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间金融研究论文

2022-07-03

【摘要】民间金融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它的出现弥补了农村正规金融对农户贷款的不足,减轻了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压力,活跃丰富了农村金融市场,但是由于其缺少法制化、规范化,在给农村金融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风险,不可避免的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一大隐患,必须对其进行妥善解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民间金融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民间金融研究论文 篇1: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民间金融业研究

【摘要】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经济主体资金严重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立足于西南民族地区,以农村民间金融为切入点,分别就民间金融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其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并对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西南民族地区 农村 民间金融 研究

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的论点无论在理论与实证中都得到广泛的支持,经济发展会促进金融的发展,金融的发展同时又能促进经济的增长。要发挥好金融对农村经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充分、正确认识农村金融市场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民间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中特有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立足于西南民族地区,对民间金融业进行详细研究和阐述,分析形成原因及其影响,从而进一步对民间金融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民间金融业出现的必然性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封闭的大门打开了,加上国家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政策照顾,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在总体上有了一定增长。但是占我国国土很大比例的西南少数民族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其经济增长依然乏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对其原因有种种解释。但在这些地区城乡分割,经济主体难以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与支持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邓小平同志早就敏锐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活全盘皆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发展,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在当前情况下,正规金融机构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金融服务和支持无法与快速发展的紧急形式相适应。这就需要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改革,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利益、符合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这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课题。在农村发展中,资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然而贷款难是农村普遍的问题。农民要走正规渠道贷款,只有一条路,去找农村信用社。但是在这些地区只有少数农村信用社经营规范、效益较好,大多数保本微利、勉强维持、甚至经营惨淡、严重亏损,“惜贷”、“慎贷”,甚至“不贷”的现象普遍存在。求贷无门的农民在急需资金周转的时候一般会求助于亲朋好友或地下钱庄的帮助。另外,农民进入非农产业,特别是小企业和家庭企业在初步或遇到资金周转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这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缺少为中小企业以及其他民间经济主体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制度安排。另外,正规金融机构出于恪守贷款条件和减少信贷交易成本、实现贷款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只能以大企业作为主要的金融服务对象。特别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民间经济主体资金需求的满足只能依赖民间金融,从而形成了巨大而活跃的民间金融市场。民间金融填充了正规金融服务的一些薄弱点和盲区。

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民间金融的两面性

民间金融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其手续简便、效率高;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偿还率高;除了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外,合约双方均以个人出现,不涉及企业,隐含着借款人对债务将承担无限责任,增强了借款人的还款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民间金融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民间金融也是一把“双刃剑”,以下就从正面和负面影响来对民间金融进行评价。

(一)正面影响

1.优化资源配置。农村民间金融的利率不受国家管制,由市场自主形成,比较真实的反映了资金的市场供求关系,而且能充分利用社区内的信息,对交易对象做出全面的判断和选择,回避风险的同时也就相对有效地配置了有限的金融资源,充分利用了社会闲散资金。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转移和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供求矛盾也日益突出,国家金融部门由于受体制的约束与政策的影响,信贷的投向无论在总量上、结构上还是服务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民间金融所具有的灵活性,能在“金融缝隙”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方式,对解决很多方面的资金急需,弥补金融机构信贷不足,加速社会资金总量的扩充、流动,特别是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推动确实起到了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

2.满足市场需求。民间金融变通满足了农村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解决了居民的燃眉之急,各中小企业也因此得以迅速发展壮大。这一点可以从产业结构方面来分析,由于工业化起步晚,农业不仅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基础,而且还是重要支柱,在许多民族自治州和自治县,农业的产值比重都超过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因此,当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无法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民间金融能解决农民的燃眉之急。而农村的这些中小企业和个体户,他们的发展,在扩大就业、拓展市场、增加服务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农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满足了一系列的市场需求。

