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案

2024-05-03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案(精选6篇)

篇1: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案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案

第一课时: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

[目的要求]

1、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基本组成(包括内涵和外延)。

2、掌握理解概念内涵的基本方法

3、掌握形成概念图的方法

4、通过对具体概念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掌握理解概念内涵的基本方法

2、掌握形成概念图的方法 [教学难点]

概念外延的延伸(形成概念图)

[任务分析]

初中概念学习较为分散,并往往以记忆为主。一方面,到了高中,概念增加,通过已知概念,同化方法教育显得更重要,另一方面,一段时间不接触,化学概念较为生疏,很有必要整理。

[教学过程]

[讲解]概念是物质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概念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定义。要真正的理解一个概念,还必须了解概念的外延(即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板书]

(一)概念的学习方法

[提问]如何去理解概念的定义呢?

[讲解]以化合物这个概念为例。

方法:

(1)可列举一部分化合物,让学生去找这些物质的共同特征,然后抽象出化合物的定义。

(2)再请学生根据定义,列举出一些具体的化合物。

[讲解]要真正理解“化合物”的概念,还必须知道“化合物”这一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

1、与“化合物”概念有关的有哪些概念?

2、它们和“化合物”概念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画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图。图:

[讲解]由化合物这个概念我们引出了物质分类的结构图。对概念的学习,我们必须掌握好概念的学习方法。在初中,我们只知道去记住个定义,在从具体的事例中来理解这个定义。而在高中我们首先要掌握的是概念的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去分析各种各样的概念。

[板书]

(二)物质分类的有关概念

[讲解]在对化合物这个概念的讨论中,我们得出了物质分类的结构图。下面具体地来分析有关物质分类的概念。

[练习]判断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空气 海水 液态氧 铁 [提问]

1、怎样划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2、根据什么把纯净物分成单质和化合物?

3、根据性质的不同,单质可分为哪几类?

4、根据什么把化合物分成酸、碱、盐和氧化物?

5、根据化学性质的不同,氧化物可分成哪几类?

[练习]请大家把物质分类的结构图在脑海里想一遍,并画在纸上,注明分类的依据。图:

[练习]

1、下列物质:①含CaO99%的生石灰 ②CaO刚好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③水银 ④浓盐酸 ⑤含铁70%的三氧化二铁,用编号填入下列空格:,属单质的是______,属化合物的是_________。属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

2、从H、C、O、Na四种元素种,选择适当的元素,按要求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①金属单质________、非金属单质_________ ②酸性氧化物 _________、碱性氧化物____________③酸_________、碱 _________、盐__________。

[教学后记]

1、由于学生基础,不是很好,任务无法完成;

2、两性氧化物不要出现;

3、概念定义较为生疏。第二课时:物质的结构 [目的要求]

1、复习原子的构成,熟练地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2、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4、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教学重点]

1、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3、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教学难点]

1、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2、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任务分析] 初中已学过1-18号元素的排布,但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没有涉及,而这部分知识又对高中化学学习显得十分重要。这里提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过程] [提问]原子有哪几部分构成? [板书]

1、原子的结构

[提问]中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核电核数,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核数

[练习]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氧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答:①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②在氧原子中,8个质子和8个中子构成了原子核,8个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的空间作高速运动。③由于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带8个单位的正电核,而核外的8个电子却带有8个单位的负电核,两者带有的电荷相反,电量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性。

[板书]

2、核外电子的排布

[练习]写出下列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N O Na Al S Ca [提问]核外电子排布遵循怎样的规律?

① 能量最低原则: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② 排布规律:a.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B.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上不超过2个)。c.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

[练习]分别写出He、Ne、Ar、K、Mg、Al、F、S、P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 He、Ne、Ar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个(He是2个),达到饱和,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一般不和其它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若最外层达到饱和,这样的结构是最稳定的。

[提问]试分析K、Mg、Al、F、S、P等元素的原子怎样才能达到稳定结构?

