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监管论文范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我监管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天津市和平区四平东道小学是一所国办小学,坐落于天津核心城区的法、意风情街区的承德道旁,学校闹中取静,周围环境幽雅。

第一篇:自我监管论文范文

自我充电 自我完善

故事之一不断塑造人的品格

陈自鹏:天铁集团教委副主任、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中学英语专职教研员。

1980年,因为文革没能实现大学梦的陈自鹏,从静海师范学校分配到天铁一所初中校任教。尽管工作兢兢业业,但他还是很快就感到知识贫乏,一向成绩优异的他无比苦闷。每天学生放学后,他就一个人拿着书在教室里学习。1984年天铁开设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他再次满怀憧憬,燃起求学梦。

然而,由于天铁远离城市,当时买一本自考书、购一份自考资料、听一次辅导课,就得往返一千公里,其困难可想而知。在没有辅导,完全自学的情况下,他克服了数不清的难题,终于于1988年顺利通过了自学考试英语本科专业所有课程的考试,成为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最早的两名本科毕业生之一,并获得了学士学位。1999年又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中学英语特级教师。不仅如此,十几年间,他共发表各类文章100余篇,还完成了天津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并于2000年6月取得了教育学硕士学位。

在学校工作二十多年,无论是作普通教师,教务主任,副校长,还是教委副主任,他都是边管理、教学,边学习,并始终坚持高标准、创一流。谈起自学考试,陈自鹏说,自学考试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技能,还给人以能力,通过自学考试可以使人获得三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一是自学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研究能力,是一个人做好本职工作必备的素质;三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人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归结,自学考试正是在这些方面塑造了人的品格。

故事之二视野会越来越宽广

王红广:热力厂职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

对他来讲,与其说自考是一种偶然,更不如说是一种必然。当同时进厂的好友拿下大学文凭,当一拨拨新分来的意气飞扬的大学生涌入岗位,当公司规定三年内办公室职工必须具备大专文凭的文件下发时,40岁的他于2004年年初毅然汇入高自考大军之中。

参加工作的前几年,曾有朋友劝他自考,因为有畏难情绪,并认为干好本职工作比什么都强,所以他并没有燃起再次学习提高的热情。天铁在发展,知识与技能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势在必行。不甘示弱的他暗下决心,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一定能做到。在自考过程中,基础不好是他遇到的最大难题。勤能补拙。每一门课程他必看一遍书,做一遍笔记,再托人在自考网上下载几套试题巩固,时间允许时,就再看一遍书,临考前两天浏览笔记。天道酬勤。说到这一点,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说,夜里灯下苦读,星期天干完活捧起书,充实自己的同时,拜读古今名著,从中体会中外大师的睿智,世界越来越多彩,一切烦心事随之而去。他取得了四次参考,报九门过八门的好成绩。付出与收获并存,在他的努力下,自考路愈走愈宽。

故事之三做什么事情都得坚持

张敬东:炼钢厂职工,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

几经周折,在一个小书店里我找到了他。在他朴实的外表下,难掩求学的一颗火热的心。他开门见山地说,他其实一直很羡慕读书人。小的时候,因为家庭现状使他不得不早早步入工作岗位。但上学一直是自己的梦想,读书一度成为他的一个心结。1991年,他终于有机会可以圆自己的梦,他选择了中文专业自考。但命运却在这时又给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他没有报名的资格,三年中先后两次报名参考都被拒之门外。他不得不放下了,但是那颗向往学习的心却一直没有冷却。这种情况持续到1996年,高自考政策全面放开,他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最终他选择了法律专业,认为法律可能更实际一些。

该学习的时候在工作,该工作的时候他又在挤时间读书。他在调侃的语气中同时却流露出一分无奈。现在自考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惯性。也许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自考学习方法,他很幸运,一路绿灯般考了下来。学习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意志,他由衷地感到,做什么事情都得坚持。

他说,每一个人的梦想其实有很多,痛苦也就来自于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距离有多长,痛苦就有多大。不过我们是社会的人,就应当适应社会,现在自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就要努力,不想让它成为遗憾。结果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

