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医学的人文精神

2022-09-17

第一篇:追寻医学的人文精神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

【摘要】医学研究,不仅要具备科学精神,还应该不忘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所在,是进行医学研究的必要前提。没有人文精神,医学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文精神在医学研究的进程中确有偏离;所以,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人文精神医学研究偏离与回归

医学,是伴随人类出现的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会谨记最初的医学生誓词:“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所以说,为人谋福祉是医学的初衷,以人为本是一切医学活动的落脚点。医学,不应该是冰冷的仪器检查,而是温暖的人文关怀。作为医学生的我们,应该及早培养医学人文精神,传承医学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能。

其实,我们有时候也会很迷惑,为什么现在社会上医患关系如此紧张,到底因为什么原因让医患矛盾日益尖锐呢?至今印象深刻的2011年,多起医疗纠纷、医生被打被杀案在全国陆续发生,某些医院的医生为求安全甚至头戴钢盔工作。一时间,风起云涌,医患矛盾一触即发。很奇怪,受害医生都是在治病救人,为什么最后确成了病人的刀下亡魂呢?不置可否,社会舆论往往会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医生和医院,即便尖锐的医患关系不全是医生造成的,我们也应该适时反思:现代医学对病人缺少了人文关怀,重塑医学人文精神是必然趋势。

一、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精神的核心

医学,不仅要求医生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和精湛的诊疗技术,同时还要求医生对病人切身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这正是医学独特的地方所在,因为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这就使得医学不同于其他的自然科学,而具有人文色彩。医学在本质上是“求真、崇善、尚美、达圣”的事业,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科学精神是医学的躯干。我相信,即便再过分的强调都不足以表明健康和生命对人的重要性,这也从一个角度表明了医学对人类社会的不可或缺。医学的发展和文明水平,体现了社会对生命价值的探索与重视。

我们都期待着出现更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更有效的药物,祛除疾病,获得健康,延长生命。医生们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到医学研究中,设计实验,反复探究,正是这种坚韧的科学精神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难道说,高度文明的医学诊疗水平就能够完全满足病人的需要么,答案并不这么简单。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医学更该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因为这才是人和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最大区别。医生在探索科学的同时,病人不能只是科研活动中的各项统计数据。一直被忽视的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同等重要,同样是评价医学文明的重要量度。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强烈地表现出医学对人文精神的渴求,这是种种医疗问题和社会发展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必然要求。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也是对医生的基本要求——关爱生命、尊重患者权利、营造病人康复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强调医学向人本化、人性化、人文化回归,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让病人感受到来自医生对自己的切身关注。

二、承认医学人文精神的偏离

谈到医学发展与医学精神,我们欣喜于对生命科学进阶式的探索和快速发展的探查检测手段,同时我们不能否认冰冷的仪器拉开了医生和病人的距离。现代医学可以根据生化反应、病理切片,在分子水平上诊断疾病,CT、MRI、超声波让医生找到病变的器官,显微镜让医生看到病变的细胞,生化检查单更是让医生可以根据数据诊断疾病。越是使用先进的仪器,医生越可以看到病人体内更微小的病理改变,而忽略了病人的整体性,过分的关注疾病,就缺失了对病人本身的关心。医学本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体,但是过分的强调自然科学的客观理性,反而造成了人文精神与医学精神的偏离。

很显然,先进的检查仪器正在取代传统的问询诊疗,甚至到医院看病时医生会先让病人去做这样那样的检查之后才开始问诊。我听过一个很荒唐的故事,一个患感冒的病人去看病,医生问也不问先给他开了一张CT检查单。本来只是辅助检查的手段,没想到却成了医学诊断和治疗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医生只对摆在面前的一张张化验单和检查报告作理性分析,省略了正常的“望、闻、问、切”的沟通和交流,也很少去探询患者的心理需求。可是,医生的工作不是对检查数据的信息处理和汇总,病人也不是工厂里量化生产的模具。这种医学人文精神的偏离,究竟把谁变成了机器,医生还是病人。或许,正是医学高新技术的冷峻和客观剥夺了病人本该享受到的人文关怀。

