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衔接课

2024-04-20

初高中地理衔接课(精选8篇)

篇1:初高中地理衔接课

初高中衔接总结

高一级

地理组

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在地理教学方面,有联系同时又有区别,是两个独立的且联系的个体。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差异上,都是不同的;同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要求、对学生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初中到高中的跨度都很大。因此,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效衔接成为高中地理教学中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初高中衔接实践,现将地理衔接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法

目前受中考的影响,地理教学在初中并不受重视,从学校到老师,再到学生,把地理当作一门“副”课来看待,上课随便讲讲,学生随便听听,而且相对来说,初中地理相对简单,教师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在整个教学中,背诵、记忆的较多,而地理思维、空间思维、逻辑推理训练的较少,这恰恰是高中地理学习要有的能力。因此,我在为期一个月的初高中衔接中,逐渐在渗透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训练,也使其具备自学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性和合作性学习习惯。

在初高中衔接中,地理教师了解了高中《课程标准》,也熟悉了初中《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情,有了学科体系整体上的把握,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了心中有数。对于普通班的教学,更多注重知识点的掌握,将初中遗忘甚至没学懂的知识补回来,同时也对其学习态度进行转变,认识到地理学科在高中的重要性;对于特招班的学生,除知识的补充更新、态度的转变,则更重要的是对其思维的训练,使其养成一种地理科学思维。

二、学习方法

初中地理只在七、八年级开设,中考不参加考试,因此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不受重视,同时由于七、八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初中知识更多注重记忆、背诵,不注重理解、分析、归纳和推理,因此在七、八年级的教学中也遵循这点,因此,给学生一种误导,地理就是背诵记忆的学科,这样一来进入高中,这种学习方法显然不适应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尤其是高一,必修1前两章内容相对来说在高中是较难的章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这两章节内容,涉及学生空间想象、逻辑推理、物理等众多学科和思维能力的运用,学生立即感受到学习的困难,产生畏难情绪,产生厌学态度,因此,教学难度较大,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

在初高中衔接阶段,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进行逐步渗透,使其认识到死记硬背在高中地理学习中不是一个好方法,相反注重理解、推理、分析、总结、空间想象等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学习高中地理必备的条件之一。

三、学习效果

经过一个月的初高中衔接教学实践,在月末进行了初高中衔接测试,检查一个月来的教、学效果。经过测试,特招班平均分在77分,普通班平均分57分,教学效果较好,普通班学生成绩有所提高。但仍旧存在较多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为转变、学生基础较差提高成绩还有困难、教学方法还有待改进等。

总而言之,在这一个月的初高中衔接中,学生学习方法有所改变,学习效果较好,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但要讲授高中地理知识,还要渗透初中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树立正学学习态度,初高中衔接不是一个阶段就可以完成的,是一个较长周期才能有明显效果的。

篇2:初高中地理衔接课

我工作的单位在重庆市主城的一所学校,这里的学生中考几乎都不考地理。初中学习两年的地理,在初二下学期完成会考,初三根本不学地理。这就导致了学生不重视地理基础知识,存在许多基础知识空白区。实际上地理是一门服务于生活的有运用价值的学科,对提高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好地理很有必要性。

进入高中,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是很薄弱的,所以教师需要抓住“基础知识”衔接点,消除学生基础知识的沙漠区。例如,进入高一,学生首先学习的就是自然地理中比较难的行星地球知识。特别是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初中学习的经纬网基础知识完全忘记,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作为教师来说,只有一种方法帮助学生——复习。

我在课时量很紧张的背景下,挤出了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复习经纬网这部分基础知识,把经(线)度、纬(线)度、方向的判读等基础知识复习了一遍,做好相应的铺垫工作。在第二节课进入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特点的讲解时,学生对东西南北方向能准确把握,对新的知识点能够很快的接受,进而使得课堂能够有效的生成,减小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

二、抓住“学习方法”衔接点,建立高中学习的踏实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方法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脑子中还存留着初中那套,适用于初中学习的高效方法。即:老师上课——反复讲;同一类型的题——反复练;书本知识——反复背。在这样的“三反”运动下,大多初中生都能取得一个较好的成绩。而进入高中后,这样的“三反”学习方法是行不通的。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的学习在知识量、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等多方面都具有不同。为做好初高中地理衔接教育,学生抓好“学习方法”衔接点,建立高中学习的踏实区,尤其关键。

首先,重效率才能事半功倍。学生必须抓好地理课堂的40分钟,高质量的地理课堂效率是学好高中地理的最佳捷径。课堂上学生需要合理的做好笔记,认真听老师分析问题,并积极的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学习。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注意观察生活中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培养自己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

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听懂地理课后,还必须加以适当的练习。在练习试题的选择、试题的数量、试题的效度等方面需要老师严格把关,杜绝学生题海战术。

