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心理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迷信心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心理资本,管理学心理学新概念随着校园里秋意渐浓,又一年的招聘季拉开了帷幕。大四生们忙着投简历的时候,常常会盯着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在学生们海投简历的招聘网站上,会发布诸如每年度的最佳雇主这样的排行榜,不少同学在这些名单上圈圈画画。

第一篇:迷信心理论文范文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摘 要 心理咨询是在协商与帮助患者过程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心理治疗则是按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调治和矫正,本文阐述适合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人群以及主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精神分析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咨客中心疗法、家庭治疗和森田治疗。

关键词 心理疾病 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从广义来说就是心理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所谓要解决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者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行为问题,而不包括除此之外的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心理治疗是治疗师对求助者各类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1]。两者区别在于心理咨询是“帮助解决”,心理治疗是“矫治”,前者是在协商与帮助过程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后者则是按治疗方法进行调治和矫正,其目的是激发潜能并且调动被治者改善现状的动机,最终消除或缓解其心理问题或障碍,促进人格的成熟和发展[2]。从操作上来说,相对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例如,有位先生因工作不顺利、压力大、情绪差去心理咨询,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可能经过1、2次的咨询能够基本理清线索,并逐步调节自我,以后能更好地处理类似问题;但如果在咨询中发现其自身人格存在不成熟或缺陷,他就可能进一步接受定时、定期、有规律的心理治疗,疗程不定,可能为6个月、1年或更长。与心理咨询相比,心理治疗更加专业化,着眼于深层的人格或行为困难。两者的从业人员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心理咨询师要求具备心理学资质,心理治疗师则需要具备医学和心理学双重背景。在临床干预中,两者是交替使用的措施,但其目的则是一致的。

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心理治疗,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及相关的行为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职责不是无限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任务只是解决心理问题本身,不包括引发心理问题的具体事件,即不直接介入、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1]。例如,面对某位离婚女士,咨询师可以帮助其解决由此产生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但不能直接为其解决再婚择偶的问题;又比如,咨询师可以帮助家长认识到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促使其及时调整亲子关系,但不能直接替家长承担“管教”孩子的责任。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适合人群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对象一般分为三类:一是精神正常,但是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如面临择业求学需要做出理想选择的人群;二是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求助的人群,如某位因灾难创伤迟迟无法走出阴影并长期焦虑、恐惧的求助者,虽然他的精神仍属正常,但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降;三是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因为他们经过治疗,心理活动基本恢复正常,这时心理咨询和治疗具备了可以介入和干预的条件,也具有了真正的治疗价值,有利于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减低复发可能[1]。通常,对于第一类来访者,给予心理咨询即可;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来访者,在心理评估后常需介入心理治疗。当感觉无法靠自己或其他一般途径解决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时,就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的帮助。

许多人对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效果抱有疑问。在这里,有一点至关重要,无论是解决心理问题还是相关的行为问题,责任都在于咨询师/治疗师与求助者双方,也就是说必须通过双方的努力才能达到。如果求助者本身不愿意努力和尝试,只是被动地等待咨询师/治疗师替他“决定”、替他“改变”,那么其自身状况是不可能有改进的。相反,如果求助者依从性好,主动性强,改变的动机非常充分,其效果也会较好。此外,有一定的应对能力和成功的应对经验的求助者一般疗效较好,还有智力因素、自我审视能力也对疗效有一定影响。

在国外,许多人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去心理医生处进行咨询,这非常有助于保持自身心理健康,而在国内,人们尚未广泛接受借助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寻求帮助这一途径。事实上,对于自己难以解决、处理的心理“亚健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是有益无害的。

心理治疗的方法

精神分析治疗(psychoanalytic therapy)

精神分析治疗通过特殊的治疗设置,根据精神分析理论,采用精神分析技术,如治疗联盟、自由联想、移情、反移情、分析阻抗、梦的解析等,对患者潜意识的心理冲突和不成熟防御方式的理解和调整,达到缓解症状,完善人格的治疗目标。精神分析治疗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最主要流派之一,它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在广泛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多年的临床观察基础上提出并逐渐形成的理论体系及治疗方法[2]。精神分析理论诞生之后,弗洛伊德的同辈、学生及后人等又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派(主要包括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等)和后精神分析学派(主要包括自我心理学、自身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等)。精神分析治疗适合神经症性障碍患者,如焦虑障碍、强迫症、神经症性抑郁、分离性障碍、躯体化障碍、人格障碍等[3]。

