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哲学思考

2023-03-04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对意识 (即存在对思维) 的决定作用的同时, 也承认意识对物质 (思维对存在) 能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突出地表现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中, 这种主观能动性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它使人们的行动远离了盲目性。在人类认识和实践过程中, 究竟哪些事物和现象被纳入研究的范围而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哪些不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哪些现在就研究它, 哪些到将来再去研究, 这些都取决于主体的某种需要。恩格斯曾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一句话, 行为产生于需要, 决定于需要。

行为是由需要产生的, 需要是行为的源泉。学生对知识的需要, 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也是学生能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怎样使学生产生这种需要呢?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发现、寻求、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 这比单纯传授给学生知识要重要的多。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使学生能够做到自觉能动地学习你所教的知识, 教师就必须利用一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需要, 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并在这种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而形成并完善良好的人格。

学生具有各方面的需要, 既有物质的, 也有精神的, 本文讲的激发学生的需要, 就是要激发学生精神方面的需要, 即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需要呢?笔者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从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 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

我们知道,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无止境、无穷尽的, 当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以后, 才知道自己还有更多的知识没有掌握, 知识越多就越觉得不够用, 正所谓“学, 方知不足”。有句俗语讲得好, “一瓶子不满, 半瓶子晃荡”, 意思是说, 越是知识丰富的人, 越觉得不满足;而那些掌握知识不多的人, 却总觉得自己满得就要晃荡 (满得外溢) 了。这两种人就好像大小不同的两个圆, 圆内表示已有的知识, 圆外则表示还没有掌握的知识。小圆的面积越小, 它与未知的界面也就越小, 就越容易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大圆的面积越大 (已有的知识越多、越丰富) , 它与未知的界面也就越大, 也就越觉得自己还有更多的知识需要学习。

从这个道理出发,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旧的知识, 来诱导学生对“未知”的发现, 从而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在“温故”的过程中焕发出“求新”的欲望和动力, 做到积极主动地“知新”。

2 根据教学需要, 有目的地安排活动, 使学生从活动中产生对知识的需要

“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 因为人的发展总是通过人的活动展开的。因此, 人类归根到底只能通过自己的活动—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建构来实现自己的发展”[1]。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参加某些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这种活动主要指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自主参与的, 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 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 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 形成对新知识的需要。笔者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 与系团总支联合举办了一次大型活动课——“如何实现我的人生价值”主题演讲会, 当教师在课堂上向各班学生布置任务以后, 几位教师案头上所有关于人生价值的书籍、资料, 很快被学生全部借走了。第二天我们到阅览室和图书馆作了调查, 与人生价值理论有关的书刊, 也被学生借去很多。“书到用时方恨少”, 暂且不管这次活动的结果如何, 活动本身和活动的准备阶段, 就已经调动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他们大量查阅资料, 博览群书, 既学到了知识, 又提高了能力。通过这次活动, 不仅使更多的同学掌握了知识, 提高了演讲水平和自我表现能力,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在释疑中求异, 在用知中求知

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内在动力之一, 尤其是年轻学生, 好奇心能够驱使他们去学习, 去探索, 去研究。因此, 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需要, 就要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做到在释疑中求异, 在用知中求知。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有的学生突然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甚至稀奇古怪的问题来, 这时候我们切不可挫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其实就是他们的求知欲的表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 我们当然要很好的解答, 即使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稀奇古怪的问题, 老师也要尽最大可能地给以解答, 实在不能解答或暂时解答不了的, 要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资料, 并向学生介绍能够找到答案的方法途径。在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时, 要尽量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找到正确的答案。在释疑的过程中, 他们通过访问、调查、查阅资料, 又会遇到新的问题, 新的问题又需要用新的知识去解答。这样, 旧的问题解决了, 新问题又会产生, 学生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如这样循环往复, 学生就会在解决疑难中, 由低层次的需要发展为高层次的需要, 在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产生出更新的需要。

总之,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源于他们对知识的需要, 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需要, 强化学生的需要, 在需要不断得到实现和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终实现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

摘要:从唯物论原理分析人的能动性和从认识论原理研究人的行为, 可见人的行为产生于需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源于他们对知识的需要, 教师必须通过教学和实践、课内和课外等多种途径和形式, 来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进而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能动性,需要,动力,自觉

参考文献

[1] 许惠英.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师大出版社, 1998.

上一篇:浅谈“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与对策下一篇: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