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经济论文范文

2022-05-14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泡沫经济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虚拟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一种主要的经济形态,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的时,就形成了泡沫经济。正确理解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与泡沫经济三者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对于现代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篇:泡沫经济论文范文

泡沫经济非均衡性诱致的经济模式转型

[摘要]泡沫经济以及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连锁反应,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经济发展模式的周期性调节机制。本文基于泡沫经济非均衡性的假设,对现有的泡沫经济非均衡性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并从经济模式改良主义的视角,提出泡沫经济非均衡性诱致的经济模式转型路径,并提出了完善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泡沫经济 非均衡性 经济模式 改良主义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刘培刚(1969-),河北故城人,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在中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中,出口导向政策功不可没。但出口导向型模式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必须及时进行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否则就会引来对外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加剧、外汇存款增加和货币超发、通货膨胀或资产泡沫形成等恶果。目前我国经济中的若干问题,都与之密切相关。

经济快速发展与转型的特征就是GDP增长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就业率高,股市、房地产等反映经济运行状态的产业领域都出现高速增长,通货膨胀率不断增高,泡沫经济成分不断增长。本文着力对泡沫经济进行探讨。

一、泡沫经济非均衡性研究回顾

由于市场经济天生不是均衡的而是不均衡的,由于金融房地产市场的高度垄断性,仅仅依靠经济手段不足以控制泡沫经济,需要综合治理。经济预测具有非常明显的利益导向,市场非均衡性的假设存在商品供求关系波动和金融过度支持的不同分歧,更为深刻的分歧延伸到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古典经济学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流与非主流对于市场经济均衡与非均衡的不同假设。

1.基于资产价格偏离的视角

泡沫经济非均衡的性质首先来自于资产价格与实体基础价值的偏离。泰勒尔(Tirole,1982;1985)指出,市场价格超出其基本价值的资产是泡沫资产,市场价格高过其基本价值部分被定义为泡沫。汤宇娜(2008)把泡沫经济定义为:资产的市场价格相对于它的一般均衡价格(也可称为基础价格)出现的时间较长,并且非平稳性的向上偏移。

对于资产价格偏离形成的泡沫经济波动,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解释:(1)市场的弱有效性。芝加哥大学教授尤金·法玛(Eugeno E Fama)在一篇名为《有效资本市场》(Fama,1970)的文章中,对市场有效性进行了更加明确的定义和分析,即“价格总是充分反映可得信息”。如果市场是弱式有效的,投资者总是试图通过对股票的历史表现进行分析而获利,而对经济基本面的运行情况往往了解不多,兴趣也不大,于是资产价格就背离了价值而形成泡沫。(2)羊群效应。羊群效应(herd behavinr)又可称为从众行为,Scharfstein和Stein(1990)认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关注自己声誉的管理者会选择模仿他人的投资决策,忽视自己所拥有的信息。Lux(1995)通过建立一个关于羊群效应的传染模型对泡沫的形成及危机进行了创造性的分析。(3)博傻心理。这是指在资产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等金融市场上,投资者购买一项资产并不分析也不在乎其基础价值,之所以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该资产的价格还会上涨,未来总会有更傻的人以更高的价格来购买他们手中的资产。(4)噪声。噪声是指与资产的基础价值变动无关但会影响该资产价格的失真信息。在市场上总会存在一些将噪声视为真实信息的交易者。

2.基于金融深化扩张的视角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引用前美国经济学会会长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的话,把泡沫经济定义为:一种或者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开始的价格上升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而对这些资产本身的使用和产生盈利的能力是不感兴趣的,随着涨价常常是预期的逆转,接着就是价格的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

金融的深化发展推动泡沫经济的形成,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趋势。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戈德史密斯进行了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部门在工业化期间惊人地扩张——同国民生产总值和实物资产不成比例。金融发展的步伐明显快于实体经济增长,金融与实体经济正逐步表现出分离的趋势,尤其是在工业化期间,这种分离性体现的最为突出(Gold Smith,1969)。(2)金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失衡。施莱辛格(Schlesinger,1987)认为,“金融上层建筑不成比例的增长”,是非常值得注意的。(3)金融部门的不确定性。埃里希尔(Ehrlicher,1989)认为,金融部门的扩张包括相当大的稳定性风险,因为“高金融资产存量流动”总有潜在的风险,并且由于越来越紧密的相互关系总有“对危机更大的易感性”。(4)金融的流动性危机。蒂迈耶(Tietmeyer,1995)认为,资本流动越来越将其本身分离于货物的流动;金融的短期形式在增长,以及迅速转变的产品、货币和市场偏好;投资的大规模转移意味着今天要比以往更容易发生危机。(5)资源枯竭假说。埃芒兹(Emunds,1996)提出了资源枯竭假说,其基本概念是:在分离的过程中,有限的金融资源会以限制实物资产投资的形式被金融部门吸收。斯托特纳(Stottner,1996)关于资源枯竭的研究指出,由于价格失真这一先决条件导致资源改变方向流向了金融部门,于是这就表现为由于经济上的“错误”价格而造成的分配不当。

