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2024-04-20

浅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通用8篇)

篇1:浅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摘要:初中物理学得很好的学生进入高中物理学习之后都会感觉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是两回事,初中学得好不代表高中学得好,而且高中物理在学习能力和要求上跨了一个很大的台阶,而这个台阶跨得怎么样,决定了学生以后学习物理的好坏状况。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和高中物理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能力的衔接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本文就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以概念教学为例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思维能力、衔接

篇2:浅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1.1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衔接中各个问题

首先,我们对初高中学生,教材和教师进行调查会发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产生了初高中物理概念学习梯度的原因:

一、初中学生是从初二学习物理,这时的学生一般在14、15岁左右,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比较快的阶段,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的阶段,即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快速发展到抽象思维阶段,并且抽象逻辑思维占有相对的优势。但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少年学生整个思维活动中仍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作为基础,他们往往就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因此对于比较形象化的物理概念,学生很容易参与到学习当中来,也很容易建构起相关的知识结构。而高中学生到了高一学习时,年龄大了两岁,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较高的发展,并且思维的辩证性、批判性和独立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高中生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能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他们还能自觉要求自己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用理论去解释具体现象和认识新事物。所以高中生的思维特性更具有抽象性和理论性。但是由于儿童心理的变化发展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增加,而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的过程。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已划分为青年初期,其实在心理发展的程度上更接近于初中生。他们对于高中物理的难度高,较抽象的特点缺乏思想准备和心理接受能力,这样在心理方面形成了压力。

二、初中物理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容量小,难度小,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初中物理概念的建立一般从生活中某个场景引入,比较形象化,具体化,可视性很强,从大量的事例归纳总结得到一个结论或规律,从而来认识一些物理概念。但高中物理知识容量大,难度增大,较多的是利用逻辑推理,逻辑思维对客体,客观现象进行概括、归纳,抽象出概念、规律,抓住主要因素,近似反映客观规律。这些概念、规律不再是直接形象,有些甚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违背”。比如点电荷的引入,人走路时摩擦力与人运动方向相同,人推物体的推力并不比物体对人的推力大等等。高中物理实验对瞬时量的记录、测定方法、实验数据处理分析的要求比初中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三、结合学生和教材,初中物理老师和高中物理老师的教学内容的不同,决定了他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来进行教学。初中物理教师一般会采用形象具体的教学方式,比如与生活实际结合的图片、场景、实验等帮助学生通过分析现象归纳总结,建立新的物理概念。所以初中物理教师采用的是形象化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同化并建构自己的物理知识结构。而高中的教学内容决定了高中物理教师不可能像初中物理教师一样采取形象化的方式进行教学,高中物理的知识内容更难,更抽象,更注重逻辑推理,分析物理的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运动状态的变化,更注重的是动态过程的物理量的变化分析。相对于初中物理的表面性,更深入,难度更大。所以初中物理成绩优异的学生到了高中如果没有很快的适应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学习上的困难。

1.2方法理论

鉴于以上原因,本文的理论基础如下:

篇3: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很多同学经过刻苦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踏入了理想的高中, 而进入高中之后, 很多成绩不错的同学会感觉得高中的物理太难了, 和自己在初中学习到的物理衔接不起来。特别是一些学习意志不太坚定的同学, 一下子很难适应过来, 逐渐就会失去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作为高中物理教师, 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物理学习, 做好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工作呢?本文就来谈谈高中物理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面临的问题

(一) 学生在初高中物理学习方法上衔接得不顺畅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物理知识都是简单易懂的, 物理现象的演示具体形象, 抽象的知识比较少, 公式概念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 在初中的物理学习当中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是单一机械的, 他们习惯了背诵记忆, 而没有进行推理归纳的习惯, 习惯了模仿, 而没有创新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们都说:“只要记住公式, 把题目中所给出条件带入公式就能够得到答案了。”而进入高中后, 物理知识的内容、概念、公式、现象都更深一步, 学生们在初中阶段的那种以机械背诵为主的学习方法, 就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了。学生运用初中的物理学习方法不能解决高中物理很多题型的不断变化, 这让学生感到束手无策, 渐渐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因此, 在高一阶段, 物理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引导他们掌握学习物理的正确方法, 使学生能把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

