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习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心理学习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学习是人的一种天性,是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探究过程,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自然需求。然而进入学校教育阶段,学习就变成一种规定性行为,学习被普遍视作升学、求职、提升能力的工具,学习的最初价值被逐渐淡化。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学习当作家长、老师布置的任务,以为是升学的自然阶段,是顺其自然无可奈何的结果。

第一篇:心理学习论文范文

健康心理·快乐学习

摘 要:幼儿期正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在幼儿期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于是采用了“加减乘除”这四种方法对幼儿进行了心理健康的培养,有效地促进和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教育

健康是人们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重要条件。以往的观点认为健康是:“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但随着人们对身体统一发展认识的加深,关于“健康”这一概念所包括的内涵也正在发生变化,还包括幼儿的心理健康,但目前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在儿童中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良的行为问题,不仅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理性思考,提出实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与对策,必将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开展。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加减乘除”这四个方法对幼儿进行了心理健康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增加自信,让孩子信心百倍

自信心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没有自信心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是不会快乐的,在与同伴和成人相处时也会有困难。那么,如何增强幼儿自信心呢?

1.尝试成功,让孩子自信十足

在探究过程中一次次的失败可能会获得成功,但对于培养自信心来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为让每一位幼儿都获得自信,在活动中我总针对不同个体制订不同任务,如能力较低的幼儿,我会为他们制订一些简单容易完成的事情,让幼儿从成功中体验自己的力量、能力,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2.勇担责任,让孩子有责任感

有些家长或教师常因孩子年龄小而替他们做许多事情,这样孩子就会缺少责任感,凡事依靠家长,久而久之便难以建立起自信。为此,家长应视孩子的年龄大小、能力强弱,有意识地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如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系鞋带、收拾玩具和书包、整理自己的床铺,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要求他完成好,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使孩子从中获得自信,确信“我能做好”“我有能力”。

3.因材施教,让孩子和谐发展

幼儿有能力差异,因此教师不能提出超过幼儿身心发展程度的要求。如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由于他们手的精细动作发展还不完整,达不到教师要求,自然受到批评,久而久之,幼儿会认为自己很笨,逐渐形成自卑心理。因此,教师对幼儿期待不能过高或过低,应根据其年龄特点、身体发育情况、接受水平高低来提出相应要求,使幼儿能顺利完成教师要求,得到教师肯定,树立信心。

4.学会竞争,让孩子坚强无比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是非常投入、非常自信的。应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帮助孩子在某些领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使孩子建立起自信心,从而促进其他方面的学习。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促进其自我肯定,树立自信心。

二、减——减轻压力,让孩子轻松面对

人生活在社会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会给人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力,幼儿也是如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你能够及早发现并且加以恰当的引导,孩子就不会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轻松愉快地度过少年时光。相信可以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能让孩子轻松得面对一切。

1.倾听孩子

要想帮助孩子克服压力先要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么压力、压力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必须听听孩子的倾诉,要抽出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专心地看着孩子,认真地听他说话。

只有我们肯把心交给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给我们。这样,你才能了解孩子心理压力的真实情况,才能够针对问题帮助他们。

2.帮助孩子

有时候孩子会因为故事里、动画片里的某些人物怪兽、魔鬼等动画形象,感到害怕,感到恐惧,因为分不清事情的真假,而不知所措。这时就要引导孩子,告诉他,这是电视中的故事,而并非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怪兽、没有魔鬼,不用害怕。有时,可能因为与别人做的不一样,如同伴让他参与破坏性的事情,而他没有参与,却被同伴讥笑、讽刺,使他孤单、恐惧……这时,我们应当教导孩子要坚持原则,不对的事一定不能做,让孩子知道,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这正是一个人成熟勇敢的表现,也是有主见、有头脑的表现。

3.培养孩子

培养孩子的自尊可以加强他们抗拒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比如让孩子发表一些建议,把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事情交给他自己去做,并且重视孩子的想法和言行。这是培养孩子自尊的好方法。

