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初高中衔接

2022-07-19

第一篇:文言文初高中衔接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研究

“文言文”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古代汉语书面语,不仅记录着“华夏”这一民族的存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品格的载体。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高中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存在不少问题,如课上无法很好理解文本思想内涵、认为文言文枯燥无趣,课下对文言文注释死记硬背,产生畏难心理等。高中时期文言文学习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断层造成的。

初高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对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高中阶段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能够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更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强调学习作品的文化价值等。

针对初高中的差异,教师应有意识地缩短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上的差距,制定有效的衔接教学策略,让学生适应高中文言文学习,使初高中文言文学习得以系统化。

一、重视语法知识的补充

高中教师反映,在课堂上教授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语法知识,学生茫然无所知。这是由于初中阶段文言文重视理解“基本内容”,中考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几乎不涉及,本着“考什么教什么”原则的一线教师就在课堂上淡化甚至回避了基础语法知识的教学,这就与高中阶段的学习形成了语法断层。

在当前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已开辟了语法知识的专题补充,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对语法知识的梳理。可在学生零散的语法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将相关知识贯通起来。例如,在九下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中的意动用法,教师可引導学生列举所学例句,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醉翁亭记》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其中“异”“乐”(第一个乐字)与“美”皆为意动用法,结合例句说明意动用法——“谓语动词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用作意动的词可以翻译为“以……为……”“认为……是……”这样将语法前后贯通,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归纳,将语法知识逐渐“立体”起来。

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

文言有一套自己的词汇系统,大多数字词与现代汉语相比,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一线教师对“字词”的释义往往过于生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字词的含义,导致“费时多,成效小”,学生容易思维僵化,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厌学的心理,到了高中则会更加明显。

在处理文言文字词方面,王荣生、童志斌教授提出了“放过”和“突出”的原则。认为无需以“字字落实”的方式来串讲文言文字词,在学生理解不发生困难的、古今意义一致的、生僻的教科书已经做了浅易注释的文言字词,不需要特别处理,课堂上可以“放过”。而对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在文言文教学中则应予以“突出”。“突出”并不是机械地记忆字义,而是教师做简单交代,在“突出”的过程中给学生补充一些词汇方面的知识,勾画这个词的词义发展网络,这样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文”“言”统一,关注文化内涵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分离是初中阶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当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大多停留在凌空蹈虚地阐释文旨,这限制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思考能力,违背了文言文教学的初衷,也无法达到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文化藏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文学的奥秘要通过文字来体现。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即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应是带领学生品析文本的语言细节,探寻文化意味;

是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充分领会。如《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中的“即”是马上的意思,为什么要“马上”?太守听了以后急切地派人前往,说明了这个世外桃源的吸引力。另一句“闻之欣然规往”中的“规”字,注释为“打算、计划”,这里体现了刘子骥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寻向所志,为什么还是“未果”?这里可见作者在暗示桃花源是理想中的,作者的意图便可通过对字词的细细品味得以理解。文章也由此变得生动、有意味。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名篇。学生学习文言文,更重要的是学习其中的文化内涵,传承与反思古文中所言之志、所载之道。正如朱自清所说:“中等当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

在一线教学中,教师不可将文言字词量化为简单的实词、虚词积累,应兼有文化内涵,通过字词品味所言之志、所悟之道,挖掘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促进“文”“言”统一,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以上是我在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上做的策略研究,所有教学研究终究要运用于教学实践,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完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开展初中文言文教学。

第二篇:一线探究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教育部有关古文学习新规:初中: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

而中高考,作为教育体系的指挥棒,提升古诗文在中高考中的权重,已成大势所趋—— 今年9月开学后,全国初中语文教材将全国统一,新语文教材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2018年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就在原来的64篇的基础上增加了10篇。 这意味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高中:语文分值增加几乎成定局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显示:

从2016年起北京高考英语分值由150分降至100分,语文由150分增加至180分。 北京是全国的风向标,因此有言论称,这轮高考改革方案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学科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大分语文”时代即将来临。

