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体运动解剖学资料

2022-08-03

第一篇:北体运动解剖学资料

北体考博试题-运动训练方向

北体博士资料

2004年

教学论

一、 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 什么是教学?为什么说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2、 简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3、 简析班级授课的优缺点。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4、 教学目标有哪些作用?怎样确定体育课教学目标,请举例说明。

5、 运用教学论的有关原理,试述怎样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6、 试述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 运动生理学

一、 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肌肉收缩形式及其生理特点。

2、 简述个体乳酸阈提出的生理学依据。

3、 简述间歇训练法的生理学特点。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4、 试述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

5、 影响最大摄氧量的生理学因素。

6、 试述运动员心脏及其特征。 运动训练学

一、 简答题[共4道题,第1题必答10分,其余每题15分,任选2题回答,共40分]

1、 简述运动训练的研究内容。

2、 试述运动训练计划的定义及其基本内容。

3、 何谓“超量恢复集中效应”。

4、 简述战术意识的含义和内容。

二、分析论述题[共4道题,任选3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你认为我国在雅典奥运会中夺金点有哪些项目?并任举一个运动项目分析其面临的形式。

2、请从训练学角度分析我国男子足球、短跑、拳击、篮球、公路自行车、网球中任意一个项目竞技水平与世界水平有明显差距的原因。

3、试述周期安排原则的含义、科学依据及应用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4、“非典”期间我国优秀运动员参赛次数明显减少,请举例说明其对我国2003年竞技水平带来了什么影响。

2005年

教学论

一、 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教学科学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2、评述“学生中心论”。

3、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当代教学论发展的背景、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2、联系实际论述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举例说明。

3、结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运用教学论的有关原理论述如何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运动生理学

一、 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 有哪些因素可影响运动员运动后过量氧耗。

2、 什么是运动性疲劳?有哪些解释运动性疲劳机理的学说?

3、 什么是个体乳酸阈?

二、分析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和生理学特征是什么?

2、运动训练对运动员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

3、试述如何运用运动生理学知识指导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学

一、 简答题[共4道题,第1题必答10分,其余每题15分,任选2题回答,共40分]

1、 简述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2、 试述选材的指标体系及选材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 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各分哪几类。

4、 简述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

二、分析论述题[共4道题,任选3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你认为我国在雅典奥运会中的夺金点比以往我国选手参加奥运会发生了哪些主要的变化?并任举一个运动项目分析其获得金牌的重要意义。

2、雅典奥运会后体操规则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从训练学角度分析这一变化对体操项目训练产生了哪些影响。

3、试述竞技需要原则与区别对待原则的不同之处。

4、请从金字塔式力量训练法、高原训练法、法特莱克训练法和多球训练法四种方法中任选两种,说明其:练习的目的、练习的形式、练习的负荷特点、列举经常采用此种方法的运动项目。

2006年

教学论

一、 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 简析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2、 简述常用教学方法的分类。

3、 简述现代教学论的基本精神。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体育教学案例,说明在体育中如何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运用教学论的基本原理,阐述体育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基本规律。

3、运用教学管理的基本理论,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做好体育教研室主任的管理工作。 运动生理学

一、 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肌肉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的生理特点。

2、 简述如何应用血红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

3、 简述运动对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4、 论述高原训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5、 论述生理学原理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6、 如何测试、评价运动员的有氧能力。 运动训练学

一、 简答题[共4道题,第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2、 简述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

3、 简述运动训练理论的体系及其构成要素间的关系。

4、 综合性运动课在安排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论述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中国在第28届奥运会中获得金牌项目的特点。并说明任意两个不同项群获得金牌项目的运动员竞技结构能力有什么不同。

2、你认为应如何组织按专项方向要求的早期基础训练?试任选一个运动项目,谈谈基础训练的主要任务、基础内容及负荷特征。

三、方法应用题[共1道题,共20分]

1、试分析中韩两国选手在第28届都灵冬奥会上的表现,并分析韩国取得成绩的原因。

2007年

教学论

一、 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 什么是教学?教学有哪些任务?

2、 在课程编制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多样化的关系?

3、 简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和联系。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理论基础。

2、论述如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3、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调控与优化体育教学环境。 运动生理学

一、 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提高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

2、 简述间歇训练的生理学特点。

3、 简述肌电图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提高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原理与方法。

2、详述评价有氧能力的生理学方法。

3、论述马拉松运动员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理。 运动训练学

一、 简答题[共4道题,第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体能及其结构。

2、 简述运动技术创新的意义。

3、 简述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4、 简述制定训练计划的基本要素。

二、论述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并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训练方法进行分类。

2、现阶段如何理解“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科学内涵。

三、方法应用题[共1道题,共20分]

1、请在我国优势项目(乒乓球、羽毛球、射击、跳水、举重、体操和女子柔道)与潜优势项目(射箭、击剑、女子自行车、女子摔跤、女子跆拳道和女子蹦床)中,各选择一个项目来解析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过程中它们竞技能力训练的主要特征。

2008年

教学论

一、 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他与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有何联系和区别?

2、 简述教学原则的基本特点及个原则之间的关系。

3、 简述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和作用。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联系实际,论述体育教学中如何选择与运用体育教学方法。

2、运用教学论的有关原理,论述体育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特征。

3、运用教学论的有关原理,论述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和应遵循的原则。 运动生理学

一、 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 举例分析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2、 简述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3、 简述乳酸阈在运动实战中的应用。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非条件反射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

2、论述竞走运动员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理。

3、分析田径5000米比赛的功能特点。 运动训练学

一、 简答题[共4道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2、 简述爆发力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3、 简述负荷变换训练方法的应用要点。

4、 简述制定战术方案注意的事项。

二、论述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运动训练原则的体系,并说明贯彻区别对待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2、举例论述专项技术与专项素质的关系。

三、方法应用题[共1道题,共20分]

1、为什么各竞技项目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过程中,要以“项目本质特征”为备战的核心导向。

2009年

教学论

一、 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2、 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 如何理解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运用教学论的有关原理,试述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2、我国当代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联系实际说明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理念的。

3、运用教学论的有关原理,试述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运动生理学

一、 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呼吸机能对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及评价方法。

2、 简述本体感觉的生理学原理及在体育中的应用。

3、 简述无氧阈和肺通气阈之间的关系及应用。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控制体脂的意义。

2、论述应用血乳酸监控训练强度的原理及方法。

3、论述肌肉供能系统与肌肉功能之间的关系。 运动训练学

一、 简答题[共4道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目的及其主要任务。

2、 简述训练中循序渐进增加负荷的基本形式及其要点。

3、 简述循环重复、循环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

4、 简述柔韧训练的基本要求。

二、论述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5、试述优秀运动员必须进行多年训练规划的科学依据。

6、为什么运动员不可能在全年训练过程中始终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

三、方法应用题[共1道题,共20分]

7、请从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不同特点的角度谈田径项目与摔柔类项目训练侧重点。

2010年

教学论

一、 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2、 简述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

3、 简述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关系。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4、 运用教学论的基本原理,试述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对策。

5、 根据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试述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

6、 我国当代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出现了哪些热点问题?选择其一,简述你的观点。 运动生理学

一、 简答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测定脉搏[心率]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2、 简述运动中人体酸碱平衡的维持途径。

3、 简述持续训练法的生理学特点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二、论述题[在以下3道题中,任选2道题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4、举例分析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

5、试分析马拉松跑的能量供应特点。

6、举例说明运动生理学指标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运动训练学

一、 简答题[共4道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的利与弊。

2、 简述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及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3、 简述战术能力及运动员战术能力表现和应用的基本要求。

4、 简述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二、论述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5、 为什么有些优秀运动员其某项竞技能力并非突出,但是他们仍能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分析这一现象并举例说明。

6、 试述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负荷安排的要求及动态变化。

三、方法应用题[共1道题,共20分]

7、 温哥华21届冬奥会上,我国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王濛获得三枚金牌,这是她上一阶段训练过程的结果。从训练学角度阐述在今后的训练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她在下一届冬奥会保持优势? 2011博士试题 生理学

简答:

1,影响爆发力大小的因素

2,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的生理作用的不同 3,最大摄氧量与乳酸阈的异同 论述:

1,优秀运动员肌纤维类型是自然选择还是训练适应的结果

2,高原训练产生生理机能适应时,机体出现那些主要调节性变化 3,如何利用各种感觉机能之间的联系,指导运动技能的训练

教学论

简答:

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2,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 3,现代学生观主要观点

4.依据教学内容论,如何选择体育教学内容

5.依据教学论相关原理,谈谈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 6.整体性原则遵循什么?实际中如何运用?

运动训练学

简答题:

1 、奥运备战与参赛的关系

2、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3、间歇训练法的定义以及分类

4、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论述

5、举例说明提高动作速度的方法手段

6、结合实际说明如何提高战术训练的质量 方法应用题:

1、伦敦奥运潜优项目的竞技能力训练的关键节点(皮划艇,赛艇,拳击,长跑......)

