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泡沫研究报告

2024-04-18

公司泡沫研究报告(共6篇)

篇1:公司泡沫研究报告

泡沫金属的研究与发展 泡沫金属的概念及特点

泡沫金属指孔隙度达到90%以上,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的多孔金属材料。含有泡沫状气孔的金属材料与一般烧结多孔金属相比,泡沫金属的气孔率更高,孔径尺寸较大,可达7毫米。由于泡沫金属是由金属基体骨架连续相和气孔分散相或连续相组成的两相复合材料,因此其性质取决于所用金属基体、气孔率和气孔结构,并受制备工艺的影响。通常,泡沫金属的力学性能随气孔率的增加而降低,其导电性、导热性也相应呈指数关系降低。当泡沫金属承受压力时,由于气孔塌陷导致的受力面积增加和材料应变硬化效应,使得泡沫金属具有优异的冲击能量吸收特性。多种金属和合金可用于制备泡金属材料,如青铜、镍、钛、铝、不锈钢等。由于泡沫金属的密度小、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从而使其具有非泡沫金属所没有的优异特性:例如阻尼性能好,流体透过性强,声学性能优异热导率和电导率低等等。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它在电子、通讯、化工、冶金、机械、建筑、交通运输业中,其至在航空航天技术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泡沫金属的用途 2.1 电极材料

随着高档电器(便携式计算机、无绳电话等)的迅速发展,可重复使用的高体积比容量、高质量比容量的充电电池的消耗也越来越大。高孔隙率(>95%)的泡沫金属对提高电池的这些性能提供了用武之地。例如用电沉积法生产的泡沫镍作为电极材料用于N i-Cd电池的电极时,电极的气液分离好、过电压低,能效可提高90%,容量可提高40%,并可快速充电,在电池行业中,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可充电碱性电池一致趋向于采用泡沫镍作为正负极板以提高容量,这是电池行业的一个突破。对电池电极用泡沫镍的性能参数要求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2.2 催化剂

化学反应尤其是有机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常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催化剂的表面积也是越大越好,高孔隙率使得泡沫金属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化工行业中可直接使用泡沫镍作镍催化剂,或将泡沫镍制成催化剂载体,高孔隙率的泡沫金属作为支撑物有可能使催化剂高度分散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性能远远优越于陶瓷催化剂载体。

2.3 流体压力缓冲材料

泡沫金属可装在气体或液体管道中,当其一侧的流体压力或流速发生强烈波动时,泡沫金属材料可以通过吸收流体的部分动能和阻缓流体透过的作用,从而使泡沫金属体另一侧的波动大大减小,此效应可用于保护精密仪表。2.4 机械振动缓冲材料

在将泡沫金属垫在振动部位的接合部时,利用多孔泡沫材料的弹性变形可吸收一部分机械冲击能。据报道,密度比为0.05~0.15的泡沫铝可吸收的能量为20~180M J m,强大的能量吸收能力使得它有可能用于汽车的保险杠甚至于航天器的起落架,也可用作制造升降运输系统的缓冲器、磨矿机械的能量吸收衬层、汽车乘客坐位前后的可变形材料以改善安全性,优异的减振性能也使泡沫技术有可能用作火箭和喷气发动机的支护材料。2.5 消音材料

因为声波也是一种振动,故声音透过泡沫金属时,可在材料内发生散射、干涉,声能被材料吸收,所以泡沫金属也可用于声音的吸收材料,即消音材料。这种消音材料在气体管道和蒸汽管道中都可获得应用。2.6 阻燃、防爆材料

泡沫金属既有很好的流体穿透性又可有效地阻止火焰的传播且自身有一定的耐火能力,于是可放置在输运可燃性液体或气体的管道中以防止火焰的传播,因为流体在输运速度增加时可能会着火(声速在接近爆炸限时会产生约150×105Pa的压力),实验表明:6mm厚泡沫金属就可阻止碳氢化合物燃烧速度为210m sec的火焰,其作用机理可以解释为当火焰中的高温气体或微粒穿过泡沫金属材料时,由于发生迅速地热交换,热量被吸收和散失,致使气体或微粒的温度降到引燃点以下,于是火焰的传播被阻止。2.7 自发汗冷却材料

把固体冷却剂熔化渗入由耐热金属制成的多孔骨架中,在经受高温时这种材料内部的冷却剂会发生熔化和气化而吸收大量的热能,从而使材料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冷却剂气化温度的水平,逸出的液体和气体会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液膜或气膜,可把材料与外界高温环境隔离,此过程可一直进行到冷却剂耗尽为止,由于冷却机理相当于材料本身“发汗”故有自发汗冷却材料之称。2.8 发散冷却材料

发散冷却是一种先进的冷却技术,它是迫使气态或液态的冷却介质通过多孔材料,使之在材料表面建立一层连续、稳定的隔热性能良好的气体附面层,将材料与热流隔开,得到非常理想的冷却效果。以液氢—液氧发动机推力室喷注器面板为例:采用发散冷却后,它的一面为-150℃的氢气,另一面为3500℃的燃气,而材料的热面温度仅在80~200℃之间,用于发散冷却的多孔材料,渗透量必须能够准确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透气均匀,孔道曲折小,介质流动通畅,并且要满足作为防热结构材料的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和韧性,选用抗氧化性能好的材质,以防止意外氧化堵孔,烧结金属丝网多孔泡沫材料是其最佳选择。2.9 过滤材料

把泡沫金属制备成适当的形状,它就可以作为过滤材料从流体(如水、溶液、汽油、润滑油、冷冻剂、聚合物熔体)中滤出固体或悬浮物。常用的泡沫金属的材质为青铜或不锈钢。在腐蚀性很强的流体中,则需采用贵金属(如A u)。泡沫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

按照制备工艺,可以将泡沫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进行分类:真空气相沉积、气相分解、电沉积、含有机支撑物烧结、简单烧结、粒状物料周围浇铸、熔模铸造、溅射法、金属沉积法、烧结法、铸造法、熔融金属发泡法。

3.1 熔体发泡法

该法的原理是在金属液中加入发泡剂,使其受热产生分解,在溶液中形成气泡,然后冷却凝固。其缺点是发泡过程难以控制,溶液中的发泡剂分解产生气泡,气泡逐渐上浮并在上浮过程中合并长大,引起制品中气泡分布不均匀且局部气泡尺寸过大。

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有:(1)高速搅拌,使发泡剂充分分布在金属液中;(2)增加溶体粘度,阻止气泡的上浮运动,进而提高发泡剂在熔体中的均匀分布。增加粘度的方法有非金属粒子分散法、加入合金元素法和熔液氧化法。熔液氧化法是向熔融金属液中吹入空气、氧气或水蒸气并搅拌,使在短时间内生成氧化物,此方法效率较高,得到的粘度也大。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向熔液中加入合金元素,搅拌使熔体中生成大量细微的氧化物固相质点,从而增加熔体粘度,此方法比熔液氧化法简单。

熔体发泡法对发泡剂的一般要求是:发泡剂与熔液混合均匀前应尽可能少分解,在停止混合至开始凝固前的一定时间间隔内要充分分解并有足够的发气量。

熔体发泡法制备泡沫金属的过程有:熔体增粘处理、泡沫化、均匀化和凝固过程。后三个过程同时进行,受许多工艺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控制。

3.2 渗流铸造法

将液态金属渗入可去除的填料颗中的渗流铸造法是制备泡沫金属的重要方法。渗流铸造法中预制型的制作对最终产品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填料颗粒能否被除去是制得通孔的关键,要顺利除去填料颗粒,必须使其处于连续的状态,通常采用两种方法:(1)将填料颗粒松散装入型腔中,加压使颗粒联结。(2)将颗粒加粘结剂和水混匀后填入石墨中紧实,然后焙烧,此工艺得到的预制块孔隙形状圆滑,互相连通,但工艺较复杂。

渗流铸造法采用加压的方式使熔液渗入,加压方式有:固体压头加压法、气体加压法、差压法、真空吸铸法。差压法和真空法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泡沫金属,因为在压力下金属液的渗流距离比较长,结晶出的金属骨架比较致密,使得泡沫金属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缺点是需要一套抽气/真空系统及一套上下罐体。

3.3 烧结法

简单烧结:就是于较高温度时物料产生初始液相,在表面张力和毛细管现象的作用下,物料颗粒相互接触,相互作用,冷却后物料发生固结而成为泡沫金属,为了使物料易于成型,可采用粘结剂,但粘结剂必须在烧结时除去,为了提高泡沫金属的孔隙率,可采用填充剂,填充剂同样也需发生升华、溶解或分解,氯化铵和甲基纤维素均可作为填充剂。

在制备高孔隙率的泡沫金属时,可以采用含有机支撑物烧结的方法,先把天然海绵或人造海绵切成所需要的形状,使其充分吸收含有金属粉末的浆液,干燥后加热使海绵分解,继续加热使有机金属化合物分解和使物料烧结,冷却后可得到孔隙率很高的泡沫金属。