(二) 学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不够

初中物理当中运用的数学知识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四则运算, 而高中的物理在力学知识部分所运用的数学知识比起初中用到的数学知识要复杂得多。有些学生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等关系都理解不到位, 把这些数学知识再运用到物理当中就更加增加学习难度。

(三) 学生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理解和高中物理知识原理相悖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中掌握的知识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绝大部分是相吻合的。比如, 力学当中的杠杆原理、浮力等知识, 学生通过十几年的生活经验和成长经历, 对这些知识可以通过直观感受得到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更抽象, 甚至有时候这些物理知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自身印象中的常识观点是相互矛盾的, 学生们容易在这样的物理知识上犯一些想当然的错误。教师在这样的问题上一定要及时澄清事实、纠正学生的错误, 避免学生对教师的引导产生抵触, 一定要注意避免使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受挫。

(四) 有些学生的学习知识面不够广, 对事物的观察不够细致

有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圈子范围很小, 总是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两点一线生活, 这些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比较单一、稀少, 因此知识面相当狭窄。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很多男同学虽然爱好一些体育活动, 但是他们不能把这些运动与抛体运动等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而一些对于女生由于性别原因, 对科学知识不感兴趣, 遇到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 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对新的知识学习感到枯燥无味, 因此逐渐产生了厌倦心理。

二、相应对策

(一) 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

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选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 使学生能够顺利掌握新知识, 完成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了哪些知识, 然后把高中物理知识和初中物理知识在文字表达、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 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

(二) 加强直观教学, 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进入高中学习阶段, 物理知识更抽象化, 学生不容易理解, 教师要通过更直观的教学方法, 多进行一些实验, 使学生通过直观的体验来建立物理概念, 使他们感受到物理学习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正确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物理解题技巧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总之,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 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在物理学习上遇到的现实困难, 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多想办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和遵循物理规律, 更好地帮助学生做好初中与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 物理学, II,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 7, 1版, 1236.

篇4:浅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

一、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做到: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被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例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和时间;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除了有大小还有方向,是矢量。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指导学生掌握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向,然后再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避免人为的“走弯路”加高学习物理的台阶。

2.信手拈来做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而像我们这类实验条件比较落后的学校,实验室不可能保证每一个问题都能有相应的实验器材,因此,教师能否信手拈来,就地取材,随手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适量补充,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

我们在力的合成、分解之后,做如下补充:

①矢量,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及三角形法则。因为,在高一必修教材中的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动量等都是矢量,对于这些物理量的正确理解以及运算,需要让学生具备有关矢量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使学生对矢量的概念及其合成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初次接触,对该概念的掌握和理解仍是很肤浅的,若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矢量,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使其对该概念和运算法则及时得到巩固,归纳总结,可为今后正确深刻理解各章中有关力学矢量的概念及其运算打下牢固的基础。

②受力分析及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在后续课程(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需要求物体所受的合力,这就必须具备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知识。况且,学了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后,我们要求学生不要把放在桌面的物体的重力和对桌子的压力混为一谈,若能给他们一些实际例子,说明不仅其力的性质不同,受力物体不同,其实它们的大小有时也是不相等的。如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重力大小不等于它压紧斜面的力,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得多了。补充这些内容后,学生还加深了对静摩擦力大小的认识和滑动摩擦力公式F=μN的理解。使得《力》这章的知识更为系统和完整。

二、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解题思路的培养

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1.培养学生每天完成复习、作业、再复习和预习的习惯。针对学生经常拿到题目就做,做不出就翻书,拿到公式就套,不管是否适用的情况,我们强调,教师要在每个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时,突出相应的应用条件与范围,并要求学生在做作业前,先整理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能够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练习题,在每次习题分析,先要求学生说出相应规律的理解情况。

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求教师注意归纳,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

2.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要认真、仔细,批改作业时,一看学生是否会做;二看学生是否认真做,书写是否规范、作图是否准确。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体更正,个别存在的问题个别更正,不合格的作业一定要重做。通过严格规范的批改作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严密的思维过程;通过精心准备的习题讨论、讲解以及运用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在由简单模仿到运用自如、由运用自如再到自我创造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成绩的衔接

