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动物医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围绕动物医学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现代实验教学理念为导向,构建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实验项目体系、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能力考核为主的评价体系,为培养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动物医学人才提供了有效保障。

第一篇:动物医学论文范文

动物医学专业英语课教学探讨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从事专业英语课教学的体会,查阅动物医学专业英语文献,以及对几所农业高等学校动物医学本科生专业英语课教学情况的调查,论述了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专业英语课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目前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英语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 动物医学 专业英语 教学方法

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和专用外语(Foreign 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FLSP)已被确认为一门独立学科,受到许多国家政府和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并有广泛的发展前景。近年來,我国许多高校对专业英语课的教学工作也非常重视,纷纷开设各个专业的专业英语课,聘请留学归国的专业课教师承担起专业英语课的教学工作。根据几年来专业英语教学的切身体会和对其他高校的调查走访,发现各学校开设的专业英语课不是很规范,特别是在教学的方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深入地探讨。

一、动物医学本科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和意义

学习专业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顺利阅读和翻译国外同行的书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并且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作为一名动物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是在巩固普通英语学习的同时,逐步向顺利阅读、翻译专业书刊和写作英文专业文章方面过渡。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打破了国家的界限,而且日益趋向国际化。在这样一个特殊时代,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科技共享的时代已经到来。英语是目前世界上最常用的语言,特别是科技文献有75%是用英语发表的,剩下的也大多附有英文摘要。不懂专业英语就像登山运动员没有登山工具一样,吃力而

不出成果。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学识视野、创新思维和专业素养。所以,作为一名未来动物医学科技工作者必须学好专业英语。

二、动物医学专业英语课的课程设置

动物医学专业英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限选课,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将来的发展大有益处,高等农业院校都应该为本科生开设,以满足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这不仅有利于巩固以前学过的英语知识,帮助学生通过英语等级考试和研究生考试,而且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专业英文术语,使专业英语和专业课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入学后的前两年,开设有大学英语的公共必修课程;大三以后,绝大多数学生放弃了对英语的继续学习,英语水平都会有很大的下降。为了贯彻“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的指导方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国际接轨;把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转移到自己的专业上来;逐步培养学生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专业书刊的能力,尤其为完成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打基础。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专业英语课最好设置在第六学期或第七学期。

三、动物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缺乏师资

经过调查发现,并非所有农业院校都开设动物医学专业英语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能够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师。担任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师大多数来自特定的专业领域,这些教师尽管专业功底较深,但往往英文基础不扎实或语音不太标准,缺乏一支业务和英语双精的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分析原因,与现在不少农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重基础英语教学轻专业英语教学,缺乏指导性、法规性教学文件有关。任课教师的选择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教学几乎处于单干状态,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能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搞好专业英语教学的关键。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积极营造重视专业英语的氛围,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并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以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高校应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合格的专业英语教师,选送英语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的年轻教师到国外学习,接受专门的语言培训,学习先进国家本专业的教材,掌握该专业的最新国际动态。相信用这种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最多一年)就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二)缺乏统一标准的教材

2003年出版的《兽医专业英语》参考教材,由于教材编写教师的局限性,以及各专业英语教师的认识、习惯和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广泛使用。目前,授课教师多自行选择一些和专业有关的外文资料,有的教师会提供一些零散的讲义,作为教材发给学生。

所以,有必要在全国各主要农业院校中,组织英语水平较高的动物医学专业课的教师,并邀请公共英语课教师和外国教师联合编写全国统编教材,以达到专业结构和英语知识互补的目的,使该统编教材更规范,更适合于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教学大纲不规范

目前,各高校专业英语课存在教学大纲不统一的情况,甚至同一学校、相同专业的不同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主要是由于每位教师对本课程的理解不同,选用的教材也不相同,在授课内容及方式上也都存在较大差别,所以导致教学大纲的不规范。教师授课缺乏统一的大纲,会导致同一专业不同班级,因授课教师不同,而所学专业英语内容差别很大。

这就要求学校加强教学管理,召集相关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师,对教学大纲进行探讨,制定出相对持久和规范的教学大纲共同使用,规范教学文件。

(四)教学理念陈旧

专业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将英语变成一种有效工具,然而目前英语作为工具与实际学习和研究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从教师角度看,迫于学历、科研、职称等方面的压力,他们不得不花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去完成量化的科研指标,影响了教学精力的投入(专业英语课往往备课工作量大,费时费力),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有的教师对专业英语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科技文章翻译阶段,认为专业英语的教学就是“阅读加翻译”,仅仅讲授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词汇就足够了。从学生角度来看,也不重视专业英语的学习,很多学生混淆了专业英语课和普通英语课的区别,看作是一种拿学分、找工作的手段,而不把英语看作是专业学习、研究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师不能只顾“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还应该重视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教师只起一个引导、示范、鼓励、辅助和监控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和吸收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应以现实中实际应用的英语为对象,大力增强学生在学术实践中自觉运用英语的意识和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普遍存在的对英语“学而不用”和“学不能用”的现象。