三、抓住“学习态度”衔接点,建立高中学习的务实区

播种一个态度,收获一种心情;播种一个心情,收获一种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在初中阶段,很多学生都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进而顺利的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书。进入高中后,老师一般不会强硬的督促学生做什么,而更多的是靠学生自觉。例如:我在收地理作业时,一般要求学生自己对了答案改错后,再上交。而部分同学态度不端正,拿着答案就抄,结果在考试中出现类似的题目时,学生就不会做了。当然这样的结果就是成绩不好,影响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建立高中学习的务实区。不需要抓住每一分钟学习,而需要抓住学习的每一分钟,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按要求学习,这样才能平稳的从初中过渡到高中,进而轻松学习,学有所获。

篇3: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探讨

关键词:高初中地理教学衔接,设计绪论课,内容衔接,学习方法,学以致用

目前, 南宁市初中阶段地理科没有列入中考科目, 老师、学生普遍有偏科思想, 感觉地理可学可不学, 抱无所谓的态度。进入高中后, 高中地理也和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 既要会考, 又要高考, 难度跨度很大。初、高中教学脱节现象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可是高中知识与初中地理知识联系又十分密切, 所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注意抓好高初中教学的衔接, 让学生能顺利学习高中地理知识, 是提高高中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下面谈谈本人在这方面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精心设计绪论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学的第一节地理课, 老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内容、方法和难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入高一, 学生已经一年不接触地理知识了, 一开始马上给他们学习地理知识, 比较生硬。我给高一学生上的第一节地理课, 没有一开始就马上给学生上正课, 而是和学生随意聊社会生活中的地理, 身边的地理, 我把它叫做 “忽悠地理课”。 如我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他甚至像神一样能预知未来, 为什么他能这样呢?因为他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间知古今呀!让学生明确, 一个有学问的人, 有先见之明的人, 必须是懂得地理知识的人。我又问学生:什么是地理?地理是研究什么的?我让学生讨论、发言, 谈自己的了解。有的说地理是研究地球的知识的;有的说研究哪里有煤, 哪里有铁矿的;有的说研究城市、工业、农业的。 这些, 我给予了肯定。 又问大家, “地”是什么意思, “理”又是什么意思?学生这时都明白了, 地理就是研究地球的一门科学。我又给学生提出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比如:为什么北方种小麦, 而南方种水稻;北京上海广州为什么能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南宁的城市区位优势是什么, 有什么发展潜力;本地 (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 地形、河流、资源、农业、工业、交通的基本情况, 其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我还告诉学生本地的历史, 上世纪50年代, 五塘镇曾经是当时邕宁县的县城 (有遗留建筑为证) , 可是两年后县城很快就搬迁到浦庙, 这是为什么呢?这些都是我们地理研究的内容, 可以说地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生活处处是地理。学生完全被这一个个的“为什么”激起来兴趣, 我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把他们的胃口调起来。我告诉学生, 这些现象, 都是可以从地理角度说出原因。我给学生强调, 地理是一门科学, 地理科的学习一定要把重点落在“理”上, 一定要注意分析每个地理现象的原因。我又给他们鼓劲, 只要课堂上认真听课, 跟着老师的思路, 积极思考, 学好高一地理, 那是小菜一碟。这样的课, 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意义和学习的内容、方法,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中地理主要研究的是表象, 高中地理主要研究的是本质, 内容上是一个质的飞跃, 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很多高一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 一些概念混淆不清, 我对学生做过调查, 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赤道、东半球、西半球, 回归线、极圈, 经线、纬线, 更不用说昼弧夜弧昼半球夜半球, 这些是重要内容, 在高一地理学习中必须彻底解决, 否则讲述地球的运动、四季的形成、气候的形成、分布特点等知识都无从下手。这些知识, 学生在初中时不理解, 不记得, 往往是由于死记硬背造成的。因此我常在课堂上见缝插针似的给学生补上, 给学生观察地球仪, 用多媒体演示, 学生自己绘图, 个别脑子还不开窍, 想不明白, 就让他自己买来乒乓球当做地球来“解剖”体会。由于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只要知识点讲述到位, 学生就能很快理解和掌握。

又如区域地理图, 学生也是普遍掌握不好, 一方面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空间概念, 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 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 也不能很好地理解, 不能灵活地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我在班级里放有地球仪, 教室后面贴上中国政区图和世界政区图, 学生下课时就可以去看看地图, 琢磨琢磨。平时上课, 给学生提供一些图文、时事资料, 让学生在了解这些地理事物、地理事件的同时, 了解该事物事件产生和发生的空间位置、和其他地理事物的联系。这样进行知识衔接时, 把重点放在图上, 用图来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图来分析和推理问题, 提高了学生的用图能力。

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 对容易忽视和薄弱问题应及时弥补。例如, 学生对于初中区域地理掌握不好, 高中接触到的时候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学习中注意弥补。例如学习“京九铁路建设的原因和条件”, 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主要铁路的分布 (“五纵三横”) , 复习初中阶段的知识, 然后从自然、经济、技术等方面去进行分析, 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掌握。再让学生分析南广高铁 (南宁———广州) 建设的原因和条件, 举一反三, 既温习了初中的知识, 又学会了新知识, 由易而难, 循序渐进, 知识容易掌握而又牢固。

