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金融的比较优势分析论文

2022-04-29

【摘要】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民间金融体系易产生风险传导效应,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本文从多个层面分析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不对称信息的诱因,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对称信息下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最后提出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控制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民间金融的比较优势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间金融的比较优势分析论文 篇1:

民间金融的比较优势分析

摘 要:目前,民间金融正随着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逐渐发展起来。我国目前金融体制不健全,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正规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在区域内存在缺陷。这给民间金融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民间金融具有弥补正规金融不足、促进市场机制发育完善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民间金融;比较优势;正规金融机构

民间金融历史悠久,从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出现。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民间资金逐步增多,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各类市场主体都对资金的需求逐步提高,在金融机构信贷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民间金融亦东山再起。我国目前金融体制不健全,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正规金融机构及业务在区域内存在缺陷。这给民间金融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资金的趋利性成为民间金融的第一推动力。

一、当前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正规金融是指受国家严格监管,在职能部门注册在案,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下运行并且受到保护的部分。而民间金融是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的,民间金融是各种民间融资的总称,即除正规金融金融以外的金融,它处在国家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之外,不在官方的统计报表中被披露,属于一种非正规的金融活动。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市场的主体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为扩大资金供给渠道,他们转向民间金融。我国政府对民间金融的管制较宽松,相继出台政策赋予部分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但由于民间金融发展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政府对民间金融组织及其活动进行了整治。进入21世纪后,市场经济发展迅速,民间金融在市场经济中作用逐渐增大。2006年,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在全国27个省份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2005年我国民间金融总量约为2.9万亿元左右。中小企业向民间融资占正规融资比重,东部10省区企业、中部8省区企业和西部9省区平均值分别为42.41%、 41.39%和38.31%,全国27省区的平均值为40.7%。民间金融涉及的存贷款规模占正规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的比重,全国27省区为32.34%,东部地区10省区为33.95%,中部地区8省区为30.43%,西部地区9省区为32.24%。吴晓灵在“2005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说:“经中国人民银行调研,推算我国民间融资规模为9 500亿元,占GDP6.96%左右,占本外币贷款的5.92%左右。”花旗银行2004年进行一项研究报告,他们估计,在2004年我国民间金融规模会有9 000亿,大约占当年银行总存款的4%或当年GDP的6.5%。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正规金融不愿涉足或供给不足所形成的资金缺口。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民间金融在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困难方面功不可没,使中小企业增强了经济运行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

二、民间金融存在的比较优势分析

在一些正规金融的服务不能覆盖到的领域里,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存在着比较优势。正规金融的正规化使它们因为一些条款、限制条件将很大部分企业和个人排除在他们的对象之外,这使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出现了巨大的缺口。金融市场是多层次的,市场的参与者多种多样,资金的供求也存在很大差异。在某些地区,比如一些低收入地区、偏远山区以及小规模经营的农业地区,正规金融在这些数额较小且十分分散的金融交易中,所花费的成本是十分昂贵的,所以把这些地区排除在正规的金融制度之外。而民间金融可以在这样的地区发挥作用。因此,民间金融具有弥补正规金融不足、促进市场机制发育完善的积极作用。

(一)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存在比较优势

融资难问题一直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建国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金融系统一直存在着较强的金融抑制。正规金融部门受制于行政化的干预,往往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投资于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优先满足于事关国家命脉的基础性产业,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在这种金融抑制下,以及正规金融机构出于自利本性和对风险的控制,正规金融机构主要为国有大企业服务。中小企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可能的道德风险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贷到款,而且资本市场的诸多上市限制也使得其直接融资的希望变得极其渺茫。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具有很高的交易成本。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中小企业可以从民间更容易获得资金,过程简单,可以解决临时资金需求。因此,民间金融在这方面存在比较优势。民间金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促进了广大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对融资的需求也会变得更加庞大和急迫。民间金融的比较优势会更大。

(二)民间金融在信贷方面存在比较优势

正规金融机构利用信贷配给的约束使其在信贷交易中避免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样就会使得一些资金不足处于创业过程的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同样,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和居民也得不到贷款。他们对贷款的正当需求不能够从正规金融机构全部得到满足,就转向民间金融。民间金融在信贷方面存在的比较优势主要有:

1.民间金融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存在比较优势

正规金融机构的特点是管理冗杂,管理层级多,人员队伍大,业务辐射面很广,客户数量极多,因此,它们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而民间金融具有的“草根性”,他们发放的贷款主要是相互熟悉了解的关系型信贷,因此,对于某些借款者,民间金融比正规金融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我国是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大国,存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二元经济结构,这就使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民间金融一般在某个区域的小范围内进行,发生交易的双方都是在当事人熟悉的人际圈内。民间金融机构管理层级简单,与借款人彼此互相熟悉,平时能够知道对方较多的信息,知道他们的经营特点和经营状况,还能掌握对其有约束的社会关系,因而能够知道对方借钱用在哪个方面并且知道对方的盈利情况,并能对其行为进行跟踪。因此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时民间金融比正规金融花费成本低,存在比较优势。

2.民间金融在信贷抵押品事项上存在比较优势

在企业进行贷款时,正规金融机构对企业抵押品的质量要求很高,抵押程序有严格的规定。虽然企业一般有土地使用权抵押、房产抵押、商品抵押、股权证质押、存款抵押等等,但也要在抵押品手续办妥了以后商业银行才同意发放贷款。对信贷抵押品有严格要求,这就使一些企业不能够满足其信贷抵押品质量要求。就民间金融而言,对抵押品的质量和抵押程序就没有那么严格。他们可高可低,抵押品多种多样,主要有住房抵押,劳动力抵押,未收获的农作物抵押,牲畜抵押。甚至家俱和农具都可以抵押;一张普通的经担保人签字的文书也可以抵押。抵押手续往往也非常简便。在某个区域的一个狭小的信贷交易圈内,民间金融主体对信贷抵押品可以放得很开,民间金融机构对这些人际关系和加工品、农产品了如指掌,了解其市场价值、销售渠道和社会背景,很容易处理这些抵押品。处理这些抵押品的费用也不高,比较容易通过熟悉的途径得到抵偿。所以,在某个区域内,民间金融主体容易确定信贷抵押品,在信贷抵押品事项上,民间金融具比较优势。

三、发展民间金融比较优势,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民间金融相对于正规金融具有比较优势。如果通过两者的互相发展和补充,民间金融部门的信息优势可以降低正规金融部门高昂的信息搜寻成本,利用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可以弥补民间金融机构资金不足的缺陷。在菲律宾和巴基斯坦,银行可以扶持民间金融部门,给其放款,提高了民间金融的放贷能力。在阿根廷,当地的大型银行和汽车销售商利用合会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发展汽车按揭贷款业务,提高汽车的销量。以上案例表明,重视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互补性并加强其合作进而实现共同发展应该作为一条探索思路。

政府应在在大力发展正规金融的同时,根据民间金融自身存在的特点和潜在问题,也应对民间金融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合理划分。加强法律管制和市场约束,着手创建更好的法制环境来使其健康发展;加强金融监管,建立跟踪监测体系,使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和谐发展,各自分工;完善多层次融资体系,创造一个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汉平,等.当前民间金融持续升温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金融研究,2001,(4).

[2] 康正平.农村金融融资瓶颈与民间信用的替代效应分析[J].金融纵横,2004,(12).

[3] 周彬.关于中国民间金融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2,(1).

[4] 韩骏.当前农信社不良资产反弹及治理对策[J].华北金融,2008,(7).

作者:郭建国 祁墨田

民间金融的比较优势分析论文 篇2:

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分析

【摘要】 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民间金融体系易产生风险传导效应,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本文从多个层面分析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不对称信息的诱因,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对称信息下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最后提出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 不对称信息 民间金融风险 传导效应