我们一直认为,学生能否在心理上顺利渡过高中适应期,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而学生对学习的认同,考试的分数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应该使学生得到一个合理的分数,这个分数,应该是波浪形变化的,最初考试的难度应该是比较简单的,随着学生心理的接受,再逐渐合理地增加。也就是说,在单元测试、月考中不出难题、怪题,给学生一个恰到好处的成绩,可以增强自信心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心理上顺利渡过适应期。

篇5:浅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江苏省东台市安丰中学 224221 唐小铁 *** 摘要:本文以我上学期任教高一物理的经历为依据,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高一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目的是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尽快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和学习特点,轻松跨过这一台阶。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改进课堂教学;新课改;体会;思考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脱节。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物理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和学习特点,轻松跨过脱节台阶,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高一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 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高中这么明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 1

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 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

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

三、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我们这些普通中学的学生更为突出。

四、学生初中旧知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严重负反馈。

学生通过十几年的成长与生活,接触、感受到许多物理学的现象,特别是力学现象。而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如杠杆原理、浮力问题等,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在力的分解中,他们认为拉电灯的绳与电线的拉力大小与绳或电线的长度有关,难于理解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在直线运动中,匀速的根深蒂固,难以接受变速运动所带来的变化;他们认为平抛物体的飞行时间,随平抛的初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力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学生这些想当然的错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与澄清,致使他们又多次地再出现抵触,并使他们学习物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信心更是雪上加霜。

五、部分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

高一学生,特别是我们学校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课外阅读的稀少、单一,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即便是那些爱好体育运动、爱好打球的男生,他们也不能将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台球等运动与抛体运动、碰撞等物理现象联系起来。他们中绝大部分(特别是女生)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遇到理论性较强的地方,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和应付心理,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变化,易引起精力分散,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日常活动少,好静厌动。这些对他们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影响,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逐渐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还不如省点心,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

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 3 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3、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4、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 4

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5、妥善过渡,降低台阶 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这要求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另外,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在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也要对数学运算作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演析,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知识(如反三角的表示、倍角公式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期中和期末的测试题应根据学生实际,尽量控制在60分以上和95分以下,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其次,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文字、公式、图像等)。最后,对学生中想当然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同时还要注意有的错误还可能重犯)。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一新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过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学习台阶。

参考文献:

篇6:浅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姓名:颜文彬 性别:男 职称:中二 学历:本科 单位:铜陵市第九中学 电话:1860562743

4电子邮箱:wwdywb@qq.com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初中升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在中间做好教学衔接工作的必要性。首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初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的不同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从而导致学习方法肯定也不一样,物理的学习不是一个个独立的过程,而是一整套循序渐进的过程,物理教师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应做好衔接工作,减小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跨越性,减轻学生的负担,培养物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物理学习区别 衔接

正文

有不少学习物理的同学这样抱怨过:初中的时候物理老师总是一脸淡然的告诉我们:“等你们到了高中自然就学了。” 可是高中物理老师又经常一脸诧异看着我们说:“你们初中连这个都没学?!” 有些知识点是不是必须在初中学习或者高中学习?初高中物理学习难道有很明显的分界线吗?事实并非如此。物理教师应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做好过度工作,研究如何让学生由初中物理学习自然地过度到高中物理学习。认识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初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的区别:

1、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于高中物理而言知识体系较为独立,通常要求学生知道一个知识点而和其他知识点的关系并不十分紧密。高中物理则有一个知识体系,缺一不可。例:第一学期所学的内容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匀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等本身就构成一个动力学体系。第一、二章从运动学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找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加速度。第三章讲述力的知识,为动力学做准备。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则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时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

