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金融论文范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民间金融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银行家》:自从2003年银行监管工作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之后,您所领导的人行太原中心支行在农村金融服务、资信系统、金融生态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金融指导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请您对人行太原中心支行的工作作一简单总结。

第一篇:民间金融论文范文

发展民间金融与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能够有序规范金融秩序,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民间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于其相关的体制改革也同样起着关键作用,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长时间在民间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存在些许问题制约其发展进程,促使金融体制无法適应民间金融的变化和随之改变的变化需求。与此同时,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作用,若民间金融体制不够完善就会引起民间金融的消极租用,为将民间金融对经济的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需要完善民间金融体制。

一、引言

民间金融体制即民间金融机构、市场和业务的组织管理制度。民间金融具有两面性的特点,能够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之处,缓解近期所出现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提升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贡献。

二、现阶段民间金融体制问题

由于市场准入的公平性特征决定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秩序。尽管相关条例已经明确规定在实际情况下不能针对民间资本进入到银行业设置限制条件或者是其他条件,但是民间资本进入到正规金融里边关于的准入机制仍然缺乏一定的公平性,这方面的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其次,市场退出机制规范性未能得到完善。只有市场推出的机制足够规范才能够对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和股东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防止风险的发生,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保障金融机构债权人以及相关主体的利益;除此之外,还能够准确且知识的反映出市场准入原则以及日常监管,约束监督,提高监管效果;发利降低财政和中央银行方面的压力,进一步提高金融的稳定性能;修复市场缺陷的同时合理配置资源,提高金效果和效率。民间金融没有了政府隐性信用担保和资金支持,若出现了倒闭就会遭到挤兑。金融监管和金融法规需要明确规定民间既然弄机构的市场退出,弥补援助、推出以及清算程序,若民间金融倒闭会导致金融风险。

三、发展民间金融与金融体制改革措施

(一)满足金融体制改革的宏观要求

从整体来看,金融体制改革的宏观环境需要改善资源配置,进行金融体制性改革、进一步发展民间金融,使得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开来。作为重要的一步就是资源配置的完善,进一步为民间金融分阿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并夯实基础。据相关调差表明,当前我国非国有经济对GDP的贡献已经过半,然而这些非国有的经济体对于我国银行的信贷资产使用率较低,连一半都还未到达,这种不恰达的资源配置对于民间金融的额发展十分不利,要想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离不开改善资源配置。其次要注重发展市场竞争来完善和改善市场管理。进一步提高市场管理水平的目的是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得所有的既然弄企业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下发起竞争,在竞争中发现自身的缺点并加以改善,以达到进步。近些年来,我国的民间金融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是缺乏正确的引导,由于这一状况出现了恶性竞争的情况,打乱了市场规范,在加上正规银行的垄断,进一步增加了民间金融的发展难度,因此加强对市场的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步骤。

(二)利用金融约束促进金融体系改革

当前,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累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在具体的改革进程中我们需要客观且全面的评价和预估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所带来的长期性风险,对这一风险进行提前预估。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本原则,建立在我国金融体系的实际情况之上,在经济转轨时期采取必要的金融官只与金融深化相结合的改革方略是十分可行的。解决政府需不需要干预经济和金融活动的问题之外我需要拿捏好干预力度,以恰当的干预力度开展,以免出现信息不对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金融约束从信息和激励的角度来分析抓住解决经济金融问题的基本点,不仅是政府需要创造条件让决策者掌握有效信息或是让有信息能力的行为人成为决策者并掌握信息,同时政府还可以利用自身掌握和所拥有的信息能力为金融中介机构创造持久且有效经营的激励机制。而这政府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是直接提供保护而实促进金融体系市场来约束机制发挥本身的作用,从而促进信息的传播和发展,大力增加市场上可供信息的公开化,并为其提供发挥掌握内部信息的金融机构和民间组织的基本优势,并不是过多的干预就能引导其向好发展,过于严格的约束政策反而会引起消极影响。

