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制度下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策略

2024-05-26

新高考制度下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策略(精选9篇)

篇1:新高考制度下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策略

新高考制度下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策略

[摘 要]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要以教材为出发点,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有效联系时政热点,努力构建高效课堂。这样才能适应新高考制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政治 新高考制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79

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最终达成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由此可见,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随着新高考制度的推进,高考的考查重点逐渐由知识转向能力,综合性更强,考查的知识面更广,增加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深挖细究,精心设计课堂问题,适时联系时政热点,彰显学以致用。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教材是学习之纲,就算在新高考制度下,高考所考查的内容仍然要从教材中生发。所以挖掘教材是落实高考新制的重要方面。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我们往往是按照教材的章节,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然后进行课外迁移,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如果每一节课都是同样的流程,学生也会产生疲劳感。对教材的挖掘,我们可以实行“逆方向”的策略。在阅读学习教材之前,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要时刻关注任务,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必须把任务解决。学生开始对任务的解决没有头绪,随着对教材内容学习的深入,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多彩的消费》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的消费现状,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本课的考查重点是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扩大内需的措施。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了解到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只有合理消费、收支平衡才能维护经济的正常运转。本课设置最多的是主观题,如结合实际分析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消费。吃透教材中理论性的内容就可以理清收入和消费的关系,组织出全面准确的答案。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一个问题就可以串起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个课堂的基点。问题的设计要遵循趣味原则,有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求答案。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有深度,要点出本节课教材内容的实质,但是也要有连贯性和层次性,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拾级而上”。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循序渐进,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紧紧围绕着“价格”。如问题: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价格的变动对市场经济有什么影响?学生对商品的价格不陌生,即使不学习教材,也能够说出一些影响价格的因素,但是对教材中的价值规律则分析不清。本课中还有比较零碎的知识,如劳动生产率、商品使用价值、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的关系等,要从价格和价值的关系进行分析。所以,“价格”问题就是本课的基点,教师教学时可由这个“点”辐射到本课所有的知识。

三、适时联系时政热点

时政材料是高中政治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根据高考制度的改革,我们已经明确时事政治已成为课堂上比较鲜活的教学资源。我们课堂上学习的“大道理”可以用来解释社会上的诸多现象。如社会现象可以与我们的政治教学内容相联系,哲学道理可应用于各行各业,经济学规律更适用于各类经济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3分钟时间进行“时事播报”环节,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政治课时不多,教学任务比较紧张,但“时事播报”所带来的课堂效益却很高,正符合高效课堂的要求。学生可以提前筛选具有“利用价值”的时事,播报之后,用8分钟时间开展讨论。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比较强,根据教师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大多都能筛选出比较合适的时政材料。

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学习,值日班长在“时事播报”中谈到了延迟退休问题。“延迟退休”是为了解决养老金财政赤字的问题,这就联系到本课将要学习的财政收支平衡的表现和财政赤字的解决办法。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既让学生及时了解了时政信息,还能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经过“时政播报”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能满足新高考制度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

总之,高中政治课堂的高效并不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是否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能力是实现课堂高效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 袁 妮)

篇2:新高考制度下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策略

{转载} 摘要:针对未来新高考制度下高中政治课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从智慧魅力、节约科学、点燃绽放三个层面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阐述了应对策略。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未来高考考生总成绩将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这就意味着政治学科将退出高考科目,考生只参加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如何应对高考的这一新的挑战,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打造高效课堂,就成了摆在每一个高中政治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教师、课堂、学生等方面谈谈新高考制度下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智慧魅力 1.教师要有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笔者认为,要做智慧教师,就必须善于积累和反思。

作为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所教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更需要长期的积累。这种积累包括知识的积累、素材的积累、经验的积累等各个方面。

知识的积累要靠不断地学习和课堂实践,可以通过读书、学习、培训等途径完成。素材的积累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讲座、读书„„

经验的积累主要就是在实践中进行了。亲身的教学实践可以积累经验这是毋庸置疑的,此外,笔者还特别主张观摩听课,从中得到经验或者总结教训,不断积累,不断提升。

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讲的就是人需要常常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的主要途径就是坚持写教学日记。

在积累和反思中,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逐渐提高,课堂的高效也将不断凸显。2.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做学生喜欢的、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十分重要。有人格魅力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有自我定位,有自我追求的教师。正确自我定位的老师显诚实,不断自我追求的老师有活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喜欢你的课堂,喜欢你的为人。

其次,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须是心态乐观的教师,会赞美,会期待的教师。

积极乐观的心态才会引导学生对人和事有所赞美、有所信任。赞美、信任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激发学生变得自信、自尊,从而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高中政治教师不仅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引领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所以说,学会点头,习惯微笑,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取得进步的学生,用鼓励的话语激励后进的学生,这样的老师一定是有魅力的老师,这样老师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课堂。

二、打造高效课堂,需要节约科学

高效课堂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因而必须是节约的、科学的课堂。1.高效课堂是节约的课堂

著名学者周有光说过,“教育最应该取消的是无效劳动”。在新高考制度下,实现节约课堂,必须克服灌注式课堂、放羊式课堂和纯表演式课堂,真正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要真正实现导学案教学。高中政治教学使用导学案,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政治素养,提升综合能力。