更严重的,有些医学研究完全丧失了人文精神,违背人道主义,为求科学发现进而不择手段,那就是进行亵渎人权的人体试验。最震惊的是,在美国发生的一起研究青霉素的临床试验。根据美国生物伦理问题研究总统委员会的报告,为了测试青霉素能否治愈和预防性病,美国研究人员竟然在1946年至1948年故意让1300多名危地马拉囚犯、精神病患者和性工作者染上淋病、梅毒和软性下疳等性病,其中只有大约700人得到某种治疗。截至1953年底,共有83名实验对象死亡。即使,人体实验是现代医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必经环节,人体实验也经常为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乃至机构和国家所滥用,以致酿成人类医学发展史上的悲剧性事件。

三、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 医学人文精神是相对于医学科学精神而言的, 医学人文精神的偏离表现在医生淡化了对人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对病人的情感体验(同理心)。在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偏离的根本原因之后,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就尤为紧迫。

医学人文精神的复位,关键是医务工作者要强化以人为本的医学观念。医生要关注病人的整体性而不是疾病,提供给病人人性化的诊疗。医生应该明确不仅治愈疾病是责任,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也是医生的责任,而病人有获得人性化医疗服务的权利。医生不能把病人当成毫无感情的实验对象和信息载体,多与病人交谈多倾听,关注病人的心理活动,切忌医疗技术主义。医生要处理好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 才能向着最有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方向前进;同时科学精神内蕴于人文精神之中,会使人文精神更富于准确性、理性化,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促进社会的发展。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医学院应该加大医学生接受人文课程的力度,将人文教育渗透于医学教育之中, 培养有仁爱之心、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医学生。医学生也应该以医学生誓言为警戒,端正心态,不必局限于繁重的医学专业技术知识和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中,认真学习人文课程,体会好医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并以此为学习榜样,塑造医学人文精神。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只是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而社会普遍人文精神的淡化也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所以全面人文精神的复位必然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完善更人性化的医疗政策和医疗保障体制。我相信,只有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才能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全面回归,创造医患关系和谐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文秋林.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探讨.西北医学教育. G40-012. 1006 - 2769(2011)04- 0723- 03 [2]刘阳晨,洪静波. 探究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回归.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2(23):81-82

第二篇:浅谈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气质的培养

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精神培育,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培养新世纪复合型医护人员的必然要求,现代医学生需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及医学理知识、娴熟的医护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人文修养等。人文精神培育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当前,我们要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人文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构建全方位人文教育体系,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努力培养出适合新时代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医学人才。

今天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相应医疗卫生工作也要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不仅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其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首先是“以人为本”。不仅要关心有疾病的人群,还要从提高人类整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全人类的健康。

一、 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具有自然科学性与人文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认识亟待提高。医学,无疑首先是一门科学,但它同时也是一门人学,因而时时需要人文滋润,客观地讲,科学的医学还十分年轻,前科学的医学时代便由人文主义的医学传统占据着,它并不是什么完美的知识形态,它的认识深度、精度都不及现代医学,但它不只是一种前科学的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情调,一种立场,一种体验和一份关切,即一种对生命的人本主义理解和一种人道主义的道德实践。

医学院校应进一步转变单纯医学知识技能教育的观念,提高师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中关心人的成长,培养他们

对生命的重视,对病人的关爱,关心人的精神世界“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二、创新思路,加强培训,多渠道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

目前,我国医学类院校学生的课程设置,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所占比重太小。人文课程以政治理论和外语为主,缺少其它相应的人文课程设置。因此,

我们首先应进一步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人文科学课程比重。课程结构上要确定一个人与其它专业的合理比例,注意科学性与可行性结合,在保证人文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安排适当的选修课,力求为医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如开设哲学,医学史,中国传统文化,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医学美学,人际沟通,礼仪,卫生法学等人文课程。其次,必须加强医学生人文课程内容的学习,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

创造优美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使医学生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被浓浓的医学人文文化所包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一种人文素质的培养,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开展引人人胜的教育游戏或竞赛。使学生们在一起交流信息,感受和见识。教给学生做有意思的事物;指导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外科技、文化、艺术,读书、体育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从而丰富医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医学在校期间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事、做人和与他人相处。达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 根据医学生教育特点,抓好临床阶段教育