天铁自考:怎一个热字了得

以上几位自考人的身份不同,所从事的职业有差别,选择自学路的出发点也是因人而异,因为不同的梦想让他们走上同一条并不平坦,充满艰辛的自学之路,他们的故事只是众多自考生的一个缩影,像他们这样执着于自考路上的职工在天铁还有许许多多。记者在12月1日报名现场发现,前来报名的人是络绎不绝,几张小小的报名桌前早已是被围得水泄不通。现场的工作人说,从报名之日起本周内每天人数都不会少。有资料显示:目前,天铁考区已开设19个专科专业,20个本科专业,在籍考生5千人,平均每次参加考试人数约1千六百人,370名考生取得了专科毕业证书,70多名考生取得了本科毕业证书,部分考生还被授予了学士学位。这种现象又岂止是一个热字能加以解读的。是什么原因让自考备受大家的青睐,成为众多人的选择呢?

一是工作的需要。如:公司近期开展的CIMS工程,公司高烧焦拟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对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来说,这也是一项向高新技术迈进的全新挑战,工作人员受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只能是边工作边学习边实践,充分伸展自己的知识触角。据了解,在烧结厂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煅炼了一批这样的人才,在众多项目中,他们放弃了成批购进的捷径,进而自己设计开发软件,不仅为厂节约了成本,并且也使一部分人迅速成为信息化建设中的中坚力量,提升了自己,并从中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二是满足个人的需要,包括为了一张文凭。天铁虽然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的职工子女通过高考走出去,获取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机会。但是,还是会有一部分人不能这么幸运,他们或者进入厂办职业学校或者通过相应部门的培训,直接步入工作岗位。近几年,随着天铁发展步伐的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于生产以及每年大批量在校本科毕业生的涌入无形中对他们构成了很大压力。选择自考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可以取得学历的考试,可以满足评职称和增加工资的需要。小王参加工作近十年,眼看着高级职称评聘的时间临近,只有大专学历的他很快就加入了自考的行列,因为非本科学历者不得参评高级职称。小王表示,通过学习,不仅可以参评了,而且还可以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呢。其实类似小王这样状况的人不在少数。

三是充实自己。李姐今年近40岁了,她的儿子就快要参加高考了,她于近日也拿起来法律的自学书籍。她说,我这么大岁数了,学习不是想拿文凭,只是通过学习,可以使自己变得很充实,不再去想一些无谓的东西,心也静下来。她笑着说,儿子大学毕业那一年自己也就要毕业了。

另外,自考还以其没有门槛限制,时间弹性大,费用低,难度虽高文凭够硬最受自考生的欢迎。但我们也不可否认,自学中也存在跟风现象,辨证地来看,只要参与就会有收获,无论出于哪一种目的。

思考:理性看待自考热

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应该看到,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一个人无论他的学历有多高,一次性的学习已很难满足其终身的需要。因而,自学考试也由追求学历逐步演变为自我“充电”,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通过学思结合,认识自己,反思什么是自己真正的需要,进而增强理性。同时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达到学以致用,在工作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效果和方向,让自考真正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终身学习的有效平台。

天铁自考设立于1984年,是惟一一个远离市区实施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考区。为企业职工接受教育和深造提供了便利。经过20多年的发展,自考赢得了天津市自考办的认可和厂广大职工信任、支持。公司领导从以人为本,科技兴厂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把高自考工作当作是现代企业职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重视,进一步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广大考生把参加高自考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途径。高自考毕业生也在公司实现了自己人生价值,在岗位上发挥出其积极作用。

对于自考热中出现的种种功利性或非功利性的现象,记者认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人在日常工作中,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全才,由于受所学专业的制约,就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深造,改善知识结构。同时,功利性和非功利性有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单纯为了拿本或者评职称等,但是他们在拿本的过程中无形中也长了本事。无论出于哪一种目的,自考做为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应该树立理性观念,客观地去看待。自考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这种理性就是要求自考人在慎重思考后对所学专业做出的理性选择,而不是一味地跟风。

链接: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我国高等自学考试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完全开放式的,由于报考人数众多,考试规模庞大,一般称为大考;另一种为由主考院校在校内或校外选一些声誉较好的社会助学机构组织教学辅导班,实施全面系统的教学辅导。因其规模较小,且需要每年向省自学考试办公室提出申请,省考办经过严格审核后,下达各开考专业的招生计划,学员必须参加成授辅导方可参加考试,故称小考。大考时间为每年四月和十月,小考时间为每年的一月和七月,考生两种考试均可参加。

