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学生公寓管理

2023-02-03

第一篇:浅谈高校学生公寓管理

浅谈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

的应用

学校: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姓名:岳荣亮

专业:行政管理

浅谈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是否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社团组织是否调动了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社团是否会有发展等问题都离不开社团的有效管理。行为科学阐述了影响组织效能的关键因素,本文仅从行为科学视角提出增强高校社团管理有效性的方式方法,以促进高校社团中组织和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行为科学 高校 社团

作为现代管理科学主要三大学派之一的行为科学自20世纪40年代末诞生以来,给美国、日本、瑞典、中国等很多国家的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以人为中心的基础。高校社团作为一个组织,需要建立良好的管理理念、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行为科学理论可以给高校社团的管理提供一个科学的方法,以促进高校社团健康迅速地发展。

一、行为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对于行为科学的概念,国内外各学术界(如学界、学界、管界等)有不同的解释,综合起来主要分广义行为科学和狭义行为科学。广义行为科学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中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以人为核心的现代管理科学,它应用行为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规律,包括研究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其目的在于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这三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此外,学的知识对行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重要贡献,它们也是行为科学的基础学科,而是基础中的基础。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行为科学注重研究人力资源因素对组织的影响,强调人的需要、动机、认知、情绪、态度、群体关系、领导行为、组织结构以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科学的主要原理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产生动机的原因,一是内在条件,即需要,二是外部条件,即外部的刺激,当外部条件不变时,内在的需要是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根据需要动机理论,在设计组织的目标时充分考虑成员的需要,把组织利益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激发动机,才能使人们努力追求组织目标,这就是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著名的家法约尔和利克特都认为激励是管理的核心;人们在群体中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群体环境会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一个组织兴衰的关键因素在于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有效的领导行为能够使成员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地工作,相反,团队成员会出现消极倦怠的情绪。具有有效领导行为的组织能够合理地协调人们的活动,实现高效的组织效能,无论从目标的实现还是从社会影响度和成员满意度的提升方面,都会有很好的表现。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高校社团管理的启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认为人类行为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函数,是人的内在需要和环境影响的结果。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B=f(P·E)

其中,B(Behavior)代表“行为”,P(Person)代表“人”,E(Environment)代表环境,代表函数符号。

影响人的行为因素一是内因,二是外因,内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因素,外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与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群体、领导和组织)。高校社团是一个由个体、群体、领导和组织构成的系统,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可调整的组织结构。

(一)把握社团成员的不同心理需要是社团有效管理的基础

需要,作为人的“内心意向”,构成了人们活动的原动力,是形成价值的“始因”。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其产生的心理动力也就越大,对人们行为的支配力量就越强。在社团管理中,首先要了解社团成员的成长环境、生活和社会经历、目前状况和未来追求,正确地分析每一位成员目前的迫切需要层次,才能根据不同成员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统筹兼顾,才能激发成员的热情、形成高效的组织效能,因为不同的社团成员在同一时期的需要可能不尽相同,同一个成员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马斯洛又补充了两个需要层次:求知的需要和求美的需要;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把人的需要层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我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提出“一项需要在获得满足后便不再成为行为的激素”的观点。而每一个需要层次又有它的细分类别,如食物的需要、休息的需要、运动的需要、保护的需要等属于生理的需要;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对熟悉或已知食物的选择等属于安全需要;爱别人和被别人爱属于爱的需要;归属需要、结社需要、被他人接受和接纳友谊等属于社会需要;希望自己有信心、有实力、能胜任、独立、自由是自我需要的一方面体现,另一方面体现在希望被尊重、被关心、被赏识;个人潜在能力的发挥、自我的不断发展、创造性的发挥等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同一个成员也可能同时有几项需要,所以对社团成员的有效信息方式是形成一个常态化的沟通、了解机制;建立个性,并随时更新。

(二)激励原理的应用是调动社团成员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高校社团管理的核心是激发成员的动机,诱导他们的行为,广泛倾听成员意见,实施授权式管理和参与管理,注重培养团队精神,使每个人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激励的方法是实施激励过程的具体形式。对大学生激励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目标激励法、情感激励法、榜样激励法、竞争激励法等。

在高校社团管理中,要选择能够调动成员积极性的激励因素,如选择富有挑战性、发展前途、成就感和责任感等的任务交予成员来完成,而不能误把非激励因素(如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当成激励因素,否则就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社团组织增强激励效用的生命力的有效办法是对激励进行正强化。美国哈佛大学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指出:人的行为随着外部条件的刺激而变化,通过不断改变外部的刺激因素可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效果。正确地评判社团成员的成功或失败,能防止因误判而导致的对成员工作态度和积极性的影响,从而防止误判影响成员的后续行为和绩效。美国心家海德等人提出的归因理论,把人的绩效、成功或失败归因为: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度、运气与机会。