4.关心孩子

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这对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大有裨益的。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去学这个、学那个,应该多听听孩子自己的意愿,要付出爱心,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多关心孩子的所想所做。

三、乘——倍加关爱,让孩子快乐无比

爱,心理健康的营养素,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露下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我们要加倍的关爱孩子,让孩子快乐无比。

1.用爱心呵护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和反社会的心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

2.用耐心激起幼儿积极向上的动力。

在生活中,在成人看来一些非常简单的内容,有些幼儿学习起来还是困难重重,即使同一个孩子,由于语言、数学、艺术、社会交往各个方面的发展并不均衡,因此,他的学习效率会受理解能力、学习兴趣影响,对这样的孩子,我们除了要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更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因为教师和善耐心的态度会减轻幼儿遇到困难时的内心压力以及紧张情绪,幼儿会因教师的关怀、鼓励变得自信高兴。

四、除——解除负担,让孩子舒适成长

“赢在起点”,这句话越来越成为家长们追捧的名言。因此,很多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这种心理,家长在孩子身上投资起来“不眨眼睛”。因此,入学前要学会百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几百甚至几千个汉字,背诵几百个英语单词;在业余时间,还要掌握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技能。造成了孩子严重的学习负担,逐渐影响孩子健康的心理,那么我们如何来解除幼儿太过沉重的学习负担呢?

1.走近幼儿,心灵交汇

要了解幼儿就必须要走近幼儿,仔细倾听幼儿的心声。参加兴趣培训班、学习做算术、认识生字……这些成人看来十分有必要的活动,我们应该在孩子感兴趣、愿意的前提下,听听孩子的想法,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有选择性的参加,绝不能强加于孩子。

2.尊重幼儿,宽容理解

尊重幼儿是让教师放弃长者的身份,改变幼儿听命于教师的现象,以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位幼儿。当孩子偶尔做错了事情,我们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多些宽容给他,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3.开展游戏,无形宣泄

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因为只有在游戏中,幼儿所做的、所忙的才是他们自己的事,而感觉不到任何的压力。

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各种有教育性、趣味性及艺术性的玩具、用具,提供游戏场所,对幼儿游戏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他们对生活中健康、美好的事物进行模仿,从中得到乐趣,受到教育。

4.调动家长,积极配合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幼儿园单方面实施是不够的,有效的操作主要还需依靠家庭,因为家庭才是幼儿的来源与归属。因此,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的通力合作才能切实发挥幼儿园的“主导”和家庭的“主体”这两方面的积极性。

总之,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幼儿园教师应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密切家园联系,与家长互相配合,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幼儿心理健康障碍,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欧新民.学前儿童健康教育,2003.

[2]学前教育研究,2001(1).

[3]幼儿心理教育科研就在我们身边.幼儿教育,2002(9).

(作者单位 江苏省昆山市正仪幼儿园)

作者:景华丽

第二篇:基于“学习异化”视角的学习心理疏导研究

学习是人的一种天性,是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探究过程,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自然需求。然而进入学校教育阶段,学习就变成一种规定性行为,学习被普遍视作升学、求职、提升能力的工具,学习的最初价值被逐渐淡化。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学习当作家长、老师布置的任务,以为是升学的自然阶段,是顺其自然无可奈何的结果。特别是当学生通过多年苦读,顺利进入大学以后,一部分学生似乎感觉多年学习的目标已经实现,学习的价值已不复存在,另一部分学生却苦于社会生活的压力,继续把学习当作谋求个人更高发展的手段,这一方面导致厌学、怠学等现象,另一方面又造成急功近利、学习压力过大、学习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普遍增加。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高校教育管理者和研究机构应加强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疏导,特别要关注那些具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群体。学生的学习心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深入探究存在于学生中的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学习心理”,对完善教学管理环节,改变学习态度,调整学习心理,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竞争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是已经具备较强的思维判断能力和自我意识的群体,单纯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其学习心理的内在机理已具有局限性,在进行心理疏导时往往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学习异化”的概念为当下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学习心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视角,透过这个视角,可以深入探究到当下各种学习心理的形成诱因,从而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心理疏导,实现教学相长。