四、结语

总而言之,民间金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能够辅助金融活动纳入到正规的监管系统当中去,同时能够改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具有十分明显的积极作用。因此,要规范化民间金融十分关键,使得货币控制量和社会信用总量得到控制,从而优化资金投向结构。(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作者:武守芳

第二篇:改善金融环境,发展民间金融

《银行家》:自从2003年银行监管工作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之后,您所领导的人行太原中心支行在农村金融服务、资信系统、金融生态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金融指导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请您对人行太原中心支行的工作作一简单总结。

毛金明:2003年职能转变以来,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改进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实现了全省金融业平稳健康运行,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包括几个方面:

有效贯彻国家货币政策。

不断推进金融改革和金融市场建设。

扎实做好维护金融稳定工作。

切实提高外汇管理与服务水平。

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和水平。

积极创新金融统计和调查研究工作机制。

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稳步推进反洗钱工作。

《银行家》: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山西的效果如何?是否有副作用?如何克服?

毛金明:今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以抑制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从山西省来看,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贷款增速过快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今年一季度,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727.35亿元,比年初增加213.18亿元,增长3.87%,同比少增89.18亿元。与全国及中部六省相比,贷款增速较慢,低于全国水平1.91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排第5位。

不过,从执行情况看,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受到影响。贷款压缩的主要是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而中长期贷款仍然增长较快,目前中小企业贷款大多是一年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的压缩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此外,在控制贷款增速的前提下,出于营利性考虑,金融机构多选择一些大企业、大项目进行投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弱化。

部分地方金融机构出现了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规模小,吸收资金能力弱,在总量收缩时大银行的流动性相对充足,而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紧张问题。

引发了民间融资的再度活跃。金融主渠道资金供给的骤然紧张为民间融资再次提供了生存空间。由于民间融资存在较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又存在监管盲区,资金规模和投向也难以控制,民间融资的“暗流涌动”容易造成不合理的社会资金投向,引发盲目重复建设,而且不利于产业政策的实施和信贷结构的调整。

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解决:

第一,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贯彻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找准优化信贷结构的着力点。进一步加强“窗口指导”作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保持货币信贷的均衡投放,切实增加对“三农”、中小企业、节能环保、服务业、高新企业发展壮大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快金融创新,突破投融资体制、机制瓶颈,大力推出新型投融资方式和工具,创新贷款品种,满足各方面合理资金需求,缓解全省经济发展的资金压力。

第二,加强监测,密切关注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变化。首先,要密切关注部分贷款增长过快、贷存比偏高、不良贷款占比过大及高拆入资金比率的中小机构风险状况;其次,要加大监测的频率和广度,监测过程中若发现指标变动异常情况,要加大跟踪监测频率,及时掌握情况,分析变化原因,同时在现有风险监测的基础上,扩大监测的范围,关注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股市变动等对流动性的影响;另外,中小金融机构要积极配合宏观调控政策,合理控制信贷投放总量、节奏,积极拓展资产负债业务,改善盈利结构单一的状况,提高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合理引导民间融资,加快新型贷款组织的推广工作。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监测,及时掌握民间融资的变化情况,适时向社会进行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合理引导其投向,减少民间融资向“两高一剩”行业、企业的流入;加强对非法民间融资行为的取缔和打击,保护合法的民间融资活动;加快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贷款组织的发展,以合理引导民间资金,弥补正规金融服务功能的不足。在平遥县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并争取在全省推广,更多地满足农户小额信贷需求。

《银行家》:目前山西省的民间融资情况如何?

毛金明:民间金融作为一种非正规金融,在当前农村经济主体不断成长、金融需求不断多元化的情况下,有着巨大的生存空间,它是在经济多元化发展格局和银行信贷资金局部供给缺位并存的双重特征下活跃起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市场主导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过程。近年来,山西省民间融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08年3月末,全省民间融资余额约1200亿元左右,比2006年增加了510亿元,增速达73.9%,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21.37%。

目前,山西省民间融资呈现出几个新的特点:

利率水平快速上扬,并呈市场化特征。从借款主体看,当前民间融资的价格,以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为参照,根据借款主体的性质和借款用途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投资的安全性意识提高,注重规避风险。主要表现为借贷双方关系更加密切,即民间融资的借贷圈子更加集中于亲缘、血缘、企业内部关系圈;民间资金开始注重选择向优势企业集中;投资从高污染、高风险行业逐步退出。

投资领域受经济金融形势影响灵活性增强。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下半年,由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财富效应急剧增加,民间资金的趋利性促使其出现了向资本市场转移的倾向,购买股票和基金的民间融资增加。而随着股市的下挫,震荡性的增加,大量民间资金又开始从资本市场撤出,转而投向生产流通领域。此外,随着央行从紧货币政策的推出,一些县域金融机构流动性趋紧,如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压缩贷款较明显。

交易方式日趋公开化。随着本轮紧缩信贷政策的持续实施,民间借贷已成为多数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融资方式也逐渐由“地下交易”转变为半公开或公开交易。

职业中介机构迅速发展,职业融资中介人不断涌现。

民间融资具有改善社会资源配置、填补正规金融服务空缺、增进农村金融市场资金本地循环的优点,为金融创新积累了经验,也为金融改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但是,民间融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合法性问题,监督管理问题,“盈利性、风险性与流动性”的问题,民间资金来源的短期性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以及民间融资与正规金融机构的良性互动问题。

因此,为了促进民间融资健康发展,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法律建设,完善民间金融监管机制。目前央行正在着手制订《放债人条例》,这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此条例将对民间融资行为进行合理规范,把民间放债行为纳入正式监管范围。

第二,加强对民间融资活动的监测与研究。人民银行要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监测,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系统监测、科学评估、打击违法、规范发展”的监测调控系统,定期采集有关数据,尤其是要准确监测民间融资的市场利率,全面掌握其运行情况,并据此制订适应其发展的政策法规。

第三,积极开展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目前山西省平遥县的晋源泰和日升隆两家小额贷款公司,都运作良好,晋中也开始在全市11个县市范围内进行全面推广。

第四,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不断创新金融业务。金融机构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充分发挥信用中介职能,创新金融业务,积极探索开展个人委托贷款业务,来满足储户低风险、保值、增值的投资需求,提高民间资金的收益率,以减少资金体外循环规模,稳定信贷资金来源。通过委托贷款业务,银行为委托人提供更多的投资理财机会,有效降低资金出借者的投资风险,促使民间融资有“地下活动”演变为公开业务。

《银行家》:从2003年开始的对过热行业的调控,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绿色金融的推动,使作为太原中心支行既要执行中央的货币政策与其他调控政策又要促进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行长您是如何协调处理的?

毛金明:首先我要说明的是,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就是要保持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蓬勃向上,因此从长期来看,贯彻和执行央行的货币政策,总体上讲是与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保持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一致的、统一的。作为一名基层的领导干部还必须把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央行的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理解,要放到“讲政治”的高度深刻领会中央政策的意图,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

山西省由于资源分布、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产业结构中资源型、能耗型产业如煤、焦、电等产业成为主导,对山西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构成了较大挑战;同时,山西全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2/3,农村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发展“三农”的问题十分紧迫。为此太原中心支行认真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指导各金融机构制定推进shibor建设,加大宣传的力度,积极推进shibor市场基础建设的实施方案;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贷款规划执行监测与指导,召开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例会,对商业银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窗口指导”;进一步推进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做好各项重点调查和研究工作。今年一季度以来,山西省各项贷款保持增长,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投向重点突出,主要集中于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行业,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加大,首季农业贷款同比多增10亿元。除加紧组织对农村信用社的票据兑付考核工作外,还针对农村地区民间融资情况、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情况、农产品价格变化情况开展积极调研,为上级行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银行家》:山西的征信体系是否完善,对金融环境的改善究竟有哪些效果?

