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家风学校人文精神

2024-04-09

优秀家风学校人文精神(通用8篇)

篇1:优秀家风学校人文精神

建设有浓厚人文精神的学校 培养有高度人文素养的学生

——呼玛高中

一、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

现在的高中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宠爱,在伦理道德、心理素质、文化认同、待人接物和自立自律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欠缺,整日埋首于书山题海,但进入大学和步入社会后,却出现了生存能力缺失、为人处世窘迫、可持续发展乏力甚至道德滑坡、心理扭曲、行为极端等现象,着实令人觉得遗憾和惋惜。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深深的认识到:在校园以外的世界里,在人生漫漫的旅程中,有许多与分数同等重要的东西,如品质、性格、毅力、悟性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等,而这些因素往往能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未来走向和幸福指数。美国著名成功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知识,85%却要依靠软本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文素养。因此,大力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既是当务之急,又是百年大计。

二、整体发展思路

为了培育呼玛高中精神,打造师生共同的价值观,我们对学校文化特色进行整体思路定位——以人文教育为基础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科学文化素质方面,身心素质方面等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树立“和谐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

三、人文教育的实施 1.切入点

我们学校的人文教育以人文知识教育作为切入点,并且逐步深入地展开,学生对知识认同之后将其价值观念内化为素质。2.人文教育的渠道

(1)课堂教学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首先要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优势,其次是充分挖掘自然科学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如科学家的事迹、本学科应体现的伦理道德等等。如开设数学文化课,讲数学学科的历史,科学家的事迹,数学的美等等人文知识。此外,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态度、人格魅力、自学精神、师生感情的交流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人文精神的感染和影响,给予学生一种人文关怀。

(2)课外教育也是人文教育的广阔天地,要采取五个主要途径。第一个是讲座。学校邀请专家学者(校友)来学校开展人文学科的讲座,并采取多元化的课程模式,将讲座提升为课程,使学生激发情感,丰富知识。第二个是人文知识系列宣讲。利用板报、广播、国旗下讲话等形式进行宣传,选择人文知识中比较切合当今社会发展、贴近师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的语段,师生每周学一段,这样日积月累必有收效。

第三个途径是社团活动,在人文学科领域创设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如国学社、文学社、话剧、剧社、舞蹈队、歌唱队等等。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逐渐感悟到人文教育的价值和魅力,也给学校营造了一种浓厚的人文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和积极地探寻人文教育的深层次内容和价值。

第四个途径是阅读,中学生思维敏捷,记忆力好,接受能力非常强,正是读书的良好时期和关键时期,应该抓紧时机多读一些好书,背一些好诗,记一些名句,这些知识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学校根据中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编辑专门针对学生的文学材料(诵读诗文集等),另外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熟背除课文之外从诗经以来各个时期中所挑选出来的诗、词、曲、优秀的散文、学习和记忆的名句和格言。另外推荐中外名著,具体指出哪些书你高一时必读,哪些书高二必读,分别给予学生具体而系统的指导,并在每年举办读书节促进阅读活动的开展。

第五个途径是对俄交流。利用我校优秀的俄语资源和与俄罗斯近邻的有利条件,派教师到俄罗斯深造互访、强化俄语教学并积极创造条件普及俄语,坚持举办好暑期俄语夏令营、每年一次的中俄联谊校等友好交流活动,深入对俄罗斯人文知识的学习,开拓国际视野,丰富师生的人文素质。

四、人文教育的方法

1.首先是学习和实践,不仅要学习人文知识,还要依照知识所体现的精神去践行。尤其强调道德实践,如:开展“让雷锋精神永驻校园”、“感动校园人物评选”、“八好班集体建设”“学生干部制度改革”等活动。在平凡小事和日常的道德实践中逐渐体悟道德的影响力,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逐步提升道德修养水平。

2.熏陶:实际上就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要靠教师的人格以及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因此,学校特别重视师德的培养,要求教师“正己、敬业、爱生”。作为一名教师,品德要勘为学生的楷模,行为堪为学生的榜样,学识勘为学生的师表。

还要着力建设一种高品位的人文环境,特别是在精神环境建设方面,着重强调团队精神、群体意识以及师生的面貌作风。力求在学校中营造积极进取、人际关系和谐、敬业乐群的人文环境。

3.感悟、反思:通过开展主题班团队、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形式,促进学生对道德的反思和提升。4.内化:有了感悟和反思的前提和铺设,学生在人文教育方面领悟到的知识就会提升、内化为个人的人文精神和能力,再把人文精神和能力转化为行动,这就达到了“内化”的境界。