二是注重集体备课的作用。俗话说,想走得快,自己一个人走,想走得远,大家一起走。高中政治涵盖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等多方面,很多观点需要政治组全体教师智慧火花的碰撞。

2.高效课堂是科学的课堂

课堂上事例的严谨性、语言的专业性、课堂的逻辑性,这些都是高效的科学的课堂必备的内容,在这里,笔者再强调两点,一是关注比较新的领域──脑科学,二是遵循青少年智力发展节奏。

脑科学是当今世界最活跃和最有突破性的学科之一,脑科学在为教学提供生理学基础的前提下,尝试着对传统的教学研究领域进行整合。作为政治教师,要具备前瞻意识,真正把脑科学的研究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认为,大体上,青少年的智力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一般来说,教育的全过程受这三个阶段的支配,浪漫阶段一直延续到13岁或14岁,从14岁到18岁是精确阶段,18岁到22岁是综合运用阶段。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智力发展节奏,循序渐进,科学引导,高效课堂才有希望。

三、打造高效课堂,需要点燃绽放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必须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1.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教师要做的就是去点燃它,而不是越俎代庖。一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专家经过实验得出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5%,学生教别人90%。由此可见,课堂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要始终以学生在知识、能力上的发展为目的。新高考制度下,学生学习政治的压力相对减轻了,而高中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实际又联系紧密,此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自己主动去思去悟,课堂高效必然显现。

2.绽放学生个性的光辉

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这种个性在一刀切、一勺烩、一锅煮的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只有在多元互动教学中才有可能实现。高中政治课关注学生生活实践的特点决定了政治教师更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选择,对待优生,期待他有所进步,对中间生,期待他更加优秀,对优等生,期待他全方面的发展。这样,在学生的独学期间,他会更加认真,对学时会有所互补,群学中有帮助、有进步。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高效课堂,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高效课堂!

高效的课堂可以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教师做东,向每一位学子发出思想的邀请;高效的课堂可以是一段旅程,教师来做导游,携天下英才而同游;高效的课堂还可以是一篇美文,教师与学生共同读之、听之、观之、品之,令唇齿生香,多年后回味绵长。

参考文献:

[1]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中国言实出版社 [2]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策三《教学认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3:新高考制度下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教材是学习之纲,就算在新高考制 度下,高考所考查的内容仍然要从教材中生发。所以挖掘教材是落 实高考新制的重要方面。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我们往往是按照教材的章节,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然后进行课外迁移,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如果每一节课都是同样的流程,学生也会 产生疲劳 感。对教材的 挖掘,我们可以实行“逆方向”的策略。在阅读学习教材之前,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要时刻关注任务,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必须把任务 解决。学生开始对任务的解决没有头绪,随着对教材内容学习的深入,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多彩的消费》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的消费现状,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本课的考查重点是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扩大内需的措施。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了解到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只有合理消费、收支平衡才能维护经济的正常运转。本课设置最多的是主观题,如结合实际分析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消费。吃透教材中理论性的内容就可以理清收入和消费的关系,组织出全面准确的答案。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一个问题就可以串起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个课堂的基点。问题的设计要遵循趣味原则,有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求答案。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有深度,要点出本节课教材内容的实质,但是也要有连贯性和层次性,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拾级而上”。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循序渐进,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教师在设 计问题的 时候要紧 紧围绕着 “价格”。如问题: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价格的变 动对市场经济有什么影响?学生对商品的价格不陌生,即使不学习教材,也能够说出一些影响价格的因素,但是对教材中的价值规律则分析不清。本课中还有比较零碎的知识,如劳动生 产率、商品使 用价值、单位 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的关系等,要从价格和价值的关系进行分析。所以,“价格”问题就是本课的基点,教师教学时可由这个“点”辐射到本课所有的知识。

三、适时联系时政热点

时政材料是高中政治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根据高考制度的改革,我们已经明确时事政治已成为课堂上比较鲜活的教学资源。我们 课堂上学 习的“大道理”可以用来解释社会上的诸多现象。如社会现象可以 与我们的政治教学内容相联系,哲学道理可应用于各行各业,经济学规律更 适用于各 类经济问 题。在教学过 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3分钟时间进行“时事播报”环节,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政治课时不多,教学任务比较紧张,但“时事播报”所带来的课堂效益却很高,正符合高效课堂的要求。学生可以提前筛选具有“利用价值”的时事,播报之后,用8分钟时间开展讨论。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比较强,根据教师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大多都能筛选出比较合适的时政材料。

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学习,值日班长在“时事播报”中谈到了延迟退休问题。“延迟退休”是为了解 决养老金 财政赤字 的问题,这就联系到本课将要学习的财政收支平衡的表现和财政赤字的解决办法。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既让学生及时了解了时政信息,还能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经过“时政播报”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能满足新高考制度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

总之,高中政治课堂的高效并不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是否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能力是实现课堂高效的有效途径。

摘要: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要以教材为出发点,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有效联系时政热点,努力构建高效课堂。这样才能适应新高考制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4:新高考制度下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策略