[结论]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较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比较容易获得电子,使最外层通常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它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密切。

[练习]写出下列离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所有的元素的原子都力求达到8电子(K层为2电子)的稳定结构,而各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又各不相同,形成化合物的结构各不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些化合物分成两类: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讲解]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所以,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可以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这种式子叫电子式。

[板书]

3、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练习]请表示下列粒子的电子式:K、Mg、Al、F、S、P

[练习]判断下列物质哪些是离子化合物?哪些是共价化合物?并写出它们的电子式。NaCl、MgCl2、HCl、CO2 [教学后记]

1、示意图部分知识,学生掌握较好;

2、电子式书写本节课还是没有掌握,下节课还得进一步巩固。第三课时:物质的变化及其类型 [目的要求]

1、巩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

2、复习化学变化的类型。

3、学习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及其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的能力。[教学重点]

1、巩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识。

2、复习化学变化的类型。

3、学习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及其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教学难点] 学习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及其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任务分析] 初中讨论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本节课主要是加强联系,结合实际。[教学过程] [复习并练习有关电子式的书写] [板书]

(三)物质的变化及其类型

1、物质的变化

[提问]物质的变化类型有哪些?

[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石蜡熔化 干冰汽化 煤的燃烧 铁器生锈 [提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

2、物质的反应类型

[练习]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① 铁丝在点燃的条件下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② 碳具有可燃性,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燃烧不充分 ③ 氢气能使氧化铜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铜 ④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⑤ 硫酸氢铵受热易分解

[提问]根据什么把化学反应分成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投影]

四种反应基本类型

表 达 式

化 合 反 应 A+B=AB

分 解 反 应 AB=A+B

置 换 反 应 A+BC=AC+B

复 分 解 反 应 AB+CD=AD+BC

[讨论]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来分析

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否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

[提问]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分析,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用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分析中何者被氧化、何者被还原,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练习]

1、用“双线桥”表示上述反应。

2、用“双线桥”表示“氢气还原氧化铜”这一反应

[提问]请大家标出以上两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请问化合价变化与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概念有何关系?

[练习]试从得失氧和化合价的升降来分析下列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从化合价的角度能得出上述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从得失氧的角度无法判断。因此从化合价的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比得失氧的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范围更广。不仅可以分析有氧得失的氧化还原反应,还可以分析无氧得失的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上述反应中为什么元素的化合价会发生改变?

[讲解]从原子结构来分析。请大家写出氯和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电子带负电荷,因此钠原子失去电子带负电荷,元素化合价为正价;氯元素得到电子带负电荷,元素化合价为负价。所以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是由于它们的原子在反应中得到或失去电子的缘故。

对于这类反应,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叫学生来写),虽然没有电子的得失,但由于共用电子对发生了偏离,从而使氢显+1价,氯显-1,这类反应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请大家举出类似的电子发生偏离的氧化还原反应。

[讲解]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化合价的升降是由于电子的得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定义:有电子转移(包括得失和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得到电子的是还原反应。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是否使氧化还原反应,从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的得失来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并用“双线桥”表示。

[提问]从上面的练习中,我们可以得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存在怎样的关系?

[投影]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教学后记]

1、从电子得失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感觉比初中易理解;

2、但得失升降,常易混淆,还待于进一步训练。第五课时:物质的性质 [目的要求] 1、学会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回顾初中所学的氧气、水、氢气、碳、一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3、注意让学生自己找出物质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特性。[教学重点] 1、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回顾氧气、水、氢气、碳、一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3、找出物质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特性。[教学难点] 注意让学生自己找出物质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特性。[任务分析] 以上物质的性质,学生比较熟悉,本节课无非是让他们掌握归纳、类比的方法。[教学过程] [板书]

(四)物质的性质

[提问]我们可把物质的性质分成几类? [板书]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练习]判断下列性质式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①汽油具有挥发性

②碳具有还原性 ③碳酸氢铵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④氧气具有氧化性 ⑤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⑥氢氧化钠具有碱性

[提问]我们式怎样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

[提问]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物质的化学性质? [练习]阅读下列这段文字,请说明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金属钠很软,可以用刀切割。切开外皮后,可以看到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钠是热和电的良导体。钠的密度是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能浮在水面上。钠的熔点是97.81℃,沸点是882.9℃。

[提问]初中所学的物质有哪些?