现状分析:

初高中,两个独立的教学体系,无论是从新课程标准以及新编教材,还是教与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具体体现——

学生的脱节——文言知识衔接、古文阅读能力衔接和古文学习心理衔接三方面脱节 教学的脱节——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上的脱节

应对举措:

趣味典籍阅读,促进文言文学习兴趣的产生发展 语法先行介入,培养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理性思维 统筹考核步调,协调中高考文言知识考察的渐进性 改革思考:

第三篇:小升初衔接班——文言文专项训练

文言文专题训练

一、课前练习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 下列语句,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妇亦 / 起大呼

B. 又夹百千 / 求救声

C. 虽人 / 有百手,手 / 有百指

D. 不能 / 名其一处也

2. 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A. 虽人有百手虽:虽然

B. 不能指其一端指:手指

C. 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D. 几欲先走走:走开

3. 对划线语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正面描绘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B. 反映出口技表演者的内容非常恐怖,令人胆战心惊。

C.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写出了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情景。

D.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4.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听口技表演的人很多。

B. 表演者和观众面对面坐在一间屋里。

C. 表演者所用道具非常简单。

D. 表演者还没开始表演就抓住了听众。

二、知识讲解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

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

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

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混乱”;劳,“使„„劳累”。

例(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以„„为耻。

(二)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准确掌握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而唯有熟读、精思才能摸到门道,掌握规律。

(三)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首先要忠于原文。其次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信、达、雅。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就可以了。

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补、删、留、变、换的方法。

补,就是指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要补足。如“帝感其诚”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补出,全句可译成“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删,是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等,翻译时要删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留,是指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国号、器具等,翻译时要保留,可照录不译。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变,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变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何苦而不平”,此句可变为“苦何而不平”的形式。

换,是指把文言词语换成恰当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三、课堂训练

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是日,饮酒乐,天雨()

(3)公将焉之()

(4)岂可不一会期哉()

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且焉置土石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① 打猎② 下雨③ 到、往④ 约定的时间

(2)A(疑问代词哪里)

(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

(4)守信

四、课外阅读知识

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相当于“而且”,“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学而时习之”。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之】

1.用作代词: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

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去”,“往”。如:已而之细柳军。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 “的”。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关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五、本课内容归纳&作业布置

(一)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 下面各句加点词古今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 居五日,扁鹊复见。B. 北山愚公„„面山而居

C.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D.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 将“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译为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把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4.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个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二)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1. 解释加点词。

(1)天雨,解素衣。()

(2)岂能无怪哉?()

2. 翻译下面句子。

(1)衣素衣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迎而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处)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4. 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浅谈中小学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

【内容摘要】文言文有着华美的语句,古朴而富有韵味,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文言文的学习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与发展。而做好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衔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中学文言文的学习是在小学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他们之间的在教学上既是延续又是创新。

【关键词】衔接 理解 兴趣 明确目标

如果说古代文学是一件华丽的衣服的话,那么流传久远的古文则是那衣服上闪耀的装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总是那么古香古色、纯朴典雅,古朴而富有韵味。学习古文,有助于培养学生潜在的气质,培养高雅而脱俗的审美观。而中学文言文教学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学生的学习成长,学习文言文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许多学生在学习古文方面感觉非常吃力,面对一篇篇生涩难懂的古文,许多学生感觉压力非常大,提不起学习兴趣。面对地位如此重要的古文,本文就简单的探讨一下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完成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完美对接。

总所周知,教古文学古文,应该以读为主。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应该怎么读,应该怎么教学生读,学生又如何去体会理解,这便是重中之重了。在教学之前,我们又应先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在小学五年级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这篇古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全文非常简洁明了,对于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适合的,难易度适中。而我们通常刚开始学习古文时主要从读(包括读音,停顿,语气...),翻译,理解,背诵...等几个方面展开的。这对于刚开始学习文言文来说是教学方法合适的。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的文言文都比较简练,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难度是有,但在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索还是很容易实现的,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压力不是很大。

