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目前,我国着重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且社会对此类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体育职业院校,运动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所以运动解剖学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运动解剖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运动解剖学论文 篇1:

高校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学生学好其他理论课的基础,历年来一直被教育部列为体育专业必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自明。运动解剖学作为体育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课,其内容繁多、概念较为抽象和理论性强,体育院系学生觉得其难学,老师觉得其难教,一直以来是高校体育院系理论课程教学的难点。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院系教学计划的调整,运动解剖学的教学学时大大减少,教材内容趋向于简化,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知识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为了培养更多符合未来教育需要的新型体育教育人才,迫切需要在高校体育院系教学中对运动解剖学教学进行系统改革,以改变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技能训练不得力、学生能力甚差的状况。如何改变运动解剖学教学当前的困局,是值得所有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解剖学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对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促进运动解剖学在高校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运动解剖学    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1.精简教学内容

运动解剖学包含的内容广泛,以徐国栋和袁琼嘉老师主编的《运动解剖学》(第5版)为例,除开绪论部分,共有17章,涉及的内容从运动系统到内分泌系统,而学习的时间为一学年,包括实验在内,总学时不超过88学时,在如此短的学时安排下,如果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那么想必大部分教师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运动解剖学教学内容精简已势在必行。但如何精简?从哪些方面精简?是大部分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解剖学教师不得不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根据现有课程的时间安排,运动解剖学一般是在运动解剖学之后,所以,与人体解剖学或医学院校重点要学习部分的内容是主要精简对象,如神经系统部分内容中,有关神经系统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简介,而不深入学习,因为学生感觉到这部分知识太过于复杂和难记忆,且相关知识与运动实践的关联不是很大;心血管系统与淋巴系统中血液和淋巴有关生化知识可以先作简单介绍,因为在后续的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会详细讨论,在此可节省部分时间用于其他方面的重点教学;在人体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教学中,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肾的结构与功能等,也可简单介绍,这些部分的内容应以学生自学为主;对于现实生活中联系较少,而与医学关系稍密切的内容,也可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如内分泌器官等方面内容。除此之外,还应对部分章节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如神经系统分为五章,可将神经系统概述、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和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脑室及脑脊液循环整合为一章内容进行教学,并对不同类型神经系统和通路进行比较,这样不但能精简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总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根据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取舍合理,是有效、全面和系统进行运动解剖学教学的重要保证。

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要求,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且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只是获得知识,而是在于应用和创造。在运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现行的运动解剖学教材是在原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中的人体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综合为一门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尽管教材经过不断的修订,但现行教材中人体解剖学内容偏多,其中一些内容对体育院系的学生来说深奥难懂,且不够系统。而与运动密切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却显得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该课程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是摆在高校运动解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由于运动解剖学内容的抽象性和难懂性,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会使学习效果事倍功半。而如果教师采用中小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不照顾学生情绪,则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落千丈,更别说掌握知识了。因此,把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加强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所以,教师应在运动解剖学课堂教学中尝试“快乐教学”、“合作式教学”和“兴趣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强化运动解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相长。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如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中的普及是改进教学手段的重要标志。在运动解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动的动画或视频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直观化解说,这样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容易,使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更突出。

3.改革实验教学

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按现有学时的安排,实验课占整个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多,其实践性也体现在理论和实验的不可分割上。尽管运动解剖学实验课内容无统一的硬性规定,只需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所在院系实验室条件进行正常开设,但在标本和模型及其他仪器设备设施较齐全的体育院系,可开展有一定难度或较高级的实验,而在条件和设备较落后的地区,应选取简单可行的实验项目开展实验教学。具体来讲,应结合所选运动解剖学教材的内容,重点考虑验证性实验,如肌肉的观察、细胞与组织的观察和上肢骨和上肢关节等,并在实验教学大纲上要有所体现;而专业性较强的院系,在仪器设备较齐全的情况下,可有条件地开展一些较高难度的实验,实验项目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如开展肌肉功能练习的实验设计等设计性实验,激发学生对运动解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条件较难得到保证的院系,在自力更生的同时,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与兄弟院校或本校的相关院系实行网上预约,实现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使实验教学资源物尽其用。运动解剖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其概念不但多而且较为抽象,对于文化底子较为薄弱的体育专业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如果处理不当,则易使学生失去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有利于缓解长时间理论学习带来的压力,调节学习气氛,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对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益。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升华,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课程,是体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学习运动解剖学知识,不但有利于体育院系学生形成全面的理论体系,而且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中人体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使理论写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加深学生对运动动作的理解,为更好地开展运动训练、全民健身和运动处方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本文从精简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三方面对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提出了看法,以期为提高运动解剖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运动解剖学能更好地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于新凯,潘珊珊,余竹生,等.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研究与思考[J].解剖科学进展,2012,18(6):594-596.