行为治疗(behavior therapy)

行为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基础,按一定程序帮助患者消除或建立某些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门治疗技术。行为治疗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经典条件反射为主要实践手段。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程序开始应用于治疗领域。20世纪60年代又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使行为治疗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2]。行为治疗的不同技术都有相应的适合患者,如厌恶疗法对于露阴症、恋物症和酒精依赖等有一定的效果,阳性强化法治疗儿童孤独症、精神发育迟滞和神经性厌食症等有效,系统脱敏疗法对于各种恐惧症患者有效,暴露与反应预防疗法对强迫症患者有效。

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

认知治疗是认知心理学应用发展的一部分,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干预技术,从改变患者的不合理想法和观念入手,改变认知结构,逐步达到缓解症状目的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认知治疗作为心理治疗的专业术语由贝克于1976年首次提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欧美等国的精神病学界和心理学界开始掀起了认知治疗应用和研究的热潮[2]。认知治疗主要适用于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症、进食睡眠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性心理障碍、成瘾行为、心身疾病、儿童品行及情绪障碍等[3]。

咨客中心疗法(client center therapy)

咨客中心疗法是基于人本主义理论,以咨客(即就诊者或患者)为中心非指导性的心理治疗[3],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常用技术包括主动倾听、共情的回应、观察和对质等。咨客中心疗法适用于所有人,无论是否有心理障碍,但不适用于无法进行口语沟通的患者。

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

家庭治疗是以整个家庭为对象规划和进行治疗,把焦点放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上,而不是过分关注个体的内在心理构造和心理状态,属于广义集体心理治疗的范畴。家庭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从个别心理治疗和某些集体心理治疗发展而来[2]。家庭治疗的流派主要包括Bowen式家庭系统治疗、经验式家庭治疗、策略式家庭治疗、结构式家庭治疗、系统式家庭治疗、精神动力性家庭治疗、认知行为家庭治疗、叙事家庭治疗等。家庭治疗适用于儿童、青少年期的各种心理障碍、各种心身障碍、夫妻与婚姻冲突等。

森田治疗(Morita therapy)

森田治疗是由日本著名的精神医学家森田正马于1920年创立,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是专门针对神经性障碍的心理治疗方法[2]。森田治疗疗程定为绝对卧床期(1周)、轻作业期(约1周)、重作业期(约2周)和社会康复期(1~2周)4个阶段。