[提问]具体地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填写下表

物 理 性 质

化学性质(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O2

CO2

H2

CO

CaCO3

注:1、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化学方程式,得出物质的性质。2、即要找出物质的特性,又要找出物质的共性。表:

物 理 性 质

化学性质(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O2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

助燃性

强氧化性

CO2

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

H2

通常情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很小,约是空气的1/14。

H2、C、CO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

具有多种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

CO

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CaCO3

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了解石钟乳的形成过程。

第六-七课时:实验基本操作

[目的要求]

1、让学生认识实验室的常用仪器,并知道其作用。

2、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3、回顾初中所学的气体的制备实验。

4、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为高中阶段的学习作准备。

篇2: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案

-----贾汪教研室梁青2010/9/26

在高一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听不懂化学课程必修一的内容,他们在学习中遇到了较大障碍和困难,有的甚至产生厌学心里,进而丧失了学习化学兴趣、热情和动力。经过调研发现:学生在初中阶段使用的是沪版教材,高中使用的是苏教版教材,有些知识点初中教材不呈现或没有表述到位,而实行初高中分离的学校教学使得初高中老师之间缺乏有效交流,因而给高中教学衔接带来了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建议老师们展开研究和讨论,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在教学实践中摸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研究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中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研究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衔接

我们要研究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及初、高中化学教材,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化学学习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

在知识衔接方面,由于新课标教材注重学生的启蒙教育,注重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所以,新课程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总量有所减少、难度有所降低。

1、原教育部教学大纲上有,但新课标删去的知识点有:

(1)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仅要求能识别);

(2)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3)根据溶解度概念的计算(指源于溶解度概念的复杂计算);

(4)氢气的化学性质(还原性)和实验室制法(放在知识拓展部分);

(5)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

(6)酸、碱的定义;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相互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从反应物判断)及应用;

(7)物质的溶解过程;

(8)元素的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9)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

(10)碱式碳酸铜的分解;

(11)氧化物和自燃的定义;

(1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

(13)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合物的介绍;

(14)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15)启普发生器的构造和原理等。

2、新课程标准中有但比原教学大纲降低了要求的知识点有:

(1)新课标要求“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原大纲要求“掌握”氧气(与碳、硫、磷、铁在氧气里燃烧)和二氧化碳(跟水、石灰水的反应)的化学性质;

(2)新课标要求“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而原大纲要求“掌握”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3)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在新课标中也降低了要求,只在“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两处教材有点文字体现,而原大纲要求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4)新课标要求“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而原大纲中要求“掌握”铁的化学性质(与氧气、与盐酸、硫酸,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5)新课标要求“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酸三条、碱两条)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而原大纲要求“掌握”盐酸、稀硫酸的性质,“常识性”介绍浓硫酸和硝酸,“了解”酸的通性(五条),“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了解”碱的通性(四条);

2(6)新课标要求“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原大纲对分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要求均为“理解”,并要求“掌握”它们的应用,对离子的要求是“了解”;

(7)关于元素,新课标要求“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而原大纲要求“记住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8)关于化合价,新课标要求“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原大纲要求“了解”化合价的含义,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9)关于化学式,新课标要求“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而原大纲要求“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并“掌握”其应用;

3、在高—年级教学时,需要对初中某些知识点进行完善和深化

老师们在教授以下内容时,应注意适时、适度地加以补充,用以填补学生知识上的空白点。

(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只从得、失氧的角度(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高一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的角度(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①初三只举例介绍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高一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结构形成。

(3)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氧化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4)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5)酸的5条、碱的4条、盐的4条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

4、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只要求了解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可在高中阶段的适当时候补充。