2012博士试题

教学论

一、简答

1、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及其面临的问题。

2、评述“发现法”。

3、如何理解“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二、论述

1、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论述如何优化体育教学过程。

2、运用教学理论有关原理,论述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3、结合体育教学实际,论述教学与发展关系。

运动生理学

一、简答

1、

简述不同运动类型的疲劳特征。

2、

简述一次运动和长期运动训练对红细胞的影响。

3、

比较摄氧量和需氧量的异同。

二、论述

1、试论述长期规律运动引起的运动员心脏表现出哪些结构和功能特点。

2、试用运动生理学知识论述提高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

3、如何依据儿童少年队身体素质发展规律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和训练。

运动训练学

一、论述

1、简述赛间训练计划安排应注意的问题。

2、简述运动员状态诊断的作用及其内容。

3、简述竞技状态的阶段性发展与大周期分期关系。

4、结合时间,简述如何处理好全面技术与特长技术的关系。

二、论述

1、什么是核心力量,结合某一运动项目论述其主要作用。

1、论述“板块训练”的要点,及其对周期训练理论发展的意义。

三、应用题

中国女子网球队较好地把握了现代职业网球“以赛代练,以赛促练,赛中有练,塞连融合”的训练特征,李娜等球员的进步有目共睹。请结合运动训练理论谈谈对该特征的认识。

第二篇:运动解剖学教案7运动上肢的肌肉(上)[范文模版]

第七课时 运动上肢的肌肉(上)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上肢肌肉的分类和名称; 2. 掌握运动上肢主要环节的肌肉名称; 3. 掌握大块肌肉的位置和功能。

重点难点:

1. 运动上肢主要环节的肌肉名称; 2. 大块肌肉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方法:讲解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运动上肢的肌肉

一、运动肩带的肌群

(一)上提肩带的肌群

有斜方肌上部、菱形肌和提肩胛肌。该群肌近固定收缩时,使肩带上提,如做耸肩动作等。在远固定收缩时,能使头和脊柱侧屈、回旋、伸,如做抬头、转头等动作。

1、斜方肌(见后缩肩带的肌群)

2、菱形肌(见后缩肩带的肌群)

3、提肩胛肌:起于上位四个颈椎的横突,肌纤维向后外下方,止于肩胛骨内侧角。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使肩胛骨上提和下回旋;远固定时,单侧收缩使颈(带动头部)向同侧侧屈和转动,双侧收缩使颈部伸直。向上提拉杠铃并耸肩,可发展该群肌力。

(二)下降肩带的肌群

有斜方肌下部、前锯肌下部和胸小肌等。该肌群在近固定收缩时,使肩胛骨下降,如做沉肩动作等;在远固定收缩时,能提肋助吸气。

1、斜方肌(见后缩肩带的肌群)

2、前锯肌(见前伸肩带的肌群)

3、胸小肌:起于第3—5肋骨的前面,纤维向外后上方行,止于肩胛骨喙突。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拉力方向朝内前下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前伸和下回旋;远固定收缩时,拉力方向朝外后上方,能提肋助吸气。 (三)使肩带后缩的肌群

有斜方肌,菱形肌等.该群肌在近固定收缩时,可使肩胛骨脊柱缘向脊柱靠拢,如做扩胸和飞鸟展翅等练习;在远固定时,单侧收缩使脊柱侧屈和回旋,双侧收缩使脊柱伸,如抬头挺胸等.

1、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部的浅层。

起点:枕外隆凸,项韧带、第七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 止点:锁骨外侧端,肩峰和肩胛冈。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上部纤维的拉力朝内上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上提、后缩、上回旋;中部纤维的拉力水平向内,使肩胛骨后缩;

下部纤维的拉力朝内下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下降、后缩、上回旋。三部纤维同时收缩,使肩胛骨后缩和上回旋。

远固定时,单侧收缩使头和脊柱向同侧屈和向对侧回旋;双侧同时收缩,使头和脊柱伸直,可以预防和纠正驼背。

2、 菱形肌:位于斜方肌深层,起于下两个颈椎和上四个胸椎的棘突,纤维向外下行,止于肩胛骨的脊柱缘。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拉力向内上方,使肩胛骨后缩、上提、下回旋;远固定收缩时与斜方肌相同。

可以采用负重扩胸,俯立持哑铃做飞鸟展翅练习等发展该肌群的力量;采用冲拳,单手握肋木向同侧转体等练习发展该群肌的伸展性。

(四)使肩带前伸的肌群

有前锯肌、胸小肌等。该肌群在近固定收缩时,使肩胛骨前伸,如做冲拳,掷出器械等动作;在远固定收缩时,可提肋助吸气。

1、前锯肌:位于胸廓的外侧面

起点:上位8—9肋骨的外侧面,纤维斜向上后内方。 止点:肩胛骨的内侧缘和下角的前面。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拉力向前外下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前伸、上回旋;远固定收缩时,提肋助吸气。

采用实力推、俯卧撑等练习可发展肩胛骨前伸肌群的力量;扩胸或单手握肋木向对侧转体可发展该群肌的伸展性。

(五)使肩带上回旋的肌群

有斜方肌上部和下部纤维及前锯肌下部纤维

斜方肌上部和前锯肌下部纤维在近固定收缩时,分别牵拉肩胛骨的外角和下角,形成力偶,使肩胛骨上回旋,完成游泳划臂的肩部动作;斜方肌上部和下部的纤维近固定收缩时,拉力分别作用于肩胛冈的外侧端和内侧端,同样也形成力偶,使肩胛骨上回旋。

可采用负重侧上举,实力推等练习发展肩胛骨上回旋肌群的力量;分别采用扩胸和单手握肋木向同侧转体等练习来发展该肌群伸展性。

(六)使肩胛骨下回旋的肌群

胸小肌、菱形肌和肩胛提肌等。近固定收缩时,胸小肌拉力向下,作用于肩胛骨外侧角;菱形肌和提肩胛肌拉向内上,作用于肩胛骨内缘和内角,形成使肩胛骨下回旋的力偶。

采用拉橡皮筋向后划臂、引体向上、爬绳等练习,可发展肩胛骨下回旋肌群的力量;采用单杠悬垂等练习可发展其伸展性。 二 运动肩关节的肌群

(一)屈肩的肌群

有胸大肌、三角肌前部、喙肱肌和肱二头肌长头等。近固定收缩时,使上臂完成前平举动作;两上臂若处于上举位置,远固定收缩,则使躯干向上臂靠拢,完成引体向上、爬绳爬杆等运动。

1、胸大肌:位于胸前皮下。

起点:锁骨内侧半、胸骨侧缘和上六肋软骨、腹直肌鞘前壁,纤维向外后方集中。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向内前拉引肱骨,使上臂屈、内收和旋内;远固定收缩时,拉引躯干向上臂靠拢,或提肋助吸气。

2、喙肱肌

位于肱二头肌短头内侧深面,起于肩胛骨喙突,止于肱骨内面中部,近固定收缩使上臂屈和内收。

采用双杠支撑摆动臂屈伸、卧推和引体向上等辅助练习,可发展屈肩肌群的力量;采用单杠背手转肩悬垂、单手握肋木向对侧转体等辅助练习可发展其伸展性。

第三篇:《运动解剖学》微课教学设计

《运动解剖学》微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该门课程教材使用全国体育

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解剖学》,为国内体育类专业最权威的教材,本人从八届学生的教学反馈来看教材效果良好。本次课为《运动解剖学》绪论之部分重要知识点,定义了解剖学的基本定位术语,将为今后的学习解剖学知识、分析体育动作做好理论铺垫。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体育学院教育教育系体育教育专业2012级学生,多数学生理论知识基础差、底子薄,而该课程作为本专业基础课、主干课,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能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师教学任务重,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师生双方须共同努力。

教学内容: 运动解剖学定位术语:

1、人体标准解剖姿势;

2、人体的基本切面;

3、人体的基本运动轴。

教学进度: 《运动解剖学》绪论,第一教学单元第一次课,1学时。

教学目标: 掌握人体标准解剖姿势、基本切面和基本运动轴等定位术语,从而准确描述人体及器官的方位,为今后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 人体三个基本切面和三个基本运动轴。 教学难点: 人体三轴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次课以理论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通过ppt穿插演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教学手段,另外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抢答、解疑等

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从而使学生通过理解记忆,而非死记硬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凸显教师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3分钟) 同学们都知道,人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中运动系统最为复杂,为了规范和简化对体育动作的分析过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运动解剖(ppt第0张)学的定位术语。(板书课题) 让我们先来看段视频---大家看到了哪些动作?(如前、后空翻,(ppt1-2全旋,空中转体等)(板书动作名称,作为讲解内容铺垫)张) 交代本课教学目标:掌握人体标准解剖姿势、基本切面和基本轴等解剖术语,从而准确描述人体及器官的方位,为今后体育动作的解(ppt第3张)剖学分析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交代本课本课主要内容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内容为运动解剖学定位术语:人体标准解剖姿势;人体的基本切面;人体的基本运动轴。教学重点为人体三个基本切面和三个基(ppt第4-5张) 本运动轴;教学难点为人体三轴与运动的关系。

二、新授课(9-11分钟) (ppt第6张)(2分钟)

1、人体标准解剖姿势: 两脚并立,脚尖朝前。身体直立,两眼平视。两臂下垂,掌心朝前。

标准解剖姿势 立正 (提问:请问标准解剖姿势和立正姿势有何区别?)