心理治疗促进患者心身康复的成功案例

来访者是27岁的外企管理人员,对电梯和其他封闭空间感到恐惧,因为她的办公室刚搬到一座新写字楼的35层,乘电梯成了她每天生活中必须经历的事,每次乘电梯她都感到紧张、恐惧,并出现心慌、出汗、口感、眩晕等不适,已明显影响了她的生活,于是她选择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经过第1次面谈,发现患者的问题并非通过1、2次的理解、支持、鼓励、建议等基本咨询技术而能改变,心理咨询师向她解释问题属于“幽闭恐惧症”的心理疾病,需要较长时间的系统心理治疗才能解决,并将她转给心理治疗师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师对患者先进行了3次访谈,完成治疗前评估,诊断为“幽闭恐惧症”的神经症,认知行为治疗是首选的有循证证据的有效心理治疗方法。治疗师向患者介绍了该疗法的原理、过程,与她共同商讨,制订治疗目标为“高峰时段能在最高40层的电梯里呆20 min而无明显的紧张害怕与身体不适”。在第1次治疗中,治疗师向患者详细介绍“分级暴露等级表”和“情境、自动思维、情绪、合理反应和结果”5栏表,确定了每一步治疗的具体目标,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完成2个表格。在第2次治疗中,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结合呼吸训练,并要求患者回家继续练习,直至能信手拈来、快速放松为止。在第3次治疗中,根据建立的暴露等级表,首选最轻的恐惧等级,让患者多次练习站在壁橱里,然后把门反锁,指导她在紧张、恐惧时进行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结合呼吸训练,减轻焦虑。开始患者觉得非常恐惧,重复练习后,恐惧感逐渐降低到轻微水平。治疗师要求患者继续完成“情境、自动思维、情绪、合理反应和结果”5栏表。第4次治疗时,治疗师引导患者识别和修正自动思维中的认知曲解,应用苏格拉底式提问进行真实性检验和去灾难化,并根据暴露等级表,开展第二等级的治疗计划,即要求她在锁着的楼梯间里进行反复的暴露练习,紧张恐惧时进行放松训练和呼吸训练。第5次治疗时,经过封闭空间练习后,患者发现尽管电梯仍然很高,但她对电梯的恐惧已经明显减轻。治疗师陪同她练习乘电梯,从底层开始乘到第2层,逐步到第40层,直到恐惧感完全缓解,然后要求她独自走进无人使用的电梯中,做到不按任何按钮(电梯保持静止,好像被卡住一样)。刚开始时,患者感到心跳明显加快,但经反复练习后,紧张感很快降低,要求她继续练习乘坐电梯1周。在第6次治疗中,治疗师指导患者将内感性暴露练习与在电梯中的训练结合起来,特别是当她站在电梯里的时候,通过练习更快更深的呼吸来引发呼吸困难的感觉(旁边无人时),这个练习会引起轻微的焦虑感,随后很快消失。在这次治疗结束时,患者达到了治疗目标,在随后1个月的随访中,患者又不断有所收获,并且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傅安球. 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郭念锋.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5.

江开达. 精神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收稿日期:2014-09-11)

作者:范青 陈涵 陈珏

第二篇:心理资本,积极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管理学心理学新概念

随着校园里秋意渐浓,又一年的招聘季拉开了帷幕。大四生们忙着投简历的时候,常常会盯着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在学生们海投简历的招聘网站上,会发布诸如每年度的最佳雇主这样的排行榜,不少同学在这些名单上圈圈画画。这里,我想谈谈这些与企业相关的排名,比如最令人敬仰的企业、最佳工作场所、最佳雇主,反映出另一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在企业管理学中,重视财力、物力、技术、市场、利润之外,越来越重视人的力量。在经济学、投资学和社会学等专家的研究中,对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有了很多的讨论和分析,2005年,国际管理协会的主席Luthans以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和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的观点为思考框架,提出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资本(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的概念。他主张的心理资本是指人的积极心理状态,主要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confidence or self-efficacy)、希望(hope)、乐观(optimism)和坚韧性(resilience)四个方面。

心理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有什么不同?可以这样来解释:人力资本就是what yow know。如果你有拥有某种技能,企业会雇用你;如果你有某种知识和理念,那么你对企业来讲是有价值的。社会资本讲的是你认识谁、有什么关系网络、有什么样的朋友圈子,也就是人脉。心理资本讲的是who you are,你是谁。你是有自信力量的人吗?你是充满希望和乐观的人吗?你是面对压力和竞争面对种种挫折和困境却有很强的反弹能力的人吗?

虽然,心理资本的概念是从管理学出发提出的,但是跟心理学研究方向的改变有着密切关系。20 世纪以来,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关注各种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等的发生机制和有效的治疗措施。最近十几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心理学家开始致力于对积极心理现象,如复原力、原谅、感恩、道德性的情感成分以及主观幸福感的系统研究。一项有5000 多人通过网络参与的研究发现,希望、热情、感恩、爱、好奇心等是与被试的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的。在心理资本中关注的自信、乐观、希望和坚韧性,正符合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发现。

拥有积极心理资源也就是拥有了良好的心理资本,心理资本具有更多的“潜在性”,但是它们是可以测量、开发和管理的心理状态。对于企业来说,有良好的心理资本的员工会取得更加有效的业绩,会让团队有更好地发展,所以企业管理者越来越关注员工的心理资本。