[关键词]高中政治 新高考制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79

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最终达成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由此可见,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随着新高考制度的推进,高考的考查重点逐渐由知识转向能力,综合性更强,考查的知识面更广,增加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深挖细究,精心设计课堂问题,适时联系时政热点,彰显学以致用。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教材是学习之纲,就算在新高考制度下,高考所考查的内容仍然要从教材中生发。所以挖掘教材是落实高考新制的重要方面。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我们往往是按照教材的章节,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然后进行课外迁移,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如果每一节课都是同样的流程,学生也会产生疲劳感。对教材的挖掘,我们可以实行“逆方向”的策略。在阅读学习教材之前,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要时刻关注任务,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必须把任务解决。学生开始对任务的解决没有头绪,随着对教材内容学习的深入,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多彩的消费》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的消费现状,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本课的考查重点是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扩大内需的措施。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了解到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只有合理消费、收支平衡才能维护经济的正常运转。本课设置最多的是主观题,如结合实际分析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消费。吃透教材中理论性的内容就可以理清收入和消费的关系,组织出全面准确的答案。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一个问题就可以串起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个课堂的基点。问题的设计要遵循趣味原则,有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求答案。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有深度,要点出本节课教材内容的实质,但是也要有连贯性和层次性,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拾级而上”。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循序渐进,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紧紧围绕着“价格”。如问题: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价格的变动对市场经济有什么影响?学生对商品的价格不陌生,即使不学习教材,也能够说出一些影响价格的因素,但是对教材中的价值规律则分析不清。本课中还有比较零碎的知识,如劳动生产率、商品使用价值、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的关系等,要从价格和价值的关系进行分析。所以,“价格”问题就是本课的基点,教师教学时可由这个“点”辐射到本课所有的知识。

三、适时联系时政热点

时政材料是高中政治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根据高考制度的改革,我们已经明确时事政治已成为课堂上比较鲜活的教学资源。我们课堂上学习的“大道理”可以用来解释社会上的诸多现象。如社会现象可以与我们的政治教学内容相联系,哲学道理可应用于各行各业,经济学规律更适用于各类经济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3分钟时间进行“时事播报”环节,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政治课时不多,教学任务比较紧张,但“时事播报”所带来的课堂效益却很高,正符合高效课堂的要求。学生可以提前筛选具有“利用价值”的时事,播报之后,用8分钟时间开展讨论。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比较强,根据教师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大多都能筛选出比较合适的时政材料。

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学习,值日班长在“时事播报”中谈到了延迟退休问题。“延迟退休”是为了解决养老金财政赤字的问题,这就联系到本课将要学习的财政收支平衡的表现和财政赤字的解决办法。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既让学生及时了解了时政信息,还能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经过“时政播报”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能满足新高考制度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

总之,高中政治课堂的高效并不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是否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能力是实现课堂高效的有效途径。

篇5:新高考制度下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策略

一、新高考制度改革对高中教育的影响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其部分省份的高考试点方案勾勒了我国新高考的蓝图。高考是指挥棒,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新高考制度对我国高中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1.高中教育重新定位——育人。人始终是教育中最核心的要素。实现每一个人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新高考制度旨在突破原有考试制度“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新高考制度改革主要是要解决选才的问题,如选才的标准、形式、人才的流向等。但更艰巨的是育才。选才是基础,育才方为根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中教育处于承上启下的环节,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核心地位。面对高中教育的应试化和功利化,以及高考的恶性竞争现象,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不仅是高考指挥棒本身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让指挥棒更好地指挥高中教育,关注高中教育的人才养成,育人功能。

2.高中教育将会发生的重大转变。在新高考的引领下,高中教育将会呈现出“新常态”。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实现从专注“层次选拔”向优化“个性选择”转型。在顺应新的专业和学校选择的多元的录取模式的基础上,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认识,还要教会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从而让学生在选择的课程和学科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其次,在教育方式上,实现从过度关注“育分”向全面关心“育人”转变,引导高中教育回归素质教育。学校需考虑如何重新调整课程结构,在课程层面保证学生学科思维和学习素养的提升。最后,在教育目的上,实现从注重“学科成绩”向促进“学生成长”转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二、重构普通高中的课程体系

基于学生素质提高、个性发展的需求的要求,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根据部分省份高考试点方案和高中教育课程建设的经验,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需在学科方向分类与学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设置参加考试科目的分类分层课程。

1.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建构探索。在具体实践操作上,如北京市十一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了分层课程、分类课程、综合课程、特需课程等四大门类的课程,其中包括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门职业考察课程,根据学生发展方向、课程难度和学习方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都分为4~5个不同的层次,并且向上延伸出大学先修课程、高端研修课程,向下延伸出援助课程。再如浙江省青田中学因地制宜,结合青田石雕、华侨、名人三大品牌,建构了“托起希望”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组成,基础课程包括语言与人文领域、数学与科学领域、技术与实践领域、体育与艺术领域、侨乡特色课程等。拓展课程主要包括领域知识拓展、学生发展课程和网络课程等。研究课程包括大学先修课程、兴趣特长课程和专业课程。

2.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建构。在建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构建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关系。普通高中在建构课程的课程结构和科目设置时应遵循基础性和选择性原则,体现时代性。基础性要求高中教育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建构课程体系中,要发挥国家课程保证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规范设置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信息等基础性课程,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选择性要求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选择性课程体系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特点和实际,开发与设置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重点关注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领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方面的发展,为高考选才提供人才保障。时代性要求学校高中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继承和发扬学校传统的基础上,引进新的、符合现代化时代的课程,加强学校课程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刘海峰.理性认识高考制度稳步推进高考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3(7).