3.4 金属沉积法

金属沉积法就是采用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把欲得泡沫金属的金属物沉积在易分解的有机物上,有电沉积和气相沉积两种。

电沉积是用电化学的方法实现制备,它主要由四个步骤组成:(1)以泡沫有机物为基体,由于它不导电,故须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对有机物进行腐蚀,使其表面变得易于被水润湿并产生微痕,常用的氧化剂为H 2C r2O 7 H 2SO 4 H 3PO 4的混合物,这一步骤常称为粗化。(2)粗化后用PdCl2溶液中的Pd2+对表面进行催化,称为活化。(3)放入镀液进行化学镀得到均匀地附着于与有机物表面导电的金属层,镀液中含有金属离子和还原剂,常见的镀层有Cu、N i、Fe、Co、A g、A u和Pd,以前两种最为常用。(4)经过化学镀处理的有机物最后进行电镀得到所需要种类的金属和厚度。必要时可把有机物在高温下进行处理使其分解。

鉴于Pd较为昂贵,活化时加入PdCl2导致泡沫金属的生产成本较高,此外Pd2+离子吸附在高分子材料表面又具有催化作用,会加速化学镀液的分解使其稳定性变差,故可采用Pd的代用品或进行无Pd活化工艺的研究,有的已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气相沉积有化学分解和物理沉积,以泡沫镍的制备为例,把CO-N i(CO)4混合气体导入反应器内,使其通过经过表面特殊处理的高分子泡沫体,在一定波长的红外光照射下,可使N i(CO)4分解为金属N i和CO,N i沉积在泡沫体表面上即为所要制备的产物。真空气相沉积则是用物理的方法实现泡沫金属的制备,它同样是采用泡沫有机物作为基体,在真空设备中使金属镍挥发沉积到泡沫有机物上面,作为加热手段的有电子束或直流电弧。

3.5 溅射法

溅射法就是在反应器内维持可控的惰性气体压力,在等离子的作用下,通过电场的作用将金属沉积在基体上,与此同时,惰性气体的原子也一并沉积,升高温度,金属熔化时惰性气体发生膨胀形成一个一个空穴,冷却后即为泡沫金属。溅射法可有效地保留泡沫金属中的惰性气体,并且可用于泡沫非金属的制备。关于制备方法的几点认识

综上所述,泡沫金属材料的优异特性无疑会使其在许多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泡沫金属应用的推广程度取决于材料性能对使用目的的适应程度和泡沫金属的制备成本,泡沫金属的制备工艺不同,所得到的泡沫金属的产品质量和成本也有差别。

一般说来,电沉积制备出的泡沫金属的孔隙率高且非常均匀,但工序长,操作繁琐,成本稍高;用化学分解法制备的泡沫金属对于泡沫镍而言存在封孔问题和残碳问题;真空气相沉积制备泡沫金属的操作条件严格,沉积速度慢,投资大,生产成本高;发泡法的技术一般则比较复杂,难于掌握,且主要于低熔点金属泡沫的制备上;熔模铸造法仅适用于低熔点的金属和合金(如A l,Pb,Sn等);粒状物料周围浇铸法可以得到形状非常复杂的浇铸件,如果利用金属纤维而不是金属粉末进行烧结以得到泡沫金属,则可制备出尤其适用于筛网制造的材料。由于电沉积法制备的泡沫金属孔隙率高、均匀性好、产品合格率高,且设备投资小,故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方法。采用无钯制备有望降低成本,有关工艺的完善和改进仍需进一步研究,并且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探求三废排放尽可能少的工艺生产泡沫金属是一种必然趋势;此外,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泡沫金属的向大面积、合金化发展以满足更多领域的需求也是一种趋势,采用高自动化生产工艺以提高生产效率则是泡沫金属生产的努力方向。泡沫金属的发展趋势

泡沫金属特殊的结构、性能及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高技术性能起了日本、美国、及西欧各国的重视。我国对泡沫金属的研究起步较晚,正迎头赶上并引起有关方面的广泛重视。由于成本和技术原因,泡沫金属至今尚未在民用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从研究技术上看。大孔径立体网状(厘米)及小孔径(微米)、低密度高空隙率的泡沫金属是目前制备技术上突破的重点。从已有的文献看,泡沫金属一直是结构材料的课题研究,专业的局限性限制了它的发展。近几年内人们才逐步认识到它是一类新型功能材料。与国外的研究不一样,国内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视学科交叉领域的高技术性能研究,在此基础上伺机发展以重要应用为目标的泡沫金属制备技术,为其在高技术领域应用做好准备。结束语

泡沫金属发展至今,在制备工艺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相应的理论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今后泡沫金属的发展首先应该加强基础研究,通过多学科渗透的基础研究指导制备工艺的发展,同时应注意基础研究、制备与应用相结合,使泡沫金属的性能得到充分、广泛的应用,为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作出贡献。

篇2:公司泡沫研究报告

【实验时间】:2013年6月3日

【实验名称】:金融市场泡沫实验(Leveraged Asset Market)【实验描述】:

本次金融市场泡沫实验采用电脑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通过veconlab login for all programs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实验中,所有被试者被分为2组,第一组进行15轮实验,第二组进行10轮实验。每位被试者的初始资本为$10.00,每人每轮可获得$10.00稳定收益,每轮每只股票会获得$1.20或$1.50的分红,获得的概率都是0.5,在每轮结束时计算机按上述概率随机决定分红数额,然后告知每位参与人他们所获得的分红,并将分红计入参与人的总资产。无风险的安全利率为5%。每位被试者在实验开始前持有6个单位同一公司股票,购买股票有一定的最低首付比例(两组不等),剩余贷款部分需支付利息,贷款利率为5%。一旦借款数额过大、被试者现有股票无力偿还时,被试者将被迫卖出手中的股票。被试者需要在上述情况下进行决策,在每轮中决定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数目及愿意卖出的最低价格或愿意买入的最高价格。可以用自己的现金及杠杆融资购买其他参与者的股票,也可以向其他参与者出售自己所拥有的股票,从而使自己的现金获得增长,交易机制为双向拍卖。每组第一轮为5分钟,其后各轮次为3分钟,时间截止时,系统根据决策者给出的价格拟合出市场出清价格,尽量使得有交易意愿的交易者按照统一的市场出清价格完成交易,最后一期股票赎回价值为$28.00。每轮结束时系统会累加被试者各自的收益总和。有关分红概率、分红情况、交易结果等信息对所有参与人都是公开的、对称的。交易中没有任何税费,也没有价格涨跌停等价格限制措施。两组实验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资金约束不同,在第一组中,设定最低首付比例为20%,而第二组设定的最低首付比例为100%。

我在该次实验中属于第二组,进行10轮实验,系统设定首付比例为100%。实验过程中,每位被试者除由组别决定的轮数和首付比例不同外,需要进行的实验决策相同。同一组内成员的决策影响各轮交易的出清价格,从而影响下一轮投资者对股票价格的估值和买卖决策,进而影响投资者最终收益,因此组内成员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实验理论】:

金融泡沫是指一种或一系列的金融资产在经历了一个连续的上涨之后,市场价格大于实际价值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根源是过度的投资引起资产价格的过度膨胀,导致经济的虚假繁荣。在投机性泡沫发生时,价格往往会出现突然攀升,价格的攀升趋势可能会使市场产生进一步价格上升的预期,并且吸引新的买主,形成自我实现的正反馈过程;当价格泡沫一旦被市场发现,就会产生和原来相反的预期,出现使市场价格回归理论价格的市场力,价格可能迅速而急剧地下降,导致泡沫破灭。资产的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而急剧上升、继而回落是泡沫的表现形式,投资者预期形成的特性则是泡沫产生的关键因素。

金融市场泡沫实验可用以证实理性预期理论应用于资本市场的两方面局限,“一是理性预期模型从理性经济人假定出发,据此认为经济主体具有一致的预期,然而真实证券市场上的交易者并不具有完全理性和完全计算能力,交易者之间还存在信念、偏好以及认知能力的差别。二是理性预期模型仅仅关注于均衡的最后结果,而不是均衡的整个过程,因此理论模型没有预测当信息发生变化时,个体交易者的预期将如何调整,以及这种调整的持续时间和特征”。

在本次实验中,第i期股票价值Di(1.61.2)0.528 ri5%

其中,Di表示第i期发放的股利的预期值,ri为第i期的折现率。由上述计算可知,各期股票基础价值均为28元,因此股票基础价值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然而,无论是在试验中,还是在现实的金融市场,都会出现与基础价值不相符的情况,尤其是较为普遍的高于基础价值的金融市场泡沫行为,更是证券市场上的一种特定“异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实验结果】:

第一组实验进行了15轮,第二组实验进行了10轮,共获得了25次实验的数据。第一组泡沫程度远高于第二组,而第二组成交价格高于基础价值的情况从第4轮才出现,总价格泡沫较低。图1和图2显示了第一组和第二组中市场价格的走势以及相对于基础价值的偏离情况。图1价格曲线显示,成交价格从一开始就有泡沫,说明存在对股票的非理性定价,到实验最后阶段,泡沫逐渐消失。第二组一开始没有泡沫,到实验中间阶段开始有泡沫,到实验后半段,泡沫又逐渐消失。