另外,防止社团成员积极性降低的另一个原则是公平公正地对待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无论是奖励、惩罚还是表扬、批评,或者升职或降职等。如果成员(回报/贡献)比率与他人(回报/贡献)比率相等,他就会认为公平合理,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因为感觉不公平而影响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发挥社团成员主观能动性的推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伏隆提出“期望理论”,即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效价是指目标的价值,期望值是指对实现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高校社团目标管理可以遵循确立目标、授权并明确职责范围、有效激励和客观评价这样的步骤。其中,确立目标时,要同时兼顾总目标的制定和各级子目标的制定,并尽量实现子目标与总目标的协调统一,实现共赢。

(四)充分发挥群体的积极作用是促进社团和谐发展的保障

行为科学认为,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除了正式关系(如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外,还有一种没有隶属关系的群体关系,即由兴趣相投、比较合得来的人们形成的一种关系。这两种群体关系对个体的行为都会产生影响。因此,高校社团管理中要注重增强群体的积极作用、减弱或消除群体的消极影响。

高校社团可以在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促进群体成员交流思想、互息、建立友谊、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如各部门之间的各类竞赛、各部门内部的管理等形式。

(五)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是社团保持凝聚力的前提

高校社团要保持凝聚力,就要做好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培养,选拔时要关注候选人的素质、技能、领导风格、领导等因素。优秀的社团领导者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能够保持有效的时间管理、建立高效的工作秩序;

(2)注重满足成员的高层次需要,即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注重激励;

(4)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

(5)能够做到民主管理和有效决策。

(六)社团组织的高效能是社团发展的必备条件

组织发展是指组织适应形势发展和任务扩大的要求,从组织结构、工作设计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系统地调整,改善组织中人的因素,以达到组织的最佳化和高效化。组织发展有两个目标:一是提高组织效能,二是提高组织成员的满意度。

高校提高社团组织的效能可以通过对组织结构和体系的再设计(如工作范围的扩大化、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工作时间的弹性化等)使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发挥到最大。衡量高校社团组织的效能的一个方面是要考察效益,社会效益又分为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团组织对社会的影响度。高校社团组织具有开放性,它是一个“输入一培养—输出”系统,输入的是新成员,新成员经过社团组织理念的熏陶、其他社团成员的影响、组织内部的培训、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参与,成长为具有某种特质的人才,社团组织也完成了输出的过程。

个体是群体、组织的最小单元,它是群体、组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高校社团管理中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重视考虑成员的需求、重视激励对行为的影响、重视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重视领导行为的影响、重视组织结构的改进、重视组织的发展才能提高社团的效能、切实增强高校社团的活力。

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学校工作任务,完成预定目的的组织活动。相关于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员、研讨人员而言,行政管理的主体是从事非教学、科研活动的相关行政机关,其成员是各级各类机构的管理者和执行者。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形式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弊端,如机构收缩,人员臃肿;部门间缺乏亲密配合;行政管理人员效劳认识不到位;缺乏开辟进取肉体;行政权益挤占学术权益等等。鉴于此,笔者以为,当前要鼎力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体高校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后勤管理以及行政管理,而行政管理在整个高校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高校的行政管理是相关于高校教育、科研活动而言的辅助性的但却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是高等学校为了完成学校教育工作的目的,依托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腕,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率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沛应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制的变革与创新。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以德行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气之源,坚持以德行政,对理论“三个代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高校的行政管理做到坚持以德行政,能够强化高校民认识,使学校的行政管理以教员、职工、学生等的意志为中心,能够理顺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以实行科学管理,不时进步效率,促进学校开展。其二,以德行政包括“行德政”和“施德教”两个方面。“行德政”是社会主义国度管理中公仆请求的表现。它请求管理要一心一意为人民效劳,要契合人民的利益和请求。管理者特别是指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行政干部不只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还要有较强的行政竹理才能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程度。要擅长、纯熟地运用现代化办公方式办公,进步工作效率。只的这样,才可能在理论中贯彻一心一意为人民效劳的目标,才干正确地实行职责,完成好管理任务。“施德教”是用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全体社会成员,进步全社会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程度。因而,在“施德教”过程中,要把对教员、职工、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要充沛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作用,以先进性带动普遍性,又经过普遍性进一步推进先进性,使高校的整个行政管理工作不时推向新境地。

(二)、高校行政管理变革与创新要有利于营造调和高校

社会主义调和社会与高校调和校园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调和社会的构建离不开调和高校的开展,构建调和高校也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必要举措。高校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正面临着一些有待处理的矛盾和问题。详细表如今: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反映到高校使得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的扩展,给贫穷生带来宏大的心理落差,使局部学生构成自卑、自暴或叛变的复杂心理;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展和就业制度的变革,一局部学生毕业等于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高校的稳定添加了新的变数;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学生必然遭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别性明显加强。高校要稳定,必需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有效化解风险,谐和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鼎力促进校园调和。

高校指导要高度注重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进步,拓宽各种渠道有方案的做好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鼎力进步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其六,以人为本,强调行政管理的效劳功用。高校行政管理者在工作中要从最广阔师生的合理需求动身,进步工作效率,缩短办事程序,精简办事机构,为教学和科研效劳,为师生效劳。同时,指导者也要采取有效的鼓励措施,充沛发挥行政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明性等潜能。

