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

2022-09-05

第一篇: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

【摘要】医学研究,不仅要具备科学精神,还应该不忘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所在,是进行医学研究的必要前提。没有人文精神,医学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文精神在医学研究的进程中确有偏离;所以,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人文精神医学研究偏离与回归

医学,是伴随人类出现的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会谨记最初的医学生誓词:“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所以说,为人谋福祉是医学的初衷,以人为本是一切医学活动的落脚点。医学,不应该是冰冷的仪器检查,而是温暖的人文关怀。作为医学生的我们,应该及早培养医学人文精神,传承医学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能。

其实,我们有时候也会很迷惑,为什么现在社会上医患关系如此紧张,到底因为什么原因让医患矛盾日益尖锐呢?至今印象深刻的2011年,多起医疗纠纷、医生被打被杀案在全国陆续发生,某些医院的医生为求安全甚至头戴钢盔工作。一时间,风起云涌,医患矛盾一触即发。很奇怪,受害医生都是在治病救人,为什么最后确成了病人的刀下亡魂呢?不置可否,社会舆论往往会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医生和医院,即便尖锐的医患关系不全是医生造成的,我们也应该适时反思:现代医学对病人缺少了人文关怀,重塑医学人文精神是必然趋势。

一、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精神的核心

医学,不仅要求医生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和精湛的诊疗技术,同时还要求医生对病人切身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这正是医学独特的地方所在,因为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这就使得医学不同于其他的自然科学,而具有人文色彩。医学在本质上是“求真、崇善、尚美、达圣”的事业,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科学精神是医学的躯干。我相信,即便再过分的强调都不足以表明健康和生命对人的重要性,这也从一个角度表明了医学对人类社会的不可或缺。医学的发展和文明水平,体现了社会对生命价值的探索与重视。

我们都期待着出现更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更有效的药物,祛除疾病,获得健康,延长生命。医生们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到医学研究中,设计实验,反复探究,正是这种坚韧的科学精神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难道说,高度文明的医学诊疗水平就能够完全满足病人的需要么,答案并不这么简单。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医学更该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因为这才是人和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最大区别。医生在探索科学的同时,病人不能只是科研活动中的各项统计数据。一直被忽视的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同等重要,同样是评价医学文明的重要量度。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强烈地表现出医学对人文精神的渴求,这是种种医疗问题和社会发展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必然要求。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也是对医生的基本要求——关爱生命、尊重患者权利、营造病人康复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强调医学向人本化、人性化、人文化回归,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让病人感受到来自医生对自己的切身关注。

二、承认医学人文精神的偏离

谈到医学发展与医学精神,我们欣喜于对生命科学进阶式的探索和快速发展的探查检测手段,同时我们不能否认冰冷的仪器拉开了医生和病人的距离。现代医学可以根据生化反应、病理切片,在分子水平上诊断疾病,CT、MRI、超声波让医生找到病变的器官,显微镜让医生看到病变的细胞,生化检查单更是让医生可以根据数据诊断疾病。越是使用先进的仪器,医生越可以看到病人体内更微小的病理改变,而忽略了病人的整体性,过分的关注疾病,就缺失了对病人本身的关心。医学本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体,但是过分的强调自然科学的客观理性,反而造成了人文精神与医学精神的偏离。

很显然,先进的检查仪器正在取代传统的问询诊疗,甚至到医院看病时医生会先让病人去做这样那样的检查之后才开始问诊。我听过一个很荒唐的故事,一个患感冒的病人去看病,医生问也不问先给他开了一张CT检查单。本来只是辅助检查的手段,没想到却成了医学诊断和治疗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医生只对摆在面前的一张张化验单和检查报告作理性分析,省略了正常的“望、闻、问、切”的沟通和交流,也很少去探询患者的心理需求。可是,医生的工作不是对检查数据的信息处理和汇总,病人也不是工厂里量化生产的模具。这种医学人文精神的偏离,究竟把谁变成了机器,医生还是病人。或许,正是医学高新技术的冷峻和客观剥夺了病人本该享受到的人文关怀。