一、引言

民间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促进金融生态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外学者研究发现,民间金融的产生原因在于其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比正规金融机构具有优势。Hoff和Stiglitz(1994)认为民间借贷具有较低的交易成本,是民间借贷得以存在的前提。William F.Steel,et al(1997)认为与正规金融相比,民间金融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我国,随着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民间金融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建立在亲朋好友的人与人之间的借贷模式,而是跨越了既有的运行轨道,通过跨人、跨地域或者利用中介的形式进行借贷,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问题日益凸显。周红岩等(2008)描述了民间金融风险的四个新特点,其中之一是随着民间金融借贷的范围扩大,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机制性风险。马红漫(2011)以温州民间金融事件为例,分析了民间金融借贷存在的隐患,警示人们要提防民间金融借贷风险的多米诺效应。随着民间金融的迅速发展,其呈现出涉及主体多元化、业务类型复杂性、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等特点,特别是在法制不完善、监管不力、信用缺失的现实金融管理环境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日益剧增。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不对称信息诱因分析

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不对称信息诱因按照其层次的不同,可以分为宏观原因、中观原因和微观原因(如图1所示)。宏观原因主要是指存在于民间金融体系外而引起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不对称信息发生的因素,如国家政策因素、国家法律法规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经济环境因素等。中观原因主要是指由于民间金融体系自身经营环境条件和制度不完善而引发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不对称信息的因素,如民间金融的行业管理制度、经营规范性以及定价模式等。微观原因主要是来自于民间金融直接利益主体,如资金需求者、中介机构以及资金供给者。其中,微观层面的原因更易直接导致民间金融风险的传导。

微观原因可称为内部原因,是导致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不对称信息的直接因素。而宏观层次和中观层次的原因统称为外部原因,其就像化学反应中的一个催化剂,是促使民间金融风险传导不对称信息发生的间接因素。如在经济和社会日益发展的外部环境下,民间金融已经不再局限于亲戚朋友、乡邻好友等社会关系的借贷形式,而是由信息透明度高逐渐变为信息透明度低的借贷关系,形成了跨人、跨地域或通过中介的借贷形式。一些不合格的资金需求者为了能够获取资金供求者的融资,千方百计寻找民间金融的漏洞(操作简单、无项目风险评估等),通过捏造虚假的信息,来获取资金供求者的信任,筹集资金,最终造成信息严重的不对称,导致民间金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与传导。同时,在缺乏法律法规的政策保护下,有些喜欢“钻法律空子”的民间金融中介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各种手段,如以高额利息回报作为诱饵造成信息假象,骗取公众资金,严重扰乱了金融业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三、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分析

1、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海因里希从研究中发现,风险的发生具有多米诺骨牌的特征,一旦相互联系的系统中某个小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从近几年发生的多起关于民间金融的事件来看,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发生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案例不胜枚举。如2009年以来在浙江温州、内蒙鄂尔多斯等地相继出现的民间金融资金断裂,老板“跑路”、自杀等现象。因为民间借贷的操作流程简单,旨在为中小企业或个人筹集资金提供方便,资金供给者为了能从中获得高利益,在巨大的“虚假的诱惑”下将资金投放于中小企业。最终由于市场的不景气,中小企业最后难以负荷民间借贷的高利率,致使风险发生,从而将风险传导给所有的资金供求者和其他企业,使资金供给者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形成民间金融风险传导多米诺骨牌效应,如图2所示。

2、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一直得不到及时的维修,这扇破窗就会给人们一种无序的感觉,其他人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破坏更多的窗户。这种效应在民间金融风险中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民间金融的资金供求者对资金需求者没有实行有效严格的经济评估,风险防控意识淡薄,为了追求高风险的利益,盲目地将资金贷给资信条件差的资金需求者(特别是中小企业)。当其中一个资金需求者无法忍受高利息债务而放弃还贷时,如果放贷者没有及时遏制这种行为,则会给其他资金需求者一种心理暗示,最终每个人去模仿这种“破窗”行为,故意不急于还清债务,最后给资金供给者造成大量的坏账,致使造成严重的损失。如近几年发生的温州企业股东集体蒸发事件。由于无法偿还民间借贷的高利息,个别老板“跑路”后,引发了多家老板“跑路”。

3、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蝴蝶效应

现代混沌理论之父爱德华·洛伦兹认为,初试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如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以引起龙卷风。民间金融风险传导中同样存在蝴蝶效应。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民间金融借贷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微小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控制和疏导,就会引起整个民间金融关系网络的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当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紧缩政策以及房地产政策时,金融机构就会严格限制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一些借贷者就会选择具有高额利息的民间金融借贷形式来筹集资金。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一些社会资金顺其自然流向了那些业绩差、资质低的企业或个人中。这不仅会阻碍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也会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