2、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浅显易懂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如物体的运动,初中只介绍到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而且涉及到速度计算只需计算大小,方向只在一维坐标中考虑;高中对速度概念的描述更深,速度是矢量,矢量这一全新概念的引入,理解和计算都有一定的难度,速度的改变必然有加速度,而加速度又有加速和减速之分。又如摩擦力,高中仅其方向的判定就是一个难点,“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首先要分清是相对哪个面,其次要用运动学的知识来判断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有一些问题中还要用动力学的知识能才得出结论。例如:在水平面上有一物体B,其上有一物体A,今用一水平力F拉B物体,它们刚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A和B之间的摩擦力。分析:A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受力平衡,在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故A和B之间的摩擦力为零。

3、初中物理学习注重定性分析,高中物理学习则注重定量分析。我们都知道定量分析比定性的要难,当然也更精确。例如对于能量守恒,初中只讲能量守恒不要求计算,好理解。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能量守恒中的机械能守恒,要会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由机械能守恒计算速度或者位移等等。

初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的区别决定了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学习会产生一个明显的较难跨越的台阶。初中学生毕业后,升入高中一年级学习,普遍感到物理难学,这种在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教学中出现的脱节现象被称之为台阶。根据上述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经过我的分析,产生台阶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的飞跃。初中物理教学对许多物理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一般来说也是比较简单的;而高中物理教学,大部分物理问题不单是作定性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大量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学生对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不适应。

2、从形象了解到抽象理解的提升。初中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它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从而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初中物理中的大多数问题看得见、摸得着。进入高中后,物理教学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领域过度。从目前的教材来看,这个台阶是较高的。如高一物理教材中的静摩擦力的方向,瞬时速度,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等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从人的认识过程来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

3、从通常是简单的逻辑推理思维到复杂多变的逻辑推理思维(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度。初中生进入高一以后有很多同学以前学习不错,突然就不会解题,要么就乱套公式,乱做一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较为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善于判断和推理,不会联想,缺乏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也是很大的。

4、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时,从单纯的加减乘除算术计算到二次函数、多元方程组、图象、矢量运算、极值等各种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的变化。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不突出,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已经成为能否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至关重要手段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高中物理中的矢量概念和运算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生疏和困难的。建立这个概念,掌握其运算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再考虑到个别数学工具的应用和学生实际掌握的数学知识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一事实。那么,这个台阶就更为突出了。

5、学生保持被动学习而不学会自学。初中学生更多的习惯于由教师传授知识,而高中物理学习中在相当程度上则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包括预习、独立地观察和总结实验以及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整理知识等)。此外,高中物理学习中的理解和记忆,越来越显得重要。许多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上的变化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物理学习中,知识点的学习是以记忆为主,公式、定理以及实验现象只要能够熟记,再结合以几个固定形式的条件分析。初中升上高中,很多同学都听说高中物理特别地难,从而产生了畏惧心理。的确,高中物理是所有科目当中学生成绩分化最大的学科之一,有的同学花费很多的时间在物理上面,但是成绩总不是很理想,而又有的同学再初中时物理成绩不错,但在高中却不得要领。这些同学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对这个学科的学习特点,思维定势地将高中物理当做了初中物理的延续,而其实高中物理不仅在深度上有所加强,理解问题的方式和分析侧重点也完全不再一样,而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公式的记忆将仅仅作为基础,因为分析的条件相对于初中而言无比复杂,单纯凭借记忆把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结论背下来,这个方法变得不现实。这相当于初中只是个三岔路口,只要一个个去试过,就可以找出正确的路径。但高中就相当于一个复杂的迷宫,岔路之中还有会有岔路,这时要靠记忆就不够了,还需要掌握其中各条岔路的规律。所以,理解、分析能力的培养才是高中物理的重点。理解,就是要不仅仅单纯地记得公式、定理,更是要知道它们是在何种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够运用;分析,就是要区别于初中的形象思维,而是建立有连贯性的理性思维。把侧重点放在知识点的理解和提升理性思维能力上,而非简简单单地去背诵公式和定理,高中物理才有学好的基础。

初高中物理的不同点决定了学习初高中物理如同语文课文的上下文一样,必须有一个承上启下过度的“自然段”。而不管初中学生或者是高一学生,自学能力都不是很强,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学习,如果物理教师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上不做好相应的衔接工作,大部分学生会:看物理,如雾里,雾里学物理,勿理物理。