随着学生的学习成长,古文学习变得越来越难,中学文言文教学被调侃成“死于章句,废于清议”,学生通常在学习古文是都感觉非常吃力,许多同学学习古文只是在会背诵的基础上去学习,对于字词句篇的学习理解很表面,完全没有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这也是中学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障碍。所以说注重中小学文言文学习的有效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小学阶段来说,我们认为,在教学生读古文之前,教师应对教材有深入了解,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应了解写作背景及目的。其次,这古文是要会成诵的(小学古诗文一般都不长,如人教版六年级的《杨氏之子》和《两小儿

辩日》。都是百字左右的。)第三,要有古朴而切合的朗读方式。古文之所以有着与现代文截然不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表现方式,其表现方式看似因为文字的运用方法使然,其实却是朗读的方式的迥异造成的。如果一个教师,有着深厚的古文功底,那么,哪怕他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哪怕他没有多少教学技巧,哪怕他的发音是带着浓浓的地方腔的,但是他读出来的“古韵”却是明显不同于别人的——这就是特点,一个必需历经时间炼就的最能体现古文魅力的良好特点。这个特点的准备是三者之中最难的,但是,相信我们的老师当然不在话下。有了这以上三点之后,我们便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了。

而对于中学生学习古文来说上述的方法显得有些不太完全实用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情形大抵被归结为“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死于章句”是指文言文字词句知识教学方法太死,教师往往采取切鸡丁式的授受教学方式,不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废于清议”是指那种抛却文言文语言文字本身,毫无节制的任意拓展,大谈文言文文意和文章思想的现象,学生学习文言文所得的是空手而返。针对中学文言文课堂中大面积存在的“文和言”割裂教学现象,我们认为在“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的融合”下构建灵动的学习方式。在“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的融合”情境下构建探究活动型课堂是指在文言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把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看作一个整体系统,采取以一驭多或者以多通一的方式,创设更适于学生整体和分解认知,更便于激活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的情境,把文言文“文和言”割裂的授受式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下,文和言互为带动,互为促进,强调学习的体验和探究过程。

我们对于中小学文言文的学习既要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区别又要了解他们的联系。在相同学习的基础上去寻找不同之处,从而在借鉴的基础上去创新发现。那么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研究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是不同的,学习要求也各不一样。在学习中学文言文之前教师应当明确小学1-6年级文言文学学习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其次就是认真解读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与任务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去发现相互之间的联系与不同之处,在联系的基础上去创新,引导学生在学习了小学课文的基础上去理解中学所学的文言文,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

二、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教学的关键性一环。小学里,教师讲得多,喂得多,到了中学,则要慢慢地过渡到自己学。所以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首先需要教会他们使用一些工具,养成在阅读

中尽可能地自己扫除文字障碍的习惯;其次,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学习别无捷径可走,主要是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其义自现”,要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再次,教给他们理解的方法,读的时候一字一句地读,但是理解的时候不必一字一句地理解,利用古今汉语相通的原理,养成用跳读、猜读的方法来理解文本意思的习惯;还可以教他们根据记忆规律有效背诵,抵制遗忘,养成积累名言佳句的习惯等等。对教师而言,不只是授业解惑,而且要教给学生开锁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紧锁的大门。而学习习惯就是把钥匙,是打好文言文学习基础、学好文言文的保证。

三、研究教材,明确内容上的衔接

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儿童经验和想象,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小学 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 特别是文言古诗文,小学多是一些绝句,读来琅琅上口,学生易诵易记,而且小学文言古诗也往往以记忆为主,多强调背诵默写这一工具性。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 %。且中学对文言古诗文的学习在背诵默写的要求上提出了品读赏析的更高要求。教学要求的提高要求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设计由简及繁,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的教案。