(五)教学方法落后

如果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逐字逐句翻译、讲解课文,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时间稍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佳。尤其在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特点不很了解和对专业课知识掌握不深的情况下,更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造成学生的英语水平不仅没有进一步提高,反而出现倒退,出现既不能听、也不能说、更谈不上翻译的现象,无法以英语为工具获取和交流相关专业知识;甚至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对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具有严重的抑制性等长期的不良影响,无法满足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和激烈竞争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教师只是“促进者”、“咨询者”和“信息源”,关键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提前把课程内容布置给学生,学生自己查资料做充分准备,教师在课堂上巧设问题,促进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通过教师层层设问,学生以问题为线索再次研读课文。并对学生的回答要倡导“成功文化”: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进步,对学生的回答尽可能地从正面做出评价,使其产生成就感并增强自信心,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六)教学手段不够先进

动物医学专业英语课程的课时短,包括的内容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最大学习效果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而“多媒体”由于具有图、文、声并茂,且有活动影像、信息量大、可重复使用及便于更新等特点,成为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手段。通过循序渐进、活学活用,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培养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已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本身亦有弱点,在授课时要特别注意掌握好讲授速度,控制节奏,注重交流,借助课件但不依赖课件,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动物医学专业英语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跟上时代步伐,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获得优异成绩的重要课程。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培养出更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有条件的高等学校都应该为本科生开设专业英语课;授课教师要更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本文是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兽医产科学》的部分成果。

作者:曹荣峰 王继芳

第二篇:“动物医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围绕动物医学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现代实验教学理念为导向,构建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实验项目体系、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能力考核为主的评价体系,为培养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动物医学人才提供了有效保障。

关键词:动物医学实验;实验项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作者简介:陈永富(1965-),男,浙江新昌人,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浙江 宁波 315100)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行业专门人才的重要实践性环节,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等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动物医学实验”课程是学生实践理论知识、走向社会的桥梁,是动物医学行业相关岗位的预演。根据“动物医学实验”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结合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1]围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与行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一目标,从育人理念、实验项目体系、实验教学模式、实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初步形成了“动物医学实验”课程的特色,积累了一点经验,与各位同行交流、探讨。

一、树立现代实验教学理念

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以能力成长为特色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既注重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教会学生专业实验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创新活动奠定基础。[2]

以强化技能综合性、先进性与自主探索性为原则,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评价为主体的教学质量观,树立以行业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多元化、个性化的能力为本的教育观。[3]

二、围绕专业系列技能培养,构建实验项目体系

为了保证学生达到行业岗位的要求,我们在对行业发展和专业学生就业主要岗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四大技能,即动物基础医学技能、动物预防医学技能、动物临床医学技能、动物检疫检疫技能。据此制定了动物医学专业实验相应的教学大纲,明确了50项学生必须掌握的系列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构建能体现相关的系列专业技能要求的实验项目23个,实验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其应用性与行业性,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设置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三个层次、递进式的实验项目训练体系,成为体现动物医学行业要求的系列实验,涵盖动物解剖技术、病料的取材与送检技术、动物给药技术、动物病理剖解技术、流行病诊断检疫技术、外科技术等多方面专业技能的实验项目体系,并明确每一个实验项目的考核与实验技能的掌握要求。

1.基础性实验

为验证性和基本技能训练实验为主,注重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技能训练,旨在加深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培养实验基本技能。如《病料的取材和送检》实验中,强调剖检前检查、取材时间、器械的消毒、病料采取、病料的保存、病料的运送等手把手的规范化训练,为后续实验打下扎实的基础。

2.综合性实验

注意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性、综合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初步设计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如《病原菌分离及其疫苗制备技术》实验,此实验中包含病料的采取技术、细菌的培养技术、细菌的分离鉴定技术、疫苗的制备技术等多种综合技能,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先提出实验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提交实际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学生自行完成实验操作,合作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利用从基础性实验中学到的实验操作技术(病料的取材)去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技能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又综合疫苗(灭活苗)制备技术,在临床中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3.应用性实验

其实验内容侧重临床应用技能的培养,如《中毒犬的急救》、《宠物口炎的诊断与治疗》、《宠物食道阻塞的救治》、《伪狂犬病的诊治》、《动物胃肠炎的治疗》等常见、多发的疾病,此层次实验围绕临床门诊开展,通过开放式实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缩短就业的适应期。

三、创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验教学模式

实施学生全程参与、自主探究式、开放式的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充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实验内容的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研讨思考题,引导学生探究式自主性学习。