更严重的,有些医学研究完全丧失了人文精神,违背人道主义,为求科学发现进而不择手段,那就是进行亵渎人权的人体试验。最震惊的是,在美国发生的一起研究青霉素的临床试验。根据美国生物伦理问题研究总统委员会的报告,为了测试青霉素能否治愈和预防性病,美国研究人员竟然在1946年至1948年故意让1300多名危地马拉囚犯、精神病患者和性工作者染上淋病、梅毒和软性下疳等性病,其中只有大约700人得到某种治疗。截至1953年底,共有83名实验对象死亡。即使,人体实验是现代医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必经环节,人体实验也经常为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乃至机构和国家所滥用,以致酿成人类医学发展史上的悲剧性事件。

三、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 医学人文精神是相对于医学科学精神而言的, 医学人文精神的偏离表现在医生淡化了对人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对病人的情感体验(同理心)。在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偏离的根本原因之后,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就尤为紧迫。

医学人文精神的复位,关键是医务工作者要强化以人为本的医学观念。医生要关注病人的整体性而不是疾病,提供给病人人性化的诊疗。医生应该明确不仅治愈疾病是责任,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也是医生的责任,而病人有获得人性化医疗服务的权利。医生不能把病人当成毫无感情的实验对象和信息载体,多与病人交谈多倾听,关注病人的心理活动,切忌医疗技术主义。医生要处理好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 才能向着最有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方向前进;同时科学精神内蕴于人文精神之中,会使人文精神更富于准确性、理性化,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促进社会的发展。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医学院应该加大医学生接受人文课程的力度,将人文教育渗透于医学教育之中, 培养有仁爱之心、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医学生。医学生也应该以医学生誓言为警戒,端正心态,不必局限于繁重的医学专业技术知识和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中,认真学习人文课程,体会好医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并以此为学习榜样,塑造医学人文精神。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只是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而社会普遍人文精神的淡化也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所以全面人文精神的复位必然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完善更人性化的医疗政策和医疗保障体制。我相信,只有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才能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全面回归,创造医患关系和谐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文秋林.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探讨.西北医学教育. G40-012. 1006 - 2769(2011)04- 0723- 03 [2]刘阳晨,洪静波. 探究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回归.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2(23):81-82

第二篇:浅谈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气质的培养

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精神培育,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培养新世纪复合型医护人员的必然要求,现代医学生需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及医学理知识、娴熟的医护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人文修养等。人文精神培育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当前,我们要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人文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构建全方位人文教育体系,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努力培养出适合新时代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医学人才。

今天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相应医疗卫生工作也要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不仅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其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首先是“以人为本”。不仅要关心有疾病的人群,还要从提高人类整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全人类的健康。

一、 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具有自然科学性与人文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认识亟待提高。医学,无疑首先是一门科学,但它同时也是一门人学,因而时时需要人文滋润,客观地讲,科学的医学还十分年轻,前科学的医学时代便由人文主义的医学传统占据着,它并不是什么完美的知识形态,它的认识深度、精度都不及现代医学,但它不只是一种前科学的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情调,一种立场,一种体验和一份关切,即一种对生命的人本主义理解和一种人道主义的道德实践。

医学院校应进一步转变单纯医学知识技能教育的观念,提高师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中关心人的成长,培养他们

对生命的重视,对病人的关爱,关心人的精神世界“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二、创新思路,加强培训,多渠道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

目前,我国医学类院校学生的课程设置,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所占比重太小。人文课程以政治理论和外语为主,缺少其它相应的人文课程设置。因此,

我们首先应进一步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人文科学课程比重。课程结构上要确定一个人与其它专业的合理比例,注意科学性与可行性结合,在保证人文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安排适当的选修课,力求为医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如开设哲学,医学史,中国传统文化,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医学美学,人际沟通,礼仪,卫生法学等人文课程。其次,必须加强医学生人文课程内容的学习,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

创造优美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使医学生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被浓浓的医学人文文化所包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一种人文素质的培养,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开展引人人胜的教育游戏或竞赛。使学生们在一起交流信息,感受和见识。教给学生做有意思的事物;指导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外科技、文化、艺术,读书、体育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从而丰富医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医学在校期间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事、做人和与他人相处。达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 根据医学生教育特点,抓好临床阶段教育

