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医学人文精神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谈医学人文精神范文

重塑医学人文精神

浅淡重塑医学人文精神与德才兼备医学生的培养

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今天, 医学院校也扩大了招生规模,而规模的扩张导致了医学生源质量下降和人文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医学教育课时紧张,许多学校在专业教育、技能训练与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两难选择中,毫无疑问地倾向了前者,从而导致医学教育中一定程度的人文空白。医学生长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会更加摒弃仁爱精神,崇拜金钱名利,缺乏人性温暖,使得人文素养与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的过程中,重塑医学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邱仁宗先生说,我们应该一只眼盯着医学——医学科学的发明、发现和技术进步,另一只眼关注医学活动中得正义、公正、义务、美德、仁慈、责任、同情、忠诚、自主、允许等。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医学的技术被定义为“仁术”。没有任何一门科学像医学一样对技术和道德要求极高的协调一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要求我们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水平与生命的价值等价,与人类的生生不息的未来等价,这是何等的重要!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瑰丽多彩的生命现象、奥妙无穷的人体、复杂多变的疾病,既是医学永远认知的对象,也是促使医学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

当代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社会责任感缺乏。作为一个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挽救生命的崇高职业,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为人类健康和医学荣誉献身的精神。然而现在的医科大学的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自私自利,对他人,对社会,对生命缺乏责任感和关爱同情之心,甚至对生命和健康极端不负责任。

二、人际交往障碍。医学生的人际交往不仅限于校园内,更重要的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面对的是担忧甚至恐惧的患者和家属,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谐的医患关系有赖于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社会医患关系中医生的道德规范是:举止端庄,文明礼貌;尊重病人,一视同仁;言语谨慎,保守秘密;廉洁奉公,尽职尽责;钻研医术,精益求精。可见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心理素质欠佳。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医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愈来愈大,导致许多人心理素质下降。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交往障碍、敌对、冷漠、自卑、偏执等。一旦发生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障碍或疾患,甚至导致行凶或自杀的严重行为。对以后从事医疗行业也有极大地负面影响。

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重塑医学人文精神,需要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我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开设医学人文课程。我校温进坤书记说:要让人文社会科学得要素真正融入医学科学和技术领域,并让人们感受到这个学科的作用,最主要的渠道是通过教育环节来实现的,即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科学素养的教育培养,让他们在接受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去真正地理解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和医学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是塑造医学人文精神途径之一。教育部规定的医学人文课程仅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而有的学校还未全部开设或改为选修,造成医学生人文素养薄弱。我建议列入核心课程的医学人文课程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与哲学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人文知识整合渗透到医学教育中。

二、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 。在重塑医学生人文精神过程中,必须遵照大学生成人成才规律,满足人的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需求,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培养医学生在健康的心理引导下尊重生活、热爱自我及自然环境,让个人的意识、才智及能力得到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个人特征。通过素质教育实现对医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多引导医学生积极参加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的实践活动,了解国情、了解社会;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农村卫生情况的考察和义诊活动等,让他们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加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对病人和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提升适应能力、交往技能和发展综合素质,提升人文精神。

我们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肩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要职责,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人文素质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医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类健康,维护病人的利益和福祉,缺少人文精神的人很难甚至不能完成医学职业本身的目的。作为即将从事医疗卫生行业工作的医学生,应该具有献身医学事业、勇于创新、尊重他人生命的最基本的品格素质,才能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大责任。因此,重塑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尤为重要,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从业素质、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篇:落实医学人文大会精神

落实医学人文大会精神,继续抓好研究院创新发展

建议开发正心正举“三宝”

《宋人轶事汇编》记载:钱俶进宝犀带,太祖曰:“朕有三条带,与此不同。”俶请宣示,上笑曰:“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俶大惭服。

为切实发扬“中国医学人文大会”精神,我建议,为北京正心正举应用科学研究院在对外宣传、对内积淀的过程中,有必要精心撰写、编辑打造系列工具书“三宝”:《正心正举理论与践行丛书》、《智者同行/正心正举访谈录》《正心正举研修班课程讲义》。