毛金明:经过几年的努力,山西目前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征信体系,对金融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07年末,全省企业征信系统共收录借款人基本信息16万个,个人征信系统共收录全省132.3万个借款人的信贷账户数197万个;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成,帮助商业银行防范了信贷风险,提高了经营效率,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仅2007年就为3.4

万户中小企业建立电子档案,入库比例位居全国第二;入库信息更新率达88%,名列全国第一。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全省各家商业银行相继恢复了信用贷款业务,2007

年共为1953

户中小企业支持授信45.5亿元。征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有效化解了资金供需矛盾。

企业资信评级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全省各级人民银行积极搭建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评级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平台,全面推动山西省资信评级市场发展壮大,有效解决了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社会各方的普遍认可。

非银行信息采集范围不断拓展。先后与山西省建设、质检、劳动保障等八个部门达成信息共享协议,成功将公积金账户、企业拖欠工资、环境违法涉贷企业等信息接入征信系统。征信系统数据范围的不断扩大,为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全面、更可靠的参考信息,也促进了各行业的信用建设和管理。

《银行家》:山西是中国民族金融业的发源地。山西票号源远流长,作为人民银行的地方长官,您认为山西票号对现代银行业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如果有,在传承这一历史遗产上,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

毛金明: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山西票号”作为山西独有的经济金融和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金融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经营理念、严密的组织制度、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依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作为山西金融界的一员,我们更肩负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进一步研究和发掘这一宝贵的金融文化遗产,以达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目的。太原中心支行对“山西票号”有着30多年研究历史的。1990年,我们与山西财经大学合作出版的《山西票号史料》成为该领域研究最原始最权威的参考资料之一。目前,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比如,2007年,我们与山西财经大学合作,共同建立起山西票号合作研究制度。并组织力量对“山西票号”的现存原始史料重新进行了挖掘、收集、整理与归档。今年,我们又成立了山西票号研究中心,这是我国第一家专业的票号研究中心。对弘扬和挽救票号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已完成的《山西票号经营管理模式研究》被评为人民银行总行2007年度重点研究课题二等奖。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此方面的研究力度,争取为金融体制改革提供更多更宝贵的借鉴。

《银行家》:山西在农村金融改革的探索中一直走在前面,如人民银行推动的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机构试点,从山西的情况看,您认为县域金融应如何发展?

毛金明:目前,我国城市金融已经进入了一个逐渐完善和继续推进的良好阶段,但是农村金融则不然。农村金融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非常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还缺乏一个竞争的金融服务环境,农村金融意识整体上也比较薄弱,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成为金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山西省的农村金融领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金融机构为社会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是一种社会责任。但是目前金融服务现状并不乐观。近年来,山西省民间金融发展特点就是增长快、规模大,融资形式多样化,融资主体多元化。在缓解资金失衡、优化资源配置、拾遗补缺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它缺乏法律规范,利率较高,潜在风险大,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也有所抵消。因此,如何疏导规范民间资本,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也是我们做好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工作。

农村金融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实在县域内是很突出的。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这种情况的呢?我想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寻找。从内部来讲,最根本的就是金融机构自身的服务意识,其实就是我曾经说过的责任意识。从外部来说,就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问题,这包括经济环境不够优良、机构体系不够健全,资金供需不对称等。因此解决发展县域金融的问题,就要对症下药。一是要强化金融机构责任意识;二是要保证农村金融资源的投入;三是要疏导民间资本,吸引社会资金或资源发挥它在县域金融中的作用;四是进行农村金融创新。总的来说,就是要培养一种高度的责任意识、构建合理分工的金融体系,创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银行家》:您曾说过,山西是一个能源大省,也是一个污染大省,从金融角度来说,如何解决既能充分的更多的提供和利用能源,又能减少污染的办法?您提出的煤炭金融能否解决这一问题?