三、图文结合学习地理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 思维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这时候学习地理, 再不能像在初中那样靠死记硬背, 如果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要学好地理那是不可能的。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 必须重视地图, 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 与文字配合, 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 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 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 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 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 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 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 学生容易理解, 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就能灵活运用, 顺利解答。又如,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 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 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 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 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 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 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 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 (还可以填图、绘图) , “图不离手” (每次看几分钟也行) , 把地图印在脑子里, 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 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 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 “大气分层”, “山河分布”, “洋流流向”, “国家位置”, “铁路干线”, “工业中心”……于是, 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 从容作答。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 看图太费时间, 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 经久难忘, 便于运用, 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 枯燥无味, 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 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 效果却很明显。所以课堂上我非常重视强调学生学习地理, 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 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 只要胸有成“图”, 定能事半功倍。

四、注重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 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们对身边的环境是最熟悉的, 地理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 老师应让学生从身边的事、身边的现象去了解地理, 掌握地理知识。

初中教材文字活泼, 有较多插图, 内容贴近生活, 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教材内容的表达也易于理解;现在使用的高中教材, 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 书中有些内容是较枯燥乏味的, 而现实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 如果在教学中能注重把丰富多彩的生活融入枯燥乏味的教材中, 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学有所值, 学生的地理知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丰富和提高。

例如, 在《陆地水与水循环》的教学中, 我是这样设计的:

1.学校现在供应给大家使用的水来自哪里?你们家中使用的水又来自哪里?它们属于哪种水体?

2.本地附近开发的嘉和城温泉、九曲湾温泉度假村是靠什么资源发展起来的?

3.熟语说“井水不犯河水”, 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还”, 你能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明这些是错误的吗?

对于这样的问题, 学生很感兴趣。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 第一个问题学生能较快地得到答案:学校使用的自来水来自水库, 属于地表水;大多数同学家中使用的是自挖的井水, 属于潜水 (浅层地下水) 。第二个问题老师稍加说明, 学生也能很快地了解:嘉和城温泉、九曲湾温泉度假村是靠开发深层地下水 (承压水) 而发展起来的。学完本节内容之后, 第三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潜水 (井水) 和河流水存在互补关系;通过海陆间循环, 黄河水是可以复还的。三个问题, 把本节的三个知识点水体的类型、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水循环有机地贯穿起来, 使书本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 有了这些生活例子作铺垫, 教师再进行一些必要的点拨, 本节知识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这样, 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问题式教学, 较易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学地理就不会感到只是纯理论上的, 枯燥和难以理解的。

篇4: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

一、章节的删减,形成知识上的漏洞引起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将人文地理内容安排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中,这6册教材整体上是以历史内容为主,七年级上册以极小的篇幅介紹了中国的行政区划、山川河流和地形地势,原来需要两年才能学完的区域地理被压缩在《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教材中,地理内容被大大删减。

1﹒许多章节被删减。如原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一册和第二册的《世界地理》是以大洲地理为单元,重点介绍了美国、德国、印度、巴西等17国家,而《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则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为线索,淡化了大洲的概念,代表性国家也缩减为8个。

2﹒教材内容侧重点转移。《历史与社会》对各个国家的分述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删除了诸如地理位置、宗教语言、自然资源等重要的地理要素。以《美国》为例,原人教版地理以国土组成、自然条件、资源消耗、民族种族、农业、工业和主要城市几个方面及10幅相关插图给学生展现了一个较完整的美国;而《历史与社会》中的插图为生活实际图片,重点围绕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进行阐述,缺乏各种地理分布图,没有从地理知识的角度研究影响美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3﹒对教材内容的大量删减,削弱了学生地理知识的储备,形成知识上的“断层”。如高中地理必修第3册第二章案例研究《密歇根州的复苏》,学生不了解美国五大湖区的资源分布、交通条件和农业基础,对“20世纪前半叶,汽车工业在美国底特律地区兴旺发达,使密歇根州成为美国经济中起支柱作用的产业中心”的成因就会有困惑;如果不知道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曾经的繁荣,那么对密歇根州艰苦的产业转型完成复兴历程的了解就不够深刻。当高中地理涉及到美国时,教师就不得不再花费至少3课时补充相关知识。

二、内容的删减,形成能力上的漏洞引起的衔接问题

初中新教材强调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但在通过地图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方面显得苍白。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缺乏对学生阅读各种地图能力的培养。地图作为地理第二语言,是学好地理课程的有利的工具,大量地理内容是以图表材料作为信息载体的,其他能力的获得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如在三类地形图中,分层设色地形图应用最广泛,能直观的区别出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这四种地形。《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壮美河山》——海陆大势,没有专门指导学生学习使用分层设色地形图。《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7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也只学习等高线地形图。而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经常要用到分层设色地形图,许多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现象与当地的地形有关,通过地形图获取信息、分析地理事物的特征,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准备知识在初中教材中的缺失,影响了高中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事实上新教材中地理内容的减少已经影响到学生地理想象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创新能力和地理实践操作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正是新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