4、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耦合效应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耦合效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通过中介环节的关联和相互关系,在作用和反作用的方式下,发生相互吸引和排斥而形成更大效应的现象。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民间金融风险传导过程中,由于民间金融借贷关系网络系统中各相关利益者或各个运行环节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通过相互作用的影响,导致各个相关利益者或者各个运行环节在民间金融风险传导过程中相互影响和作用,最终致使民间金融风险的性质和强度在传导过程中可能发生改变。根据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最终的风险强度是否发生改变,可将民间金融风险传导耦合效应分为纯耦合效应、弱耦合效应和强耦合效应。如果民间风险传导产生的是1+1=2的效应,则为纯耦合效应,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民间金融的风险流量和强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即只会在一个微小区间波动。如果民间金融风险传导产生的是1+1>2的效应,则为强耦合效应,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资金供给者为了追逐巨大的利益,将资金通过中介介绍给不同的资金需求者(如中小企业),则民间金融的风险流量和强度可能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多线路的传导路径逐渐放大风险效应。如果民间金融风险传导产生的是1+1<2的效应,则为弱耦合效应,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资金供给者在交易过程中对资金需求者进行严格筛选,并事先做好风险防范,则民间金融风险的流量和强度则会在传导过程逐渐减弱或消失。

四、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控制措施

1、民间金融利益主体控制措施

(1)资金供给者。在民间金融借贷行为中,资金供求者处于信息获得劣势。在民间金融传导控制中,资金供求者应在借款前和借款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截断风险传导路径,阻止风险的传导(如图3所示)。在借贷发生前,可以根据各个资金需求者或者中介机构发出的信号来选择理想的借款者,即对市面上的资金需求者或中介机构进行事先调查,做好充分准备,选出合适的借款候选人或中介机构。再在备选的借款人或中介机构中进行信息识别,如有可能应让借款人或中介机构提供有效的担保抵押等。最后选出合适的借款人或中介机构。同时,应定期追踪并关注借款人或中介机构的重要消息,做好后续的风险防范措施,以防造成坏账。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一系列的有效控制措施,则可减少或阻断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的发生。

(2)资金需求者。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资金需求者与不正规的中介机构相比,具有信息劣势。某些中介机构会利用一些资金需求者急于筹集资金而又无法向正规金融机构筹集到现有资金的心态,抬高借贷利率,使资金需求者最终遭受严重损失。因此,为了防止风险传导,资金需求者应在借款前对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进行有效的调查和了解,特别是中介机构,如中介机构是否有正规营业执照,是否和市面中介机构的定价一致等,在充分了解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的情况下进行筹资。同时,在事后做好有效的风险防御措施,以免遭遇高利息和诈骗风险。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措施,可防止不对称信息下的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的发生。

2、民间金融监管主体的控制措施

(1)加快民间金融的法律建设。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产生的外部原因为民间金融缺乏法律的有效保护和存在监管空白。因此,国家作为民间金融风险的监管主体,应通过立法来保护民间金融中的利益者,使民间金融借贷行为法制化,应建立民间借贷的合法平台。一是要求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借款标准,并在有关部门进行登记注册;二是登记注册后,根据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提交的相关材料发放资格牌照,才能实施贷款;三是制定一套民间借贷流程手续,并规范放债业务,完善民间金融贷款交易环节和流程,如在交易前,应实施科学合理的事前评估,包括借款人的基本情况、资金用途、利率,合同是否正规,有无风险抵押品,还款方式以及还款期限等;四是应对资金进行分类,严格制止与国家政策或法律法规相违背的资金用途;五是根据资金用途和资金额度设定相应的利率范围,防止资金需求者因高利率而无法还贷;六是规范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行为,对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作出明确的规定,保护合法合理的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打击利用民间金融借贷进行诈骗活动的个人或组织;七是严格监督资金需求者的行为,防止其诈骗资金供给者或中介机构,或发生违背国家法律政策的行为。