二、非均衡性诱致的经济发展模式改良:现象与理论解析

中国市场正在形成一个泡沫,并且这个泡沫有很大的可能会以突然爆破的方式结束。在泡沫破灭的时候,股市跌掉百分之六七十也不是不可能的(高善文,2007)。TerraFirma的高级顾问代特尔(DagDetter)也指出,每一次重大的泡沫破裂都会带来改良或引起剧烈的变革,“资本市场永远在自我调整,其尝试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因此,没有完美的金融模式,只何最适合当前市场环境的模式……这就是扩张-繁荣-泡沫破裂-衰退-扩张的发展模式。”更多的中国学者建议,中国应借华尔街泡沫破灭、全球经济从失衡向平衡调整的机会,调整自身经济发展的结构与模式。

1.非均衡性诱致的经济波动现象:基于房地产市场的分析

房地产市场存在着这种周期性的波动,在繁荣阶段的经济上升期间,大量以投机为动力,以某种相对稀缺资源为载体的资金涌入市场,推动市场价格不断上扬。而过度投机活动便造成某些资产市场价格提升过多从而背离正常价格。由于虚拟资本脱离现实资本,形成资产市场价格脱离其经济基础而导致其快速膨胀。其中资本市场价格超出经济基础的那部分,可称之为泡沫。要成为泡沫的载体需要满足两个要求:一是供求关系不易达

到均衡,难以通过市场调节来形成市场均衡:二是交易成本较低。而房地产一方面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建设周期长等原因导致的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增加,从而满足第一个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的单体交易价值比较高,交易手段比较规范化。交易场所相对集中,交易成本比较低,满足第二个条件。因此,房地产易成为泡沫的主要载体从而形成房地产市场泡沫。

2.非均衡性市场观的理论诠释

对于非均衡市场的假设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马克思从成本决定的角度,分析了地租差异的价格波动机制;另一种解释来自于索罗斯等的市场非均衡理论,即“动态不均衡性”(杨帆,2005)。首先,地租是古典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亚当·斯密的重大贡献是指出在市场经济中地租会参与资本形成。马克思揭露了地租本质,绝对地租产生于土地所有权垄断,由土地所有者收取。中国革命的重要成果是实行了土地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地价为零或非常低。改革开放以后的土地开发,逐步实现了低地价向高地价的转化。还有垄断地租,指自然资源的垄断所产生的租金。第三部分是级差地租,由土地位置和投资的不同而产生,在市场经济下通过不同地段的不同价格表现出来。国家征收土地增殖税把大部分级差地租收上来,作为专用款投资于城市基础设施,以产生更加大的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这三种地租在要素市场化过程逐步显现并在地方政府、开发商之间分配,加上强制拆迁和占用耕地,对居民补偿不足,成为房地产业超额利润的来源,既成为其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泡沫经济几乎必然发生的特殊因素。

其次,索罗斯的非均衡市场论,揭露了泡沫经济的必然性和顽固性。在他的眼里,市场机制先天具有缺陷,只有暂时脆弱均衡,只要发现其内在矛盾就可轻易打破。从索罗斯的假设出发,房地产机制可能是这样:成本与价格不是相互独立的,无论是各类有效需求,还是地价和建筑材料的成本上升,都不是房价的决定因素;所谓供求平衡的交叉曲线决定均衡价格,只是预期与基本面一致时的相对静态均衡;价格预期一旦形成就可以同时影响供求关系;预期产生于基本面也可以改变基本面。主流经济学的“金融超调理论”,指出预期可以造成金融价格的超前过度反应,原因是几个市场连通,而金融市场的反应速度快于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经过市场自动调整,几个市场最终自动达到均衡。“动态不均衡市场”描述了错误预期不断改变基本面,造成“剧烈的偏向化发展”——先泡沫后崩盘的结果。