(三)、改良高校行政管理绩效应用

对高校行政办公施行绩效管理,既是打破旧的管理形式,增加学校本身竞争力的需求,也是进步整个高校行政管理办公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最终能够促使和引导学校与教职员工的个人开展到达双赢的状态。管理自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绩效管理亦是如此;而绩效沟通作为绩效管理的中心内容,将高校行政管理的绩效管理持续改良;绩效问责作为对绩效管理整个项目的监视,更是提升整体提升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整体程度。其一,坚持效劳第一。在施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在岗位剖析、制定绩效阶段,必需正本清源,将高校行政管理的效劳职能摆在根本职能的首要位置,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效劳理念。其二,动态绩效管理。动态管理是一种基于辩证思想的管理观和办法论,是最能发掘组织潜力和应对外界应战的新管理哲学。高校行政管理的动态管理是值得进一步认识的重要方面。动态管理为当今高校管理目的的完成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三,绩效沟通。绩效沟通是绩效考核的中心。要使绩效管理获得理想的效果,绩效沟通犹为重要。其四,绩效问责。高校问责制是指以绩效为中心,对高校权利停止监视以及对差错权利停止义务追查。高校问责不只是高校稳定与开展的一项保证制度,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完成高校公共效劳以及加强高校回应外界才能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要走出上述窘境,必需健全、落实高校行政管理绩效问责制度。绩效问责结果不只是关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担负各项任务的监视,而且关于维持现状和有差错的高校行政管理者应予以追查,从而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组织和人员的整体业务程度。其五,持续改良。由于当前绩效管理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偏向,特别是绩效管理的非连续性问题多有发作,改善这一问题的详细措施就是改动原有的工作思绪,用继续改良的准绳来施行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设计成一个动态的开放式的工作环,这样才干使得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程度取得不时地提升,而不是阶段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冬青.揭开行为的奥秘[M].北京:出版社,1987.

[2]高惠珠.马克思需要理论与价值创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1).

[3]郝其宏.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因及对策——基于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分析[J].思想研究,2009,(8).

[4]王易,张莉.试论激励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第二篇:浅谈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民主化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民主化论文摘要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还存在一系列不民主的现象和问题。基于此,本文将立足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从民主管理的必要性、现存问题和解决对策三个方面出发,深入探讨民主化道路,借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民主化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学生管理民主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进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深入,并日益延伸至各所高校之中。除了全面改变高校硬性管理的运行机制外,市场经济在高校的渗透还引发了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性质等一系列的变化:大学生思想观念日益独立,自主择业越发盛行,学生管理工作由管理向服务全面转型,学生素质考评标准焕然一新。这些变化都无一促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向民主化方向转型。

其次,高校学生管理民主化是素质教育现代化和完善的有效途径。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和完善,“以生为本”等先进教育理念铺天盖地而来。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点,尊重学生,还原学生主体地位,切实打破应试教育以分数论英雄的樊笼,充当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和协调者已成为共识。而这种共识的践行,必然以学生诉求为核心,也就无法绕离民主化这一主题。

再次,高校学生管理民主化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旨归。信息时代的来临,不仅拓宽了学生诉求表达的渠道,而且大幅提升了交流空间和效率。网络群策群力,献言献计不仅丰富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有利于集思广益,寻找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益于激发广大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促进和谐校园的建构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民主化现存问题

第一,管理理念有失偏颇。虽然市场经济、素质教育和信息技术长驱直入,但部分高校管理理念还停留在单一的严格规范管理之上,因而重心工作完全是以管理者个人愿望为起点,严重悖离学生真实需求。虽然花费不少精力在制定各式各样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条例之上,但最终结果只能是学生虽令不从,办法条例流于形成,管理工作进展缓慢。

第二,管理权限严重混乱。管理理念的失衡,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内容都奠基于高校管理者的意愿,进而引发管理权限过度集中,大都或全部集中在高校领导和由其任命的学生代表手中,结果导致一方面领导和学生代表累得苦不堪言却无功而近,另一方面有意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利益诉求者和献言献计者的话语难以传达,学生管理主体和对象南辕北辙。

第三,管理方式部分错位。对学生管理工作性质的误解,导致某些高校将管理工作定位于硬性管理之上,因而对学生自主管理的引导严重匮乏。结果造成大部分学生坐等“上级指示”,不仅使学生管理工作调查、实施的任务量增大,而且出现错位和背反现象。

第四,管理标准过于狭隘。部分高校在遴选学生管理工作学生代表或者学生素质考评时,过于以学习成绩为标准,硬生生地将学生管理工作缩小为成绩优异者的“专利”,将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拒之门外,结果致使一方面硬性推向岗位的学生代表居其位而不谋其职,另一方面有意奉献的学生难入门槛,工作开展也难服大众。

第五,管理机制严重匮乏。任何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良好的机制保障。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零散混乱,权责不明确,网络管理平台缺失,不同事项缺乏沟通,更别提形成管理合力。因此,推卸责任、拖拉分散等管理漏洞明显存在。