四、学习兴趣的衔接

小学生机械识记能力较强,自我表现欲强,喜欢别人表扬,但理解能力较差,注意力不持久,自制力较差。无论管理上,还是学习上基本依靠老师。小学由于科目少,而且每节课的授课内容也较中学少,所以课外课内的时间较充裕,教学方法上多数采用讲解法、谈话法,高年级有时采用讨论法、探究法。所以小学文言文大多是学生喜爱的故事类文章,这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中学阶段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上的难度明显加大,趣味性也大大降低。同时学生到了初中后,兴趣爱好从小学的广泛慢慢变得狭窄起来,对于一些事物的兴趣也慢慢变低,少了小学时的那么多好奇心,学习兴趣也随之影响。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就至关重要,教师要试着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总之,从小学生变成中学生, 教学上就必须注意衔接。如果忽视了,这诸多因素都可能造成学生学习吃力, 难以适应, 随着教学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增加, 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将会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积重难返, 从而造成大批学生的“ 分化”与“ 滑坡”。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因此,重视中小学文言古诗文的衔接,使小学语文向初中语文自然地延伸、过渡,防止两级分化,是大面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五篇:初高中衔接

初高中衔接教育

一、走好高中生活第一步,高一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准备和调适

对入学一个月的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新生在开学一个月后尚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突出表现为:

1、想家恋家心理一时难以排遣。学校寄宿生特别是初次住校的寄宿生普遍想家,怀念初中旧友的心情强烈,面对新环境中一张张陌生的脸孔,感觉不知所措。

2、难以很快完成由初中生向高中生知识角色的转变。体现为一方面不能很快适应新课本、新的知识结构安排,一方面一时难以适应任课教师的授课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仍沿袭过去的老路子。

3、不能正视进入新环境后成员角色转变的巨大反差。许多学生在原先的学校里是班干部、团干部,是班级、学校的明星人物,但进入新的学校新的班级后,笼罩在头顶的光环却一下子暗淡下去,只能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扮演起被领导者的角色。这种成员角色转变的巨大落差不可避免造成了某些学生心理上的失衡。

4、陷入孤独寂寞的心灵误区。进入新环境后,由于彼此不甚了解,一些社交能力差的同学在一个月后尚不能与班级里其他同学相熟识,在各种活动中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那么,刚进入高中校园的中学生应如何摆脱适应新环境所带来的一系列烦恼呢?

1、要正视角色转变所带来的新要求。中学生角色转变体现为两方面,一是年龄角色转变,如高中生的年龄在15——17岁之间,属于青年初级阶段,要有一定的责任感,要扮演自己适当的社会角色,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和具有意识性的自我省察能力,并要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方略,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二是知识接受者角色转变,高中阶段知识结构、知识内容与初中、小学阶段相差很大,主要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方面,对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显著拔高,知识量大增。中学生已经是青年了,有了承担一定责任和克服困难的能力,高中课程知识结构的变化,知识量的增大,也是适应中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及心理成熟度的。对自己说:“一切都很正常,事实应该是这样。”不必为刚开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而大惊小怪,结果就确实将会如你所说的那样。

2、把精力投入到火热的学习生活中,忘掉想念家人和旧友的烦恼。一般来说,人进入一个新的地方,面对陌生的人陌生的空间,自然会产生一种寂寞空虚感,需要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来填补充实,想家恋家心理也是基于这种心理活动之上的,即通过回忆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情景,来获得一种情感的慰藉。只要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火热的学习生活中去,在紧张而新鲜的学习生活中体验进取的乐趣,便会获得心灵的安定平和,从想念家人和旧友的烦恼中很快解脱出来。如果想家恋家心理特别强烈,还应该通过一些方式宣泄这种情感,如找老师或周围的同学倾诉内心的感受,或到操场上跑跑步、打打球,使压抑的情感通过其他途径发泄出来。