作者:赵 敏 李东芳

第二篇:教育是让学生发现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天津市和平区四平东道小学是一所国办小学,坐落于天津核心城区的法、意风情街区的承德道旁,学校闹中取静,周围环境幽雅。近年来,在全面打造“金色童年”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目标的探索之路中,该校以“构建欢乐的学习”“创设激情的生活”“培养闪光的才能”为抓手,大力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凸显学校的整体办学特色。学校积极探索了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通过全方位育人,让每个学生在这里快乐学习、幸福成长,享受求知的乐趣,养成学习的习惯,具备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铺就通向金色未来的成功之路。从1992年参加工作至今,周琦已经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2年,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成为校长,周琦一直恪守着“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信条,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她都凭着出色的成绩赢得了广泛的认可。由于长期工作在教育一线,周校长对基础教育的现实有着非常直观而又清醒的认识,在小学阶段,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如何“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在周校长心中有一个答案,那就是“让每个学生勤学善思,享受求知的乐趣;让每个学生积极体验,乐享激情的生活;让每个学生个性张扬,培养闪光的才能。愿每一个学生在四平东道小学都能快乐、幸福地成长,拥抱金色童年,为金色未来奠基!”

□四平东道小学的“金色童年”教育曾经在国内很有影响,请您具体诠释一下“金色童年”教育的含义。

■1992年,《中国教育报》以“给学生一个金色的童年”为题,报道了我校的教改经验;著名教育家韩作黎老先生为学校题词:“拥抱金色童年”;1992年4月,全国人大义务教育检查组来校检查工作,评价为“南有愉快教育,北有金色童年”,这些都说明了外界对学校办学特色的肯定和认可。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在传承学校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

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当前以转型跨越发展为大局的新的历史时期,在我区顶层设计构建“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体系的新的发展平台,我校立足于培养满足未来发展所需人才,深入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近年来,学校传承“金色童年”教育精髓,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每一个学生在四平东道小学这片沃土共同快乐、幸福地成长,拥抱金色的童年;共同全面、和谐地发展,奠基金色的未来。快乐、幸福是“金色童年”教育的核心理念;让每个学生自信、自强、成长、发展,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有用之才是我们的教育理想。基于此,我校将办学理念优化为“挖掘潜质,发展才能,为幸福人生奠基”。在新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教师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挖掘多元潜质;学校着力拓宽途径,创新形式,不断丰富教育教学实践的内容,让每个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启智明理、发展能力,通过对未来发展所需关键力的综合提升,送给每个学生开启幸福人生的金钥匙。

□在小学阶段应该挖掘学生的哪些“潜质”,发展什么“才能”?

■我认为,教育是一个让学生发现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具体的说,挖掘学生的哪些“潜质”,发展什么“才能”,我觉得很难说清楚,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教育者更重要的是在不扼杀学生的“潜质”和“才能”的前提下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潜质”和“才能”自然地显现出来。人的一生要经历不同的教育阶段,在小学阶段,我认为最主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和形成良好的品格。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尊重教育规律,对学生既不揠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

□您认为如何评价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否成功?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我还是觉得最主要的应该从学生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一个学生,如果他身心健康、在学校感到快乐、幸福,同时他的“潜质”和“才能”能够得到激发和发展,应该大体上就能够说明他接受的教育是成功的。在小学阶段,我认为教育者更需要一双慧眼,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教育者一定要静下心来, 静待每一朵花开,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我们知道,课程是学校特色建设的主要载体,那么,四平东道小学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我们主要是以拓展型课程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努力提升学校特色建设的品质。

一是基于学科课程的拓展课程建设。此类拓展课程是以学科课程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主题,围绕着教学目标,注重延伸知识求发展,营造氛围展特长。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积极参加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将所学、所感、所获以多种形式进行探究、讨论、展示和汇报。拓展课程不仅实现了学科间的融合,构建了课内外、校内外的联系,也让每个学生的潜质都得到充分的挖掘,学生在享受求知乐趣的同时,养成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的能力。

二是基于校本课程的拓展课程建设。

《美文美诵》是我校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选古今中外优美诗歌,精编的校本教材。依托校本教材《美文美诵》的拓展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诗歌意境配乐朗读,为诗赋画;也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主题,进行名篇名段的补充阅读;还可以用稚笔创作小诗与同学们共同交流。此外,学校还组织诗歌诵读会、鉴赏会、师生诵读等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个性才华的舞台。