毛金明:山西生产了全国1/4的煤炭,2/5的焦炭,1/17的火电,可以说是中国工业的发动机和经济的能源后盾,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的滥采滥挖污染和破坏了山西的生态环境,脆弱的承载力与降低环境污染所面临的巨大困难让山西未来的经济增长困难重重。那么,在发挥金融的作用上,一方面,要加强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另一方面,要加快创新,包括观念创新、产品创新等。

山西的优势是能源,是煤炭,要推动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保证资源

、能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产业是资本与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往往与金融政策的支持以及金融资源的配置密切相关。两者通过货币的纽带联系在一起,就形成煤炭金融、能源金融。

保证资源、能源产业的可持续的信贷投入机制。就是发挥金融核心作用和信贷杠杆作用,促进能源与金融科学协调发展。

创新金融服务,加大金融对资源、能源产业的深度支持。就是要充分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创新金融服务,以股权、产权为纽带,提供能源工业项目融资、重组并购、财务顾问、杠杆融资等多样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为改变煤炭产业走集约化发展道路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推动能源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加强对煤炭勘查权证券化和煤炭资源证券化的探索;建立衍生品市场为煤炭企业提供未来价格信息、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增强中国在国际能源价格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加强保险业与煤炭工业的战略合作。为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

总的来说,煤炭金融的一些思想,有的已经实施,有的还在论证,更多的还在探索之中,我希望能够为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一些有益作用。

作者:鲁开源

第三篇:民间金融在金融改革中的作用

【摘 要】:最近几年,在深化体制改革、保持经济增长、克服通货紧缩的过程中,人们的眼光已越来越多地转向了民间投资,扩大民营企业融资的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发展民间金融的问题也日益提上了政策研讨的日程;而加入WTO、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前景也引起了人们关于如何"对内开放"问题的讨论。的确,在这方面,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WTO; 民间金融; 金融改革

一、改善资源配置

发展民间金融,扩大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不仅是扩大民间投资、增加就业的需要,更重要地,它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进一步发展、健全的需要。

在我们的经济中,目前非国有经济对GDP贡献已达63%,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已达74%,而在全部银行信贷资产中,非国有经济使用的比率不到30%,70%以上的银行信贷仍然由国有部门利用(证券市场上的直接融资也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服务的)。而国有部门目前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只有不到30%。这种情况的后果,自然是一方面在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存在大量的坏账,而另一方面则是非国有经济的"融资渠道不畅",制约着整个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制约着金融市场的成熟和发展。纠正资源配置的上述扭曲,显然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发展市场竞争与改善市场管理

发展民间金融,也有利于发展金融业的市场竞争和对竞争的管理。过去20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和市场竞争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它们带来的竞争机制。但是,过去我们积极在制造业发展民营经济,引入市场竞争的同时,却忽视了在金融市场上发展民营经济和市场竞争,致使在金融领域内仍是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处于垄断地位,竞争严重不足。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不利于对金融市场进行规范、管理的发展与成熟。其原因在于: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水平,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展开而逐步提高的,管理者只能随着被管理者的成长而成长;只有市场竞争主体发展了、竞争存在了、展开了,管理者才会知道问题会出在什么地方,应该管什么、怎么管。

三、全面理解金融体系和民间金融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金融市场或金融体系,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看,包含至少两个组成部分,即为企业直接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和为企业提供银行服务和间接融资的银行体系。

(1)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是企业初创时期的主要融资方式

长期以来在观念上存在的一个"误区"是,以为所谓企业融资就是"借钱"。而实际上,对于新生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即没有过去的"信用历史",又没有财产可以抵押,靠借钱使企业开始起步,是极为困难的。这当然不否定向亲戚朋友借一些钱作为初始投入,曾是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的起点,但世界上多数企业的最初资金来源,要么是自己的积累,要么是别人的"直接投资"--不是借了要还的"贷款",而是投入企业同时拥有一部分产权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人并不需要信用历史和财产抵押,而只需要:第一,对经营者人格的信任,相信他创办企业的目的不是要"骗钱",而是要发展,相信他会兢兢业业地办企业;其次,需要的是对投资项目本身赢利前景的相信,尽管人们都知道投资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这里的融资渠道,其实就是资本市场,不一定是狭义的"股票市场",却是广义的资本市场(股票市场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现在变得非常时髦的"风险投资",其实历来是中小企业所能获得的主要资金来源。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金融体系中所缺乏的,首先还不是缺少民间银行,而是缺少一个多层次的、能够为广大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我们现在有了两个全国性的股票证券市场,可以使少数(国有)大中企业进行直接融资,但是多数其他企业,特别是大批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却仍然无法融资。即使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有了全国性的"创业板"市场,但若就此为止,我们这么大国家这么多地区的那么多中小企业,还是不能获得应有的融资渠道,更何况我们中国的一个特殊情况是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改革产生了许多"股份",各种产权能否转让、买卖,不仅关系到企业改革能否继续深化,而且关系到那些已经改革了的企业能否开始成长。