三、各学科、各学段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互不协调引起的衔接问题

课改以前,小学、初中和高中都统一使用人教版教材,各学段、各学科之间统筹兼顾,相互协调。例如高一地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纬度和经度”的教学进度与高一数学“球面两点间的球面距离的计算”进度相协调,地理教学为数学教学作好知识准备,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从数学角度认识地球形状、经纬线和经纬度,两个学科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虽然每个版本的教材编写注意知识体系,但由于各学科、各学段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出现了如上所述的漏洞,同时也造成诸多雷同。如上教版《历史与社会》和浙教版《科学》都安排了详细的“地图三要素”这一知识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与浙教版《科学》7的“太阳与月球”中的教材内容同等水平重复。知识点的重复出现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毋庸置疑,我国新的课改顺应了社会需求和时代的需要,赋予了地理教学新的生命力,教材取材新颖,较好地反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但解决好日渐突出的初高中衔接问题,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篇5: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这说明初、高中地理教学应是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的。然而,事实却是初、高中地理教学不衔接,信息传递和反馈渠道不通畅,许多学生无法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和终身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低起点,小步子”,减缓坡度,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的感受。

下面,就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我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高中地理则分为两大块: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的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这正是高中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例如,初中地理讲地球表面大气运动的规律时,教师通过“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并记住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所处的纬度位置及范围,而高一学生则还要在教师引导启发下运用热力环流形成的特点,深入探讨这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所以在高中地理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延伸地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特殊地理现象到一般地理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各种方法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

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而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 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个人认为,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

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2.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为很多高中学校都采用了分层教学,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在教学中对于高中部分的教学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在与初中地理的衔接问题上更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3.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解决问题的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地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过渡到高中知识层“面”进而形成知识“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高中地理“大气环境保护”,全球最为关注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的臭氧层的破坏,通过学习学生知道臭氧层的破坏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物质,即人们使用制冷设备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而世界唯一没有常居人口的大洲——南极洲出现了最为严重的臭氧空洞。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臭氧空洞会出现在没有人居住的南极洲,而且最为严重呢?百思不得其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教师告诉学生世界有三大臭氧层空洞区,让学生回去查找资料,找出另外两

大臭氧空洞区,看看这些地方有些什么共同点,为什么臭氧空洞偏爱这些地方等。这样通过合作研究,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合作中相互补短,使地理学科学习充满了乐趣和生机。

篇6:初高中地理衔接课

定远二中

马传军

【内容摘要】 当前,初中地理新课程已在全国多个试验区启动,面对相对滞后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如何有效地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既促进学生发展又提高教师自身水平。就此方面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

新课程

初高中

教学衔接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更高一级的学习阶段。就知识结构、知识容量来说,无论在深度、难度还是广度,都是一个较大的跨越,存在一个较陡的阶梯,随着教学的深入,初高中的教学衔接不上的现象逐渐暴露出来,学生在学习上也出现初高中脱节,普遍对地理兴趣不高的现象。这是我们每个高中地理教师都必须关注并作出应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下面就这几个方面我来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上存在的衔接问题 1,实行新课改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随着初中课改的深入实施而形成的初高中教育教学观念的差异,影响着学生对高中新知识的接受。初中进入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师生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的学,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的具体实施上也有了明显的改进。与初中课改相比,高中课程改革刚刚起步,高中教学方式相对滞后,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陈旧单一的教法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学生由初中很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走进高中相对死板低沉的教学环境便产生了很大的不适应。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大大的降低,甚至出现厌学的情绪。[1] 2,教学方法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新课改中的初中地理教材在设计上重视学生的活动、参与、思考、互动;高中地理教材的设计则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按现行的教育模式,绝大部分高中教师都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或很少参加初中的备课、听课和评课,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这使得高中的地理教师对初中地理的熟悉度不够,这样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教学较大知识容量和能力要求的压力下,加上对教师的教法不适应,从而在高中起始形成了部分学生的掉队和分化现象。3,中高考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中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前者为了完成初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考试形式是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二考合一,即达标考试,只要达到B级,就可以获得中考资格。因此,初中地理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和质上都大打折扣。而高考则是国家级的选拔性考试,在文综的考试形式下,随着命题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对学科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比以前高很多[2]。因此,很多初中教师便给学生圈范围,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获取高分。许多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根本不理解知识内容,到考前突击由老师划定的内容也能达标过关,所以这些学生到了高中,遇到考试及平时教学复习时,往往不得要领,无法适应,导致学习的滑坡,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教学只在初一和初二安排课程,由于会考安排在初二完成,初三一年都未接触地理学科,接受高中教学时,知识遗忘程度非常严重。地理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尤其是农村中学毕业的学生,学生学习基础的参差不齐,也给高中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此外,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的差异,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地理学习之处,所以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起始阶段,注重解决教学中的衔接问题。