大学四年,是大学生在知识、沟通、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成长期,很多的不确定所带来的压力,需要我们以积极的心理合理应对,也是提升心理资本的积累期。测试心理资本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来说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资本优点的强弱、分布情况,并且在大学及以后的职场中发展和运用自己的显著优点。

作者:肖晶

第三篇:基于积极心理学探析写作心理

摘 要 针对现实中长期存在的写作心理这一凸显论题,从积极心理学视阈出发,围绕写作主体探讨养成积极的写作心理的策略,以期发挥写作主体的能动性,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写作心理问题。

关键词 积极心理 写作心理 不良心理 三段式

0 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视阈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新兴学科,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1][2]文章基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析写作心理的角度,对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心理进行剖析,以求让教师转变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此外,通过积极心理学对写作主体的心理进行影响,让写作主体逐步起建立写作的主观幸福感,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積极心理学

1998年,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 首先倡议并定位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随后在2000年,其与米哈伊·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共同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正式提出来了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3]积极心理学与本世纪初期发展迅猛,矛头直指消极心理学模式,积极心理学研究者号召:“积极心理学要扮演新的历史使命,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幸福、儿童健康发展、家庭和谐美满、社会积极阳光”。[4]我国学者将其界定为“利用传统心理学较为完备和高效的方法策略与试验手段,用以研究人类优点与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5]

1.2 写作心理

写作心理通常定义为写作的需要、动机、能力和气质等,其中写作动机是主因,决定这写作主体的意念、行为,以及情感的趋势和倾向。[6][7]

写作与心理学相联系,最早可追溯到学者Alexander Bain(1818-1903)。Bain在《英语作文和修辞》(English Composition,1866)书中根据联系心理学的规律,对言语修辞手法作了分类。写作心理研究旨在揭示人们在写作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和写作心理规律。[8]写作心理活动是一个有机、动态、层次化的庞大运动系统。“有机”是指主体的知识、感知、意志、记忆、思维、个性等相互作用,导致写作心理朝着某个方向发展;“动态”是指写作主体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地域所表现出的写作心理的变化;“层次化”是指由于主体的经历、知觉、观察的的深度等在写作心理上表现出来的层次性。

1.3 积极写作心理

积极写作心理是指将积极心理学与写作心理有机结合,目的是营造一个愉悦、舒畅、信服的写作心理过程,让主体享受、乐于写作过程。[9]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培养积极写作心理,应该从两方面来把握:一方面,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写作心理辅导,平等看待每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内心已形成写作失败的想象和记忆的学生,教师要及时介入面批或面谈,找准学生写作的闪亮点,加以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不断积累积极向上的写作情绪和情感。另一方面,学生要自我克服三种不良心理,即“闻作色变”的畏惧心理、完成任务式的应付心理和能拖则拖的拖沓心理。

2 不良的写作心理表征

1965年,美国的罗曼(Rohman)提出了写作过程阶段论,将写作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写作前(prewriting),(2)写作(writing),(3)改写(rewriting)。这种“三段式”的写作过程划分,为写作过程定下了基本的框架,研究者基于“三段式”提出了“四个步骤”、“五个程序”等线性模式。写作心理表征离不开对写作过程的研究,研究者对写作过程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观点:认知观点、表达观点和社会观点。[7]认知观点认为写作的根源是个体的心理结构和表征,然而学生的心理结构和表征都不成熟,创作的内容缺少主线。表达观点则强调写作需要反映真实、自然、深层次的内涵,然而写作和心理治疗一样,需要尽量地搜集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资源。社会观点将主体视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强调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待写作。[10]

对于学生而言,写作过程研究的三种观点都有其难度,导致在写作过程的“三段式”各阶段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写作心理。本文从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三个阶段对写作主体的写作心理进行分析。

2.1 写作前的恐惧心理

主体的恐惧心理一般是受到了特殊事件或压力的威胁时产生,它与未能满足诉求、意识到某种失败的可能性相有关。写作前恐惧心理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主体的情绪和思绪,不利于写作思路的打开。然而,因为恐惧心理的产生,泯灭了写作热情,也阻碍想象力的发挥,对于写作前整体构思产生消极的影响,这样就产生了恶性循环,越恐惧写作越写不好,越写不好就越恐惧。

