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解剖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中职护理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解剖学课堂主体有了变换,同时对其教学方式、教育理念也有了全新的要求。本文通过研究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与创新方法。关键词:中职护理护理解剖学教学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进行,中职卫校护理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编排以及教学任务等都有了一系列的改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护理解剖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护理解剖学论文 篇1:

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育人模式研究

[摘           要]  “互联网+”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课堂育人改革的新趋势。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网络教学优势融入传统育人过程中,能够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铸魂育人,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主要从雨课堂的功能特点出发,以护理解剖学课程为例,从目前教学现状、教学模式可行性、教学模式构建三方面进行阐述,为更好地利用雨课堂,建立混合式育人模式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    键   词]  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护理解剖学

随着“互联网+”、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以教师为中心”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育人模式遭到了摒弃,迫切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教学育人模式。混合式教学育人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新的发展趋势,把传统教学育人与网络教学育人的优点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模式,极大程度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清华大学与学堂在线协同研发的雨课堂,是一种把微信与PPT功能融为一体的智慧学习平台,主要具有全天候、个性化、零投入、大数据等特点[1]。由于雨课堂具有十分强大的后台功能、体贴周到的人工服务,以及及时准确的育人反馈,现已成为较多高校首选的混合式学习智慧教学工具,真正实现了精准教学,达到了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铸魂育人效果。

一、护理解剖学教学现状

护理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与护理中的操作知识息息相关,该课程一直采用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教学目标和方法上,以教师为主导,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的发展[2];第二,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师生实时互动时间有限;第三,在教学内容上,理论课与实践课联系不紧密,使教与学、理论与实践脱离;第四,在教学评价上,缺乏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监督,较难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评价。

二、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育人模式可行性

(一)打造智能化混合式教学育人环境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直是混合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帮助学生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是混合式教学的终极目标。“互联网+”时代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创新,以雨课堂为典型的混合式教学育人模式日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而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真正走入课堂是该模式的显著变化,彻底解除了传统课堂育人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从根本上创新了传统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化的实时育人数据呈现全部教学和学习过程,使教师的教学育人和学生的自我提升更加高效与智能,尤其革新了传统的学习环境。

(二)提供护理解剖学教学的平台

雨课堂作为智能化学习平台,具有课前预习推送,课中学习实时答题、多屏互动、弹幕答疑、留言交互,课后复习检测以及教学育人全过程大数据分析适时推送等功能。结合护理解剖学课程特点使用雨课堂教学,能够给护理解剖教学提供平台,使护理解剖教学更加具体化,学习目标明确化。雨课堂主要包括三大平台:定制版MOOC视频平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序互动平台,学生学习效果的数据平台[3]。这三大平台实现了护理解剖学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连接,充分发挥了教师教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更加凸显了学生自我提升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大幅度提高了整体教学育人的效率与效果。

(三)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学习

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教学育人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育人模式,真正突出了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我要学”和“乐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雨课堂推送碎片化、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可按自身需求有选择地安排学习,并将数据反馈给教师,获得个性化辅导与帮助。其次,雨课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做到课堂互动永不下线,强化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最后,雨课堂弹幕实时问答互动的功能有利于实施头脑风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护理解剖学的兴趣。

(四)实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紧密相连

护理学科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使教与学、理论与实践脱离[4]。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教学育人模式,在课前就可以将学习资源通过视频、PPT、链接等方式推送到学生手机端;在课中师生互动基础上,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紧密结合;课后复习检测,以及在课后获得的教学育人全过程大数据,使老师能够量化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且能及时对授课进度安排和重难点进行调整,充分实现了教与学的精准融合。

(五)实现全方位、全周期、多维度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由于缺乏有效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教学育人数据的有力支撑,在传统护理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实现学生学习状态的精准把握,而雨课堂学习平台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长期困扰。利用学生的智能手机等终端产品,雨课堂将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等全周期、全过程产生的育人大数据采集分析,极大地推动了“经验驱动”的教学育人模式向“数据驱动”转型[5]。雨课堂学习平台采集的课前预习数据,课中的签到和点名、限时学习检测、弹幕互动式交流讨论、个体化“不懂”按钮,课后复习作业及答题数據等,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多维度的整个教学育人过程中的大数据采集分析,使老师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量化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更好地对教学育人全过程进行精准评估,及时调整针对性教学育人策略。

三、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课前准备环节

1.精心设计定制版预习课件:课前教师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护理学科特色[6],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完成学习资源制作(包括课程内容PPT、语音讲解、视频、线上测试题、拓展材料链接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相连。