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观 1.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我们提倡的教学模式是双主体互动式,主要采用“导学案”的方法,09年全体高三教师去伊春友好三中进行了观摩学习,还派骨干教师参加了省里举办的两次课堂教学现场会,为此专门设置了每天的学科自习课、教室安装了便于课堂展示的黑板、改革教学评价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2.改进评价方法,使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除了用分数评价学生,我们还把学习习惯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方面,要求学生“大声发言、规范答题、反思错题、精炼课堂笔记”,引导学生优化学习过程。

我们还改革评优制度,每年按综合素质评定的六个方面开展“百名标兵”的评选,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让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中发生的方方面面都记载在里面,这是他三年学习生活的详细历程,学生在翻阅时肯定会有所感悟和启示。在学生的教育评价方面,发挥和改革的余地还很大,我们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更加具体合理的调整评价的办法。

六、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管理 1.学校的管理要做到“目中有人”

管理的“目中有人”指的是在处理人和物的关系的时候,必须坚持先人后物的原则,不能先物后人,更不能见物不见人。如学校的各种设施设备一定要发挥作用,为师生服务而不能束之高阁成为摆设。

如何看待学生与分数的关系,也是一种处理人和物的关系,分数就是物,学生就是人。不能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惜牺牲学生的健康,我们坚持每年一次的环城赛、体育节、兰、排、足球比赛,远足鼓乐训练等活动,家长和老师从不理解到认同和支持经历了一个过程,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对提高学习成绩是有利的。2.重视观念在学校管理当中的导向作用

我们在长期的实践和概括、提炼后,将学校的群体精神浓缩为四个字:求真务实。强调“校兴我荣、校衰我耻”,这些观念在管理中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3.发挥情感的亲和力与凝聚力 在学校管理中,校长以学校为本,学校以人为本,学校管理应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人都有丰富的情感,在工作和生活中,这种情感具有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是一种亲和力和凝聚力。有了情感,人才有同情心、才会对别人理解、才有爱心、才会有热情。因此在管理中,要尊重师生的人格,要宽以待人,还要经常给以激励,营造一种博爱的气氛,使每个人都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和浓厚情感的激励。

课改五年来的教育教学成绩及经验教训的积累为我校的特色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通过人文特色化发展之路,培养具有高度人文素质的学生,将呼玛高中建设成为具有浓厚人文精神的学校。

2012.5.22

篇2:优秀家风学校人文精神

中国教育报    2003-05-25  天津市南开中学 康岫岩

天津市南开中学原名天津南开学校,从二十世纪初爱国教育家严范孙、张伯苓创办至今已1。在南开校友中涌现了一批政治、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名人,笔者任这所学校校长已,以己之见,其办学独到之处可以归为4个字:南开精神。

南开首任校长张伯苓深感国家缺乏振作有为之才,将创办南开学校的目的定位于矫正民族5大弊病,培育救国建国人才。南开学校“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8字校训,就画龙点睛地体现了南开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南开建校100年,这个校训代代传承。

南开精神的爱国、乐群、敬业,崇尚科学,追求发展,是学校之魂,成为团结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温家宝总理曾在南开就学。1984年,他为母校建校80周年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写道:“随着光阴流逝,过去许多事情都记得不那么清楚了。可是在南开6年的生活却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南开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在工作和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可以说,中学时期是我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人生观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在南开中学所接受的思想教育,为以后参加革命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南开中学不但仍然保持着优良传统,并且与时俱进,融入了时代的内容。多少年来,新教师、新学生一入校即开始“入轨教育”--入南开精神的轨道。学校提出:“让南开的教育为学生终身学习、终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健全的身驱及心理品质,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兼备,智商、情商皆高,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两翼齐飞。”

以德育为例,这是南开100年来从未淡化过的传统。近10年中,南开学生基本进入重点大学,但它不是用减少德育、体育等取得的。南开的德育、体育活动由始至终,高三期间更为加强。全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分学校组织、年级组织、班集体组织,均纳入大课程中。每年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就有6大类24项,其中贯穿一条主线:以杰出校友周恩来总理为人生楷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南开有自己传统的教育内容,又有很多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形式,使学生、老师一走进南开园,很快就融入一种爱国、乐群、敬业、文明的风气和氛围中,这种氛围促使他们“潜心默修,敦品励学”。

南开精神中起支撑作用的是人文精神。科学教育,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知道“怎么做”,掌握“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人文教育作用于心灵,让学生知道“应不应该做”,二者共生互动。人文精神是学校的脊梁。

篇3:优秀家风学校人文精神

一、在学校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凝练人文精神

培育学校文化精神, 离不开厘清学校发展的历史文化脉络。1945年秋天, 八年抗战烽烟开始消散, 举国上下探求教育兴国的办法。中共川东地下党负责人、红岩英烈江姐的丈夫彭咏梧指示, 创办一所学校培养党的新生力量和革命事业接班人。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给予建校大力支持, 亲自担任学校董事长并为学校命名题书“育仁”, 含培养有仁心、仁德的志士仁人之意。学校由中共地下党员出任第一届校长, 在解放前夕保存了党的地下组织和一批革命志士和民主人士, 为重庆的解放贡献了力量, 成为声名远播的红色历史名校。