图1和图2表明在不同的杠杆融资条件下,市场平均价格存在的差异。显示的实验数据也表明杠杆融资成本较低的实验组泡沫水平更高。这些与实验预期一致。

图1 第一组实验(xfz15)的价格曲线

图2 第二组实验(xfz16)的价格曲线

价格泡沫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个体而言,计算错误的情况不能排除在外,由于被试者有些可能对实验内容不完全了解,因此不应排除计算错误所起的作用。还有部分被试者追逐市场价格不断走高的趋势,却未能及时在高价时抛出,或在追逐市场高价的过程中忽视了证券赎回价值。从外部环境来看,最低首付比例较低的组产生的市场泡沫明显高于最低首付比例较高的组。【个人决策体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是第二组中的第13号决策者。在前几轮进行时,说实话,我并没有怎么理解这个实验,所以只好抱着尝试交易的心态,同时买股票同时卖股票,而且买卖的数目相同或只相差1股,也未对证券的基础价值进行评估。随着每轮实验出清价格的公布,我发现价格在上涨,所以我自己买入的最高价和卖出的最低价也随之上涨,但并没有考虑股票的基础价格,只想着进行股票交易。直到第7轮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如果我再不卖的话,就不能在股票的基础的价格之上卖出去了,那样岂不是很亏。但是那时已经为时已晚,高价已经卖不出去了。如果实验重新进行,根据已有的价格走势情况和上述分析,我将改变原有的投资策略,在股票低价时,尤其是前面几轮适量购入股票,在中间时以高价将股票全部抛出,再在最后的时候以低于股票基础价格的价格适量买入股票,这样就可以获得高额收益。

低价买入高价卖出、对市场价格走势的正确判断和对基础价值的正确把握是关键。由于刚开始都没明白这个实验在做什么,只是在随意地买卖股票,考虑得并不充分,虽然在将股票抛出的时候心情很好,但是大部分股票我都留在了后面,那时高价已经卖不出股票了。所以最后收益不够高,我感觉好伤心。【学习感悟】:

篇3:公司泡沫研究报告

关键词:人才泡沫,IT行业,薪金,人才流失

1 引言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积累, 人类已经步了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与技术创新成为当今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与经济发展原动力。如此时代背景下, 以知识和技术作为行业核心的信息技术 (IT) 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加强, 并逐渐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信息技术产业, 又称信息产业, 它是运用信息手段和技术, 收集、整理、储存、传递信息情报, 提供信息服务, 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手段、信息技术等服务的产业。除了技术为核心、知识为重点这一基本特性外, IT行业在人才结构方面还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人才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差, 人员流动率较高。这是因为IT行业内部聚集了一大批有追求、有想法的高知识人才, 如果企业没有给他们相应的平台展现自己的才能, 他们很可能就会选择同行业的其他企业, 因而他们的流动率相对高于其他行业。

然而, 令人堪忧的是, 在IT行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IT人才日益受到追捧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IT行业内部不仅仅表现出人才高流动性的基本特点, 还暴露出“薪酬膨胀、薪酬与人力资本不匹配”的人才问题。人才薪资上涨过快, 大大超过了其人力资本所应得的回报, 工资虚高, 不利于IT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并且,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IT人才也将从传统的IT行业向各行各业扩散, 如不对上述人才问题加以重视和控制, 该问题必将随之扩散到整个社会经济中。

据此, 本研究将IT行业内部“薪酬膨胀、薪酬与人力资本不匹配”的人才问题定义为“人才泡沫”现象, 因为这一现象所体现的正是人才价格 (薪资) 与人才价值 (人力资本) 的背离, 并且人才价格犹如泡沫般的膨胀, 与实际的人才价值背离程度越来越高。本文也将对IT行业这一“人才泡沫”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并通过实际案例加以验证, 以期从深层原因着手找到有效对策, 推动中国IT行业健康发展。

2 IT行业“人才泡沫”的成因分析

2.1 直接原因分析

IT行业“人才泡沫”现象其实就是IT人才薪资过度膨胀的表现。从直接原因角度来看, 之所以会发生这一现象, 无非就是薪资提供者和薪资获得者两方面博弈的结果。从薪资提供者角度来看, 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IT人才到本单位就业, 采取提高薪资的恶性竞争办法, 从而推高了IT人才的薪资水平;从薪资获得者角度来看, IT人才通过隐瞒或者虚报自身人力资本的方式, 抬高身价。在IT企业和IT人才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 薪资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并且这种薪资水平的提高将随着IT人才每一次流动而出现一次, 最终也就导致薪资水平不断膨胀。

这也正是IT行业“人才泡沫”出现的直接原因, 但这仅仅是事物的表象, 如要从根本上杜绝这一问题的继续出现, 还得找到导致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为什么IT企业愿意开出高薪来吸引IT人才, IT人才为什么又能成功的隐瞒或者虚报自己的身价?

2.2 根本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探讨“人才泡沫”的根本原因, 必须先将该现象回归到最基本的经济学框架中。正如前文所诉, 这一现象所体现的正是人才价格与人才价值的背离, 也就是将“IT人才”视为市场上的产品, 该产品出现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由一般市场经济理论可知, 真实的价格由商品的内在价值所决定, 但是随着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变化, 商品的价格会围绕其真实价值波动。因而, “人才泡沫”现象的出现, 正是IT人才供给和需求变化的结果。

2.2.1 需求层面:人才需求激增

从需求层面来看, 当供给不变而需求不断增加时, 商品价格就将在需求的推动下持续上涨。IT人才需求激增的因素有二:一是经济因素;二是政策因素。

(1) 经济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类已经进入到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而, 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 信息技术行业也因此而快速发展。尽管信息技术可以通过一定程度上通过硬件 (电脑、设备等) 表现出来, 但是信息技术知识的更新仍然离不开人, 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带动了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可见, 经济增长带动信息技术需求, 信息技术需求又进一步表现为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2) 政策因素。2015年,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发展思想与理念。这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刺激效应:一是直接推动了新一轮的需求, 因为政策导向“互联网+”创业的发展, 需要大量信息技术人才;二是突破了以往信息技术人才需求的界限, 各行各业都开始向“互联网+”发展, 即各行各业都需要信息技术人才来推动行业发展。可见, 政策导向从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两个维度, 加大了社会各界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2.2.2 供给层面:人才供给受限

从供给层面来看, 当需求不断增加, 而供给却无法同步上升时, 商品价格就将持续上涨。人类社会快速步入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诱发新一轮的信息技术人才需求。然而中国的信息技术人才供给却难以像需求一样快速改变, 因为:一方面中国并没有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储备,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也不够完善, 无法段时间内培养出大批信息技术人才培。

(1) 现有的IT人才数量有限, 结构层次偏低。过去一段时间内, 中国并没有专门为迎接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培育一批储备人才, 现有的信息技术人才相对于不断增长的需求来说, 数量极其有限。并且, 现有的信息技术人才存量中, 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层次相对较低的技术人员, 人才的整体结构层面偏低, 质量上也无法匹配当前的信息技术人才需求。

(2) IT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人才供给受限。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角度来看, 中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机制也不够完善:一是缺乏顶尖人才的激励和培养制度;二是基层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也相对落后, 人才培养时间过长。由此也大大降低了中国信息技术人才供给的潜在能力以供给调整能力。

3 案例研究:IT行业A公司的“人才泡沫”现象

3.1 A公司概况

A公司是一家典型IT行业软件开发领域的创业型公司, 成立于2010年, 注册资本200万元, 是一家以软件项目研发为核心的高科技企业, 具备ISO、双软认证等多项资质, 所研发软件陆续获得多项软件著作权与软件产品专利。公司成立之初, 主营业务以移动应用、电子政务、通信系统三大领域的软件项目开发为主, 自2013年以来, 抓住传统行业互联网化的发展趋势, 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一家以移动互联网项目开发运营、大型软件项目开发建设、软件工程咨询服务为主要业务的高速发展的IT企业。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 人员规模也由最初的3个人, 发展到目前的35人, 其中软件开发技术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的91.4%。

3.2 A公司目前的发展瓶颈:人才泡沫

通过对A公司进行调研发现, 在人员问题是目前限制A公司发展的主要瓶颈。如表1所示, 从人员总数来看, 从2010 年至2015 年, 由于公司发展势头良好, 每年员工总数都有所增长, 但增长率也逐年下降。同时, 自2012年以来, 每年离职的人员数量有所增长, 离职率居高不下, 尤其在2013~2015 年离职率达到30%左右, 人才流失情况十分严峻。最为令人担忧的是, 在离职率高达30%的背景下, A公司员工的人均工资却以超过20%的速度逐年增长。

