桓 王晶晶 王玮 王芳倩 管翔鑫

医学人文精神探析论文 篇3:

我国竞技体育异化与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回归之路

摘  要  竞技体育运动在狂热追求“人体极限”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忽视。由于竞技体育教育的偏差、体育科学技术的滥用、政治和社会舆论的干扰等方面影响,造成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人文精神的缺失。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竞技体育异化背景下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如何回归进行研究和阐述。研究认为,我国需要将文化教育与体育、体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体育文化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以构建竞技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之路。

关键词  竞技体育  异化  人文精神

一、前言

随着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在20世纪后期,竞技体育以惊人的速度向着国际化、科学化和高水平化前进。近年来,商业化、职业化和政治化成为了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竞技体育异化现象不可避免的出现,如吹黑哨、金钱效益、兴奋剂、种族歧视等。竞技体育的过度竞争扭曲了人们的体育本质,忽视了体育的内涵精神,致使负面现象出现。

人文精神的缺失是竞技体育异化的影响后果之一。由于人文精神的缺乏,在竞技体育的圈子中,“重物轻人”的思想普遍存在,造成人文主义精神和竞技体育分离,这显然与“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人文主义精神受到竞技体育异化的冲击,大多数研究谈到竞技体育异化现象时,是以非常宏观的角度探讨。本文针对异化现象种人文精神的缺失这一具体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竞技体育异化下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回归之路进行探讨。

二、竞技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异化

(一)人文精神与竞技体育

对于人文精神的概念,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相关阐述,但人文精神的内涵基本保持一致:人类对自己的具体的关注、关怀与敬重,都是在强调把人作为主体存在,强调以人为核心,强调一切为了人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基本内容。人本观念,即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尊重人权;个人观念,即是尊重个人,个人重于政府,人权大于主权;自由观念,即保证人享受自由的权力,但为了防止个人妨碍他人自由,为所欲为,遵守共同的规则方为保护人人自由的有力措施。

对于竞技体育来讲,竞技是由古代奥运会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欧洲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思潮下诞生的。由此可见,竞技体育在诞生之初就奠定了人的主体地位。维特根斯坦学者在《哲学研究》提出一个著名的语言游戏理论,认为竞技体育的本原就是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要尊重人文主义精神。中外学者亦有赞同,美国学者修密斯提到:“竞技运动从根本上讲是游戏的延长,它的基础在于游戏,它的主要价值是从游戏中派生出来的。”周爱光认为“竞技运动从游戏派生并逐渐发展,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娱乐性、不确定性的身体活动”。

竞技体育与人文精神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真正的竞技体育不应仅局限于金牌、奖金等物质层面或受利益驱使,而是应以人为中心,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鍛炼出强健的体魄,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道德情操,不以运动员的身份限制其终身发展。

(二)竞技体育异化

“异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lienation”,具有分离、疏远、差异等含义,是指从主体中分裂出来或丧失掉的东西在摆脱主体的控制并获得独立性后逐渐壮大,反过来控制、支配、压迫或扭曲主体。竞技体育异化,一方面使人们越来越远离参加竞技体育的自身目的,而更多地掺杂了他人的目的、非竞技的目的;另一方面使竞技体育出现了许多负面现象。竞技体育应是以人道主义优先,而在竞技体育异化的影响下,导致竞技体育过程和结果中人的主体地位逐渐被忽视,物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从而忽略竞技体育游戏本质的自由、人道主义。为了达到物质层面或者受利益驱使的目的,在商业控制体育、政治与社会舆论左右体育、人文精神的缺失的影响下,体育丑闻被频繁爆出,竞技体育逐渐与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

三、人文精神缺失是体育异化的典型表现

人文精神的缺失,是竞技体育异化的根源。早期人们的大多运动形式从游戏演变而来,以力制胜,趣味性占主导地位。文艺复兴确立了竞技体育中“人”的地位,启蒙运动赋予了竞技体育理性和科学的思想。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学会运用技巧,运动形式不断丰富,也制定了公平的规则与秩序,使得运动员需要学习更多技巧,与队友相互配合,适应竞赛环境等。现代竞技体育人们将生物力学、心理学、生物化学、医学等许多高精尖的学科知识融入竞技运动之中,运动训练过程越来越科学和系统。随着训练手段的更新,不断有运动员打破前人的记录,超越自我,达到“人体极限值”。当运动成绩越来越难以突破时,为了提高运动水平,与体育精神背道而驰的作弊手段也随之而来。

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当“重物轻人”的思想逐渐蔓延,竞技体育仅作为政治、经济、社会舆论的附加,体育便失去了其本真的价值。运动员演变成比赛的工具,致使其精神世界荒芜,个性和人格未能发展完善,只注重专项能力的提升,造成运动员心理健康出现问题、退役就业没有目标和丧失自我等负面现象。当人文精神缺乏,竞技体育不再是追求真善美的路径,而是陷入金钱欲和极端化的怪圈,此时的竞技体育已完全失去其魅力。