第一本《正心正举理论与践行丛书》,内容为结合心正举人文科学生态全息创新思维力理论,由可方面人员通过进行全观视野,激发全息思维,撰文阐释与实证应用心得。

第二本《智者同行/正心正举访谈录》,特邀包括各地医院院长、专家学者等高端人士,以对话访谈文体,展示应用哲学的社会意义和核心价值。

第三本《正心正举研修班课程讲义》,属于系列丛书,内容包括医学、金融、企业、艺术、教育、健康等主题的研修班,传播内容不局限于“双微”加同名杂志书刊、加网络微信文章这种架构,更重要的是应用全媒体的传播力吸引流量,尝试转化成不仅仅可以让正心正举研究院赚到利润,更有利于提升自我品牌影响力。“一旦有了好的品牌,商业模式便会水到渠成。”

1 对于上述系列杂志丛书,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它的商业价值。比如举办各省市城市活动论坛,把它做成一个活动品牌;再比如借用现在的一个流行词汇——IP,正心正举艺术人文可以侧重文化故事电影的开发,医学人文则可以侧重国际医学人文图书版权的购买翻译、开展与之相关的培训教育等。

杂志或丛书的稿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约稿,另一种是采访稿。 我们从9月9日结束的“中国医学人文大会”上的嘉宾与参会院长中选择采访对象,不迷信某个领域的权威,因为有些所谓权威把文章写得很拗口,搞得很多人看不懂,我们要做的是回归常识,说人话,把事情原本的样子呈现出来。

书刊成功的关键是:内容永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解决的是人们内心的焦虑,这也是内容存在的意义。

人们常说,知识付费的风口出现了,这也印证了内容价值最大化的时代的到来。原来我们习惯信息免费,连读书也要免费,但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是可以收费的。今天的消费正在升级,从功能性消费,或者是物质消费,向文化消费、精神消费升级。内容就成了最大的机会。所以优质内容就成了流量入口和连接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还是要紧紧抓住内容这个核心。按照正心正举的原理宗旨等,要重新定义内容,因为内容不再是静态的知识,它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跟一切相关联。

例如:9月9日上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院长仇杰、山东千佛山医院孙洪军院长的发言给与会者展现了一个多重空间的感觉,有多条的2 故事线索在里面,是一个很复杂的内容系统,但是结果指向是让医学人文活了起来,让医生与患者在不知不觉中应证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和谐。

创造内容本身就是创意,也是营销,而且还有自我传播的力量,有媒体属性;内容也是一个情感,带着人格属性。我们在采访的同时,可以链接正心正与智者同行举高端的频道,和直播平台通过社交媒体将读者、学员、专家互动起来让内容更有价值。更重要的是我们在采访院长、科室主任、医生的过程中可以分步骤地细化、归纳、结合正心正举创新人文科技生态思维力全息理论转化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文教学系列教材”。

正心正举三宝平台的力量:当前,整个社会个体在崛起,尤其是新一代人,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有创造性的人才越来越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创造性的才能。正心正举三宝发展的就是平台化的趋势,因为很多的服务是在平台上完成的。面向未来的企业是社会化的企业,而这个平台上集聚的是自由人联合体,每一个关注人文、科技、生态发展的人都可能有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有自己品牌,大家在平台上学习、交流、成长、工作就是实现了正心正举创办初衷与方向,让更多的智者参与其中获得力量。

正心正举三宝链接的力量:正心正举理论系列杂志丛书对北京正心正举应用科学研究院的壮大将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把它做起来,其他事情都好办。”他不仅仅是与智者、院长、校长、行长、艺术家3 牵线的龙头,更奠定了研究院整个学术品味与走向的战略作用:通过“正心正举人文科技生态思维力全息理论系列杂志丛书”的编撰与出版,正心正举应用科学研究院的周围团结了一批学者,而且会与社会各界大家、名流也藉此得到了加强。

正心正举三宝大道至简的力量:随着时代向前迈进,信息社会对个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实际上每个人用于学习的时间却在被不断分割。需要读的太多,可以读的时间却太少,矛盾之间形成了正心正举系列杂志丛书的价值——相对于汗牛充栋的专书,这类普及类读物能更有效地填补每个人的短板。

在这个人文素养、科技素养、生态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反复提及的时代,系列杂志丛书的价值还将进一步凸显。人文素养是有传承的,有脉络的。要谈人文素养,就不得不看一百年来的人文与科技之间相互包容、相互推动、相互击穿的实证。读系列杂志丛书后。回头再谈人文素养,一定会更有底气。