二:掌握初高中地理学习中衔接和过度的特点,缩小台阶,减小跨度

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从思维方法上,要求学生从形象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初中地理侧重地理事物本身或是地理现象的特征,而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抽象的宇宙空间,地球运动,大气运动进行学习,就是在新生面前竖起的第一个栏杆,跨不过它,高中地理将很难过关。其次,从能力要求上,高中地理教学中所适应的能力是:理解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概括能力。在初中很多的地理现象和事物都是由课本的文字直接得出的,学生只要求能了解和记忆;进入高中,在结合文字的同时,还要求学生通过图表得出相关信息及把相关信息转化成图表。学生要善于在图文之间相互转换。这对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说,无疑是第二大台阶[3]。

除此之外,我们要求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变更和适应。初中学生学习地理,更多地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对知识习惯死记硬背。进入高中,则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记忆,更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要能够自己从图文中概括,归纳和综合,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台阶客观存在,而且跨度不小,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地理教师人造探索解决台阶问题,顺利完成初高中跨度。三: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1,培养地理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从很多奇妙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介绍地球是颗特殊的行星时,可以引入学生最关心的话题:是否真的存在外星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从他们日常生活或比较熟悉的现象中举例,列举出要有生命存在应该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从概括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的原因。

2,加强教材阅读和解题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主要抓两条:一时强调理解,通过各种途径检查学生阅读教材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凡是理解的,甚至有创见的,会灵活运用的就大力给予表扬。对死记硬背的学生及时指出他们学习方法的错误,努力纠正。二十预习:课前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对照事先不知的思考讨论题进行预习准备,这种预习可安排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巡回辅导指点,具体帮助不大会预习的学生如何正确阅读教材,怎样抓住重点等,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3,适时,适当复习初中知识

由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从已知到未知,将新知纳入旧知的结果而逐步演化提高的过程。所以,通过适时,适当的复习有关初中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可以为学生接受新知识铺设一个台阶,从而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例如:在讲授热力环流的知识时,先复习初中学习过的关于热胀冷缩的知识,对于理解冷高压热低压就更容易理解。

4,加强教材阅读和解题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主要抓两条:一时强调理解,通过各种途径检查学生阅读教材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凡是理解的,甚至有创见的,会灵活运用的就大力给予表扬。对死记硬背的学生及时指出他们学习方法的错误,努力纠正。二十预习:课前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对照事先不知的思考讨论题进行预习准备,这种预习可安排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巡回辅导指点,具体帮助不大会预习的学生如何正确阅读教材,怎样抓住重点等,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5,加强直观教学

高中地理刚开始就涉及到遥不可及的宇宙和地球的大气,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主要来源于构建侧视图和俯视图,以及这两种图形之间的转换。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非常抽象,难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并结合身边的实例,多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具,使学生能够通过平面的图形立体的教具,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此外,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要认真,仔细,批改作业时,一看学生是否会做,二看学生是否认真做,作图是否准确。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体更正,个别存在的问题个别更正,不合适的作业一定要重做。通过严格规范的批改作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图,画图习惯和严密的思维过程,逐步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温故知新的问题,更是我们如何深入传统教育理论中合理的内核与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建构理论在高中教学的实践问题。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遵循初高中教学规律和特点,不断探索,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使得初高中地理教学能够顺利的完成衔接问题,更好的教好地理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篇7:初高中地理衔接课

钟润良

(江海区礼乐中学广东江门529000)【摘要】随着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进一步落实新课标,切实提高教学质1,关健之一就是街接好初、高中的化学教学,使学生迅速适应高中的学习、进入高中的学习状态。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该文从初高中化学知识点、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实验教学等方面论述如何进行初、高中的化学教学的街接。

【关键词】初中;高中;化学教学;街接随着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进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第三章第一节化合反一步落实新课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应中出现了氧化反应、氧化剂的概念,第二次个高中化学教师要直接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是第六章第二节炼铁的基本原理中出现了还原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就是衔接好初、反应、还原剂的概念,都只是从得、失氧的角高中的化学教学,使学生迅速适应高中的学度去认识,并且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割裂开习、进入高中的学习状态。笔者就如何衔接好来,分成两个不完整的概念,这是由学生的认初、高中的化学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知能力和学习程度所限定的。而高中化学教学谈体会。则要使其概念完整,要求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

一、初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实质,如何进行衔接呢?教师可安排预先复习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较,整体来说学初中己经学习过的这方面知识,并以co还原习目的是一致的,研究的对象都是物质的组CuO的反应为例,在堂上提出问题:氧化反应和成、结构与性质及化学反应与化学反应的现象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学生思考交流和规律,高中化学实际上就是初中化学的继后得出结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存在于同一续,是初中化学的深化,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个反应中,是同时进行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较大的差异。高中化学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增化还原反应。教师再提出问题:是否只有得氧大了知识的密度,增加了讨论类问题,在研究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回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上要求较高,帮助学生初中化学中化合价的含义(在离子化合物中正比较全面地了解化学科学,更好地认识物质世价表示该原子失去了电子,负价表示该原子得界。因此,教师要重视高中化学和初中化学课到了电子),并以Na与C12及H2与C12反应为程上的异同,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例,让学生分析三个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变化解决衔接的问题。如高一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的情况,得出结论: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是氧化还原反应,而这一知识点在初中教材中价发生了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收稿日期:2007一04一16作者简介:钟润良(1%6一),男,广东恩平人,从事化学教学工作。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