新中国成立后, 学校办学规模扩大, 由石船镇太虚寺迁至龙兴镇。石船、龙兴地属于乾隆二十四年“江巴分治”的仁里二甲, 龙兴古镇是南下鱼嘴出川、西越铜锣山进城的旱码头, 系民间风传明朝建文帝避难之地, 自古商贾往来, 人烟繁盛, 大有淳朴厚重的仁义之风。七十年里, 学校名师辈出, 英才济济。老教师艰苦创业, 数十人发展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家、享誉全国画坛的画家、省市级党政领导。校友勤学精进, 数百人成长为平叛西藏暴乱的将军、航空空气动力研究的专家、中科院和中科大等高校的博士后以及地方干部。学校是名副其实、誉满巴渝的将军摇篮、博士摇篮和精英摇篮。由此可知, 贯穿学校发展始终的文化主题, 就是“居仁里, 以仁心仁德培育志士仁人”, 其核心精神价值集中于一个“仁”字。

二、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学校精神的学理依据

培育学校精神, 要建立对民族优秀文化高度自信, 打通自身文化精神内核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联结点。育仁中学的“仁”, 有着厚重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为“亲也。从人二。忎古文仁, 从千心作。”千万人心意相通, 同归于仁。老子提倡“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一种超世俗的、符合自然之道的天性自然流露的仁, 提出“与善仁, 言善信”, 与人相处要真诚仁爱, 与人言谈要讲求信用。而在《论语》中, 按照语言学家杨伯峻先生的统计, 出现最多的“仁”字达109次。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第一次提出了“仁者人也”、“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哲学命题, 建立了一套以道德之“仁”为本体、以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为终极关怀的“仁学”理论, 它包括孝、弟 (悌) 、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这些重要思想, 奠定了古典儒学的基本思想模式。孟子沿着孔子“仁本礼用”的思路, 提出了“仁义礼智根于心”, 建立了他的“性善”论和“仁政”说。荀子继承了孔孟仁学的基本精神, 主张“王者先仁而后礼”, 强调了道德之“仁”对于修身立命、治国理民的重要。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仁者, 爱之理, 心之德也。”“仁乃天地生物之心”。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是冯友兰在《新原人》中论述作为最高境界“天地境界”时指出:“这种精神境界叫做‘仁’;行‘仁’的下手处, 就是‘忠恕之道’。

梳理有关“仁”的传统文化思想, 不难理解“仁心、仁德、仁政”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智慧基因和核心价值追求, 完全具备为学校精神提供更肥沃、更深厚的文化土壤, 使师生心灵栖息在理想国的乐园。

三、用传统优秀文化树立学校“四维”精神

用传统优秀文化培育学校精神的目的, 在于立德树人。这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校发展实际, 把人的精神放在第一位, 实现柏拉图所说的“心灵的转向”。育仁中学人文校园建设汲取传统文化智慧, 从四个方面树立学校精神文化理念。

1. 树立“仁者育人, 育人成仁”的核心价值观。

《礼记》有言, 仁者莫大于爱人。教育是爱, 有爱才有教育。作为文化人的教育者, 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要有“我欲仁, 斯仁至矣”的君子情怀和职业信仰, 秉承儒家的忠恕之道, 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为仁由己”的自觉担当, 在引领学生人生成长中, 实现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教育理想。

就受教育者而言, 读书求学要立志做第一等人, 仁以为己任, 做顶天立地的志士仁人,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立身务本, 在家行孝悌。行事亲民, 出世建功业。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勇于“杀身成仁”, 必要之时以大无畏精神不惜牺牲自己, 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追求“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大丈夫人格, 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无敌于天下。

2. 树立“为政在人, 以德行仁”的管理文化理念。

孔子以其思想家的远见卓识, 提出“仁者人也, ”“为政在人, 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施政的中心在人, 治道的根本在树立道德之仁, 管理规范则以道德之仁为依据。为政在人, 强调学校管理“以师生发展为本”,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关爱师生, 不断满足教师“仁心”的职业道德完善和学生“仁德”的人格塑造, 提升校园整体文化素养, 使学校管理向文化管理、柔性管理过渡, 体现人文关怀。

以德行仁, 强调管理“以学校发展为本”, 坚持德育首位、教学中心, 确立以仁为根基的“礼义忠勇智信诚敬廉谨”等传统道德, 激励和规范学校主体师生的行为,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组织各种培训、展开各类研究、设计各门课程等, 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乐师生之所乐, 自觉增强民主决策意识和群体的凝聚力、亲和力和战斗力, 让学校生命活力释放的更彻底, 从而提高学校文化管理水平。