附:关于编撰“正心正举系列杂志丛书”的策划方案

4 关于编撰“正心正举系列杂志丛书”的策划方案

一、 序言

邀请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题字。邀请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中国华侨公益基金秘书长何继宁、《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长王德、中国医师协会医学人文委员会主任高金声作序

邀请参加9月8日中国医学人文大会的两院院士予以题词或者留言,以及以上领导在会场的照片。

以本次会议为抓手,邀请相关主要领导与医院院长作为编委会名誉主席与成员,积极筹划加快推进,联系一些有实力的高科技医药设备企业做赞助,与本书相关联的院长与编委,提前预定所要书籍数量,将印刷费用分摊。

二、系列杂志丛书---中国医学人文的力量 内容框架

第一部分:中国医学人文行动调查报告(图片)

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梳理中国医学人文发展状况。报告分以下几个部分:

1、中国医学人文过去30年的状况概述;

2、2013年以来当前医学人文改善成长的报告;

3、2017年中国医学人文的大会的报告;

4、19大会议提出人文素养的要求与展望。

5

5、正心正举人文科学生态创新思维力全息理论对中国医学人文的启迪。

由此,涵盖了医学人文过去、现在、未来等热点问题,用真实的数字和实际的调查对中国医学人文状况作全面地展示,用数字说话,有理有据梳理中国医学人文。同时力求通过正心正举人文科学生态创新思维力全息理论与调研,为今后的中国医学人文事业指明方向。

第二部分:十大人文爱心使者

盘点过去一年间在中国境内反响强烈、引起社会关注的十大人文爱心使者公益事件。人物:本次大会获奖的10个,以及医疗卫生战线英模人物。

第三部分:中国白求恩式好医生人物榜

将本年度选出的中国白求恩式好医生人物,进行系统性采访,梳理他们的爱心事件,强调中国医学人文力量在树立慈善榜样过程中的推进作用。

备选人物:本次大会获奖的白求恩式好医生

第四部分:人文爱心医院

由每一个医院院长说起详细讲这次表彰的“人文爱心医院”做全方位立体化的记录他们医院在人文素养提升上面所做的工作。

6 第五部分:人文爱心科室

从医院第一线的科室说起,在推广爱心科室经验交流的同时,凸出介绍每位科室主任在人文医学方面的所作出的特殊贡献。

第六部分:社会公益机构

罗列过去一年中各个慈善机构、公益组织、基金组织等机构参与的各项与中国医学人文公益项目所关联的公益机构,以及取得的成效。包括在过去一年中的公益项目和实施情况。

第七部分:政府的力量

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计委、中国医师协会、全国各省、自治区卫计委发布的关于中国医学人文政策、法规出台前的调研与指导的相关文字。

第八部分:正心正举医学人文的力量

全面介绍2013年至2017年正心正举创始人陈剑锋在正心正举人文科技生态思维力全息理论对医学人文的启迪语指导的真实案例,用实证证实正心正举人文科技生态思维力全息理论推医学人文的重要价值。

第九部分:正心正举系列杂志丛书的春天

“正心正举人文科技生态思维力全息理论系列杂志丛书”主要内7 容、路径图、理念和意义。突出北京正心正举应用科学研究院研究平台,大家来传播“正心正举人文科技生态思维力全息理论”概念。加入19大后更多吻合“中国医学人文”指导意见的内容,和各重要领导、学者、院长、医学专家对丛书的评价。

四、出版单位:待定

五、《正心正举系列杂志丛书》工作流程

1) 10月15日,出《正心正举人文科技生态思维力全息理论系列杂志丛书》写作细纲,

2) 2018年2月1日前,交稿,所有图片准备工作就绪。 3) 2018年4月1日最后一批交付印刷厂。 4) 2018年4月15日丛书问世。

六、《正心正举系列杂志丛书》》编委会名单

1) 总策划:张全灵、高金声(商榷)

总顾问(待定) 主

编:陈剑锋 副主编(待定)

委:罗军、徐杰、张岩、王薇、赵紫弘、罗宇鹏、王乐、张建君、卜召洲、尹超、罗江(待定)

2)