第4卷钟润良:浅谈新课标下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实质分析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就可以看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发生了电子转移,并从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角度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使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面。学生由于从已有的化学知识中得到启发,就能比较正确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并认识到知识的学习不能只看形式,应抓住本质。又如初中教材和高中必修模块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培养,在初中教材中有多处出现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因此在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的教学时,可在课前布置学生复习初中有关空气污染的内容,并分类制成卡片或PowerPoint课件,并在课堂上宣读或播放,作为新课的引入,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初高中知识顺利过渡,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消化。

二、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衔接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综合考虑了三个课程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从编写的形式上看,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有关于化学史、化学成就方面的照片,有示意图、表格、模型图等,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高中化学课时安排比初中少,难度、深度却加大,信息量增多,这就面临着在短期内要容纳更多的高难化学知识,但可用于课上复习消化的时间又比较少的难题。因此教师要重视这种学习节奏上的变化,引导学生由慢到快地适应。在教学方法上要多运用与初中直观的教学相近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展示、探究性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或简单的PowerPoint课件等),例如在苯的结构的探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苯的分子式C6H6与己烷的分子式C6H14和己烯的分子式C6H12作比较,作出猜想:苯比己烯更不饱和,分子中应该存在不饱和键(双键或叁键),苯分子可能的结构有:CHZ=C二cH一CH=C=CHZ、CH三C一CH=CH一CH=CHZ„„;再引导学生根据含有不饱和键的乙烯能使澳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质,设计两个实验:(1)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少量澳的四氯化碳溶液,振荡;(2)向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液,振荡;并进行实验。最后根据苯不能使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验现象,得出苯不能跟澳的四氯化碳溶液和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苯分子中不存在不饱键的结论。整个过程很直观,而且教师参与中,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构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上变得大胆、主动、活跃又富有激情,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一次充满乐趣的成功的科学体验。此外还要顾学生初中常用的一些传统学习方法,尽可多留点时间给学生复习和练习,消化新的化知识,也可以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问,教师耐心解答,保护和调动学生学习化 的积极性,逐渐由慢节奏迈向快节奏,把握整体学习课程的计划进度。对于学生能自己 会的就让他们自学或通过互相学习,教师再中做适当的引导、启发。初中化学的思维方式是直观思维为主,辑思维性不明显,但高中化学以抽象思维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如何做好学生思维式的衔接和转变呢?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己有经验和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思方式,这一点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如高一必1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结构、组成上进行分析引出碱性氧化物的念,由实验证明(Mgo、Fe203、Cuo、这三种化物都能溶于盐酸),再以C02与Ca(0H)2应为例,对比、分析找出规律,引出酸性氧物的概念,从而为后面学习两性氧化物的概做好铺垫,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是新教思路中的精华。利用新教材中图表资料多的点,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找出其内在联系和律,是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有效途径48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卷

三、实验教学的衔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理解化学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思维,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初、高中化学实验的衔接尤为重要。

1、关爱学生,以人为本现代化学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社会的公民必须具备必要的化学知识,因此高中必修模块中增加了一些联系生活和社会发展实际的实验,如浓硫酸与蔗糖的脱水性实验,让学生在初中学习了浓硫酸的稀释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浓硫酸的危险性及紧急处理方法,增强了学生对实验意外的防范意识和安全意识。另外,出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的考虑,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安排了“化学实验安全”专题,比初中化学内容有所增加和提高,包括一些使用常识,化学药品的安全用量,废弃化学药品的处理方法,如何防止中毒,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以及灭火器材、煤气、用电开关的位置和使用方法等。高中化学教材的这种安排,体现了关爱学生,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2、温故知新,加强能力培养

诸如量筒和滴定管的读数问题,即因俯视或仰视造成与实际体积的误差比较,由于量筒的起始刻度在底部,而滴定管的起始刻度在上部,因此读数时俯视和仰视的结果是不同的,启发学生应从不同角度采用比较的方法看待问题,逐步形成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新旧知识、初高中知识联系的同时,在教学中采用实验设疑法,可以诱导学生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进行Fe(0H)2的制备实验时,先提出两个问题: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2)你看到的现象与课本图示有哪些不一致?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实验、观察,发现课本示意图显示开始生成的是灰白色沉淀,而实验中开始却见到灰绿色沉淀,对于这一变异,要抓住不放,紧紧设疑:产生这一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实验,使其与课本现象一致?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会活跃起来,提出许多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篇8:初高中地理衔接课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张云南