(2)加强民间金融的监督管理。由于民间金融借贷活动涉及面广,自由度强,因信息度低而引起的风险传导效应时有发生。因此,为了能有效地控制不对称信息下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的发生,应对民间金融借贷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并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首先,应成立专门的民间金融监管部门,对民间金融的借贷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和跟踪,定期更新民间借贷信息,对发现的风险源头应及时制止,防止风险传导。其次,应鼓励各地资金需求者积极主动去监管部门登记有关借贷信息,对数额较大的放债行为,应向监管部门咨询有关风险防范措施,以此来保障资金的安全。同时,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设置民间金融监管网络,建立多层次、有效率的民间金融监管网络,严格控制民间金融的一系列流程,并对违规操作进行严厉惩罚。

五、结论

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时有发生,对其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破窗效应、蝴蝶效应和耦合效应进行分析不仅是民间金融风险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而且对民间金融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从三个层面分析了民间金融风险传导的不对称信息诱因,深入地研究了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效应,并提出民间金融风险传导控制措施。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12-IB-070)及温州科技局的资助;湖北省2012社会科学基金(2012107)。)

【参考文献】

[1] Hoff.K.Stiglitz.J.E.Introduction: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Rural Credit Market:Puzzles and Policy Perspectives[R].the Word Bank Economics Review,1994(4).

[2] William F.Steel,et al. Informal Markets Under Liberalization in Four African Countries[J].World Development,1997(5).

[3] 周红岩、曾立平、李文政:民间借贷的风险隐患新特点与对应措施[J].金融纵横,2008(1).

[4] 马红漫:警惕民间借贷风险的多米诺效应[J].社会与公益,2011(11).

[5] 叶建木:企业财务风险传导路径及传导效应[J].财会月刊,2009(1).

(责任编辑:张琼芳)

作者:卢斌 沈俊 姜祥林

民间金融的比较优势分析论文 篇3:

民间金融的规范与发展:基于二元经济结构的视角 

摘要:我国的民间金融在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和政府金融抑制的双重特征下日趋活跃,规模不断扩大,其发展过程是典型的市场主导的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中,民间金融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应该逐步走上规范化、组织化的发展道路,才能趋利避害。根据我国城乡差别大、地区差异大的特点,对民间金融组织和机构的发展也应该区分情况、区别对待。

关键词:民间金融;二元经济结构;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民间金融是自发形成的,属于正式金融体制范围之外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或其他组织之间的资金筹借活动,基本上没有被纳入国家金融管理机构常规金融监督管理系统的金融活动。按照Mckinnon和Shaw的金融发展理论,非正规的传统民间金融是一种落后的效率低下的融资安排,是经济的二元性在金融领域的表现。[1]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部门间生产函数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区域间、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原因导致的经济两极分化现象。[2]这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领域的一个典型特征。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先进的现代部门和落后的传统部门并存,城乡差别大,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差异显著。金融组织和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相伴而生,不断适应实物经济部门的需要和发展,为实物经济部门提供服务,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要改变现有的二元经济结构现状,金融的作用不容忽视。

我国的民间金融过去一直是政府限制的对象,但多年来始终存在,且近几年趋于活跃,规模不断扩大。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对全国20个省份进行了实地调查,测算出2003年全国民间金融的规模在7400亿元至8300亿元之间。[3]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肯定了民间融资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紧急支付和民营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资金需求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具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当地的民间金融发展也很迅速,规模大且发达程度高,通常被看作是民间金融的典型代表地区,温州地区更被称作是“民间金融之乡”。这是否说明民间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存在相关性呢?民间金融的发展是否可以对改变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发挥作用?本文正是基于我国目前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试图从民间金融与二元经济结构之间的关联出发,对民间金融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民间金融的定位和今后的发展与规范问题。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民间金融的兴起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其经济的二元性在金融领域的具体表现在于: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政府为了能迅速集中国内储蓄资源支持国家发展规划,利用组建起来的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体系来“泵取”社会资金,流向政府支持的产业部门及企业。