在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通常仅在医学教育的前期开展,同时学习的是医学基础课程,而当进入专业课和临床实习期后,并没有专门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临床实习教育阶段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各教学实习医院身上。近些年来各个医学院校都非常重视医学生的临床见习、实习。这个阶段,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社会)的交界期、融合期,是医学生成才的重要培养环节。在这一阶段,人文教育主要的实施者不再是学校的人文学科教师,而是各个教学实习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教育的方式一般也不再是课堂教学方式,而主要侧重于言传身教、现身说法。

总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时代的呼唤和需求,我们要不断探索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最佳的接合点,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依靠人文知识和方法,发展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我国的医学教育必须结合国情,校情,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人文科学知识教育,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

第三篇:青霉素的发现与医学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

医学微生物学论文

青霉素的发现与医学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

学院:湘雅医学院

班级:临床五年制1206 组员:蔡以诺 2208120602 吴自强 2208120618 贺思涵 2208120620 张运 2208120623 青霉素的发现与医学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

摘要: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微生物被发掘出有利的一面为人类所用,而青霉素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在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中,从弗莱明等人发现青霉素的作用之间经历的故事,可以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思想。而在现代医学中,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于我们医学生犹显重要。注重培养,对我们大学生大有裨益。

关键词:青霉素 弗莱明 医学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早在唐朝时,长安城的裁缝会把长有绿毛的糨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来帮助伤口愈合,就是因为绿毛产生的物质(青霉素素菌)有杀菌的作用,也就是人们最早使用青霉素。但是青霉素的正式发现,广泛应用还是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青霉素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出来的药物,它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是由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的。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周围,葡萄球菌都不见了。 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于是,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并进行多次试验。他把霉菌接种到肉汤培养液里,让它们旺盛地生长繁殖。然后,又把长满霉菌的液体小心地过滤到长满葡萄球菌和其它致病细菌的培养皿上,结果这些细菌都被杀死了,而且将霉菌液体稀释100倍,甚至稀释200倍、800倍以后,它依然可以杀死诸多细菌。这种溶液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粗制青霉素。可惜的是,科学界当时并没有对此加以重视。后来,弗莱明也没有把这一项试验继续进行下去。

直到20世纪30年代,青霉素的研究才又重新开始。钱恩是一名德裔英籍生物化学家,在牛津大学,他发现了10年前弗莱明从事青霉素实验时的记录,于是,他找到同在牛津大学工作的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一起开始了对青霉素的重新研究。3年后,他们终于用冷冻干燥技术将青霉素进行分离、提纯,并首次对一位患有白血病的警察进行了临床试验。当时,欧洲正处在战争之中,他们将青霉素带到美国,美国政府立即将青霉素列为优先制备的军需品。到1944年,青霉素已源源不断地从美国制药厂的生产流水线上产出。由于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也及时抢救了许多伤病员。青霉素的出现,当时曾轰动世界。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钱恩、弗洛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而青霉素与原子弹、雷达也被并列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三大发明。

在青霉素的发现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们敏锐的洞察力和好奇心。对于微生物的的研究发现也是一个偶然与必然的结果。偶然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个新的微生物以及它对于人类的益处是偶然的。可能稍不注意就不会发现这一成果。必然是指在研究的过程中如果一些微生物是对人类有益的,总有一天会被研究者发现,这只是时间问题所以说这是必然的。青霉素的发现和广泛利用时在当时战争环境下所必然的结果。它的发现也使的在战争中受伤的士兵可以免于死亡,可以避免大量感染,拯救了大量士兵的性命。

青霉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从青霉素的发现历程,我们应该认识到,从事职业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基本的专业素质包括敏锐的洞察力,有条不紊的系统性,寻根究底的精神,同时还要有严谨的作风和协作精神。