现在的中学地理教学明显与初高中脱节, 不是因为《课程标准》脱节, 而是因为在中学的不同阶段, 因为考试因素的影响, 存在具体的差异。初中有的地市中考不考地理, 就算南京这样的省会城市中考考地理, 也仅仅折算成20分计入中考总分中;而高中阶段, 如江苏省先有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 卷面100分, 后有高三的高考选修考试, 卷面120分, 这是从分值上形成脱节的原因。另外, 考试的导向也不同, 中考侧重考察, 往往回避难点, 而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却专拣重难点入手, 没有好的初中地理知识做基础, 有的高中学生学习起来难免叫苦不迭, 严重影响到本课程的学习。

我多年从事初中地理教学, 近几年有幸在高中从事地理教学工作, 对于初高中地理教育脱节这一现象深有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 找寻了一些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方法, 尝试为初高中地理教师分别提供一些合理的教学建议, 仅供参考。

一、高中地理老师如何搞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初中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 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 加上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严重缺乏, 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工作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呢?

(一)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初高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 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升入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质的飞跃, 这样才符合高中学习要求。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对知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首先是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 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 因此首先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 发现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 千万不要有“轻敌”与“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 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 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 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分布区域, 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 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 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 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 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 否则学生就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 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 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 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 如果及时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 他们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 并受益终身。

其次是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 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 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 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身心愉悦。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 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 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及“大气热力环流”, 又涉及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等。这些让学生发现, 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地理知识有如此丰富的内涵。

比起其他学科, 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 多联系社会实际, 发展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教师在讲到大气逆辐射的时候, 可以结合早春的寒潮到来时, 如何防止作物冻伤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掌握相关知识, 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从而达到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常是地理试题的切入点, 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调料, 而热点、焦点问题的最终落脚点, 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载体。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关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 并切实将热点、焦点问题与教材相结合, 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 用学科知识分析、阐释和评价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讲到“西北地区”时, 可联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优势。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分析问题, 并意识到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一些传统的热点问题, 如合理开发能源、优化资源配置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三峡工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农业”等问题, 在学习时要求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这些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发现、解释、解决这些问题,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与发展意识。

(二) 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

要做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与有机融合, 教师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进行对比分析, 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 哪些知识是重点, 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 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拓展等, 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做到“知己知彼”。如: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 在初中地理中学生只需简单地理解有关概念、特点和昼夜现象、四季的划分等意义。而高中地理教学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并且加入一些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题, 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 给了高中地理初学者一个下马威。教学时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 尽量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 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的问题, 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 教师通过多画图、多分析、多练习, 使学生牢固掌握判断方法。

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 而应把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为地理事实的空间分布, 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 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 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阐明。原理掌握后, 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 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 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 将两方面知识精练提出, 重新剪裁, 合理搭配, 融合在一起。

中国地理分区包括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台湾省、香港和澳门六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位置范围、人口和民族、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资源、经济、生态问题等方面进行讲述的。由于教材是为初中学生编写的, 内容有些浅显粗略, 这时应适时地把高中地理选修Ⅱ的内容融入教学中, 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 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完整化。

在高中地理教学之初, 不一定非要先将初中知识重新蜻蜓点水般地重新再讲一遍, 因为初高中对地理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 简单重复, 往往突出不了学科重点, 体现不出再学的必要性, 使学生产生不了新鲜感觉, 不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而且不科学, 不利于高中地理的进一步学习。因此, 我们不妨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将初中知识穿插进去, 并适当地拓宽延伸。这样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又容易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 加深印象。

高中学习区域地理, 着重地理事实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紧密联系, 和初中学习有很大区别, 不是初中知识的机械重复。区域地理的多重应用与考查, 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 学生较难掌握。初中死记硬背的地理表象没能形成空间概念, 涉及某个具体地方, 学生往往没有印象, 更不能灵活地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 教师要将初中涉及的区域事实表象巧妙地引入。如在讲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时, 可把初中的有关经线、纬线的特点, 经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通过地球仪演示及板图画出来, 让学生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这样在讲述地方时和区时的时候, 学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区域空间定位的角度再次复习各地形区所在的经纬线、画出相应的地形剖面图;再向外延伸一些相关的内容, 如沿109°E作地形剖面图, 指出所经过的地形区名称、典型农作物、地质构造与生态问题等。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 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联系。

要学好高中地理, 正确处理初、高中知识的关系是关键。若不能实现初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与融合, 那么在高中有限的三年时间里, 学生将中外地理融会贯通, 牢固掌握与灵活运用是不可能的。因此, 将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与融合是每位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初中地理老师如何搞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对于初中地理老师而言, 未雨绸缪, 提前为学生的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基础是非常必要的。我结合近年的地理教学实践深切地体会到, 初中地理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定的尝试。