3、重新审视自己,选准参照系。俗语说“山外有山”,当各学校的学习精英汇集在一起,自然会有高下之分,原来的学习尖子也许不“尖”了,原来的团干班干成为“平民百姓”。面临新的竞争和分化,不少学生会产生失落感,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困惑中,由自信自负转向自卑失望。因此中学生根据新群体中的实际情况,重新客观的审视自己,选准参照系,结合自己的能力、个性特点,定出新的奋斗目标是很重要的。

另外,对于班干部的任命,每一位同学也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新的班集体在形成后,对于班干部的任命,主要源于近段时间他们的表现,并非哪个老师偏爱哪位同学,而且以后还要凭大家的实力和表现重新进行调整。没有被任命为班干部的同学并不一定是能力水平不行,也许是因为近段时间表现不够突出。这一点每一位新生有必要敞开自己的

胸怀,不要在新生活刚刚开始就斤斤计较,徒增烦恼和压力。

4、迅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新生之间相互关心照顾,相互依赖和理解,有助于快速的熟悉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得到友谊和力量,减轻心理的压力和冲突,减少孤独和寂寞。记住,人生最美的东西——同别人的友谊。另外新生由于彼此都不太了解对方的情况,主动向周围同学介绍自己和家庭的情况,交流进入新学校后的感受,也有利于新生之间较快地消除陌生感,增加联络感情的机会。

二、学习内容有了很大差别

1、知识与能力台阶跨度较大。初中知识比较浅显,生动易懂,高中知识较为深刻抽象。初中形象思维多一些,学习内容可能更直观、生动,高中知识抽象思维更多一些,一些深刻的理论和思想不是直接展示给你答案,而是需要你多动脑、多思考,经过反复努力后才能解开知识的奥秘。

2、各学科全部开全开足,学习密度和时间骤然增大。无论从量上还是从时间上,初中和高中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以进入高中后,普遍的感觉是时间不够用,作业完不成,学习压力骤然增大。

三、学习方法差别

1、初中玩着学,高中学着玩。初中阶段年龄小,知识少,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所以,课时安排、作业量、课程开发等等都会让学生感觉到很轻松,在玩中学。高中阶段年龄增大,你会一下子从少年成长为青年,知识量大、抽象难懂,课时安排很紧张,你只能在学习的间隙里充分利用时间去玩了。

2、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象长辈爱呵护下辈,高中老师的教学方法象同辈之间互相尊重照顾。初中老师教学生象阿姨教小朋友一样,高中老师教学生象大哥哥姐姐对待小弟弟妹妹一样,因为我们已经长大了,老师会把你当成大人,你也应该承担起属于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3、初中经常是家长、老师逼你学,主动性差,高中经常是家长老师劝你多休息,注意身体。因为高中生对理想的认识更准确,目标意识更强烈,把学习完全看成自己的事,主动积极。

在高中学习中,我们最好学会学习,掌握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取胜。

四、开掘各种因素的潜力

(一) 智力因素通过培养也可以发展、提高。

1、观察力。语文、英语对音、形、义相近词的辨别,物理、化学课上对实验过程各种现象的考察,都需要观察。

2、注意力

集中注意力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①树立信心。②培养浓厚的兴趣。③下决心根除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习惯,决不迁就。④经常变换学习方式。听、记、读、写诸方式要经常调整使用,一种方式学习疲劳了,要更换另一种方式进行学习。

3、记忆力

要想提搞记忆力,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有记住它的决心。杜绝“这东西未必有用”的懒惰苗头。②记忆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对难度大、抽象的东西可采用先“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的记忆方式。③积极动脑思考,分析特点,寻找规律,在理解中记忆,在记忆中理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④反复记忆,克服遗忘。⑤采用多种记忆方法(如联想记忆法、意义记忆法、归纳记忆法、对比记忆法、歌谣记忆法等)。

4、思维力

学习是积极思考的王国,“学贵有疑”“学而不思则罔”。只有肯于动脑,才会善于动脑。目前,学生不会学习,实质是不会用脑,确切地说是懒得动脑。懒惰是万恶之源,思想的懒惰只能使你思维僵化、呆滞、疲于应付,只能做消极的知识接收器,而不去注意关键思维能力的培养。