1.基础性实验教学模式

主要推行“教师示范、学生过关”的实验教学法,注重学生实验技能与基本原理的掌握。如《动物的给药方法》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示范药品的开启、注射器的使用、药物的吸取、不同的注射要点、动物的保定等操作技能,实际动手模仿、掌握,充分培养学生规范、有效的实践动手能力。

2.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

采用“自主设计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教师只对实验目标和实验所用技术种类提出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条件和实验路线的摸索设计,最终达到实验目标,递交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的实施过程,学会了将从基础性实验中所学的技术进行综合应用。通过实验过程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讨论和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团队协作精神,互相促进,使学生更能理解相关知识与技术,掌握实验技术的关键点。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综合设计能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了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过渡。

3.应用性实验教学模式

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法,在门诊及临床实践中,以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和解决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建立以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为主的实验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导向性的效力,改变以实验原理考核与抄写实验报告为主的单一实验考核方式,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建立了以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为主的实验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注重能力培养。

1.基础性实验的考核

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的考核:(1)实验预习、实验准备、实验课表现与出勤、实验报告、实验讨论等(占60%左右);(2)实验操作与实验理论考试(各占20%左右)。

2.综合性、应用性实验的考核

由实验设计方案(占20%)、平时表现与实验研讨(占20%)、实验结果与分析(占30%)、实验操作考核(占30%)等方面的考核组成。在评分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所体现的创新性、应用性等综合能力的评价。

这种综合性的实验评价体系调动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实际水平,能有效引导学生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动物医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调临床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只有通过实验课程的综合改革,构建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的实验项目体系,创新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才能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刘志远.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思考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2,(3):45-47.

[2]周秋莲.转变教育思想,培养创新型人才[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2):66-68.

[3]沈国星.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10.

[4]钱国英,白非.注重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 探索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式[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20(4):116-118.

(责任编辑:刘丽娜)

作者:陈永富

第三篇: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高等农业院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动物医学专业技术人才,但其中凸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主要从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着眼,指出了改革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并构建了“低年级开展专业基础知识的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学术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专识教育”的“两段式·双向型”人才分类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动物医学;两段式·双向型;学术研究型;技术应用型;培养模式

动物医学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的老农科类传统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动物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动物生产相关部门和领域从事动物医学相关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随着我国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养殖业的转变[1],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养殖业的主题是生产安全、优质的动物源性食品,养殖模式也由传统的散养逐步向现代化、规模化养殖转变。兽医职能发生重大变化,给动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的内涵带来了深刻变化。明确要求动物医学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动物疾病防治技术,而且在预防人畜共患性疾病、安全动物源性食品生产等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社会的发展和就业领域的变化等新形势的出现,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各型人才,在新的形势下,改革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改革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符合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趋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相应地也就决定了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当前,无论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还是教学型高等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既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考研的需要,按照“学术研究类”人才的要求培养,又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直接步入社会就业的需要,按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培养。两种类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也必然不同[3],所以很难两全。最终结果是导致同一机制同一培养模式的实施,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有竞争力,社会的认知度低。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进行分类培养也成大势所趋。

(二)适应社会发展对动物医学专业多元化人才的需要

首先,随着农林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差距拉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出现较大差异;其次,近年来我国的养殖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是动物的种类和群体大小等,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交流逐步扩大,动物疾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等农业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学生对教育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发展提供平台,使不同类型的各类人才各有兼顾,共同成长,以提高全体学生的适应力、创造力和发展潜力[4]。

(三)高等农业院校“因材施教”的现实需要

作为由具有不同特质人群组成的大学生群体,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很大。为了较好地适应个体,全面培养人才,因材施教地突出个性培养便成为一个永久的科学的教学原则。进行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分类培养,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二、动物医学专业“两段式·双向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动物医学专业实施“两段式·双向型”人才分类培养主要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人才分类培养按模块化分类教学管理模式将学生依据其自身兴趣爱好和毕业后的就业去向自行选择后进行分类。即进入高年级的学习后,按照“学术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学生的需要进行分类授课和管理。确立“大一、大二阶段进行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通识教育,大三、大四阶段分学术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两型专业课程学习的专识教育”的两段式教育分类培养模式。重点突出学术研究型学生的专业理论提高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技术应用型学生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其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动物医学专业的高级研究人才。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研究,为毕业后进入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为毕业后考研作准备。“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考核机制等,其顶层设计具体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

“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应重点突出如下几个环节,以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为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研究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1.实施大学全年级英语教学不放松,全面提高英语水平。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应在搞好专业教育和培养基础上,重点以全面提升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为主要内容之一。在英语教学安排上,大一阶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大二学年以后,实施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汉语与英语“双语式”教学,并充分将网络自学和课外大量的英语活动有机结合。