针对以上数据, 本研究对A公司的人资方面做了深入的了解和讨论, 研究发现:2013 年以来, 尤其是2014~2015年期间, 企业受IT行业“人才泡沫”的影响, 薪酬管理、人员招聘等环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具体现象表现如下:

(1) 高离职率和薪金高增长同时存在。尽管每年按照绩效考核的结果给予10~30%调薪, 人员离职率却居高不下。通过对离职员工的深入访谈发现, 他们跳槽时一般可达到50~100%的工资增长。

(2) 招聘人员越来越难。尽管在智联、51JOB等招聘网站上的招聘广告都给出企业能承担的最高薪酬范围, 收到的简历依然寥寥无几。即使人员应聘成功, 最后也有接近80%的应聘者“爽约”, 未到单位报到。通过对“爽约”应聘者的访谈发现, 大部分应聘者都是因为找到薪资待遇更优厚的单位而“爽约”。

3.3 A公司“人才泡沫”现象的成因分析

“逐步放缓的员工增长率、居高不下的员工离职率、快速增长的员工薪酬”成为A公司目前的常态, 可见公司发展表现出严重的“人才泡沫”现象。对此, 本研究应用前文提出的框架, 从供需两个角度进一步探讨A公司“人才泡沫”现象背后的原因:

(1) 需求层面。近几年IT、互联网行业在资本市场的追捧下, 很多行内企业纷纷融资, 同行公司上市的不乏少数, 外部对IT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A公司一直专注软件开发、服务客户, 虽近几年营收情况良好, 但始终不如其他靠大量资本投入而发展起来的IT企业。可见, 同样具有IT人才需求的A公司, 由于资金不如其他企业充足, 在人才竞争中将处于下风。

(2) 供给层面。近五年整个社会的IT人才供给机制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IT人才存量和供给潜力有限, 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

在IT人才需求激增、供给受限的条件下, A公司由于自身资金能力相对较弱, 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下风位置, 最终只能成为“人才泡沫”的受害者:高离职率与薪资高增长率同时并存。

4 结论与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IT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凸显, IT人才更是得到社会各界的极力追捧。如此契机下, 中国IT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却出现了:人才高度流动, 薪金过度膨胀的“人才泡沫”现象。对此, 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证案例两个维度对IT行业“人才泡沫”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人才泡沫”现象所体现的正是人才价格与人才价值的背离;从直接原因角度来看, 之所以会发生这一现象, 是薪资提供者和薪资获得者两方面博弈的结果;从根本原因角度来看,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知识经济发展和政策诱导“互联网+”创业发展所推动的IT人才需求激增与现有和潜在的人才供给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于此, 本研究提出从如下两方面来规范IT人才市场, 平衡市场供需, 进而控制并消除 “人才泡沫”现象:

第一, 制定政策与法规、完善培养体制、保证人才供给。通过研究发现, 在IT人才需求的条件下, IT人才供给不足是导致“人才泡沫”现象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对此, 本研究提出从政策层面制定相应的IT行业和人才培养政策法规, 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 提升IT人才的供给能力, 进而保证人才供给。

第二, 企业注重人才培养, 提高IT人才素质, 杜绝盲目流动现象。通过研究发现, 在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政策诱导“互联网+”创业的共同作用下, IT人才需求大幅增加, 相应的人才供给却难以迅速调整。因而, 很大一部分IT人才为了提薪而盲目“跳槽”, 由此也推动了IT行业整体薪资的上涨。尽管这样的做法能在短期内提升IT人才的薪资, 但由薪资的大幅上涨仅仅因为人才市场未能实现有效均衡, IT人才自身人力资本并明显的提升。换句话说, 待市场稳定后, 这部分IT人才可能由于自身人力资本与薪资不匹配而被市场淘汰, 进而导致新一轮的市场动荡。因而, 企业应该注重人才培养, 提高IT人才素质, 减少人才盲目流动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昆.中小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其对策[J].商业经济, 2010, (2) :104-105.

[2]李书治.私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08, (27) :148-150.

[3]周倩.高科技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经济师, 2005, (6) :156-157.

[4]张荣楠.H公司人才流失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1.

[5]金继刚.用组织行为学理论分析人才流失的原因[J].特区经济, 2005, (4) :256-258.

篇4:中国互联网公司泡沫研究报告

真假泡沫

我们分了三个类别统计中国TMT公司的估值状况,包括已经在美上市TMT公司、近期赴美IPO的中国TMT公司、未上市中国TMT公司。

中美明星科技股对比

在近一年时间内,从股价表现来看,中国在美上市科技股一年平均涨幅高达48.71%,远高于美国本土科技明星股20.49%的平均涨幅;从市盈率状况来看,美国本土科技明星股的市盈率为39.49倍,而中国在美上市科技股的市盈率为66.80倍,后者是前者的1.69倍,入选样本的20家美国公司均为盈利,而20家中国公司有3家为亏损,算上这个影响,市盈率反映出估值差异要更大;从市销率(总市值除以总营收)来看,可发现20家美国本土科技明星股的平均市销率为4.39倍,而中国在美科技股的平均市销率为17.87倍,后者为前者的4.07倍。具体如下图:

中国TMT公司赴美IPO再起高潮

如上图所示,自2010年4月到2011年4月,中国赴美IPO的TMT公司数量为18家,总计融资21.639亿美元,这18家公司IPO首日平均涨幅为35.76%;IPO后至2011年4月26日,18家公司的累计平均涨幅为59.19%,据美国专门研究在美IPO公司的网站IPOSCOOP统计,最近在美国上市的100家公司,截至2011年4月26日的累计平均涨幅为26.27%。

细致观察会发现,在赴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中,与互联网沾边的,基本均受到投资者热捧。

谁在吹起泡泡

从资本市场发展历史来看,泡沫多来自人们短期内对新技术、新应用前景的过度乐观。1840年代的铁路,1920年代的汽车和收音机,1950年代的晶体管,1980年代早期的家用电脑和生物技术都曾带来这样的乐观。新技术让人们看到未来世界的新图景,乐观情绪蔓延,投资者都预期自己可以从中受益,于是投资过度,泡沫产生。

此轮中国TMT板块泡沫产生于同样的乐观,具体来自于互联网在四个领域的应用前景: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新媒体(主要是视频)和电子商务。

推手一——移动互联网:终端革命

摩根士丹利在2009年底发布的《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中认为:“3G+社交+视频+网络电话+移动装置”五大趋势融合,将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创新。

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大体可分成两类:核心应用需求和休闲娱乐需求。核心应用需求包括移动搜索、浏览器、输入法、地图导航、应用商店等;休闲娱乐需求包括移动游戏、移动IM、移动媒体、移动SNS、LBS等。

移动互联网兴起将有三类公司受益。第一类为基础设施公司,包括运营商,通讯设备、手机提供商,半导体公司和数据分包商类的公司;第二类为平台公司,例如Facebook式开放平台、苹果式应用商店,国内传统互联网巨头目前也在构建自己的开放平台;第三类为应用软件公司。

推手二——社交网络:争夺互联网入口

社交网络目前覆盖互联网主力人群,成为互联网主要入口,其作为网络平台的商业价值也日渐显现。目前来看,社交网络的商业价值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社交广告、社交游戏、社交电子商务。

社交网络广告:特点是精准、互动、自助。社交网络掌握着用户自发提供的个人基本信息以及个人实时信息,因此能做到广告精确投放。社交网络广告投放还有一项杀手级特点,就是一切广告投放效果都可实时监测,任何广告主都可以使用相关工具,随时调整广告投放方案并力求最佳。

社交游戏:伴随社交网络用户数量高速增长,社交游戏用户也快速积累。据易观国际预测,到2012年中国社交游戏市场规模将达到16.3亿元,用户规模达1.3亿人,活跃付费用户规模增至1700万人,到2013年中国社交游戏市场规模将达到28.5亿元,社交游戏用户规模将达到1.3亿人,具体如图3所示。

市场研究公司Parks Associates预计,2015年全球社交游戏市场规模将由2010年的10亿美元增长至50亿美元。

社交电子商务:这包括两种类型:社交网站进入在线零售领域,零售电商在自有网站内建立用户社交网络。比如Facebook不仅为零售商、品牌商带来流量,还提供各种社交网络工具,帮助电商提升销量。

推手三——视频:想像空间大

据DCCI统计数据,从2008年上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在中国主要互联网应用中,网络视频的页面浏览量PV占比,从7.9%上升至13.9%,但网络视频的访问时长占比,却从8.3%上升至20.4%,仅次于网络社区39.2%的访问时长。

随着网络视频用户数量和浏览时长的不断增长,网络视频市场价值迅速提高。据易观国际预测,到2013年中国网络视频市场规模将达到69.9亿元。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不断挤压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份额,而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承载的广告价值却并没有下降。视频网站如能抢占电视终端,将能以少于传统电视台的投入获取较高的广告收益。

推手四——电子商务:流量变现!