三是基于德育的拓展课程建设。

“金色童年”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我校积极尝试探究德育中的“生活”拓展课程。

“激情的生活”拓展课程——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与他人”拓展课程中,开展爱心义卖活动,从义卖品的征集,到分类、估价、统计、造册;从创意爱心义卖口号,到设计宣传海报,每一个环节都由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学生将与教师、家长共同义卖筹得的善款捐给中华慈善总会,爱的正能量让学生体会到了给予的幸福。

“智慧的生活”拓展课程——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未来而时刻准备着。开展阅读工程以来,我校在总结28届读书节经验的基础上,开设了“开卷有益”拓展课程。学生将读书的硕果在读书节中进行展示: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四本一报”的小展览等,发挥着他们的创造潜能。读书节展演全校师生全员参与,师生同台,父母助演,社区支持,学生们用激情的朗诵、生动的表演,汇报收获,展示特长。

“美好的生活”拓展课程——培养兴趣,发展特长,让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精品艺术”拓展课程,坚持面向全体,发掘学生多元潜质,涵养艺术素养。在戏剧表演特色项目中,使学生通过肢体的解放,最终实现心灵的释放。近年来,学校不仅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小演员,还在天津市校园文艺展演和戏剧节展演中多次荣获市级一、二等奖。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校特色,使课堂教学逐步走向高效优质?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始终围绕“金色童年”教育,努力构建欢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乐中求学,在愉悦中求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课堂中,教师通过搭建“三座桥梁”, 即,搭建“师生间的和谐之桥”“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兴趣之桥”和“学生与学习活动本身之间的方法之桥”,实现学生的学习“五乐”,即,体验动手之乐,感受信任之乐,满怀民主之乐,享有表现之乐,努力满足学生“在乐中求知”的愿望。学生在“乐”中求学,学习愿望强烈,学习兴趣浓厚,实现了由“让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学习不再被看成负担,而且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也不再是难事,学生的学习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实现了高效学习的目标。

我们重视课堂反馈,关注学生课堂吸收率。课堂教学中,注重精讲巧练,每节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都要就当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及时的反馈练习,确保学生当堂学、当堂会。增加了课堂反馈的环节,当堂教当堂练,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跟进,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个别辅导或是全班讲述。每周的课堂反馈,教师都会提前一周上传到校园网上,学生可随时登录下载,进行预习和复习,也便于家长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优化作业设计是“高效教学”的关键,教师针对学生课堂反馈的具体情况,为学生精选、推荐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教师还根据适合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特色作业和创新作业,激发兴趣,让学生动脑、动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努力使作业成为教师送给学生的礼物。

□优质高效的教学离不开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精干高效的教师队伍。学校如何将提高教学质量与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联系起来?

■在推进高效教学过程中,我校坚持以先进的理念为引领,以校本教研与培训为载体,以探究高效课堂的新模式为主线,围绕如何提高教学效益与质量开展了实践与探究。为了确保高效教学的有效实施,我校以校本培训与教研为载体,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一是加强学习,注重反思,不断提高教师的高效意识。教师素养的提升、业务能力的提高是增效减负的根本保障。为了使教师进一步认识高效教学的重要现实意义,提高高效意识,使理论学习更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在组织教师学习活动中,我校注重强化反思与学习相结合,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活动。首先,我校积极选派区、校骨干,参加华东师大教学管理高级研修班,并在校本培训中积极发挥他们的引领、辐射作用,将他们学到的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成功的教学实践经验与教师们共同分享,引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了我校教学工作的积极探索和大胆改革。其次是开展专题学习。通过教师反思教学中的无效与低效环节及分析其成因,学习相应的高效教学实施的策略与方法,为教师提高实施高效教学的技能提供理论指导,逐步使我们的课堂走向高效优质。

二是为校本研修搭建平台,促进教师在多元互补中提高高效教学的技能。

首先,我们通过开展“创新杯”常态高效开放课,为教师搭建探究常态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展示平台。