学习异化的概念

“异化”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异化问题作为一个哲学问题,西方的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卢卡奇都其做过深入的研究。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来看,主体活动的后果成了主体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或支配主体自身就是异化。在异化活动中, 人丧失了能动性, 遭受异化的物质力量或 精神力量的奴役, 从而使人不能全面发展, 只能片面发展, 甚至畸形发展。

中国大陆哲学界的王若水先生1963年主要基于马克思关于异化的概念,同时概括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关于异化的观点,给异化作了一个中文界定, 即“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 产生客体, 而这个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已的力量而凌驾于主体之上, 转过来束缚主体, 压制主体, 这就是异化。”

在此基础上,“学习异化”的概念,即可理解为本来源于人、关于人、属于人的活动的学习,反过来忽略了学习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而变化为凌驾于人之上、束缚人、压制人的外在力量。原本基于人的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被机械的、强制的、固定的教学或学习方式所取代。学习的异化,导致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了能动性, 遭受外在力量的奴役, 限制人的发展。

学习异化在学校教育中可表现为以功利性为目的的知识复制和“填鸭式”教学,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多地依赖教条化的书本知识或固定的教学目的,教师作为授业者,将事先设定好的知识点原封不动地、机械式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再以考试、计学分等强制手段加以强化和固化,考试合格即被确认为对知识的占有,考试不合格者则被认为对知识获取的失败。学习者在此过程中不再有任何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乐趣,这种重复式的学习使得学习者沦为知识的支配者,作为人的自身的思想和精神得不到肯定,人异化为知识的附庸,知识拥有得越多,生命和人的力量却越发缺乏。学习异化的结果,使得学生在高效地占有知识的同时损失了更多作为人的力量和精神。

异化现象的产生自然有其物质的、社会的根源,在此我们不作深入的探讨。学习异化对学习心理所造成的影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学习异化对学习心理的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的人生态度等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学习心理,主要可表现为对知识的兴趣、对自身能力的自信、自主乐观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意志力等。

学习异化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可以从自信心、学习兴趣、意志力等心灵和精神方面加以剖析。

1、学习异化对学生自信心的消解

知识复制和教条化的学校教育,在学习活动中直接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原本是人的主动的学习行为,立刻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光彩。固定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确定了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和方法。长期下来,学生已逐步习惯从指定的书本、教材中获取知识,而失去了主动感受知识、体验知识所带来快感的能力。特别是在当下,在功利性学习心理的驱动下,学习的本身并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重要的是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学习异化使得有些学生在家长、亲友、老师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为自己确定了过高的学习目标或抱负,虽竭尽努力仍和目标相差甚远,造成心理压力很大,这时就会出现严重学习焦虑。

学习焦虑是学生主要学习心理障碍之一,学生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产生失败感、内疚感,进而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学习异化对学生自信心的消解,是导致学习焦虑心理的根本诱因。

据一份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自我评价方面,认为自己“优秀”的学生占17%;认为自己“一般”的学生占74%;认为自己“差”的学生占7%。而在一份针对“你认为自己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中,认为“完全掌握”的学生占1%;“基本掌握”的学生占33%;“部分掌握”的学生占50%;“没有掌握”的学生占19%;“完全不得要领”的学生占3%。

2、学习异化对学习兴趣的淡化

在现今的教学模式下,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已经被“异化”了。主要表现为,学习首先要满足升学的需求。学生的学习是和学校的荣辱密切相关的,学校工作围绕升学问题展开,以此来满足学校的功利目的;其次,学习要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学校和家长都把学习作为学生未来升学、求职的、谋生的必然需求来教育学生,这种社会教化也就形成了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性。人探究自然,获取知识的乐趣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学习任务,更大的学习压力和更激烈的学习竞争。