3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民主化解决对策

第一,以“以生为本”为切入口,全面更新管理理念,切实将学生管理工作从管理转移到服务上来。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彻底改变以往单一的严格规范思想,在制定管理办法和实施条例时,逐步以调查问卷或者校园访谈的形式,全面采集学生现实需求,并通过部分学生参会的形式形成规范文字。与此同时,高校领导者还必须引导科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明示学生主体地位,“参管议管”等合法权益,借以全面获得学生的依赖,激发他们诉求表达和献谋献策的热情。就大学生而言,则应当自觉明晰自身主体地位,通晓作为服务主体的利益诉求等话语权,并加以充分行使。

第二,以“自主管理”为目标导向,进行适度放权,彻底改变管理混乱和被动管理的局面。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对自身和外界事物的看法已相对成熟,行为思想已相对独立,对强制性的硬性管理和被动教育非常反感,渴望主动参与;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虽然各方面素质还有待完善,但不同的个体的提升需求有所差异,高校领导、科任教师和辅导员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制定出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万全之策”。最后,作为同龄人,大学生偏好同类群体的榜样力量和示范。因此高校领导者、科任教师和辅导员在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时应当充分考虑大学生意向诉求,采取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优异的学生代表深度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并将管理权限适当向他们倾斜。值得注意的是,在放权的同时,高校领导者、科任教师和辅导员应当引导学生代表们明晰自身权责,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充分践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原则,并以开展丰富的校园文艺活动、辩论大赛、演讲比赛、寝室联谊、党员拓展等活动,加强与大学生间的联系与沟通,尽可能以榜样和示范的力量引导其他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第三,革新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标准,建立以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是否满足学生合理需要,学生能否在高校服务中获得个性及能力充分发展机会为标准的质量评估体系。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全面消除以往以学习成绩为标准的单一评价和考核体系,加入并提高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标准的比率,并在每个学期末以教师评价、学生参评、学生代表自评三者相结合的方式给予评分,以此作为工作考核和换届选任的参考标准。

第四,以网络平台搭建为契机,全面优化工作流程,建立学生工作管理保障机制。这就要求高校领导、辅导员首先要角色到位,如大力倡导年级辅导员制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引导学生代表全面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的职责以及权限关系,并建立健全责任制。其次,全力开辟学生工作管理专栏,及时发放管理工作新闻和决策,并设立社区论坛供大学生督促检查和表达诉求。再次,强化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开展管理工作培训、交流会和讨论会,切实打造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精、作风行为正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促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和人性化。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民主化任道重远,需要高校领导者、辅导员、科任教师、学生主体共同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切实适度放权、深化“自我管理”、革新考核标准、搭建网络平台、建设管理人才队伍,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漆小平.高校学生事务管理[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卢建国.高校学生民主管理引入听证制度的实践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

[3]姜恒,杨绍安.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9).

[4]黄崴.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第三篇:浅谈高校学生干部培养

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院校的变化尤其明显,大学生的变化十分突出。他们的思想行动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左右,左顾右盼,难以下定决心并立即付诸于行动。在学习上,在激励的社会竞争的大环境下,学生除了专业课程,还有大量的选修课程,有的还要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大大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在家庭状况上,现在的学生生源广,来自天南地北,结构相当的复杂,形成了学生们的性格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消费水平上的差异,穿着打扮上的差异。有的学生爱说爱笑、性格开朗大方,而有的学生花钱如流水,穿名牌服装,用高档学习用品,吃高当食品;而贫困学生花钱就美誉这么大方,往往是捉襟见肘。

以上种种清苦,形成 了现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知心朋友少了,怀疑对象多了,自我意识强化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越来越严重,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这样必然给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带来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对学生干部的选拔模式进行改革,注入新的内容。

一、高校学生干部的作用

1、桥梁纽带作用

学生干部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受学校管理者委托对其他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组织实施者。作为学生,他们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年龄相近,阅历相当,彼此之间容易联系沟通,对学生中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建议要求,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给学校和老师,有利于学校和老师及时采取措施,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同时,他们能将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向同学们做宣传和解释工作,并带头做好表率工作。

2、模仿带头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都处在一场深刻的变革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一种观点,因此,要把学生凝聚在一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搞好学生工作,仅靠几个辅导员或班主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每位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尤其是学生会和团总支学生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如果他们能够团结协作,以身作则,各司其责,那么就会大大增加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增强他们的凝聚力,从而使同学能够更好的团结在一起,形成良好的院风、班风和学风。

二、学生干部存在问题

学生干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学生干部的培养实践中,高校的学生干部往往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我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工作近八年的时间,随着工作的开展和经验的累积,总结了几点学生干部所遇到的问题。

(一)、忽视对专业课程的刻苦学习

有些学生干部错误的认为工作能力的锻炼培养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特别是在择业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因而把学生干部工作臵于超越专业学习的地位,投入主要的精力和大量的时间,或者为了工作而逃课,严重影响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事实上,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干部,因此,学好专业才是学生的本职工作。试想一下,一个学生连学习成绩都搞不好怎么能当好学生干部,又如何在其他同学面前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如何督促其他同学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自我约束能力差,不能以身作则