教学方法与手段:观察图片及图片对比,结合讲解和启发式提问。 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白标准解剖姿势和立正姿势的区别点在哪,加深理解,从而准确掌握标准解剖姿势这一重要概念。 (ppt第7-9张)(2-3分钟)

2、人体的基本切面 矢状面:沿身体前后径所作的与水平面垂直的面称矢状面。

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提问:人体矢状面有多少个?) 沿正中线所作的矢状面称正中面。 额状面:沿身体左右径所作的与水平面垂直的面称额状面,又称 冠状面。

水平面:横切直立人体与地面平行的面称水平面。 补充:

横断面:横切某一器官所得到的切面。

纵切面:沿某一器官长轴(纵轴)所得到的切面。 教学方法与手段:观察图片结合讲解和启发式互动。 教学目的:使学生更为直观的掌握人体一些基本切面和特殊面。 (ppt第10-15张) (5-6分钟)

3、人体的基本运动轴引言:由于人体所有关节运动都可以归结为转动,因此,需要规定三个基本转动轴。 两个假设:在描述关节运动时,这些转动轴假设是通过关节转动中心的,在描述整个人体运动时,这些转动轴假设是通过身体总重心的。 矢状轴:通过关节中心的前后方向(以解剖学姿势为准,下同)的轴。

环节绕关节矢状轴转动时,其运动是发生在额状面内的。 (提问:哪位同学再举例说明)。 额状轴:通过关节中心的左右方向的轴。

环节绕关节额状轴转动时,其运动是发生在矢状面内的。(提问:哪位同学再举例说明)。 垂直轴:通过关节中心的上下方向的轴。

环节绕关节垂直轴转动时其运动是发生在水平面内的。(提问:哪位同学再举例说明)。

教学方法与手段:ppt动画和动作视频播放,结合动作实例讲解和启发式提问。 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白人体基本运动轴的方向,环节绕轴转动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动作,这些动作轨迹发生在哪个平面之中。这为将来体育动作

的解剖学分析发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ppt第16-18张)

三、思考(3分钟)

1、根据本节课所讲“轴”和“面”的知识点分析视频动作---侧手翻(播放视频、提问、讲解);

2、根据本节课所讲“轴”和“面”的知识点分析视频动作---单杠骑撑前回环(播放视频、提问、讲解);

3、根据本节课所讲“轴”和“面”的知识点分析视频动作---艺术体操转体(播放视频、提问、讲解)。

4、回顾分析讨论片头视频里的几个典型动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ppt视频播放,结合讲解、讨论及启发式提问。 教学目的:把本次课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动作实例分析中,为今后动作分析做一铺垫。 (ppt第19-20张)

四、课后作业(1分钟)

1、(看视频)请问右臂绕什么轴运动?其运动轨迹发生在哪个平面中?

2、(看图片)请问图中所示是什么轴?环节绕此轴转动能产生什么运动?其轨迹发生在哪个平面中? (ppt第21张)

五、宣布下节课教学内容(30秒) 运动系统---骨骼总论(要求同学们预习)

(ppt第22张)

六、公布课外互动渠道(30秒) qq、邮箱等便于师生课后交流。 (ppt第23张)

七、教师单位、姓名、日期

第四篇:人体解剖学基本复习资料 班级复习资料

药学0601班人体解剖学基本复习资料

绪论

1.人体解剖学:是一门比较古老的和应用现代科学

技术及方法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的形态学范畴。

2.人体的四种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

神经组织

3.人体九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

4.解剖学姿势:人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正前

方,两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两足并立,足尖向前所成的姿势。

5.轴:垂直轴,自上而下与地面垂直并与身体直立

姿势时身体长轴平行的轴

矢状轴,自前(腹侧)向后(背侧),与颅的

矢状缝和地平面平行

冠状轴,自右向左通过身体两侧同高点的连

线,与地面平行

6. 面:矢状面:在前后方向上,按矢状轴,并与冠

状面和水平面相垂直将人体或器官纵断为左,右二部的切面

冠状面:在左右方向上,按冠状轴,并与矢

状面和水平面相垂直将人体或器官纵断为前,后而部的切面

水平面:与水平面平行,并与上述二平面相垂直

将人体或器官横断为上,下二部的切面

骨学

1.人体共有206块骨,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等。

2.骨的构造: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骨质,

可分骨密质和骨松质;骨膜,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富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对骨有营养、再生和感觉作用;骨髓,分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3 .椎骨:共有33个,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

个,骶椎5个(1块),尾椎4个(1块)。第一颈椎又称寰椎;腰椎椎孔较大。

4.胸骨: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柄和体的连

结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称胸骨角,与胸骨角侧方连结的是第2肋,所以胸骨角可作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5.上肢:肱骨;内尺(骨)外桡(骨)

6.下肢:股骨位于大腿内侧,是人体最长和最结实

的长骨,髌骨是全身最大的籽骨,胫骨位于小腿内侧,腓骨位于小腿外侧。

7.颅骨:分脑颅骨和面颅骨。脑颅骨有8块,包括不

成对的额骨、枕骨,蝶骨,筛骨,以及成对的颞

骨和顶骨。

8.翼区:额、顶、颞、蝶4骨的会合处,常构成”H”

形的缝。

9.鼻旁窦:位于鼻腔的周围,有额窦、筛窦、蝶窦

和上颌窦。额窦多开口于中鼻道前部的筛漏斗;筛窦分前、中、后筛窦,前、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 第二章 关节学

1. 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 关节囊(纤维膜、滑膜) 关节腔 2. 椎间盘(纤维环、髓核);椎间盘脱出症 3.脊柱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性弯曲

4.胸廓由12个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连接共同构成。

5.胸廓上口由胸骨柄上缘,第1肋和第1胸椎围成;下口由第12胸椎、第12肋、第11肋、肋弓和剑突围成。 6. 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连接构成。 7.肘关节:“内尺外桡”

8.髋关节由股骨头与髋臼连接构成。

9.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由股骨下端、10.胫骨上端和髌骨连接构成。“内胫外腓”内侧半月板呈“C”字形较大,外侧呈“O”字形较小 第三章 肌学

1.骨骼肌由中间的肌腹和两端的腱构成 2. 背肌由斜方肌、背阔肌和竖脊肌 3.胸肌:胸上肢肌(分为胸大肌、胸小肌和前锯肌)、胸固有肌(肋间外肌—助吸气、肋间内肌—助呼气) 4.膈(主要呼吸肌):有3个裂孔(主动脉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有降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食管裂孔,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和迷走神经的前、后干通过;腔静脉孔,约在第8胸椎水平,有下腔静脉通过)

5. 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翼外肌和翼内肌

6. 臂肌前群—肱二头肌、喙肱肌,后群—肱三头肌

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区分 (一)胸部的标志线

1.前正中线 沿身体前面正中所做的垂线 2.胸骨线 沿胸骨最宽处的外侧缘所做得垂线 3.锁骨中线 经锁骨中点向下所做的垂线,

4.锁骨旁线 在胸骨线和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处所做的垂线

5.腋前 后线 分别沿腋前 后臂所做的垂线

6.腋中线 通过腋前.后线之间的中点出所做的垂线 7,肩胛线 通过肩胛骨下角所做的垂线 8.后正中线 沿身体后面正中所做的垂线

消化系统,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十二指肠以上称为上消化道 空肠以下称为下消化道 颈动脉小球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为一9.唾液腺 位于空腔周围 向口腔内排泄唾液.分大辩椭圆型小体,街结蒂组织连于动脉壁上,属化学小腺 小唾液腺包括舌腺 唇腺 颊腺 腭腺. 大唾液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刺激。 腺分为 腮腺 下颌下线 舌下腺6肝门静脉收集食管腹部,骨,小肠,胰,胆囊和脾10.食管是一前后扁平的肌性管状器官,是消化道各的静脉血。肝门静脉内压升高,血液发生逆流。 段中狭窄的部分 7.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处的夹角为静脉角

神经系统 11.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 成人容量约1500ML

1.神经系统按其位置不同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有受纳食物分泌胃液和内分泌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12.胃的形态和分布

2.脑的组成 :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

13.十二指肠大乳头 位于肝胰壶腹的开口处 和小脑六部分。 14.大肠是消化道的最下端 3.脑干的组成为:中脑、脑桥、延髓。 15.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 通常以右骨客前上棘与4.神经元类别:多级神经元、假单级神经元和双

级神经元 三类(要会识别) 16.脐的连线的中外1/3焦点出为代表

5.执行反射活动的形态学基础称为反射弧。即感17.肝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

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传18.肝外胆道系统 指走出肝门之外的胆道系统而言

出神经-------效应器。

包括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胆总管 6.端脑是脑最发达的部分 19.呼吸系统 鼻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 主支气管7.下丘脑的:它是自主神经的皮质下中枢,是脑及肺内的各级支气管为下呼吸道 内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最重要的部分 ,也是

控制内分泌功能活动的重要部位。功能:对20.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下方 形似指环 前部

摄食行为、水盐平衡、体温、情绪反应、昼窄低 称为环状骨弓 后部高而宽阔称为环状软骨板

夜节律、生殖和内分泌等活动进行广泛的调21.声带 由声壁及被其覆盖的声韧带和声带肌共同

节。

构成 8.脑神经共12对: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22.气管 上端平第6颈椎下缘起自环状软骨下缘与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喉相续向下至胸骨角平面 庭蜗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

舌下神经 23.肺的位置及形态

9.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1.低级中24.胸膜腔

枢部位不同2.周围神经位置不同3.节25.肾的构造 P132 图

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4.分布

26.膀胱的形态 P136 范围不同5.对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不同27.睾丸 位于阴囊内 左右各一 10. 脊神经:共31对 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 、内分泌系统 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 尾神经1对。

11.突触是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之间或神1.内分泌系统包括垂体,松果体,肾上腺,甲状腺

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特化的接触器。 和甲状旁腺。

12.锥体外系是锥体系以外的下行传导通路。锥脉管系统

体外系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

1.脉管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动,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和进行习惯性和节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 律性动作。

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 13.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

神经组织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 2.体循环:左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神经元具体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右心室

神经胶质起支持,营养,保护作用。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干—>毛细血管—>肺静

14.要了解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P248)

脉—>左心房—>右心室—>三尖瓣 15.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右心室—>二尖瓣 聚集之处 ,在新鲜标本上,其色泽灰暗。白质:在3.心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其功神经纤维聚集处,因神经纤维外面包有髓鞘,色泽

光亮。能是产生并传导冲动,以维持心的节律性舒缩。

4.主动脉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 主注: 部分资料可能有误或不完整,请大家自行修正 动脉弓自右向左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鸣谢:潘海华/卢凯恺/俆丽/吴彬/黄琳凤为资料的

输入作出贡献,有疏漏之处,敬请谅解! 动脉。

祝大家考出好成绩! -----周八5.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

药学0601学工办大部分,壁内有压力感觉器,能感受到血压的变化。

第五篇:局部解剖学复习资料

局部解剖学复习重点

头部

1 腮腺咬肌区的境界与内容。何谓腮腺床?穿经腮腺的结构有哪些?

