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大学论文范文

2022-05-11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心理大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随着多元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工作面临着极大挑战,考虑到大学生处于一个转折性发展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面临诸新问题。因此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注重情感教育,重视教师的角色效应,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及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等,都对大学生心理辅导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篇:心理大学论文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就,这其中也包括大学教育工作。然而,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方面的教育一直是大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素质会随着个人价值观念及认知体系的形成而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了避免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有必要加强对其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安全 心理教育 教育防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愈来愈严峻,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因此,高校应当要从安全角度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对大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并为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心理安全预警系统,以对其心理状况实施危机干预。以下笔者就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来简单谈一谈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的教育防范。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大学生作为接受过较高等级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其总体心理状况是比较健康的,大多数大学生都积极向上、自信乐观、意志力强、求知欲强、敢于拼搏、善于交际,然而,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逐渐从边缘化走到了社会的中心,其所经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多元化,部分大学生渐渐开始在复杂的环境变化面前无法进行良好的心理应激,因而发生一些心理平衡失调现象,心理问题也随即出现。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2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80%以上的大学生则表示自己曾经出现过心理问题,并且此数字正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所谓心理问题,主要指的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因种种内外因素而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或者主观困惑状态,根据其严重程度,可以将心理问题分为三个等级: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原因、环境原因、学习原因、择业原因、恋爱原因、个性原因、人际交往原因以及自我意识原因等造成的,通常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孤独、自卑、紧张、焦虑、强迫、多疑、嫉妒以及自我中心等。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比较轻微,并且只是暂时性的,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和排遣,在日积月累之下,就可能会演变为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衰弱、人格偏执等心理障碍,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而如果这时候还没有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那么就将可能发展成为更加严重的心理异常现象,也即医学上所说的精神疾病。当大学生出现以上心理问题之后,将可能会引发自杀、伤人、犯罪等安全事件,其后果非常严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措施

1.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其根源就在于个人心理素质较弱和人格品质发展不健全,而变化的客观环境只是一个导火索。因此,为了从根源上预防、减少和避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学校和教师应当要积极给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而实施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手段就是将其纳入到大学必修课中,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系统和正规的心理课程教育。

2.积极对大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

高校应当要积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并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来对大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从而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排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矫正心理状态,促进其尽快恢复正常。心理咨询和辅导实际上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它比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直接面对和解决问题。当然,鉴于大多数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和辅导不够了解,或者出于羞涩心理而不好意思主动去找心理教师帮忙,高校应当多多开展这方面的宣传,通过网络、短信、电话、邮件等方式扩大其覆盖面。

3.为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心理安全预警系统

由于心理问题往往具有隐藏性,很难通过大学生自己发现,因此高校应当要为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心理安全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或者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主动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在这方面,高校一是可以定期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二是可以由下到上建立信息畅通渠道,通过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辅导员-学院-学校这样的顺序层层传达学生的心理问题,三是可以由辅导员通过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而从中发现其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必须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对大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以及为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心理安全预警系统等措施来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参考文献:

[1]王露,胡昌伟.浅谈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J]. 经营管理者,2013,26:353.

作者:王珏

第二篇:大学师生心理沟通心理障碍分析

【摘 要】随着多元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工作面临着极大挑战,考虑到大学生处于一个转折性发展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面临诸新问题。因此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注重情感教育,重视教师的角色效应,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及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等,都对大学生心理辅导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详细分析了大学师生心理沟通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当前高校师生沟通交流存在的心理障碍,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强师生间交流互动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大学师生;心理沟通;心理障碍

随着各种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深入,必将影响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入社会的关键群体,怎样做好他们的心理教育工作,培养他们健全的心理品质,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心理活动是较高思想层次的一种结晶,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的思想教育中,要始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协助其塑造健康的人格的同时,还需要树立起远大理想,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生活。然而,现在大学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存在障碍,主要由于学生存在交流上的自卑心理、与老师存在代沟以及教师对学生关心不够等原因造成的。

一、大学师生沟通中遇到的障碍

(一)教师的原因

与初高中相比,大学中老师的数量较少,一个老师教的学生数量非常多,因此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多只存在于课堂之上,这就大大限制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加上教师自身业务素养的参差不齐,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的老师。总的来说,大学教师在于学生交流之间具有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具备完整的知识储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生经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较强,能够理解尊重学生,性情上要豁达幽默、言行举止恰当,能与学生无障碍交流,依靠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吸引学生。

(二)学生的心理障碍

大学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学生们来自全国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长大,在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上都不同。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差异,这些都给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带来困难。加上大学生是一个容易产生矛盾的群体,个性化突出,面对各种诱惑容易失去自我,自我信仰容易遗失。还有部分学生潜意识里认为教材里所述的内容距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和枯燥,同时受到社会上一些腐败阴暗现象的冲击,对个人思想上产生不良影响。这些原因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对老师的意见或者关心也开始逃避、反感,进一步可能发展成为学生的沟通心理障碍,导致学生在社交能力上产生不足,更严重的可能会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后果十分严重。