2.强化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考研通过率。在搞好专业教育和培养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与考研有关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增加动物生物化学与动物生理学、政治类课程与时势政治的辅导与学习、兽医药理学、动物传染病学等与考研有关课程的课时,加强教学研究和对学生的辅导,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考研通过率。

3.设立导师培养制,培养学生的科研爱好和素养,规范科研行为,全面提升科研能力。进入大三阶段,学校为每位学术研究型学生配备导师,实施导师负责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和进行科研训练。整个过程应包括:查阅收集并整理资料、申报各类课题、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完成实验、科学研究和撰写并发表论文等工作。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科研活动,能学到一定的科研方法和专业技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4.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本科毕业需以高质量的论文形式来检验大学四年的专业综合学习情况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技术应用型学生的培养模式,重点应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构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全程兽医临床能力培养体系,强化学生的兽医临床操作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技术应用型学生的培养方向非常明确,即通过四年的动物医学专业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培养,直接步入社会,进入畜牧兽医业的最基层,为我国临床动物医学事业的发展做贡献。其顶层设计具体培养模式见图2。

1.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开设综合性实验课,提高专业技能。结合课程内容、专业特点和生产实践需要,开设五门综合性实验课程。包括“动物形态学”——集动物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和动物病理学四门课程于一体的实验性课程,学生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地掌握动物的分类、畜禽的基本结构、解剖动物的方法和辨别正常与异常动物组织器官;动物机能学——集动物生理学和兽医药理学二门课程于一体的实验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动物的生理变化规律,以及药物对动物机体的影响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动物诊疗学——集临床诊断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和传染病学等课程实验部分于一体的实验性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临床诊疗的基本技能和最新的兽医临床疾病检测方法;三科疾病学——集内科、外科和产科三门课程实验部分于一体的实验性课程,使学生掌握动物常见普通病的类型、影响及诊断技巧;动物生物技术——集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和兽医生物制品为一体的实验性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系统地了解基因克隆、生物制品制备等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综合性实验课开设的大实验,一般需横跨几个学期,通过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和培训方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兽医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全面提升专业应用技能。

2.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有机联系和整体认知度,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整体效应。开设综合性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人工造病,然后进行诊疗,将前后所学课程有机地串联起来。人工给动物接种病原菌造病,然后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病理变化,最后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这样可使学生将动物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微生物学、临床诊断学、药理学和传染病学等课程内容有机串联和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加深对所学课程的印象,又能加强课程之间知识的相互联系。

在计划学时内开设综合性大实验的同时,学校还可利用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教学计划外的自行设计探索性、创新性大试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这种专业技能培养方式一定较常规“灌输式”培养模式效率高,效果好,也能使学生将来就业后能很快很好地适应社会。

3.增加实验课时和实习等实践环节。强化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确保学生掌握过硬的动物医学临床基本技能。在培养技术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方案中,应相对增加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产科学、兽医内科学和兽医外科学等专业课的实验学时,且以综合性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大实验的方式开出。同时增加课程实习环节和学时,合理安排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段。第3、5和7三个学期集中时段安排综合性实验课的综合性大实验或创新设计性大实验。第6学期安排生产实习模块的教学。第8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学生可根据毕业后工作意向选择到相应意向单位进行毕业实习,以保证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单位的专业工作。毕业实习也可尝试新的教学安排,即学生利用大三后的学期假期,自己选择时间和单位进行实习,完成实习任务,撰写实习报告。

4.完善考试和考核机制。通过正确导向,使学生重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技术应用型动物医学本科生毕业前,需通过“专业知识点理论考试和三大专业技能操作考核”,并且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动物疾病案例、专题或调查报告。以此来检验大学四年的专业综合学习情况、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和综合素质培养情况等,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社会对动物医学人才的需要。专业知识点的理论综合考试内容应涵盖当前全国“兽医资格证”考试的基本知识内容。三大专业技能操作考核主要包括:(1)五门综合性实验课的操作技能考核和综合性大实验和创新性大实验的技能考核;(2)兽医临床基本诊疗技能考核;(3)三大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操作考核。

参考文献:

[1]朱汉春等.创新现代畜牧业人才培养理念,培养高素质

创新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11,(9).

[2]张立娜,华彦,肖向红.新形势下的动物医学人才培养

[J].畜牧兽医杂志,2010,(3).

[3][4]赵桂龙等.本科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12,(1).

作者:刘进辉 苏建明 程天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动物医学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动物药学论文范文05-10

论野生动物论文范文05-12

动物生理学论文范文05-14

动物医学自荐书范文11-05

爱护动物范文05-15

动物选美范文05-16

动物农场范文05-16

动物细胞范文05-16

水中动物范文05-17

笑谈动物范文05-17

上一篇:心理医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表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