2.精准掌握学生预习情况:课前学生可通过雨课堂学习平台,随时随地查看教师推送的预习任务,学习雨课堂平台上推送的预习资源,并对课前预习效果进行检测。课前预习过程中的疑难困惑,学生可通过“不懂”按钮,或通过留言或交流群等进行互动性讨论与分享。教师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端实时查验以下基本数据:预习情况(已完成的人及用时、未完成的、未查看的等)、答题情况(正确率、疑难点等)、学生反馈(不懂的、想交流的、想深入了解的)等,通过这些课前大数据分析,使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成效进行实时精准的把控。

3.课前反馈指导课堂精准教学:雨课堂能监管学生在线学习进度和成效,教师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端实时获取学生课前预习反馈的大数据,随时随地对学生的疑难困惑或留言进行实时解答,并依据课前反馈结果做好课中讲授内容的有机调整和侧重安排,实施精准教学,做到教学过程可视可控。

(二)课堂交互环节

1.实时推送课件:课堂上,学生通过扫描雨课堂随机形成的二维码,或输入个性化的课堂暗号进入课堂后,其智能手机端能同步看到老师的课件资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其中,课堂教学课件不是预习内容的重复,而是拓展和延伸。

2.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育人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采用探讨式、交互式、自主式、小组合作式教学,让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中,使学生乐于学,从“要我学”状态转变到“我要学”。课堂上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理解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学生可对此部分内容点击“不懂”按钮,可通过“弹幕互动”,也可通过“投稿交互”进行实时反映;教师可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终端实时收到学生相关交互信息,可在课堂上或课后开展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师生间真正实现随时互动,打造了精准高效课堂教学育人模式。

3.实时测评精准检验教学效果:学生当堂完成测试试题并提交,雨课堂及时反馈的统计数据(如得分、成绩排名、各题答题情况),使教师能够对课堂中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准研判,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针对性指导。

(三)课后复习提升环节

1.复习巩固与前沿拓展:课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大数据进行及时梳理总结,针对性地选择推送相关检测知识、需深入讨论的知识点等内容,对课中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推送与课堂重点知识相关的微课、微视频、研究论文等前沿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2.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传统护理解剖学教学环节中缺少及时有效的课后督导,使教师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效果无法及时掌控,对学生开展评价大多源于期末考试成绩。而雨课堂学习平台采集分析了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全周期的教学大数据,对学生能够进行更公正和更综合的评判,促使学生不但关注学习结果,而且要注重整个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全过程大数据及时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和重难点内容,进而从整体上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四、小结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飞速发展,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传统课堂已经成为必然。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教学育人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充分地融于一体,真正做到在教学育人过程中的碎片化知识传授、学生学习随机性、师生互动一直在线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连续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交流合作和开拓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颖,冯从经.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4):110-111.

[2]张爽,陈影,张伟宏.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护理解剖学教学改革研究[J].解剖学研究,2018,40(4):318-320.

[3]杨静,刘佳,郭丹.基于雨课堂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产業与科技论坛,2017,16(19):168-169.

[4]陈影,张爽,苏静雯,等.微课在护理解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讨[J].解剖学研究,2018,40(4):326-327.

[5]董露杰.基于“雨课堂”的SPOC混合式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以“物流管理”为例[J].职业技术,2019,18(3):42-46.

[6]张伟宏,王昕.紧扣护理专业需要的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J].解剖学研究,2015,37(4):354-356.

◎编辑 王亚青

作者:张伟宏 范超林 吴鹏辉 刘庆 李强 王瑞生

护理解剖学论文 篇2:

中职卫校护理解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摘 要:随着中职护理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解剖学课堂主体有了变换,同时对其教学方式、教育理念也有了全新的要求。本文通过研究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与创新方法。

关键词:中职护理 护理解剖学 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进行,中职卫校护理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编排以及教学任务等都有了一系列的改变。为此,我们对中职护理解剖学教学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定位。下面就从现在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它们的改革与创新方面来进行阐述。

1 目前中职护理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专业性不强

目前,中职护理解剖学的教材多数是多个专业的通用教材.主要以系统的解剖为主,内容多而广,虽然这些内容为临床护理打下了知识基础,但其教学内容专业性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没有充分反映和紧密结合护理专业本身的特点。

1.2 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中职学校入学学生大部分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缺乏成功体验,其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存在一定问题,学习兴趣较高,但自信心不足。

1.3 教与学的矛盾突出

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课程,名词结构多、实践性强是它的突出特点。而护理解剖学的教学多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注入式教学,知识与能力,理论与临床严重脱节。学生强记硬背、死啃书本,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还导致了对解剖学学习的主动性。

1.4 评价方法不完善

一个分数,一个等级,这便是对学生辛辛苦苦完成试卷的简单评价。没有情感色彩,看不出丝毫的人文关怀。卷面考试主要考学生的记忆力和知识点,不能算技能目标。态度目标的考核就更不合理,因态度目标不好量化,其考核成绩实际上就是个印象分。