这种情况在学生干部当中为数不少,学校要求学生做到的有些学生干部却做不到。他们骄傲自满,不尊重同学,从而得不到同学的支持,缺乏群众基础,有时还因小事而违规,不注意自身形象等。他们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丧失,造成自身威信的下降,导致学生工作无法继续进行,使自己和学生工作都陷入两难的境地。

(三)、动机上的功利化倾向明显

大学生对学生干部角色的追求动机主要表现在:

1、希望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增强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更快适应人才市场的竞争,找到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

2、希望担任学生干部后更好地完善自己,更快得解决“入党”问题,评到各种先进。他们认为学生干部有着“特殊化”的身份,比普通学生更利于赢得老师的青睐。

3、希望通过担任学生干部以满足个人的成就感。他们认为学生干部是大学校园令人注目的一批活跃分子,是令人羡慕的群体,当选学生干部多多少少是件“光荣”的事情,况且拥有很大的指使普通同学的“权力”。由于功利化倾向明显,使得学生干部往往不能把握自己,使自己陷入追求功利当中,对学生工作只做表面文章,而不是深入开展,真正为同学服务。

三、学生干部所遇问题分析

(一)、学生存在认识偏差

很多学生干部更多地关注的是干部的头衔。学生们普遍认为,“学生干部”是能力和水平的标志,他们将当“学生干部”看作是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形式,看作是权力大小的标志,看作将来找工作的资本,而不是把它当作锻炼自己工作与生活能力的实践岗位。

(二)、学生干部选拔和管理机制滞后

学生干部选拔和管理机制的滞后是认识误区的集中体现。当前,高校学生干部的选任和管理方法基本上坚持的还是老办法。一种是任命制。一般是短期观察的基础上,在第一学期确定人选。也有采用选举式的办法,但都是在确定临时负责人一段时期后进行,这样方法很容易在客观上形成了“先入为主”的现象。而且在学生干部换届选举上也存在问题,学生干部人选一旦确定后,无论合格不合格都要经过一段时期的使用才能知道是否胜任,而这部分学生干部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在多种原因的综合考虑下,很多时候就出现了很多空闲职位。在目前高校中,低年级学生往往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所以不管是团委、学生会、宿管会干部以及班级学生干部到高年级后就“清闲”了下来,组织管理工作相对地少多了。他们很多就挂个空职,不做事却继续享受着学生干部的待遇。这点,在班级干部中尤为明显。

(三)、学生干部管理误区

1、补偿误区。很多管理者认为学生干部承担了大量的学生工作,牺牲了学习时间,在奖学金、助学金、学生评优评先、学生推优入党等问题上,学生干部们往往能获得在同等条件下的优先。但实际上,这造成了很多学生来当学生干部就是抱着这个优先权来的,“为当干部而当干部”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实,学生干部对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机会本来就比普通学生多,平台也相对普通学生而言大得多。因此,这种补偿机制的实施还有待进一步考究。

2、关系误区。这一方面主要是指学生干部只对组织负责,而不对广大学生负责,很多学生干部盲目得去完成工作,而并没有考虑到工作方法的合理性,在很多时候甚至激化了与普通学生之间的矛盾,客观上形成了与我们育人目的极不相称的关系误区。

3、怂恿误区。由于对学生干部重使用、轻管理,再加上有补偿心理,实践中对学生干部在学习、生活上要求不严,对一些不良习气采取得过且过的做法,甚至对他们提出的某些不合理要求,能满足就满足,客观上形成了不该鼓励的怂恿误区。

四、学生干部培养方法思考

要解决高校学生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高校中的作用,我认为需要从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训、考核等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生干部的合理选拔是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前提

1、学生干部选拨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扬民主。要打破部分班级、部分寝室垄断团学、班级干部的局面,教师不能凭印象指定学生干部的任职。要面向全体学生招聘学生干部,招聘过程要公平公开。

2、学生干部选拨力求优中选优。学生干部素质高、能力高、觉悟高才能保证高质量、高效率的学生工作。优秀的学生干部责任心强、能吃苦,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问题办法多,点子多,创新能力强。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在对他们进行综合评议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打破那种学生干部“终身制”的做法。

(二)、注重培养学生干部的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

1、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个学生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协调能力直接反应一个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具备良好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干部才能担当学生工作的重任。

2、注重加强学生干部工作作风教育。在工作中拥有礼貌、谦虚、诚实等美德的学生干部才会得到老师的欣赏和同学们的尊重。学生干部对老师和同学要有服务意识,在工作中人保持礼貌尊重的态度是更快更好完成工作合作的保障。有些学生干部含有骄傲情绪,不注重文明礼仪,对老师同学们的意见、建议不能虚心接受,这样在工作中不仅会处处碰壁,且工作成效不能得到认可。

