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川的人文精神

2024-04-26

论四川的人文精神(共6篇)

篇1:论四川的人文精神

四川省2016届高三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发展)

本资料主要汇编四川省成都市、宜宾市、内江市、乐山市、眉山市、南充市、广安市、遂宁市、资阳市、德阳市、绵阳市、巴中市等地级市以及重点名校2015-2016学年高中阶段模拟考试、期末考试、诊断性考试、联考等历史试题,根据2016年最新高考考纲分类整理而成,是二轮复习难得的资料。

一、选择题

1.(2016·四川内江高二上学期期末·20)“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这体现的思想是()A.人生而平等

B.浪漫主义

C.思想自由

D.天赋人权 2.(2016·四川内江高二上学期期末·19)“由此可见,是有一个根本理性存在着的。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这话应该出自()A.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B.卢梭《社会契约论》

C.伏尔泰《哲学通信》

D.狄德罗《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 3.(2016·四川内江高二上学期期末·18)“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对其评价正确的是()A.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

B.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C.第一次论述人“生而平等”

D.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4.(2016·四川眉山高二上学期期末·33)“宗教改革的遗产是多方面的,它引发了不同教义间的冲突和互不相容,并导致了一系列血腥的宗教战争。由此造成西欧基督教世界的解体,迫使各宗教派别认识到任何一种教派要获得垄断地位是不可能的,因此各教派也都逐步学会了宽容„„当然这一过程进展得很慢也很艰难,以至于到现在都还没有完成。”作者意在说明宗教改革()A.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肯定人的价值、地位 C.使各教派认识到宽容的必要

D.解放宗教束缚中的人

5.(2016·四川眉山高二上学期期末·32)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参与其事和直接受其影响的多半是文化人、城市富有者以及几任教皇、红衣主教等高等级神职人员。这主要表明()A.文艺复兴的参加者是社会上层

B.文艺复兴运动处于萌芽时期 C.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十分弱小

D.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社会基础 6.(2016·四川遂宁高二上学期期末·24)俄国革命家赫尔岑曾说:“当伏尔泰还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卢梭所痛斥的“这种人的文明”是指()A.封建的等级制度

B.西方殖民侵略扩张 C.资本主义私有制

D.天主教会教权统治

7.(2016·四川遂宁高二上学期期末·22)下列图片所反映的都是中外历史上的著名作品,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1

A.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C.促进了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D.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

8.(2016·四川宜宾一模·32)1648年,欧洲诸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约各国主权独立、可选择信奉新教等要求得到罗马教皇承认。此事件对近代欧洲政治的重要影响是()A.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B.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 C.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

D.根除了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

9.(2016·四川资阳二模·32)在1338年的佛罗伦萨9万人口中,约有8000—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这些儿童在识字教育后,大部分男孩开始学习商业算术。少部分学生进入“拉丁学校”学习,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这主要反映出佛罗伦萨的教育()A.摆脱了宗教束缚

B.由学生经济条件决定 C.办学模式非常成熟

D.具有人文主义理念

10.(2016·四川自贡一模·35)恩格思在评论17世纪某一作家时认为:“不管他剧本中的情节发生在什么地方——在意大利、法兰西还是那伐尔,其实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他所描写的怪僻的平民、自作聪明的教书先生、可爱然而古怪的妇女们的故乡,merry EnglanD(快乐的英国)总之,你会看到这些情节只有在英国的天空下才能发生。” 据此判断,这一评论所指的作家是()A.拜伦

B.巴尔扎克

C.薄伽丘

D.莎士比亚 11.(2016·四川自贡一模·33)宗教改革家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认为在上帝和个人之间不存在人为隔离,提出了人只要信仰上帝,“所有的信徒都是牧师”的新理论。旨在()A.肯定教皇的中介作用

B.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 C.否定教会的神学权威

D.丰富基督教教义教规 12.(2016·四川德阳一模·24)西塞罗说,“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他旨在说明苏格拉底()A.主张哲学研究的主体是人

B.发扬光大理性主义精神 C.追求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

D.将美德与知识有机结合

13.(2016·四川成都一模·35)法国文学团体七星诗社在发表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宣言书中写道:法兰西文学至少应和意大利文学并驾齐驱,可以用法语创作堪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媲美的法兰西诗歌。据此可知,七星诗社的主要成员应属于()A.人文主义者

B.启蒙思想家

C.浪漫主义诗人

D.现实主义作家

14.(2016·四川内江三模·30)《圣经》有言:“死亡和税收,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两件事。”这表明()A.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B.税收是一种“必要的恶” C.《圣经》认为教皇应该大量出售“赎罪券”

D.政府应提高税收

15.(2016·四川高三名校联盟测试一·35)1518年神学家艾克与路德展开辩论后.宣称路德教为异端。德意志皇帝宣布不再保护路德,而邦国选侯弗里德里希利用假绑架保护路德。这表明()A.邦国选侯支持废除神学主张

B.路德改革激发了民族意识 C.宗教改革主要影响社会上层

D.邦国选侯对抗德意志皇帝

16.(2016·四川高三名校联盟测试一·34)在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海神波塞冬等英雄都有浪漫主义幻想,经常进行海外掠夺,到人间寻欢作乐,以实现个人价值为荣。这反应希腊()A.强调公民中的精英治国

B.缺失理性主义精神 C.城邦至高无上地位衰落

D.具有人文民主思想

二、非选择题

1.(2016·四川内江高二上学期期末·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雕塑,我们的知识,总而言之,不胜枚举的一切都是我们创造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各种语言和文字也是我们创造的。越是想象,我们就越是不能不赞叹这些成果,不能不为这些成果而感到惊异。