篇7:浅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每次总有学生反映高一的物理怎么这样难,上课能听懂,作业却不会做,同初中的物理完全不同。

上了高一后,学生应着力培养自己思维能力,掌握研究物理的思维方法。下面我从物理的思维方法方面谈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

一、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科学抽象法

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要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都具有大小形状,运动的物体,各点的位置变化一般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要详细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并不容易。但在一定条件下,把物体抽象为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形状,问题就简单了。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车身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相同,当我们把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运动,就可把汽车当中质点。引入物理模型,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太大的偏差。对于比较复杂的研究对象,可以先研究它的理想模型,然后对研究结果加以修正,即可用于实际事物。例如,忽略分子的体积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想气体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实际气体在一定程度上近似,对于高温低压下不易液化的实际气体,如氢、氧、氮、氦气和空气等,在常温常压下就可看成理想气体,这样处理误差小,应用简便。“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导出就是把空气当作理想气体,然后在一定条件通过实验观察、研究气体状态变化时,压强、体积、温度三个参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在不同条件下理想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即玻-马定律、查理定律和气体的状态方程。在常温、常压下,用理想气态方程处理实际问题,带来的误差小且非常简单。但对高压、低温条件下的气体就不适用了。不过,从分子的引力和斥力两方面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加以修正、推广,得范德瓦耳斯方程即可应用于实际气体了。

高中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模型,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核式结构”等都是理想模型,还有大量的理想化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等压变化”、“绝热变化”、…

…这就要求学生了解到,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对于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学生要主动思考在处理较复杂问题时采用的具体分析、合理简化、科学抽象的方法,这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免学习接触到理想模型时感到陌生,或认为是凭空想象的。

合理假设→逻辑推理→验证结论是研究物理学得主要方法之一,这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力很有利。

理想实验也是物理学中一种特殊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在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作出更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抽象的一种方法。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初中介绍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目的不是单纯地让学生了解惯性定律发现的历史,关键是使学生懂得逻辑推理和理想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①从用力推小车,小车运动,停止用力,小车还能继续运动的感性认识出发,分析得出,运动着的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仍要作直线运动,初步突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仍能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质联系。

②如图,用毛巾铺在斜面下端的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它在毛巾上通过的距离很小。撤去铺在木板上的毛巾,再让小车由斜面同一位置滑下来,它在平板上通过的距离就远得多。在愈光滑的平面,小车运动得愈远。从这一事实分析得到: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是受到其它物体作用的缘故。

③在以上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推理,就可设想一个理想实验:让小车在绝对光滑的平面上运动,它不受任何阻碍作用,则它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里突出了小车这个物体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本质联系,而摒弃那种某一物体要受到其它物体不变的作用(即恒力作用),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乍看起来合乎一般“经验”的事实。

二、对感性材料的深加工------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它对学习和研究物理学有重要作用。许多定律和公式都是运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例如,高中必修课《电磁感应现象》,学生可以联系初中学习的阿基米德定律时的思维方法:观察实验→分析推理→归纳结论。首先在生动的“电磁感应”实验中获得鲜明的感性认识,然后对各种电磁感应现象进行比较与分析,就可以初步认识到:

①闭合回路中部分导线作切割磁力线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

②磁铁与闭合线圈作相对运动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通电螺线管(原)与闭合线圈(副)作相对运动时,闭合线圈(副)中产生感应电流;线圈(原)中的电流突然接通或断开时,闭合线圈(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通电线圈(原)中的电流强度大小发生变化时,闭合线圈(副)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

这些结论,都是从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分别反映了“电磁感应”现象的一个侧面,而没有反映其本质。把这些结论归纳起来,得出“穿过闭合回路所围面积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流”的结论。“磁通量的变化”并不是直观感知的对象,而是一个抽象概念,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思维的产物。我们借助磁通量的变化,便能够形成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相对完整的认识。

应当注意的是:初中教学强调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抽象的概念,归纳为规律。因为初中生的思维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材料作支持。高中生的思维虽属于理论性,但对一些比较抽象内容的理解上,仍需借助于一些经验型思维或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更高层次的转化,来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这种转化在高一年段表现尤为突出。