正心正举研究院秘书处赵紫弘愿意主动承担此项任务,利用半年的时间在大家群策群力的基础上完成首部系列图书的编撰、印刷、首发。

北京正心正举应用科学研究院秘书处

2017年9月13日

8

第三篇:现代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现代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现代医学模式是一种以生物、心理、社会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新型医学模式。这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疾病的诊疗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它不但要考虑人自身的生理机制,而且还要考虑人自身所形成的内环境和人在生存过程中所依赖的外在因素。这就增添了其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出了现代医学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摘要】现代医学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统一

医学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病人的价值,即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做到①尊重病人的生命,这也是医学人道主义的最基本的或最根本的思想。②尊重病人的人格。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医务人员应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③尊重病人的医疗权利。人人都有平等的医疗权利,医务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病人”,“见死不救”,剥夺病人的医疗权利。④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

1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也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仁爱救人”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崇尚的精髓,也是西方古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希波克拉底誓言》提出的行医宗旨是“为病家谋幸福”;《迈蒙尼提斯祷文》写道,“启我爱医术,复爱世间人”。历史表明,不同时期的医学都将“救死扶伤”、“仁爱救人”的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到诊断、检查、治疗、护理等临床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人们在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的同时,却淡化了医学中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 医学的科学精神是以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为特点,强调医学知识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尊重临床客观事实、尊重医学规律、依循实证方法、遵循规范的程序,强调临床发现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效用性,强调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医学科学精神的焦点是科学理性所揭示的客观规律。2在医学科学的视野中,人是客观存在的生物有机体,是一切机制都可以用科学的理性去加以剖析的。在探索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的工作中,医学工作者总是带着科学问题,不断地解决科学问题,并为人类健康创造新的知识与技术。医学工作不断的推陈出新,拓展人类认识疾病的深度、广度和真度。它借助于实践的、实验的、逻辑的种种手段去证伪或证实医学知识的真实性、合理性、科学性。医学科学通过确凿事实得出正确的理论对一些错误、愚昧、落后的伪医学思想进行揭露和批判。医学科学精神使人类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走出了蒙昧的状态,促使生物医学得以蓬勃发展现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医学科学精神是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得以确立并逐步深入人心的。医学的发展依赖于生物科学的成就,把人作为生物学的人去研究其健康与疾病问题,立足于生物科学基础之上,认为每种疾病都必须并且可以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和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和理化的特定原因。人们一再强调生物科学对医学的重要意义,从而启用了生物医学这个术语,这种研究医学的方法和形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是迄今为止获得巨大成功的医学模式,具有重大历史作用。生物医学模式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从事实出发来认识生命现象的真实原因,对人体形态、结构、生理、疾病的研究比较深入,对生物和理化致病因素的探讨较为深刻。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下,

采用预防接种、杀菌灭虫、抗菌药物三种方法,能有效地降低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取得了人类第一次卫生保健革命的伟大胜利。生物医学模式是医学的最基本模式,因为医学所面对的是具有生物特性的人,医学研究的是人体内一系列生物学变化的机理。自然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最终都要在生物特性这一内因上起作用,这是医学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所以说生物医学模式是未来医学模式的基础。在近代以医学科学精神为主导,生物医学模式统治医学的较长历史时期内,认为医学面临的所有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理性加以剖析,运用科学技术才能解决;只有依靠科学理性,解决科学问题,运用科学技术,人类才能达到战胜疾病的目的,以此为出发点在医学领域中形成了推崇医学科学精神的技术至上观念. 医学人文精神对医学模式的影响。医学不是一门单纯的自然科学“, 它有着深刻而明显的人学标记”。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要考虑到人的特殊性和感情性,不象其他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涉及到的只是对象的事实。将涉及到自然、生物、社会、伦理的医学归结为单纯的技术,将复杂的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属性的人,简单地归结为多个器官或系统的集合的还原论思维模式是不恰当的。正因为医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医学体系必然是多元化的,包括医学的目的、模式、手段均包含多重的价值趋向,有实证的、理性的,也有社会的、文化的和心理的。1977 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临床应用》一书中指出了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性,提出了“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认为对人群健康的综合性影响除了生物因素外,还有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于人体,既有医治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又有致病、导病作用。人的心理活动会作用于身体的生理、生化过程,对神经内分泌系统、遗传因素、免疫系统产生影响。社会因素也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之一,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四大类社会因素最易影响人的健康而导致心身疾病: ①激烈竞争导致工作和学习上不适当的长期紧张;②人际关系不协调; ③生活中和社会上的突发事件; ④环境因素。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与健康亦具有密切关系,如污染、吸烟、酗酒、滥用药物、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不良性行为等均给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恩格尔教授指出,生物医学模式逐渐演变为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复杂的相互关系之中,他们的发展变化都受一定的背景和关系的影响,完全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人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的特点,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作用,它只注重人的生理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注重人的生理功能,忽视人的心理因素;注重生物理化的致病因素,忽视人的行为因素;只从局部的具体病史出发, 没能全面正确地解释复杂的生命活动和疾病过程的本质,只注意人体的机械性,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生物复杂性.对医学科学精神的推崇,使医务人员关注更多的是运用技术进行的观察、判断和治疗,而缺乏理性、全面地辩证思维和综合思考,难以用现代医学模式的整体医学的观点对病人的心理、精神、行为方式等方面予以关注。因此,现代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虽然在理论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但是在实践中的转化是困难的。