[2]連玉龙.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及设想[J].城市地理,2014,(12):231.

[3]马志君.运动解剖学教学方法改革实证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102-104.

[4]王瑞静.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7):117-118.

[5]赵志敏,姚建勇,李洪涛,等.系统解剖学课程考试改革研究[J].农垦医学,2013,35(5):463-466.

[6]阎卉芳,陈安,余清平,等.中医大学生系统解剖学标本考试改革初探[J].光明中医,2014,29(5):1104-1105.

作者:袁爱国

运动解剖学论文 篇2:

浅谈体育职业院校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改革

摘  要:目前,我国着重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且社会对此类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体育职业院校,运动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所以运动解剖学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就目前体育职业院校运动解剖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体育职业院校

随着社会对创新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职业院校的转型势在必行,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更加贴合社会岗位需求。运动解剖学作为体育类职业院校的基础课,理论性较强,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应在理论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优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配欠合理

运动解剖学作为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其教学内容分为九大系统,内容涵盖广。体育职业院校的学生除需重点掌握运动系统中运动状态下人体的解剖学特点外,还需要掌握其他系统的知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各个系统全部详细讲解,课时量不足。而多数体育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时间紧、课程多的问题,这就导致运动解剖学在教学改革时的课时量反而缩减了。

(二)理论课教学方法单调

大多数体育职业院校的运动解剖学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体,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随着多媒体引入课堂,虽然在课程中可以加入不同元素以吸引学生注意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讲授模式。随着学习难度增加,学生积极性依然很难调动。再者,这门学科存在许多较难懂的词汇,而体育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较差,这就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

运动解剖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科目,其开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人体基本结构,从而能够指导实践。故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运动解剖学的实验部分必不可少,且需要加大比例。由于实验室建设、大班授课、课时缩水等原因,运动解剖学的实验课时被严重压缩,有些甚至被一带而过[1]。而受行政班人数、实验室建设、学生对待实验课态度不积极等因素的影响,实验课的主要授课模式也依然是传统的讲授模式。行政班人数过多,实验室标本不足,使得实验课教学只能是老师拿着标本讲解,许多学生观看同一个标本,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参与性,难以实现实验课的教学目的。且职业院校开设运动解剖学课程通常是大一的上半学期,此时学生自律性较差,大部分学生不会课前预习。

二、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建议

(一)合理分配教学内容

根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需求,课程的重点应为运动系统、体育动作解剖学分析以及神经系统三大部分,故职业院校应适当削减内脏系统、脉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课时的比例,合理分配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做到“少而精”。

首先,重点内容应以运动系统为主,注重体育动作解剖学分析、神经系统部分与运动系统关联性,构建学生对人体整体的认识。如罗维、孙飙在南京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中,将授课内容调整为以关节运动为导向,并以此为中心讲解肌肉功能,重点传授分析肌肉功能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加深对肌肉力量和肌肉伸展性基本原理的理解,进而进行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最后通过成绩证明:教学效果有所改进[2]。

其次,应加强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性,提高学生将运动解剖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的能力,同时也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朱蔚莉在教学过程中,用多个学科知识与运动解剖学相互联系,如超声医学、生理学等,提高了教学效果,并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基础[3]。