(2)“差量”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时可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特别是被新课标淡化的“双基”,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理解把握初中化学知识,对今后继续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虽然老师们都在尝试探究式的教学,但受应试的影响,较多的还是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尝试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高一化学教学工作,教师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1、熟悉教材、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教师要熟悉各版本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时高一新生的初中化学复习内容并制定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和中考试题要进行认真分析,对初中与高中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教学和新课教学中有的放矢。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4、学习能力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应始自高一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内容承载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里的学习机会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5、坚持备课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定内容,定主讲人。在备课时,根据新课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恰当的衔接补充。

6、根据各高中生源基础的差异来确定衔接方案。如建平中学:生源基础较差,很多学生没有达到高中学生的基本素养要求,初中化学很多内容都不知道的现状,可用两周左右的时间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部分进行复习,重点是化学用语、物质分类、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抓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中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能否学好化学的关键。

在课堂里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和技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外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予学生具体指导。

五、抓好情感态度的衔接

篇3:初高中化学衔接应对策略

一、初高中化学的差异

1. 教学目标的差异。

知识与技能方面:初中对“认知目标”的要求为“知道→认识→理解”, 而高中在“认知目标”要求上增加了高层次的“应用”, 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要求较低, 为“了解”、“认识”、“初步学会”等层次, 而高中要求较高且更加具体化, 如:“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等, 即对过程方法的体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中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生活环境科技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而高中更强调通过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 即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教学内容的差异。

初高中教材的不配套, 给高中的教学造成了不可避免的衔接问题。如扬州地区初中教材是沪教版, 而高中教材是苏教版。长期从事高中教育的教师往往不了解新生的学业水平, 导致高中的教学没有建立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本人分析现行的初、高中教材后, 就初、高中的教学视角的差异, 列举如下几点:

(1) 溶液。

沪教版初中教材中描述饱和溶液的概念是:“在一定温度下, 一定量的溶剂里, 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实际上这种概念到了高中就是不准确的, 它忽视了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溶解和结晶的动态平衡。

(2) 化学计算。

初中化学计算有三种类型, 为化学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简单计算。而高中化学计算则侧重于对学生技能和思维的培养, 发展定量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计算类型主要有:物质的量的计算、多步反应的计算、物质结构的计算、反应热量变化的计算等。

3. 思维方式的差异。

初中化学教材内容较少, 难度较低, 与日常生活非常贴近, 比较形象, 很容易让学生接受, 化学启蒙教学的基础记忆性内容较多, 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而高中化学教材内容较多, 知识系统性和逻辑性都很强, 对学生应用化学的要求较高,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记住基础的知识点, 还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二、初高中化学衔接应对策略

1.“问题导引, 先学后导”策略。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衔接过程中, 可以实行“问题引领, 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面向学生的问题, 以问题来引领学生的学习, 教师由“权威型”转变为“以生为本, 为学生服务型”。而学生可以根据问题查阅素材、交流讨论、实验探究, 学生由“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学习型”。这种模式提升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2.“实验探究, 合作学习”策略。

衔接教学要注意创建一种让学生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探究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使学习需要及时地向高层次转移。个人思考探索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 而“实验探究, 合作学习”的策略不仅衔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 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都受益匪浅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有利于各个学习阶段的衔接。

3.“归纳总结, 迁移应用”策略。

在衔接教学中, 要抓住衔接内容的特点, 及时地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所学知识, 并且将这些知识系统化、脉络化, 并对知识进行联系对比, 将学过的知识提升, 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深刻理解所学的化学原理。初中化学教师应该用一定的时间去研读高中教材, 高中化学教师也应该去研读初中教材。有条件的学校, 还应提倡化学教师初、高中教学“大循环”, 从而将初、高中化学的学习有效地衔接起来。

总之, 只有正确对待初、高中化学教学各个方面的差异, 认真研究, 积极探索, 才能顺利实现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才能使学生尽早、尽快地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从而实现初中化学的学习向高中化学的学习平稳过渡。

摘要:当前, 初中化学新课程已在全国多个实验区启动, 面对相对滞后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 应有效地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从初中课程标准与高中化学教学大纲的差异谈起, 结合具体教学实践, 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做了有益的探讨。

篇4:初高中化学衔接探讨

初高中衔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老师们相互之间谈了很多年,每年高一新生进入校园时老师也都会事先叮嘱他们要做好初高中衔接,现在不少校外补习班也会在初三毕业的暑假里开设衔接班,但是真的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吗?我们老师经常抱怨高一新生不能掌握高中的学习方法,不能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节奏,甚至在讲到某些章节或知识点的时候会发出这样的声音:“你们在初中到底学了些什么?”

