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教学计划管理

2022-09-10

教学计划是将教育者的思想、愿望或理论变为可操作的教育实践过程的转换器, 也是教育理论与教育手段之间的纽带。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于培养某一种专门人才的基本要求、基本规格, 以及实现这些规格和要求所开设的课程及其先后顺序, 所以说, 它是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

高校教学计划管理是管理基本职能之一, 也是管理过程的起点, 是不可缺少的程序。高校教学计划是高校组织实施教学的总体设计。

1 高校教学计划管理的现状

1.1 教学计划的制定程序

高校制定教学计划的步骤基本上是先由教务处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 一般包括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培养目标和基本人才规格、教学时间安排、各类型课程比例、通识课、专业课等内容, 然后由各院系制定具体的专业计划。教学计划经院系审核后, 交教务处审核, 最后送交学术委员会审议, 经主管校长批准方可执行。

1.2 教学计划的制定主体

大部分高校教学计划的制定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在学校层次, 制定教学计划的主体主要是教务处教学计划管理者和教务处处长, 其主要职责是遵照国家的政策要求, 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 校长是教学计划的最终决策者。在院系层次, 教学计划的制定者主要是分管教学院长、教务员或者教学秘书、专业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有的高校还认为应该让部分学生参与, 但是这一点操作起来会比较难, 因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会影响他们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目前还没有多少高校采取这一方法。

1.3 教学计划评审环节

从审核主体看, 自上而下有主管教学的校长、院系主管教学的院长 (主任) , 中间层面有专家组 (如: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校课程建设委员会、校外专家) , 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评价机构。审核程序一般是:院系评—教务处评—专家评—主管教学校长评。从审核方式看, 基本上是各审核主体单独阅读教学计划后, 做出个人的判断, 然后把意见反馈给评价组织部门。

2 目前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制定主体过于单一化

指定教学计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教什么和达到什么样目的的抉择过程, 涉及社会、政府、教学和学习四个不同层次, 囊括社会发展、学科知识和学生特征等诸多因素。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中, 因为人才培养规格中关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描述往往都是模糊的, 无法用准确的数字语言来表述, 而且, 我们无法准确判断课程、课程体系和达成教育教学目标之间的必然关系, 这样就使得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因此, 在教学计划的设计过程中, 必须要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多方征求意见, 群策群离, 才能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2.2 管理方式过于行政化

学校内部事务可以分为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 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高深知识对工作的支配程度。教学计划的设计无论从制定前对专业人才需要信息的获取、识别和整喝, 还是设计中对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及设计后的评价和修订活动, 都需要设计者依据高等教育的规律与专业做出价值判断和决策。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往往按照行政组织结构来设计教学计划的管理机构, 按行政组织的方式对校、院系进行计划管理权力的分配, 致使行政权力介入过多, 学术权力的地位反被弱化。主要表现在教学计划的编制工作都是靠行政机构来组织和推动的, 学校学术组织对教学计划只有审议权和咨询权, 无决策权。

2.3 信息渠道过于阻塞

目前我国高校计划管理的信息渠道是不够畅通的, 主要表现在:计划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沟通不够, 导致执行者对计划的接受程度较低;计划制定者和评审这之间的互动程度不高, 影响计划评议的客观性;各专业之间沟通互动不多, 不利于学校资源的有效整合。造成了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2.4 评价指标过于模糊

教学计划方案评价就是指对计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编制过程的评价, 是完善教学计划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它包括计划实施前的方案评价和实施后的效果评价。目前我国有关大学教育的评价已经不少, 如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重点学科评估、重点专业评估等, 可是在这些评估中, 没有专门的教学计划评价方案, 就连涉及到教学计划的指标不多, 而且内涵非常笼统。

3 完善教学计划管理的对策研究

3.1 吸纳多方代表参与, 改善决策信息环境

管理权力的归属问题是教学计划管理首先要明确的, 尤其是随着高校自主权的扩大, 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权逐渐下放到各高校, 教学计划的制定权和决策权如何分配的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教学计划的制定主体,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课程方案编制中也略有区别。有的大学的计划是由系院制定的, 而通识教育课程则由通识教育委员回负责制定的。在欧美国家, 通常是由各系的课程委员会或分委员会来负责教学计划的编制, 参与人员和队伍构成多元化, 注重吸纳各方代表、不同学科背景人员的参与。团体共管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汇集不同专业背景、不同专业知识能力的团体成员的智慧, 在众人参与、充分酝酿的基础上, 通过协商来达成共识, 从而改善教学计划决策中的知识结构和信息环境, 提高教学质量。

3.2 明确成员权责分配, 优化组合群体结构

从团体成员的组成来看, 就像一个由各种成员混杂在一起的“大拼盘”, 如果没有明确的权责分配, 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必定会产生文化对峙。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大学, 参与制定的成员是不一样的, 每个大学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制定成员的职责。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 针对教学计划每个制定环节对制定者知识结构的要求差异, 提出参与人员的职责所在, 力求达到优化组合。

3.3 以学术组织为主导, 平衡学术行政力

面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新要求, 借鉴西方高等教学计划管理的有益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探索学术全力主导的团体共管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时间意义。理想的高校教学计划管理组织结构是基于学术委员会和教务委员会的横向二元组织体系和基于校、院、系三层一统的分层管理模式。这种组织结构特点是能够使得权力与执行有分有合, 学术与行政各司其职, 互相融合, 这种权责分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团体管理模式符合我国权力结构的运行特点。

总之, 我们要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积极配合, 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不断规范高校教学计划的管理, 以促进高校的发展。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高校教学计划管理的现状, 并对目前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根据分析的结果, 提出了一些完善教学计划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教学计划,管理,平衡

参考文献

[1] 张永强, 倪健.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 2000.

[2] 李庆章.以创新精神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 2003-08-17.

[3] 崔铭香.终身教育与个性化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5) .

上一篇:基于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策研究下一篇:CMS在网站设计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