实施高效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如何构建新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焦点。围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校开展了“创新杯”常态高效开放课活动。每节开放课前,我们要求授课教师进行说课,阐明自己的教学设想、环节设计,特别是尝试用哪些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听课教师课后要进行集体评课,评价授课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是否全面,对学情的分析是否科学,教学的设计是否体现高效的意识,教学的方法是否得当,练习的设计是否梯次明显,学生是否能当堂学当堂会等。集体评课,使教师通过充分的评议,对高效教学的新理念理解得更为深刻,将高效课堂结构的探究引向深入。开放课活动,不仅为大家呈现了一堂堂各有特点又追求高效的常态课,还为教师间进行专业切磋、共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探讨提供了平台。

其次,我们开办了“爱与责任”教师论坛,为教师搭建以和谐促高效高尚师德的互赏平台。

实现教育的高效离不开和谐的教育氛围。我校教师以高尚的师德,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愉悦而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在“爱与责任”教师论坛系列活动中,我校以“寻找身边的美丽教师”为主题,倡导教师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在论坛活动中,大家夸赞了许多教师的感人事迹。我校学生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很多,这些学生通常都是流动性大,学习基础差,习惯差,而成绩就更加差。但我们的老师从未因此放弃过他们中的任何人,而是通过自己的爱心、耐心、精心和细心,更为关心他们,从教说普通话开始,逐步培养他们的卫生习惯、文明礼仪、学习习惯,使他们同其他学生一样,享有同样优质的教育,健康而快乐的成长。通过教师间的互相赏识,互相学习,我校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使和谐的主旋律唱响在我校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中。

再次,我们积极开展教研组活动,为教师搭建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的合作平台。

教学研究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实现课堂高效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学科组每双周教研一次、备课组每周教研一次,是以优化课堂设计,研究课堂案例,解决教学困惑,探索教法等内容为主。另外,每个学科组还是一个课题组,选取“基于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研究与指导”“构建‘乐学善思’课堂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优化课堂反馈的新策略”为研究专题,采取分头搜集材料、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汇报交流、探讨研究。要求做到落实备课的总目标和具体要求,切实理解,把握教材,结合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注重教材的创生与开发;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明确关系,确保扎实高效地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每次参加教研组活动,教师都要安排好课务,有备而来,并保证全程参加。教师们通过团结协作,互敬互帮,在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中,不断大胆实践,努力创新,青年骨干教师更是从中得到了锻炼,逐步成长为学校实施高效教学的中坚力量。

最后,我们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为教师搭建以教科研促教学高效的创新平台。

在市“十二五”重点课题“‘金色童年’教育模式的行动研究”的引领下,我校积极探究“乐学善思”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教师们以自己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努力追溯这些问题的成因,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引导教师以此立题,积极开展小型的应用性课题研究,多维度、多角度地进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优化作业设计等的研究,推进我校的高效教学工作深入开展。

近年来,学校特色建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每年的市区文艺展演、运动会、科技竞赛等活动中,我校学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校的特色活动多次被天津电视台、天津电台、和平有线、《今晚报》、《今日和平》、《天津教育报》、《渤海早报》等媒体采访报道。

(责任编辑 韩大勇)

第三篇:从“迷失自我”到“彰显自我”

摘 要:以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为文本,运用成长小说相关理论,通过分析这三部作品中女主人公认识自我,寻找和建构个人身份的历程,解读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并进一步分析了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成长所作的探讨。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 自我身份 黑人女性 自我意识

成长是美国文学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成长主题和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中历来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在文学创作上佳作迭出,在文学批评和研究上也方兴未艾。随着20世纪黑人文学和黑人文化运动的兴起,美国黑人文学也开始发展壮大,其间涌现出了相当数量的成长小说,其普遍主题就是关注黑人青少年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透视他们如何在异质文化环境下认识和建构自我文化身份。这不仅是一个文学问题,也是每个黑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更关系到整个黑人民族的发展和未来。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作家。她的作品一直以表现和探索美国黑人的历史和命运而享誉文坛,致力于展现,充满困惑的人物在扭曲和阻止其探寻自我的社会中寻求和发现自我与文化财富”。在她迄今创作的八部作品中,女性人物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莫里森正是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黑人视野关注到了文学史上曾一度被男性作家所忽视或冷漠的主题——美国黑人女性的成长,并从文化的深层内涵来考察美国黑人女性的独特遭遇,揭示了她们在异质文化环境下认识自我,寻找和确立个人身份的心路历程。从《最蓝的眼睛》(1970)里的佩科拉到《秀拉》(1973)中的秀拉,再到《所罗门之歌》(1977)中的派拉特,莫里森向读者完整地展现了黑人女性从“迷失自我”到“彰显自我”的成长之路。