3.非均衡性诱致经济发展模式改良的途径

泡沫经济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现象,一直被视为理论研究的重点,但相关研究成果也揭示泡沫经济并不全是负面的效果,可以为经济提供改良的机会。Gower和Krause(2002)对危机前后的产出和通货膨胀进行统计描述的同时,计算了产出和通货膨胀对货币危机作出反应的概率。在他们认定的78次货币危机中,23次货币危机对产出造成了不良影响,而4次危机对产出的影响是良性的,51次货币危机对产出没有影响。Hutchison(2001)以1975~1997年间67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160次货币危机及461个“IMF稳定计划”为对象,发现在对宏观经济发展、政治和地区因素进行控制后,货币危机在1~2年中显著地降低了经济增长率。但是,他没有发现“IMF的稳定计划”加重了货币危机对经济增长率的不良影响。为此,有的学者给出如下价值判断:是泡沫,最好让它破灭,而且破灭越早越好。因为泡沫的出现扭曲了市场价格体系,会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泡沫持续时间越长,资源误配的效率损失越大,泡沫破灭越早,对整体经济的冲击越小。

针对泡沫经济形成的非均衡性因素,提出经济发展模式的改良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王凤娟,2006):(1)马克思从社会制度层面去寻找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那就是:破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全民所有的公有制,按照社会需要对社会各生产部门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对全社会的生产实行统一的组织与管理;校正社会财富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对产品按照劳动者的利益进行分配。只有这样,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性质,保证社会化大生产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消除生产过剩的根源。(2)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经济危机,但他不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把经济危机的原因解释为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由三个基本心理规律造成的,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凯恩斯认为,上述3个基本心理规律使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总需求往往低于社会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3)弗里德曼认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一种货币现象,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波动,是由于银行紧缩信用而导致货币供给不足。因此,只要中央银行不断地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增加率把货币投入到经济体系中去,就可以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问题。

为此,对于泡沫经济非均衡性导致的经济危机,主要可以从价值决定与供求关系、有效需求扩张以及货币政策调控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良,促进经济回归基本层面,消除泡沫成份,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经济模式转型的对策及建议

1.实现居民资产结构的多元化。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则,在投资自由、责任自负的原则下,个人资产运用应该兼顾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在实际操作中以投资收益低、投资风险小的金融商品为主,辅之以投资收益高、投资风险大的金融商品,从而确保投资的收益性和安全性。相比之下,我国大多数股民不仅缺乏股市投资的经验,而且也没有形成正确的资产运用意识和风险意识。我国流行的“家庭理财渠道”和“赚钱术”,除了“股票的合理组合”外,并没有各种金融资产合理组合的概念,许多人往往是倾个人大部分乃至全部储蓄投资于股市。结果,一些被套住的个人投资者在股市下跌时就一筹莫展,惟有期待国家刺激股市的政策。大多数股民的投机行为和投机心理没有得到制止,“炒股”和“炒作”成了股市投机的代名词。

2.加强对资产价格形成机制的分析。首先,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在房地产开发环节,通过规范相关税费,减轻企业的负担和经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飙升。其次,加强对房地产价格的监控。建立城市基准地价公示制度,编制并定期发布地价指数,作为市场交易的决策参考。再次,政府充分发挥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引导市场参与者理性投资和消费,充分公开市场信息。最后,调整目前侧重抑制需求的调控政策,在增加供给方面多下功夫。逐步纠正作为房地产热重要推动力量的地方政府投资,这要求改变原有的体制模式,改变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及只注重增长的政绩观。

3.加强金融对经济泡沫诱导机制的分析。借鉴国外应对泡沫经济危机的有效措施,完善对金融泡沫风险因素的监管以及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首先,提供紧急贷款,必要时实行金融资产的国有化,进而建立稳定的市场运行机制,减少市场的波动。如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以及日本、英国、瑞士和加拿大六大中央银行联手注资2400{7,美元救市。美国政府接管两大住房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冰岛市值排名前三的银行已经全部被政府接管。其次,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将银行利率调低了100个基点,这是该行1992年5月以来幅度最大的利率下调,澳中央银行决定将利率从7%降低为6%。再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保障额度,降低银行风险。美国批准将暂时每个个人账户的联邦存款保险限额从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欧盟最低储蓄担保额度由原来的2万欧元提高到5万欧元。最后,建立救市基金或提供一揽子救市方案。美联储联合全美10家银行建立了700亿美元的平准基金,布什政府提出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拯救方案”(TRAP)。日本批准了一揽子总额26.9万亿日元(约合273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