——摘编自王军、徐秀云编著《意大利文学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材料二

但是罗马教廷人士硬说:世俗权力不是在精神权力之上,管不着它,——请问这是什么基督教义?„„所以,我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摘编自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的核心思想及其突出特征。(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及实质。(4分)

(3)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所示历史事件的作用。(4分)

2.(2016·四川遂宁高二上学期期末·32)(16分)启蒙运动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巨大。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4分)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从中国与欧洲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原因。(8分)材料三 关于启蒙运动的研究成为后世很多学者的学术追求,看下表书目:

(3)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在上表书目中你倾向于选择哪一部?说出你的理由。(4分)

3.(2016·四川内江三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以下便是英国法制所达到的地步:给予每个人以天赋的权利,差不多在所有的君主政府里,他们这些权利是被剥夺的。这些权利乃是:人身和财产的全部自由;用笔向国家提意见的自由;只能在一个由自由人所组成的陪审员会面前才可受刑事审问的自由;不管什么案件,只能按照法律条文和明确规定来裁判的自由;放弃英国圣公会信徒对某些职位的特权:信仰的自由。„„在英国,一个外国人享受同样财产自由与人身自由;倘使他被人控告了,他可以要求在审他的陪审员中,一半是外国人,就是说不仅是英国人。

——摘编自伏尔泰《哲学通信》

材料二

1934年的5月的风暴打击,在一个新大黑暗时代的影响尤为深远。5月9日,从蒙大拿和怀饿明吹来的尘土在地面上飞旋着,被强劲的高层的风带着,向东南的南北迭科他两州吹去。更多的尘土被吹入气流中,直到35000万吨尘土飘向东部美国的城市地区为止。那一天下午的晚些时候,风暴到达了迪比克和麦迪逊,到了晚上,1200万吨尘土像下雪一样覆盖了芝加哥——城里平均每人4磅。„„在大西洋上仍然有船只,有些在海岸300英里以外,在随后的一天或两天里发现甲板上有尘土。

——摘编自唐纳德·沃斯特《尘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伏尔泰思想所反映的历史背景。(9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其出现的主要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6分)

4.(2016·四川绵阳一模·14)(22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部分)4

(1)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解读材料一。(10分)

材料二

夏商“恭行天罚”,“天罚审判”,法律的实施是替天行罚。管仲提出“夫生法者,君也。宗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秦朝法治轻罪重刑,地方郡县行政司法合一,后世皆依此制,地方行政长官即为当地最高法官。汉代法律注重“春秋决狱”,凡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唐律疏议》含捕亡、断狱等12篇,502条,并确定自首减免刑罚、合并论罪等原则,深刻影响了东亚诸国的法律文化发展走向。明代法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并增加经济立法。

——据《中华法文化》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10 ABABB CBDBB 11-16BCDDA D

二、非选择题

1.(1)思想:人文主义。(2分)特征: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2分,表达相应意思即可)(2)思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2分。或:世俗权力高于罗马教会的精神权力)实质:使德意志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2分)(3)作用:宗教改革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的人文主义;将西欧人从基督教神权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4分,正确表达两方面的意思就给4分)

2.(1)起因: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2分)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2分)(2)原因: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程朱理学(或答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任答两点得4分)欧洲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解放了思想;科学与知识的进步和西欧社会的变化促成了欧洲启蒙思想家描述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任答两点得4分)(3)选择:《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理由:启蒙运动是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理论来源。选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理由: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选择:《法国革命论》

理由: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任选阐明理由得4分)

3.(1)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光荣革命;英国建立了每个人享有权利的法制社会;法国等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人们没有权利。(9分,各3分)(2)现象:经济危机;沙尘暴。(6分,各3分)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或:西部的盲目开发)(对应上面的历史现象答,4分,各2分)(3)启示: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6分,各2分。每点表达相应意思即可)

4.(1)解读: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内涵: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爱国爱民,勤俭节约;(3分)古代希腊城邦精神的内涵:重视人的价值,强调道德,尊崇理性。(3分)中国古代民族精神和古代希腊城邦精神各具特色,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本民族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4分)(2)特点:从重神权到重法治;法律严苛,本质服从于君主专制;引礼入法,礼法结合;成文法法律内容详实,体系完备;司法不独立(或行政司法合一)。(6分)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强化;宗法制、礼乐制度、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6分)

篇2:论四川的人文精神

关键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互补、统一

一、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具体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

二、人文精神

人的生命包括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人文是关于人的文化生命的学问(关于自然生命的学问是科学),所以叫“人文”。所谓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用现在大家比较普遍说的一句话,就叫人类关怀、生命关怀,这应该说是人文观念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般认为,人文兴起于文艺复兴(以文学和艺术的形式,张扬人的价值,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运动,所以称之为“人文”。在某种意义上,文艺复兴运动就是人性的一次解放运动。从此以后,承认人、关心人、尊重人、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就成为一种新的观念。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其实,作为先进文化的共同组成部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表现为相互差异和区别,而且也体现为相互间的沟通和补偿。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首先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不同形态,他们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仅有其中的一种是不行的,只有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才构成完整的人类思维和文化。所以,想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来代替另一种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都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只有在另一种那里才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克服。

设若只有科学精神,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失去诗意,将变得毫无趣味可言。诗歌、绘画等艺术都将消失,我们平时的一些客气话、问候语也会变得没有意义,我们将丧失幻想的乐趣。可以想象,生活在一个绝对真实的世界里,必定是枯燥乏味的。

事实上,科学所允诺的真实、精确、客观、理性、普遍、定量化等,是很难完全实现的。首先在人类日常生活中难以实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我们无法真实,相当多的情况下说的都是无实际意义的话或谎话,当我们见到一个人对他很反感时,我们能够对他说“我讨厌你”吗?同样,当我们在大街上见到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女人时,我们能够立刻就说“我爱你”吗?如果你这样说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要么被认为是疯子,要么会被打一顿或送往派出所。道德领域的事情是不能用科学来衡量的,它们只是一种习惯,是没有什么道理好讲的,无法符合科学。