莱明发现青霉素是医学研究中偶然性作用的经典事例。在研究葡萄球菌的菌落形态时,他的实验平板中偶然污染了青霉菌的一个菌落。他用放大镜检查了这个平板,发现青霉菌落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被明显溶解。许多细菌学家可能不加考虑就将污染平板扔掉,但弗莱明认为这是微生物颉颃现象的一个有趣的例子,并进一步研究这一现象。他有意识地在葡萄球菌培养物平板和其它微生物上点和划线接种了青霉菌,证实了其对葡萄球菌和许多其它细菌均有裂解作用。然后,弗莱明转向研究青霉菌培养物的无细胞提取物,发现它们有显著的抗细菌作用。他试着用培养物的滤液局部治疗伤口感染,并取得了一些成功。于是于1929年,弗莱明将霉菌培养物的滤液中所含有的抗细菌物质叫做青霉素并予以报道。甚为可惜的是,因为无人理会弗莱明的发现,他没有对其进行深人探讨,从而暂时中断了这项工作。 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素的故事,众人皆知。但人们不一定都知道弗莱明的敏锐观察力和认真的思考,以及体会到在科学管理上允许科学家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计划之外摸索的必要性。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并不是他的偶然奇遇,而是由于他严密的科学工作态度和前辈学者们多年累积的经验给予他莫大的启示。那么在当时完全有条件进行动物试验,以确定青霉素疗效的情况下,为什么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后,没有对其进一步探讨?有人说因为他是细菌学家,缺乏化学家的协作对青霉素进一步纯化,但这并不是青霉素故事的真相。其真正原因是受到当时科学思想的阻碍,即认为动物试验结果不能反映在人体内所发生的情况,或者说以动物试验结果来指导人的医学实践是不可靠的。这个错误思想控制着弗莱明所在的研究室,由于这个框框,青霉素被埋没了10年。在这10年中青霉素的应用仅作为一种选择培养基来培养百日咳杆菌。因而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精神不同于具体的科学知识,前者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观条件,以及凝结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科学精神也不同于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前者属于更高层次的方法论原则或探求真理的精神境界。科学精神是科学认识活动主体的内在的精神要素,它受制于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要求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因此,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医学科学精神就是科学精神在医学卫生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是对生命医学的执着研究的精神。 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医学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医学实践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如果说科学精神赋予了科学以创新的生命力, 那么,人文精神则赋予科学以创新所必需的深厚的文化土壤和道德基础。要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互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和发挥医学科学、医学人文、 医学社会的内在相通性,建立一种真正的现代医学精神。

人文精神与现代医学精神 现代医学是现代人掌握并运用现代的医学科学理论、技术、手段,对现代人疾病的探究、预防治疗的实践过程的医学科学。现代医学不仅关注人的自然属性, 将更加关注人的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对象不仅是人的病,而是病的人;不仅是个体的人,而是社会的和人的群体;不但重视已病,更加重视未病;不但注重研 究如何延长人的寿命,将更加重视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提高人的生命价值, 不仅关注人的现在还要关注人的未来。 现代医学应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有机统一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科学精神强调遵循医学规律、 实证方法和规范的程序;强调客观、精益求精和实用。人文医学依据人类社会的 整体观念,遵守仁术信条,强调人性化、感受性、价值观,求善、求美。但只有 二者的整合融通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真、善、美。医学人文精神为现代医学 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医学科学只有在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摆脱医学 技术主义的诱惑,肩负起人类赋予的神圣使命,二者的融通才是现代医学发展之 未来。

第四篇:重塑医学人文精神

浅淡重塑医学人文精神与德才兼备医学生的培养

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今天, 医学院校也扩大了招生规模,而规模的扩张导致了医学生源质量下降和人文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医学教育课时紧张,许多学校在专业教育、技能训练与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两难选择中,毫无疑问地倾向了前者,从而导致医学教育中一定程度的人文空白。医学生长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会更加摒弃仁爱精神,崇拜金钱名利,缺乏人性温暖,使得人文素养与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的过程中,重塑医学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邱仁宗先生说,我们应该一只眼盯着医学——医学科学的发明、发现和技术进步,另一只眼关注医学活动中得正义、公正、义务、美德、仁慈、责任、同情、忠诚、自主、允许等。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医学的技术被定义为“仁术”。没有任何一门科学像医学一样对技术和道德要求极高的协调一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要求我们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水平与生命的价值等价,与人类的生生不息的未来等价,这是何等的重要!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瑰丽多彩的生命现象、奥妙无穷的人体、复杂多变的疾病,既是医学永远认知的对象,也是促使医学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