3. 树立“克己复礼, 以友辅仁”的行为文化理念。

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时指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复礼以克己自修为前提, 克己则以符合礼义为归宿, 内修自省与外在规范的统一便是仁。克己复礼, 为仁由己, 就专业教师而言, 克己复礼要求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自觉承担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依法执教, 规范从教, 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 教学科研有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益者三友, 友直, 友谅, 友多闻。如果同正直、信实、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是大有裨益的。于是曾子提出“以文会友, 以友辅仁”。以友辅仁, 强调学生校园生活中善于结交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 互相砥砺, 在学业和道德两个方面互相促进互相学习, 更好地提升自我修养。这就需要学校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搭建学生合作共生的平台, 培养学生以“恭、宽、信、敏、惠”五仁为代表的志趣爱好, 用看得见的行为方式来强化一种看不见的教育目的, 增强活动育人对学生心灵体验的作用。

4. 树立“仁者乐山, 里仁为美”的环境文化理念。

从大环境方面而言, 育仁中学地处两江龙兴工业园区核心, 地处古镇南瓜山, 远眺玉峰和铁山, 御临河环流而过, 有着人杰地灵的山川形胜。仁者乐山, 即为心中有爱的仁者, 仁慈宽容, 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 和山一样平静稳定, 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像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 站得高, 看得远, 每临大事有静气, 任凭风吹浪打而不惧, 拥有一个博大而精深、丰润而宽厚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育仁中学每一个人在欣赏、体悟大自然之中, 升华仁心仁德境界。

就小环境方面而言, 视听所及皆可“里仁为美”。学校环境规划首先是要为人修身立德服务, 让人享受到宜人的文化环境, 使身心得到休养。通过以传统经典道德元素装饰的教学楼园景、运动广场、道路亭台、文化墙等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体现“仁者以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 使整个校园遍布仁德之风, 达到人与人、人与物、身与心的和谐美满, 享受到“求仁得仁”回归自然的自得之乐。

篇4:优秀家风学校人文精神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

学校体育是一门融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为一体,兼有自然、社会、人文等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往往起到其它课程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阵地。

人文精神表现为探索人性、人生、人权、人的本质以及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提倡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遵循人的本性而生活。体育教育应当关注生命、关怀人生,把促进人的最大可能的发展视为终极目的,为人的潜能、人的理性、人的感情、人的创造力的全面发展提供各种条件。从事高等体育教育的教师都应把人文精神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

体育蕴含着无数丰富深刻的人文知识。当前全国各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和许多内容也涉及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美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多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校体育的内容由实践和理论两部分组成。近年来,理论部分特别关注健康与体育文化和终身体育的内容在大幅度地增加。体育课也开始注重学生的爱好兴趣,并根据他们的年龄和生理特征设置选项课。这样,既为学生开拓了体育视野,增强了他们参与运动的自主性,也说明学校体育正朝着人文体育的方向迈进,为体育教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践课的内容,既要有健身、锻炼、娱乐的实用价值,又要对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作用。任何一个体育项目,都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教师要善于去挖掘、去利用。另外,大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体育课应该让他们多尝试、多体验不同的运动感受,具备广泛的体育兴趣、体育文化素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及多种运动技能,使他们感受到学校体育中的全面教育,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即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人文精神。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一,要从教育指导思想上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的主体是人,核心是人,目的也是人。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需要教育的客体,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难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自由、和谐、关爱、平等的体育教学人文氛围。

第二,要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使其都学有所成。因而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针对当前学生自我意识强、正确的主体意识薄弱、遇事好感情用事、多具盲从心理的现象,教师要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强化主体,促进主体意识不断发展和提升,如能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不断地发展、完善自我,认识到自身存在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种种错综繁杂的关系,既能认识自我,又能认识非我。能及时发现问题,经过信息反馈和处理,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自我的行为或目标,等等。

三、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和反馈在课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它不仅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性的丰富和发展。

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通过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竞争与合作,发展其个性,并在体育活动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了解和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要解决好教学中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矛盾。“分层教学法”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较好的方法。教师在保证教学标准基本的前提下,按学生的运动基础将其编成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从个性差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考核等,都做到相应的优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要求的教学内容,使他们在知识、智力、能力等各个方面的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四、创造人文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环境的人文化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对体育教学显性环境的设置体现人文关怀;二是建立良好的、充满人生的、民主平等的体育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主要是在室外场地进行,场地器材是创造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的环境、氛围、组织形式,必须突出直观互动的特点,在设置上充分给予教学对象能够自主、自愿参与、展示、发挥和尽兴的空间。应充分照顾到教学对象渴望拥有必要条件,在组织形式、场地条件、器材到利用教育资源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尽兴发挥的空间,从而使教学双方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正确引导,循循善诱,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实践中,对体育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真正有所感触、有所感动。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即隐性教学环境)。体育教学隐性环境的人文性具体体现为平等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民主、活跃的教学环境等学习氛围。健康积极的人文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相反,则降低学习效果。积极的课堂氛围就是热烈与深沉、恬静与活跃、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在这里,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课堂上听不见教师呵斥,看不见僵局和苦恼的阴影,有的是教师适时的提醒、恰当的点拨。各种情景(场地、器材、教师、学生、语言、动作、音乐等)相互交融,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营造出“润物细无声”的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这也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五、在教学评价中体现人文性