布劳德和韦德说的好:“科学家获得新知识,并不单纯靠逻辑性和客观性,巧辩、宣传、个人成见之类的非理性因素也起了作用。科学家并不全靠理性思维,而理性思维也不是他们所垄断的。科学不应被视为社会中理性的卫士,而只是其文化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只要我们看一看科学发现的具体过程,就可以知道科学家们之所以能作出科学发现并非完全依赖理性,他们同样需要激情和想象,一个没有激情和想象的科学家是不可能有什么成就的。许多科学家从事某种研究,并不是因为它真实,而是因为它美。

如果只有人文精神或人文学科,也是同样有害的,而且也不现实。一方面,人类不能仅仅生活在诗意和想象之中,人类毕竟是一种动物,他不仅要吃喝,还有尊严的需要,还要追求更高级的生活,他还有好奇心和控制欲,有无限扩张的欲望──这是不能被去除的,因而他不可能摆脱物质生活,这就需要科学这种实用理性或工具理性;另一方面,科学既然已经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就不可能再退回到原始的物我不分或科学不发达的状态,不可能将现有的科学消灭掉。

所以说科学与人文是不能分割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孪生姐妹。科技进步促进人文精神更健康、更丰富,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发展过程理性化。人文精神是求善的,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和领航员。人文精神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同时也是约束科技团体、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保障。

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始终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力的推动。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只靠自然科学,也不能只靠社会科学。适应这样的形势发展,就需要愈来愈多的文理兼备的人才。今日的青年,必须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然后可以求学问、成事业。《大学》、《中庸》的大道,重视人文精神,但亦包含科学精神。西洋文化的发展,提倡科学精神,但亦不能忽视人文精神。西洋的哲学,本包括伦理学及美学,而求善求美乃是人文精神的基础;西洋的科学,包括求真与求实,故有理论科学、实验科学、应用科学、社会科学,以至工、医、农、商各学科的发展。西洋的科学发展,轻视了人文精神,故今日的西方,陷于彷徨无主的**状态。中国的人文发展--尤其是理学、道学--偏重于伦理观念、道德规范,而忽略了科学精神;且于文学、音乐、艺术,亦不加重视,故求善胜于求美,求善重于求真。实在真、善、美为人类世界鼎足而立的重要因素,缺一而不可的。

而且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加速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需要宣传和普及科学精神,而且也要高扬和激发人文精神。

五、总结

科学技术是一把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究竟开启哪扇门,有赖于人文精神的指导。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之中,人文精神才更富于清晰性、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人文精神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即科学的人文精神;而科学世界本身也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赋予人类以崇高的理想精神,激励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同时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组成了人类的现代文化。科学思想从理性的角度创立了人文观念,文学和艺术则从情感的方面把人文观念渗透到人们的灵魂之中。科学与人文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只有并驾齐驱、比翼双飞人类才能够永远向着正确的方向。科学精神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整个人类社会;而人文精神像一颗明星指引人类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严春友

燕山大学报万长松

《中央月刊》第4卷第12期顾毓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台湾成功大学六十学毕业典礼)

百度文库

篇3:论四川的人文精神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艺术创作群体,具有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性别和不同的成长背景。在他们当中,有的是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名家,有的是近年来声名鹊起的画坛新秀,有的是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川大艺术学院这个共同的集体,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使他们有机会在同一个名义下,以对于艺术和教育同样的虔诚和热忱,投身到培养艺术新秀的事业中,并以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视觉语言,审视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态势,表达他们对于艺术传统、社会与自然、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如果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川大校训,并不仅仅是镌刻在石头上的文字,这个群体就首先以其多元的结构和富有活力的阵容,给出了一个形象的证明,因为它浓缩了这个学院十余年来招贤纳士、汇聚四方英才、构建与百年名校相匹配并适应当代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发展需求的师资队伍的过程。

当我们审视川大艺术学院教师的艺术创作时,可能会暂时忘掉创作者作为川大教师的统一身份,因为我们看到了一幅幅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视觉图像。不论采用何种媒材,运用怎样的技法,不论是美术创作还是艺术设计,所有的作品无不托身于独特视觉经验中的苦心孤诣。在这里,我们听到了艺术个性的和声,看到了一个由光与影、形与色、张与弛、实与虚、结构与质感、韵律与节奏所编织的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是由视觉手段弹奏出的乐章,大音稀声,却在敏感地呼吸。它无声地告诉人们,在艺术天地里,只有梦想,而没有尘世的法则;只有陌生,而没有似曾相识;只有特立独行,而没有随波逐流……徜徉于他们构建的视觉天地里,我们感受到艺术家的天职和身为艺术传道者的荣誉感之间奇妙的平衡。