当代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社会责任感缺乏。作为一个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挽救生命的崇高职业,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为人类健康和医学荣誉献身的精神。然而现在的医科大学的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自私自利,对他人,对社会,对生命缺乏责任感和关爱同情之心,甚至对生命和健康极端不负责任。

二、人际交往障碍。医学生的人际交往不仅限于校园内,更重要的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面对的是担忧甚至恐惧的患者和家属,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谐的医患关系有赖于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社会医患关系中医生的道德规范是:举止端庄,文明礼貌;尊重病人,一视同仁;言语谨慎,保守秘密;廉洁奉公,尽职尽责;钻研医术,精益求精。可见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心理素质欠佳。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医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愈来愈大,导致许多人心理素质下降。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交往障碍、敌对、冷漠、自卑、偏执等。一旦发生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障碍或疾患,甚至导致行凶或自杀的严重行为。对以后从事医疗行业也有极大地负面影响。

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重塑医学人文精神,需要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我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开设医学人文课程。我校温进坤书记说:要让人文社会科学得要素真正融入医学科学和技术领域,并让人们感受到这个学科的作用,最主要的渠道是通过教育环节来实现的,即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科学素养的教育培养,让他们在接受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去真正地理解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和医学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是塑造医学人文精神途径之一。教育部规定的医学人文课程仅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而有的学校还未全部开设或改为选修,造成医学生人文素养薄弱。我建议列入核心课程的医学人文课程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与哲学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人文知识整合渗透到医学教育中。

二、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 。在重塑医学生人文精神过程中,必须遵照大学生成人成才规律,满足人的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需求,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培养医学生在健康的心理引导下尊重生活、热爱自我及自然环境,让个人的意识、才智及能力得到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个人特征。通过素质教育实现对医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多引导医学生积极参加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的实践活动,了解国情、了解社会;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农村卫生情况的考察和义诊活动等,让他们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加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对病人和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提升适应能力、交往技能和发展综合素质,提升人文精神。

我们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肩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要职责,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人文素质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医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类健康,维护病人的利益和福祉,缺少人文精神的人很难甚至不能完成医学职业本身的目的。作为即将从事医疗卫生行业工作的医学生,应该具有献身医学事业、勇于创新、尊重他人生命的最基本的品格素质,才能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大责任。因此,重塑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尤为重要,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从业素质、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第五篇:落实医学人文大会精神

落实医学人文大会精神,继续抓好研究院创新发展

建议开发正心正举“三宝”

《宋人轶事汇编》记载:钱俶进宝犀带,太祖曰:“朕有三条带,与此不同。”俶请宣示,上笑曰:“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俶大惭服。

为切实发扬“中国医学人文大会”精神,我建议,为北京正心正举应用科学研究院在对外宣传、对内积淀的过程中,有必要精心撰写、编辑打造系列工具书“三宝”:《正心正举理论与践行丛书》、《智者同行/正心正举访谈录》《正心正举研修班课程讲义》。

第一本《正心正举理论与践行丛书》,内容为结合心正举人文科学生态全息创新思维力理论,由可方面人员通过进行全观视野,激发全息思维,撰文阐释与实证应用心得。

第二本《智者同行/正心正举访谈录》,特邀包括各地医院院长、专家学者等高端人士,以对话访谈文体,展示应用哲学的社会意义和核心价值。

第三本《正心正举研修班课程讲义》,属于系列丛书,内容包括医学、金融、企业、艺术、教育、健康等主题的研修班,传播内容不局限于“双微”加同名杂志书刊、加网络微信文章这种架构,更重要的是应用全媒体的传播力吸引流量,尝试转化成不仅仅可以让正心正举研究院赚到利润,更有利于提升自我品牌影响力。“一旦有了好的品牌,商业模式便会水到渠成。”