[2]周彬.“新高考”引领下的高中教育“新常态”[J].人民教育,2015(1).

[3]臧铁军.新高考改革的六项原则[J].教育研究,2010(3).

[4]文东茅,刘玉波.高考改革何以“牵一发而动全身”[J].中国高等教育,2014(24).

篇6:新高考制度下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策略

关键词:新高考;问题情境;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2014届高中学生起浙江省开始实行新高考,化学作为新高考选考科目,学生最迟在高三第一学期的10月份参加第一次考试。这使得化学高考复习时间更加紧迫,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高中的化学知识进行整理、提炼和升华,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知识的增长:理论和问题》中提到:“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利用问题情境打造的复习课堂才是高效课堂,新高考复习课堂教学更应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提升学生的能力。如何在新高考化学复习教学中构建问题情境呢?

一、问题情境的构建方向

1.以教材为本

新高考复习课的问题情境化设置应该以教材为本,精确解读课程标准,仔细研究考试说明,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2.以学定教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通过两年的化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进入“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已经具备一般性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因此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以学定教,即要有教学的针对性。要对学生的独立复习(主要是完成复习课导学案)进行检查,这样既可防止放任自流,又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个过程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能力的肯定,也是发现和集中学生存在问题的过程。其次,要对学生在独立复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对问题进行启发、引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

3.以教导学

新高考复习的任务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并且提炼拔高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构建的过程,就是要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即以教导学。教师首先要坚持基础传授与方法指导相结合,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掌握教师讲授的思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次要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要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智力活动的过程,提供给学生自我探究、思考、创造和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问题的构建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最终高效的高考复习课堂。

二、问题情境的构建途径

1.利用生活情境构建问题链

通过生活中的情境,构建相关问题,主要用于引入课题,为后续教学研究打下基础。高三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愿望。情境性问题链具有吸引人的场景,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精心设计情境,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熟悉的情境,从中挖掘与复习知识相关的联系。例如《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高考复习课:

【资料卡】84消毒液标签上的部分说明:

本品为含氯消毒剂,有效成分为NaClO;原液勿接触衣物,对带色衣物易脱色;勿用40OC以上的热水稀释原液;宜贮存在避光阴凉处。

【问题1】运用你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84消毒液对带色衣物易脱色?

【学生回答】NaClO因强氧化性而具有漂白性

【问题2】运用你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84消毒液为什么避光保存?

【学生回答】HClO具有不稳定性,见光易分解。

上课一开始化学联系生活,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从资料卡信息出发,设计问题。通过设计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回忆已学知识,并对此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融会贯通。

2.利用实验构建问题情境

通过设计演示实验或小组实践,设置问题情境,往往带给学生的是惊奇、不解和矛盾,促使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结合实验或实践的结论思考,积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复习教学中关于过滤的实验:1mol/L氯化钙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反应制备碳酸钙固体。教师边做演示实验,一边提出问题:

【问题1】如何知道Ca2+沉淀是否完全了?

【学生回答】取上层清液,继续加入碳酸钠溶液,若没有出现白色沉淀,说明Ca2+已經沉淀完全。

【问题2】烧杯壁上残留的固体怎么办?

【学生回答】用滤液冲洗。

【问题3】过滤得到的固体是否一定要洗涤,为什么?

【学生回答】要洗涤,若固体是产品,洗涤是为了除去表面杂质离子,提高产品纯度;若固体是杂质,洗涤是为了减少产品损失(洗涤液与滤液合并)。

【问题4】洗涤液如何选择?

【学生回答】有机物晶体的洗涤:一般用冷水洗涤;无机物晶体的洗涤:一般用酒精洗涤。

【问题5】如何洗涤?

【学生回答】用玻璃棒引流,向过滤器中注入(洗涤液)至晶体浸没,让洗涤剂自然流下,重复2到3次。

【问题6】如何知道洗涤干净?

【学生回答】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若不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已经洗涤干净。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的思考探究构建问题情境,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升。

3.利用对比性知识构建问题情境

在高三复习中,还应考虑与已有的知识的可对比性。问题的提出不应局限于一个知识点,还应联系其它类似内容,进行对比复习,丰富学生的知识网络。例如《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复习课:

【情境设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是酸性氧化物

【问题1】SO2和CO2有哪些方法区别?

【问题2】如何验证某气体为SO2和CO2混合气体?

【问题3】若在SO2和CO2的基础上再添水蒸汽,如何一一检验出来?

【问题4】如何除去CO2中的SO2,如何除去SO2中的CO2?

【问题5】SO2能够漂白品红溶液,能漂白紫色石蕊试液吗?次氯酸呢?