另一方面,分布广泛的广大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个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却得不到国有金融机构很好的满足,他们不得不依靠传统的钱庄、合会、典当行等金融机构来获得零星的金融资源。有组织的现代国有大金融机构与无组织的传统金融形式并存的二元格局构成了发展中国家金融的特色。[4]虽然经济的二元性是受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生产力限制而客观形成的,而金融的二元性除此之外更多地是政府人为干预的结果,但是现阶段民间金融的兴起扩大与我国目前的二元经济结构现状不无关系。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的经济结构表现出产业差异、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多重二元结构的特征。而这多重二元结构制约着国家的金融制度和金融政策的选择、实施,同时也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国家通过计划体制将稀缺的资金投入工业,造成城市和农村进一步的分离。1978年首先进行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曾使城乡差别一度缩小,但随着改革向城市推进,城乡差别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拉得更大。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资金供求一直就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这已经成为一些地区,尤其是某些农业省份严重的经济问题。正是在这种农村金融市场有需求,但大银行几乎不给农民贷款,农村信用社由于经营管理混乱不能完全满足农村贷款需求的情况下,农村民间融资便开始活跃起来。正规金融体制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国有经济垄断了正规金融的金融资源,而非国有经济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民间金融也因此得到生存空间,发展迅速。[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向沿海地区倾斜,实行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的战略,使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明显扩大,而民间金融的发展也因地域而不同。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例,当地非国有经济发达,资金需求较大,正规金融途径无法满足,再加上当地民间信用传统沿袭的影响,使得民间金融相对发达。

金融制度本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但我国原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制度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让位于聚集与控制金融资源,金融体系高度垄断。政府对市场准入实行了严格的管制,国家垄断一切金融资源,服务于国有经济。在经济主体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的时候,金融体制却一直围绕着国有经济进行。这样的金融制度下,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也必然存在,这就为民间金融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土壤。正是金融制度供给不均衡造成了民间金融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以说,目前我国的民间金融异常发达,规模异常之大,是政府实行金融控制,金融体系不健全、利率政策管制过严、金融垄断的结果,但从深层次看也受二元经济结构背景的影响。我国民间金融是在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和政府金融控制的双重特征下日趋活跃起来的,其发展过程是典型的市场主导的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

三、民间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解决农村劳动生产率低、城乡差别大的问题,其根本在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大力发挥金融对农村、农业和农户的支持作用,充分考虑并尊重农村经济主体的内生金融需求。

小农经济是中国农村经济的基本制度特色,以家庭为核心,由小家到宗族、到村邻,由村到镇、到县,再依次到地市、省等,逐渐向外辐射延伸构成了中国乡村社会所特有的“圈层结构”。小农经济还呈现出典型的“拐杖经济”特点,农户以土地作为生活的基本保障,非农收入作为家庭经济的 “拐杖”,是农业经营的重要补充。因此,小农借贷的基本逻辑顺序是,在农业收入不足时寻求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家庭内源融资,如果仍有缺口再寻求外源融资。寻求外源融资时,首先在家庭圈层结构内寻求友情借贷,其次则谋求国家信贷支持,最后不得已求助于带有商业特点的民间借贷或高利贷。[6] 正是“圈层结构”和“拐杖经济”的农村经济特征奠定了农村民间借贷的基础。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条件、教育水平和交通状况等基础条件都远远低于城市。农业生产周期长,受限于自然条件,农民收入的总体水平低而且波动性大。商业性的正规金融机构不愿在农村开展业务,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足,因而民间金融的替代作用非常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维持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却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人员素质的限制,或者基于成本的考虑,往往不能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财务信息,甚至财务制度都不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期限短、额度小、频率快,而且由于征信体系的不健全,正规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突出,加上这类企业大多规模较小,没有足够的资本积累,很难向贷款机构提供足够的抵押和担保。金融机构出于风险的考虑,支持的对象往往是优质客户,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正规金融途径的满足。而民间融资通过民间信用和亲朋好友的纽带与民营企业联系起来,借助亲缘和地缘优势能很好地掌握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特殊的失信惩戒机制也比较有效,再加上其手续简单、便利,为民营和中小企业顺利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民间金融起到了重要作用。实证研究发现,在不同省份甚至是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地方政府对民间金融的容忍程度都是不一样的,金融发展程度存在差异。差异性的地方金融是可能导致区域性的经济绩效差别的,也就是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可能加剧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别的,而民间金融在这其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实证研究发现了以下规律:民间金融在经济发展初期或者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这种增长主要表现为总量扩张。而当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后或者说在经济本身比较发达的地区,民间金融对经济的影响将不再显著,甚至成为正规金融的一种补充,民间金融的占比会相对下降。[7]