泡沫经济是对现有经济模式中诸多偏离基本价值和发展规律因素的现实反映,因此,正确看待泡沫经济的形成机制,加强对泡沫经济的监管与调控,可以实现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改良,促进中国市场经济步入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

责任编辑:垠 喜

作者:刘培刚

第二篇: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虚拟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一种主要的经济形态,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的时,就形成了泡沫经济。正确理解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与泡沫经济三者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对于现代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三者的内涵及相关关系作了理论说明;并用两个案例对理论的说明作了反证研究,最后得出我国处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三者关系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泡沫经济

文献标识码:A

一、论题分析

(一)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泡沫经济的含义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销售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服务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立的,依靠现代通讯和电子网络技术在全球金融与证券资本市场中实现虚拟资本交易、清算与流动的经济形态。关于虚拟资本,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作了论述,认为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只是实物资本的所有权证明,是“实物资本的纸制复本”。现代虚拟资本交易的对象包括股权、债权、产权、物权及衍生组合品,涉及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等整个广泛的金融业,涵盖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我们经常说的虚拟经济一般只是指证券市场,但这并不表示虚拟经济只出现于证券市场,只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关于虚拟经济的论述也是以证券市场为代表。虚拟经济运行表现出它完全不同于实体经济的特征:(1)高流动性。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无论信息技术多么发达,其从生产到实现需求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而虚拟经济只是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巨额虚拟资本交易在瞬间即可完成。(2)高风险性。虚拟经济在发挥风险分散和风险规避功能的同时,自身却蕴藏了巨大的风险。因为虚拟资本价格的决定并非像实体经济产品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取决于社会公众的主观预期,价格波动剧烈。(3)高投机性。正因为虚拟资本价格的不稳定和不可预测,一部分风险偏好者得以利用“贱买贵卖”获取利差。现代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更使投机活动如虎添翼,增大了虚拟经济的风险。(4)不稳定性。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象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的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迅速膨胀,是虚拟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超过实体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所形成的经济虚假繁荣现象。当某种资产被预期价格将上涨而成为集中追捧的对象时,大量的买人使价格节节攀升,以至于实际资产价格严重偏离理论上的价格,形成泡沫经济。而一旦价格上涨的预期发生逆转,价格暴跌,泡沫破灭,并引发金融危机乃至整个社会经济衰退。

(二)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泡沫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三者密切相关。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产生的物质基础,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被称为实体经济的“润滑剂”和“助推器”。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又会形成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则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伤害。90年代以来,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自动复制、自我膨胀的势头日益明显,无论规模和发展速度都超过后者,对后者的影响已越来越不可忽视。

1.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为基本目的。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样,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已离不开虚拟经济。但二者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虚拟经济的滞后发展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其超前发展则容易引起泡沫经济。

合理规模的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资本集聚功能。一个健全完善的证券市场能有效动员社会闲散资金,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二是资源配置功能。金融市场的最主要功能便是实现资本在不同经济部门的优化配置。三是制度创新功能。股票市场的发展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四是风险分散功能。股权多元化分散了企业投资风险,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使用有利于规避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2.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也可能给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一旦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现实要求而单独扩张时,就会形成泡沫经济。虽然虚拟经济是泡沫经济滋生的土壤,但它本身并不可怕。泡沫经济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货币超量供给。二是超量货币流入证券市场。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直接投资成本增大,预期利润下降,于是一些机构投资者就会把货币供给的增量大量用于证券市场和房地产的炒作,引起资产价格猛涨,于是个人投资者把储蓄转化为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接受价值被高估的股票和房地产作抵押,大肆扩张信贷,结果导致虚拟资本价值过度膨胀,形成泡沫经济。一旦货币支持减弱或预期逆转,巨额金融资产可能在一夜之间不翼而飞,金融机构破产,留下大量坏帐,信用链条中断,信用危机将洗劫整个经济。