【问题6】SO2和HClO的漂白原理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性质:酸性氧化物、漂白性、还原性、氧化性还是比较清楚的,但具体的反应不清楚。因此在这里设计了对比性问题,让学生更好的应用。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多、杂、散、乱,需要记忆的知识多,用相似内容进行对比性复习,形成了知识的迁移,提高了思维活动的质量。

4.利用知识递进构建深入式问题情境

根据学科体系、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解决的一般顺序等利用正向或逆向的思维方式提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避免学生思维“卡壳”。基本上每节课都会有知识难点,教师可以将难点进行拆分,拆成一连串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逐层解决问题,最终达全面深刻的理解知识,逐渐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例如:《离子浓度大小比较》专题复习时,将常见的习题进行归类,设计成以下递进式的问题即可。

【问题1】在0.1mol·L-1的NaHCO3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

【问题2】在0.2mol·L-1的NaHCO3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2mol·L-1的NaOH溶液,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顺序

【问题3】0.1mol·L-1的NaHCO3溶液与0.2mol·L-1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问题4】0.2mol·L-1的NaHCO3溶液与0.1mol·L-1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第一个问题:最简单的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单一物质的溶液。第二个问题:反应后能够得到单一物质的溶液。第三个问题:两物质不是恰好完全反应,最终的溶液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难度进一步增大。第四个问题:两物质也不是恰好反应,最终溶液是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

三、构建问题情境的注意点

1.提高有效性

教学是否有效,要注重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新高考复习中,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发认知冲突,建立起智慧上的挑战,激发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兴趣,从而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构建化学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注重创新性

新高考复习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搭建探究平台,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归纳规律,自主总结方法,自主培养能力。

3.突出主体性

问题情境的构建树立了学生主体观,建立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当学生在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和谐的氛围里学习时,可以在展开思维时无需处于防御状态,能够保持心理的“自由”,能够充分表现自己思想的火花而无需压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置身于学生群体中,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发现都给予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自豪感。

情境是放飞思维的舞台,问题提打开思维的钥匙。新高考化学复习课堂中,教师要在构建的问题情境中,与学生的思维剧烈碰撞,让问题意识在学生中产生,让能力在问题中得到提升。我们不仅要带给学生“思”的内容,更要带给学生“思”的品性和勇气,使学生在化学世界里感受知识的魅力,也品味智慧生成的快樂。

参考文献

[1]孙成余.谈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8)

篇7:新高考制度下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思维、形成能力的主要途径,高效课堂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不懈追求。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第一要务,采取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学科内容特点的教学策略,营造出情趣充盈、活泼生动、风采依依的课堂教学气氛,以由此构建的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主动发展。

一、构建新颖而生动的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教学的关键是设法营造学生喜欢的学习环境和气氛。由于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他们已经不像小学生或初中生那样活跃,乐于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做不完的作业和练习以及巨大的高考压力让许多学生失去了对一些事物的好奇和兴趣,而现行考试模式又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导致了高中政治课堂的“单调”“枯燥”。作为师生双边获得的课堂教学,需要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方法,努力构建一个与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新颖而生动的教学情境,使相对静态的高中政治课堂呈现出精彩与灵动,以此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政治的心理情绪,引导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中兴趣盎然地掌握政治知识。例如,在学习“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这一框题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阿炳的《二泉映月》,悲凉凄惨的曲调,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听觉震撼,心灵的琴弦被拨动,为之所感,情绪高涨。在此情景渲染的浓烈氛围中,学生以主动的心理情绪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对情境的再加工,深刻领会到阿炳创作出这样悲惨曲子的缘由,并从中得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这一结论。

二、引领学生开展热烈而有序的自主探究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变革。高中政治教师要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提升课堂活力的突破口,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主线,注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潜心引领学生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能引发共鸣的探索问题,开展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在热烈而有序的自主探究中增强课堂互动,给学生搭建自主获取知识的平台,使学生以快乐的学习心态,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提高认识、形成能力。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题时,我没有进行逐段讲读,而是先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联系学生中存在的“高消费、搞攀比”现象,提出问题“当代高中生是否还需要发扬艰苦的创业精神”,引领学生展开讨论和辨析,由于问题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密切相关,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学生思维活跃,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知识的殿堂。

三、采取直观而动感的电教手段

高中政治课的许多内容抽象、枯燥,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只有创设出一定的真实环境,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教学的气氛和师生双边活动才能活跃,学生也才能真正理解政治理论的内涵。以网络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电化教学手段,集声、光、图、色、影为一体,利用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逼真、详实的学习材料,将语言文字描述幻化为具体的直观、动感场景展示给学生,突破了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加大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原本教条的政治理论通过电教手段的动态显示,变得情趣十足。在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破解了学生认识上的疑惑。例如,在讲授“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这一知识点时,我们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播放电影《辽沈战役》的片段,让学生通过再现的历史镜头充分感知当时敌对双方决策层的战略思想,由此明确社会现象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毛泽东同志提出先打锦州战略决策正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住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的光辉典范。