一、迷失自我的佩科拉

《最蓝的眼睛》是托妮·莫里森创作的第一部作品,也标志着莫里森笔下黑人女性成长的起点。该小说史无前例地以黑人未成年人为故事的主角,讲述了黑人女孩佩科拉因嫌弃自己相貌丑陋而迷恋上“蓝眼睛”,最终走向精神疯狂的悲剧故事。表面上小说是关于“眼睛”的故事,实际上却涉及到“自我”这一深层次主题,∞莫里森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审视了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女性的迷失、分裂与自我否定。

佩科拉生活在一个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在白人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她周围的黑人包括她的母亲已经被“漂白”,他们逐渐漠视本民族文化传统,转而崇尚白人文化所宣扬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他们对浅肤色的女孩子喜爱有加,却鄙视厌恶深肤色的女孩子。因此拥有较深肤色的佩科拉经常受到邻居的歧视、同学的奚落甚至母亲的冷落。当个体进入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她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高度关注,对于他人给予的评价也非常敏感和关注,并通过分析这些评价来认识自己,从而促使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因此,即使是一句随意的评价,也会引起她们内心极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甚至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12岁的佩科拉从众人的厌恶冷漠中隐约感觉到了自己相貌的丑陋,对自我产生了怀疑。她顾镜自盼,对自己的丑陋深信不疑。镜子在文学创作里通常被当作反映社会和生活的工具,“人都需要自我的确认来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在社会的镜子里看不到自我便意味着自我无所归属”。佩科拉在镜子里看到的是自己否定的影像,这一否定源于白人强势文化的浸染以及她自身黑人文化意识的残缺。

她久久地坐在镜子面前,想发现自己丑陋的秘密。“她发现所有白人的眼睛里都潜伏着邻居们眼里所流露出的厌恶的神色。毫无疑问,这厌恶是冲她而来的,是冲着她的黑皮肤而来的……如果她的那双眼睛不一样,也就是说美丽的话,她自己就会不一样了”。佩科拉将自己的丑陋归咎于自己的皮肤和眼睛,渴望能拥有和白人一样的白皮肤和蓝眼睛。在美国社会,白人依靠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强势,把白人女性的外貌特征如“白皮肤”和“蓝眼睛”等定义为所有女性美的象征,而佩科拉又盲目将此种审美观内化,这种内化将佩科拉置于身份认同的困境。对于黑人青少年来说,肤色是他们文化身份或者种族身份的一个显著外在标志,对黑皮肤的厌恶,实际上就是对自身黑人身份的鄙视和抛弃;蓝眼睛实际上代表着佩科拉渴望拥有的身份,选择了蓝眼睛就意味着她彻底接受了白人的文化意识,以白人的视野来观察世界,其结果必然导致主体性的丧失,陷入更深的认同危机。

生活在白人文化主导的社会中,佩科拉完全依赖于白人的审美标准以及外界环境来确定自我身份,实现自我价值,完全忽略和淡漠了自身的特质和美感,这不仅加深了她对自我的否定,使她无法树立起黑人女性应有的自信和自尊,而最终陷入自我迷失的深渊。

二、放逐自我的秀拉

莫里森第二部作品《秀拉》在一定程度是《最蓝的眼睛》的延续,它不仅描写了黑人女性的童年,而且将之延伸到她们的成年。小说的女主角秀拉,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佩科拉的无知困惑,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不再盲目接受白人价值观,不再靠外界的认同来确定自我身份,但她过于追求个性独立而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彻底背叛摒弃黑人传统,甘心过着与整个黑人社区相对立的自我放逐的生活。

从童年时代开始,秀拉就不断地与命运抗争,努力去寻找黑人女性真实的自我。她对自我身份的寻找是通过她与社区、家庭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的,这些人从正面或者反面影响着秀拉的性格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外婆的独立和坚强,使她在童年时期就养形成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和独立意识,使得她在面对白人男孩子的欺辱时,没有躲避,而是选择了削破手指来震慑。在好朋友奈儿身上秀拉找到了认同,在与她一起“注意社区的漂亮黑人小伙子,一起挖掘‘男人’这个新话题”中,她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身份;她还意识到作为黑人,作为女性,靠外界的认同来确认自身的价值的困难性,因为她和奈儿发现“她们既不是白人又不是男人,一切自由和成功都没有她们的份儿,她们只能着手把自己创造成另一种东西”;她们还一起完成了象征摆脱女性传统身份的结盟仪式。