前面论述的是通货膨胀条件下的泡沫经济形成机制。在通货紧缩时期,由于生产大量过剩,企业利润下降,破产严重,公众对股市盈利的预期高于企业投资。为追逐高效益,资金开始流向股市。一方面不利于对通货紧缩的治理,另一方面助长了股市泡沫。此时的投机性泡沫与实质经济有更大的偏离。通货紧缩时,产业资本利润下降甚至亏损,金融资本无法瓜分产业资本的利润,只有自己创造利润。这种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的利润生长方式就造成了泡沫经济的高涨。

3.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虽然泡沫经济产生于虚拟经济,但这并不是说与实体经济无关,相反,虚拟经济中的泡沫因素大多是实体经济引致的。虚拟经济运行中出现泡沫是经常的,但金融泡沫并不必然导致泡沫经济。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有效化解虚拟经济中的泡沫,相反,脆弱的实体经济则加速泡沫膨胀。

二、案例分析

战后日本“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大获成功,经济迅速崛起。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济增长达到顶峰。但自1986年起,在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泡沫经济,随着1991年泡沫的破灭,日本经济陷入了衰退的深渊。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最早起因于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广场协议后日元开始升值,为了避免日元升值可能

带来的衰退,日本政府不顾当时实体经济已经过热,依然大幅降息。从1986年1月起,日本央行贴现率连续5次降低,由5%降到2.5%,达到战后最低水平。同时由于日元汇率上升,日本银行持续在外汇市场上买进美元卖出日元,造成货币供应量膨胀,1987 1990年间货币供应量平均增长超过10%。而金融自由化改革对金融机构贷款限制的放宽,更使资金疯狂涌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经济迅速泡沫化。1989年股价指数甚至超过物价指数1倍多。

日本泡沫经济的成因有日元升值、货币政策失误、金融监管不力等,但追根溯源还可以在实体经济找到原因,即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战后日本实施了有效的产业政策,迅速完成工业化,成为一个工业强国,汽车、造船、钢铁、机械制造等工业均居世界首位。进入80年代后期,这些传统产业已出现饱和,产业结构急待调整。如果日本能利用日元升值的机会,吸引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泡沫经济也许可以避免。但日本各界仍沉浸于工业大国的洋洋自得。因此在传统产业已经饱和,新的投资热点还没形成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量大多流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日经指数由1985年的12000点上升至1989年底的39000点,四年内涨了2倍多,而同期GDP仅增长19.2%。与此同时,日本的土地价格从1985年的4.2万亿美元激增至80年代末的15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名义GNP的5倍,是面积大于日本25倍的美国土地资产总值的4倍。这种股价和地价的突然膨胀并非实物经济发展和土地经营效率提高的反映,而纯粹是投机炒作的结果,虚拟经济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是泡沫就必然要破灭。1990年8月日本银行再次提高利率的事件击破了彩色泡沫,成千上万亿金融资产顿时灰飞烟灭,日本也由此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经济衰退。

日本泡沫经济从形成到破灭的过程,清楚地说明,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虚拟经济只能走向泡沫经济,而泡沫经济的治理还必须从实体经济做起,否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泡沫破灭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继续下调利率甚至实施零利率、大量发行公债、实施“大爆炸”式的金融制度改革、清理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全面推行金融自由化等,但这一切并未扭转局面,反而导致大量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破产。日本经济的完全复苏必须依靠持续而彻底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经济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程度日益加深。证券市场在我国发展很快,已到了不能忽视其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时候。此时必须重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泡沫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便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同时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而引发泡沫经济。

1.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最大限度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高效的资本市场有利于动员储蓄,加速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能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不良资产处理提供途径;为风险创业资本的进入和退出创造渠道。因此,一方面要逐步放松金融管制,鼓励金融创新,增加股票指数期货、金融期权等金融交易品种,扩大资本市场容量;另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规范证券市场行为,彻底改变中国股市“政策市”的形象,让证券市场真正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必须吸收日本的教训,通过政策倾斜,引导民间投资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更新换代,及早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否则可能引发通货紧缩条件下的泡沫经济。

3.保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职能范围相应扩大。各项经济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在实现其他经济目标的同时,必须兼顾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例关系。在日本泡沫经济形成中,利率政策失当负有相当的责任。我国现阶段须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发挥利率对经济的协调作用。