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历史上,总共经历三波热潮:第一波始于1999年,主要代表电子商务为易趣网、8848、卓越网、当当网等,随互联网泡沫破裂进入低谷;第二波始于2007年,在阿里巴巴上市示范效应下,众多风险资本进入电子商务领域,服装、3C、母婴等门类均出现垂直B2C,此波在2008经济危机期间进入调整期;第三波始于2010年,以京东等电子商务巨额融资为标志,B2C、团购两大领域新公司不断涌现。

中国概念股TMT板块中受益电子商务发展的公司包括两大类:

一是电子商务类公司,主要是当当网与麦考林两只个股。

二是拥有巨大流量的传统互联网公司,主要是百度、新浪、搜狐、网易。这些公司往往并不直接经营电子商务,但他们拥有电子商务所需的巨大流量和用户,那么很容易从电子商务的广告热潮中有所获益。新上市的奇虎360重要收入也来自电子商务上游。360在2011年初推出360团购开放平台,通过开放应用程序接口(API),让符合资质的团购网站均可接入该平台,共享360的用户及流量,360则提取交易分成,并负责解决团购平台的网络安全等问题。

泡沫来了,怎么办?

面对越吹越大的泡沫,投资者应该作何选择,或许可从历史中寻找到经验。如果将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命名为网络泡沫1.0,那么此次可称为网络泡沫2.0。

2000年泡沫破灭后的股票表现

2000年前后,泡沫破灭让很多股票惨淡收局。据《华尔街日报》刊发于2010年3月的报道,“收录在2000年3月道琼斯互联网指数中的40家公司里只有10家挺到了现在。”活下来的公司也大都经历了暴跌。

当时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雅虎市值从937亿美元跌至97亿美元,2000年3月股价最高97美元,一年后的2001年3月,股价低于10美元。十一年来几经波折,如今市值226亿美元。另一家大公司EBay过去十一年中一直如过山车般大涨大跌,经拆股调整,EBay在2004年年底时涨至接近60美元,创下纪录高点,目前股价34美元,略高于十一年前的30美元。而在2000年3月23日以5792亿美元取代微软成为当时市值最大的公司思科,当年市值便跌了一半,十一年过去,如今市值950亿美元。

当然,从长时段去看,也有增长非常大的公司。例如亚马逊,虽然股价从2000年3月的60多美元下跌至当年年底的15美元左右,然而,十一年过去,该公司股价已经上涨到接近200美元,市值886.8亿美元。

这些都是美国的明星股,那中国概念股的情况怎么样呢?当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有5家,中华网、亚信、新浪、网易、搜狐。

中华网在国内不是最热门的网站,但凭着域名china.com于1999年7月14日在纳斯达克上市,每股定价不断上升,从14~16美元升至17~19美元,最后以20美元发行,当天涨至67美元,2000年3月最高时达到139.625美元(经过拆股合股,相当于现在每股220美元),当年12月底,股价跌至13.5美元(拆股合股之后相当于现在每股的价值)。亚信于2000年3月3日在纳斯达克上市,当天股价接近100美元,当年年底跌至10美元以下,如今在20美元左右徘徊。

新浪、网易和搜狐则没有赶上好日子,分别于2000年4月13日、6月30日、7月12日上市,当时纳斯达克指数已经在下跌,最低时新浪的股价跌到了1.06美元,搜狐跌至60美分,网易在上市的当天就跌破了发行价,一度只有53美分,并曾连续9个月跌破1美元,2001年9月12日被停牌。然而,当时没赶上好日子的三大门户,却通过移动短信业务活了过来,并在几年后分别找到了更赚钱的方式,股价一路走高。

新浪在2003年后股价长期在20~50美元之间变动,不过最近一年来,因为微博的概念其股价暴涨,最高时接近150美元。网易于2002年1月2日复牌,如今股价接近50美元(复权后相当于200美元)。搜狐股价也已超过100美元。

此泡沫非彼泡沫

从上次互联网泡沫历史可以看出,如果有泡沫,而且泡沫破灭,大多数的股票都会下跌甚至暴跌,然而有的公司仍能够在泡沫破灭后坚挺,并且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里创造比泡沫破灭前最高点时还要高的价值,股票也能上涨得更高。

因此在本次泡沫到来时,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清晰判断:第一,此次中国概念股泡沫与11年前有何不同,后果是否会更加严重;第二,如何寻找能够在泡沫破裂后保持增长的公司。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今日的互联网与11年前相比,已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2000年初,全球网民数量为2.5亿,手机用户数量为5亿,而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网民数量已达20.8亿,手机用户数量已达52.8亿(国际电信联盟最新数据)。中国的网络环境变化更大,2000年一季度,网民1000万,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达到4.59亿,普及率34.4%(CCNIC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1年3月底,手机用户达到了8.89亿。据DCCI预测,2010年中国手机销量预计2.5亿部,智能手机占比为16.6%,预期2011年智能机销量超越PC,这也意味着移动终端将成为互联网主要接入口。

手机与PC相比的优势在于:手机方便携带,用户在线时间因此更长;手机用户都是登录用户,因此可以准确定位并实现人群细分;用户在手机上行为更倾向于娱乐与消费。这些优势都表明移动互联网将催生出巨大的商业机会,这种变革(正如大摩所言)将会是颠覆性的,并可能成为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

从网络环境及网络应用发展来看,11年前网民使用拨号上网,54K的带宽,今天1M以上的宽带早已普及,并在不断升级。11年前,大多数人对于互联网的了解限于即时通信、发电子邮件、聊天室,如今,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个人生活、人际交往、教育培训、游戏娱乐、投资理财、商务贸易、国际交流乃至爱情婚姻、生老病死等各个层面,数字化生存已融入到人们真实的生活之中。

其中社交网络的出现,让互联网真正从Web1.0时代进入Web2.0时代,第一次实现以人为核心的信息重组,并实现信息更加高效的筛选与传播。作为Web2.0时代的领导者,Facebook、Twitter已让全世界的人联接起来,信息交流沟通从此真正跨越了国界。

从网络经济增长来看,11年前中国互联网收入几乎为零,在资本市场上只有概念而没有真正的赢利模式。而如今,2010年中国网络游戏和网络广告的销售收入均已超过300亿元,而电子商务被认为将很快超过它们,成为最大的互联网收入。在这里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电子商务这种模式的发展历程。电子商务是最早被认为适合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然而在11年前,电子商务还只是一个概念。那时中国有各类消费类电子商务网站1100多家,但1999年中国网上购物的交易额为5500万元人民币,仅占社会零售总额的0.018‰。到了2010年,中国全年网购规模达到4980亿元,占到了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2%,网购人数达到1.85亿,网上购物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40.6%。

11年后电子商务以汹涌之势再次袭来,这次则要真正卷起电子商务的浪潮。抛开传统的电子商务网站,团购与社交电子商务已如火如荼,基于LBS的移动电子商务正在兴起,而传统互联网公司(百度、新浪等)也从电商广告热潮中有所获益;对于视频行业来说,除了拥有展示广告的传统盈利模式之外,用户C2C付费也为其未来盈利增长带来新希望。

11年前泡沫破灭时,互联网特别是中国互联网,无论从用户数量、用户需求、硬件配套、还是盈利模式上看,都还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空中楼阁。因此当泡沫破灭后,整体互联网公司遭遇暴跌甚至倒闭。但经过11年的发展,中国整体互联网经济已打下比较深厚的基础,互联网产品及应用已对人们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改变。换句话说,今日TMT板块虽然可能已存在泡沫,但当互联网已拥有这么多年的积累后,泡沫即使真正破灭时,也将不会像11年前那样一泻千里。

再来看后一个问题。11年前的泡沫中可以淘出像亚马逊这样的“真金”,预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泡沫将淘出更多拥有实力公司。但如何挑选却需要投资者认真研究并做出甄别,在众多网络概念背后,更需要投资者对于公司的基本面进行细致考察。正如巴菲特所说,只有在突然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没在裸泳的一定是能够把握住市场需求的公司,例如泡沫1.0时代亚马逊把握住电子商务,苹果把握住智能手机,网易和搜狐把握住了网络游戏。

篇5:研究房地产泡沫识别方法的论文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识别方法;预警体系

1 指标法

1.1 房价收入比

房价收入比是房地产价格与居民平均家庭年收入的比值,反映了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比值越高,支付能力就越低。当该指标持续增大时,表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超过了居民实际支付能力的上升。当市场中的房价收入比一直处在上升状态,且并没有存在市场萎靡的迹象,则说明这个房地产市场中投机需求的程度很高,产生房地产泡沫的可能性就越大。其计算公式为:

房价收入比=商品住宅平均单套价格/居民平均家庭收入=ど唐纷≌平均销售价格×商品住宅平均单套销售面积/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数

该指标的临界值可以由首付、利率、贷款期限、每年住房贷款还款金额占收入比重等估算出,但国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发达国家,房价收入比在1.8~5.5之间;发展中国家,一般在4~6之间。

