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治学、人文精神和大学图书馆

2023-02-14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它承担着双重任务, 一是支撑学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需求, 二是为学校校园人文精神建设服务。优秀的馆藏资源体系是实施完成两大任务的物质保证。

我校是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 根据统计, 我校图书馆各类文献的馆藏量的排名和读者外借量的排名总体一致, 也就是说本馆各大类文献的馆藏比例和读者的利用率基本符合。据对近3年各类文献外借统计, 文学类文献外借量遥遥领先, 比排名第二的工业技术类高出约9倍, 从对文学类二级及以下类统计, 其中外借的主要为中国小说和散文, 占文学类外借总数的83%。另据本科综合学校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读者外借文献情况统计, 各类文献的外借比例及排名和我馆大致相似, 学生所借阅文学类文献的数量也是远多于其他类文献。由此说明, 不论是专科院校还是本科院校, 学生的读书规律基本是一致的。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思想感情, 为社会的文明进步服务。积极、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学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 感染人的思想, 激励人的意志, 其教化作用的发挥是在人的意识中潜移默化。作为具有文化、教育功能的图书馆, 收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十分必要的。之所以文学类文献在各类型图书馆的外借量遥遥领先, 是因为文学具有公众可读性, 具有最广泛的读者群。外借量排在第二位的是工业技术类文献, 其中主要是计算机类文献, 因为计算机类课程是公共课程,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学生的必备工具。排名第三位为语言文字类, 这主要是英语类文献, 英语学科和计算机学科一样, 学生要考级、过关, 必须通过这两门课程, 所以这类文献的利用率排在靠前。排名第四、第五的在经济类和艺术类之间徘徊。我校艺术系学生人数最少, 可是艺术类文献外借率却排名靠前, 这说明艺术专业的学生善于利用本专业文献, 而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对艺术类文献感兴趣。我校没有开设历史、地理专业, 但历史类文献外借量还是可观的, 排列第6位, 说明学生有了解历史, 认识世界的积极愿望。

大学生在校期间一是接受专业教育, 二是接受科学文化教育, 如果前者通过显性学科教育实现, 那么后者需通过隐性学科教育来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构成了高等教育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他们在不同的方面, 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共同完成教育的终极目的, 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隐性学科教育中, 如果说显性学科是硬学科, 主要是一种理性知识, 它构成人才培养所需的骨骼框架, 那么隐性学科则是软学科, 主要是人文知识, 它构成了培养人才所需的灵魂, 两者不可偏废。

当代大学生缺乏的是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王东华的《新大学人》中对一些大学生的概括为:“有智商没有智慧;有前途没有壮志;有雄心没有烈胆;有文化没有教养;有知识没有思想;有眼光没有见识”。缺乏起码的人生信念, 由于一种“先天不足”和后天的“营养不良”而造成主心骨缺乏症。

他们喜欢阅读文学书, 但多数人对经典名著不感兴趣, 大多数学生借的是流行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网络小说;他们喜欢看电影, 但他们不爱看经典名片, 只钟情于武打片, 凶杀片……他们喜爱音乐, 但他们缺乏音乐素养, 对古典名曲敬而远之, 对民族音乐望而却步, 却热衷于怪腔怪调毫无艺术价值的通俗歌曲;他们热爱并追求美, 但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 狂热崇拜歌星、影星, 盲目效仿西方生活方式, 追逐时尚, 发型奇形怪状;他们有高超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但不是用于学业, 而是沉谜于网络游戏、赌博、制造黑客、甚至诈骗犯罪。

河北大学的七位博士生导师在接受调查采访时普遍认为, 当今大学生的读书状况,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危机:教育的功利主义越来越浓, 而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弱。

有人认为,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 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作品, 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生活领域, 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性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 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地感叹……那么它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美国哥伦比亚校长李*C*柏林格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 大学的使命是什么?学生到大学学习, 不仅是学习莎士比亚, 米开朗基罗, 机械物理, 生物分子, 不仅是为了知识的繁荣和发展, 还应该引导学生关心我们所处的世界, 了解人类的生存状况, 通过对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从而改善人类的福利, 给人类带来福祉。“大学是依靠梦想和希望生存下去的”。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灵魂, 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为价值核心和最高境界, 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为终极目的。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 就函盖着广阔的人文精神思想。

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与培养, 是大学教育的主题和根本目的。大学图书馆是学校知识财富的宝库, 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一个人的思想和世界观的形成, 一方面来自环境, 一方面来自教育。教育分为主动接受教育和被动接受教育, 主动接受教育的教育效果最大, 见效最明显。一般来说, 读书、自修属于主动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 大学生利用图书馆自修就是在校期间最好的主动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 尤其是学生不乐意接受硬性灌输的人文思想教育, 更适合自我修养、自我培育。大学图书馆不仅是大学生完成专业学研的第二课堂, 更是大学生修心养性, 自我人文精神培育, 自我完善的理想场所。

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教育机构, 对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负有重任。

(1) 大学图书馆必须建立一支合格的图书馆员团队, 这支团队不仅能很好的处理与完成图书馆内部各项业务, 而且能教育读者, 正确的指导、引导读者利用图书馆。

(2) 建立高质量的、优秀的、完整的馆藏体系。大学图书馆不仅要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必需的文献资料, 还必须使学校的人文精神建设的文献信息需求得到保障。用于教学、科研的专业文献的配置应根据学校的专业需求自成体系, 可参照读者的利用情况, 尽可能满足读者需求, 以读者满意为目标。人文学科类文献的配置应宽泛而丰富, 包括哲学、美学、心理学、政治、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文化、人类学以及相关类自然科学等, 并且要保证所配置文献的收藏价值、历史价值, 特别是对读者人文精神培养的可利用价值。选择这类文献必须抱着对读者、对学校、对社会认真负责的态度。图书馆要在考虑读者需要的同时必须不能放弃读者人文精神的培育这一宗旨。应正确地引导读者, 建立高质量的能够达到大学通识教育目的的馆藏体系。

(3) 开展读书活动, 举办书展、书评、影评、讲座、征文等活动, 吸引学生到图书馆, 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4) 图书馆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师共同讨论、开发、研究人文精神教育文献资源, 担当学校人文精神建设重任。

摘要:对本、专科高等院校学生借阅图书馆文献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大学生利用图书馆以及和图书馆的关系。图书馆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所承担的任务。

关键词:人文素质,图书馆,藏书建设,读者工作

参考文献

[1] 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J].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 涂海清等.高校图书馆借阅情况的统计与分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6.

上一篇:西南地区马铃薯原原种高效生产技术下一篇:有效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