四、实施多样而恰当的教学激励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能够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动力,进而形成刻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产生最高的学习效率。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喜欢被肯定、被表扬更是高中生的天性。为了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进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自身条件,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生个性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案,给每个学生创设充分展现自己独特才华的机会,搭建起不同学生的成功平台。从不同的维度实施多样而恰当的教学激励,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鼓励和赞扬。特别注重对学习后进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帮助学生在政治学习与实践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有效激发学生自信。让教师的赏识与肯定成为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新课程改革让我们明确了素质教育这一教育原生性目标。我们要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实质,强化教学效益观念。以高中政治课堂的鲜活、精彩与灵动,吸引学生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在师生共同构建的高效课堂上自主探究、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高军利,《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反思》,《神州(教育教学)》2011.12X

[2]陈丽容,《对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快乐和谐高中政治课堂的探微》,《新课程学习(下)》2012.02

篇8:新高考制度下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策略

关键词: 高中物理 高效课堂 立足教材 高效训练 高效备考

在目前的普通高中教育的生态中,教改成功与否,是否得到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同,一个主要的指标就是高考成绩。从对于学校的评价机制来看,学校、社会、教育主管部门主要关注的是每年一次的高考成绩。因此,如果离开普通高中教学的教学实际——高考,谈高效课堂,那么只能是纸上谈兵,或者是空中楼阁。因为高效教学的落脚点或者是最实际的评价标准还是高考的质量。我认为高效课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高效课堂为基础;高效训练为关键;高效备考为保障。

高中物理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理科综合中的核心学科,在高考中所占比例大,知识考查的范围广、难度也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们理科成绩很大程度上与物理成绩密切相关。那么,应该如何立足高考,打造高效的物理课堂呢?现就这一问题笔者谈谈认识。

一、立足教材,目标紧盯高考

2016的考试大纲相对2015年考试大纲有几点变化:在考试内容第一段删去“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这说明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更加体现了知识与能力不是孤立的。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教材为本,认真使用好统编或推荐的教材,而不必一味地钻入高考复习的各种资料中。但必须认识到,教材本身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跟不上知识、技术的发展。近几年的高考物理试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些以人们关心的自然现象和现代科技发展中的新问题为题材的题目(信息题)。因此,在训练中,既要依据教材搞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又要结合高考实际,相应补充一些新知识、新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物理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事实上,从2016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灵活、以能力立意是当前高考改革下的核心命题趋势,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既要“死”,即务必要把核心知识掌握准确、扎实,又要“活”,引导学生们灵活运用死知识解决各种问题,这就是物理学科素养的呈现,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二、高效训练,提高学生能力

学生们课堂上知识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哪种程度,最终是需要用学生们练习的状况呈现的,练习既是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考查,又能达到对于课上知识拓展和延伸的目的,进而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但是,学生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题海战术已经不适应当前新高考的要求,所以在学生们训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训练的高效性。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实现反馈矫正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要注重课后作业训练的高效性。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课后作业一定要精选精练,要坚决杜绝单纯追求数量而出现重复性作业的问题,这样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负担;练习的难度要适中,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的抄写,进行书本知识的搬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科学安排学生的练习时间,做到适时、适量、适度。高效训练要做到“六有六必”,即有练习教师必先做、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坚持做到精选精练,把握难度,删除繁、难、偏、旧的题目,提高训练效度;必须做到及时批改,精批细改;讲评之前必须先做统计归纳,切实提高讲评的针对性。总之,高效训练不是口号,关键在于落实在每一节的教学中间去探索和落实,这样才能够达到训练的目的,才能够使物理课堂教学更高效。

三、高效备考,做到有的放矢

物理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做好考前备考,好的考前备考对我们来说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高效备考呢?总的来说就是宏观规划、完善细节。也就是说要有总的复习计划和目标,然后结合学情具体扎实地落实。就高中物理学科来看,我们首先了解高考考试说明,从考试说明解读考什么;从近年试题解析怎么考;从学生们个人现实明确怎么办。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主动高效。其次要回归教材,扎实基础。课本是学习之本,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参考。大多数高考题在课本中都可以找到原型,所以抓纲务本。方可落实“五基”,即: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实验、基本模型、基本方法。再次,引导学生们规划好课堂,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是学习的主战场,听课是主业,跟老师思路走,抓知识方法重点,力争当堂明白。注意,预习了才能真正跟上老师的思路,跟上思路了才能抓住重点,所有学生都要把握的重点就是公共重点,但重要的是要抓住个性化的重点,每个人的知识点认知和把握情景是不一样的,各有需求,自己缺什么就抓什么,重点一定要有个性化,要听懂个性化的重点,当堂消化。最后,要鼓励学生们构建知识体系,当前的高考物理学科更加突出能力的考查,解决这些新问题的基础就是对于核心知识的准确、扎实的掌握,把老师和教材中呈现的知识最终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是根本目的,必须鼓励和要求学生们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为解决问题提供坚实的保障。

具体落实到阶段复习上,第一阶段复习方法:按模块复习。按模块复习是高考总复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之前所学的知识点和题型现在也许有些淡忘了,有些章节还存在一些死角,而按模块复习正好可以把知识点系统梳理一下,复习完一个模块,试着建立知识网络,检查有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是否还有没复习到的盲点,再看看这些知识点有什么联系。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不仅把知识点都记下来,而且知道各知识点所涉及的题型和解题思想。第二阶段复习方法:重点复习各部分内容。重点复习各部分内容时要抓住主要知识点,搞清它们的内在联系,并使之系统化。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时,要把重点放在概念的理解与规律的运用上,理解概念要在“准”字上下工夫,掌握规律要在“用”字上下工夫。

总之,高考的不断变化要求教师在立足于学生实际和考试要求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抓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效率,精心设计和准备,这样才能够打造高效的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赵丰平.第四届学校新文化发展论坛上的报告摘要[R].(教育时报),2010(3).