2 实行中职卫校护理解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1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实现教学向“素质性教育”的转变

中职护理教育应强调职业技能、技术应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树立具有中职护理教育特色的教学观[1]。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的教学观。其次,尊重、激活学生的主动性,珍惜、培养他们的个性。为此,解剖教学的目标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理解,放在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以激活他们的主动性和个性的发挥。第三,改变传统的精英教育的观念,中职教育应努力使每个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使毕业生能顺利就业。因此,解剖教学应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合理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2 精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护理解剖学教学的“目的性”

解剖学基础这门学科在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教学内容应紧密适应临床护理需要[2]。这就要求教师要非常熟悉教材内容和临床护理操作要点,把两者相结合,进行总体把握,总结出各个章节的相关知识点,归纳出哪些需要重点讲授,哪些可以略讲,从而在课堂上能够合理安排时间,讲解过程中做到详略得当,突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强调“必需和够用”,重视“应用性、实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如将内脏学讲授中侧重于器官的形态结构一功能一临床护理相结合的教学,这对今后护理诊断有很大帮助。

2.3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解剖学教学向“多向性互学”的转变

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革新“填鸭式”的被动教学方法,变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参与自修、讨论,进行“合作式的探究”学习;开通校园解剖学“教学网页”,建立网上复习,教学信息反馈机制,便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教学,并以QQ、E-mail形式建立网上答疑。这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交互性,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让计算机成为一种学习的工具,使学生能适应信息网络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多向性互动互学”的转变,既提高教学效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2.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解剖学教学向“形象、直观”的转变

解剖学教学应该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3]。多媒体课件以其知识内涵丰富、各种层次关系表述清楚、具体形象等许多优点受到了老师与同学们的广泛欢迎。在课件中加入了大量的图表、动画和声音,以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示解剖学的知识理论。如为了能使学生依序从浅到深观察到解剖的结构,可以利用录像,CAL技术重新构建三维立体图象,保证学生从不同角度和部位反复地进行观察,提高学生的分析、记忆能力。也可利用挂图、标本或模型直接在实验室教授,边讲边观察,直观形象,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促使学生增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5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解剖学教学质量的评价向“多元化”发展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说还有一定的主观性[4]。解剖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并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解剖学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考虑到学生刚进入护理专业学习院校,所学的护理医学基础知识尚少,还没有接触到临床课程,分基础知识和实践知识;基础知识占70%、实践知识占30%。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后续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为进一步提高解剖学课堂教学质量,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可制定领导、专家听课检查制度外,还可尝试开展学生网上评教制度,以进一步加强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交流、沟通,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在根本上促进解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文渊.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思考[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4):424.

[2]赖红,吕永利.护理学专业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解剖学研究,2005,27(2):159-160.

[3]毛立新.卫校护理专业解剖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2):253.

[4]金国华,吕广明,黄镇,等.人体解剖学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2011,25(2):207-208.

作者:朱业标

护理解剖学论文 篇3:

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护理解剖学教学设计

【摘 要】本文以解剖学之“心”为例,分析中职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从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及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探索信息技术与解剖学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 解剖学 “心” 教学设计

近几年中职卫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多数护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厌烦理论说教,对智能手机、网络等信息媒介和实践活动兴趣较浓厚。目前中职解剖学多采用理论与实验分离教学,护生在理论课上不能直观理解教材内容,实验课上则对理论知识较陌生,教学成效较低。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被运用于中职课程,中职护理解剖学的教学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课程组自 2014 起开展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护理解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四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以解剖学课程中脉管系统之“心”为例,探索信息技术与解剖学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
一、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 2016 级中职护理班学生,未接触过临床护理基础课程,专业知识储备不充分,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但是普遍喜欢网络,集体荣誉感强,喜欢竞争性及参与性的学习。
二、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护生第一次接触心血管系统的内容,普遍存在好奇心理。本部分内容较抽象,传统讲授无法让学生充分理解。护生以解剖猪心入手,主动探究,找出心脏内部的各结构,直观学习。教师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辅以互动电子白板、3Dbody 仿真软件、教学资源库等的信息化平台,护生进入高度逼真的心脏“内心世界”。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的形式,实现“做”中“学”、“做”中“教”,采用“创设情境→完成任务→拓展提高→评价反思”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所用教材为科学出版社出版“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解剖学基础》第二版,该教材紧扣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是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基础课程与必修课。“心”是《解剖学基础》第八章的内容。本次课知识点和术语多,知识比较抽象,学生记忆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处理。课程组依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该节内容进行调整优化,设计学时为 4 学时。教学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由易到难建构新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引导协助,完成任务;3.课内课外,知识拓展;4.学习效果、多元评价。其中第 2 个教学环节是整个项目教学的核心环节,本环节又通过设置任务展开教学,即:任务一:描述心的位置及形态;任务二:探究心腔结构;任务三:描述血液循环途径。