上界:颧弓与外耳道 下界:下颌骨下缘平面 前界:咬肌前缘 后界: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内容:腮腺、咬肌以及血管、神经

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舌咽、迷走、舌下神经共同构成腮腺床

纵行: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 横行: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神经的分支

2.腮腺咬肌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的区域。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内侧界深至咽旁,为腮腺深部邻接的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Ⅹ~Ⅻ对脑神经等;浅为皮肤与浅筋膜。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结构为腮腺。此外,还有咬肌以及面侧部的有关血管、神经、淋巴结等。

3.试述腮腺咬肌区的位臵、境界及其内容?

1)位臵:即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

2)境界:上界为颧弓和外耳道;下界平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3)主要内容:腮腺、腮腺导管、腮腺淋巴结、咬肌以及穿经腮腺的面神经的分支、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等。

4.腮腺床:指位于腮腺深部深面,并与之相邻的一些结构,诸如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第Ⅸ~Ⅻ对脑神经等结构,这些结构统称为腮腺床。

5.腮腺鞘:

由腮腺咬肌筋膜的浅,深层包被腮腺而成。浅层很致密,深层较薄弱。鞘与腮体结合紧密并发出许多间隔,将腮腺分成若赶小叶。在腮腺前缘出,浅、深两层筋膜又和为一层覆盖于咬肌的表面,称为咬肌筋膜。

6. 试述腮腺的毗邻及穿经腮腺结构的名称和排列关系?

1)毗邻:位于面侧区。上缘邻外耳道、颧弓及颞下颌关节;下缘平下颌角;前内邻接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后缘;后邻乳突前缘和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浅面与耳大神经的末梢和腮腺浅淋巴结相邻;深面与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后四对脑神经相邻。

2)穿经结构:纵行穿经腮腺的结构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脉、颞浅静脉和耳颞神经;横行穿经腮腺的结构有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和面神经的分支。

3)排列关系:由浅入深依次为面神经的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和耳颞神经。

7. 试述穿经腮腺周围(上、下、前缘)结构的名称及排列关系?

自上缘穿出的结构由后向前为耳颞神经、颞浅血管和面神经的颞支;自前缘穿出的结构由上向下为面神经颧支、面横血管、面神经上颊支、腮腺导管和面神经下颊支;自下端穿出的结构有面神经下颌缘支、面神经颈支和下颌后静脉。

8.试述腮腺管的起始、走行、开口及其上、下方各有哪些结构走行?

1)起始、走行及开口:腮腺管自腮腺浅部的前缘发出后,在颧弓下方约1.5cm处横过咬肌的外侧面至咬肌前缘后,呈直角转向内侧,穿过颊脂体及颊肌后开口于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即腮腺乳头处)。

2)腮腺导管上方有面神经的上颊支、面横动脉和面横静脉;腮腺导管下方有面神经的下颊支走行。

9. 试述咬肌间隙的位臵、内容、毗邻、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1)位臵: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

2)内容:咬肌的血管和神经通过下颌切迹进入此间隙。

3)毗邻:其下部前邻下颌第三磨牙,后邻腮腺。

4)交通:经下颌切迹向内通翼下颌间隙。

5)临床意义:牙源性感染、牙槽脓肿及下颌骨骨髓炎时均可扩散至此间隙。 10.咬肌间隙: 前界为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组织;上达颧弓下缘;下抵下颌骨下缘;内侧界为下颌支的外面;外侧界为咬肌及腮腺的深面。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牙槽的第三磨牙,在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下颌骨骨髓炎时,可扩散至此间隙。 此间隙的感染向前可扩至颊间隙;向下绕过下颌切迹可扩散至翼颌间隙和颞下窝;经颧弓深侧可至颞窝;向下可扩散至颌下间隙,甚至向后下可扩散至腮腺,导致腮腺脓肿。

11.翼颌间隙:又称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其前界为颞肌及下颌骨冠突;后界为下颌支后缘与腮腺;内侧界为翼肌及其筋膜;外侧界为下颌支的内板及颞肌内面;上界为翼外肌;下界为下颌支与翼内肌相贴近的夹缝。

12.试述翼下颌间隙的位臵、内容、毗邻、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1)位臵: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 2)内容: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血管。

3)毗邻:前邻颊肌,后邻腮腺。

4)交通:经下颌切迹向外通咬肌间隙。

5)临床意义: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下牙槽神经阻滞时即将麻醉药物注入此间隙内。 13.颞下间隙:位于翼下颌间隙的上方,前界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茎突及茎突诸肌;内侧为蝶骨翼突外侧板;外侧界为下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抵蝶骨大翼的颞下嵴及颞下面;下界为翼外肌下缘平面。此间隙在位置上处于颌面部诸间隙的中央,在间隙内有翼丛、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和上、下颌神经的分支通过,从而使颞下间隙与邻近的翼颌间隙、颊间隙、咽旁间隙等相通,并可借眶下裂与眶腔、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内相通。因此颞下间隙的蜂窝组织炎很少单独存在,常与相邻间隙特别是翼颌间隙的感染同时存在。

14.以翼内、外肌为标志,说明颞下窝血管、神经的位臵关系?

翼外肌的浅面(少数情况下位于该肌的深面)为上颌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翼外肌的深面为下颌神经、耳颞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鼓索及脑膜中动脉;翼外肌的下方有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及血管;翼外肌的两头之间为颊神经。翼内肌的表面为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血管。翼内、外肌的表面、之间有翼静脉丛。

15.面侧深区的境界与内容:

此区位于颅底下方,口腔及咽的外侧,其上部为颞窝。

1)境界:面侧深区有顶、底和四壁,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底平下颌骨下缘, 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后面,后壁为腮腺深部,外侧壁为下颌支,内侧壁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

2)内容:面侧深区有翼内肌和翼外肌及出入颅底的血管、神经通过。翼丛与上颌 动脉位于颞下窝浅部,翼内肌、翼外肌、下颌神经及其分支位于深部。

①翼内、外肌:翼内肌起自翼窝,肌纤维斜向外下,止于下颌 支内侧面的翼肌粗隆。翼内肌单侧收缩时,使下颌骨向对侧移动,两侧同时收缩时,使下颌骨上提和前移。翼外肌有两头,上头起自蝶骨大翼的颞下面,下头起自翼突外 侧板的外面。两束肌纤维均斜向外后方,止于下颌颈前面的翼肌凹。

16.颞区软组织的层次及各层特点?

答:颞区软组织由浅入深分为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和颅骨外膜5层。

(1)皮肤:颞区的皮肤移动性较大,手术时无论选择纵行或横行切口,均易缝合,愈合后的瘢痕亦不明显。

(2)浅筋膜:所含脂肪组织较少。血管和神经可分为耳前和耳后两组。1)耳前组:有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三者伴行,出腮腺上缘,越颧弓到达颞区。2)耳后组:有耳后动、静脉和枕小神经,分布于颞区后部. (3)颞筋膜:上方附着于上颞线,向下分为深、浅两层,浅层附着于颧弓的外面,深层附着于颧弓的内面. (4)颞肌:呈扇形,起自颞窝和颞筋膜深面,经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

(5)颅骨外膜:较薄,紧贴于颞骨表面,因而此区很少发生骨膜下血肿。

17.试述海绵窦的位臵、毗邻、交通及穿行的结构? 1)位臵: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

2)毗邻:前邻眶上裂及穿经该裂的结构;后邻颞骨岩部尖端及三叉神经节;内侧壁上部邻垂体,下部邻蝶窦。

3)交通:①经眼静脉、内眦静脉与面静脉交通。②经颅底的导静脉与翼静脉丛交通,翼静脉丛再经面深静脉与面静脉交通。③在颞骨岩部尖端部,分别经岩上窦与横窦、经岩下窦与颈内静脉交通。④在枕骨斜坡处,经基底静脉丛与椎内静脉丛及体壁静脉交通。 4)穿经结构:海绵窦外侧壁内的结构自上而下为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窦内有颈内动脉及其外侧的展神经通过。

18. 试述垂体的位臵、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1)位臵:位于垂体窝内。

2)毗邻:前方为鞍结节,前上方为视交叉;前外侧为视神经管、视神经、颈内动脉;后方为鞍背;两侧为海绵窦;顶(上方)为鞍膈、鞍膈的前上方有视交叉和视神经;底(下方)邻蝶窦。

3)临床意义:①垂体前叶肿瘤时可将鞍膈前部推向上方,压迫视交叉而出现视野缺损;②垂体肿瘤向上突入第三脑室时,可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而至颅内压增高;③垂体肿瘤向下可侵及蝶窦;④垂体肿瘤向两侧可压迫海绵窦,致海绵窦淤血,进而影响到窦内的颈内动脉和Ⅴ、Ⅲ、Ⅳ、Ⅵ对脑神经,产生相应的压迫症状。在做垂体肿瘤切除术时,应注意避免损伤垂体周围的视神经、视交叉、颈内动脉、海绵窦等结构。

19.垂体的位置毗邻如何?垂体肿瘤可能出现的压迫症状有那些?