这个艺术创作群体的作品,固然有琳琅满目的个性表现,但也折射出一个团队的文化品格与在艺术价值取向上的共性。这种品格和共性首先体现在多元共存、包容互动上。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是一个综合性大学中的综合性艺术学院。在纯艺术的门类里,汇集了国画、油画、雕塑、版画、书法等创作力量;在设计学的范畴中,聚集了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室内装饰和动画艺术的师资。他们和谐地共建艺术殿堂,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气质,携手行进在艺术的精神旅途之中。他们的创作跨越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具象与抽象、审美形态与功能形态。品味他们的作品如游走于情感表现与观念呈现、隐逸情怀与当下热情、精神关注与物的改造之间。他们没有激进的口号,没有众口一词的“主张”,没有弄潮儿般的喧嚣,每个人都是默默的耕耘者,在风潮跌宕的艺坛上自信地秉持自己的艺术信念,追逐自己的艺术理想,诚实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同时,他们也以开放的视野和胸怀关注并参与中国当代艺术形态的构建。真诚而富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在这里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土。这个群体中,油画的领军人物、中国伤痕美术的代表画家程丛林,始终没有泯灭过对具象艺术的热情。他的作品不仅散发着高技术含量的艺术魅力,并且也透溢出对情感表达的深度追求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程丛林一直以学者型艺术家的姿态而受到画坛关注。他本人对于他在80年代创作的《华工船》在近期被拍卖到2600多万元所创造的当代油画价格新高,似乎并不在意,而是把精力投注到他发起的“重温现实主义”活动中去。现实关怀是他心底挥之不去的情结,人文主义艺术家是他真正的名片。而一直被称为“文化放牧者”的何工,多年来不仅在架上以梦幻般的呓语述说他对人的生存境遇的理性思考,也以表现主义的风格表达他对现实的反省意识,他还对装置艺术有一种特殊的偏好。无论是加上绘画还是装置艺术,他都把理想主义的心灵世界视觉化了。当然,米征、段禹农、罗群等一批中年画家,一直都钟情于写实的形式,尊重自己的艺术感受和审美趣味。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群体中有一批在画坛上快速崛起的新秀,如熊宇、张发志、曾妮、吉磊、符曦、张钧等。他们以新生代特有的灵性,以各自独特的视向和富有个性的语言,审视着生活的世界和自我的心灵,感性的、鲜活的生命力在色彩与笔触间流淌。不经意中,他们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画坛新锐。他们在艺术场域中频频出场,预示着这个群体值得欣慰的发展态势。

在中国画方面,唐允明、段七丁、巫成金、张志超、孙林等一批中年画家,以从容镇定的心态面对潮起潮落,从未失去对中国笔墨传统解读的热情,更没有滋生过对自然山川、民俗风情的疏离心绪。品味传统、融入自然、感悟人生、抒怀写意,在笔墨的运化中实现精神的超越,是他们共同的态度。在他们的山水、花鸟和人物画作品中,呈现出的是风格各异的面貌和对于传统价值进行现代性转换的执着追求。

设计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辐射力和渗透力,与西南人强烈的超越意识的合力,使西南地区的设计文化在我国现代设计的文化板块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川大艺术学院的设计群体已成为西南乃至全国设计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近年来,以陈小林、胡绍中、张苏等为代表的中年设计家和以周俊炎、万征、何敬东、何宇等为代表的青年设计家,无论在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室内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的作品有的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获得大奖。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一些原本对立的因素却和谐地融为一体。他们在设计的现代语境与传统内涵、全球性与区域性、共性与个性之间,选择了整合。

其次,这个群体的品格和共性是坚守艺术应有的学术品格。作为百年川大的教师,他们自觉服从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作为艺术家,他们尊重专业特点。他们不断探询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三者的结合。在急功近利普遍化的今天,他们保持了从容,在浮华的艺术环境下,他们听从了内心的召唤;面对光怪陆离的标新立异,他们守护着艺术的信念。他们在视觉创作中,既彰显了个性和创造的热情,也恪守严肃的探索精神;既坚守着对技术含量的追求,更倾心于对视觉形式背后的文化意义的追寻。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解读到新锐的思想,却看不到作者正在刻意把自己打扮成嚣张的虚无主义者,因为他们懂得历史连续性与艺术创新性的辩证法。事实上,对这种辩证法的微妙把握,贯穿于他们的作品中。他们的创作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不是作品的品类不同、形态各异,而是渗透于其中的学术品格。这种品格划出了一条底线,足以使真正的艺术创作与一切假“艺术”之名的虚张声势、愚人愚己区别开来。

再就是他们立足本土立场,注重文化身份的确认。强烈的超越意识,促成了川大艺术群体视野的开放性,在创作态度上采取在全球化语境中关注本土问题,在现代背景下诠释传统,在大众化思潮中着重精神创获。他们的作品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却不迷恋世俗感性欲望的宣泄;充满了现实关怀,却无功利性的飘浮感;注重当代艺术语汇的构建,却无西方艺术范式的照搬。他们在当下语境中来审视传统,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立场来观照艺术的流变。在他们的作品中有异质元素的借用和传统因素的移植,但是他们着力的是民族艺术传统的现代转换,热衷的是当下中国经验的视觉呈现。面对他们构建的熟悉的或陌生的形式,观众品尝到视觉的盛宴。然而,在我们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是万物与生命、自然与人类、昨天与今天、历史与文化、故土与城市、校园与社会……在艺术家心中激起的回响。这需要我们用心去倾听。

百年老校深厚的人文底蕴,滋润着川大艺术学院创作群体的创作心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学术文脉在这个群体中默默延伸。早在20世纪前半叶,四川大学就顺应现代教育潮流,开办过艺术专业。后因战乱和动荡,作为专业学科的艺术专业没有持续下来,但是,川大人始终秉承崇文尚艺的传统,艺术基因代代相传。在新时期,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这一共识性观念的背景下,川大率先在综合性大学中恢复并建立了艺术学院。这种与整个艺术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态势相吻合的举措,为加强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在教学中实现由重技术的训练向重观念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转换,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由技术型向学者化的转化提供了一个平台。作为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师队伍的学术价值取向,这种选择应该并且必将给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篇4:《论快乐》的人文精神质疑