现代医学不断的向微观渗透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诊疗仪器和诊疗手段日新月异,医学工作者的受教育程度也有了大幅提高,可是,疾病并没有被消除,人的健康水平也没有得到与之相对应的改观。目前,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病因谱、健康谱的改变,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势在必行。现代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肯定医学人文精神对健康

的意义。“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为医疗活动中人的回归和人的价值

3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医学从来都不是与社会、文化无关的纯自然科学,它的

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是对人的关怀,我国历代医家也都奉行“医乃仁术”的思想。 “医乃仁术”更是“人学”,就医学科学而言,从根本上来说,医学科学精神应从属于医学人文精神,二者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科学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实现对人的关怀,而医学和医疗技术作为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更应该是人道主义的体现。无论是心理、精神、行为习惯还是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单纯的科技手段都是远远不够的,人文关怀必不可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地位不同,凸现程度不同,但从来就不是截然对立的。当 瘟疫流行、传染病肆虐之时,施展医术,挽救生命,维系健康,既是医学科学精神的张扬,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临床实践证明,在医疗活动中,如果只重视医学的科学精神,忽略医学的人文本质特点,只注重对躯体疾病的诊治,忽略患者的心理需求与感受,其结果要么是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甚或加重病情,加速死亡,要么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因此,作为医务工作者,一定要记住古希腊圣贤的一句格言:“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

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现代医学的完整建构。医疗科学技术为患者的疾患痊愈提供物质保证,医学人文精神为患者的心身康复提供精神支持;医学技术手段解决的是患者的生理痛苦,医学人文关怀安抚的是患者的心理冲突和社会调适;医学技术将患者从病魔的阴影下挽救出来,将活着的希望带给患者,使患者获得有限的具体的满足;医学人文关怀将患者从心灵的煎熬中解放出来,将生命的价值赋予患者,使患者获得无限的永恒的生活激情。 医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医学人文中交织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维度,医学科学中蕴涵着医学人文的精髓,二者形成张力,弥合分歧,互补共进,在“观念层次上相互启发,方法层次上相互借用,学科层次上共同整合,精神层次上相互交

4融”。医学工作者在追寻医学真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其当中去。牢牢把握医学的“人文”属性的医学科学精神才能实现其自身的发展与突破,只有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医学科学才能更好的造福人类。 1

2廖继尧.大力弘扬医学科学精神[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9) 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张艳萍,张宗明

3郭永松. 医学模式转变的人道主义价值[J ] . 医学与社会,1999 ,12 (6) :11.

4肖峰. 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M] .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92

第四篇:青霉素的发现与医学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

医学微生物学论文

青霉素的发现与医学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

学院:湘雅医学院

班级:临床五年制1206 组员:蔡以诺 2208120602 吴自强 2208120618 贺思涵 2208120620 张运 2208120623 青霉素的发现与医学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

摘要: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微生物被发掘出有利的一面为人类所用,而青霉素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在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中,从弗莱明等人发现青霉素的作用之间经历的故事,可以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思想。而在现代医学中,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于我们医学生犹显重要。注重培养,对我们大学生大有裨益。