3.推进金融机构的竞争与改革。中国的金融领域中一直都是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处于垄断地位,竞争严重不足。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不利于对金融市场进行规范和管理,帮助其发展和成熟。其原因在于: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水平,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展开而逐步提高的,管理者只能随着被管理者的成长而成长;只有市场竞争主体发展了、竞争存在了、展开了,管理者才会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应该管什么、怎么管。所以,民间金融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金融领域的竞争,促使了正规金融机构转变经营理念,提高盈利能力和降低风险,把为农民服务的口号切实落实到行动中去。

4.间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应该说,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现在是将近8亿左右的劳动年龄人口,靠中小企业的发展来相对缓解就业压力,是我们必须得采纳的国策,否则这么多劳动力没有更多的就业空间。而民间金融可以使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的中小企业或个体户在没能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帮助的情况下,实现资金的周转,从而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一个企业的发展不仅仅为其自身获得了利润,还可以带动若干与之相关的企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了更多人的生存问题。

(二)负面影响

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民间借贷自发性和不可控性的特点,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不利于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民间金融的部分借贷利率比较高,会给债务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农村民间金融容易产生经济纠纷。民间接待大都是依照口头协定、仅凭一张借条或一个中间证明人即认可借贷行为,民间借贷的债权人就缺乏对借款对象的审查和对借款用途的有效监督;农村民间金融潜伏着金融风险;民间金融的范围狭小,风险较高,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分散和转移风险。

三、民间金融业发展的建议

正常的民间金融借贷可以弥补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不足,对于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农业增长、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的积极作用是无可置疑的,所以民间金融不可能也不应该禁止。但但由于立法、监管的滞后,农村民间金融长期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其经营管理不规范,尤其是其非法集资、高息借贷等行为,导致民间金融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严重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因此,在对民间金融进行鼓励、支持、引导的同时,必须对其消极作用加以限制,要用有效的监督手段为民间金融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一)完善法律法规

要尽快建立健全与民间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必备的法律制度环境,针对民间融资的特点,通过制定、调整相关政策赋予民间融资行为主体及其行为以应有的合法法律地位,明确其所必须承担履行的权利与义务。将民间金融纳入农村金融体系范畴,并通过法律保护和约双方的合法权益,以保证民间金融有合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法律或制度上保护这些民金金融机构的财产权利和正当的经营活动,以减少它们在经营上的制度不确定性,从而使场外市场加入到一体化的国内资本市场中去,进行公开的而不是隐蔽的地下业务活动。

(二)抓紧建立和完善民营金融机构,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应允许正当合理的民营金融组织出现,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发展地方民营中小型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经济的资金支持。积极调整农村金融政策,逐步想私人资本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允许在农村开办多种多样的合法的私人银行、合作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三)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

强化管理,规范农村民间金融,将民间金融纳入金融监管范围加强农村民间金融监管,给民间融资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是在农村市场金融运作中保证民间金融机构安全和提高资产质量的内在要求。采取以地方政府为主,金融监管部门相配合的方式,将民间金融纳入监管范围。应将合法的民间融资与一些非法金融组织所从事的非法金融交易相区别,一方面坚决打击高利贷行为,另一方面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把合法的民间融资活动规范化,“保护起来”,壮大开来。并且专门指定职能部门对民间融资实行监管,建立民间融资信息监测系统,依托各级政府统计部门或农村金融监管组织定期采集民间借贷活动等数据、情况,以防止由于监管者与民间融资行为者信息严重不对称而滋生信用风险甚至金融风险。?政府在对民间金融监管中应该摆正自身的位置,以引导、监控为己任,为其提供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确立公正有效的竞争规则和市场约束机制,并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选择权利和发展空间,而非亲自去组织或直接干预民间金融机构的组建。

总之政府要积极探索民间金融监管的方式,既不能死管也不能乱管,要用有效的监管为民间金融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对民间金融加以公开建设,使其成为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有机补充成分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经营差异极大,资金的来源和运用也不一样。因此,从经济活动与资金的相关度而言,理应有想匹配的多种金融机构与之适应,即不仅要有国家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也不能缺少民间金融。多层次相结合以国家银行为主导,民间金融为为补充,是符合市场经济资金供求的客观规律的。这也是民间金融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既然其存在有其合理性,那么与其回避,或堵塞,还不如疏导,从地下引向地上,从半公开走向公开,这样也有利于民间金融获得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和监督,兴利除弊,健康发展。