1 对于上述系列杂志丛书,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它的商业价值。比如举办各省市城市活动论坛,把它做成一个活动品牌;再比如借用现在的一个流行词汇——IP,正心正举艺术人文可以侧重文化故事电影的开发,医学人文则可以侧重国际医学人文图书版权的购买翻译、开展与之相关的培训教育等。

杂志或丛书的稿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约稿,另一种是采访稿。 我们从9月9日结束的“中国医学人文大会”上的嘉宾与参会院长中选择采访对象,不迷信某个领域的权威,因为有些所谓权威把文章写得很拗口,搞得很多人看不懂,我们要做的是回归常识,说人话,把事情原本的样子呈现出来。

书刊成功的关键是:内容永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解决的是人们内心的焦虑,这也是内容存在的意义。

人们常说,知识付费的风口出现了,这也印证了内容价值最大化的时代的到来。原来我们习惯信息免费,连读书也要免费,但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是可以收费的。今天的消费正在升级,从功能性消费,或者是物质消费,向文化消费、精神消费升级。内容就成了最大的机会。所以优质内容就成了流量入口和连接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还是要紧紧抓住内容这个核心。按照正心正举的原理宗旨等,要重新定义内容,因为内容不再是静态的知识,它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跟一切相关联。

例如:9月9日上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院长仇杰、山东千佛山医院孙洪军院长的发言给与会者展现了一个多重空间的感觉,有多条的2 故事线索在里面,是一个很复杂的内容系统,但是结果指向是让医学人文活了起来,让医生与患者在不知不觉中应证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和谐。

创造内容本身就是创意,也是营销,而且还有自我传播的力量,有媒体属性;内容也是一个情感,带着人格属性。我们在采访的同时,可以链接正心正与智者同行举高端的频道,和直播平台通过社交媒体将读者、学员、专家互动起来让内容更有价值。更重要的是我们在采访院长、科室主任、医生的过程中可以分步骤地细化、归纳、结合正心正举创新人文科技生态思维力全息理论转化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文教学系列教材”。

正心正举三宝平台的力量:当前,整个社会个体在崛起,尤其是新一代人,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有创造性的人才越来越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创造性的才能。正心正举三宝发展的就是平台化的趋势,因为很多的服务是在平台上完成的。面向未来的企业是社会化的企业,而这个平台上集聚的是自由人联合体,每一个关注人文、科技、生态发展的人都可能有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有自己品牌,大家在平台上学习、交流、成长、工作就是实现了正心正举创办初衷与方向,让更多的智者参与其中获得力量。

正心正举三宝链接的力量:正心正举理论系列杂志丛书对北京正心正举应用科学研究院的壮大将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把它做起来,其他事情都好办。”他不仅仅是与智者、院长、校长、行长、艺术家3 牵线的龙头,更奠定了研究院整个学术品味与走向的战略作用:通过“正心正举人文科技生态思维力全息理论系列杂志丛书”的编撰与出版,正心正举应用科学研究院的周围团结了一批学者,而且会与社会各界大家、名流也藉此得到了加强。

正心正举三宝大道至简的力量:随着时代向前迈进,信息社会对个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实际上每个人用于学习的时间却在被不断分割。需要读的太多,可以读的时间却太少,矛盾之间形成了正心正举系列杂志丛书的价值——相对于汗牛充栋的专书,这类普及类读物能更有效地填补每个人的短板。

在这个人文素养、科技素养、生态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反复提及的时代,系列杂志丛书的价值还将进一步凸显。人文素养是有传承的,有脉络的。要谈人文素养,就不得不看一百年来的人文与科技之间相互包容、相互推动、相互击穿的实证。读系列杂志丛书后。回头再谈人文素养,一定会更有底气。

附:关于编撰“正心正举系列杂志丛书”的策划方案

4 关于编撰“正心正举系列杂志丛书”的策划方案

一、 序言

邀请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题字。邀请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中国华侨公益基金秘书长何继宁、《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长王德、中国医师协会医学人文委员会主任高金声作序