关键词:青霉素 弗莱明 医学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早在唐朝时,长安城的裁缝会把长有绿毛的糨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来帮助伤口愈合,就是因为绿毛产生的物质(青霉素素菌)有杀菌的作用,也就是人们最早使用青霉素。但是青霉素的正式发现,广泛应用还是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青霉素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出来的药物,它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是由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的。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周围,葡萄球菌都不见了。 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于是,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并进行多次试验。他把霉菌接种到肉汤培养液里,让它们旺盛地生长繁殖。然后,又把长满霉菌的液体小心地过滤到长满葡萄球菌和其它致病细菌的培养皿上,结果这些细菌都被杀死了,而且将霉菌液体稀释100倍,甚至稀释200倍、800倍以后,它依然可以杀死诸多细菌。这种溶液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粗制青霉素。可惜的是,科学界当时并没有对此加以重视。后来,弗莱明也没有把这一项试验继续进行下去。

直到20世纪30年代,青霉素的研究才又重新开始。钱恩是一名德裔英籍生物化学家,在牛津大学,他发现了10年前弗莱明从事青霉素实验时的记录,于是,他找到同在牛津大学工作的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一起开始了对青霉素的重新研究。3年后,他们终于用冷冻干燥技术将青霉素进行分离、提纯,并首次对一位患有白血病的警察进行了临床试验。当时,欧洲正处在战争之中,他们将青霉素带到美国,美国政府立即将青霉素列为优先制备的军需品。到1944年,青霉素已源源不断地从美国制药厂的生产流水线上产出。由于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也及时抢救了许多伤病员。青霉素的出现,当时曾轰动世界。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钱恩、弗洛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而青霉素与原子弹、雷达也被并列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三大发明。

在青霉素的发现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们敏锐的洞察力和好奇心。对于微生物的的研究发现也是一个偶然与必然的结果。偶然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个新的微生物以及它对于人类的益处是偶然的。可能稍不注意就不会发现这一成果。必然是指在研究的过程中如果一些微生物是对人类有益的,总有一天会被研究者发现,这只是时间问题所以说这是必然的。青霉素的发现和广泛利用时在当时战争环境下所必然的结果。它的发现也使的在战争中受伤的士兵可以免于死亡,可以避免大量感染,拯救了大量士兵的性命。

青霉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从青霉素的发现历程,我们应该认识到,从事职业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基本的专业素质包括敏锐的洞察力,有条不紊的系统性,寻根究底的精神,同时还要有严谨的作风和协作精神。

莱明发现青霉素是医学研究中偶然性作用的经典事例。在研究葡萄球菌的菌落形态时,他的实验平板中偶然污染了青霉菌的一个菌落。他用放大镜检查了这个平板,发现青霉菌落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被明显溶解。许多细菌学家可能不加考虑就将污染平板扔掉,但弗莱明认为这是微生物颉颃现象的一个有趣的例子,并进一步研究这一现象。他有意识地在葡萄球菌培养物平板和其它微生物上点和划线接种了青霉菌,证实了其对葡萄球菌和许多其它细菌均有裂解作用。然后,弗莱明转向研究青霉菌培养物的无细胞提取物,发现它们有显著的抗细菌作用。他试着用培养物的滤液局部治疗伤口感染,并取得了一些成功。于是于1929年,弗莱明将霉菌培养物的滤液中所含有的抗细菌物质叫做青霉素并予以报道。甚为可惜的是,因为无人理会弗莱明的发现,他没有对其进行深人探讨,从而暂时中断了这项工作。 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素的故事,众人皆知。但人们不一定都知道弗莱明的敏锐观察力和认真的思考,以及体会到在科学管理上允许科学家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计划之外摸索的必要性。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并不是他的偶然奇遇,而是由于他严密的科学工作态度和前辈学者们多年累积的经验给予他莫大的启示。那么在当时完全有条件进行动物试验,以确定青霉素疗效的情况下,为什么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后,没有对其进一步探讨?有人说因为他是细菌学家,缺乏化学家的协作对青霉素进一步纯化,但这并不是青霉素故事的真相。其真正原因是受到当时科学思想的阻碍,即认为动物试验结果不能反映在人体内所发生的情况,或者说以动物试验结果来指导人的医学实践是不可靠的。这个错误思想控制着弗莱明所在的研究室,由于这个框框,青霉素被埋没了10年。在这10年中青霉素的应用仅作为一种选择培养基来培养百日咳杆菌。因而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精神不同于具体的科学知识,前者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观条件,以及凝结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科学精神也不同于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前者属于更高层次的方法论原则或探求真理的精神境界。科学精神是科学认识活动主体的内在的精神要素,它受制于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要求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因此,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医学科学精神就是科学精神在医学卫生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是对生命医学的执着研究的精神。 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医学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医学实践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如果说科学精神赋予了科学以创新的生命力, 那么,人文精神则赋予科学以创新所必需的深厚的文化土壤和道德基础。要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互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和发挥医学科学、医学人文、 医学社会的内在相通性,建立一种真正的现代医学精神。