四、结语

民间金融这种非正规的金融制度安排是由民间自发产生的,其创新主体为基层群众。在经济转轨时期,基层群众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正规金融部门无法满足其融资需求,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他们自发进行制度创新,从而填补了基础性制度变革所产生的空缺,促进了市场的演进,有力地推进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支持经济增长和推动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此,政府应放弃视自己为制度唯一供给者的思维惯性,转而密切注意市场诱致下的自发的制度安排,加强对其的“学习”,丛中汲取友谊的经验,以此为直待修正某些过时的规则,引导民间金融实现规范的,跨越式的发展,以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民间金融形式替代现行的形式上落后而不规范的民间金融行为。

参考文献

[1]郑邦才等.西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30页

[2]朱德林,胡海鸥.中国的灰黑色金融-市场风云与理性思考[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26页

[3]《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2007年2月27日

[4]李毓.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失衡的表现及其矫正[J].农村经济,2007年,(08)

[5]赵曦.21世纪中国西部发展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52-60

[6]黄健英.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31-35

[7]安德利.金融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21-23

[9]殷孟波.西南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64-66

作者简介:曾流(1983-)男,四川威远人,研究实习员。主攻方向:金融学、区域经济学。

作者:曾流

农村民间金融研究论文 篇2: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问题研究

【摘要】民间金融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它的出现弥补了农村正规金融对农户贷款的不足,减轻了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压力,活跃丰富了农村金融市场,但是由于其缺少法制化、规范化,在给农村金融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风险,不可避免的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一大隐患,必须对其进行妥善解决。

【关键词】民间金融;农村金融;规范

一、民间金融概述

关于什么是民间金融,理论界有多种说法。国外学者多将其界定为“非正规金融(informalfinance)”,是指在政府批准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活动(正规金融)之外所存在的游离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的金融行为。姜旭朝认为,民间金融,就是为了民间经济融通资金的所有非公有经济成分的资金活动。按照这个定义,在西方国家金融系统中居主体地位的是民间金融,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合。李丹红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重点改革政策》一文中认为民间金融的概念是相对于国有的概念而言的,而民间金融就是相对于国有金融而言的一种金融形式,但是最终对农村民间金融的定义没有一个确切的解释和说明。郑震龙在《我国民间金融利率的决定与绩效》中认为民间金融是相对于官方正式金融而言自发形成的民间信用,这个界定将一种有形的组织形式说成是一种信用,可见也是不准确的。张惠中在《民间金融新论》中认为民间金融是指那些较为分散、缺乏组织性和连续性、发生在各种非金融企业(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之间、企业与居民户之间的各种投资和资金借贷活动,它是相对于正规金融(受国家金融法律法规保护、规范和政府严密监管的合法的金融交易关系的总和,其中包括经政府审批设立并接受监管的不受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商业银行等民营金融机构从事的合法金融活动)的一个概念。吉利斯认为,民间金融是指未纳入国家金融管理体系的非正规金融组织。该定义对民间金融的界定以是否纳入了国家的金融管理体系为标准,明确了民间金融的非监管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又存在问题。许多金融组织获得了地方政府部门的审批并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但并未纳入国家金融组织管理体系的管理之下,将其归入民间金融显然不合理。央行认为,民间金融是相对于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而言的,泛指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以及其他经济主体(财政除外)之间以货币资金为标的的价值转移及本息支付。

二、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

随着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农户借款构成的多元化,民间金融成为农户借款的主要来源,民间金融的广泛存在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民间金融呈现出一些新变化。

1、民间借贷的利率失控。民间借贷的利率普遍不受管制,由双方交易人自由协商,虽然符合市场机制的导向,但是由于其逐渐由无息、低息向高息发展,利率水平大致在10%及以上,已经高于同期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甚至是银行利率的一倍到几倍。尽管国家明令禁止高息借贷,但由于民间金融市场的半地下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潜在性。