这一时期的两次“顿悟”还对秀拉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秀拉选择自我放逐式生活也起因于这两次“顿悟”。顿悟是一种突发的精神现象;通过顿悟,主人公对自己或者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知。秀拉的第二次“顿悟”是她偷听到母亲和邻居们的交谈“我爱秀拉,但我根本不喜欢她”。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秀拉开始意识到她最可依赖的母亲也是不可靠的,她割裂她们的母女之情。黑人母亲是黑人文化的传承者,割裂了同母亲的关系就隐喻着对剪断了黑人传统文

化的脐带,她于是成了文化意义上的孤儿。秀拉的第一次“顿悟”是她意外将邻居男孩甩进河里淹死,这使她发现到自己也是靠不住的。经过这两次顿悟,秀拉明白了“不能依靠任何人,甚至不能依靠自己,她变得没有了中心,没有了生长点,她要过一种试验性的生活”。

在外漂泊10年仍未实现自我,秀拉重返家乡,开始了她的“试验性”生活。她蔑视传统,不守习俗,对社区的任何法规都不信奉,并选择把“自由的性爱”作为寻找自我和个性的手段。她不愿结婚生子,因为她“不愿变成另外一个人,而是要创造自己”,“不想成为掩盖男人混乱不堪的衣服上的镶边,裙子的褶层”;“她尽可能频繁地与男人们上床,这是她发现自己所寻找的东西的唯一去处”,在滥交的过程中,“她找到了自己,她迎接自己,她和她自己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传统的黑人美学,常用自然的繁殖功能来定义女性,并把女性看作是男性的性目标和被动的性工具,这实际上是父权制对黑人女性的类型化建构。秀拉选择了颠覆这种类型化建构,努力摆脱性别主义规定下的性别角色,不让它们成为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文化心理的一部分,这反映了她不肯陷入囿于家庭、泯灭自我的传统模式,而是试图打破性别的藩篱,在传统的女性角色之外寻找和挖掘自我。从这一角度上讲,秀拉的自我建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她这种靠泛滥性关系来寻找个性独立和自我认同的“非道德”方式,使她得不到任何精神主体的成长,无法形成明确的自我主体意识。

秀拉一生都在执著地追求自我,但她采取的是一种摒弃一切、过于激进的方式,这使她背离了黑人文化传统,脱离了黑人社区之家,而抛开了黑人社区,就抛开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根本。莫里森在《根:赖以生存的祖先》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不和我们的祖先保持联系,我们实际上就会迷失方向。当你杀了祖先就等于杀了你自己”。因此,脱离黑人文化传统去寻找自我,秀拉也就同时切断了她精神成长的养育性力量,无法建构起独立的人格和完整的自我,她的文化身份也会逐渐被消解和抹杀,最终只能在孤独和众叛亲离中枯萎死去。

三、彰显自我的派拉特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第三部作品,这部作品被公认是一部关于黑人男性成长的小说,但莫里森也成功塑造了一位成熟黑人女性形象——派拉特,叙述了她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历程。和秀拉一样,派拉特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她克服了秀拉身上的所有缺点,她始终珍视并守护着黑人文化传统,而且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善良博爱,这些使她能够找到、保持完整的自我,并且展现出独立、自信的自我。