体育教育评价正从单一的技术和单纯的生物观中解放出来,吸取人文教育的精华。学校体育教育评价体系只有把科学性、人文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体育教学评价实践中体现人文精神,应做到:第一,评价的内容应全面,既要包括对学生的考核,还应包括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和期望,以及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等等。第二,应强调对过程的评价。过程评价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充分的调节作用,特别是能照顾到学生的先天能力差异,能及时反馈、有效解决每个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矫正或鼓励,使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不断得到关注。第三,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以及评价过程中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应充分考虑他们对运动的兴趣、爱好、运动素质等个体差异。在具体评价中一般采用鼓励、引导等积极的方法,以保护学生的信心。在评价过程中重视主体需要,与他们充分地交流,重视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以协商对话的方式消除分歧,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曲宗湖等,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何红英,走向人文化的校园体育文化[J],宁波大学学报,2004,(2)。

[3]余涛,对体育教学人文化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1)。

[4]侯柏晨等,论体育教学人文观一意趣[J],体育文化导刊,2003,(1)。

篇5:优秀家风学校人文精神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幸存下来的人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老师来到学校,他就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他在信中这样说: “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高中或大学的人们枪杀并焚烧。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的请求是:请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度教育但却像文杰曼那样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学生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学校教育不能只是机械地灌输知识,而是将知识化为修养,这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严谨的科学观和精神的体现。学校教育是对人性的全面陶冶和发掘,对生命意义的揭示,因此学校教育需要与人文精神结合,造就勇于进取、善于创造、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

人文这个概念,有“人的(人本的、人道的等)+文化、文明的”意思,其特点恰恰在于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人的需求和保障、人的情感和意志等价值性内容,即“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特点在于是从一定人的立场出发,一切为了现实的、具体的人。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即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公正、文明、健康、祥和等社会目标的一个支撑点,也是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老师应站在教育的前沿,顺应时代发展,以实际行动促进学校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以此寻求最佳的结合点。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人文素质教育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文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人才是有层次、有类别的,每个人的才能及其所获得的成就自然存在差异,社会需要各种类别,各个层次的人才,一个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那他就是一个事业的成功者,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学校教育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则重视不够,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一切创造潜能,主动地改造环境与社会,从而使环境、社会与人处在一种充满创造的良性互动的适应状态。让因材施教成为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前提之一,要树立起学生对自己的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就必须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真正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向上、勇为人先的内在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敢于拼搏的人格品质,以推动他们人格的不断完善。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只要老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构建起优良人格的,人文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适应与创造的一致性,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了“人文精神”教育的行列,有的学校正在计划或已经推行了具有导向性的人格教育课程,因此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人文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

★ 优秀议论文

★ 真正的拥有优秀作文

★ 洗心优秀议论文

★ 初中议论文优秀

★ 中小学优秀议论文范文

★ 议论文优秀范文700字

★ 优秀议论文:浅谈不文明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优秀议论文

★ 优秀议论文范文800

篇6:优秀家风学校人文精神

教社科[200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了表彰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鼓励广大高校研究人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勇于创新,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更好地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部在对原《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制定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附件: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二

附件: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奖励高等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鼓励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育部设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工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三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每三年评选一次,包括下列奖项: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奖(人文社会科学);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论文奖(人文社会科学);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研究报告奖(人文社会科学)。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传播普及,设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普及奖(人文社会科学)。

所有奖项分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第四条教育部设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奖励委员会),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各学部召集人和教育部有关司局、有关

单位负责人组成。奖励委员会负责审定评奖方案、聘请评审委员会专家、拟定获奖名单和奖励等级等。

第五条评审委员会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专家应根据申报项目的学科分布等具体情况,从全国范围内遴选在相关研究领域内学术造诣高、学风优良的专家学者组成。

第六条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由奖励委员会授权负责评奖组织等具体工作。

第二章申报条件与组织

第七条普通高等学校均可按要求推荐申报。申报者资格为:成果公开出版、发表或向实际工作部门提交研究咨询报告期间,正式人事关系在高等学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