在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通常仅在医学教育的前期开展,同时学习的是医学基础课程,而当进入专业课和临床实习期后,并没有专门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临床实习教育阶段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各教学实习医院身上。近些年来各个医学院校都非常重视医学生的临床见习、实习。这个阶段,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社会)的交界期、融合期,是医学生成才的重要培养环节。在这一阶段,人文教育主要的实施者不再是学校的人文学科教师,而是各个教学实习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教育的方式一般也不再是课堂教学方式,而主要侧重于言传身教、现身说法。

总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时代的呼唤和需求,我们要不断探索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最佳的接合点,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依靠人文知识和方法,发展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我国的医学教育必须结合国情,校情,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人文科学知识教育,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

第三篇: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指人的意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或者说,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也可以说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一致;

价值,人的需要及需要的满足复杂多样,因而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也就各不相同,必须有一个标准去衡量人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和合理。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真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科学精神,“科学给人以力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即“求真”。

人文精神,“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即“求善”和“求美”。

首先,科学精神反应的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而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们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摒弃一切虚伪的价值取向。而真理和价值在现实意义中是辩证统一的。

其次,要是我们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的话,那么结果将是造成了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或不懂技术却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最后,科学知识其实也是一种人类文化,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类精神。 如果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科学主义只能是盲目的和莽撞的;如果没有科学精神融入,人文主义只能是蹩脚的和虚妄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第四篇:从医患关系谈谈对当前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

谈人文精神的自我构建

自古以来,医学就被认为是最有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医生从古至今就享有“白衣天使”“妙手仁心”各种赞誉。可是这些年以来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冲突不断升级。从语言辱骂到动刀杀医„„去年哈医大附属一院实习医生被杀事件仍历历在目,今年医患冲突又添血案,10月25日的温岭伤医事件,更让我们浙江的医疗卫生界感到震惊、愤慨和心痛。面对这一起起恶性事件,我们在悲愤之余不得不引发一些理性的思考。

全面分析当前医患纠纷的原因,应该说是多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医学看。医学生命科学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期性、诊疗护理技术的局限性和两面性使得现有诊疗护理技术还不能治愈所有的疾患。然而患方由于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信息处在绝不对称之中,因此充满不信任感,医患纠纷自然易发多发。

二、从患方看。患者对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病情发展估计不足或过于乐观,对正确的医疗处理、疾病的自然转归和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以及医疗中的意外事故不理解,遇到病情骤变和意外,误认为医方没有尽力或诊疗不当。

三、从医方看。一是医院存在违反诊疗护理操作常规和临床核心制度开展诊疗活动的现象;二是医务人员态度生硬,患者无安全、亲切、舒适感,如果治疗效果不能达到其主观的期望,就容易引发医患纠纷;三是部分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够,有漏诊、误诊、误治的情况发生;四是沟通不到位,评价不恰当。医务人员与患方告知病情,沟通诊疗事项时的语气、态度,谈话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对前期或其他医生、医院的诊治的评价等有所不当,在治疗效果不满意时都可成为医患纠纷的诱因。造成以上问题,有医院内部管理和建设等微观原因,也有政府投入不足,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滞后等宏观原因。

四、从社会看。一是社会进步带来的人们的维权意识增强,老百姓对享受优质、适宜的医疗公共服务的合理需求在显著增强;二是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对医学知识和医患纠纷案例的报道和传播,提高了民众的医学素养和患方的监督能力;三是国家现行的信访、维稳等社会考核评价体制的弊端培育了医方和当地政府“息事宁人”“花钱买太平”的心态,客观上助长了“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的社会心理;四是社会转型时期,资源和利益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加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使得医患纠纷成为社会心理、社会矛盾的表达处和转嫁点,在媒体、舆情多元化的背景下,医患纠纷常常转变为社会矛盾集体转嫁、集中反映的舞台。

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态度生硬、沟通不足、医疗技术不过关等等都是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矛盾不断累积、激化就可能发生恶性伤医事件。有调查表明,医患纠纷不单纯是治疗方案问题,而是医生态度问题。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如今的医务人员在当初报考医学院校时都有各自对这个行业的理解、追求和梦想,但当几年过后,有人却把当初的那个美好的梦想丢掉了。医院为什么存在?医疗为谁而做?一些东西被忽略,而另一些却在滋长——诸如拜金、利已、冷漠。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社会不满与日俱增。 何谓医生?妙手仁心!仁爱之心体现的就是一种身体到心灵的拯救。医学人文精神是医院文化的核心。医务人员行医的目的是帮助别人,医务人员最大的敌人是冷漠,医务人员最大的本领是与病人面谈的技巧与能力。目前世界上,命名的疾病6万多种,其中手术可治愈者6%,34%无术无药可治愈,60%的可治愈(自限性);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是伴随医学产生以来同时形成的一种职业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一生非常注重医学道德的修养,在他的《千金要方》一书中,首列“大医习业”与“大医精诚”二篇,这是我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医德文献专论,是高尚的医德与高超的医技两相结合的医德规范。他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他的这种浓厚而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值得学习和提倡的。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之所以把语言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医生的语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