人文精神与现代医学精神 现代医学是现代人掌握并运用现代的医学科学理论、技术、手段,对现代人疾病的探究、预防治疗的实践过程的医学科学。现代医学不仅关注人的自然属性, 将更加关注人的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对象不仅是人的病,而是病的人;不仅是个体的人,而是社会的和人的群体;不但重视已病,更加重视未病;不但注重研 究如何延长人的寿命,将更加重视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提高人的生命价值, 不仅关注人的现在还要关注人的未来。 现代医学应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有机统一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科学精神强调遵循医学规律、 实证方法和规范的程序;强调客观、精益求精和实用。人文医学依据人类社会的 整体观念,遵守仁术信条,强调人性化、感受性、价值观,求善、求美。但只有 二者的整合融通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真、善、美。医学人文精神为现代医学 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医学科学只有在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摆脱医学 技术主义的诱惑,肩负起人类赋予的神圣使命,二者的融通才是现代医学发展之 未来。

第五篇:从医患关系谈谈对当前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

谈人文精神的自我构建

自古以来,医学就被认为是最有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医生从古至今就享有“白衣天使”“妙手仁心”各种赞誉。可是这些年以来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冲突不断升级。从语言辱骂到动刀杀医„„去年哈医大附属一院实习医生被杀事件仍历历在目,今年医患冲突又添血案,10月25日的温岭伤医事件,更让我们浙江的医疗卫生界感到震惊、愤慨和心痛。面对这一起起恶性事件,我们在悲愤之余不得不引发一些理性的思考。

全面分析当前医患纠纷的原因,应该说是多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医学看。医学生命科学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期性、诊疗护理技术的局限性和两面性使得现有诊疗护理技术还不能治愈所有的疾患。然而患方由于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信息处在绝不对称之中,因此充满不信任感,医患纠纷自然易发多发。

二、从患方看。患者对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病情发展估计不足或过于乐观,对正确的医疗处理、疾病的自然转归和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以及医疗中的意外事故不理解,遇到病情骤变和意外,误认为医方没有尽力或诊疗不当。

三、从医方看。一是医院存在违反诊疗护理操作常规和临床核心制度开展诊疗活动的现象;二是医务人员态度生硬,患者无安全、亲切、舒适感,如果治疗效果不能达到其主观的期望,就容易引发医患纠纷;三是部分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够,有漏诊、误诊、误治的情况发生;四是沟通不到位,评价不恰当。医务人员与患方告知病情,沟通诊疗事项时的语气、态度,谈话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对前期或其他医生、医院的诊治的评价等有所不当,在治疗效果不满意时都可成为医患纠纷的诱因。造成以上问题,有医院内部管理和建设等微观原因,也有政府投入不足,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滞后等宏观原因。

四、从社会看。一是社会进步带来的人们的维权意识增强,老百姓对享受优质、适宜的医疗公共服务的合理需求在显著增强;二是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对医学知识和医患纠纷案例的报道和传播,提高了民众的医学素养和患方的监督能力;三是国家现行的信访、维稳等社会考核评价体制的弊端培育了医方和当地政府“息事宁人”“花钱买太平”的心态,客观上助长了“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的社会心理;四是社会转型时期,资源和利益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加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使得医患纠纷成为社会心理、社会矛盾的表达处和转嫁点,在媒体、舆情多元化的背景下,医患纠纷常常转变为社会矛盾集体转嫁、集中反映的舞台。