从出生时起,她就有着不同寻常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母亲因难产而死,她自己摸索着钻出母体,身后拖着自己的脐带和胎盘”。12岁那年,父亲被人杀害,她用母亲的鼻烟盒打制了一个耳环,把父亲写下她名字的纸条装在里面,对母亲遗物的珍视和对父亲取名的认可,象征着她对黑人文化遗产的热爱,对家族历史的守护以及对自己黑人身份的认同。随后派拉特开始独自流浪,其间她屡遭挫折和失败。由于她没有肚脐眼,人们把她视为不祥之物,加以排斥,但她没有像《最蓝的眼睛》中的佩科拉那样对自我丧失信心,或者否定厌恶自我,而是“索性丢掉她学到的任何一种假象。花力气弄通她为什么要活、什么对她是有价值的问题。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悲伤,区别何在?活下去我需要知道些什么?世上的真实是何物?”认识自我通常是从确定自己的特点开始的,伴随着的是对“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及“我需要做什么?”等问题的思考。在周围人的偏见和歧视下,派拉特意识到了自身的缺陷,但这也促使她去审视自我,进一步强化了她的自我意识,为她以后找到真正的自我铺平了道路。成年后的派拉特依然和童年时一样与父亲死去的灵魂交流,她对黑人歌谣的热爱、同自然的沟通以及神秘的巫术,无不与黑人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就连她嘴里总喜欢咀嚼干草树叶的习惯也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阿历克斯哈利笔下的那位神秘特别的非洲老妇人尼奥博托。“文化记忆可以融入个人意识中作为个人身份确认的一种补充”,派拉特从未放弃过对家族和传统的热爱,这种热爱使她能够秉承和领悟博大精深的黑人文化,最终深入传统,成为黑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使她汲取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随心所欲地享受个人自由,在被人排斥时不感到孤单,不心怀仇恨,不被狭隘的自我所困,使她能够找到并且保持完整的自我。

在《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中,正面引路人的形象在女主人公的成长道路上都是缺失的,书中的黑人女性尚未走出自身成长的困境,根本无法胜任引路人的角色。但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成功塑造了派拉特这个正面引路人形象,她不仅找到了自我,还帮助主人公奶娃完成了精神成长,扩展了他自我探索的空间。她是第一个给奶娃讲述家族历史的人,在与她的交往中,奶娃认识到了她的思想高度“甚至无需离地,即可飞翔”,认同了派拉特的价值观,确立了个人意识和责任感,并在她的诱导下最终完成了文化寻根之旅,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了完整的身份。派拉特不仅引导奶娃回归了家族文化,而且还是黑人社区的守护者。她自己的母爱无限延伸,对人与人的关系常常怀着深切的关注;她为人乐善好施,慷慨大方,极富同情心。她用自己的行动向社区其他黑人诠释着种族的博爱的文化传统,从文化和精神上对他们进行疗伤和救赎,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宝贵的精神资源。

四、结语

黑人的历史是被忽视的历史,黑人女性的历史更是缺席和扭曲的历史。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通过其作品中再现了美国社会黑人女性的历史、命运,诠释了美国黑人女性对自我身份的追寻、对自我主体意识的渴求,从而强烈地表现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存在的价值。从佩科拉在白人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迷失自我,到秀拉摒弃黑人文化传统去寻找自我,再到派拉特所展现的独立、自信的自我,黑人女性在寻找自我身份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日趋成熟,并展示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她们不仅找到和认识了自我,而且也让黑人男性更深刻地认识了她们,肯定了她们的力量,并进而了解了整个黑人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提升了全体黑人的高,度,从而完成了她们自救与救人的过程。

通过书写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莫里森实现了对自我文化身份的不断修正与反复定义。她们自我意识的成长说明黑人女性要想获得自我,必须扎根于本民族肥沃的传统文化土壤,重建民族意识。黑人妇女是黑人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和传播者,她们必须认可、回归自己的黑人文化身份,审视自身的内在要求、审美观和价值观,弘扬本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各方面提高和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最终确定自己在主流社会中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唐红梅,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80

[2]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9

[3]MORRISON TONI,Tlle Bluest Eye[M],New York:WashingtonSquare Press,1970,39-

[4][[6][7][8][9][10][11]MORRISON TONI,sula[M],NewYork:Plume,1973,49,57,118—119,92,83,122,123

[5]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5

[12]MORRISON TONI,Rootedness:The Ancestor as Foundation[M]∥MARIEVANS,Black women Writers(1950—1980)-A Critical Ex,amination,New York·Anchor Press,1984,339—345

[13][14][16]MORRISON TONI,Song 0f Solomon[M],New York:Knopf,1977,28,149,340

[15]DURRANT SAM,Postcolonial Narrative and the Work of Mourning:J,M,Coetzee,Wilson Harris,and Toni Morrison[M],Albany:state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14

作者:吴绍辉

上一篇:文学叙事论文范文下一篇:巨灾保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