四、竞技体育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竞技体育教育的偏差

对于竞技运动员来讲,最终目标都健全发展人格和找到人生的方向,全面发展。运动员作为“人”,需要有自己的品格和人生方向,作为肩负国家荣誉的特殊身份,一方面需要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受教练员的引导,在运动训练中塑造品格。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需要,我们习惯把竞技体育定义为一种为争取荣誉而进行的比赛,缺乏人文意识和人文关怀,在教育运动员的过程中缺少精神层面的塑造和正确人生观的引领。我国目前对运动员文化培养手段上未抓到根本,学训矛盾严重,甚至将体育训练作为逃避文化课的借口,对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塑造起着阻碍作用。

(二)体育科学技术的滥用

启蒙运动为人们带来了科学和理性的思想,自由、平等的世界观被大众所接受,同时体育科学的革命和迅猛发展也使现代竞技赛场充满了高科技感。现代竞技体育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也影响了人文精神的缺失,而这也成为体育科学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技术的发展使人的地位逐渐下降,运动由“人”来完成,而人们为了更高竞技水平加入了科学技术,运动员被技术操控,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发展,科学技术的过度使用使“人”沦为技术的工具。早期在举国体制的战略下,竞技体育从举步维艰到满载而归,举国体制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然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多拿几枚金牌国家是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强盛的,而在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下,这一思想并未得到完全扭转。

(三)政治和社会舆论的干扰

在某种程度上,政治和体育不可分割的。政治一方面决定体育体制和价值,推动体育国际化,另一方面体育对政治导向的过度依赖,将竞技体育作为政治舞台,导致我国竞技运动中“金牌至上”的观念占据主导地位。从媒体的报道中,大多数是对胜利者的赞扬,而缺乏对失利者鼓励,缺少了人文关怀。在此社会舆论问引导下,金牌成为唯一的竞技目标,成为了运动员成功的标准,国家对有潜力的运动员进行系统和专业的培养,若有朝一日取得优异成绩则荣誉和经济双丰收。从另一种角度来讲,将运动员打造成高水平竞技选手,在举国体制影响下,运动员更像是金牌的制造者,失去了奥林匹克精神。在成王败寇的思想下无数失利的运动员惨淡收场,畸形的社会期待对运动员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这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充分体现。

五、竞技体育中人文精神回归之路

(一)文化教育与体育相融合

萨马兰奇曾提到:“体育是生活,是生命,是健康,是友谊,是教育。”其将教育置于核心地位。在竞技运动中,对运动员的培养,尤其是青少年阶段,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且在成长过程中塑造健全的品格和找到人生的目标。对运动员来讲,教练员或者领队的责任和角色至关重要,需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教育能力去引导运动员走正确的道路。将体育和教育相融合,注重体育人的本质价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二)体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

现代竞技运动的比拼,相当于背后国家之间科技的较量。国家研发的监控手段、训练装备和训练器材等,均体现着科技的力量。再者,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也为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然高科技的滥用会导致体育失去本真的价值。体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只有做到二者融合,才可保持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平衡,才能促进竞技体育良性循环发展。

(三)体育文化和人文精神相融合

体育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体育方面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体育发展的导向。在塑造体育人文精神的道路上需要去寻找体育的本质,即非功利性、自由行和娱乐性,从而削弱政治、商业对体育的影响。我国的竞技体育缺少良性发展,存在竞技运动员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体育文化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从而促进竞技运动发展,以兴趣和爱好为开端,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以发展体育的本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响.基于现代性批判的竞技体育人文性的复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5):102-105.

[2]俞鹏飞.竞技体育异化的消解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3]蒋菠,黄巾.意识遮蔽到实践开启: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破解竞技体育异化中的身体失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06):17-21.

[4]邵桂华,满江虹.“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异化现象分析[J].体育学刊,2015,22(04):17-21.

[5]苏振阳.人工智能技术在体育比赛中的应用[J].辽宁体育科技,2015,37(03):115-116.

[6]黄贵,苏永骏.从维特根斯坦游戏理论反思我国竞技体育人文精神的缺失[J].体育学刊,2014,21(04):22-25.

[7]仇军.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0):10-13.

[8]王宝珠.体育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J].体育学刊,2012,19(03):58-61.

[9]程明.競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人文精神塑造的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10]古文东.当下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致因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1,32(01):86-88.

[11]赵崇乐,姜立嘉.论现代竞技运动中人的主体地位的缺失、回归与重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02):53-56.

[12]郭讲用,肖焕禹.我国体育大众传播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弘扬[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3):30-32+36.

作者:刘安琪

上一篇:无线传输技术分析论文下一篇:我国家具品牌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