第八条推荐申报成果包括著作(含专著、工具书、古籍整理、译著)、论文、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以及普及类成果(教材、教辅和文学艺术类作品除外)。

第九条申报人应按规定填写申请表,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申报材料须真实可靠,符合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规定。

第十条 地方院校和其他部委院校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为单位,教育部直属高校以学校为单位(以下简称申报单位)限额推荐申报。申报单位对申报材料进行汇总、审核后,在规定日期内集中向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交。奖励委员会办公室不受理个人申报材料。

第十一条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推荐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审查的主要内容为推荐奖励范围、成果形式、申请书等是否符合要求。所有推荐材料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进行公示。

第三章评审标准

第十二条获奖成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资料翔实,数据准确,逻辑严密,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体现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的统一。

第十三条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应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填补了本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推动了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

第十四条应用研究类获奖成果应在解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上有所突破,为党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决策咨询意见和建议,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十五条普及类获奖成果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阐释解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传播普及方面产生良好社会效果。

第四章评审原则与程序

第十六条评审工作坚持质量第一、宁缺勿滥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申报者不参加奖励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

第十七条 评审采取集中独立评审的方式进行。评审委员会专家依据本办法规定的评审标准,独立对申请材料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提出获奖人选和奖励等级的建议。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评审委员会作出的获奖人选和奖励等级的建议进行复核。

第十八条奖励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听取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评奖工作情况汇报,审定获奖成果名单和奖励等级。

第十九条拟获奖成果名单自公布之日起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进行为期1个月的公示。

第二十条 奖励委员会向教育部报告评奖结果,由教育部批准、公布评奖结果并授奖。

第五章异议与处理

第二十一条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如有异议,均可向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异议应以书面形式(包括必要的证明材料)提出。单位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并写明联系人姓名、通讯地址和电话;个人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并写明本人的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和电话。不符合本款规定和要求的异议,不予受理。

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有异议的材料组织专家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并报奖励委员会审议裁定。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提出异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保密。

第二十二条推荐单位或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奖励的,经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核实,通报批评或取消其参评资格。

第二十三条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奖励的,经奖励委员会核实并报教育部批准后,撤销其奖励,追回奖励证书和奖金。

第二十四条参与评奖活动的有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泄露秘密,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第六章附则

篇7:对家族精神的认可随笔:家族家风

幼时,经常听家里的老人说起我们祖辈的事情,但由于年代久远,现在回忆起来已是一片模糊,只是记得一些皮毛而已,如,我的大爷爷很有经商天才,年纪轻轻便积累了一些财富,后来因为受到某些刺激,含恨吞鸦片烟弃世;我的六爷爷,也是天赋异禀,只可惜未成年便离世;还有一个祖先,在解放前夕遭遇猛虎,最后被啃得只剩下一些骨殖••••••似乎都是以惨痛的记忆居多。有时候我想,祖辈们能够幸存下来的,他们一定是人生的强者。

回首祖父辈的前尘往事,他们所经历的磨难真的很多,但幸存的人最终都咬着牙挺过来了,并且都活得很塌实。我爷爷成了国家工人,在镇粮所工作,退休后,我爸爸“子顶父职”,五伯父去了露天矿当学徒,后来成为了石油公司的一名员工;五叔公成了镇供销社的职工,后来他的孩子们也争气,都成为了国家工人;至于二爷爷家的大伯父则成为了我们梁家的第一个大学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科学院搞科研;晚叔公家因为当年要建设高州水库,必须要搬迁,所以举家去了阳江,他的子女主要以经商为主••••••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大家都很认真工作,安心生活,精心照料着下一代。

梁家子女都有着一颗积极上进、开拓进取的雄心,都能够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开创美好的生活。无论是经商的娟姑,还是务农的我的父亲;无论是机关单位上班的表姐,还是做家政服务的我的姐姐……他们都用辛勤的劳动换取生活的所需。无论积累的财富如何,但是他们都热爱生活。

在梁家,有着一个很好的传统,那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守望相助。曾经听邻居唐家二爷爷说过一些关于五叔公和大伯父的故事,说当年五叔公虽然只是读过几年私塾,但是很好学,用箩筐装着书来看,大伯父要上学了,因家境贫困无法支持,五叔公便担负起了教育大伯父的重担,大伯父是没有读小学便直接考初中的,后来便到城里读高中,再后来便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当然,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照顾也数不胜数。就拿我们的老家的建设来说,近年,如果没有叔伯们的鼎力相助,老家的面貌也不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或许,这都应该归功于我们梁家的优良传统吧!