选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的论点是“快乐是短暂的”。这是选文所有逻辑推论的大前提,但作者的论证却并没有采用堂堂正正之师正面交锋的方式,而是独辟蹊径,从概念能指的语素构成谈起,说“乐”和“快”(“飘瞥难留”)紧相连,继以俗语、野史、传说故事加以证明。写来随意,读来轻松,既体现了随笔的“轻捷”,也符合钱老先生不拘一格、跳跃疏荡的一贯风格,但导出这样一个严厉而巨大的人生判断,却不免让人感到牵强附会、证据不足。现代语言学已经证明,语词概念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至于“天上一日,下界一年”等俗语,谁能证明其正确性呢?它形容心理感觉合适,但用感觉上的快慢代替客观时间上的长短,却是明显的偷换概念。“鬼言三年,人间三日”与《广异记》的捉妖故事除了反映钱先生的亲切、幽默和思维习惯之外,也同样难以证明什么。但在钱先生的博学多思、亲切幽默的文笔面前,一般学生往往丧失了冷静分析问题的能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第二段用同样的说理方式证明了永远快乐之不能成立之后,第三段对人生这样“精辟”地概括:“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他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常人看来,这应该属于极端消极甚至虚无的人生观念。但作者又说“人生虽然痛苦,却并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如果这虚无的诱骗犯似的希望被钱先生点破之后呢?人们已经认识到追逐快乐好比弱智的幼童或无知的狗,还会“终抱着快乐的希望”去忍受人生的痛苦而不悲观吗?为此,在第四段里作者提出其中心论点:“快乐由精神决定”。“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乐,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只要精神轻松心上没有挂碍,不洗澡不看花一样快乐。照此类推,只要精神没有挂碍,做“大日本的皇民”会不会一样快乐?对这种由世俗生活感受结晶而成的快乐哲学,我们很难严厉地用政治哲学的术语,说它是割裂精神生活与物质条件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我们很容易就想起阿Q的精神胜利法。至于段尾一句“假使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作为教员更难对学员做出合理解释。

在第五段里作者为自己的人生哲学自豪:“发现了快乐有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了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征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了它的可怕……精神的练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这里作者列举了两大发现:公理发现和精神发现,并认为自己的精神发现在重要性上等同于公理发现,但不是说两大发现在效果上是等同的。但教材“提示”中却模糊了二者的区别,得出了与本文理解几乎完全不同的解释:“作者承认快乐是短暂的,‘永远快乐’不能实现。但同时指出,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并且强调:‘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而执著这一希望,世界上就‘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在‘呐喊与投枪已不允许’的情势下,能似不经意的发出这样的声音,就不仅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微阐发,而且隐蕴有反抗侵略,鼓励抗战的社会现实意义了。”且不说“呐喊与投枪已不允许”原指鲁迅所指何种情势,“这一希望”是哪一希望,只要比较一下“提示”与选文,比较一下选文与抗战文学中的鼓点诗、街头剧和《四世同堂》,其间差别不难看出。作者鼓励的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和“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作者欣赏的是“国破家亡,有精神对于物质的大胜利的人”。

纵观全文,作者旁征博引而思路敏捷、冷峻幽默而亲切随意、逻辑内敛而富于感性,寓重大论题于谈笑风生之中。除末段自辩自己矛盾以外,全篇以快乐为人生目标,以痛苦与上当为人生判断,以灵魂自主、精神对于物质的大胜利为人格追求,以快乐由精神决定为中心话题,全面阐明了作者的快乐哲学。其人文精神与“提示”有较大差距。被选入教材,私下认为是受到了近年钱钟书热的一定影响,也和当今社会人文精神某方面的变化有内在联系。在考试中,我们安排了这样一道题:“钱钟书在《论快乐》中说:‘人生虽然痛苦,却并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帐,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乐,我们甚至愿意慢死。’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看法。”有很多学员回答很典型。有的说:“人生苦短,虽然很痛苦,但也有快乐,如果痛苦的人生中,还抱着悲观,那么只会是苦上加苦……我们也不能预见未来,未来痛苦也好,快乐也好,都是不可知的,所以我们只能快乐地享受现在的快乐,快乐地忍受现在的痛苦,有一个快乐的心境,死又何惧!”有的说:“人生现实可能是痛苦的,关键是我们怎样面对它……现实不是你能控制的,你能控制的只有你自己。哪怕你想成现在快乐,把所有的痛苦都放到以后,把以后的快乐都预支了也行。”只有少数人能站的高一些:“我们要辩证的对待生活,我们既要拥有对快乐的希望,但又不能为了快活而快活。日子都是平凡的,快乐只是短暂的,我们只有充实的生活着,那才叫真正的快乐。”在快乐主义、happy思想流行的时代,人生价值观念才是引导青年大学生的必要。对名人名文如果不能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和介绍,只是一味地肯定和赞美,名人的权威加上教科书的权威势必给年轻学生以人生观的误导。在选文较多、教学时间有限、教员不可能——讲解的公共课《大学语文》中,众多篇目需要学员自读,教材提示成为唯一阅读指导,因此文章的选择和提示中的阅读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丝毫的偏差和模糊都有可能造成对学员的误导,切请编者仔细些。

篇5:论四川的人文精神

摘要:保证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使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具体人的精神世界的统一。实现两者的统一,有利于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 统一

一般地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我们常说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重视实践,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这是科学精神的范畴。

什么是人文精神?它的内涵是什么?

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我们常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行为、做任何一件事,要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理想和信念,要有高尚、善良、纯洁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这便是人文精神的范畴。人文精神的内涵:一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二是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三是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四是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五是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

什么是科学精神?它的内涵是什么?

科学精神就是对真理不懈的追求精神,它的核心是 “求真”。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的核心是求善、求美。科学、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自于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实践。科学和人文并不是必然分离的,必然对立的,在早期,他们是和谐统一的.。科学精神具有三个层次: 认识论层次,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的逻辑一致性和实践的可检验性等规范,它们直接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构成了全部科学精神的基础; 社会关系层次,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揭示的四条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就是这一层次上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价值观层次,科学通过求真,可以达到求美、求善,科学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这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层次。科学精神是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 它包含了科学所具有的优秀传统,即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勇于批判的怀疑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坚持精神。总之它在科学的整体架构中占据统帅地位,是科学的灵魂。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什么关系?