答;垂体被包埋于蝶鞍的垂体窝内,位于鞍隔与垂体窝底之间。垂体呈横椭圆形,其下方隔垂体窝底与蝶窦相邻;垂体窝底形态多数平坦或凹陷,少数隆起。垂体上方借鞍隔和上方的大脑动脉环和前上方的视交叉相毗邻,垂体前叶的肿瘤可以将鞍隔的前部推向上方,压迫视交叉而出现双眼聂侧视野偏盲。但视交叉与蝶鞍和垂体的关系存在差异,其中多数人视交叉位于鞍隔和垂体的上方,少数位于鞍结节的前上方或其后上方,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差异,且视交叉和垂体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故垂体瘤不大时,可不伴有视交叉受压的症状。垂体的前后方分别邻鞍结节和鞍背,垂体肿瘤时,两处的骨质可因受压而变薄,甚至出现骨质破坏的现象。

颈部

1.试述颈部筋膜的层次及筋膜间隙的构成?

答:颈部筋膜的层次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颈深筋膜包括浅(封套筋膜)[围绕整个颈部,包绕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形成鞘;在下颌下三角和腮腺 区分为两层,分别包绕下颌下腺和腮腺,形成两腺的筋膜鞘]、中(内脏筋膜又称气管前筋膜)[气管前筋膜包绕喉、咽、气管颈部、食管颈部、甲状腺等器官,于甲状腺左、右侧叶的后外方分为前、后 两层,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并在甲状腺与气管、食管上端邻接处,腺鞘后层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深(椎前筋膜)[位于椎前肌及斜角肌前面,颈交感神经干、膈神经、臂丛及锁骨下动脉等行经其后方。向下外方包绕腋血管及臂丛,形成腋鞘,又名颈腋管。] 筋膜间隙包括胸骨上间隙、气管前间隙、颊咽间隙、咽后间隙、椎前间隙。颈深筋膜浅层在胸骨柄上方分为两层,形成锁骨上间隙。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有气管前间隙。咽后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延伸至咽壁侧方的部分为咽旁间隙。椎前间隙位于脊椎颈部与椎前筋膜之间,可经腋鞘与腋窝相通。

2筋膜间隙:

① 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头臂干及左头臂静脉,小儿则有胸腺上部。上通甲状腺间隙,下通胸腔的前纵隔。该间隙的感染、出血或气肿可蔓延至上纵隔。

② 咽后间隙:在咽筋膜和椎前筋膜之间,上达颅底,下通胸腔的后纵隔,其外侧为颈动脉鞘,其延伸至咽侧壁外侧的部分为咽旁间隙,内有淋巴结及疏松结缔组织。

③ 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部、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上达颅底,下与胸腔的后纵隔相邻。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与此间隙,可向外扩散至颈外侧区和腋窝。

④ 胸骨上间隙:封套筋膜在胸骨柄上缘分为深浅两层,向下分别附着于胸骨柄的前、 后缘所形成的筋膜间隙;内有颈静脉弓、颈前静脉下段、胸锁乳突肌、胸骨头等。

⑤ 锁骨上间隙:颈筋膜浅层在锁骨上方分为两层所形成的筋膜间隙,内有颈前静脉、颈外 静脉末段及蜂窝组织等。

3颈筋膜深层的浅、深面各有何筋膜间隙;若颈椎结核形成的脓肿扩散,可能向何处蔓延?

颈筋膜深层即椎前筋膜,其深面有椎前间隙,浅面有咽后间隙。颈椎结核形成脓肿常聚集于椎前间隙。若脓液沿筋膜深面蔓延,可沿腋鞘蔓延至腋窝;若穿破该筋膜,可进入咽后间隙,进而向后纵隔蔓延。

4.颈筋膜

位于浅筋膜和颈阔肌深面,分浅、中、深 3层

1):浅层 即封套筋膜 形成的结构:胸骨上间隙、下颌下腺鞘、腮腺鞘、胸锁乳突肌鞘、斜方肌鞘 。

2):中层 即气管前筋膜 形成结构:气管前间隙、甲状腺鞘、咽后间隙、颈动脉鞘。

3):深层 即椎前筋膜 形成结构:咽后间隙、椎前间隙、腋鞘。

5颈动脉鞘:颈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形成的筋膜鞘。鞘的后方有甲状腺下动脉通过。

6颈袢:第一颈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构成舌下神经降支称颈袢上根,第二三颈神经的前支的部分纤维组成颈袢下根,上下根在颈动脉鞘表面合成颈袢。

7. 以二腹肌后腹为标志,试述其周围的毗邻关系? 1)浅面:有耳大神经、下颌后静脉和面神经颈支。

2)深面: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颈外动脉、颈交感干和后三对脑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

3)上缘:有耳后动脉、面神经、舌咽神经及茎突舌骨肌等。

4)下缘:有枕动脉和舌下神经。

8.试述颈动脉三角的境界,以及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

答:颈动脉三角境界:有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的颈动脉三角,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包括: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封套筋膜,深面有椎前筋膜,内侧是咽侧壁及其筋膜。

9下颌下三角、颈动脉三角和肌三角的境界、层次和内容

下颌下:位于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前、后腹之间,前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筋膜浅层,深面由浅入深依次为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和咽中缩肌。

内容:下颌下腺、面动、静下颌下淋巴结、舌神经和舌下神经

颈动脉: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二腹肌后腹和肩胛舌骨肌上腹所围成。前面的层次结构为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

内容: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颈内静脉及其属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以及副神经和颈深淋巴结等。

肌三角:由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层次结构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和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

内容:舌骨下肌群、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颈部及其相关血管神经等 10简述颈根部的境界和内容。

前界为胸骨柄,后界为第1胸椎体,两侧为第1肋。其中心标志是前斜角肌,此肌前内侧主要是往来于颈胸之间的纵形结构;前后方及外侧主要是往来于胸颈与上肢间的横行结构。

内容:胸膜顶、锁骨下动脉、胸导管与右淋巴导管、锁骨下静脉、迷走神经、膈神经、椎动脉三角。

11颈根部前斜角肌周围的结构

前:膈神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颈横动脉、 肩胛上动脉

后:锁骨下动脉、臂丛、肺尖、胸膜顶

内侧:迷走神经、颈交感干、胸导管(左侧)、椎动脉等 12为什么说前斜角肌是颈根部的中心标志性结构?

颈根部进出胸廓上口的所有结构都可通过前斜角肌来定位。以前斜角肌为中心,在其内侧有胸膜顶、膈神经、迷走神经、椎动脉、甲状颈干、颈交感干等纵向走行,在其前方有锁骨下静脉,其后方有锁骨下动脉横过,其外侧有臂丛。此外,甲状颈干的分支颈横动脉、肩胛上动脉等亦横向经过前斜角肌的前方和外侧。

13Virchow淋巴结

为左锁骨上淋巴结中的一个或几个,位于左静脉角附近,胃癌或食管下部癌常转移至该淋巴结。肿大时,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锁骨上缘交角处可扪及此淋巴结。

14.胸膜顶 前方:前斜角肌、锁骨下A及其分支、膈N、迷走N、锁骨下V、胸导管颈部(左) 15椎动脉三角

1)境界:内侧界:颈长肌

外侧界:前斜角肌 下界:锁骨下A第1段 尖:第6颈椎横突

2)内容:椎动静脉、甲状颈干、甲状腺下A、胸膜顶、颈交感干、颈胸(星状)神经节 16甲状腺囊鞘间隙:甲状腺的真被摸和假被摸之间填充以疏松结缔组织,称囊鞘间隙,其内含动脉、静脉丛、甲状旁腺及神经。

17甲状腺的位置、毗邻和被膜,及其手术入路的层次

1)位置: 甲状腺两侧叶位于喉下部和气管颈部的前外侧, 上端平甲状软骨中部,下端至第6气管软骨环;甲状腺峡部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的前面。

2)毗邻:前面(手术入路层次)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左右两侧叶的后内侧邻近喉与气管、咽与食管以及喉返神经;侧叶的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颈交感干相邻。

3)甲状腺肿大时,向后内侧压迫喉与气管,出现呼吸、吞咽困难, 声音嘶哑;向后外侧压迫颈交感干,出现Horner综合症,即 面部潮红、无汗、瞳孔缩小、眼裂变窄、上睑下垂及眼球内陷等。

4)手术注意事项

①: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紧贴上极进行, 以免损伤喉上神经外支而影响发音

②: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远离甲状腺下

端,以免损伤喉返神经而致声音嘶哑 ③:甲状腺手术时,保留甲状旁腺

④:甲状腺最下动脉出现率约为10﹪,手术时应注意。

18、气管颈部的毗邻,气管切开术入路的层次

1)位置:头向侧转时气管随之移动,食管却向反方向移动,故气管切开时应严格保持头正中位,并尽量后仰。

2)气管切开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浅层、胸骨上间隙、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 3)毗邻:前方: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和胸骨上间隙,及其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气管前间隙、甲状腺峡、甲状腺最下A、甲状腺下V、甲状腺奇V丛。后方:食管。两侧:气管食管间沟内为左右喉返神经。后外侧:颈动脉鞘和颈交感干等。

胸部 1.乳房淋巴回流

①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汇入胸肌L,是乳房淋巴回流主要途径

②上部的淋巴管注入尖L和锁骨上L ③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L

④内下部的淋巴管注入膈上L,并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⑤深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间L

⑥内侧部的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的淋巴管相交通

2、试述胸壁的层次结构特点。在锁骨中线第3肋间进行手术, 其由浅入深的层次有哪些?