2、农村民间金融容易产生经济纠纷。民间金融组织中的民间借贷多建立在一种乡土熟人社会上,人们之间的借款借贷方式或者口头约定或者简单的履行,债权人出于情面不好意思索取必要的证明收据或者为了获得高额利息而缺乏对借款对象的审查和借款用途的有效监督,致使债权人不能按期收回资金或根本无法收回资金,引发债权债务纠纷。

3、农村民间金融潜伏着金融风险,增加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民间金融长期游离于国家的金融监管之外,使存款者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且民间金融大部分都是在乡村邻里、亲朋好友等社会小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资金规模往往较小,信用度极其有限,其演发的高利贷行为增加了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它使大量的农户手上闲散资金流通在正规的金融体系之外,干扰了金融机构业务的正常运行,冲击了国家的货币政策。

三、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的农村民间金融既没有完善的法律保护,也没有到位的法律监管。这种法律监管呈现弱势状态,是一种半虚置的监管,法律未能对农村民间金融起到应有的规范作用。所以对于建立和完善农村民间金融,现列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相关保险制度和贷款抵押担保机制,避免经济纠纷的产生。保险公司可以开办贷款担保业务,使担保形式正式和规范化,化解农村民间金融的服务风险;在担保机制上,放宽对农户担保品的限制,扩充贷款担保物的范围,比如解决好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将农户房屋、宅基地使用权等作为附条件的担保物,防范农村信贷的道德风险,保障和稳定农村市场的安全。

第二,将农村民间金融纳入到国家金融监管中来,明确认可合理的应予以肯定的民间金融形式。转变正式金融一统农村金融的设想,引导民间金融资金从“地下”转入“地上”,有条件允许民间金融的合法化,发挥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补充作用;确定我国民间金融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措施,避免大量的金融资金体外循环;并对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财务制度、经营业务范围、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分别制定出标准明确的法规和监管制度。

最后,还应当提高农民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针对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低、金融知识缺乏的现状,应正确引导其认识民间金融,减少现实交易中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姜旭朝.中国民间金融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8.

[2]李丹红.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重点改革政策[J],金融研究,2000(5).

[3]郑震龙.我国民间金融利率的决定与绩效[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5).

[4]张惠忠.民间金融新论[J],嘉兴学院学报,2003(4).

[5]吉利斯.发展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

作者:邹悦

农村民间金融研究论文 篇3:

农村民间金融面临的风险及防范策略研究

[摘要]针对当前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剖析其形成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防范和化解农村民间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农村;民间金融;风险;原因;对策

※本文是重庆哲学社会科学资金资助项目(2006-jj32)和重庆农村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农村近20年的发展实践表明外部制度安排为农村经济发展匹配的农村金融体系并未达到预期制度效果,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低效率,反而是内生于农村经济中的民间金融更富效率性。这一现象使得管理层和理论界不得不重新审视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安排和民间金融存在的必然性,但现实中民间金融的风险又是不容忽视的,民间金融内在的制度缺陷和监管缺失使得民间金融的风险管理较之正规金融更为困难,一旦酿成大规模风险,后果也更严重。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农村民间金融的风险表现及其防范措施,使得农村民间金融为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服务功能发挥得更充分。