中央财经大学的调查显示:全国15省份农户只有不到一半的借贷是来自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全国17个省份的中小企业有超过3成的融资来自民间金融途径。[8]从东、中、西部三地的情况比较来看(见表1),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非正规金融的融资占比最高。调查结果也说明了民间金融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相关联的规律。在经济落后地区,民间金融能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比重较大,而经济发展起来之后,正规金融逐渐完善,民间金融的比重下降,作用相对减弱,但民间金融的绝对规模已发展到一定水平,更发达,组织化程度更高。可以说,越是贫穷落后地区,政府越应该开放民间金融市场,以促进经济的起飞。

四、民间金融的规范和发展

大多数的民间金融组织都受人数和地域的限制,超过一定人数和地域范围后,其贷款成本开始上升,若不引进现代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技术和组织形式以降低成本,就只能走向业务萎缩和倒闭。现代正规金融对民间金融的压力也迫使其逐渐从互助型金融组织走向过渡性金融组织,最后成为营利性金融机构。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发展中国家,民间金融组织多保持其互助合作性,而在市场经济得到相当发展的国家,民间金融均有向正规营利性机构演变的态势。既然民间金融机构有进一步演化的内在逻辑,在保证民间金融产权独立的前提下,只要给予合适的环境,它就能很好地发展起来,如果一味地强调风险,强行管制,实际上割断其自发地向规范化发展的路径。民间金融合法化,在法律和正规金融监管下才能有效避免其经营的不规范和不确定性引起的金融纠纷和金融市场、社会的不稳定。

首先要承认民间借贷和合会等民间金融形式的合法地位;然后形成民间互助性质的正规民间金融组织,纳入国家金融监管范畴;随着其逐步规范和成熟,通过发展民营中小银行等现代金融机构逐步取代它们,最终转化为高级阶段的有组织的金融机构。传统的互助性质的民间自由借贷,其组织程度低或无组织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对此类民间金融形式,只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规范使之成为受法律保护的、政府可监控的对象即可。与黑恶势力相联系的高利贷或非法乱集资、洗钱等黑色民间金融需要通过法制途径来打击遏制,不在正常金融发展的考虑之内。而针对企业或个人生产经营行为的有组织的金融活动规模更大,影响范围更广,运做不规范容易造成的社会危害,这才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研究,将其引导到规范化发展道路的民间金融。比如,日本1915年较早地颁布了《无尽业》法,日本的无尽(合会)于1951年转化为相互银行,进而于1968年升级为普通银行;台湾在1916年引入此法,当地的合会公司最终在1976年转化为中小企业银行。[9]

其次,对于民间金融的发展,还要注意其一个特点——区域性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对资金的需求形式不同,民间金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产生了集资、合会、银背、钱庄等多样化的形式,各地民间金融的发展程度也不一致。考虑到我国各地的地区差异,对民间金融进一步的发展应该按照经济欠发达和相对发达地区分别对待,区别发展。

一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民间金融。从金融发展史来看,正规金融也就是从民间金融发展演进而来。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民间金融的交易规模已经较大,参与者的组织化程度也较高,资金的逐利目的明显,交易方式较为规范。这类民间金融已具备了正规金融的主要特征,可以将其逐步规范,转换为正规的赢利性现代金融组织机构。比如可以给予目前以地下形式运作的钱庄等组织化程度高的民间金融机构民间融资形式合法地位,之后通过市场机制鼓励它们收购、兼并,促进民间金融机构之间的优化重组,或者采取措施吸收民间资本进入民营银行,以行政区划或经济区域为单位形成若干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中小型民营金融机构。浙江省的银座信用社、泰隆信用社等城市信用社就是由钱庄发展而来。同时还可以利用民间资本的趋利性,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担保、典当、保险、证券等多种金融机构。随着国家对民间金融的态度改变,政策允许下,民间资本在市场导向下的扩散是不难实现的。