被覆于胸壁的软组织可分为浅、中、深三层。浅层为皮肤、浅筋膜及胸壁浅层肌,胸神经皮支的分布区域,具有明显的节段性。中层为肋间隙内的结构,包括肋间肌及肋间血管和神经,肌间肌有三层肌及其延续的腱膜,各肌层纤维方向相互交错,肋间血管和神经的位置依部位不同而有差异。深层为胸壁深层血管即胸廓内动脉,胸内筋膜和胸膜壁层,胸内筋膜在不同部位厚薄不一,是胸廓内面与壁层胸膜之间的粘合组织层。胸壁皮肤、浅筋膜层的血管和神经以及浅层肌,常用作带蒂皮瓣、肌皮瓣的供区。

锁骨中线第3肋间胸壁由浅入深的层次有: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大肌、胸小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横肌、胸内筋膜、壁胸膜。(锁骨中线第3肋间有胸大肌、胸小肌、胸横肌,特别是胸小肌,起自第

3、

4、5肋,所以第

3、4肋之间的第3肋间有胸小肌,其他几层与胸壁的其他部位相似。

胸腔积液时,临床上常自腋后线或肩胛线第

8、9肋间隙,靠近肋骨上缘穿刺。另外常自锁骨中线第2或第3肋间隙中部穿刺,进行人工气胸治疗或安置引流管连接于水封瓶内,抽吸胸膜腔内的积气。

胸腔积液穿刺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背阔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胸内筋膜、壁胸膜。

胸腔积气穿刺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深筋膜浅层、胸大肌、深筋膜深层、胸小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胸内筋膜、壁胸膜。

3、何谓锁胸筋膜?穿经锁胸筋膜的结构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1)构成:由胸筋膜深层附着于锁骨及锁骨下肌、胸小肌和肩胛骨的喙突之间而形成。

2)穿经结构:有胸肩峰动脉的分支、胸外侧神经、头静脉和淋巴管。

3)临床意义:临床上需要手术切开锁胸筋膜时,应注意保护相应的血管和神经,以免造成出血和胸大、小肌瘫痪。

4、试述主动脉弓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1)毗邻:左前方有胸膜、左肺、左膈神经、左心包膈血管和左迷走神经;右后方有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胸导管和心深丛;上方有主动脉弓的三大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及其前面的左头臂静脉和胸腺,下方有肺动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左主支气管和心浅丛。

2)临床意义:临床上发生主动脉瘤时,如压迫气管可出现呼吸困难,如累及左喉返神经, 可影响发音。

5、试述食管胸部的毗邻及临床意义?

1)毗邻:前方有气管、气管杈、左主支气管、左喉返神经、右肺动脉、食管前丛、心包、左心房和膈;后方有食管后丛、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和右肋间后动脉等;左侧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和胸导管的上段及左纵隔胸膜;右侧有奇静脉弓及右纵隔胸膜。

2)临床意义:①左主支气管跨过食管前方处,为食管的第二狭窄处,是异物容易滞留及食管癌的好发部位;②左心房扩大时可压迫食管,在食管钡餐造影时可出现食管压迹。

6、简述胸主动脉的毗邻?

前方有左肺根、心包、食管、食管后丛和膈;后方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和脊柱;左侧与左纵隔胸膜相贴;右侧有食管、奇静脉、胸导管及右纵隔胸膜。

7、简述肺根内结构的排列顺序?

由前向后:肺静脉、肺动脉和主支气管。

由上向下:左肺根为肺动脉、主支气管和肺静脉,右肺根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和肺静脉。

8、食管上、下三角是如何构成的?三角内各有哪些结构?

1)食管上三角:由左锁骨下动脉、脊柱和主动脉弓围成,三角内有胸导管和食管上段。

2)食管下三角:由心包、胸主动脉和膈围成,三角内有食管下段。 9.食管后隐窝:

右侧纵隔胸膜在肺根以下常突入食管与奇静脉和胸导管之间,形成食管后隐窝,肺嵴和相应的壁胸膜常凸入此隐窝内,故经左胸部做食管下段手术时,可破入右侧胸膜腔,导致气胸。

10纵膈:的划分及内容,上.纵膈的位置及内容(自浅至深)纵膈是左右纵膈胸膜之间的所有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膈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呈矢状位,分隔左、右胸膜腔。纵膈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两侧界为纵膈胸膜;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膈。

四分法:以胸骨角至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将纵膈分为上纵膈和下纵膈,下纵膈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分为前纵膈、中纵膈和后纵膈。上纵膈内器官由前向后分为三层。前层有胸膜,左、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中层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后层有食管、气管、胸导管和左喉返神经。前纵膈内有胸腺下部、纵膈前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中纵膈内主要有心包、心、出入心底的大血管根部、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等;后纵膈内主要有食管、迷走神经、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交感干胸部和纵膈后淋巴结等。

11.纵膈间隙:

胸骨后间隙:胸骨后方、胸内筋膜之间,下方至膈。 气管前间隙:位于上纵膈,气管和气管杈与主A弓之间

食管后间隙:食管与脊柱间的潜在间隙。内有奇V、半奇V、副半奇 V、胸导管、胸主A、右肋间后A、疏松结缔组织。

12心包:心包后方邻:主支气管、食管、奇V、半奇V、 胸导管、胸主A。 心包窦:心包横窦:升主A、肺A干与上腔V、左心房前壁之间。

心包斜窦

心包前下窦:心包前下窦是心包腔的最低处,心包积液首 先积聚于此,为穿刺的安全部位。

腹部 1.腹前外侧壁的层次:自外向内依次为皮肤,浅筋膜,肌层,腹横筋膜,腹外膜组织,壁腹膜,腹前外侧壁深层的血管和神经

2.经腹直肌切口,脐上、下切开,阑尾手术切口进入腹膜腔,各需经哪些层次结构? 经腹直肌切口:皮肤、浅筋膜、腹直肌及其筋膜、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 经脐上切开、脐下切开:皮肤、浅筋膜、腹直肌及其筋膜、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合为一层,。。。 阑尾手术切口: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其筋膜、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

3. 请写出在弓状线以上经腹直肌切口时,需经过哪些层次结构后到达腹膜腔?

经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腹膜外组织)及壁层腹膜后到达腹膜腔。

4.浅筋膜

腹壁下部(脐平面以下)分两层:

浅层:Camper筋膜,富含脂肪,与股部浅筋膜相延续

深层:Scarpa筋膜,在中线附着于白线,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一横指处附着于股部阔筋膜,向内下与阴囊肉膜和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相续。

5. 临床上经脐下腹前壁正中线切口行剖腹产手术时,需依次切开哪些结构才能到达子宫腔?

经过皮肤、浅筋膜、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腹膜外组织)和子宫前壁后到达子宫腔。 6. 经麦氏点(McBurny点)切口行阑尾炎手术时,需经过哪些层次结构后到达腹膜腔?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位于何处?手术中如何寻找阑尾?

1)经过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腹外斜肌及其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腹膜外组织)及壁层腹膜。

2)体表投影:①McBurney点 为脐环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②Lanz 点为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界处。

3)三条结肠带最终都汇集到阑尾根部,故结肠带是手术中寻找阑尾根部的标志

7.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的结构

腹股沟管浅环、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陷窝韧带)、耻骨梳韧带、反转韧带、腹股沟管前壁、精索外筋膜、腹直肌鞘前层。 8. 试述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

1)位置:是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为一外上斜向内下的肌筋膜裂隙。

2)构成:包括四个壁和两个口,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外侧1/3为腹内斜肌起始部;后壁为腹横筋膜,内侧1/3为腹股沟镰(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内口为由腹横筋膜向外突出而形成的环状的浅凹,即深环(腹环),外口是由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的裂隙,即皮下环(浅环),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由此 穿入皮下。腹股沟管前壁: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 腹股沟管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 腹股沟管下壁: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管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

3)内容:男性主要有精索(输精管、输精管动脉、睾丸动静脉、),女性有子宫圆韧带和生殖股神经生殖支、髂腹股沟神经通过。

4)临床意义:此处为腹前外侧壁的薄弱区之一,长期腹压增高,可导致腹腔或盆腔内的结构经此管突出,形成腹股沟斜疝。

临床意义:睾丸下降。接近腹股沟管深环处,壁腹膜由于睾丸向前下推移形成腹膜鞘突。结缔组织和肌纤维包裹形成精索。精索通过腹前外侧壁诸肌的间隙,构成腹股沟管。鞘突进入阴囊后与壁腹膜断离成为鞘韧带。如果胎儿分娩后睾丸仍停留在腹后壁或腹股沟处,即为隐睾。如果睾丸降入阴囊后,而腹膜鞘突未闭并与腹膜腔相通,形成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或交通性鞘膜积液。

9. 简述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的构成及临床意义?