(三)师生间的沟通方式不恰当

现在高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其说是沟通,倒不如说是说教,这种交流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拉大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加上讲话的语气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自尊心,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并且,大学教师由于在年龄上与学生存在一定差异,各种观念不统一,这些对促进良好的交流来说也都是障礙。

二、怎样加强大学师生间的沟通

良好的师生交流可以很好的活跃教学气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教师如果和学生之间能够创建一种友善的师生关系,就能够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他们的学习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从而能够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是学生的学习的推动力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一节优秀课程展开的基础,只有这样次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和学生怎样融洽相处对教学来说至关紧要。要想实现课堂上师生良好的交流,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情绪变化,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应该经常表扬鼓励学生的进步,使学生能够以最好的学习心态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

(一)促进师生情感沟通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要的引导者,有必要和学生进行情感的有效沟通及培养,以求对学生形成一个比较有效的影响。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老师,其职责不能只是完成自己的教学相关事宜,最重要的还必须具备完整的情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老师特别得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充满热情,不断地点燃学生的激情。除此之外,老师能够和学生亦师亦友,尽量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这样才能方便学生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取得学生信任,在情感上和学生融为一体,达到共鸣,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与老师之间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

(二)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

在和学生交流沟通前,老师应该对学生的情感状况进行全面了解。由于在不同的家庭背景情况下的每个学生,其各自的生长环境不同,所以使得其情感上也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学生的情感心理素质都较脆弱,老师需要不断换位思考,充分地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要,确保沟通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沟通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一定要保持平等、真诚的原则,通过贴切的言语表达、恰当的交流话题保证交流过程的顺畅。在此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学会聆听,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心理或生活问题,注意沟通的意义和目的,在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三)采用交流互动的教学形式

课堂上的交流可能是大学师生之间主要的交流途径,这就需要教师仔细地挖掘和研读教材,做到对教科书的思想、科学、可读性的全面把握,就能够发现课堂情感的突破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寻找授课的情感点,选择科学合适的课堂交流互动方式,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眼球和思维。教师通过各种恰当的手段创造互动环境,达到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目的,进而唤醒学生的学习心情和兴趣,最重要的是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环节中,老师应该尽可能采取简单、易被学生接受的直观而形象的教学方法,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大学生潜在情感得到更充分的释放,最终做到加强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

参考文献:

[1]崔诣晨,成静.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1).

[2]王立君, 李敬.论情感教育在高职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3):55-56.

作者:张洪国

第三篇:基于积极心理学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 要:鉴于大学生心理阶段的特殊性,将从积极心理学视野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结合其心理现状指导大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塑造其健康的人格,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态度,提高生活的幸福满意感,构建美好的人生蓝图。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积极乐观

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信息和科学技术的便捷不断更新现代社会人们的知识结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在大环境急速变化中, 其心理发展具有自我矛盾和敏感性,从而极易产生信任危机。据最新数据显示,当前国内大学生幸福状况呈下降趋势,这不仅不利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威胁国家社会的稳定与安康。

一、大学生心理认知现状

大学生认知特点之一为“自我中心”,随着认知能力发展,尤其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其不再满足于片面认识客观世界,而转向于“纯理论”的认知,在心中构建“未来的大厦”,企图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改造世界、重组世界,并以此作为评价“现实”的衡量标准。但是由于偏重于“纯理论”构建,而常常忽视“现实性”基础,走向崇拜“可能性”理论,迫使他们不顾及现实因素,一心建构理想“乌托邦”。大学生较少保守,喜欢变革;崇拜理性,喜欢批判现存秩序。而自我矛盾导致陷入空想或理想主义,幻想改变世界,却发现自己能力有限,然后寻求新的办法途径解决已存在的矛盾。由于已存在的矛盾是建立在错误认知基础之上,所以其根本无法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这些因素造成大学生处于无限循环的矛盾状态之中不能自拔,慢慢地大学生对世界充满绝望、无奈,从而产生了消极负面的生活态度。根据大学生心理的特殊性,笔者将不同于传统认知理论主张的消极认知偏差,而是从积极心理学[1]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应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应该是一种尊重生命主体的教育,即尊重生命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激活或唤醒主体心理活动的过程[2]。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实际中,不仅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保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笔者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非健康心理现状,从而探讨了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培养弹性乐观

积极心理学的乐观研究存在两种取向,一种是普通的人格特质,另一种是解释风格[3]。塞利格曼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困扰、迷茫不在于改变是否可能,而在于人们如何培养弹性乐观。如今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个性发展要求高,其对幸福满足水平线、爱的维护方式以及对自己理解等问题都有自己独特见解。大学虽然是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但是更多的需要团队合作,必然与追求个性发展的大学生心理状态相冲突。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转变关注视角,不要过分追求完美,也不要一味地去克服人性中弱点,不断提高对自身心理状态的防护,给自己的心理设一道“防火墙”,有意识地从积极方面去思考问题,而有选择地把不积极心理状态过滤。