(责任编辑:秋 萌)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刘维刚 张丽娜

第三篇:特色经济 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

[摘 要]青海的省情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从青海的实际出发,找准发展的优势,选择发展的定位,弄清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发展的思路更具现实性、可行性。故,发展特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特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北的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特点决定了促进青海经济发展不仅对本地,而且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有必要从青海实际出发,对青海经济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1 发展特色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先,青海的省情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在选择特色上下工夫。青海地处偏远,区位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信不畅;科学教育落后,人口素质偏低。这些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青海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构成如果不突出青海特色,与外省趋同,那么肯定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产业发展的路子势必越走越窄。同时,青海地域辽阔,省内各地区之间差异性也很大。因此,青海以及省内外不同地区应当对产业发展进行区域调整和区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逐渐发展壮大。

其次,青海的资源决定了我们有条件在发挥特色上出优势。青海地处世界屋脊,由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海拔高度,不仅山川藏珍、戈壁埋矿,而且具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高原特殊气候和在这一气候条件下派生的珍稀生物资源,有在全国独具优势的水电、盐湖资源,独特的畜牧草地资源,太阳能、风能资源,独树一帜的高原地貌景观,众山之巅、众水之源和颇具特点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观等。这些丰厚的特色资源为青海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善于开发这些优势资源,就能够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据省情,青海特色经济的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着力发展壮大盐化工业,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第二,重点发展中藏药业、绿色食品业、有机食品加工业和高原生态农牧业,逐步形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链。第三,发展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在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经过努力,最终形成世界高原生态基地,全国盐化工加工基地,中藏药生产基地,西部水电——高耗能工业基地和石油天然气开发基地。第四,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龙头,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在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有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地面向市场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2 发展生态经济是青海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与生态,二者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互为条件的关系。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经济要想求得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以保护和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具有生态系统性、公共性、全球性、持续性的特点。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起着江河水文循环的重要作用。青海生态又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沙化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成为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严重阻碍和最大的隐患。因此,在青海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把保护和建设生态作为根本任务。

青海生态总的看是在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不断恶化的。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加快生态经济的发展,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力度。草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草业的发展可以兴起一个大产业,推动产业化发展。种草本身(从种草到加工、储存、销售、繁育草籽)能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拉动畜牧业。草既是经济作物,又是生态作物;既可以体现长远的生态效益,又可以当年转化养畜,实现眼前利益。搞得好,就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农牧民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扶持,加大力度,不断扩大退还规模。这里关键是要搞好规划,把种草种树同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发展畜牧业。

二是大力发展高效农牧业、促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在退耕还草的同时,要把着眼点放在高效农牧业上来。要围绕结构调整和特色农牧业经济大搞设施农牧业,在牧区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防灾抗灾基地,种植高产优质牧草,利用温棚种植根茎类作物,大搞牛羊育肥、自繁自育,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改放牧为圈养。在农区把种草和种植经济林结合起来,进行牛羊育肥和西繁东育,支持发展农畜果菜加工业,鼓励发展新的高收益产业,开辟更多的收入增长渠道,对农畜产品龙头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带动广大的农牧民获得更高的市场效益,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是积极推动农牧区能源结构调整。我省电力、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在农村牧区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用电用气取暖、做饭,替代传统的烧柴烧草习惯,把林草效益转化为养殖效益,这对保护生态,净化空气都有重大意义,应选若干地方进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3 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

循环经济是人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的经济系统,并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去。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使环境合理性和经济效率性得到了有效的结合。青海经济的发展,更迫切需要循环经济。

青海循环经济实践中,较成功的经济体有锡铁山铅锌矿循环经济共生企业群,其产业链主要由西部矿业公司锡铁山分公司铅锌矿及选矿厂、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的硫酸厂、中汇矿业铁金矿、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大柴旦硼矿、大柴旦地区的八家硼酸厂以及拟建的硼镁肥厂和余热综合电站组成。根据核心产品特点,该产业链中包含以锡铁山铅锌矿开采为核心的铅锌矿生产生态工业群落、以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硫酸产品为核心的硫酸生产生态工业群落和以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为核心的水泥生产生态工业群落。该企业群每年产生1000余万元的循环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青海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规划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化政策导向,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环境;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机制;以矿产循环发展为突破口,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保护与开发并重,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废物回收利用,积极开展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突出重点,加快制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立循环生产技术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参考文献:

李战奎.西部生态经济发展的机制创新初探 [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收稿日期]2009-03-15

[作者简介]周成仓(1964—),男,青海大通人,青海大学社科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农村经济问题。

作者:周成仓

上一篇:发展林业论文范文下一篇:蚕丝工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