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课堂高效化策略

2022-09-11

【案例分享】

“课本剧”走进课堂

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 出现了《木兰诗》这样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的教法一直众口难调, 而这样一首课标要求全文背诵的叙事诗歌更是需要独特的教法。根据本班学情, 我特意选择“课本剧”作为本课授课方式。

在本课第一课时, 我根据课文布局,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由选择所要表演的段落。在确定好每一组的选择后, 向学生讲解课本剧的要素及写法。要求学生小组内部共同研讨, 确定每一个细节, 包括角色的设置, 道具的选择, 人物的台词及神态等细节之处。讨论结束后, 由一位同学执笔, 完成本组的剧本。

第二课时为课本剧展示。本课时设置一名主持人, 由学生来掌控整个课堂。主持人宣布展示开始之后, 按照小组的顺序, 依次上台, 组长介绍小组所选择的场景和人物扮演的角色。展示结束后, 由小组成员向全体观众介绍本组同学的创作思路, 接受观众的现场点评。通过课本剧的展示, 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尤其是木兰与家人团聚一幕, 学生为木兰的家人增加了许多台词, 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 课本剧的展示也活跃了语文课堂, 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语文教学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案例分析】

“课本剧”借用戏剧作品的学习方式, 用改写剧本的形式来学习课本上的文章, 以戏剧的语言来表现文章的主题。在学生创作剧本的过程中, 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及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小说、诗歌及戏剧类体裁作品。

语文课堂注重的是潜移默化, 而不应该是满堂的灌输, 语文教学要做到让学生体验生命意识, 积累语文素养, 获得人生启迪。在语文课堂上有效地注入“体验式”和“陶冶式”的教学模式是语文课走向更高境界的重要途径。

传统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播, 而传统班级授课制度, 又容易产生不能有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学生家庭教育各异, 性格不一, 有的学生善于表达却不擅长实际操作, 有的学生习惯个人学习, 却不适应团队协作。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团队任务, 我特意将“课本剧”引进课堂, 丰富语文课堂, 在吸引学生的同时, 做到教学方法的创新, 学生素养的全面均衡发展。

一场课本剧的成功, 通常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 在正式登台之前, 还有前期的创作需要共同完成。和标准的剧本不同, 七年级课本剧要求学生剧本内容包括:人物表、报幕提示、时间地点及道具等基本信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详细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在创作之前, 将课文做到庖丁解牛式的详细分析, 并做到科学化的分解。根据时间和地点的变换, 制定合理的分幕剧。在不改变原文主要脉络的基础上, 允许适当增减情节, 使故事更加丰富化, 人物更加丰满, 更利于表现主题。在此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做到小组化团队协作, 所有的剧本均由小组同学共同研讨完成, 从课文的有效划分, 到道具的合理选择, 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表现, 并要求学生写下做出这些选择的原因, 以促使他们在对课文整理把握的基础上, 更能注重每一个细节。

在前期剧本创作完成之后, 合适的展示平台是每一个学生既期待又害怕的。这个环节既是对前期工作的展示与验收, 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对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有着很好的鼓励作用。同时, 为表现欲强烈的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可以发掘学生所长, 为他们未来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在展示这个环节, 设置舞台主持人, 所有的道具准备都由学生团队协作完成。同时, 在舞台剧表演的基础上, 增加自我陈述与现场答辩环节。展示小组在展示结束后, 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的创作思路及创作过程, 并接受现场观众的提问。有效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 同时, 也督促他们更好地完成剧本的创作。

将“课本剧”引入课堂, 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师中心化”的教学方式, 将课堂全面还给学生, 老师不再是滔滔不绝的授课者, 学生也不再默默奋笔疾书。全员化参与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既提高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也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课本剧的创作过程, 对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小组化的协作, 改变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做事习惯, 分组、讨论、执笔、展示, 每一处细节都是他们的合作成果。语文课堂不再枯燥无味, 同时, 阅读能力与思考能力的提升也体现在他们的考试成绩中。与未实施课文剧本化之前相比, 学生们的期末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是新课改中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 从“教师中心化”向“学生中心化”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上一篇:小儿急性肾炎并发急性循环充血诊治探索下一篇:高中政治“三查六步”打造卓越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