2.遵循内心世界的想法

在自我决定理论中Ryan和Deci区分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内在动机可以提高其行为表现性、坚持性、创造性[3]。大学生受内在动力驱使而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更高的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在功利社会凸显的时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物质上带来的愉悦感是短暂的,只能暂时缓解对快乐的追求,大学生应该提升其满足感,满意感的获得是需要自己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总结生活阅历与人生经验。部分学生为了自己以后的工作前景着想而违背自己的内心想法,被世俗观念所束缚,大学专业的选择完全听从父母安排,大学生应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3.辩证处理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在前人研究的积极人性论、需求驱动论和认知情感等理论的基础上对此提供了支持——积极情绪体验,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都被称为积极情绪。它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3]。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与思维方式的变革,造成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失衡,部分大学生每天都被负面情绪所淹没,同时也没抱有过去的满足感、现在的幸福感以及未来的希望感。大学生不应为了逃避暂时的痛苦和挫折而去寻求短时间的快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情感和大量的酒精麻痹,因而大学生要对幸福快乐情绪体验有正确客观认识。幸福快乐是我们人类一切追求的最高目标,没有其他追求能凌驾在它之上,这一个前提很重要,意味着我们不能拿幸福快乐当成“成功人生”的一种手段,也不能进入结论性问题的怪圈中。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得到快乐幸福。而且我们只能更快乐、更幸福,但不能把“幸福快乐”当成人生的一个终点。

4.拥抱静谧的理念

大学学习更重视的是学生自律性,脱离了父母和老师监督,大学生生活得到前所未有自由,生活上的惰性慢慢“浮现”[4],大学生为了排遣生活空虚,展现自主能力,积极参与各种娱乐和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由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未形成健全結构体系,容易造成心理上浮躁和行动上缺乏明确目标性的忙碌。大学生应当合理安排时间,确立弹性目标,在实践过程中稳扎稳打,而不是基于表明功夫。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5]。帕克·帕尔默曾探讨静谧的作用,“语言不是教育和学习的唯一交流媒介,我们不说话也同样可以进行教育,静谧让我们有机会反省我们的所说所闻。在真正的教育中,静谧被视为可靠环境,以便让学生进行内省。它是一种最深层次的学习媒介”[6]。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大卫·福斯特和马修·威尔森分别对两组老鼠做实验,一组让老鼠不断地在迷宫中寻找出口,另一组让老鼠找到出口,然后隔段时间再让老鼠回到迷宫中,并分别对它们进行了脑扫描[7]。实验结果表明,当老鼠身处迷宫时,真正学习的阶段是在安静地自省时发生的,而那些反复进入迷宫的老鼠要比进入迷宫后经历享受安静的老鼠学到得更少。他们认为重现可能形成一种学习记忆机制,包括学习、理解、记忆、保留,当我们回想重现材料时,记忆深处更容易浮现以往经历。同时自我反思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十分重要,大学生应放缓匆忙的脚步,改变懒散的态度,放低高傲的姿态,安静地想想自己所需、所求、所欲。

三、增强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奶期”——心理断奶,心理断奶意味着大学生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彻底切断个人和家庭在心理上联系的“脐带”,摆脱对家庭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完成自我心理世界的构建。而他们在生理和心理层面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一旦处理欠妥,就会引起不可忽视的社会隐患。因此,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对人类和谐发展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1.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

许多心理学家的实践研究表明,大学生活中那些不合群的学生行为和心理会表现过于冲动,易于急躁,习惯孤僻,时而自卑厌世,时而高傲狂妄,这些消极因素不仅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社会安全隐患[8]。学校是半个社会,让学生积极适应复杂社会的“过渡带”,大学生在学校的各种实践和交际活动中应不断磨炼自己的能力和毅力,不断提高自己情商,在处理问题和人际关系时展现自己独有的魅力。

2.有利于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

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及周围的事物,同时又具有利他精神,能在付出、伸展自己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价值感。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既推动学生对高尚生活目标的追求,又能不超过自身能力,避免了养成过度追求完美的错误观念[9]。积极心理学要求大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但目标确立又不会过于苛刻,既要有上升积极进取的空间,又有正视客观事实,并有一定程序弹性的道德准则。

3.有利于社会的改革创新

面对社会改革所带来的各种利益冲突、观念差异、文化冲击等社会现象和问题,要求大學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积极心理学促使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自我调控,促使大学生进行冷静客观的思考、分析和判断,勇于面对现实,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主动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培养积极的兴趣,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平台,为社会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提供了条件,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在“科学”的框架内,既涉足人的内心世界,又未放弃对心理意识的考察,因而运用积极心理学来研究和探讨心理健康问题,为开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新局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积极心理学研究是新兴领域,体系还是不够完善,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也仅仅是方向性的,而且实践操作过程总是伴随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并合理运用其学科理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中。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姬天舒,梅清海.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3]Alan Carr.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5).

[5]任 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5).

[6]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张 倩.一门教授幸福的学科——哈佛“积极心理学”课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2010,(2).

[8]仲稳山.基于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时空,2010,(6).

[9]刘桂芬.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1).

作者:江洁

上一篇:历史博士论文范文下一篇:科技强国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