学习异化在学校教育中表现为学习是被设计好、必须要去做的唯一事情,学习的功能被制约在生存能力这个狭小的范畴内,学习也只注重对知识的占有上,而忽视了学习主体成长功能。大学生作为已具有丰富的科学和人文精神、具有个人追求的知识分子,已不甘愿接受这种强制性的学习安排,转而将兴趣转向其它,从而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过多地关注学习的工具性、功利性正是将学习一步步异化、外化的根本原因。当学习外化为一种压力时,学习变成一项苦累的差事,学习的兴趣就无法持久,或者根本就无法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异化对学习兴趣的淡化,最终造成了大学生学习动力的缺乏。

3、学习异化对意志力的消磨

对知识的探究作为人的一种天性,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正如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学校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学习动机确定了他对学习的具体态度。学习动机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动机的内涵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

不论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学习都是一个枯燥并且迎难而上的过程,都会遇到费解的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意志力,学习心理就会受挫,进而会牵制学习自主性的发挥。而认识学习的真正意义,确定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具备学习意志力的先决条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意志力,才不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轻易放弃,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

学习异化将学习的动机异化为一种以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为内涵的外在动机,其动机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是随着目标完成的情况而变化的。一旦学习者的目标实现,学习动机就会随之减弱或消失。很显然,功利性动机是暂短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人生的目的达到了,学习为之松懈,从而学习动机不足的局面。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许多甚至是中学时期表现十分优异的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后表现出学习动机不足的心理现象。

学习异化导致的功利性学习动机,最终带来学生学习心理上的意志力缺乏。

基于“学习异化”视角的心理疏导

学习应该是学习者生命成长的学习,单纯以占有知识、培养技能为目的学习,其实质是是功利思想的体现,是学习异化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轻则造成学习障碍,如:厌学、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焦虑、缺乏意志等;重则导致各种心理问题或生命困惑的出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甚至危及生命。面对这种现象,高校在教育中,除了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等生命教育之外,建立适当心理疏导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心理疏导目的就是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将心中的抑郁排解疏导出去,从而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感受生命因学习带来的乐趣。

一般而言,心理疏导主要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心理问题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以达到降低或解除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大学生是已经具有较强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自我意识的群体,其学习心理单纯地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往往是不够的,这就需要从一定的哲学高度加以剖析和理解,达到疏导的目的。从“学习异化”的视角看,学习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物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根源,异化作为一个哲学问题,可以很好地解释学习心理产生的内在机理,从而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在哲学思想的关照下,重新认识学习的价值

在哲学命题中,学习是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探究过程,是与人的精神生命相共振,与人的创造性相共生的。从生存论角度来理解学习,学习是人与世界相互交往的方式,学习与生活、生存是融为一体的。学习不是在社会生活中实现某种目的工具或手段,而是人类的自由意志。学习的价值在于与客观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的对话中所实现的独特价值与创造个性。

基于这一哲学观点,在心理疏导中引导学生树立超越功利主义的学习观点,认识到人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不必为基于功利目标的学习丧失信心。应充分认识到,当下整齐划一的教育手段、批量生产的培养模式下,是造成学生心理失落、缺乏自信的制度因素,解决之道是要更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多样性, 注意学生生命的多样性以及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引导学生有意义地学习, 追问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对人生命的关怀。在心理疏导过程中, 将学生真正视为鲜活的生命个体, 注重对其精神意义的提升,将学习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对人的权利、人格、尊严、健康需求等人文知识注入到心理疏导中,而不是机械地从体制上、僵化的教育模式上进行引导和约束。、

2、从人性出发,重新认识学习的目的

就人的本性而言,好奇心、主体性等是人乐于学习的内在动机。学习不是机械地占有知识,而是将学习视作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活动,在探索中形成创造力,获得个性解放。现今大学教育的普遍现象是受教育者的好奇心、主体性这些内驱力没有有效地发动起来,相反却普遍存在着功利情绪和应付式学习的现象。

学习是为了让自己一生有意义,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最大的满足和快乐。在心理疏导中,应重视对学生学习观念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淡化学习的功利目的。引导学生不应只关注学习成绩、考试分数,而应更注重学习过程中精神的自由和创造性的体现。认识到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升学或生存,更重要的目的是获得全面的自由和发展,用轻松的、自然的心态开展学习。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占有,更重要的目的是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价值,提高自身的智慧成就,从而更好的培养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加强认知内驱力。