[2]王爱武.建构学习共同体促进有效互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

篇9:新高考制度下打造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策略

一、不同时代背景下选课走班制的共通性

无论是当前的还是昔日的选课走班制,都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也必然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虽然选课走班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特质,但在对新时期与过去选课走班制的比较分析中发现二者仍存在以下共通性。

(一) 教学原则:注重因材施教

无论是当前的还是昔日的选课走班制,都是学校在依据国家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坚持“个个成功、人人发展”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而开设不同的教学班,学生根据自己的课程选择结果在不同教学班学习的教学组织模式。[3]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一方面,该模式是在国家统一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开创的一种新型教学组织模式;另一方面,该模式处处凸显“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过去的选课走班制重点强调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分层走班,现在的选课走班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层次,还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杭州绿城中学校长方红峰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新时期选课走班制”的内涵在于因材施教,简而言之就是“把选择权交给学生”。[4]基于此,笔者认为“因材施教”无论何时都是选课走班制的主旋律。它不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颠覆传统“一刀切”的教学局面,还使每个学生“各有所学, 学有所得,得有所长”成为了可能。

(二) 组织形式: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

选课走班制必然导致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的局面。昔日的选课走班制是在传统行政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开设不同学习水平的教学班供学生选择。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是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背景下,学校不仅根据学生成绩开设不同层次的教学班,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编排不同的课程组合,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无论在何种背景下,教学班都是在原有行政班的基础上,学校根据学生的选择结果,把同一时间选择同一课程的学生集中起来形成一个临时班集体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而出现了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的局面。

(三) 班级管理:双重管理

选课走班制导致教学班的出现,进而打破行政班一统学校班级管理的局面。昔日的选课走班制在班级管理中采用双重管理的模式,虽然这一模式还不能彻底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至今尚未发现其他有效管理模式以代之。因此,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仍沿用这一模式———教务处管教学班和德育处管行政班。具体来说,教务处在选课走班制中扮演统筹管理、综合调控的角色,其职责主要是对教学班的教学实施管理,包括课时安排、课务安排、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德育处主要是对行政班的学生加强管理,通过班主任来具体实施,其职责主要是加强学生思想动态及行为规范的管理。在这双重管理的模式下,选课走班制才得以有序、高效、平稳地运行。

二、新时期选课走班的新特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考制度的改革已涉入深水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选课走班制在众多的教学组织模式中脱颖而出,并获得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及大力倡导,其自身必然有与众不同的特质。

(一) 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昔日的选课走班制是建立在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差异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以提高升学率为目标,以因材施教为原则。而新时期的选课走班是建立在“一体多翼”的基础之上,“一体”是指多元智能理论为主体,“多翼”是指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差异教育理论为辅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成才为目标。因此,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具体体现在学生观、教学观以及教学目标上。

1.在学生观上,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是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教学班,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关注学生其他智能的发展。这一观念彻底颠覆了昔日选课走班制“把学生其他智能看作教育负担以及用单一标准评价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2.在教学观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5]基于此,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它比以往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善待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开设不同的课程组织供学生选择,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争取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各有所用、各尽其才”的成长环境。

3.在教育目标上,选课走班制并不主张把所有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强调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通俗来说,选课走班制不是让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是简单要求给学生多架几座桥,而是主张给每个学生都铺一座适合自己的桥,使“各尽其材、各得其所”成为可能。这是由新时期学校教育的价值趋向所决定的,即学校教育的价值不仅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之人,更应该发展和解放人本身。[6]在这一点上,昔日的选课走班制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出现的,并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组织模式的变革,这显然与新时期选课走班的精神实质相悖。

(二) 更加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更加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众所周知,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围绕考试制度而衍生出现的,而在新高考制度背景下,考试制度也发生了崭新的变化,笔者将从考试次数、内容、心理负担三个维度对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量化研究。

首先,从选课走班制统一的标准化考试次数来看,新时期选课走班制的考试次数有所减少。昔日选课走班制实行的考试制度是:学生进大学前必须经历10门学业水平考试+语数外3门+“+1”科目,一共有14次;新时期,学生将参加6门合格性考试+3门等级性考试+语数2门+外语 (最多考2次),一共参加12次 (或13次)。相比之下,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使学生减少了1或2次统一考试。