1)构成:由腹壁下动脉、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和腹直肌外侧缘围成。腹壁层次由浅入深: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股沟管 浅环、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

2)临床意义:①三角区内无腹肌,腹横筋膜薄,腹股沟管浅环在此区,是腹前外侧壁的又一薄弱部位,为临床上腹股沟直疝的突出部位;②腹壁下动脉为手术中鉴别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标志;③腹壁下动脉的体表投影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与脐环的连线,故腹腔穿刺时应在此线的外上方进行,以免伤及此动脉。

10.腹股沟区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腹压增加时,腹腔内容物可从腹股沟三角突出,形成腹股沟直疝;若从腹壁下A外侧的腹环突出,进入腹股沟管,甚至阴囊,则为腹股沟斜疝。 11胃的位置,秕邻,动脉来源,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

位置:中度冲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贲门在第11胸椎左侧,幽门在第一腰椎下缘右侧

秕邻:前壁右侧邻接左半肝,左侧上部紧邻膈,下部接触腹前壁,通常称为胃前壁的游离区,胃后壁膈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胃,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秕邻

动脉来源:胃左动脉起于腹腔干,胃右动脉起于肝固有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起于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起于脾动脉末端或其脾支,胃短动脉起于脾动脉末端或其分支,胃后动脉起于脾动脉或其上极支

淋巴回流:胃左右淋巴结收纳胃小弯侧胃壁相应区域的淋巴,胃网膜左右淋巴结收纳胃大弯侧相应区域的淋巴,贲门淋巴结常归于胃左淋巴结,注入腹腔淋巴结,幽门上下淋巴结收纳胃幽门部的淋巴

神经支配:胃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于脊髓第6-10胸节段,抑制胃的分泌和蠕动,增强幽门括约肌的张力,并使胃的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迷走神经,支配胃腺与肌层,通常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并增强胃的运动。

12.胃床: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脾、左肾、左肾上腺、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13.十二指肠的分布及其各部毗邻

十二指肠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上部属腹膜内位,其余属腹膜外位。

平对第一腰椎,前方与肝方叶,胆囊相邻,下方紧邻胰头和胰颈,后方有胆总管,胃十二指肠A,肝门静脉走行;降部,前方有横结肠及其系膜跨过,将此分为上下两部,分别于肝右前叶及小肠袢相邻,后方与右肾门,右肾血管及右输尿管,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前方右侧小肠袢相邻, 左侧有小肠系膜和肠系膜上静脉;升部,左侧邻十二指肠上壁,右侧与胰头和腹主动脉相邻。

14 试述胰腺各部的位置、毗邻及与临床的关系?

1)胰头:位于第2腰椎的右侧,其上、下及右侧被十二指肠环绕,前面邻横结肠系膜根和空肠,后面有下腔静脉、右肾静脉和胆总管。胰头部肿瘤时,可压迫十二指肠、门静脉及胆总管,导致消化道梗阻、胆汁引流障碍和门静脉回流受阻等。

2)胰颈:位于胃幽门部的后下方,前上方为胃的幽门部,后方有肠系膜上A、V通过,并在此与脾V汇合成肝门V。

3)胰体:位于第1腰椎平面,脊柱前方。前方隔网膜囊与胃后壁相邻,后方有腹主动脉、左肾上腺及肾和脾静脉,上缘与脾动脉、腹腔干和腹腔丛相邻。临床上胰腺病变侵犯腹腔丛时,可导致难以缓解的持续性疼痛。

4)胰尾:位于脾肾韧带内,末端邻脾门。临床上行脾切除时应注意勿损伤胰尾,以免形成胰瘘。

15 简述胆囊的毗邻、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及与临床意义?

1)毗邻:上方邻肝(胆囊窝);下后方邻十二指肠和横结肠;左侧邻幽门;右侧邻结肠右曲;前邻腹前壁。

2)体表投影:位于右锁骨中线或右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的交角处。

3)临床意义:胆囊炎时,可在投影处出现压痛或叩击痛。 16胆总管的分段及毗邻

十二指肠上段: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自胆总管起始部至十二指肠上部上缘为止,胆总管切开探查引流术即在此段进行。

十二指肠后端:位于十二指肠上部的后面,向下内方行于下腔静脉的前方,肝门静脉的右方。 胰腺段:弯向外下方,此段上部多由胰头后方经过。

十二指肠壁段:斜穿十二指肠降部中份的后内侧壁,与胰管汇合后略呈膨大,形成肝胰壶腹。 17 试述肝外胆道及胆囊三角(Calot三角)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1)肝外胆道的组成:由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和十二指肠大乳头孔组成。

2)胆囊三角(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面围成,其内有胆囊动脉走行。

3)临床意义:①胆囊颈起始部的膨大形成Hartmann囊,为胆囊结石易停留的部位;②胆囊管内Heister瓣的存在,使胆囊不致于过度膨大或缩小,有利于胆汁排放的调节,但胆囊结石时易嵌顿于此,致胆囊积液;③由于胆囊动脉常位于此三角内,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但常有变异,应谨慎寻找。

18. 何谓膈下间隙?膈下间隙是如何分部的?膈下脓肿好发于何处?易向何部位蔓延?

1)位置:为位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的间隙。

2)分部:膈下间隙由肝分为肝上、下间隙。肝上间隙借镰状韧带分为左、右肝上间隙。左肝上间隙借左三角韧带分为左肝上前、后间隙。肝下间隙借肝圆韧带分为左、右肝下间隙。左肝下间隙借胃和小网膜分为左肝下前、后间隙。此外,还有膈下腹膜后隙。

3)膈下脓肿多发生于右肝上、下间隙,脓肿向下可经右结肠旁沟蔓延至盆腔。 19.腹膜腔的分区及各区的交通

通常以横结肠为界,将腹膜腔分为结肠上区和结肠下区

结肠上区:结肠上区介与膈与横结肠之间,又称膈下间隙,八个。此间隙又被肝分为肝上下间隙;肝上间隙借镰状韧带和左三角韧带分为右肝上间隙,左肝上间隙和左肝上后间隙,肝下间隙以肝圆韧带区分为右肝下间隙和左肝下间隙;后者又被小网膜和胃分为左肝下前间隙和左肝下后间隙,即网膜囊;此外,还有左右隔下腹膜外间隙,分别居膈和肝裸区,膈和胃裸区之间。上述任何一个间隙发生脓肿,均称膈下脓肿,其中以右肝上、下间隙脓肿较为多见,脓肿向下可经右结肠旁沟蔓延至盆腔。

结肠下区:包括四个间隙,即左右结肠旁沟,左右肠系膜窦。左右结肠旁沟:介于腹后壁和升结肠之间;左结肠旁沟上通肝肾隐窝,下通右髂窝,盆腔,故膈下脓肿可经此沟流入右髂窝和盆腔,阑尾化脓时也可以由上蔓延至肝下;由于左膈结肠韧带发育良好,故左结肠旁沟内的积液只能向下流入盆腔。左右肠系膜窦:左肠系膜窦感染时蔓延至盆腔,右肠系膜窦周围近乎封闭,窦内感染积脓时不易扩散。

19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后下方与右肾之间,仰卧时为腹腔最低点,上腹部的脓液及渗出液多聚集于该隐窝。

20肾 1)毗邻:内侧:左有腹主A、右有下腔V。

2)肾门:肾内侧缘中部凹陷处,有肾血管、肾盂、N和淋巴管等出入。 3)肾蒂:由前向后:肾V、肾A、肾盂。

由上向下:肾A、肾V、肾盂。

21肾窦:由肾门深入肾实质内所围成的腔隙称为肾窦,内有肾动脉的分支,肾静脉的属支, 肾盂,肾大小盏,神经,淋巴管和脂肪。

21 简述输尿管腹部的位置、毗邻及临床意义?手术中应如何分离、寻找输尿管?

1)位置:输尿管腹部位于腹膜后隙,脊柱两侧,紧贴腰大肌前面向内下方斜行。

2)毗邻:①右输尿管的后方贴腰大肌,前方有十二指肠降部、升结肠血管、回结肠血管、右侧睾丸(卵巢)血管和回肠末段,右侧邻近盲肠和阑尾;②左输尿管的后方贴腰大肌,前方有十二指肠空场曲、降结肠血管和左侧睾丸(卵巢)血管。

3)临床意义:①回肠后位阑尾炎时,可刺激右侧输尿管,尿中可出现红细胞和脓细胞;②由于输尿管腹部的前方有升结肠血管、回结肠血管、降结肠血管走行,故实施升、降结肠切除术时应注意勿伤及输尿管。

4)如何分离和寻找输尿管:由于输尿管的动脉多来自其内侧,故手术时自外侧游离输尿管比较安全。

盆部

1盆膈:又称盆底,具有承托盆腔脏器的作用,并参与排便及分娩等生理功能。组成:盆膈上筋膜、肛提肌和尾骨肌、盆膈下筋膜。盆膈肌为肛提肌与尾骨肌。其上、下两面各有一层筋膜,分别称为盆膈上、下筋膜,是盆腔与会阴的分界,其前份有盆膈裂孔。在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及阴道通过。盆膈裂孔的三角区,盆膈较薄弱,其浅层有筋膜与肌肉加强称尿生殖膈

2尿生殖膈、肛直肠环和会阴中心腱的组成和作用。

尿生殖膈: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其间的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组成的结构称尿生殖膈。 封闭尿生殖三角,男性有尿道,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加强盆底,协助承托盆腔脏器。

肛直肠环:肛门外括约肌的浅部和深部、直肠下份的纵行肌和环形肌增厚形成为肛门内括约肌以及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纤维一起,共同形成一肌性环,围绕肛管和直肠的交界部,称为肛直肠环,直肠指检时可清楚扪到。具有括约肛门、控制排便等重要作用,若术中不慎损伤,可导致大便失禁。 会阴中心腱:为一纤维性中隔,长约1.25cm。位于会阴缝深部,两侧会阴肌间。有肛门外括约肌、球海绵体肌及成对的会阴浅横肌、会阴深横肌和肛提肌等起止于此;直肠壶腹和肛管的纵肌层亦参与其组成。此腱有加固盆底承托盆内脏器的作用。

3.盆筋膜间隙:盆壁筋膜、盆脏筋膜与覆盖盆腔的腹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潜在的盆筋膜间隙。主要包括:耻骨后隙、直肠旁隙、直肠后隙。①耻骨后隙(膀胱前隙):位于耻骨联合与膀胱之间,内有脂肪、疏 松结缔组织。②直肠周隙:直肠周围的间隙,借直肠侧韧带分为前外侧部(直肠旁 隙)和后部(直肠后隙),向上通腹膜后间隙,下方有盆膈封闭。内有骶前V丛,手术剥离时勿损伤。

4坐骨肛门窝的境界及其内容,有何临床意义?