1.2 房地产价格增长率/GDP增长率

该指标是测量房地产相对实体经济增长速度的动态相对指标,反映房地产泡沫发展的趋势。指标值越大,房地产泡沫的程度就越大。警戒线定为2,超过2时说明房地产业存在泡沫现象。如1987-1990年间,日本存在严重的地产泡沫时,该指标平均值为3。

1.3 空置率

房地产出现泡沫时,会有大量房屋空置,故可采用来反映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程度。国际上通用的计算方法为:空置率=增量房和存量房中的空置量/全社会增量房和存量房总和。一般而言,该指标的判断标准是:空置率不足5%时,表明市场过热,极可能存在泡沫;5%-10%为合理区域;10%-20%为空置危险区;而当空置率大于20%时,则表明存在严重积压。

1.4 租售比价

反映房地产真实价值的是房地产的租金收益,房价变动可暂时偏离租金变动。但若长时间高于租金增长,则存在泡沫的成份。租售比,是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月租金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价之间的比值。从理论上说,计算租售比的方法是:假定将租房所需支付的钱以能获得最大利息收益的方式存入银行,算出包括银行利息在内的租房总支出;同时也假定将买房所需支付的钱以能够获得最大利息收益的方式存入银行,再算出买房总支出;以租房总支出除以买房总支出,其结果就是住房的“租售比”。其判断标准可用下表来表示:

另外,还可以从房地产投资增值率和房地产贷款方面来计量房地产泡沫,但是总体而言,这两种方法不如以上四种方法应用广泛。

指标法的突出优点是所用数据通常相对比较容易采集,处理起来比较简单;在进行房地产泡沫检测时,可以把那些具有充分理论依据的指标,如房价收入比、租售比价等作为重要的辅助性判别标准;其缺陷是,一些指标的标准多取自国际经验,不一定适用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对同一个房地产市场进行判断时,不同的指标之间可能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理论价格法(收益还原法)

理论价格法被誉为最符合房地产泡沫定义的判别方法,其基本原理就是计算出房地产的理论价格,然后与实际的房价相比较,通过观察二者相背离的程度,来判别泡沫是否存在。

以收益还原法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价格法,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发生后,成为日本经济学家用以判定地产泡沫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泡沫是现实资产价格与实体资产价格的差,或是现实资产价格中实体经济不能说明的部分,所以衡量房地产泡沫的关键在于测算出房地产的实体经济价格(理论价格)与现实价格之间的差距。收益还原的本质就是一个未来收益的贴现模型,即将未来的预期纯收益和预期售价按一定的折现率进行贴现,从而得到房地产的理论价格。我们可以通过下图直观地理解理论价格法的精髓:

理论价格法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却存在着困难。集中表现为:第一,折现率的准确数字难以确定。第二,收益还原法体现的是把未来的收益折合成现在的收益,通过折现来计算现值。但是,未来是不确定的,在当前的试点上难以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收益做出准确的估计。市场修正法

我国学者洪开荣(2001)提出房地产泡沫计量的“市场修正法”,即以物业空置率为基础,从房地产的供求差异出发,通过考虑各种相关系数因素来进行修正,从而估量出房地产泡沫的大小。其公式为:

房地产泡沫系数=物业总空置率 × 经济增长修正系数 × 产业贡献修正系数 × 交易情况修正系数

其中:空置率是根据年空置量与三年累计物业竣工量的比例;经济增长修正系数=上期的(1+GDP增长率)/本期的(1+GDP增长率);产业贡献修正系数=上期的(1+房地产业增长率)/本期的(1+房地产业增长率);交易状况修正系数=上期的(1+个人购房比例)/本期的(1+个人购房比例)。

该方法作为房地产评估标准的基本理由是空置率反映了市场供需的差异,特定时期和地域的空置率指标反映了各种市场力量和非市场力量的市场后果。房地产泡沫和物业空置率是对市场失衡的不同角度的描述,但它的实质内涵是一致的。该方法借助了资产评估中的修正方法,但是理论依据不足。统计检验法

国外的研究文献中,常见这种方法。其使用前提有两个:一是房地产价格短期波动不是很厉害;二是数据样本要大。实质是利用计量统计学的原理对房地产价格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当房地产市场上无经济泡沫时,房地产价格变化比较有规律,统计分析可以找到统计规律,而当经济泡沫存在时,由于经济泡沫使得价格大起大落,从而使得统计规律失常。国外的统计检验法根据检验的标准不同,可分为方差上限检验和游程或粗尾检验两种。

方差上限检验法以Blanchard and Watson(1981)为代表,他们认为,经济泡沫的出现会增加价格p的方差,会减弱价格p与市场基础的决定因素X的相关关系。在不存在经济泡沫的零假设下,给定某些条件,就可以求出价格方差的上限。当经济泡沫出现时,这个上界条件会受到破坏。

Blanchard and Watson(1981)还讨论了价格p的更新值(超额收益)的分布。如果存在经济泡沫,并且经济泡沫会在某个时期破灭,那么在经济泡沫存续期间,经济泡沫更新值为同号;当破裂开始时,变为异号,这样经济泡沫更新值的游程会比纯随机序列的要长,从而会使样本的总游程数变小。经济泡沫成长期间,会产生小的正的超额收益,但随之而来的是会在某个时刻经济泡沫破裂,产生大的负超额收益,这类经济泡沫的更新值的分布会成尖峰或粗尾分布,因此价格更新值的较大峰度系数可能意味着存在经济泡沫。但游程检验与粗尾检验方法的效果不佳。因为经济泡沫游程数并不必然小于随机变量序列的游程数;另外,市场基础价值的分布也可能呈峰态。即使如此,这两种方法还是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关注。

我国房地产市场化的时间很短,从住房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的1998年算起,到2008年我国住宅市场化的历史也不过10年时间,可供计量检验的样本数据很少,计量检验的结论可能缺乏可靠性。因此,统计检验法在我国应用并不合适。预警指数法

预警法是一种综合方法,融合了指标法中的各种重要指标,也是目前测度房地产泡沫较为理想的方法。虽然存在着诸多理论上的问题,而且需要收集很多数据,但综合而言,是目前除了收益还原法之外最

为完善的测度方法。目前被普遍接受的预警构建方法如下:

(1)选定预警指标。(2)确定预警指标的权重。(3)确定指标临界值。(4)测算地产泡沫发生变化的概率。当某一个判断指标发生预警信号时,地产泡沫就有可能发生变化。在预警期内,达到临界值的指标越多,地产泡沫变化的概率越大。(5)确定地产泡沫的预警级别。根据地产泡沫变化的概率,房地产泡沫变化的可能性划为几个级别:A级:警戒级,40 其构建还有多种方法,但它们在计算原理上是相同的,关键之处是所选取的代表性指标会因人而异,差别很大。结论与建议

以上房地产泡沫识别方法很多,但大体上可以归为两类,即指标法和模型法。不管用何种方法测度房地产泡沫,尤其是指标法中,其逻辑思路都是首先试图建立一个基准指标,然后用实际指标与其对比,实际指标大于或小于基准指标的部分即为泡沫成分,以实际指标偏离基准指标的程度来指示房地产泡沫的严重程度。在实际应用中,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房地产价格进行分析,判别是否存在泡沫,而不应该单纯采用一种方法,以免判别结果有失偏颇。真对以上分析,对我国房地产泡沫识别方法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由于我国房地产发展时间较短,房地产统计工作更是滞后于房地产市场,统计资料相当匮乏,所以应该完善我国的房地产统计工作,使之更适应于经济全球化发展。

第二,目前我们应该在现有统计资料条件下,根据我国以往的经验和其他类似国家的经验,深入研究适合于我国的量化方法和评判标准。

第三,建立适合于国情的房地产泡沫预警机制,对我国房地产泡沫及时预报和控制,时刻警惕房地产泡沫。

参考文献

篇6:公司泡沫研究报告

2011年即将过去,过去的一年,是全行业难以忘却的一年,是泡沫混凝土行业划时代的一年。它结束了泡沫混凝土以现浇为代表的初始发展阶段,壮丽的掀开了泡沫混凝土以外墙保温制品材料为代表的起飞发展阶段。从这一年开始,我国的泡沫混凝土完成了由现浇向保温制品,由粗放施工到产业化生产的重大转折,完成了方向的重大调整。因此,2011年在中国泡沫混凝土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中国泡沫混凝土发展总体状况

1、产量

2010年,我国泡沫混凝土发展总量约为700万m3。2011年,由于泡沫混凝土保温制品的高速发展,年产量达到1000万m3,泡沫混凝土成为规模最大的特种混凝土之一。其中,泡沫混凝土现浇约为600万m3,泡沫混凝土保温制品约为200万m3,公路工程及各类回填约为100万m3,其他特种应用约为100万m3。在现浇领域,传统的屋面保温隔热层约为550万m3,墙体等结构保温现浇约为50万m3;在保温制品领域,外墙保温板约为150万m3,墙板等其他保温制品约为50万m3。我国泡沫混凝土总产量突破1000万m3,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意味着泡沫混凝土正从一个小行业发展成为一个大行业,“小”的帽子即将被摘掉。