三、跟已知的理性知识相类比------类比法

类比推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之一,它能帮助从已知事物的有关理论建立假说去说明新事物;用某些已知的属性来说明未知的属性,以增强说服力,使人们容易理解。例如,惠更斯把光现象与声现象进行类比,提出光的波动说,德布罗意从光的波粒二象性类比得出微观粒子的二象性原理。因此,类比也是物理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例如,初中“电压”与“水压”类比来说明电压的作用,即抽水机(保持)→水压→水流,类比得出电源(保持)→电压→电流。利用类比教学时要注意,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需要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确定。如“水管中有水流动的必要条件是水管两端有水压”,与此相似“导体中有电流的必要条件是导体两端有电压”,此结论理由不充分,只能说“可能有电压”,至于是否有电压,有待于实验的验证。如果不注意推理的严密性,容易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滥用类比,导出不正确的结论。

高中学习时则应根据已经熟悉的类比法,来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例如,把电厂类比于重力场、电势差类比于高度差、电势能类比于重力势能,就比较容易突破“电势差”与“电势能”两个难点教学。同样,电容器的电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若把电容器跟盛水的直筒容器比较,水量相当于电量,水深相当于电势差。不同的直筒容器使它们的水面升高1厘米所需的水量不同,这与使不同的电容器电势差增加1伏所需的电量不同相类似。这个比喻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电容的含义。

中学生的思维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初、高中阶段各有其典型的思维特征,而其特征并非截然分开的,高一阶段蕴含大量初中阶段的思维特点,初三阶段产生高中阶段的思维特点。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要有预见性,高中物理教学要注意连续性。

篇8:浅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笔者采用师生访谈的形式, 尝试剖析初中科学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出现的思维方法问题。本文从思维方法角度, 透视初中科学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上出现问题的原因, 探讨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以期提高初中科学和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科学与高中物理思维方法在衔接中存在的断层

先看初中科学老师的访谈反馈。 初中科学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 大多是“ 看得见, 摸得着”, 而且从教学内容看, 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 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 练习题大多要求学生解说现象, 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 从教学要求看, 初中要求学生大面积及格, 教学难度基本控制在课标范围内, 对问题的解决停留在模仿、套用公式上。

再看高中物理老师的访谈反馈。 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 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 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际出发, 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 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 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 需要学生掌握归纳, 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 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等, 对应用数学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再看高一学生的一种常见状况:初中科学学得不错, 兴趣也浓, 中考成绩也不错;高中却遇到比较大的困难, 上课能听懂, 作业却不会做, 都不知道怎么学了。

根据上述现状, 笔者从思维方法角度, 对初中科学与高中物理的衔接断层问题做如下分析:

问题一: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思维存在着脱节现象。

初中科学学业考试命题注重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考查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视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从科学本质上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 这种强调能力立意, 符合新课程精神。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特别是在九年级时, 应试现象太害人。 教师为考试而教, 学生为考试而学的现象十分严重, 教师包揽一切, 学生一味等着喂食, 功利性太强。 以致部分学生喜欢做题目, 不喜欢动手做实验, 关注题目的结果, 不注重思维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习惯于学生能正确回答提出的问题, 却很少关心有多少学生是否知其所以然, 忽视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问题二:初高中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存在着脱节现象。

初中教材中比较直观的、对思维能力要求较低的内容, 如测量、力、运动、用电常识, 一般都能较好地掌握, 达到教材要求;而教材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 如八年级教材中压强、浮力和九年级教材中电功率, 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出错最多。 这说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课标的实施, 初中科学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 强调从演示实验与生活常识出发学习科学, 将这种思维的培养要求向后推移到高一。 因此高一学生的智力表现、思维水平、成绩变化大起大落的情况还是较为常见, 且在物理科、抽象要求较高的学科出现了大面积的不及格现象, 到高二以后则又相对比较稳定。 从这一变化情况来看, 高一是思维质变的关键期, 与此相适应的高中教材的思维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是一部分同学进入高一不适应的原因。 另外, 初中实行素质教育, 而高中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 这更加剧了这种不适应性。