医生多换位思考才能获得病患的理解和信任,对于医生的付出患者应当用理解和尊重来取代无理取闹。

医院在决择时,并未考虑病人利益的最大化,只考虑医院功利最大化。致使医务人员被病人残杀后,网络上一边倒喊“砍得好”。

医患纠纷的发生源于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及其原因在认识上不同。由于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其一定规律。在临床中,同一疾病因病人的心理、生理和家庭环境的不同,往往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医务人员往往不易完全掌握疾病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变化。另外,又由于医院可利用的医疗设备和资源的不同,在医疗效果上也不尽相同。但人们不完全了解医学的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对现代医学又充满期望时,一旦遇到不满意的诊治结果,就误认为医院和医生有问题,加之当前医疗体制存在缺陷等,这些都是引起医患纠纷的原因。

只有减少矛盾的发生,及时化解矛盾,才能有效预防恶性伤医事件。 尽管多数医患纠纷有患者的原因,但我们是不是

在我们抱怨社会对我们不公和苛刻时,我们要首先想到自己的责任。要获得社会的尊重首先要自尊,获得社会的宽容首先要自律。

历史上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医学技术提供服务的同时,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文章认为在医学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兴起的技术至善主义是导致医学人文传统断裂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换,医学需要人文关怀的呼声已开始被医学界重视。但是,人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两者既不可或缺也不能相互替代,而需要保持一种平衡和必要的张力。

由于医学的目的是救治在病痛中挣扎、饱受躯体疾患和精神痛楚折磨的病人,因此,医生除了应具备有用而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 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想途径之一。在西方,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代东西方医学思想的共同特征,古代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并不囿于有病部位的治疗,而是主张机体的整体性康复。他们相信“人体是由其本身的各个部分的一致而又交流着的知觉环构成的,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受到侵袭时,整个身体都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即使人的很小部分受伤,全身就感到疼痛,因为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所以,医生不仅应当注意有病部位的治疗,而且也应当关爱病人。病人躯体上的不适往往也导致精神上的痛楚,更何况疾病有时被视为上苍对人类不良行为的惩戒,病人从而遭受到躯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所以医生舒缓病人的精神压力也有益于躯体疾病的康复。古代医生强调对医疗技术的热爱与对病人的热爱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相信医术的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或者至少减轻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们缺乏有效的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手段,于是他们在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的同时,更注重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病人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病人情感的关照。

医学人文精神传统不仅在医生的治疗活动中延续,也凝结成稳固地体现慈善、博爱精神的医学建制——医院。在医学史上,无论中外,医院的兴起无不与仁爱、照顾和关怀相关。古罗马时期的一位慈善家,为护理贫病交加的患者,变卖了自己的财产,创办了第一家医院。我国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在疫病流行期间,为照顾无家可归的病人,创办了“安乐病坊”。还有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医院”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兴办的“普通医院”,都以照顾和医治贫困病人为己任,充溢着人道主义的关爱之情。

美国著名医学家、人文主义者奥斯勒(W. Osler)指出,“作为医生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在看病人时,应当坐下来,哪怕只是30秒钟,病人会因此放松,更容易交流思想,至少感到医生愿意花时间对他的病人有兴趣。这是医生的基本哲学。” 目前,欧美各国已深刻认识到加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的必要性,许多大学的医学院和临床医院都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和实践训练,以促进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第五篇:让人文精神照亮医学

在深化医疗革新的现在,我们审视当今医学,透过种种近况寻究遮掩在当今医疗事业中的深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的医疗做事中,医疗的硬件设施渐趋完备,而我们的医学人文建设却未能与之同步成长,并显得滞后于迅速完备的医疗硬件。医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制约医疗工作革新与成长的突出课题。