2、企业总量与区域分布 在外墙保温制品发展的带动下,2011年,我国新增泡沫混凝土企业约为300家左右,企业总数达到1300家左右。在新增的泡沫混凝土企业中,墙体保温制品企业新增约130家左右,现浇企业新增约80家左右,其他企业约20家左右。在1300家企业总量中,现浇企业仍占主导,约为55%,制品企业约为25%,装备制造企业约占15%,其他约占5%。

在地域分布上,和2010年相比,企业布局也有了较大的变化。2010年之前,泡沫混凝土企业以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为冠。2011年,江苏泡沫混凝土崛起,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区域,使企业数量跃过河南、河北和山东。就目前来看,依企业数量排序,依次是:江苏、河南、山东、河北、四川、辽宁、陕西、内蒙、吉林、山西、黑龙江、湖北、江西、浙江、北京、广东、天津、重庆、上海、安徽、贵州。其他省份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与2010年相比,在原来企业数量较少的几个省区中,内蒙、黑龙江、陕西、吉林等。今年泡沫混凝土发展较快,企业数量增加较多。企业数量最少的省区,依然是海南、西藏和青海。

3、生产应用概况

与2010年以前相比,2011年泡沫混凝土行业的最大亮点和发展态势是泡沫混凝土外墙保温板的崛起,其次是墙体现浇的推广应用,这是泡沫混凝土2011年最重要的生产应用特征。

(1)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的崛起 今年3月14日,公安部消防局下发的公消【2011】65号文《关于进一步明确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督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为泡沫混凝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知下发后,泡沫混凝土保温板作为最理想的无机不燃保温材料迅速的崛起,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高速发展的态势。自今年3月份至今,在短短的10个月中,保温板生产总量由“通知”下发前的约10万m3,迅速发展至目前的150万m3,扩大了15倍,企业数量也由几家发展到了130多家。目前外墙保温板的建筑应用面积已达到500万m2,施工墙面约为2200万m2。在无机不燃保温材料中,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的应用量已仅次于岩棉板,成为第二大无机外墙保温材料,使泡沫混凝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在市场的拉动下,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生产、销售、应用全面飘红,泡沫混凝土产品在市场上第一次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其销售价格达到最高时的1800元/m3。目前,随着生产企业的增多,虽然价格有所回落,但北京、江苏等地仍保持在1000~1200元/m3的价位其他省区也大多维持在700~800元/m3的价位。就价格及利润率来讲,2011年泡沫混凝土保温板创造了不凡的业绩。

(2)墙体自保温现浇的推广应用

除保温板之外,2011年最值得提及的是墙体自保温现浇在河南驻马店永泰建筑节能材料设备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的推动下,突破了前几年探索性施工的局限,在全国各地获得了较大范围的应用,施工量达到建筑面积600万m2,墙体面积2700万m2,成为继屋面保温隔热层现浇,地暖绝热层现浇之后,第三大现浇应用领域。它标志着我国现浇正从非结构应用向结构应用的历史性跨越,虽然生产规模还不大,但影响深远,带有方向性和指导性。其中,驻马店永泰公司今年施工面积达30万m2,成为墙体现浇主力企业。

(3)传统领域保持快速发展

2011年保温板的成功推广与应用,提高了泡沫混凝土的知名度,带动了泡沫混凝土其他传统产业的发展。制品领域如泡沫混凝土夹芯墙板,泡沫混凝土填芯砌块,泡沫混凝土蒸压砌块,泡沫混凝土陶粒砌块等;现浇领域如屋面、地面、公路工程等,均扩大了生产规模,企业总数增加了约20%,总产量约提高了28%。

(4)装备制造业实现新跨越

2011年,我国泡沫混凝土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实现了由清一色的现浇装备制造向保温板制品装备制造的战略转移,完成了一个历史跨越。

2010年以前,我国的泡沫混凝土装备制造业,几乎全部生产泡沫混凝土现浇设备,生产制品装备的极少。2011年,在公安部消防局46号文件的拉动下,我国的泡沫混凝土装备制造企业,纷纷调整方向,研发生产混凝土保温板装备。不完全统计,目前,生产保温板装备的企业总数已达到80多家,占装备制造企业总数的70%左右。许多装备制造业均为既生产现浇设备,又生产保温板设备,克服了只生产现浇设备,一条腿走路的致命不足。这对促进我国泡沫混凝土的发展,将产生带动作用。

二、泡沫混凝土行业取得的重大成就

2011年全行业在各个方面均取得巨大的成就。简要总结,其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成功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战略转型

2011年借助于公安部46号文件,基本实现了“发展不燃保温材料、自保温围护结构材料、超轻泡沫混凝土等”重大战略目标,成功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具体为:

(1)将行业由以现浇施工为主的产业结构,调和转型为以重点发展外墙保温板等产业化制品为主,以现浇施工为辅的产业结构。大批企业开始由现浇转产保温板。

(2)在现浇领域,将行业由以屋面保温隔热层现浇和地暖绝热层现浇为主,调整和转型为发展自保温围护结构现浇为主,以其他类型现浇为辅的产业结构。

(3)在技术领域,将行业由研发生产400kg/m3以上较大密度产品,调整和转型为以研发生产300kg/m3以下,尤其是200kg/m3左右的超轻泡沫混凝土为主,其他密度等级为辅的产业结构。

(4)在装备制造领域,将行业由以生产现浇装备为主,转型为以保温制品等装备为主,现浇装备为辅的产业结构。

上述几个重大的产业转型,大大推进了行业的发展,使行业获得了健康的发展。

2、全力推进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的发展,确定了行业新的主导产品 2011年以前,我国泡沫混凝土没有真正能在全国叫得响的主导产品,行业处于盲目发展状态,企业不知道应重点发展何产品,只知道跟风进行现浇施工,使低附加值的现浇成了行业的主流,影响了行业的发展和泡沫混凝土的形象。现浇产品由于难以实现产业化生产,生产粗放,质量不易控制,又有一定的现场污染,虽然可以生产,但肯定不能成为行业的主导。2011年部分企业借助公安部46号文件抓住机遇快速出击,在行业协会的大力推进下,迅速崛起,研发出相关设备约10多种,投产各式生产线和机组100多条,产量月递增30%以上,创造了混凝土行业的发展新速度。经过这一轮新的引导和推进,基本上结束了我国泡沫混凝土没有产业化主导产品的混乱局面,确立了泡沫混凝土保温板为我国泡沫混凝土产业化发展第一阶段的主导产品地位。这对于今后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一批以泡沫混凝土保温板为主导产品的企业获得快速发展。

3、标准、规范相继出台,加大规范化生产的力度

为了进一步规范泡沫混凝土的生产,提高产品及工程质量,国家、行业及地方企业等大力推动泡沫混凝土标准的制定。工作包括:

(1)《泡沫混凝土用泡沫剂》建材行业标准送审稿已完成,拟2011年底报批。

(2)《泡沫混凝土保温板》建材行业标准立项、审批、标准草案的起草工作完成,并成功召开了第一次标准工作会。目前,标准正在修改过程中。(3)各企业积极制定企业标准,目前,泡沫混凝土企业拥有企标的已达到100多家,其中现浇企业约有50多家,保温板企业约有30多家,其他企业约有20多家。

(4)今年新推出和新立项的地方有:

a.江苏省地方标准《苏JG/T041-201复合发泡水泥板外墙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已于2011年3月1日发布实施,大大推动了江苏省保温板的发展,对全国也起到了带动作用。

b.辽宁省地方标准《泡沫混凝土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已经通过了初审。

目前,山东、吉林、陕西、河南、上海等地地方标准的也在制定中。

4、实现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大力推广新技术

技术是企业的最大关注点,也是决定产品质量的核心因素之一。但是,纵观泡沫混凝土行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经过行业协会及企业一年来的努力,全行业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化学发泡生产保温板技术,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提高了产品的技术性能,尤其是抗压强度产品外观。

(2)产品密度大幅下降,200kg/m3以下产品,在2010年之前还很少见,而今年,许多企业都可以实现150~200kg/m3超低密度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密度100~150kg/m3产品,也即将实现工业化生产。在实验室研发阶段,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研究中心,河南驻马店永泰建筑节能材料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可以制出60kg/m3的产品。泡沫混凝土在密度方面迅速的降低,为其最终的取代膨胀聚苯板创造了技术条件。

(3)泡沫混凝土的综合性能全面提高,较2010年上了一个大台阶。其主要技术指标,如导热系数,已能做到0.05W/m·K,最低已达到0.04W/m·K;吸水率,已由原来的30%左右降至10%,最低可达6%;200kg/m3~300kg/m3抗压强度,也已由原来的0.2~0.3MPa,提高到0.4~0.5MPa,最高已达1.0MPa。

(4)硅酸盐水泥化学发泡生产保温板技术获得推广应用。今年上半年,我国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的生产,大多采用快硬硫铝酸盐水泥,制品不耐碳化。分会积极引导企业及时技术更新,调整技术方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化学发泡生产保温板。在分会专家的积极推动下,目前已经有30%的企业实现了技术换代,硅酸盐化学发泡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