在梁家,还有一点是非常值得称道的,那便是精神力量的感染!我能够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此。小时候,家里的老人说得最多的便是大伯父如何,两个堂哥如何如何,后来表姐考上大学了,又说表姐怎样怎样••••••原本资质平平的我,硬硬是被奶奶她们唠叨着“逼”进了大学,一直到今天,我依然把堂哥们和表姐奉为我的精神偶像!后来,堂弟、堂妹们在我们的影响下,也相继进入大学深造。不明就里的村民都说我们梁家风水好,是出人才的地方,其实,哪里关风水什么事呢?只不过是有人给我们树立了个榜样,我们“有样学样”而已!

梁家的兄弟姐妹感情深厚,尤其在我的祖、父辈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说,五叔公和晚叔公,他们之间的兄弟情谊着实令人感慨。前些年,晚叔公虽然也一大把年纪了,心里面却总是牵挂着五叔公,只要一有时间便想方设法从阳江市下来探望……大伯父也是!他和五叔公、晚叔公的年纪相仿,虽然是叔侄关系,但更多的时候在我看来他们更像兄弟!无论是在新疆工作的时候,还是退休之后,大伯父也总是惦记着家里的亲人,有空便会寄家书或打电话问候……至于我们的父辈,也继承了这个优良的传统。无论谁家有红白喜事,无论多远,他的兄弟姐妹们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在我奶奶病重期间、去世的时候,亲人们基本上都见了她最后一面,作为孙子的我着实感动!“血浓于水,亲情无价”这一点是我们这一代必须要认真向祖、父辈们学习的!!

有时候我想,一个家族除了靠血缘和亲情维系外,还可以靠什么呢?从梁氏家族成员的身上我似乎找到了答案,那便是对家族精神的认同!时代在前进,我衷心希望我们梁氏家族能够秉承传统,不断发展壮大。

篇8:优秀家风学校人文精神

1 学校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即精神文明。中国文化的人文意蕴, 源远流长, 人文一词, 已见成书于殷末周初的《周易·贲卦·彖传》,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 人文也”, 人文是“化成天下”的学问。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的态度, 从体育的角度来看, 人文精神体现在从事体育的动力、方法和对科学结果的态度。在现代教育中, 体育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 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体育不仅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思想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意志作风, 具体表现为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学生的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同时体育对美育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体育不仅可以使学生练就一副健美的体魄, 而且可以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美的动作、美的仪表、美的心灵, 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和创造能力。体育充满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完全可以渗透人文精神, 使学生不仅能得到具体的体育专业知识, 而且能够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熏陶[2]。

2 人文精神融合于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2.1 现代教育理念的客观要求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 成功的一半在理念”,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主宰其改革和发展的灵魂。当今, 国内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是要转变目前国家社会“重物轻人”的倾向, 树立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素质教育思想。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办学宗旨和指导思想上必须贯彻执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升个体人的素质和能力, 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 为人的发展打基础。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 不仅要使个体具有健康的体魄,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自身的物质保障而且还磨练人的意志品质, 培养人良好的心理状态,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思想和精神保障。体育教育的对象是人, 体育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体育运动中夺标固然重要, 但是夺标只是是育人的载体, 如果把夺标当成终极目标, 必然会造成主体迷失、人性沦丧。高校教育应该在体育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去育人, 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术的同时, 去领悟做人的道理, 然后再让这种具有思想和人格魅力的技术去体现他们做人的水准。未来体育追求的技术就是这种人格与动作融为一体的“增殖技术”, 即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技术, 而不是那种缺少思想和人性的技术, 培养的人应该是内在人格和外在的动作融为一体的人。因此我们在体育教育上要多融合人文思想和内容进去, 在教育过程中要改变原来“重物”的现象, 把注意力和着重点放到全面“培养人”的方向上来特别是对体育院校和体育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注意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人文教育。在我国的古代习武者就讲究“内外兼修”、“修身养性”、“练武先修德”以达到文武双全的境界, 这就是一种朴素的人文思想, 也是早期体育与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具体表现。体育与其它教育相比较, 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练习手段和方法, 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 也就是说体育教学应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

2.2 新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下体育自身的客观要求

奥林匹克主义给竞技运动设置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目标和方向, 它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 强调体育的真、善、美, 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 进而促进一个维护人尊严的、和平的社会建立。奥林匹克主义的精神核心是积极乐观的生活哲学, 奥林匹克主义强调人通过自我锻炼、自我参与, 而拥有健康的体魄, 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积极追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创立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奥林匹克理想, 以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教育青年, 促进青年身心的和谐发展。要实现顾拜旦的这一理想, 就必须要把体育与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有机的融合起来。把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融入现代体育的宗旨, 在于推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文明与文明以及人的灵魂与体魄之间的和谐发展。只要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 才能实现新的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下的体育的自身价值。

