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2022-09-23

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教学时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众所周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需不断将外界提供的材料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在头脑里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 才能最终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内容。教师是外界材料的主要提供者, 学生对概念掌握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材料的组织是否恰当、有效。为此, 笔者谈谈在概念教学中需注意的几点:

一、组织概念学习应注意目的明确, 形式多样

教师, 首先必须明确让学生学什么概念。其本质属性特征是什么?如:一年级数“6”的教学, 学生一般在幼儿园时已经知道“6”这个符号及在10以内数的排列序位。于是, 应让学生明确“6”到底是多少个, 多少个才是6。对学生可以这样说:请你伸出6个手指, (孕伏了“6”的组成) 拿出6根小棒 (可以一根一根地拿, 孕伏了“乘法的初步认识”) 。说6个同学的名字, 画出6个△等等。学生只有在目的明确的教学中及时获得反馈, 才能真正理解“6”的基数意义。

再就是, 通过变式与比较等手段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 突出其本质属性。如:教三角形高的概念时, 只列举锐角三角形的例子。学生会认为高在三角形内就是其本质特征, 倘若同时列举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例子, 便能有效地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又如教圆, 举出球这个反例, 学生便能理解圆必须在同一平面上这个本质属性。

二、注意概念中的词语数学

数学概念是用词语表述的, 剖析关键词语是理解、掌握概念的前提。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一概念时, 规律中的“扩大”、“缩小”学生初次接触, 必须要让学生清晰稳定地掌握。通过2与10、20、200、100的比较, 说明其倍数关系。由2变化为10, 扩大了5倍, 是怎么知道的?可问:2的几倍是10, 即2×?=10;10是2的几倍?10÷2=?;另外, 还可以观察相邻两数的变化, 考察相应的积的变化。尤其强调, 用以比较的积分别是因数变化以后所得的, 从而对“扩大”有个较完整的认识 (类似地说明缩小) 同时还要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规律”中为什么先用若干倍以后却用相同的倍数?体会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经过训练, 使学生能初步掌握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 再比较“扩大与增加”、“缩小与减少”的区别。掌握概念的前提是理解, 要准确地理解概念, 教学中就要注意诱导学生对词语进行认真分析、推敲、囫囵吞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三、运用概念时, 应注意情境变换, 层次清晰

学生只有能把已学习的概念运用于原先的学习情境相似或不同的新情境, 才能证明他们已经掌握了概念。事实上, 学生在运用概念的同时, 进一步激发了思维, 培养了能力。老师的作用在于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 有效引导学和知识进行多向迁移。如学完“互质数”概念后, 可设计下面的练习。

1、什么叫互质数?举例说明。要求学生口答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样可以反复使用互质数的定义来作判断, 同时也训练了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

2、下面各组数, 哪几组的两个数是互质数?为什么?

4和5, 9和16, 15和21。

3、按要求写互质数

①两个数都是质数;

②一个是质数, 一个是合数;

③两个数都是合数。

4、20以内的数中, 能和8组成互质数的有哪些数?这些数中, 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5、把216写成两个互质数相乘的形式。

6、一个钝角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2°, 另外两个角的度是互质数, 这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学生能层层递进解答这组练习, 就明他们能将“互质数”概念同其它概念综合运用于原先学习情境完全不同的新情境, 思维有了发展, 能力有了提高。学生在辨别的基础上, 形成概念。在概念的基础上可以获得更高一级的法则, 如公式、定律、法则、性质等。因此, 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数学概念的教学, 才能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摘要:学生对概念掌握的好坏, 取决于教师对材料的组织恰当、有效。运用概念时, 应注意情境变换, 层次清晰。组织概念学习应注意目的明确, 形式多样, 并注意概念中的词语数学。

关键词:数学,概念,恰当,目的,明确

上一篇:浅析数字电视下一篇:腹腔穿刺术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