(5)大批泡沫混凝土新技术研发成功

今年,是泡沫混凝土技术创新的一年,涌现出大批新产品和新技术。粗略估计,全行业推出的新技术、新产品有100多项。

5、企业投资额增大、行业队伍快速壮大

2011年,行业新增企业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投资额增大。在2011以前,泡沫混凝土企业的投资额大多为几万元、几十万元,投资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的极少。而今年,投资几百万元、几千万元从事保温板生产的已有数十家,投资额几亿元的,也有多家。如长春建工旗下的吉林宅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额几亿元,从事泡沫混凝土集成化住宅的生产。河南欧能德集团,也计划投巨资,从事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的生产。这一批大型企业的加入,充分壮大了行业实力,将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全行业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回顾辉煌的2011年,虽然我们为行业发展的巨大成就而振奋和高兴,但也不得不看到,在取得成就的同时,行业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明确行业的努力方向。

1、大部分企业生产条件简陋,鼓励企业产业化经营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的泡沫混凝土,不论是现浇企业,还是制品企业,生产设备大多数为小型化,手动电控化,简陋粗劣,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即使是大型设备,也难以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这些设备不但产量低,而且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例如国产的现浇设备,大多班产只有100m3~200m3,浇筑密度不能自动控制,没有现场粉尘吸收装置,污染严重。又如保温板设备,大多数企业就是一个小型搅拌机加模具,简之又简,甚至还有用手电钻生产的。因此,国内现在许多企业更像家庭作坊。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局面,许多企业仍停留在这样的水平上,整个行业就难以做大做强。针对以上问题,行业内企业需从一下三方面进行努力:

(1)加大投资规模,鼓励企业扩大投入。凡是产品已开发成功的企业,应尽快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如资金不足,鼓励企业积极向外引资和合作。在3~5年内使作坊式小企业的比例由目前的60%左右将至10%以下。

(2)进一步动员大企业进入泡沫混凝土行业,全力以赴,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动员各地的大企业进入本行业。

(3)积极研发和更新装备,全行业要加快新型装备的研发及更新步伐。鼓励研发并采用大型现代化先进装备生产的企业。

2、产品质量较低,提升产品质量刻不容缓

目前,泡沫混凝土行业的产品质量,虽较以前有所提高,但是总体来说,仍属于较低的水平。表现在现浇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密度偏差较大,有时甚至超出规定值的一倍。在“包工不包料”时,这种现象尤为严重。这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设备缺乏完善的密度控制系统的原因。表现在制品方面,尤其是保温板制品,突出问题是吸水率偏大,强度较低,导热系数等仍然偏高。因此,相关部门应把对泡沫混凝土质量监督放在重要的位置,为加强对企业的质量抽检和评比,对优质企业进行鼓励。同时,也将加强对企业的质量引导,增强企业的质量意识。

3、恶性竞争日益突出,加强引导迫在眉睫

泡沫混凝土行业内一直存在低价竞争的问题。并且这一情况在2011年内日益严重。以现浇为例,2010年的最低价可维持在230元/m3左右,今年,部分企业为了争市场,竟把价格降至200元/m3以下,使企业几乎没有了利润。这不但伤害了企业,也伤害了整个行业。如今,保温板刚开始市场开发,有些地方的企业已开始把价格下降到300元/m3以下,又显现了低价竞争的苗头。在此,分会呼吁各企业不要以低价作为竞争的法宝,而应该以提高技术质量,提高产品档次,通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来竞争,这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分会对以高性能产品竞争的企业将给予表彰和扶持。提高行业正气,遏制低价劣质的势头。

4、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行业发展缺乏后劲

目前,行业内除了建材工业技术监督中心和河南驻马店永泰建筑节能材料设备有限公司及各大科研院所的泡沫混凝土研究室拥有配置齐全的实验条件外,各地的企业,只有少数企业建有较为正规的实验室外,大多数企业只是跟风引进,企业根本没有研发能力,眼中限制了企业以及行业的发展。在此,分们号召企业,尤其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企业,一定要建立正规化的研发中心,包括技术研发中心和装备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四、发展方向

1、借助建筑保温材料换代的东风,重点发展保温板

央视、上海、沈阳三场大火,引起了全国上下对建筑保温A级不然材料的高度关注,成为了2011年建筑业的焦点。由此引发的建筑保温材料换代已势不可挡,成为举国共识。公安部46号文件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泡沫混凝土A级无机不燃材料一时间成了市场热点产品。这给本行业带来的发展机遇是大家所共知的,也是泡沫混凝土行业今年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继续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做大泡沫混凝土保温板这块蛋糕,把这个产品做精做良,做成一个大产业,是摆在从业人员面前的中心任务。

行业应把推广保温板放在工作的首位,完善保温板产品性能,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企业数量,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这一领域。同时,抓好产品质量工作,严防一哄而起,盲目跟风,低水平生产,限制小作坊式生产,提高准入门坎,以标准把那些技术能力低,粗制滥造的企业挡在门外。既要大力鼓励发展,又要避免伪劣产品败坏行业声誉。

2、跟紧国家住宅产业化的政策,大力推进泡沫混凝土集成住宅近年,国家已把发展住宅产业化作为住宅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让住宅工厂化生产,然后拉到现场集成拼装,已成为住宅建造的新模式。各省区都根据这一基本国策,颁布了地方住宅产业化的导向性文件。可以预见,3~5年内住宅产业化将在我国广泛地推行,并成为住宅产业的主导。这就为泡沫混凝土扩大发展机遇。在住宅产业化方面,泡沫混凝土大有可为。

(1)泡沫混凝土夹芯集成板,配合轻钢结构或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拼装为多层或高层住宅。泡沫混凝土集成板主要包括外墙板、内墙壁、屋面板、楼层板。其中,墙板主要为非承重围护,单层也可为承重围护(配合龙骨)。因此,泡沫混凝土夹芯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泡沫混凝土现浇墙体,配合轻钢结构或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生产集成化住宅。其墙体、屋面、楼层均采用模数化支撑体拼装,泡沫混凝土只作为结构体内的保温充填。经近二年试用表明,这一方案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3、外墙外保温现浇

该体系分墙面外挂纤维水泥板、石材、瓷板、抹灰钢网四种,在外挂材料与墙面之间的空腔内浇筑泡沫混凝土。与目前流行的保温体系相比,保温材料与墙面结合更为牢固,保温层不会脱落,更为耐久,施工速度更快,不需车间与大型生产线,且可以实现装饰保温一体化,优势巨大。如果该体系可被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对现浇产业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4、泡沫混凝土外墙自保温产品

建筑外墙外保温是一种被动式的建筑保温补救措施。建筑保温体系最终将逐渐走向自保温。因此,自保温才是建筑保温的长期目标。

泡沫混凝土已开发出许多建筑自保温产品。目前,比较成熟的有陶粒泡沫混凝土砌块、泡沫混凝土包壳砌块、泡沫混凝土填芯复合砌块,各式泡沫混凝土墙板等。与外墙外保温板相比,自保温产品具有更长的生命力。但是,由于市场开发力度小,应用体系迟迟不能完善,致使这些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品至今得不到广泛地推广和应用。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建议各企业继续大力开发自保温产品。对于上述已经开发成功的产品,应在开拓市场上下功夫。争取在3~5年内,在建筑自保温领域,泡沫混凝土能够成为主导产品。

5、外墙外保温喷涂 泡沫混凝土外墙外保温喷涂体系,在行业内有多家研发。本技术是在墙面上喷涂几公分厚泡沫混凝土,形成保温层后,在干挂石材等幕墙。它适合于我国东部长江流域以南较温暖地区的幕墙式外保温。这套技术值得推广应用的,但技术还需进一步完善,现浇企业可积极参与和开发推广。

6、传统现浇

传统现浇是指屋面保温现浇、地暖绝热层现浇、地面垫层现浇等。在重点推广外墙外保温板等新产品的同时,要继续重视这些传统应用领域的开发。目前,泡沫混凝土屋面保温的应用,只占全部屋面的不到10%,还有90%市场是空白,在斜坡屋面方面的应用几乎为空。在地暖绝热层方面的应用,也仅占全部市场份额的不足30%,还有70%为空白。在地面垫层方面,泡沫混凝土的应用不到1%。在这些领域,应扩大泡沫混凝土的应用量,继续加大推广力度,还大有文章可做。

7、特种泡沫混凝土

特种泡沫混凝土一直是行业的弱项,除了个别领域有少量应用外,大多数领域仍为市场空白。特种泡沫混凝土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均较高,应是今后行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领域,建议各企业在公路铁路工程、矿井工程、油田工程、军事工程、吸声材料、水上工程等领域积极发展,扩大投资,在未来3~5年内,使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应用有重大突破。

上一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教学建议下一篇:幼儿园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小动物摘苹果》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