我国部分运动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原因在于他们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只明确了竞技的奋斗目标, 却没有树立更远大人生的追求目标, 导致他们昙花一现, 这是国内落后的体育观念所致。中国足球队员总是在少年时代出人意料地达到运动生涯的巅峰, 而后迅速衰退。2004年的国奥足球队曾经在亚青赛上击败过韩国队, 并因为在2001年的阿根廷的世青赛上的惊艳表现而引起了广泛关注, 被誉为“超白金一代”。但是由于这些运动员过早地进入专业化训练, 过分追求训练的长时间、高强度、规范动作, 过分追求比赛的名次和成绩, 枯燥、单调、军事化的训练使得少年球员普遍缺少正常的文化知识教育, 从而导致了他们的人文精神严重缺损, 难以在竞技水平上更上一层楼。最终在雅典奥运预选赛上再次败给了韩国队, 无缘2004年雅典奥运会。而反观韩国足球队之所以能在技战术水平和成绩方面领先亚洲, 成为中国足球队的噩梦和不可逾越的坎, 恰恰就是因为他们的队员具有这种勇敢顽强、团结拼搏以及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人文精神。原韩国国家足球队主教练希丁克发现韩国队员踢球对国家有罕见的责任感, 但教练缺少情感的投入。为此, 他把吃饭的小餐桌改为大餐桌, 让队员经常与教练沟通。他还坚持平均分配、不当面训人、与队员同吃及同运动等。韩国足球队创造的奇迹足以说明正是情感和责任感的相互作用, 使队员们产生了激情[3]。

以上案例虽然是竞技的范畴, 但说明了人文因素在体育中的重要性, 可见改进体育教学, 把身体锻炼与人性修炼整合起来, 系统地“健身育人”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2.3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 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 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精神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在现代学校教育中, 体育已从单纯的肌肉活动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 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 既是锻炼又是娱乐, 既是运动又是教育, 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4]。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 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 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 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自信不止是体育精神的精髓, 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更成为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 其魅力就深藏在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体育及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文化活动。

3 学校体育教学中强化人文精神的途径

3.1 坚持“以人为本”, 实施“快乐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强制性教学的方法和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从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入手, 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快乐和好处, 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愉悦地参与到体育教学和锻炼中来。要达到这一目标,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体育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素质修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 多鼓励学生, 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 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信心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找到自身的价值, 享受到快乐。

3.2 坚持身体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并重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注重身体健康教育也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身体健康教育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好处和快乐, 让他们有进行体育锻炼的直接愿望和动机, 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 还要让学生在心理上对体育产生的不是抵触和害怕的情绪, 而是喜爱和乐在其中。

3.3 用体育明星的成功故事引导学生

对青年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体育明星的感召力也是很大的, 许多学生往往是在体育明星成功事例的影响下而决心献身于体育事业的。在体育教学课上穿插一些体育明星成功的故事, 向学生揭示怎样发现问题, 用什么途径去解决问题, 怎么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等等[5]。

3.4 在教学模式中体现人文管理

教学模式根据课型而设计充分体现人文因素。在体育课的教学中, 有理论、实践和训练的课型, 教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选择有利的教学环境, 创造和运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体现人文管理。在讲授示范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活动的中心, 是教学信息的提供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要了解哪些是形成智力技能, 哪些是形成动作技能的知识点, 确定重点、难点、易犯错误, 精巧设问, 标准示范, 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和技能, 成为学生知识的引路人和点拨者。在分组探究教学模式中, 教师讲解若干问题, 提出学习目的任务, 提供动作要领, 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练习, 让学生一直处于活动的主体地位, 从学习技能、熟悉技能到掌握和巩固技能,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但应该注意, 不能在选择教学模式时一味追求“秀”, 应考虑学生实际, 注重实际效果, 把多种教学模式综合起来用。

3.5 体育和校园文化相结合

体育文化的传播就是大力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 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 以人为本, 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去了解社会、去接触社会, 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 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4 结语

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思想下, 人文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虽然, 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 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为终极目标, 但体育教育也是实现学校整体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实施学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身体、生理上的健康,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也要让学生学会享受体育, 在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 学会释放自己的情绪, 培养自己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情绪和心理, 享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目的。

摘要:我国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那么教育就必须适应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要“以人为本”, 体育是德、智、体、美、劳中的一个方面, 体育教育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 在体育的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 让体育为人的全面发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文章着重分析学校体育中的所体现的人文因素, 探讨研究人文科学融合于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及其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学校体育,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薛继升.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创建的研究与实践[J].体育学刊, 2004, 11 (5) :72.

[2]黄振洲.体育专业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体育学刊, 2004, 11 (3) :63.

[3]宋继新, 郝光安, 张威, 等.创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EB/OL].www.XINGHUANET.com, 2004-09-09.

[4]赵敏, 刘圣广.论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E B/OL].中国网, 2004-09-14.

上一篇:论90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下一篇:载客人中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