因此,我们现在不仅需要树立起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概念,而且需要尽快根据我国特殊国情(企业多、地区差距大、企业改革的情况复杂),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本市场,使得各种投资活动得以展开,使得大批中小企业得以发展。

(2)银行所提供的首先应是金融服务而不是投资信贷

在有关银行体系的问题上,过去存在的一个"误区"是把银行业主要当成是投资资金的来源,而在实际上,银行业首先是"服务业",服务于企业之间短期的资金周转。人们需要银行,首先不是因为没钱要借钱,而是有钱要存放、要支付、要完成交易所需的资金往来。首要的一种"借钱"行为也是由于在售出货款或生产资金没有收回之前需要银行给予一些短期的流动资金信贷。无论如何,短期流动资金信贷也是银行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大量中小企业目前最缺乏的其实也是这种银行服务(特别是缺乏由地方性小银行提供的成本较低的金融服务)。

当然,银行也可以成为长期投资信贷的来源,过去我国因为缺乏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更是要作这样的工作。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银行在这方面的任务将大大缩减。

四、中国需要大批的中小型、地方性、民营金融机构

现在有些人在担心中国的银行规模还不够大,加入WTO后难以与国际上的大银行竞争。

但是,首先,竞争力的根本在于效率,有了效率可以由小变大,而没有效率,拼凑出一个大机构,早晚也会被挤掉、被淘汰。

其次,世界上的那些大银行,不仅本身是由小银行发展而来的,而且即使发展到了今天,在我们看到的少数大银行的后面,还是有许多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存在(美国有2万多家,意大利有9万多家),发达的市场经济内部,都是一个由少数大银行和一大批中小银行形成的金融体系,分工合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保证着经济的有效发展。

大银行有其规模经济效益高的一面,也有其交易成本高、管理成本高的一面。因此,大银行也许更适合于为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而不适合于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鼓励国有大银行为中小企业增加贷款,但因种种原因难以施行,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大银行获得中小企业信息的成本较高,审批程序较长,利率低了无法贷款,高了小企业又难以接受。加上国有银行的一些特殊问题,困难就更大一些。

而对于一个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左右、九亿农村人口有待进城、四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仍是大量的地方性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也需要有人为其提供金融服务。但一方面,我们本国的大银行很难对它们提供这种服务,另一方面,外国的大银行进了中国,也不会、不愿、不能为我们那些大量的地方性中小企业去提供服务,而只有一大批地方性的、"土生土长"的中小民间金融机构,才能胜任这一工作,与地方性的中小民营企业共同成长。这当中的合理性在于:决定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信息以及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信用;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最能较充分地利用地方(以至社区内)的信息存量,最容易(成本低)了解到地方上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最容易克服"信息不对称"和因信息不完全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这一金融服务业的障碍。地方上的人们自然知道地方上谁的"生意好",谁比较讲信用,可以省去大量调研费用,也可减少审核批准程序,从而使金融业务的成本较低,服务价格自然也就可以较低,使供求双方都能发展。正是这一经济合理性,使得地方性的小银行可以有稳定的服务对象和市场基础,与国有大银行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就像大企业和小企业可以各得其所、各有各的市场一样。

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应该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首先想想清楚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面临着几类不同的问题,想一想一类金融机构或一级金融市场能否满足我们所面临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多种需求,适应多种经济主体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的心目中只有少数几个大企业、大银行,那就大错特错了!