笔者也被这个问题困惑了很长时间了,但是其实我们平时更多的是从老师的角度特别是像笔者这样从未教过初中的高中老师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对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其实我们了解的并不多。所以接手这一届高一新生的时候,笔者和高一备课组内的同仁决定上课之前先对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来初步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从而争取能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

一、采取措施设计问卷

1.设计调查问卷

首先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利用第一节课的上课时间当场完成,当场收上。问卷涵盖了初中化学的主要知识块,也涉及到一些化学学科的基本科学素养。

问卷如下:

高一化学入学调查问卷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1.化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2.分子是保持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种物质的分子____________相同。

原子是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与原子核外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是相等的,整个原子呈不带电的中性。相同或不同元素原子间按一定的比例组成通过_______________结合成分子。

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是什么?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

C.酒精和水等体积混合后,总体积不变

D.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容易干燥,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加快

5.请写出一种氧化物的分类方法,并各举一例。

6.(1)请写出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并各举一例。(2)你知道氧化还原反应吗?请写出一例。

7.请分别写出检验Cl-、SO、CO、H+的方法

8.请写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9.现有C、H、O、Na、Cu、S六种元素,从中选出相关元素组成下列类别物质的化学式:(每一类各写两例)

(1)单质_____________

(2)酸_____________

(3)碱_____________

(4)盐_____________

(5)氧化物_____________

(6)有机物_____________

10.稀释浓硫酸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11.下列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盐溶液才能反应实现的是()

A.CuO → CuCl2B.K2SO4→KCl

C.CaCO3→CaCl2 D.Mg(OH)2 →MgCl2

12.甲、乙、丙、丁分别是氢氧化钙溶液、硝酸钾溶液、碳酸钠溶液、盐酸中的一种。已知甲和丙可以反应,甲和丁也可以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一定是氢氧化钙溶液

B. 乙一定是硝酸钾溶液

C. 丙不可能是碳酸钠溶液

D. 丁只能是盐酸溶液

13.某次实验用5 mL浓盐酸,为量取5 mL浓盐酸,化学科代表建议同学们使用10 mL量筒,小明问:为什么不用100 mL的量筒呢?化学科代表说这是为了减小误差,并列举了充分的理由。你能说出若使用100 mL量筒造成误差较大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什么吗?

14.精盐(NaCl)和纯碱(Na2CO3)是两种常见物质。

(1)用化学方法区别这两种固体,可以选择下列哪一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

A. 白酒B. 米醋C. 纯净水D. 酱油

(2)王军同学不慎在精盐中混入了少量纯碱,他想重新得到精盐,设计了以下两个方案:

方案一:固体混合物溶液固体

方案二:固体混合物溶液固体

你认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说明另一方案不合理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2)中固体混合物有53 g,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生成4.4 g二氧化碳气体,则该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2.抽样调查

本年级共开设三个层次的班级,分别是省招班3个,实验班5个,普通班6个。由于学生较多,时间较紧,所以采取抽样的方式进行汇总分析,抽取省招班1个(42人),实验班2个(共84人),普通班2个(共85人),总计211人,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并提出相对措施(由于时间和人手的原因,问题汇总只能在整体层面处理,未能具体细化到个体。)。

二、汇总和分析

问题1: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在接受了一年的化学学习后对化学的印象和基本认识,以及他们对化学是一门科学的认识程度。

情况分析:

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印象不深,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其实用性未能得到充分展示。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现在初三的化学教学必须面对中考的压力有关。与原先高中阶段还有省级实验操作考查不同,初三的教学必须能够让学生在中考中考出好成绩,所以很多初三的化学老师简化甚至省略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不经常把化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联系起来,而是让学生反复做题、训练,使得学生忘记了或者没有意识到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实用性的学科。从平时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很欠缺,一些常见基本实验操作(如滴加液体、搅拌、天平的使用等)不过关。

问题2:本题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物质结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题目是从原子、分子角度出发的,第④小问若是从微观角度回答则超出初中要求。

情况分析:

从解答情况来看,学生对原子结构、核外电子的排布的掌握随初中学校不同而差异较大,不同学校的老师根据学生层次和中考目标的不同,讲授内容差别很大,有些学校或班级甚至已经传授了少量高中的知识。

问题3、问题4:这两题与问题2相似,还是了解学生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面的情况,解答情况如下:

问题3写“宏观”与“微观” 有168人,约占80%,另外讲不清楚的人数>10%。

问题4的正确率为86%,情况较好。

情况分析:

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不能完全到位,部分学生存在很模糊的情况,很少有学生能从元素的定义来入手进行阐述。

问题5:考查学生对物质分类、物质组成方面的知识。题目本身有一定的开放度,没有明确规定分类标准,除了想要了解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掌握情况以外,还想知道学生对化学物质是习惯于从性质去了解还是从组成元素去了解,或者是从其他方面去了解。

情况分析:

由于新课程的改革,初中对“酸、碱、盐”部分不讲,特别是定义部分有所弱化。从解答情况来看,学生多从组成角度进行分类,能从性质角度分类的较少,能写出2种或更多的分类方法的很少(当然与题目要求也有关系)。而且写错的人数比例过高,说明学生的基础薄弱。另外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未能写出具体实例,存在审题不仔细,答题不能按照题目要求回答等问题。

问题6:本题想要了解学生掌握反应类型和反应方程式的情况。化学方程式作为学好化学的基本功之一,初中学生是怎样进行学习的?书写方程式的能力具备了吗?同时对于氧化还原反应这块在高中属于难点的部分,有多少学生有所知晓?由于以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在阅读、书写、理解化学方程式方面的不足,因此专门准备了一个书写方程式的问题。

方程式的书写情况不理想,化学式写错、未配平、条件不写的情况很多。

情况分析:

应该说学生对方程式的掌握是很不能让人满意的。联系平时上课时对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方程式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常见的问题:

1.不是从化学物质的性质出发,把方程式理解为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是化学物质性质的具体体现,而是把方程式当做一个个字母、数字、数学符号,特别是在口头表述一个化学方程式的时候最为明显。

2.学生把方程式按照一个个字母、数字、数学符号的顺序背诵下来,不能理解方程式所表达的化学意义,所体现的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性质,因此不会运用方程式来解决问题,而且很容易遗忘。

3.正因为上述1、2两点的问题,学生经常写错化学式,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不会标,而且影响到以后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问题7:这是一个离子检验的实验方法和操作的问题。回答该题时需要学生能清晰的表达出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要求较高。回答情况总结如下:

大多数学生能写出检验用的试剂,超过60%的学生陈述不清,主要是Cl-、SO42-的检验中缺少稀硝酸,部分学生语句次序混乱。

情况分析:

1.初中死记硬背的学生比例不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硝酸是一个典型例子。

2.文字题表达能力较弱,不能有序组织语句。

问题8、问题9:金属活动顺序表和常见物质化学式的书写是初中学生反复练习的内容,

从解答情况来看结果也较好。

问题8 超过95%的学生回答正确,约有10%不到的学生元素符号、元素名称混用。

问题9大部分学生回答基本正确,少部分学生审题不仔细,约有10%的学生未举两例。

问题10:以稀释浓硫酸为例考查学生是否较好掌握基本实验操作。

192人(91%)的学生能正确书写,9%的学生写错(其中“水入酸”约占 5% ;缺“沿器壁” 约占2.5%)

情况分析:

总体上,基本实验操作的常考部分初中老师训练到位,学生也能在纸上较好掌握。

初中已讲的基本操作:固体、液体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分有毒、无毒);浓硫酸的稀释;过滤、蒸发操作;制O2 、H2、CO2。

问题11、问题12:这两个选择题是酸碱盐等物质性质、化学方程式的具体应用,题目类型特别是12题是初中不常见的,对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情况分析:

如果仅从初中的要求来看,这两题的结果还是可以令人接受的。但从高中的要求来看,这样的正确率显然是偏低了(特别是12题这种典型的高中题)。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不熟悉,化学意义不理解。对化学方程式的积累很贫乏,解题视野不开阔,“八圈图”(酸碱盐的相互转化)中能够熟练书写的方程式写只局限于有限的几个反应。

问题13:本题是实验误差分析题,侧重于实验原理的掌握与解析,有相当的难度。学生的解答情况如下:

有181人(超过85%) 提到量筒的量程分度精度,但只有41人(不到20%)提到残留液的问题。

情况分析:

如前面题7、题10分析,学生在实验原理方面的训练还是不够,道理不能解释或解释不清。很多实验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背下来,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做。

问题14:本题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实验考查,又有计算,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学生的回答情况如下:

小题(1)正确率 85%

小题(2)正确率 76% (主要是对Na2SO4的忽视)

小题(3)正确率73%

情况分析:

小题(1)解答情况基本正常,小题(2)要考虑实验步骤,还要能熟练运用方程式,难度较大,部分学生运用方程式只看部分,思路、视线局限性大。

小题(3)计算难度不大,但结合平时教学中计算方面的问题,可以看到:

学生的简单计算、用质量计算尚可。存在问题:

1.计算格式不规范,部分学生喜欢跳步骤;

2.计算过程中不能带单位运算;

3.计算能力较弱,计算错误频繁出现;

4.分步计算解题困难。

三、采取的措施

(1)继续保持化学学科“有趣”的特点,上课时多穿插一些知识介绍、化学史话、实用技巧或方法。

(2)加强实验操作,强化动手意识,多进实验室,如果进实验室没有条件,就把实验多带进课堂,让学生演示实验。

(3)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化学在生活中“活起来”。

(4)根据各班学生情况,在进行第一单元的原子结构教学时需按照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5)强化概念的解析、运用,可用判断、辨析、选择等习题强化,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复习运用。

(6)针对学生文字题表达能力较弱的问题,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长期的引导和训练。

(7)继续引导学生掌握好基本实验操作,从实际操作中强化印象,从实验原理上阐述原因,使得学生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为以后更复杂的实验问题打好基础。

(8)规范计算格式,完善计算过程,养成带单位运算的好习惯。特别是在高一必修1中物质的量和元素化合物阶段要完成这个目标。

篇5:初高中化学衔接的心得体会

初高中化学衔接的心得体会

初高中化学衔接的心得体会 潘老师 初中学生学习的是新教材,很多知识只是了解或者是常识性介绍,所学知识不系统。进入高一,目前所学的仍是老教材,且高中对所学知识的要求提高了。再加上所用资料及试卷难度较高,给高一学生学习化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以充分作好高初中化学的衔接极为重要。 高、初中衔接要做好下面几点:一是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二是教学方法的衔接;三是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本文谈谈自己在高、初中教学衔接方面的做法及想法。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1.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同素异形体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 (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2.高―年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1)氧化一一还原反应 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A、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B、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年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于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 由上可知高一年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知学生的可接受性。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年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4.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高一年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a反应原理;b反应装置;c收集方法d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高、初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 以上有关高一年与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应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特别是要寓学习方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中,能力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总之,要解决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教师要做到“知己知彼”,逐步完成自己确立的过渡复习目标。学生扎实掌握了“双基”知识,适应了教师、教材、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诸多方面,一定会消除步入高中后的不适应感,爱上化学这门学科,顺利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过渡性复习,为学好高中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6:谈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摘 要】本文从初高中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学生个体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教学方法的衔接,每位老师都应该深入教学研究,认真做好初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衔接,提高初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一直是初中升入高中后高一学习阶段重要的一环。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重要性更加突出。结合初高中的教学经验和一线化学教师的反馈,高中化学难教,感觉学生不会听课,不会学习,化学用语书写很不规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初中基础没打好……学生也觉得高中化学难学,学习化学的信心受到打击。那么,高中老师如何处理好初高中知识的断层和衔接,如何做好化学有效教学的衔接呢?