再次,仅要求学生了解非重点章节各系统重点器官名称、位置及功能。王春阳在教学中将运动解剖学分为五部分,其中运动系统占1/2,并创新地将呼吸、消化、脉管等系统串在一起讲[4],这样既能建起系统间的联系,又可更合理地安排课时,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最后,教师应时刻以学生为导向,关注与学生就业方向相关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并将热点、前沿问题引入课堂。运动解剖学作为基础学科,虽然在人才市场上并没有被哪一个就业方向专门需要,但各个就业方向所需要的知识都是以其为基础的。所以,将就业热点引入课堂,可以帮学生提早规划就业方向。

(二)改进理论课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综合能力。为改进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方法,各大体育院校一直在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和翻转课堂的成果较为明显。

目前,PBL教学法在其他学科领域中已取得较明显的效果,故体育专业也逐渐将此法引入课堂。贾龙曾在体育专业的运动解剖学课程中初步尝试了PBL教学法,发现此种教学方法确实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受课程体系制约,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展开;受教师水平制约,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以学生为主体;受学生水平制约,不能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资源,从而影响教学效果[5]。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刘刚等提出了将“PBL+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运动解剖学,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加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生理解与记忆能力、提高学习成绩等方面,均比单纯应用PBL教学法效果明显[6]。

翻转课堂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的产物,属于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它能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更真实的学习效果。王成绩在将翻转课堂应用到运动解剖学中时,以学生对翻转学习效果的认知和学习成绩两种测量工具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得出翻转课堂可以帮助学生促进互动与协作能力,提高注意力,增强理解力,提升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习成绩的结论[7]。张锐等根据运动解剖学的学科特点创新地将教学分成三个模块,即教师在线模块、学生在线模块和课堂教学模块,采用“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翻转课堂模式,得到了较好的教學效果[8]。同时他也提出如何保证教师视频资源的质量、如何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整理大量的教学资源并解决学生的困惑问题,仍是翻转课堂所面临的困难。

总之,无论是传统的讲授法还是新兴的PBL教学法,单一的教学方法总是存在弊端,只有采用类似翻转课堂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才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产生积极影响。且运动解剖学各部分的知识特点不一样,即使是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很多面临解决的问题,故在之后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考虑根据每部分的知识特点挑选适合的教学法,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优化实验课教学

实验课可以弥补运动解剖学不易理解、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这一缺陷,科学合理优化实验课比例、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可以对理论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采用小班教学,使实验课教学手段多元化以及增加实验课课时无疑是优化实验教学的首要手段。陈景等将“互联网+”创客教育引入运动解剖学实验课[9],发现该方法能够促使学生提高参与意识、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激发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分析探研能力。

总之,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手段有很多,体育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可根据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优化,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他们学以致用,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创新型技术人才。

三、小结

综上所述,虽然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改革中,各大体育职业院校存在的问题相似,但是不应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去解决,应综合分析本校资源配置、专业特点、学生人数及整体水平等多方面因素,采用最适合的教学方案,使其教学效果在内容上更贴近专业实践,方法上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考核办法上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具专业性的创新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阳,王英杰.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育院校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当代体育科技,2019,9(36):80-81.

[2] 罗维,孙飙. 基于运动实践的《运动解剖学》教学模式改革[J]. 当代体育科技,2019,10(22):164-166.

[3] 朱蔚莉. 多学科联系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 实验室科学,2014,17(02):104-106.

[4] 王春阳. 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探索[J]. 解剖学研究,2005,27(03):210-212.

[5] 贾龙. PBL教学模式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 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129-132.

[6] 刘刚,庄洪波,李伟峰,等. 基于Web的“PBL+微课”在“运动解剖学”课程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韶关学院学报,2019,40(11):105-108.

[7] 王成绩. 翻转课堂对学生满意度和学业成绩的影响——以运动解剖学为例[J]. 巢湖学院学报,2019,21(03):149-156.

[8] 张锐,于芳,闫先赟,等. “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在《运动解剖学》中的应用研究[J]. 辽宁体育科技,2017,39(06):100-103.

[9] 陈景,张福兰,谌晓安. “互联网+”创客教育模式在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内江科技,2019,40(07):83-84.