其次,从选课走班制的考试内容和难度来看,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实行以基础型课程要求为依据的6门合格性考试,只设合格与不合格,等级性考试则以基础性和拓展型课程要求为依据,考试时间为1小时, 将通过考试内容和考试时间来控制好难度,这比昔日选课走班制的考试制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最后,从心理负担的角度来看,昔日的选课走班制由理综或文综之分,其成绩直接决定高考成绩,而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可以从所开设的所有学科中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任选3门作为高考成绩的组成部分,并且分值和计分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 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新时期选课走班制将逐步建立学生综合评价机制,并将其评价结果作为升学的参考依据。这一机制的建立将彻底打破昔日一考定终身的单一评价制度, 这是昔日选课走班制所望尘莫及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种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不仅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制度的突破与创新,还可以促进高校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自主招生模式,进而实现高校与学生的双向选择。”[7]上海市已把这一观念付诸于实践,最新颁布的《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 实施方案》 明确指出 , 今后的新 高考将是 “3+3+综合测试”,即3门统一测试科目 (语数外),3门学业考选考科目以及考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包括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修习课程及其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信息、兴趣爱好与个人特长 等。

(四) 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比昔日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昔日的选课走班制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开设不同的教学班,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班上课,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为分层走班制。而如今的选课走班制不仅传承了昔日的优点,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发展,并赋予了新的特质。具体说来,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不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开设不同层次的教学班供学生自由选择,还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爱好、兴趣等选择适合自身的课程组合。因此,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真正贯彻了孔老夫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切实履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实现“发展人、解放人”的教育目的,使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自身的存在,在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基础上,实现个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显然不同于昔日的选课走班制。笔者认为新时期选课走班制的最新特质在于:它不仅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特别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并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争取让每一个学生的特长、爱好、兴趣得以发展,进而实现“各有所用、各尽其才、各有所长”的教育目标。尤其是在新高考制度的背景下,学校教育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学校教育不是消灭差异,而是尊重差异、发展差异”。正如叶澜先生所说“学校教育不是消灭差异、无视差异,而应该把差异变为财富,使其促进个体的自我更新,成为个体发展的动力源泉,成为人与人相亲相近、共生共荣的基础”。[8]由此可知,新时期选课走班制的最新特质恰好与这一时代要求不谋而合,必然会有效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

三、新时期选课走班制对学校教育带来的挑战

“危机引发改革,改革产生困惑”这是世界诸国发展的共识。选课走班制也是如此,它既不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一时兴起,也不是教育研究者的异想天开, 而是新时期的教育危机引发了改革:因为昔日的选课走班制以及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必须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重新策划。过去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学为中心,唯分是从,片面追求升学率,严重忽视学生的差异性,践踏学生的主体性,毫不客气地说,学校教育的使命和魅力已丧失殆尽,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及厌学率足以证明。“忽视学生个性、践踏学生权利”的传统教学组织模式与新时期的时代需求南辕北辙,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已迫在眉睫。选课走班制已不是教育领域的新兴事物,它重新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教育领域,但在实践过程中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众多挑战,比如选课走班制教学班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立、如何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如何加强班级管理等等,这些挑战不是由选课走班制本身所造成的,它不过是催化旧体制、旧机制的痼疾浮出水面而已。笔者对选课走班制可能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挑战进行反复斟酌,认为以下三个问题是新时期选课走班制所面对的最大挑战,亟待解决。

(一) 教学班设置标准方面的挑战

选课走班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出现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的局面,但至今仍未对教学班的设置标准达成共识。鉴于新高考制度的实行,教学班理应分为普通教学班与特长教学班,普通教学班的学生以通过学业水平考试为目标;特长教学班的学生不仅要通过学业水平考试,还要参加等级水平考试,并将其等级纳入高考成绩之中。因此,特长教学班也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划分出不同层次的基础型特长班和拓展型特长班。而划分标准是根据学生的选择,还是根据学生的成绩, 至今尚未有系统、全面的论证。如果划分标准合理科学,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及成才,否则就会成为学生进步的绊脚石,还容易滋生教育腐败,玷污校园这一圣地。

(二) 班级管理方面的挑战

选课走班制彻底打破了过去单一的固定班级模式,并颠覆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虽然新时期的选课走班制继承并创新了昔日选课走班的双重班级管理模式,但仍未彻底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问题。

首先,选课走班制对学生的纪律提出了挑战。长春市实验中学迟学为校长在接受中国新闻网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实行选课走班制后,学生大部分时间将在教学班上课,虽然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给了学生以更自由的空间,但难免会疏于对学生纪律上的要求,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其次,选课走班制对集体观念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张晓红在《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制模式下的班级管理问题及策略》 中指出:在固定班级模式下,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学生团队观念的养成,但实行走班制后,由于没有了固定班级,学生对于集体的认识必然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团队观念的培养。

再次,选课走班制对课后作业辅导提出了挑战。实行选课走班制后,由于学生所选择的学科及教学班的不同,将会出现学生在不同行政班自习,不同教学班上课,教学班任课教师难以进入不同的行政班进行辅导,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

(三) 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方面的挑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首次作为大学选拔人才的依据,并已纳入了高考的范畴。但到目前为止选课走班制并没有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如何建立这一评价机制并科学、合理、高效地运行,是新时期选课走班制亟须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119消防日专题讲座下一篇:护理人员晋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