3、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启发和鼓励学生干部的创新意识,在工作中布臵了目标和要求,把工作的思考过程和实施方法交给学生干部自己去摸索,对有新的理念和独特工作方法、见解的学生干部给予鼓励,树立典范,逐步开发学生干部队伍的创造潜力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干部的工作方法

(1)、在平时的学生干部工作例会上,不应该只是一味地布臵工作任务,多更的要跟学生干部们交流工作经验、工作方法,经常让学生将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这对团队凝聚力也是一种提升。

(2)、建立学生干部的交流平台。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能便于工作交流、会议通知和文件共享。也可以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创建学生工作交流的平台,特别要注重学生工作在网络的宣传与报道,让广大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工作的动态。

(三)、健全和强化学生干部管理、考核制度

1、形成有效的学生干部例会制、学生干部值班制、学生干部考核制,便于学生干部的换届与淘汰。

2、按时进行学生干部的换届,加强对新干部的工作指导和监督。从而使新的学生干部在一开始工作就拥有效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增强工作自信。

3、做好学生干部的梯队建设。某些高年级学生干部把工作交给干事去做后,对其不管不问。干事遇到问题只能直接找老师咨询,慢慢地形成上一级的学生干部只会转达工作,不会指导下属工作。这需要我们明确各级职责,特别是明确上级对下级具有培养和指导的责任,这样才能够锻炼每一级学生干部的领导能力。

4、形成学生干部半期、学期述职制度。每学年半期和期末时,担任干部工作的学生在老师和学生代表面前总结汇报自己前一阶段的工作,并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设想。述职制度可以对学生干部的工作可以加以监督,又加强了学生干部的自身责任感。

五、结论

高校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捏带,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的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新时期大学生的代表,是高校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力量。也是教师和广大学生联系的纽带,更是我们学生教育管理人员最好的助手。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和教育,探讨和解决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要以正确的方法加强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完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努力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第四篇:浅谈高校公寓文化建设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公寓管理中心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设施先进、服务全面的学生公寓俨然已是高校校园中的小小社区,这里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教室外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公寓文化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和延伸,倡导和加强公寓文化建设就成为了加强公寓有效管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高校公寓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气息,是一种氛围,能够对固定人群的思想、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高校的公寓文化就是这样一种使学生们的思想、认知和追求在以学生公寓为载体,以学校公寓管理为引导而形成的一种相互融合的、内容复杂而丰富又极富凝聚力的文化氛围。

公寓文化的建设不仅可以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而且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公寓的管理者,思想上必须充分认识到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行动上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以人为本,服务学生,这一直是我们作学生管理工作的最基本原则。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生命中最美丽最光鲜的时期,这也正是他们思维最活跃,情感最丰富,心态最复杂的时期。在这个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特殊时期,大学生既要努力学好课堂上的书本知识,又要培养和锻炼社会生存本领与技能,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各方面都逐渐走向成熟。学校有责任在思想理念、行为活动上对学生适当加以规范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设计好自己的未来之路。向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安全保卫,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保持优美的生活环境,提供积极的思想指导等等,这些就成了公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公寓文化应具备的功能

首先,公寓文化应该具有强有力的规范、约束功能。通过公寓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大

学生产生强大的约束力,但这种约束不是要把学生捆实绑牢,而是在规章制度的硬杠杠里加入更多的对他们的行为和思想的正确引导,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因此,公寓文化又具有合理的引导功能。

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引导,更长远的目标又在于能对学生们产生不同程度的激励作用,营造出一种争当先进、努力向上的竞争气氛,促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能动性。因此,作为在高校公寓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中的一种文化,公寓文化还要具备激励功能。

当然,无论任何形式的管理,学校最终还是为了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能够帮助大学生塑造更加完美的人格,以便将来成为社会栋梁之材。公寓文化的开展必然要在校园文化的大环境内进行,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要充分发挥出公寓文化的规范、导向、调节、激励等重要作用,努力实现公寓文化与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合理衔接与过渡。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家一样的温馨气氛,将是我们不懈努力追求的终极目标。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探索

高校后勤公寓管理改革还在进行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各高校都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积攒经验。回顾前面走过的探索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公寓文化诞生于公寓管理的改革,为顺应形势需要,我们的公寓文化建设是伴随着一系列的变革而一路走来的。

首先是意识领域的转变。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服务对象特点的变化,原有的简单、捆绑、压制性的管理模式应该尽快地被人性化、科学化、引导性、激励性的管理模式所取代。管理人员首先要把思想转变到服务学生的轨道上来,明确自己的岗位责任,态度要和蔼,方法要恰当,服务要周到,事事处处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切实贯彻好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基本原则。

管理思想的改变必然要求管理形式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求,设立相应的管理服务项目,比如公寓开关门时间的控制要灵活,洗衣、理发、打印等服务项目的完善、适宜学习的良好氛围的营造和保持等等。既要遵守规章制度的规定,又要在坚持服务学生的原则下灵活掌握,管理的难度相应增大。