(責任编辑:汪旦旦)

作者:吕梦婷 张玮 王志强

运动解剖学论文 篇3:

精品课程《运动解剖学》教学模式构建探究

1 现阶段《运动解剖学》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1.1 教学学时数被压缩,教师缺乏专业性

该课程主要针对高校体育专业而开设,但课程却没有体现出专业课程应用的地位。运动解剖学包含理论与实践教学两方面,但课程的总学时数被压缩,理论知识内包含大量术语,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复杂的内容无法在短时间内讲解明白。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实践课主要是向学生展示人体器官结构,但学校沿用传统医学模式,没有将解剖学与运动知识充分結合,导致课程难度增加。由于教师专业性不足,在知识点的传授上存在困难,没有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1.2 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式比较古板

当前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多为理论内容传授,教师口头讲解,配合图谱讲述人体器官构成,实验教学中运动器材和实验仪器不足,教学形式单一,难以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多数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点,有时不需要思考,按照教师安排完成试验即可。

1.3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难以吸引学生兴趣

运动解剖学教学科目比较抽象,虽然教材中配备了相应的图片,但学生依然无法真正理解其中内容,且课程内专业术语较多,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很多体育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只需要在考试前背诵知识点就能通过考试,但这样做学生虽然通过考试,但无法掌握其中知识点,也不能将学到的知识用于未来实践。比如在学习肌肉运动知识时,学生只了解向心收缩与离心收缩,但对于肌肉的变化区别完全不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只依靠短时间内的记忆力。

2 精品课程《运动解剖学》教学模式构建的有效途径

2.1 适当增加课程学时数,提高教师专业性

体育教育中的运动解剖学主要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分析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从中找出适宜人体生长发育的运动模式,探究人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精品课程《运动解剖学》的教学重点是加强解剖学知识点与体育运动的联系,教师不仅要了解解剖学知识,还要掌握运动技术动作,引导学生连贯的认知解剖学。适当增加运动解剖学学时数,为学生与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也为学生预留知识点消化的时间。学校可以在休息日或晚自习期间为学生开放解剖实验室,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2.2 调整教学模式,改变成绩构成方式

常规下运动解剖学的理论教学是根据运动系统、内脏、脉管、神经系统顺序讲解理论知识,可以在其中穿插实践教学模式。比如讲解运动系统时在实验室内授课,教师一边讲解器官结构标本,一边带领学生触摸标本,找到结构,方便记忆。实验课堂不仅是在实验室内,还可以前往户外进行,比如来到体育场做运动技术动作,分析不同动作中蕴含的解剖学知识,增强直观感受,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转变以往的考试方式,在理论笔试、实验口试中增加综合分析题,考察学生对运动解剖学知识点的综合掌握与分析能力,将实验考试划分为平时成绩与实验设计两部分。成绩构成包含笔试、平时成绩以及试验设计三部分,可以适当增加试验设计这部分的成绩比重,让运动解剖学的实践考核不再形式化,也避免笔试内容重复。

2.3 做好课前预习,创建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课前准备阶段,可以发挥云课堂的便利性,引导学生提前对课程内容预习,掌握信息教学资源,通过视频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公开课的方式制定学习计划与内容,依照教师提前预知的问题为运动解剖学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学生及时沟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及时做出回答,解决学生心中疑惑。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可以创建一体化运动解剖学教学模式,具体建议如下:(1)修订运动解剖学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打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授课模式,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高效融合,创建一体化教学计划,采用教学结果测试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成果。(2)优化运动解剖学教学评价体系。确立综合评价体系,融合理论知识、试验考核、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课上表现的评价模式,多角度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合理评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3)强化运动解剖学教学场地建设。应用互联网强化教学设施,丰富教学资源,发挥三维扫描技术的优势重建运动解剖学教学系统,完成对三维模型的真实化展示,使人体标本的表达趋向数字化。将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等元素充分融合,营造互动性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对运动解剖学的学习充满兴趣。

总而言之,打造《运动解剖学》精品课程,有必要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教学充分融合,增加教学学时的同时,创新教学模式,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科学安排课前预习阶段,打造一体化运动解剖学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业学院)

作者:邱雪

上一篇:自考论文下一篇:国文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