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态度生硬、沟通不足、医疗技术不过关等等都是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矛盾不断累积、激化就可能发生恶性伤医事件。有调查表明,医患纠纷不单纯是治疗方案问题,而是医生态度问题。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如今的医务人员在当初报考医学院校时都有各自对这个行业的理解、追求和梦想,但当几年过后,有人却把当初的那个美好的梦想丢掉了。医院为什么存在?医疗为谁而做?一些东西被忽略,而另一些却在滋长——诸如拜金、利已、冷漠。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社会不满与日俱增。 何谓医生?妙手仁心!仁爱之心体现的就是一种身体到心灵的拯救。医学人文精神是医院文化的核心。医务人员行医的目的是帮助别人,医务人员最大的敌人是冷漠,医务人员最大的本领是与病人面谈的技巧与能力。目前世界上,命名的疾病6万多种,其中手术可治愈者6%,34%无术无药可治愈,60%的可治愈(自限性);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是伴随医学产生以来同时形成的一种职业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一生非常注重医学道德的修养,在他的《千金要方》一书中,首列“大医习业”与“大医精诚”二篇,这是我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医德文献专论,是高尚的医德与高超的医技两相结合的医德规范。他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他的这种浓厚而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值得学习和提倡的。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之所以把语言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医生的语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

医生多换位思考才能获得病患的理解和信任,对于医生的付出患者应当用理解和尊重来取代无理取闹。

医院在决择时,并未考虑病人利益的最大化,只考虑医院功利最大化。致使医务人员被病人残杀后,网络上一边倒喊“砍得好”。

医患纠纷的发生源于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及其原因在认识上不同。由于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其一定规律。在临床中,同一疾病因病人的心理、生理和家庭环境的不同,往往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医务人员往往不易完全掌握疾病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变化。另外,又由于医院可利用的医疗设备和资源的不同,在医疗效果上也不尽相同。但人们不完全了解医学的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对现代医学又充满期望时,一旦遇到不满意的诊治结果,就误认为医院和医生有问题,加之当前医疗体制存在缺陷等,这些都是引起医患纠纷的原因。

只有减少矛盾的发生,及时化解矛盾,才能有效预防恶性伤医事件。 尽管多数医患纠纷有患者的原因,但我们是不是

在我们抱怨社会对我们不公和苛刻时,我们要首先想到自己的责任。要获得社会的尊重首先要自尊,获得社会的宽容首先要自律。

历史上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医学技术提供服务的同时,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文章认为在医学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兴起的技术至善主义是导致医学人文传统断裂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换,医学需要人文关怀的呼声已开始被医学界重视。但是,人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两者既不可或缺也不能相互替代,而需要保持一种平衡和必要的张力。

由于医学的目的是救治在病痛中挣扎、饱受躯体疾患和精神痛楚折磨的病人,因此,医生除了应具备有用而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 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想途径之一。在西方,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代东西方医学思想的共同特征,古代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并不囿于有病部位的治疗,而是主张机体的整体性康复。他们相信“人体是由其本身的各个部分的一致而又交流着的知觉环构成的,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受到侵袭时,整个身体都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即使人的很小部分受伤,全身就感到疼痛,因为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所以,医生不仅应当注意有病部位的治疗,而且也应当关爱病人。病人躯体上的不适往往也导致精神上的痛楚,更何况疾病有时被视为上苍对人类不良行为的惩戒,病人从而遭受到躯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所以医生舒缓病人的精神压力也有益于躯体疾病的康复。古代医生强调对医疗技术的热爱与对病人的热爱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相信医术的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或者至少减轻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们缺乏有效的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手段,于是他们在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的同时,更注重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病人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病人情感的关照。

医学人文精神传统不仅在医生的治疗活动中延续,也凝结成稳固地体现慈善、博爱精神的医学建制——医院。在医学史上,无论中外,医院的兴起无不与仁爱、照顾和关怀相关。古罗马时期的一位慈善家,为护理贫病交加的患者,变卖了自己的财产,创办了第一家医院。我国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在疫病流行期间,为照顾无家可归的病人,创办了“安乐病坊”。还有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医院”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兴办的“普通医院”,都以照顾和医治贫困病人为己任,充溢着人道主义的关爱之情。

美国著名医学家、人文主义者奥斯勒(W. Osler)指出,“作为医生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在看病人时,应当坐下来,哪怕只是30秒钟,病人会因此放松,更容易交流思想,至少感到医生愿意花时间对他的病人有兴趣。这是医生的基本哲学。” 目前,欧美各国已深刻认识到加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的必要性,许多大学的医学院和临床医院都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和实践训练,以促进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上一篇:赏识教育的特点范文下一篇:踢毽子教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