境界:一尖、一底和四壁。窝尖:盆膈下筋膜和闭孔筋膜汇合处。窝底:肛区的浅筋膜和皮肤。内侧壁:上部为肛提肌、尾骨肌及盆膈下筋膜,下部为肛门外括约肌。外侧壁:上部为闭孔内肌及其筋膜,下部为坐骨结节内侧面。前壁:会阴浅横肌及尿生殖膈后缘。后壁:臀大肌下缘及其筋膜和骶结节韧带。内容: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阴部神经、淋巴结和脂肪组织。临床意义:其外侧壁有阴部管是闭孔筋膜包绕①阴部内动脉②阴部内静脉③阴部神经形成。阴部手术可在此注射麻药。窝内脂肪组织较多,血供较差,故易感染而形成脓肿,并可能向其他部位蔓延,①脓肿向内破入肛管②向外穿破皮肤形成肛瘘③向上穿过肛提肌至骨盆腹膜外间隙形成盆腔脓肿④经肛门前或后至对侧,形成马蹄形脓肿。坐骨肛门窝歌:坐骨肛门窝,脂肪组织多, 脓肿好发部,肛瘘为后祸。内外前后壁,楔形左右部。贴近外侧壁,阴部神经过。 阴部内血管,同行为伴伙。麻醉注药时,坐骨棘下摸。

5.会阴间隙:

浅会阴筋膜、尿生殖膈下筋膜和尿生殖膈上筋膜三层之间形成两个间隙:会阴浅隙和会阴深隙。 会阴浅隙: 又称会阴浅袋,位于浅会阴筋膜与尿生殖膈下筋膜之间。此隙向前开放,其内有:会阴浅横肌,坐骨海绵体肌及球海绵体肌、阴部神经、阴部内动脉的末支及其伴行的静脉。①男性尚有阴茎脚、尿道球及其内的尿道②女性有阴蒂脚、尿道、阴道下部、前庭大腺、前庭球。会阴深隙: 又称会阴深袋,位于尿生殖膈上、下筋膜之间。此隙封闭,其内有:阴深横肌、尿道膜部括约肌及阴部神经、阴部内动脉的末支及其伴行的静脉。①男性尚有尿道膜部及尿道球腺。②女性有尿道及阴道、尿道阴道括约肌。

6阴囊:为位于阴茎后下方的囊袋,由皮肤和肉膜构成。阴囊的皮肤薄而柔软,色素沉着明显,有少量阴毛。皮肤内有皮脂腺、汗腺及大量弹性纤维,富有伸展性。在皮肤的中线上,有一条纵行的阴囊缝。皮肤深面的浅筋膜叫肉膜dartoscoat,主要由致密结缔组织、弹力纤维和散在平滑肌束组成,缺乏脂肪组织,与皮肤紧密愈着。其中的平滑肌能随温度变化而反射性地舒缩,以调节阴囊内的温度,使之适合精子的生长发育。肉膜在相当于阴囊缝处向深部发出阴囊隔,将阴囊内腔分为左、右两部,容纳睾丸、附睾及精索下段。

7精索:为柔软的圆索状结构、由腹股沟管腹环至睾丸上端。内有输精管、睾丸血管、神经、淋巴管等。并包有三层被膜。从内向外依次为精索内筋膜、提睾肌和精索外筋膜。

上肢:

1简述腋窝的构成和内容。

答:顶是腋窝的上口,向上通颈根部,由锁骨中1/3段,第一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有臂丛通过,锁骨下血管于第一肋外缘移行为腋血管;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构成,内有皮神经,浅血管和浅淋巴管穿过;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有头静脉,胸肩峰血管和胸外侧神经穿出;后壁由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和肩胛骨构成,内有旋肩胛血管,腋神经,旋肘后血管通过;内侧壁由前锯肌,上4位肋骨及肋间肌构成,外侧壁由喙肱肌,肱二头肌肉长头和肱骨结节间沟构成。

2.三边孔:指位于腋腔后壁上的三角形间隙。其上界为肩胛下肌和小圆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3.四边孔:指位于腋腔后壁上的四边形间隙。其上界为肩胛下肌和小圆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内有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通过

4肌腱袖: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连成腱板,围绕在肩关节的上、后和前方,并与肩关节囊愈着,称肌腱袖。对肩关节起稳定作用。

5.肘窝1)境界:上界: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下外侧界:肱桡肌;下内侧界:旋前圆肌;顶由浅入深:皮肤、浅、深筋膜和肱二头肌腱膜;底:肱肌、旋后肌和肘关节囊。2)肘窝内容:由尺侧向桡侧:肘深淋巴结、正中N、肱动脉和尺及桡动脉及其伴行静脉(肱动脉和两条伴行静脉)、肱二头肌腱、桡N及其分支

6腕管:构成:腕屈肌支持带、腕骨沟。通过结构: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桡侧囊),指深、浅屈肌腱及其屈肌总腱鞘(尺侧囊)和正中N。

7.掌腱膜:掌长肌腱越过屈肌支持带前面后,腱纤维散开并与手掌中部的深筋膜浅层融合,使该深部筋膜增厚而坚韧,形成由光泽的腱膜性纤维组织膜,称掌腱膜。

8指蹼间隙:在掌骨头处,掌腱膜深层的横行纤维与其向远端发出的4 束纵行纤维之间,围成的3个纤维间隙。内有蚓状肌腱 、脂肪、指掌侧总A、V和N、指掌侧固有A、V和N。

9掌浅弓与掌深弓

掌浅弓:由尺动脉终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

10指髓间隙(指髓):位于末节指骨骨膜与皮肤之间的密闭间隙。有血管、N 、脂肪和许多纤维束隔。

11.筋膜间隙①鱼际间隙:前界:掌中隔前部、示指屈肌腱和第1蚓状肌;后界:拇收肌筋膜;外侧界:外侧肌间隔;内侧界:掌中隔后部。鱼际间隙向远端经第1蚓状肌管通向示指背侧,其近端为盲端。 ②掌中间隙:前界自桡侧起:第3~5指屈肌腱、第2~4蚓状肌;后界:掌中隔后部、第

3、4掌骨、骨间肌及其前面的骨间掌侧筋膜;内侧界:内侧肌间隔;外侧界:肌间隔。掌中间隙向远侧沿第2~4蚓状肌管与第2~4指蹼间隙相通,进而可通向手背,掌中间隙的近侧达屈肌总腱鞘的深面,可经腕管与前臂屈肌后间隙相交通,此间隙有感染时,可经上述渠道蔓延。

手掌的筋膜间隙:鱼际间隙、掌中间隙、手背腱膜下间隙、手背皮下间隙

下肢

1股三角的位置、境界和内容

位置:位于股前内侧区上1/3部。

境界: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下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下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

后壁自外侧向内侧分别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筋膜。 内容:股三角内的结构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股神经、股动脉(股动脉位于股三角中分,其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股静脉,股管及腹股沟深淋巴结。

2.股鞘:为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A、V上部形成的筋膜鞘,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和阔筋膜的深面。被两个筋膜隔分成3个腔,外侧容纳股A,中间容纳股V,内侧称为股管。

3.股管:前壁:腹股沟韧带、隐V裂孔镰状缘上端、筛筋膜 后壁:耻骨梳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 内侧壁:腔隙韧带及股鞘内侧壁 外侧壁:为股V内侧的纤维隔

注:下端为盲端称股管下角,上口为股环。

4.股环:前界:腹股沟韧带 后界:耻骨梳韧带 内侧界:腔隙韧带 外侧界:纤维隔

股环是股管上通腹腔的通道,被薄层疏松结缔组织覆盖,称股环隔。

5梨状肌下孔穿经结构: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阴部内动静脉和阴部神经。

6梨状肌上孔:外向内依次为:臀上N、A、V 7坐骨小孔:构成:由骶棘韧带、坐骨小切迹、骶结节韧带围成;由外侧向内依次为:阴部内A、阴部内V、阴部N 8肌腔隙和血管腔隙:

腹股沟韧带与髋骨间被髂耻弓分隔成内、外侧两部,外侧的为肌腔隙,内侧的为血管腔隙。 肌腔隙:前界:腹股沟韧带;内侧界:髂耻弓;后外侧界:髂骨。内容:髂腰肌、股N、股外侧皮N。

血管腔隙:前界:腹股沟韧带;后内界:耻骨肌筋膜、耻骨梳韧带;后外侧界:髂耻弓;内侧界:腔隙韧带。内容:股鞘、股A、V,生殖股N股支、淋巴管。

9.收肌管: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的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是一断面呈三角形,长约15-17cm的管状间隙。从前向后内容:股N的内侧肌支和隐N、股A、股V以及淋巴管和疏 松结缔组织。

10腘窝:1)境界:外上界:股二头肌;内上界:半腱肌、半膜肌;下内界:腓肠肌内侧头;下外界:腓肠肌外侧头;顶: 腘筋膜;底:股骨的腘面、膝关节囊的后壁、腘肌及其筋膜。2)内容:由浅入深为:股神经,腘静脉和腘动脉。腘窝外上界还有腓总神经,血管周围有腘深L,脂肪。

11.踝管:屈肌支持带:踝后区的深筋膜在内踝和跟结节内侧面之间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

构成:屈肌支持带与跟骨内侧面和内踝之间构成踝管。踝管被3个纤 维隔分成4个通道。内容:由前向后是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血管及胫N、踇长 屈肌腱。

上一篇:本田用品安装说明书下一篇:不舍亲爱的老师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