管理工作的复杂化,就要求管理人员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和利

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把那些有政治责任感、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充实到大学生管理队伍中来,不断提高大学生公寓文化管理队伍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转变旧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和优质高效的服务来“服务育人”,还要在管理中投入感情,以礼相待,以情育人。这将是高校公寓管理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管理理念的转变,管理形式的改变,管理层次的提高,必然带来管理成本的上升。然而资金不足问题现今仍然是困扰多数高校公寓管理部门的顽疾,也是制约高效公寓管理整体水平提高的瓶颈。由于资金不足带来的的管理人员素质提高困难,管理方法简单化,服务设施不到位等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服务质量下降,服务满意度降低,资金问题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力增加公寓管理的投入,强化公寓的物质基础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才能将我们的公寓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

要推进公寓文化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建设优美的公寓环境。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存在的基础,公寓内外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公寓文化能够茁壮成长的坚实基础。公寓设施不配套不完善,环境脏乱差,公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肯定要受到制约。因此,要加大公寓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让公寓文化有优美整洁、设施完善、服务全面的环境文化建设作基础,营造内涵丰富、高尚健康的人文气息,利用宣传栏对大学生进行法制、健康、时事的宣传,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好导向。

第二,加强体制改革,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管理部门间交流,对公寓进行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公寓内部的管理制度一定要完善。公寓卫生方面要进行日常检查,要求寝室内卫生达标,物品摆放整齐,空气清新,设施完整,其中要注意突出大学生在思想、艺术、品行、行为上的特点,可通过美化寝室等方式来促使学生们共同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公寓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辅导员对公寓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本着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原则,及时交流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调动学校各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让我们的服务做到全面、周到、高效率。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集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身,开展各种各样的有组织、主题鲜明的公寓文化活动,每年举办的公寓文化节更是将公寓文化建设推向高潮。细心贤淑的女孩子们用“望文轩”取代了“x幢xxx号”的简单门牌,俨然这里是一个复古的富有诗书气息的千金闺房;一排排整齐排放的书籍显示出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多么的强烈;元旦时的文艺联欢更是给了多才多艺的大学生们领一个展示自我的闪亮舞台。各项评比中你追我赶,各项活动中你来我往,既起到了公寓文化建设的激励促进作用,又促进了同学间的团结,在思想上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意识都是很好的培养与锻炼,这也正符合了我们“育人”的根本宗旨。

第四,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可以由学生组成公寓管理组织,寝室内设立寝室长,楼层设立楼层长,公寓楼设立楼长等方式让大学生参与到公寓的管理中来。在进行自我管理过程中摸索出好的经验,可以大家分享;相互间有了矛盾,可以先由同学内部调解,及时化解矛盾。同学间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相互帮助,锻炼了能力、提高了自律性、培养了独立人格。自我管理的同时,激发了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可以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内容,加强不同院系、专业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促进同学间团结也有不错的效果。

第五,信息是21世纪最宝贵的财富,然而由于高校公寓改革还是在摸索中前进着,没有现成的经验可遵循,因此,多多加强与兄弟院校管理经验的交流就成了管理经验的重要来源。借鉴其他学校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形成开放式的信息来源渠道,在交流中相互学习、比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这将是公寓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第五篇:浅谈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意义

浅谈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意义、问题与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剖析了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一、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及其意义

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志趣的同学自愿组织的相对独立地开展活动的群众团体,是学生自我塑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非常兴盛,其规模、数量、质量都远远超过以往。实践证明,高校在深化教学改革、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积极引导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对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生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它能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激发思想、熏陶品格、发展个性,巩固、深化、扩展课堂所学内容,而且特别注重知识的转化、运用和创新。学生社团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种种不足,更注重实践与能力。它比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更丰富更灵活,更能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对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有专长、能创造的人才具有独到功能。

其次,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和同学间互相教育的良好形式。这种形式,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育其自主精神、独立品格,使其在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发展自己,从而得到全面的考验和锻炼,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育。孔子云:“三人行必有吾师”,把许多青年人集中到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生社团活动充分挖掘了潜藏在学生中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比学赶帮,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三、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给高校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成高校民主的思想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健康的文化气息、蓬勃的创造精神。从而发展成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充塞其中、四处洋溢的校园文化活力,影响其每一个成员,并辐射向周围社会区域。

第四、学生社团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学生社团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同学们在学生社团内部,感情志趣相投,个体的心理归宿感得到了满足,同时也锻炼了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更好地学会了处理较为复杂的社会日常事务。社团活动也为同学们进一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塑造社会形象铺设了一座桥梁。许多同学都是通过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增进厂对社会的了解,一步步走向社会,并对社会有所奉献的。同时学生社团增进了公众对每一所学校、当代大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有的还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总之,学生社团活动作用巨大。特别是在高校中,更要大力引导、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把它当做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二、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高校社团活动也由星星之火发展成为今天的燎原之势。我们在学生社团工作方面也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但不可忽视的是,就目前一些高校特别是普通地方性的院校来讲,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认识和解决的问题,这主要包括学生社团内部运用和外部管理两个方面。

1

首先,从学生社团内部来讲,还存在这样一些现象:

1、“科技缺席”现象。表现在学生社团大多集中在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而科技类的学生社团则属“凤毛麟角”。

2、“休闲娱乐”化倾向。这主要是指一些学校的学生社团,政治思想、学术文化类的少,而如围棋、集邮、跳舞等学生社团又发展得过多过滥。“硬”的太少,“软”的过多。

3、“花架子”作风。一些学生社团图外在形式,重表面热闹,而无实质活动,挂虚名,搞假、大、空。

4、“虎头蛇尾”病。不少学生社团开局好,但在发展一段后却难以为继,中途夭折。

5、“时冷时热”症。一些学生社团不是坚持发展,而是有兴致了搞一搞,不耐烦了扔一边。轰轰烈烈搞了几天,接着便任它冷冷清清去了。

6、管理失范。有的社团好大喜功,强拉硬扯,盲目发展会员,以人多势众自喜。有的社团又搞关门主义,不吸收新鲜血液,“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搞封闭的小团体。还有的学生社团由为首的几个人说了算,缺乏民主空气,独断僵化。

7、社团各自为阵,缺乏彼此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其次,就外部管理而言,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

1、一些学校对学生社团不够重视,不予引导、鼓励、指导、规范,而任其自生自灭。

2、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关系没有理顺的现象。各部门协调、配合不够,或者政出多门,使学生团体无所适从;或者独木难支,因任务太重、缺乏合力而力不从心。有时甚至互相扯皮,互相拆台。

3、对社团活动的支持、帮助不够。学生社团需要一定的活动场所,一定的办公设施,一定的资金,却得不到落实解决。

4、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承认。指导学生社团是高校教师的一项职责,是其教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教师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为学生社团的创办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可是对于教师这一方面的劳动,学校往往不予重视,不计工作量,不付适当报酬,不作为工作考核、评模、升职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这项工作的积极性。

5、缺乏对学生社团工作的评价。学生社团活动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这项工作我们应该树立明确的导向,建立科学的标准,定期进行检查评估、表彰奖励等活动,使学生社团工作得到应有评价,纳人整个学校管理系统,形成良性管理机制。可是目前不少学校对此重视不够,往往采取任其自然的态度。

6、为学生社团提供服务不够。学生社团虽然是群众性团体,但它的成熟却需要许多外在条件,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有力支持,特别是在与社会联系方面,更需要学校为之牵线搭桥。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其多方面的优势,为学生社团服务。但从服务意识到服务措施方面,许多学校的情形并不理想。

总之,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壮大。

三、改革探索,进一步做好学生社团工作。

学生社团工作,需要我们有充分的认识,更需要我们做巨大的努力。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当针对学生社团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办法,准确把握学生社团发展的规律,努力探索学生社团建设的新路子。

就学生社团内部工作而言,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强化五种意识:

l、强化社团的主体意识。在新形势下大学校园社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想大力发

2

展就需要学校支持,部门配合,社员努力。但更重要的是社团成员自己要有主体意识,即自我成才意识和奉献意识。唯有这种主体意识才能使自己有创新、发展,而不是流于平淡或只是凑热闹。

2、强化社团的发展意识。每一个学生社团,都应当既重眼前,又重长远,解决好保持社团连续性问题。要既重创办,更图发展。特别是要做好社团负责人的换届,新社员的发展与新老社员的传、帮、带工作。

3、强化社团的精品意识。社团活动要有很好的准备,干一件,成一件,好一件,力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效果。要有开拓创新精神,找方子,出点子,寻求适合于自己的好路子。

4、加强社团的科技意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大学校园社团活动要加大科技含量,加快科研速度。只有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着眼于为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服务,社团活动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从学校社团工作来讲,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是社团培育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l、建立学生社团统一领导、指导的组织机制,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真正确立学生社团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部分的观念,并将其落实到各个教学单位和教学人员的实际工作当中。

3、成立社团联合会,制定章程,设立常务机构,各个社团由联合会统一协调、管理。严格选拔社团负责人,并进行培训,保证社团负责人的较高素质。

4、学校提供社团活动固定场所,这是社团活动的首要的、最基本的条件。

5、除学校给予一定数量的活动经费外,各社团要广开门路,筹措活动经费。不仅可以在校园内举办有偿服务,还可以向社会争取赞助,或提供有偿服务。特别是要下大力气抓好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科技项目。

6、学校应把为学生社团服务当作自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学校各个方面的条件,全方位为学生社团的成长服务,促进其良性发展。学校各部门都应有为学生社团服务的意识,并制定切实措施。

7、肯定社团活动中指导教师的工作成绩。学校应把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辛勤工作记人其工作量中,并对学生社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奖励。

8、制定合理的社团奖励机制。在每年的社团活动月结束时进行,一次总结评比,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个人给予奖励,对活跃的社团给予荣誉和增加活动经费的奖励。

综上所述,在学校高度重视、积极扶持、正确引导下,学生社团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加强管理,搞好建设,一定能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主要力量,在高校学生教育培养工作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上一篇:寝室文化艺术节策划书下一篇:浅谈班主任的管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