3、突破现有教育制度的窠臼,重新定位教与学的关系

为逐步消除学习异化产生负面影响,在心理疏导过程中,作为疏导者的教师或高校管理人员以及作为被疏导者的学生,都需要及时转换观念,认真定位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应认识到人是作为生命而存在的, 而学生是作为未完成的生命而存在的,在心理疏导过程中,教师或高效管理者不再是授业者的角色,而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启蒙者,是对生命、自然的阐释者,而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受教者,而是具有探究知识天性的生命体,是主动探究生命真谛的生命体;另一方面,从完善生命发展的角度来看, 学生未完成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都仍然需要教育,作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教与学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仍然是存在的,但此刻,教与学都应该是摆脱了教育和学习的异化,基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

基于异化的视角,学习的异化和教育的异化两者总是相伴而生的,消除异化产生的思想根源,当然也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

结论

学习心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也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的实施效果和教学质量。许多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却表现出诸如厌学、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焦虑、缺乏意志等心理问题。心理疏导是解决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许多高效都把它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然而,大学生是已经具有较强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自我意识的群体,简单的心理咨询或情感打动已不能很好地起到疏导效果。

从“学习异化”这一视角,通过“异化”这一哲学问题,可以为学生心理的疏导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其主要方法是从哲学的角度,摒弃功利性的学习价值观,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在于创造,克服厌学心理,不再为学习而焦虑,重新树立学习的目标,为兴趣而学,为实现人的价值而学,克服学习焦虑心理;同时在心里疏导中,积极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化学习为乐趣,把学习当作成长的必然,实现授业者和学习者的心灵契合。

作者:罗 妤

第三篇:成人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摘要]成人学习属于成人教育的基本理论范畴。影响成人学习的心理因素由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因素组成,文章通过对内外两方面的分析研究,达到深入认识成人学习的作用。

[关键词]成人学习 心理因素 学习策略

[作者简介]刘建锋(1974- ),男,陕西乾县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人文社会学。(陕西 西安 710071)

成人学习的心理因素存在多元性、多层次性的特点。“人的心理发展包括人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以及心理的外部表现——各种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变化,还有人的心理需求水平及个体心理整体结构和整体性特征——个性的形成与变化”。①也就是说,分析成人学习的心理保障应从个体内部的认知发生、动机作用、情绪以及外部世界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加以展开。

一、个体心理因素与成人学习

影响个体学习心理的主要因素是个体心理老化,“在成年期的发展中,老化是最明显且最突出的发展现象,也是影响成人学习活动最重要的一部分”。②心理老化相比生理老化而言,更具有根本的意义。个体对老化的知觉水平决定了后者对成人发展和学习的作用程度。在成人学习中,心理老化的积极意义主要通过认知、情绪以及动机等内部因素展开。

(一)认知能力

认知对于成人学习与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传统观点认为,成人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下降,由此得出成人发展和学习的可能性会缺失的结论。就感知能力的研究而言,总体来说,成人感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尤其是成人晚期,由于成人生理老化引起视力、听力、嗅味觉能力的衰退,直接影响了信息的摄入量以及信息的加工处理速度等。而关于成人记忆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在一般意义上,记忆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下降的,但最近也出现了一些认知心理学家的反证。进入成年后,“成人的机械识记的减退幅度较大,而且开始减退年龄也较早;理解识记减退的幅度较小,减退的年龄较晚;总体而言成人在机械识记方面不如青少年,而意义识记则超过青少年。”③实验研究表明,成人倾向于有意义地学习,即运用已有经验与知识保持和再现新材料信息。在此意义上,对于成人而言,如果没有生理障碍,学习能力应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的。一般而言,认知心理学是阐述智力的本质和过程的,它是关于智力的理论。自从桑代克对成人学习的心理论证后,应该说成人智力的研究伴随成人学习过程研究的始终。韦克斯勒、卡特尔、沙伊、阿纳尼叶夫等人进一步深化了此领域的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成人智力理论是卡特尔的流体与晶体智力理论和沙伊的成人智力适应理论。卡特尔提出的晶体智力以积累经验或获取知识为基础,是通过学习或训练获得的,有效地论证了成人学习的合法性。而沙伊则从皮亚杰智力适应的前提出发,提出智力下降在60岁后才逐步明显。这一系列研究有效地反驳了成人乏能论、成人大儿童论等错误观念。成人认知能力对成人学习具有根本的意义,成人教育工作者对成人认知规律的有效认识,可以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提高成人教学、成人课程、教材以及成人教育目的的有效性和科学化。

