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中的语文“大课堂”

2022-09-10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 语文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学生厌学、费时而效率低下的现象。对此我做了深深的思考: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 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怎样将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把听、说、读、写的训练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构建者。我通过思考和大胆实践, 从让学生“走进文本、走上讲台、走出课堂”这三个方面沟通课堂内外,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从而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创设情境, 让学生走进文本

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学生通过阅读对它进行具体化, 以学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体会文本感悟文本, 从而使文本更加丰满。过去, 人们总是认为意义是作品所固有的, 学生只不过是通过阅读得到它而已。但接受美学认为, 文本一旦和学生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 它就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 而是成为学生在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与形象。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 就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例我讲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时为了进一步的理解“情深”这一主题, 我说:“我想把《慈母情深》搬上影幕请同学们当导演, 你最想拍摄的第一个镜头是什么?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个个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 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争先恐后的发言。平时最不爱举手的孟兆也举起了小手说:“老师, 我想拍‘母亲’劳动场景昏暗简陋恶劣这一镜头, 因为能表现‘母亲’工作非常艰辛挣钱如挣命,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慷慨的给‘我’钱买书, 表现慈母的伟大”。坐在角落最爱睡觉的王平也站起举手说:“老师, 我想拍‘母亲’坐在台阶上为‘我’要书和警察抗争的一幕, 因为它表现‘母亲’不卑不亢执着的性格, 这让我想起我的母亲……等等, 下课了同学们还激情未减。就这样在新鲜别致的课堂上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与作者、与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沟通、交流, 使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打开知识的大门, 得到了情感的熏陶, 培养了孩子们的能力。

2 创设想象情境, 激活文本灵性

文本包蕴着很多“空白”之处, 教学中将这些“空白”挖掘出来, 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那么, 如何挖掘文本的空白之处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想象空间, 通过想象将课文与生活连接起来, 补充“空白”, 激活文本的灵性。我在教学《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一文时, 首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 然后就“发展克隆技术、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正确与否”组织了辩证会。让正辩1、正辩2......正辩10和反辩1、反辩2......反辩1 0, 进行了激烈的争辩。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大量资料, 观点鲜明, 条例清晰, 语言犀利。针对对方的“漏洞”个个针锋相对, 情绪激昂。争论激烈时忍不住“拍案而起”。学生在辩论中表达出不同的看法、认识, 这是文本中所没有的。在当天的日记中, 语文成绩严重瘸腿的邓芳同学这样写道:“老师, 这样的活动确实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发现我已经爱上了语文课。”看后我嫣然而笑, 看到了这种方法带来了丰硕成果。

3 打破藩篱, 让学生走上讲台“讲”

多年来, 三尺讲台一直是教师施展才华的阵地, 是只属于老师的舞台。长此以往, 学生就成了一群只会听老师讲话, 只会看老师表演的观众了。《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教学建议”中又重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明确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 必须打破教师独霸讲台的藩篱, 让学生也能走上讲台, 展示才华, 体验初获成功的滋味。我教《爱莲说》, 讲到译文这个环节时, 先请两个同学上台默写, 再让两个同学分别就默写的课文逐字逐句的讲解, 讲解完再让台上和台下同学进行互动, 台下的同学可随便向台上的同学提问题, 挑战小老师。台上的同学从容大方, 对答如师。赢得阵阵掌声, 台下的同学跃跃欲试, 发言积极。

4 让学生走上讲台“演”

这里的“演”包括演讲、表演等。语文教材选材丰富, 有一部分课文非常适合学生走上讲台去“演”。教学时, 教师若能利用语文知识的本身魅力来吸引教育学生, 让学生走上讲台去“演”, 以“演”促学,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我讲《保修》这篇小小说时, 让同学先熟悉课文, 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带着表演的激情, 走上讲台, 表演年轻推销员向画家先生推销生发剂的剧情, 学生表演很快进入角色, 台上表演的绘声绘色激情高涨。台下同学忍不住要去补充。文章的主题在表演中趋向明了, 毫无疑问, 此时的学生已完全感悟了课文, 老师也从繁琐讲解中摆脱出来。这种上台“演”的形式非常附合学生的口味, 学生参与热情及所获的知识是单纯讲授所无法比拟的。教材中还有些课文可借助课本剧的形式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活的直观。

5 联系生活, 让学生走出课堂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古人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条件下, 文理渗透日趋综合, 影视书刊网络大普及, 学生几乎处处与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有关, 语文学习早已超出了课堂范围。而传统的语文教学都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教师不离三尺讲台, 学生则被禁锢于有形的教室之中, 整天被困于枯燥的听讲、无尽的题海之中。如此的教学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另外, 2 1世纪需要的不是只会背诵死的书本知识而没有实际能力的书呆子, 需要的是能听、说、读、写, 反应敏捷, 思维活跃, 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格的新型的人才, 要造就这样的人才, 单单靠课堂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 语文教学在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模式的同时, 也应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格局, 让学生走出课堂, 投入到精彩的生活之中。让生活走进语文, 让语文更贴近生活, 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 我进行如下的尝试: (1) 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 (2) 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 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 (3) 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精彩的电视节目吸引着每一位学生, 我在网络上下载了很多电视片段, 并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观看。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必须真正的吃透教材和领悟教材, 要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 与作者息息相通, 遥相呼应。我们要真正地领悟语文教学的内涵, 掌握母语学习的规律, 利用多种教学方式, 激活课堂, 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活文本, 丰富文本。给学生插上一对飞上蓝天的翅膀, 在这个飞行中, 让学生在我们的带领下真正走进课文的世界, 激情愉悦地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在这个飞行中, 让学生真正地走出课堂, 在广袤的天地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在这个飞行中, 我们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行道和美丽的图景, 在向着语文的理想王国不断地飞进。

摘要:语文教学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学生厌学、费时而效率低下的现象。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 从让学生“走进文本、走上讲台、走出课堂”这三个方面沟通课堂内外,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从而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改,文本

上一篇:建立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之我见下一篇:图书馆联盟的构建模式与发展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