5、想像力

有些同学平日不注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总是那么谨小慎微,胆小怕事,思维迟钝,不主动从多角度思考,这不仅抑制了大脑的思考,也助长了懒惰思想,特别是在数、理、化方面尤其严重。

(二)非智力因素对你的学习起决定性作用。

研究表明,优秀者和平庸者之间的差异不在于智力因素的高低,而在于非智力因素的高低,它取决于自信心、进取心、恒心和自制力等方面。

1、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中应始终把实现自身价值作为鞭策自己的学习动机,应该制定并铭记自己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长远看,我们是要学得一技之长,将来适应时代的需要。近期目标则是谋求深造的机会,走进大学校门。而近期目标之下,是每月、每周、每天都要完成学习计划,满足学习欲望。

2、稳定的学习情绪

①自我开导排解,适当发泄,找人倾诉烦恼。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人在忙碌中会感到充实,过得有意义,会体验到自身对社会的价值,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这些都有助于暂时忘掉烦恼。

②进行体育锻炼,听听音乐,干点体力活(如打扫卫生、洗洗衣服、做点家务)等,都有助于摆脱不良的心境。

3、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意志

①大处着眼,小处做起,细节决定成败。比如每天按时起床、坚持练字、坚持先复习后作业、坚持写好学习档案等,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得以种种借口迁就自己。

②战胜困难,克服惰性。不受环境的刺激和控制。

4、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不断重复。从点滴抓起,从严要求,善于借鉴。

(2)学习习惯是关涉整个学习的综合型的行为方式,诸如独立思考的习惯、善始善终的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循序渐进的习惯等等,都需要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的全方位推进。要不失时机地向自己的同学、老师学习,向周围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同学之间多加强交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受到不同的启发,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

五、学习对策:

1、制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每一学期、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和每一章节,你都有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利用率和学习效率就高。学习计划的制定注意六个原则:

(1)制定计划要锤炼成一种习惯。同学们进入教室后只要一坐在凳子上就要马上制定计划,哪怕是五分钟的学习也要有计划。计划完成后马上总结,满足学习欲望,总结得失,以利再战。

(2)计划要有轻重缓急。计划要有一定的机动性、伸缩性。计划要考虑生活的整体平衡。计划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计划切实可行就要坚决执行,不能半途而废。

2、课前预习

要学会分类预习。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分为三类:一是课前预习,上课前预习新课内容;二是阶段预习,用较长时间预习一章或多章的内容;三是学期预习,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内容。三类预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因此都要重视。

(1)用好导学案,根据导学案的引导,在上课前一天预习整个学习的内容,并认真完成导学案。

(2)预习阅读要求:慢读、细读、反复读。不动笔不读书,用好双色笔,记出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自己不懂的问题,对个人有体会的地方做批注。

(3)带着问题进行预习,注重思考。

3、课堂高效学习

(1)上课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课间不要打闹,上课铃响前一分钟应迅速安静下来,进入学习状态。改掉课前不作准备、交头接耳、起哄吵嚷、传递纸条等坏习惯。

(2)制定学习目标。

学生应根据课堂总目标,结合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制定自己的具体目标,以利于切实解决自己的问题,在原有基础上提升。

(3)激情投入,积极思考。

只有在课堂上激情投入,才能充分调动全身的各个器官,有效地去观察、思考、判断、讨论、总结,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均得到提升。要避免心不在焉、漫不经心、分心走神等现象发生。

要积极思考,建构自己的“知识树”。在总目标的引领下,通过思考快速把握知识的结构:首先认清“一条大路”,即学习内容的“树干”,包括主要分为几部分内容,分别为哪几部分,开头、中间、结尾分别阐述了什么;其次,明了“树干”分了几个“枝丫”,分别是什么;明确知识背后应发展的能力,使自己心中有数,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去思考这些问题,并不断提醒和要求自己努力做到。