(一) 对教学观念进行微调, 一方面以中考指挥棒为导向, 另一方面在适当的学习阶段把学生的地理基础打扎实, 如七年级经纬网的学习, 就有必要多进行强化训练。

在新的世纪, 每个地理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注重课内而轻视课外, 也不能只注重知识的输入而轻视能力的培养。否则, 把考试内容练了又练, 考了又考, 资料如山, 题目如海, 学生不堪重负。在教学中, 我们应立足学校教育, 密切联系社会和家庭,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在师德、师爱、师识、师艺方面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淡化功名利禄, 提倡奉献, 学习好、掌握好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进行知识更新, 坚持与时俱进, 适应新的教育观念, 适应新的课程设置, 适应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这是教好课的重要一环。

(二) 紧密联系生活, 让地理知识生活化。

实际地理教学要有成效, 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环境开展教学。如在教学中以生活的实际问题设问举例, 用生动的语言讲有关的趣味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而利用情感的力量使学习深入和持久。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还应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推理、抽象、归纳、整体优化等思维意识, 使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尊重真理, 破除迷信, 培养整体把握事物, 由地理领域向非地理领域及向全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在地理教学中最好能培养学生画图的习惯。

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 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填图、记图、读图的习惯, 而且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习惯。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将一幅幅地图变成“意境地图”, 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 而且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和填图能力的提高, 更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 有利于学生自主、高效、有意识地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大脑通过不同渠道对知识的吸收比率是不相同的:视觉83%、听觉11%、嗅觉3.5%、味觉1%、触觉1.5%。因而可以说, 大脑中储存着的知识中, 绝大多数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 与视觉有关的“图形信息”占绝对的比例, 地理知识更是如此。因而当遇到地理问题时, 若能提供一定的地理图像, 使之与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一致或相近时, 就能使新旧知识处于“共振”状态, 置身于地理情景之中, 激活知识, 思维被最大限度地发散, 起到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的作用。学习地理知识时穿插一些地图有利于活跃思维, 提高思维的有序化程度, 合理、协调地利用图像和图景, 可以促进各种知识之间的相互迁移, 从而灵活地分析地理问题, 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

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 学生没有养成画图的习惯, 缺乏画图分析的习惯, 究其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从教师方面看, 在长期的教学中, 教师只注重地理课本文字传授, 没有强调画图在地理课的重要性, 或只是简单画一下草图, 使学生缺乏画图的意识和习惯。从学生方面看, 大概有以下两类:一是学生怕画图麻烦, 只注重对地理知识机械的记忆;二是有画图, 但不规范, 不能正确地表达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 画等于没画。图画不清楚, 不该画的画了, 该画的却没画, 从而引起对知识的错误理解, 久而久之就不爱画了。面对这些现象, 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 帮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画图习惯。

1. 在课堂中设置画图活动

地理绘图、绘画等是表达地理事物的重要手段, 是学习研究地理科学的重要技能。即使面对当今现代教育手段多样化、信息化的形势, 传统的识图、绘图在教与学过程中仍是很重要的, 也是活动课程的重要题材。因此, 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设计一些画图活动, 并且在实施这些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地理现象演示和实验。动脑是让学生回忆和想象, 通常采用空间漫游法, 让学生回想和再现观察的地理现象, 逐渐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图像。动手就是手绘草图, 通过绘草图的方式巩固观察和识记的结果, 以达到精确化程度。实践表明, 学生对观察内容掌握了多少、准确与否, 绘一幅草图就一目了然, 十分有利于学生自我检测。动口就是评图, 学生通过互评和师评来评价自己所画的图。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运动时, 教师利用媒体或者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地球运动, 然后, 让学生用几分钟时间回忆刚才演示情景, 并思考如何将立体图像变成平面图像。接着, 让学生自己动手绘草图。最后, 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 让学生相互评价, 教师点拨和总结。除此, 还可以经常组织图文变换的活动。如讲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大气的受热过程时, 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文字描述画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这样的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都有明显作用。通过对地理事物生动直观的勾画, 增强认识, 印记牢固, 便于掌握;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形态描述表达能力, 发挥绘画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锻炼动手能力, 提高地理意识;活动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综合素质, 特别是注意力欠佳、初学地理感觉枯燥无味的学生,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开发智力, 效果更好。

2. 设立一本画图薄

让学生设立一本画图薄, 要求学生将课本出现的图形和教师布置的画图收集在这本画图本上, 教师定期检查, 并将好的作品利用墙报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不但可以看到自己成长的过程和结果, 还可以自然养成画图的习惯。

3. 画知识联系图有利于知识系统化

利用地理图像理解知识、求解问题, 地理图像能更明确直观地表达地理分布规律, 还能从图像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如天体系统各层次的关系不易区别, 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天体系统的层次框图。

由框图联系图可知,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属并列关系, 而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则属从属关系。在每一单元章节学习后, 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小结, 画知识结构图块, 有助于系统理解知识, 巩固所学的知识。如画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的知识结构图块, 这样学生能明确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的知识联系。

4. 在课外开展地图制作活动

上一篇:生料车间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下一篇:宋林董事长在华润集团领导力发展项目汇报会上的导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