精神心理卫生科,一提起这个题目,大家就会想到那些令人恐惧的精神病人。各种媒体对那些精神病人的描述也让人不寒而栗。我院精神心理卫生科成立于1992年,而我在这里工作只有短短的1个月。问我有什么感受,真是个中辛苦,一言难尽。但我要用充满真挚的笑脸告诉大家,我爱我的工作,我爱这个特殊的科室,更爱每一个精神病人!因为这些有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他们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病症反应,有的发作起来对我们连踢带打,恶语相加,有的发作起来疯疯癫癫,给他们洗发臭的衣服是家常便饭,挨骂受气更是我们的工作内容。但当他们通过我们的医治和护理,病情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尽管他们大多数都不记得自己曾经对我们做过什么。可人性的善良,家庭般的温暖,病人与医护人员兄弟姐妹般的亲情,这在任何科室都无法体会。绝大多数病人,刚入院时,对医护人员是相当排斥的,但我们的宗旨是“视患者如亲人,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病人,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业形象,使每一位病人感到温暖和亲切。”这样才能够赢得他们的信任,才能保持医患关系的和谐健康。这种和谐的医患关系减轻了患者的精神负担,打消了他们的顾虑,让他们能够对我们敞开心扉,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更快地恢复健康。下面我给大家讲述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相信大家听后就会理解我们工作中的辛苦与幸福。曾经有一个不满20岁的病人,来的时候简直就是一座火山,随时随刻向别人喷发他的愤怒与暴力。他用他强壮的身体袭击周围的每一个人,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在伤害自己,对生活失去信心,一心求死。为了其他的病人和他自己,我们有时不得不用束缚带把他保护起来。可就是这位患者竟然咬开了束缚带,用头往墙上撞,护士上前阻止却被一拳打翻在地。大家想一想这样的病人谁不感恐惧。看到他如此具有危险性,治疗他时我真是胆战心惊,根本不敢靠前。然而主任、护士长却对待他像亲人一样,不怕脏、不怕苦,那样耐性细致,那样和蔼可亲,那样不厌其烦。主任拉着他的手问寒问暖,护士长为他擦脸洗衣。我被他们所感动,所折服。我也学着他们主动和病人沟通交流,加强生活护理。在我们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他很快达到了临床治愈,对我们医护人员礼帽有加,感激万千。当这个病人出院时对着我们医护人员深深地鞠躬致谢。那时我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成就感,一种我从未有过的自豪!从那时开始,我更加热爱这个富有挑战性的科室。就是这样经过一天天的治疗与护理,用我们的理解和爱心照顾着他们,既便是再苦再累也只化做一个字“值”!精神心理卫生科也并不是象别人想象中的是个充满铁链、铁锁和铁笼的监狱和牢房。您去过吗?那我告诉您,用病人的话说“很舒适、很温馨、很家庭化、很有人情味”。因为我们突出的是人性化服务,科学的人文关怀融入在工作的方方面面。。先进的治疗、人性化的护理、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管理、舒适的环境,病人和医护人员其乐融融。通过治疗,使他们逐渐摆脱了抑郁和焦虑情绪。有人说,你们精神科的医护人员就是幼儿园老师,只要脾气好就行了。我的内心感受是,长期从事精神心理卫生工作,没有压力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特长应用于自身工作、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面对压力和紧张,学会减缓压力,放松紧张情绪。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斗志为病人服务。回头来看,从事精神卫生护理工作对我自身心态的稳定和人格成长是非常有益处的。我决心,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让我的青春、人生过得更充实,更有价值!小时侯,我的理想是当一位教师。因为它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正所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但我现在可以自豪地说:我找到了比教师更适合我的职业。那就是通过我的工作,医治患者解除精神的痛苦,抚平患者心灵的创伤。这同样也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

所有的病最后都是心病,所有的医最后都是医心。如同阅读,目视手翻,最后的感喟与思考,都在内心完成。让人文灵魂照亮医学,这与医学的意义是一致的。夸大人的生命在医学中的最终意义,是医学人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大医医心,让医生更具人文灵魂使医患联系融入更多的人性体贴,才会使医学成为更神圣的工作。

上一篇:银行业反腐倡廉心得下一篇:优秀小学英语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