(二)情绪因素

成人情绪问题是比较低级的情感形式,它往往由外部刺激因素、生理因素、认知因素整合作用而成,是成人特性的表征。影响成人学习的情绪也是多元的,包括了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反应。成人学习的情绪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有所不同,霍尔认为,成年初期的情绪由青年期的“疾风怒涛”,逐步过渡到“相对平稳,定型化”。而到成年中期,成人能够依据情境体验具体地权衡、调节、判断或压抑自己的情绪,由于生理上的更年期、疾病、老化、社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成年中期易产生一系列的情绪障碍,此时,学习活动更应关注对危机的克服。进入成人晚期后,随着老人的退休,其情绪更具有个性化特色,从共性上看,老年期情绪更多地以情绪障碍的形式表现出来,老年学习和老年教育更多地应关注老年人的情绪、态度的调整。当前,针对成人的教学、考试,尤其是对老年人的教育存在普教化倾向,忽略了成人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性,导致了成人对学习焦虑、恐惧、厌恶等情绪。

(三)动机因素

目前,有关成人学习动机的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类型研究多着眼于社会因素的规限。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成人学习理论有米勒的势力场分析论、霍尔的学习取向模式、鲁滨逊的期待价量模式、布谢尔的一致模式、塔夫的预期效益论和克罗丝的连锁反应模式等,这些理论的出发点都是社会因素与成人个体的相互作用关系,但又有自身不同的侧重点。如米勒强调社会阶级或成人社会职责的变化产生的学习动机需求;鲁滨逊关注学习动机的强度和变化;克罗丝分析了影响成人学习的有关变量及其相互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成人学习动机在学习环境中具体的运作机制,可划分为动机的产生、动机保持与强化以及动机归因三个过程,这些过程并非一次性终结的,而是在循环往复地发生作用。其中具体到动机的产生而言,由于成人在生理、心理、社会角色的变化上将持续一生,诸如社会职责的履行、工作训练、社会变迁、突发事件等都能诱发出一定的需求和满足感,也就是说,各类相关社会因素经过成人认知加工,产生动机需求,由此进入下一过程。动机产生后,多方面的成人学习障碍问题——最根本的是对学习需求的认知问题——制约了成人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的引导,也就出现了成人学习动机的强度问题,它是利弊因素在成人认知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最后转向学习动机的归因问题,也就是成人在学习体验过程中的价值判断问题,内部的积极努力、能力的结果、外部的好运、机遇的归因等都可以产生继续积极学习的动机,反之,则会阻碍成人继续学习,使得已有的经验变为不利的消极因素。对动机作用机制的正确认识,一方面,可为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成人学习的目标取向提供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能为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提供若干思路。

二、社会心理因素与成人学习

社会心理因素对于成人个体内部与成人学习心理具有生态环境的保障意义,是复杂的集合体,具有多样、多元性,也成為当前成人社会心理学者研究的热点。成人学习行为是自我动机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成人学习需求来自于生活环境中良好的社会心理结构和氛围。有效地整合各类社会心理因素,使其形成一个合理的作用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包括社会期望、社会群体和教师心理。