二者是融通互动、互动共生的。科学和人文的关系实质是真与善的关。真与善的关系正是当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心的核心问题。首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内在组成部分,是人类实践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也是具有刨荔能力、适应未来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品格。其次,我们倡导的学习和普及科学文化,既是科学化的人文,又是人文化的科学。再次,从某种意义上看,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是因为,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为追求知识和真理而奋斗,为人类的福祉和自由面努力,所体现的正是最根本的文化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怎么交融的?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历史沿革科学精神与人为精神统一交融并不容易,科学与人文从分隔、分裂要走向互补、交融,将是一个漫长的、艰难的、在不断争论中前进的过程。科学和人文的分离、分隔是一种历史现象、国际现象,其产生有必然性。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哲学经历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化与发展。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和“形式”说的出现,使人文学异化为神学,造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重压抑乃至泯灭。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家大力倡导古希腊哲学的理性传统和人文精神,全面清理了宗

教神学对人本主义的反动,重新唤起了对人类自身的关怀,把个人从封建宗法关系中解脱出来,使人类自身获得了解放,从而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启蒙精神中获得了统一。同样在近代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也经历了分裂与弥合的过程,从新康德主义者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时期的科学与入文的分裂以及理性的单向度发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而使科学与人文精神得以真正的辩证整合,这是一个艰辛的历程。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

科学精神是在实践中服从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求真、求实的自觉意识。人文精神是以尊重人、爱护人、关注和促进人民、人类利益和社会进步为核心的求善、求美的自觉意识。如果说科学给人以力量,人文就给人以方向。本来在我们人类精神世界当中,科学、艺术、人文,它是一个整体。那么随着人类的发展,科学专业化了,艺术专业化了,人文专业化了,有时候往往反而把它割裂开来了。所以现在,我们就要提倡科学和人文的结合,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结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完整,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科学可以理解为外,而人文可以理解为内。所谓“内外兼修、文理兼容”,就是这个道理。中宣部原副部长龚育之说:“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当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当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这就是现代的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交融和统一。”

三、科学精神与人为精神统一的重要性

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第一,是维护执政资源、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第二,是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第三,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新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只靠自然科学或只靠社会科学。总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科学文化的生命,是推动科学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二者有机统一的结合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源泉!

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现代技术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大大地提高了科学的地位。科学精神的影响迅速扩大,如日中天。科学文化受到崇尚,科学教育受到青睐。人文主义相形见绌,地位降低,影响弱化。科学和人文精神正是从这时分道扬镳的,科学主义正是由此而背离人文主义,开始凌驾于人文知识之上,俨然

成了真理的唯一化身。在科学主义看来,科学是唯一正当的知识,是真理性的知识,而艺术、人文甚至某些社会科学知识都是不科学的,最多是前科学的,甚至是应该驱逐的。两者各执一端,人文主义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科学主义强调人的理性。然而,根据马克思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要辩证统一的认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理解,首先,科学精神反应的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而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们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摒弃一切虚伪的价值取向.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马克思真理的价值的辩证统一性来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性表现在: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互相制约,互相引导.互相促进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和人文的辩证性和统一性.其次.要是我们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的话,那么结果将是造成了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或不懂技术却奢谈人文的“边缘人”.这两种结果都将是造成人的不完整的发展,都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走极端.而这又必将造成社会畸形发展.最后.科学知识其实也是一种人类文化,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类精神.如果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科学主义只能是盲目的和莽撞的;如果没有科学精神融入,人文主义只能是蹩脚的和虚妄的。作为求真、求实的探究,科学本身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科学才能被赋予善的目的。如果科学失去人文精神的引导和制约,并将道德理想、终极关怀、文化价值、情感体验和人生意义问题排除在外,只能陷于工具理性和技术功利主义的泥潭。人文主义也是这样,如果失去科学精神的光芒和照耀,只能是暧昧不明的喃喃呓语。无论何时何地,人文精神都不能背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所蕴涵的客观性、逻辑一致性和试错的检验方法是推动人类知识进步和文明演进的重要力量。

总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互补的。只有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重视一方、贬低一方或强调一方、忽视一方都会造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失衡。要想真正的认识世界,必须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使用综合交汇的方法和视线,才能达到追求真理、追求价值的完整性。所以,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必须的。

到这里我差不多就论述完了,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总觉得上面有一些东西我没有论述清楚,希望老师见谅。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们大学生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正处在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参考文献: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渊源探究——马列教研室》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篇6:论物理学的人文精神

张驰宬

(上海交通大学

应用物理系

5140729017)

摘要: 现代物理学既是对古典、经典物理学的颠覆,又是对古典、经典物理学的补充。现代物理学在经典物理、相对论、量子理论在基础上,既对自然规律进行归纳和抽象,又利用抽象化的自然规律去发现未知的自然现象。现代物理学展现了这个时代如何处理理性和世界本源关系的缩影,依旧为人类理性最终理解世界本源的目标而努力。关键词: 相对论;量子理论;自然规律;理性与世界本源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现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所诠释的人文精神为基础,讨论现代物理学的人文价值。

一、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经典物理学是人类重新关注于纯粹的自然世界的形而上学——自然世界的运行规律是不受人的干涉的,是一个绝对的抽象的半“理性世界”,因为虽然通过抽象的理论来解释自然的运动规律,但是它的理论是基于“表象世界”的表象;这和柏拉图的洞穴之喻中哲学家,哲学家是通过自身理性摆脱了表象世界的影响,而经典物理学家是透过表象去归纳理性世界。相比人只是通过物理学研究去发现和验证这些真理。