(三)教学目标。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护士执考、岗位操作技能,结合课程标准,贯彻落实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具体如下:

(1)能够描述出心脏的正确位置和形态。

(2)能够结合心脏模型描述心腔的结构。

(3)能够对照动画说出血液循环途径。

2.能力目标。具体如下:

(1)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及评估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和创新精神。

(3)通过数字化教材与模型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手、脑并用的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验和领悟生命的宝贵,爱护伤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心腔的结构;2.血液循环途径。教学难点:心腔的结构。
四、教学方法及策略

(一)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任务驱动法:充分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堂上首先通过视频创设情境,学生利用猪心标本、模型、3Dbody 软件及动画视频完成学习任务。

2.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立体投影及实物模型演示等直观教学,从整体观、纵面观、横面观呈现心脏在收缩和舒张状态下,瓣膜开闭的形态。

通过开展小组竞赛、合作学习、动画导入等多种教学方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知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職教理念。

(二)教学策略。根据学情及教学重难点分析,课堂教学分为课前资源整合、课中知识内化、课后拓展延伸三个环节。课前:将微课、视频资源、学习任务单等学习资源传至蓝墨云班课,供护生下载学习,并根据云数据统计的学生下载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学生上网查阅了解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形成原因和孕前孕期妇女预防“先心病”的注意事项。课堂:首先利用视频引出主题,导入新课。学生针对课前自主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标本解剖、模型拆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根据教学目标拓展三种心腔结构异常类型: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最后,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互价、教师点评的方式评价学生在本次课中的学习效果、表现等情况。课后:能制订出孕前孕期妇女胎儿“先心病”的预防措施。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心脏并搏动的视频,辅以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引入授课主题。

(二)引导协助,完成任务。具体如下:

1.任务一:描述心的位置及形态。指导学生通过拼装心脏模型来自主学习心的位置及形态,过程中循环播放心脏 3D 视频,给学生提供参考。护生则利用心脏 3D 教学软件,进一步学习心的位置及形态。小组代表结合心脏模型及心脏 3D 模型讲解心的位置及形态。

2.任务二:探究心腔结构。播放心脏 3D 视频,全方位呈现心脏在收缩和舒张状态下,心腔的变化及瓣膜开闭的状态。指导学生解剖猪心标本,护生结合心脏模型自主学习心腔的结构。通过介绍心腔结构异常情况下心腔的变化,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每组派代表通过演示心脏 3D 教学软件阐述本组归纳结果,组员可补充,其余组可对错误指正。护生扮演心腔结构中的某一结构,并试着描述心腔结构。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小组竞争意识。

3.任务三:描述血液循环途径。播放血液循环 3D 视频,清晰呈现血液循环途径,护生理解更容易,表演血液循环途径,边做边讲解。教师总结评价每个小组代表的表演发言并奖励获胜组。

(三)课内课外,知识拓展。心腔结构是本项目的重难点,通过介绍异常心腔结构,指导学生在心脏模型上找出动脉韧带、卵圆窝、室间隔膜部的正确位置,灌输孕期预防胎儿“先心病”的健康保健知识,达到培养护生的“爱伤”观念。

(四)学习效果,多元评价。教师对护生的回答和演示给予及时鼓励和评价,同时对任务的操作过程和完成结果进行点评与讲解,通过填写“课堂学习评价量表”、“知识点突破途径调查表”完成自评、组评及师评。

六、教学反思

巧妙运用云班课网络平台,实现了课前有料可学,课中有平台可用,课后有迹可循。微课等学习资源的应用,将课堂学习前移,提高了学习效果;猪心的解剖使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同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有效突破重难点;3Dbody 虚拟交互软件解决了实物解剖无法看清内部结构的困扰,虚实结合,突破教学重难点;通过角色扮演心腔结构,小组间相互配合,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护生更容易理解心腔的结构。

解剖学作为中职卫校的重要护理基础课程,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课程涵盖内容多、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对基础较薄弱的中职护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在解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及资源,开展课程整合,微课、虚拟软件以及直观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护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導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新光,黄文杰.中职护理专业解剖学基础一体化教学效果探索[J].中国卫生产业,2017(4)

[2]代 卉.探析中职解剖学基础教学方法选择[J].卫生职业教育,2017(11)

[3]潘建萍,钟禹霖,凌志杰,等.信息时代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J].卫生职业教育,2017(7)

【作者简介】王 朴(1982— ),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学位,桂林市卫生学校解剖学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医学基础课教学改革。

(责编 罗汝君)

作者:王朴 王燕虹 袁云霞 张庆桂

上一篇:法理学研究论文下一篇:金融反洗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