(一)社会期望

成人学习相对儿童学习而言,具有更多的社会规定性,在这个意义上,成人学习具有道德价值的功能,尤其是随着终身学习理念在社会上的普遍认可以及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学习已经被作为成人的一种生存的基本权利,学习是一把生存的钥匙。社会的价值观念要求成人不断地学习,以适应形势的变化。一方面,来自企业、职业领域的科学论证以及人力资本开发理论表明,成人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带来生产的高效益和产品的高质量,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对成人学习的认可;另一方面,社会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人文主义的回归,导致成人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教育和学习上升为人的重要生活方式。两方面的整合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期望。心理学对成人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研究大多建立在社会对成人发展与学习的高期望值基础上,每一个具体阶段都规定了一定的发展任务,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完成这些任务。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的积极期望具有规范和制约成人学习的功能。因此,有效的社会期望能够促进成人学习的顺利展开,这一作用形式尤其适用于社区教育。

(二)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对于成人学习具有根本的意义,因为成人学习本质上属于社会行为,学习场所主要在群体组织中,相对于儿童学习而言,学习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性。社会心理学对群体界定为“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学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个以上的人群”。④这里讨论的是成人群体。社会环境中群体是多样的,依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库的划分,群体分为首属群体以及后续研究者提出的次属群体。前者指单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如家庭、邻里、成人朋友群体等,是建立在自然的人际交往基础上的;后者则是针对前者提出的按照一定的规范建立的,有明确的社会结构的群体,如工厂、学校、单位组织等,是成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成人个体从这个群体中获得角色地位、社会身份以及自我概念等,这一类群体往往成为大规模成人学习的发动者。就群体形成过程而言,群体建立组织化的结构是以社会影响的有效性为前提来预设的,群体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莱茨曼等人的“人群聚合体”演化发展而来的,而所谓聚合体是指偶然聚合的人群,它们往往没有共同的目标和依存关系或隶属感,也不存在结构化和社会角色分化的问题。随后群体基于共同的目的、隶属需求、压力情境以及群体的工具价值等形成有组织的结构化群体。群体中存在个体与群体的相互关系以及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等作用形式,群体的文化、知识资源等通过传播、交流、讨论等形式便具有教育和学习的意义。而且群体思维、群体的凝聚力、心理气氛、士气以及态度倾向等对成人的学习具有规范引导作用,因为研究表明,群体中成人之间存在阶级、阶层纬度的隶属关系、强势因素与弱势因素的制约关系以及同辈群体的融合关系等,出现了从众、服从、依从以及群体极化等社会心理现象,最终群体实现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两大类功能。社会性的大规模学习、培训行为,尤其是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及由于社会变迁、社会流动、社会转型引发的学习需求等,都应该是这一意义上的功能结果。群体中的交友小组、讨论小组、学习小组等形式正是依靠成人互学实现的教育功能,当然,我们也需要考虑对消极意义和因素的预防和排除。

(三)教师心理

教师心理主要研究教师自身的心理倾向与特征以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就成人教师而言,他们的社会角色从神坛上走向了成人学习者,成人教育之父诺尔斯把成人教师的形象描绘为“作为艺术家的角色、作为促进者的角色、作为批评分析家的角色以及作为学习者的角色”。成人教师与学员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平等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探索的伙伴关系。成人学习者的独特规定性制约了成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心理行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成人学习者的心理特性,同时也不能遮蔽教师自身的心理特征。当前,成人教师多是专职与兼职教师的混合体。叶忠海教授的研究表明,我国成人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层次不高,专业教师与公共教师的比重结构不合理,这导致了成人教师的社会地位偏低,不利于成人教育教学工作。成人教师的心理素养向来是研究工作者或机构关注的焦点,因为成人教师的个性素质对教学工作至关重要。优秀的成人教师有比较敏锐的教育机智,能够认可成人学习者的体验、特性,尊重成人学习者的人格、热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学技能,能够使“成人学习者学习动机‘内在爆发’,学习气氛‘和谐高涨’,学习过程‘有效控制’,学习意义‘不断发现’”。⑤

[注释]

①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3-31.

②董守文,等.成人学习学[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126-128.

③高志敏.成人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237-241.

④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59-65.

⑤高志敏.当代教育科学发展与成人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7:204-209.

作者:刘建锋

上一篇:心理护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装备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