而现代物理学则是人类开始研究人和自然世界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的科学。现代物理学家首要思考的问题是:自然规律真的是绝对的吗?人有没有能力去影响自然规律呢?第一个问题使得现代物理脱离了形而上学的观点,第二个问题则开始讨论人的理性和世界本源之间的关系问题,使得人们对自身理性的强大再次产生质疑和收敛。而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就是现代物理学家思考之下的结果。

物理学上的两朵乌云

“物理学上的两朵乌云”是1999年由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汤姆生提出的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两大实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和普朗克黑体辐射实验。实验的具体内容本文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解。主要的矛盾在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和经典物理理论的基础之一的以太漂移说相矛盾;普朗克黑体辐射实验结果和经典热学中的能量均分定则在气体比热以及热辐射能谱的理论结果不符,即“紫外灾难”。

第一朵“乌云”导致了爱因斯坦对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和光的波粒性产生了怀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并于1915年再次发表广义相对论,解决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以太问题。第二朵“乌云”导致了1900年普朗克提出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之后普朗克、薛定谔、海森堡等人对量子概念的进一步发展。这是第一次物理学家对经典物理的普适性产生了质疑,并做出补充性的修正。(简述牛顿的时空观)(光的波粒性)

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主要包含两个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这两个原理使得狭义相对论乃至广义相对论与经典牛顿物理相矛盾。

相对性原理:一切物理定律在所有惯性系中均有效;一切物理定律(除引力外)的方程式在洛伦兹变换下保持形式不变。光速不变原理:光在真空中总是以确定的速度c传播,速度的大小同光源的运动状态无关。在真空中的各个方向上,光信号传播速度(即单向光速)的大小均相同(即光速各向同性);光速同光源的运动状态和观察者所处的惯性系无关。

相对性原理的主要内容是在任一惯性系下的观察者所受到的物理规律的影响是一样的。从表述来看,物理定律依旧是绝对的,不受人干涉的。但是,爱因斯坦逐渐从经典物理研究纯粹物理规律的形式中脱离出来,已经转向了从人(观察者)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运行的规律,从本质上看是在寻求人(观察者)和自然规律之间的必然关系。

光速不变原理则是颠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甚至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经典物理认为,光速在绝对静止空间是一个恒定的值,而对于人(观察者)而言由于运动状态不同所以观察到的光速是不同的。而如果基于光速不变原理,对于人(观察者)而言,光速是恒定的,即物理规律是静止的、绝对的。而不存在一个绝对空间使得只有静止的人(观察者)才能观察到恒定的光速,即物理规律是随着不同人(观察者)变化的、相对的。经典物理的自然规律依赖于绝对时空,而相对论下的自然规律脱离了绝对时空这些具象,依赖于人本身的状态更抽象的概念。规律爱因斯坦的理论重心从“世界应该怎么运行?”转移到了“我们应该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这种自然规律被抽象化和个人化,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人已经和自然规律产生了必然性的联系——即使这种自然规律对于每个人是一样的,但是人的状态确实影响了他所观察到的自然规律。

量子理论

这种物理规律的抽象性也体现量子理论上。量子理论最早由普朗克提出,其核心理论基于德布罗意的波理论提出“每个粒子的能量都是某个常数的整数倍”。这完全颠覆了经典物理能量连续性的运理。而泡利、薛定谔、海森堡等人发展出早期量子理论的两个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态函数和不确定原理。

态函数:量子力学中,一个物理体系的状态由态函数表示,一般一个物理体系的状态(非事件)有几个确定的态函数,被称为本征函数。而体系在某个事件上的可能状态可以由这些本征函数的任意线性叠加来表述。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遵循一个线性微分方程,该方程预言体系的行为,物理量由满足一定条件的、代表某种运算的算符表示;测量处于某一状态的物理体系的某一物理量的操作,对应于代表该量的算符对其态函数的作用;测量的可能取值由该算符的本征方程决定,测量的期待值由一个包含该算符的积分方程计算。

态函数挑战了经典物理唯一性原理,即确定的物理条件只能确定唯一的物理状态,因此人观测到的就只能是这一状态。态函数的概念的颠覆了这一观点——确定的物理条件可以对应多个物理状态,人观测到的物理状态取决于这些状态的几率(概率)。换而言之,这些状态我们都可以观测到,每种状态出现的次数取决于状态的本征函数的几率。

现代物理学家把几率认为是超越经典物理诠释的自然规律,是为了解决黑体辐射与经典热学所带来的矛盾。就像古希腊人将他们无法通过理性解释和理解的力量归结为“命运”,现代科学家将经典物理诠释的自然规律进一步抽象化,提取出“几率”的概念——人所能观测到的自然现象不再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而是由更高的“几率”决定的。

所以这一过程值得和古希腊人的“命运观”相比较。古希腊在处理人和神的关系上,将原始宗教的自然规律作为神的形式上升到古希腊时期自然规律作为人神之上的“命运”的形式出现。现代物理学家将自然现象作为自然规律的表象的观念,进一步抽象出“几率”概念,将人所观察的自然现象诠释为由自然规律和几率共同决定。因此,现代物理学家认为,如果几率是可以被理解的,那么在经典力学诠释的自然规律之上,必然还有更高等的自然规律。

不确定性原理 不确定性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的。他主要通过数学证明了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不可能同时存在确定值。这又与经典物理的唯一性相矛盾,甚至和运动本身的概念相矛盾。这一理论严重冲击了经典物理的普适性,为量子理论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确定性原理:粒子的任意两个非对易的物理量不可能同时处于确定的本征态。