一、教师要通览初高中教材和标准,做好内容上的衔接

初中化学教材知识面比较宽广,贴近生活实际,强调定性分析,知识层面只要求学生知其然,记住现象或结论,知识的深度不够,系统性比较差,不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而高中新教材的化学知识趋向于系统性,理论性的教学,强调定性和定量分析,知识体系既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知识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高中化学重点内容过于集中在必修1,如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既多又重要难学,等于给刚进入新高一学生一个大大的门槛。

因此,高一年级时老师需要研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高中教学大纲,初高中化学教材,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化学学习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高一年级时需对初中阶段加深完善的知识点主要以下几个方面:(1)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只从得、失氧简单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从本质上来介绍氧-还反应。(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高一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氧化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4)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5)酸的5条、碱的4条、盐的4条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

二、教师要读懂学生个体,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初中阶段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欠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学习知识的习惯;而且刚上高一的学生总认为在初中时学习较轻松感觉不到什么困难更有一部分学生甚至仅在初三后阶段稍作努力即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顺利地考入了高中。因此他们把这种学习方法也带入到了高中的学习中,结果导致成绩下滑长期下去最终会丧失学习的自信心。

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这就要求学生应该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课前预习,做好笔记,课后自觉复习,独立完成作业,通过做题总结梳理加深理解知识点,必须让新高一的学生知道,初中和高中的差异很大,应在新的学习过程中,在听和练的有效结合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新的学习方法。

三、教师要注重教学效益,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关键。初中化学教学以实验的直观教学为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多,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少。为了能顺利开展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工作,高中教师应在通览教材,把握课标的同时深入研究初中阶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变机械记忆为主为理解为主,记忆为辅,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其二,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和初中化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循序渐进,合理衔接。穿插复习旧知识时,应视新知识的灵活性处理。总之,不要让学生感到知识的跳跃和割裂,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以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用新知识来补充旧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其三,初中化学对计算要求比较简单,只要求质量,质量分数,微粒个数比值等最基本的计算方法,而高中化学练习中则出现有关差量法、过量法、多步反应一次计算法、混和物计算等计算技巧,此时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专题讲授,在掌握化学知识基础上,运用教学手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分析、计算能力。

四、初高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切勿各自为战

(1)初中教师的教学往往受限于中考A率

由于初中课程标准要求低和学习时间短,又处在初三毕业的关键时刻,教师往往对中考不作要求的一些化学思维、分析方法以及选学内容就很少讲解,甚至不讲,导致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再加之初中化学课时多,内容少,因此教师可以对所教内容反复训练,学生的学习可以在课堂上基本完成,考试效果也比较好,而对学生理解、思考、运用的程度自然就缺少了相应的研究。

(2)高中教师的教学往往过度延伸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教师只从高一到高三循环教学,不教初三,对初三教材内容的改变并不太了解,也未必去认真研究初三教材,往往没有处理好初、高中知识衔接,就把教材过度延伸、深化,将化学知识点讲得面面俱到,使得课堂上学生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高中教学内容多,时间紧,没有过多时间在课堂上对重难点知识反复训练,因此学生的学习除了要注重预习和课堂40分钟的效率外,还必须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记忆、整理和做练习,使不少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由此可见,初高中化学的衔接不但是知识的衔接,更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衔接,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其内在联系,要寓学习方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中,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需要,使之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文继兰.《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0

[2]王延芳.《浅谈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延边教育学院高中教育.2010

[3]朱含冰《新课改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考试周刊》.2009年第35期

上一篇:病历书写规范培训下一篇:养身会所宣传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