邀请参加9月8日中国医学人文大会的两院院士予以题词或者留言,以及以上领导在会场的照片。

以本次会议为抓手,邀请相关主要领导与医院院长作为编委会名誉主席与成员,积极筹划加快推进,联系一些有实力的高科技医药设备企业做赞助,与本书相关联的院长与编委,提前预定所要书籍数量,将印刷费用分摊。

二、系列杂志丛书---中国医学人文的力量 内容框架

第一部分:中国医学人文行动调查报告(图片)

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梳理中国医学人文发展状况。报告分以下几个部分:

1、中国医学人文过去30年的状况概述;

2、2013年以来当前医学人文改善成长的报告;

3、2017年中国医学人文的大会的报告;

4、19大会议提出人文素养的要求与展望。

5

5、正心正举人文科学生态创新思维力全息理论对中国医学人文的启迪。

由此,涵盖了医学人文过去、现在、未来等热点问题,用真实的数字和实际的调查对中国医学人文状况作全面地展示,用数字说话,有理有据梳理中国医学人文。同时力求通过正心正举人文科学生态创新思维力全息理论与调研,为今后的中国医学人文事业指明方向。

第二部分:十大人文爱心使者

盘点过去一年间在中国境内反响强烈、引起社会关注的十大人文爱心使者公益事件。人物:本次大会获奖的10个,以及医疗卫生战线英模人物。

第三部分:中国白求恩式好医生人物榜

将本年度选出的中国白求恩式好医生人物,进行系统性采访,梳理他们的爱心事件,强调中国医学人文力量在树立慈善榜样过程中的推进作用。

备选人物:本次大会获奖的白求恩式好医生

第四部分:人文爱心医院

由每一个医院院长说起详细讲这次表彰的“人文爱心医院”做全方位立体化的记录他们医院在人文素养提升上面所做的工作。

6 第五部分:人文爱心科室

从医院第一线的科室说起,在推广爱心科室经验交流的同时,凸出介绍每位科室主任在人文医学方面的所作出的特殊贡献。

第六部分:社会公益机构

罗列过去一年中各个慈善机构、公益组织、基金组织等机构参与的各项与中国医学人文公益项目所关联的公益机构,以及取得的成效。包括在过去一年中的公益项目和实施情况。

第七部分:政府的力量

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计委、中国医师协会、全国各省、自治区卫计委发布的关于中国医学人文政策、法规出台前的调研与指导的相关文字。

第八部分:正心正举医学人文的力量

全面介绍2013年至2017年正心正举创始人陈剑锋在正心正举人文科技生态思维力全息理论对医学人文的启迪语指导的真实案例,用实证证实正心正举人文科技生态思维力全息理论推医学人文的重要价值。

第九部分:正心正举系列杂志丛书的春天

“正心正举人文科技生态思维力全息理论系列杂志丛书”主要内7 容、路径图、理念和意义。突出北京正心正举应用科学研究院研究平台,大家来传播“正心正举人文科技生态思维力全息理论”概念。加入19大后更多吻合“中国医学人文”指导意见的内容,和各重要领导、学者、院长、医学专家对丛书的评价。

四、出版单位:待定

五、《正心正举系列杂志丛书》工作流程

1) 10月15日,出《正心正举人文科技生态思维力全息理论系列杂志丛书》写作细纲,

2) 2018年2月1日前,交稿,所有图片准备工作就绪。 3) 2018年4月1日最后一批交付印刷厂。 4) 2018年4月15日丛书问世。

六、《正心正举系列杂志丛书》》编委会名单

1) 总策划:张全灵、高金声(商榷)

总顾问(待定) 主

编:陈剑锋 副主编(待定)

委:罗军、徐杰、张岩、王薇、赵紫弘、罗宇鹏、王乐、张建君、卜召洲、尹超、罗江(待定)

2)

正心正举研究院秘书处赵紫弘愿意主动承担此项任务,利用半年的时间在大家群策群力的基础上完成首部系列图书的编撰、印刷、首发。

北京正心正举应用科学研究院秘书处

2017年9月13日

8

上一篇:专项整治方案二季度下一篇:职业规划策划书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