五、发展民间金融本身要求发展对它们的监管

发展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市场,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包括非国有的投资公司、投资基金、投资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等等,也包含民营银行、保险公司等。而一谈到这些具体问题,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民间金融的风险问题,包括它们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所带来的风险。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发展民间金融本身的涵义当中就包含着发展对民间金融的监管。金融业是个风险较大、容易出现"欺诈"行为的行业;任何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都是需要监管的,不监管等于不去发展。过去我国已经出现的一些民间金融之所以后来问题较多,不是因为这种经济形式本身有问题,而是政府(或社会性金融组织)没有对其进行应有的监管。我们过去不断地把国有大银行纳入正规的监管系统(同时使它们享有事实上的存款担保),而对民间金融则是让其自生自灭,或者一出问题就想到关掉它、并掉它,没有对其给以足够的关注和管理,其结果自然是要么"不清楚它们是怎么运行的"、"为什么运行(目的是不是就是'骗钱')",要么就是问题出得较多,成为金融风险较大的一块土壤。正确的做法是在让其大力发展同时将其纳入严格监管的范围,而不是要么不管、要么不让其发展或是宣布其为非法、或是出了点问题就关掉了事。世界上的大多数银行都是民营的,而它们能够健康地发展壮大,原因之一是它们被纳入政府(代表社会)对其进行监管的体系之中。从监管难度上说,民间金融实际上要比国有银行更加好管,因为你可以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严厉的、有经济意义的惩罚,甚至把它关掉,而对国有银行,多数经济惩罚措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对官员的"行政惩罚"还有些意义),也很难对其实施破产性处理。

在建立金融监控体系的问题上,制度设计的前提就应该是假定人们想"投机"、想"骗钱",而不是假定人们会"出以公心、为经济服务",只有这样,我们的监控制度才能真正做到防范"骗钱"的人,不让其得逞。而不是出了骗子却大惊小怪。一切制度的功能其实首先都是"防小人",使小人受到惩罚,讲信用、做"正经生意"的行为才能得以发展。在建立对银行的监控体系的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发展对合法、正当银行行为的保护与保障,比如通过法治对"赖账"行为进行打击和惩罚,通过提供"存款担保",对一般性的金融风险加以防范。

六、重视基础性的体制建设

现在在国际上八面威风的现代大金融机构都是由几十年、几百年前的一些很小、很"土"的机构发展而来的。在少部分金融机构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发生了很多其他的事情:第一,在大量金融机构出现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竞争性、优胜劣汰的金融市场;第二,在多次金融骗局、金融危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银行监管机制和相应的法治体系;第三,形成了商业道德或商业信用;第四,在新技术基础上,形成现代金融业务;第五,在以上各种发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和新的金融市场(期货、股票市场、投资基金等等都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

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然不必什么事都自己重新做一遍,什么"金融骗局"都要经历一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借鉴和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借鉴它们已经形成的体制模式和管理机制,一开始就可以起点高一些,一上来就可以也搞一些现代的、新型的东西,如电子银行业务、投资基金、股票、期货等等。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仍不能忘记那些基础性的、根本性的东西,关键是不能忘记我们还有许多基础性的制度建设尚待完成,那就是金融市场上的竞争、监控体系、法治结构、以及"信用文化"等等。发展地方性的民间金融业,也是建立市场经济金融体制的基础性的过程,因为第一它是发展健全的金融市场所不可或缺的,第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有利于上述几种基础性体制的建立。

由此而论,我想这里所涉及的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问题:我们作为市场经济的"后来者",在国际上看到的往往是人家发展到今天的"现代的"东西,而往往忽视了这些"现代的"东西是建立在以往多年形成的许多"基础性的"东西之上的;没有那些基础性的东西,"现代的"东西不可能良好地有效运转。忘记了这一点,老是想一下子只搞现代的东西,其结果不仅到头来不能走捷径,相反,却会不断地走弯路。

最后,再要指出的是,有的人很着急,不相信发展那些地方上的"小东西"会有什么大成果。在此,我们不妨回想一下80年代、90年初发展地方民营中小企业的例子,那时很少有人真正把它当一回事,没想到它们今天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发展民间金融情况也会是一样。只要体制更有效率,有其经济合理性,早晚会成大气候。

作者:宋以锋

上一篇:林业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体育行政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