二、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效益, 实现思维方法衔接的几种策略

1.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共性外, 与抽象思维比较, 它的基本特点是形象性。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历来重视概念、规律的教学, 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 如果忽视观察、演示实验等直观形象的教学, 忽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抽象思维能力也会因为缺少形象的支持而难以发展。

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 高中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形成的关键期。 由于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是比较初级的、简单的, 他们掌握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定律, 仍然直接或间接与具体的形象相联系。 在实验中不仅有形象的感受, 还有形象的识别和描述。 实验过程是形象思维活动的过程。 如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发现所探究的问题无法呈现出实验现象, 有时即便有现象也是肉眼看不见的。 这就要求我们想方设法使实验的现象“ 显现”出来。 通过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渗透模型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科学研究中, 人们用过一定的科学方法, 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反映和替代客观对象, 并通过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 这种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高中物理教材中, 要建立大量的物理模型, 例如:

这就要求在初中教学中, 使学生明白, 建立合理的模型和理想化过程对于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 以提高他们学习这种方法的自觉性。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向学生渗透处理较复杂的问题时采用的具体分析、合理简化、科学抽象的方法, 有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还可向学生渗透科学发展的历史, 可以说是一个模型建立、完善的历史。 模型的不断提出、修正、更新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 不断逼近事物的本质。

初中阶段这种模型思维方法的渗透, 避免了学生进入高一接触到理想模型时的陌生感。 为高中阶段学习建立“ 理想模型”作了铺垫, 在建模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加强解题指导, 培养学生动态思维能力。

根据思维对象不断运动变化的特点, 适时改变思维的程序和方向, 并调控思维的过程, 从而实现思维的目标, 这样的思维方式, 叫做动态思维。 与动态思维相反, 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相对静止和稳定状态在思维活动中的反映, 就是静态思维。 物理学研究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 各物理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在不断变化过程中, 从相互关系中掌握概念和物理规律。 要学好物理, 高中生要具备动态思维。从高一学生的错题根源来看, 学生对孤立的、不变的问题, 易于理解, 而对于变化的、相互联系的问题, 则较难掌握。 从思维发展来看, 高一年级的新学生比较熟悉静态思维, 动态思维能力亟待培养。 所以很有必要树立初中生的动态思维意识。

4.重视科学实践活动,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能在原有的经验、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 勇于探索, 善于创新, 取得新颖的、有一定科学价值的成果, 这样的思维活动称为创造性思维。 创造思维有层次高低之分:在社会发展的历史上, 取得重大的新发明, 建立崭新的科学理论, 对国家作出卓越的贡献, 这是高层的创造思维;对于正在学习的学生个体来说, 能大胆地提出问题, 巧妙地运用前所未有的新成果, 也是创造思维活动。 这种新异的、符合任务要求的高品质的思维方式对学好高中物理有极大的帮助。

初中科学综合实践, 倡导学生自主选择, 主动探究, 养成独立思考及反省的习惯, 系统地解决问题和冲突。 在教学中, 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重视知识的建构。 从而逐渐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 使初中科学和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 不仅仅是高中物理老师的责任, 也是初中科学教师应尽的义务。 在思想上, 初中教师要做好“ 送”的准备, 在策略上, 要实施相应的有效手段, 向课堂要效益, 搭好思维方法台阶, 同时也要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由于初中科学教师的专业背景不同, 很有必要参加各种研修。 教师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 领会新课程的内涵。 通过校本研修提高初中科学教师的物理专业素养,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加强横向和纵向集体备课, 即加强一个年级段的集体备课和初中整个阶段的科学课程中物理章节的集体备课, 以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水平。 利用网络研修解决教师教学上的困惑, 通过网络研修, 教师间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 实现资源和智慧的共享, 促进自我素质迅速成长。 缩小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思维的差异, 为初高中教学架设“ 阶梯”, 让学生都能顺利越过初、 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 实现初、高中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赵海燕译.美Roberj.Sternberg Louise Spear Swerling著.思维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朱龙翔.物理教学思维方式.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科学6册

[4]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上一篇:安徽省2007年度十二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考核办法(皖政办〔2007〕81号)下一篇:公司联合体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