虽然这一原理是通过态函数的数学推导得到的,但是这一结果和理想中和谐有序的“善”的世界相悖。经典物理所描述的世界,是一个稳定、有序的世界,那么理所当然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的微观世界也应该是稳定、有序的。而从不确定性原理出发,这个稳定的世界竟然是有不稳定、随机状态的粒子所构成的。当物理学家追求自然规律永恒的真理的时候,却发现和谐和永恒居然是由不稳定和混乱衍生出来的。这给物理学家的认知造成了极大的挑战,而这也是现代物理学家最为杰出的贡献。

在用经典物理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下,物理学家通过与过去矛盾的理论去解释,这是一种对经典物理中部分经验论的部分的剔除。“物理学的两朵乌云”之所以困扰当时的科学界长达20年,就是因为科学界太过于执着于以牛顿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导致遇到相关的问题物理学家们会习惯于运用经典物理去解释。以爱因斯坦、薛定谔和海德堡为首的现代物理学家第一次质疑了经典力学的普适性,提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作为对经典物理的延伸和补充,更是人类认知又一次提升。

如果是经典力学是人类理性发展一次高峰,那么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即使人类对自身理性的又一次怀疑和内敛。经典物理的发展使得物理学家过分关注于人理性本身的发展,而疏远了对理性与世界本源的关系的思考。现代物理学家再度对到理性与世界本源关系这个贯穿整个人文史的论题上。这所带给现代人类的启示是,人的理性远并没有强大到可以完全理解世界本源的程度,人类需要不断从世界本源的自然表象中获得更多的理性资料来促进人类理性的发展。

二、现代物理学的人文价值

从亚里士多德、牛顿到爱因斯坦,无论是古典物理学、经典物理学还是现代物理学都认为自然规律都是先验的,可以用于理解和研究自然规律与自然现象的关系。但是在现代物理学中,这种关系发展出了和古典、经典物理学截然不同的形式。古典、经典物理试图通过研究自然现象进而抽象出自然规律,而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完全基于抽象论的推导,得到理论上可能的出现的自然现象,再通过实验的方式去验证自然现象,以得到验证理论正确性的目的。因此现代物理学家更关注于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和更高级自然规律上的延伸。

和经典物理最重要的差异在于,现代物理学的目的正在潜移默化地变化——古典、经典物理学更多的是通过研究自然现象去研究自然规律的本质;现代物理学却同时存在着两条看似完全不同的路径,一是通过自然规律的研究抽象出更高层次的自然规律,二是通过自然规律的研究去发现世界中隐藏的自然现象:

自然规律的诠释再诠释 这种思路继承了人类不断追求永恒的绝对真理的“一”即统一性的传统。“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的“理想的世界是真、善、美的统一”的思想。这种“一”在物理上被理解为协调性和普适性。所以现代物理学家始终在寻找一个可以囊括所有自然规律的“大一统理论”。这种需求来自于经典物理、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三者的不相容性——经典物理适用于低速、宏观的世界;相对论可以解释高速、宏观的自然现象;量子理论仅限于高速、微观的粒子量级——现代物理学的世界是割裂成三块的,这违背了人对世界本源应当是统一的基本观点。如此,大一统理论代表的是人类理性最终能够到达理解世界本源的程度。

自然规律的诠释再发现 现代物理学的应用极大的改变了新世纪人类的生活,电视、计算机、互联网都构成现代社会生活的支柱。物理学的实用性正是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新视角——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应该服务于人类改造世界的进程,这是现代物理学很重要的特征之一。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思路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盛行,表示着现代人对理性强大的崇拜,人类已经从生存到了解世界进入改造世界的进程,而这时人理性发展的结果。

这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必然阶段——理性崇拜——古希腊人理性萌芽与命运崇拜的矛盾,到罗马人探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论,再到中世纪人们对理性的力量产生怀疑再度回到宗教寻求安慰,到现代人对宗教盲信的反抗和理性的再度迸发,这是人类在理性的力量和自然的敬畏之间不断选择、不断螺旋向上的过程。

回到上文提到的“人的理性远并没有强大„„从世界本源的自然表象中获得更多的理性资料„„”,可以发现,当人类的理性扩展和再扩展的历史历史,理性总会经历一个过度膨胀的时期——人类认为他们理性已经足够他们去理解世界本源。这种时候,一些理性与表象的矛盾总会发生——人们发现他们无法去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所以一些哲学家会再度回到思考理性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来,而在不同的时代这种思考的方式是不同的——柏拉图构造了“表象世界”和“理性世界”来解释古希腊哲学无法解释命运的困境;中世纪的人类发现理性无法使他们摆脱战争和贫穷,他们选择摒弃部分理性通过宗教来为世界本源找到解释的途径;在近现代,现代物理学对经典物理的离散也正是对人理性膨胀的匡正。

现代物理学的二大路径正是越来越激烈的理性与世界本源的冲突的矛盾体现。一方面,人类相信自身的理性已经趋近于理解世界本源的程度——现代物理学家利用自然规律改造世界改善人的生活质量,并且寻求“大一统理论”来描述世界的本源。一方面是人类不断地反思理性的缺陷——现代物理学家乖离了经典物理,创造新的理论来弥补认知的狭隘和局限。而这就是贯穿整个人文史人类在理性和世界本源之间不断徘徊往复的时代缩影。但是这一矛盾的最终目的是惟一的——人类的理性最终要发展到理解到世界本源的程度。

而现代物理学所代表的理性怀疑和古希腊与中世纪的理性怀疑相比,具有鲜明时代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性表现在:现代物理学家了解到他们对现实世界了解和认知的局限性,大部分的自然现象他们没有发现和理解。而他们找到了通过发展自然规律来将新规律具体化的方法来发现这些现实世界的“黑色地带”。随着对世界的自然现象了解的越来越完整,从这些自然现象抽象出的自然规律的完备性也越来越高,也更加地趋近于世界本源的程度。

上一篇:广告学概论第三次作业下一篇:雁坪中学2010届田径运动会开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