2.2 写作中的定势心理

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 ,指心理上的一种“定向趋势”, 是由已有知识、经验、习惯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并且对以后的认知、思路、情感等心理行为活动起正向的或反向的推动作用。主体在写作中难免陷入惯性思维,有利的思维定势,便于主体写作,但如果是不利的思维,一旦形成习惯,走出不利思路的难度就很大,采取有利思路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小。如果在写作中形成定势心理,用固定的思路和习惯进行创作,将会不利于学生解决新问题,限制写作思路的打开。

2.3 写作后的应付心理

应付心理是指主体为了完成交代的任务而活动的心理,这种心理的主体往往是被动的,缺少情感,对事物不会存在有利的促进作用。写作后的应付心理是指在写作结束后,写作主体并不会对其进行修改,对写作结果的好坏无所谓,不求创作出好的作品。这种应付心理的产生原因就是写作者的写作动机不强。

3 积极写作心理的培养路径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为了抵制不良的写作心理,培养积极写作心理,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可以从写作过程“三段式”的各个阶段进行介入引导。

3.1 写作前——创建积极的情境,培养主体的积极写作心态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并了解生活,体验并察觉人生,关注社会热点并挖掘深层次根源,激发写作欲望。” [11]新课标的这一要求,是要求尽可能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有个性地表达,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愉悦、舒坦的写作空间,即培养学生积极写作心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熟悉社会生活、思考回味人生百态,同时需将兴趣点、关注点、侧重点落脚到人性美好、家庭和睦、社会公平的“基本面”上,更多的从正面的积极心态看待社会、思考人生,这样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就会得到提高,以积极向上的心理全面看待社会。

3.2 写作中——灵活融合多法,引导主体享受写作的过程

研究表明写作其实是人们向外界表达感受、态度和观点,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的一种途径。这些对外在环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与主体能力及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如何在写作过程中正确地、恰如其分地、完整地表达主体观点,这要求主体运用技巧使有自助能力的个体强化积极想象,超越自身的狭隘、恐惧等写作过程中的不利心态,从而改进行为和写作结果。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场合点评和鼓励大多数学生,对学生的创作要发自内心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心灵的真善美,消除对作文教学的厌烦心理,采取学生相互“寻找作文闪亮点”的活动,也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积极的写作心理。

3.3 写作后——坚持激励评价,构建主体积极的心理记忆

写作是学生思维态度的外在表现,教师尊重并欣赏学生的创作成果,就是尊重和欣赏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人格魅力。[12]因此恰当的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让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对学生写作表现出赞美、信任和期待,是激励学生积极写作的一种无形能量,它能改变学生的行为,使其感觉获得了大家的支持,进而增强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大家的期待,以避免失望。坚持激励评价,要积极的表扬和鼓励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同样,要耐心的疏导和勉励学生一时的疏忽和不足。学生每次创作后,无论写作成果的好坏,都能享受到教师的宽容或赞美,这种美好、积极的体验与回忆,便能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写作。

4 结语

积极心理学在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视,它对写作主体在写作的全过程的心理产生积极的作用,让恐惧心理、定势心理和应付心理得到缓和,通过对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促进写作主体产生积极写作心理,从而提高写作兴趣,最终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87.

[2] 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3] 孔丹华.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5.

[4] 周嵌,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129-132.

[5]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等.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6] 王占.中学生写作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3).

[7] 刘如平.西方写作心理研究及教育实践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9(1):42-49.

[8] 周泓,张庆林.近二十年国内写作心理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3.26(4):690-693.

[9] Vipond,D.Writingand Psychology[M].Westport,Conn.:Praeger,1993.

[10] 罗峥,郭德俊.写作心理学理论研究概况[J].心理学探新,2000.20(3):12-15.

[11] 顾助东.写作课堂上应用积极心理学原理[J].教育,2014(15):51-51.

[12] 陈睿,阮榕榕.基于積极心理学视角下英语口语高效课堂的构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25(8):159-161.

作者:陶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