二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间金融。对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尤其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而言,民间金融交易规模较小,参加者相对比较分散,交易方式较为传统。民间金融在这些地区的作用发挥更加重要,其发展方式和路径也更值得研究。基本原则是,民间金融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应该以发展合作金融和小额信贷为主,鼓励民间合作金融机构或组织以及民间小额信贷公司的发展。

合作金融机构是内生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组织,发展中国家民间金融组织多保持其互助合作性。目前我国广泛存在的各种合会、抬会等,都可以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规范运作发挥其互助合作的积极作用,成立民间互助合作金融组织。随着经济的发展,再将互助合作型的民间金融向正规营利性机构转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本质也是农民自发组成的合作组织,服务于合作组织内的成员,但我国农村信用社也纳入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的银行管理体制中。对于我国现有的农村信用社,应该严格按照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革,限制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干预,还其服务三农的合作性质的真正本质。同时,在放开民间金融管制后,可以让农户持有互助合作金融组织的股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持有信用社的股份,建立自下而上、真正贴近农户的金融网络。

国际上与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村金融相联的小额信贷模式早就十分盛行,在拉丁美洲、亚洲、中东以及西欧,广泛通过这种金融产品来帮助中低收入家庭改善生存状态、满足住宅需求。我国的民间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目前只在山西、贵州等省进行试点。第一批民间小额信贷公司于2005年12月在晋商故里、票号发祥地—山西省平遥县正式揭牌成立。率先组建的日升隆和晋源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纯粹由民间投资,分别出资1700万、1600万,公开招标后正式组建而成。国家对小额信贷公司的政策是:只贷不存;对小额信贷利率实行放开,但不得超过法定利率的四倍;主要服务于“三农”;只能在所在的行政区域经营,原则上不能跨区域;成立方式为工商登记注册。

以山西的“日升隆”和“晋源泰”小额信贷公司为例,“日升隆”是兴起于清代的山西的老字号钱庄,昌盛时曾经遍布全国。从2006年3月份正式营业以来,在3个月的时间里发放贷款已经达到了800多万元,占总资本金将近50%的比例。贷款都投放在农村,额度分布集中在5万元以下,10万元的贷款比例很少,目前只有一例。 而位于平遥县城的晋源泰小额信贷公司,贷款以分布在县城附近居多,额度是3000元到10万元,其中5万元到10万元的比例最大,放贷范围集中在农村的流通、运输、旅游、加工和养殖。日升隆和晋源泰这种相互形成补充的战略布局,基本上覆盖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全部空间。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出现为小额信贷市场引入了有效的竞争,为民间金融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10]

只贷不存的规定是出于风险的考虑,但是也会限制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存款能够提供帮有助于客户实力和信用状况的信息,而且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对客户来说同样重要,这些机构不能提供储蓄服务,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加的贷款需求,对客户也就缺乏吸引力,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为规避小额信贷运作中的金融风险,可以借鉴印尼的监管政策,允许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从公众募集资金、发放信贷。但是不允许接受经常账户、参与贸易交易以及外汇交易。如果存款超过一定规模,就应要求其改为农村银行,归属于银行体系。另外,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将其纳入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制定存款保险计划来规避风险。通过规范运作逐步成熟之后,民间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前景可以是社区银行或民营中小银行,而这也正是民间资本进入这个领域所看中的投资前景。

参考文献:

[1] 韩延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彭建刚,周行健.弱化二元经济结构的加速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J].2005,(10).

[3][8] 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杨咸月.金融深化理论发展及其微观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5] 中国人民银行阜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转型中的融资便利:非正规金融的比较优势及经济效应[J],金融研究,2005,(12).

[6]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J],金融研究,2005,(2).

[7] 徐伟,郭为.民间金融与省际经济增长[J],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9] 余赛.农村非正规金融成因、变迁与政策研究[D]. 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

[10] 田元明等.民间银行山西萌芽[DB/OL].中国商报网站,http://www.cb-h.com.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何 婧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思考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难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