(4)大胆展示,积极发言。

胆子和能力是练出来的,只有积极争取各种机会,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上台板书、做实验,才能够使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也能够不断体验自己的成长和成功的喜悦。但有的同学过于胆怯,怕答不好丢面子,很少积极发言,便失去了课堂练习的各种机会,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5)课堂记笔记要科学。

课堂听讲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如果三者兼顾最好,如果不能兼顾,先参与课堂学习,笔记可以课后再补,千万不要“捡了芝麻漏了西瓜”。

课堂笔记的格式:把笔记本的每一页纵向分为三部分,左侧记预习的笔记,中间记课堂笔记,右侧记以后的体会、以后复习时补充的内容。课堂笔记记什么呢?

注意老师的开场白和结束语。注意老师的板书。注意老师反复强调的部分。首先应注意课堂总体目标,理清思路。总体目标包含了课堂学习的重点及要求,同学们应调动每一根神经,全力捕捉每一个知识信息和能力培养目标。记课堂上自己突然闪现的思想火花。

总之,上课要注意眼、脑、手、嘴、耳各种器官一块用,调动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以提高效率,这才是真正会听课,才能取得好成绩。

4、及时复习

狄慈根有句名言:“重复是学习的母亲。”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对已学知识的再次学习,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基本方法。

5、独立作业

先复习,后做作业,象对待考试一样对待作业,完美细致做作业的全过程,做完作业要

跟上检查、总结,书写认真、步骤规范,及时完成。

6、认真纠错

(1)知识掌握方面的原因

①在预习、课堂学习中不注意看、听、思,课后没有补上,不懂不会,凭想当然而做错题目。

②由于几个知识点的漏洞,造成新旧知识的脱节,运用新知识出现错误。

③对一些易混易错的概念理解不透,没有通过理解、比较、扎实掌握而错。

④应当记熟的概念、公式、定理、生词,没认真记扎实而错。

(2)能力方面的原因

①运算能力差,经常粗心出现错误。这就需要你提高运算能力,一定要在练习的过程当中提高运算能力,做题目决不能只瞅出题目思路就算完成。

②由于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只能做简单题,对灵活性,综合性大的题目不会分析,没有做题路子,很容意出错。这说明以后要在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上狠下工夫,刻苦锻炼。

③一些题目心里想的和做的不一样,这说明表达能力差。

④思维敏捷性差,计算速度慢,考试作业未做完而出现错误。

(3)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

①粗心、马虎造成计算错误,特别是会做的题目,会做而失分,实在令人惋惜。 ②由于审题不清而造成的错误,会使你枉费时间,一分不得。

③由于书写不认真造成错误和误判及扣卷面分。

④由于自信心差,与别人对答案,做对的题目又改错了。

⑤心理素质差,考试心情紧张,会做的题目不会做了。

建立错题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登记,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坚决跟踪纠错,用自己的毅力和恒心,再加上认真负责的态度,堵塞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漏洞,真正把“失败”变成“成功”之母。

7、系统小结

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归纳、整理、思考、重新认识学过的知识。在整理之前再认真系统地慢读一遍书,这对通览单元有“高屋建瓴”之势。归纳提要是系统小结的主要特征,大的知识体系是纲,知识点为目,这样有知识的树干、分枝、枝叶,它们的内在联系、从属关系一目了然。

系统小结有多种,有课堂小结、章节小结、单位小结、日小结、周小结、学期小结,还有横向、纵向小结、对比分析小结等。日小结、周小结必须足够重视,不但要总结知识,还要着重总结思想、态度、方法、效率及时间分配,总结外部学习环境等是否处理得当。每次十分钟,必须坚持天天做到,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马上改掉,减少后患。这对形成好的学习习惯,管理好自己大有益处。

8、课外学习

欧阳修的“枕上、马上、厕上”三上学习法,鲁迅“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的比喻,都给我们以如何挤时间的启示。只要努力,每天挤出90分钟是可行的。

上一篇:物业公司收入测算下一篇:五言诗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