一、农村民间金融运作风险的现实表现

1.制度风险

农村民间金融组织根生于中国农业社会,尤其是合会的存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对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合会的一次次倒会都说明了这种存在了千百年的民间金融组织存在内在制度上的缺陷,制度风险伴随合会的始终,一旦出险,后果严重。改革开放后,合会在中国农村逐步发展壮大起来,随之而来的是从未间断过的倒会与崩盘。1984年,温州乐清县柳市镇的一个会系整体倒塌,卷入居民367户,金额110万元。随后的1985、1986年,抬会风潮席卷了乐清等14个县(区),会首通常以高息为诱饵,采用以会养会的方式,套取高额资金,最终的结果就是资金积累越来越多,风险彰显越来越大。抬会在坍塌之前数额达到12个之多,会金从1000万发展到4个亿,会脚人数达到20万之众。在此之后的10多年时间里,零星小额的倒会时有发生,但影响不大。让人们重拾倒会记忆的是2004年福安标会的崩溃,本次共涉金额,据中国网的数据约为9个亿,在雪崩之前,流动资金数额为25个亿,相当于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10倍,银行流动资金的4倍[1]。合会制度构成上的总分会制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之前必然出现会套会,层层下伸的类似于传销的运作格局,处于基座的会脚永远也无法获得真正的收益,以净输出人的角色供养层层的会首,直到崩盘的到来。合会的制度风险是内生的,是可以控制的,但无法根除。

2.经营风险

中国的民间资本经过20多年发展,已从剩余资本发展成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农村民间金融的确切规模到底有多大,还是一个未知数,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但现有的民间金融数据足以说明民间金融已经占据了农村金融市场的1/3[2]强。如此规模庞大的农村民间金融,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同样巨大。其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经营的非规范化,以合会为例,通常标会的利息没有上限限制,一般也不过问和干预中标者的资金用途和还款来源,很多地区对会首参加会的数量没有限制,这种松散的经营很容易形成金融风险。会员为了得会,投出没有依托的高标,经营风险陡增。若会首采用转放资金,赚取利差的方式筹措资金来源,便会形成潜在巨大风险的抬会。经营风险还表现为内部管理的松懈,多数农村民间金融组织都没有合乎规范的内部管理条文和制度,已有的对合会的研究表明,多数与会者名册和会金发放记录中当事人姓名模糊,得会的时间没有明确记录,非常不利于倒会后的责任追究。民间金融的经营风险生成过程可以从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取缔中找到答案。农村合作基金会1984开始试办,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迅速。到1992年底,全国已建立农村合作基金会,村一级11.25万个,乡一级1.74万个,分别占村总数和乡总数的15.4%和36.7%。1992年末筹集资金164.9亿元,年内累计投放资金178.5亿元,比1991年分别增长65%和75.5%。但由于受到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的干预,经营混乱,资金支出依据行政命令,而不是资金价值,最后又混有高息揽存,携款逃跑,造成严重亏损,在潜藏着的巨大金融风险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无奈下令关闭。

3.社会风险

民间金融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在没有针对性强的法律条文直接规范的情况下,此类的灰黑色金融交易行为,很容易引发社会风险。在合会崩盘和集资人携款逃跑时,常常伴随暴力收款行为,甚至出现自杀和他杀等解决矛盾的极端处理方式。1991年,宁波M县的标会达到高峰,参加标会的有178户,占84%,由于一些会首和部分会脚席卷标金潜逃,导致崩盘发生之后的自杀、他杀、斗殴此起彼伏,最后政府被迫参与清理标会,才终于使混乱的局面有所好转。2004年福安标会雪崩后,M县的悲剧重新上],与会者被卷入的资金在100万至600万之间,包括毕生的积蓄、亲朋借款、银行贷款、高利贷以及会款。安居新村的苏锦锋因妻子做会首而被砍数刀;会首郑美荣因被打伤住进医院;穆阳镇苏提村会首王希莲割腕自杀未遂;官村的会首苏玉影跳河自杀身亡。在福安市的街头巷尾甚至偏远的村镇,都可以看到公安局发出的通告:禁止采取威胁、恐吓、绑架、雇佣打手等非法手段追讨会款,禁止借机哄抢财物、实施打、砸、抢。2004年,宁海县法院受理的民间借贷纠纷案约有200起,占执行案件的30%左右。与合会相比,地下钱庄、非法集资所造成的社会风险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常常涉案金额惊人,受损面广泛,造成被害人倾家荡产、血本无归,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社会不稳定[3]。

4.道德风险

一般而言,小范围的农村民间金融行为,如合会、互助会通常道德风险较小,但各种形式的集资却隐藏着巨大的道德风险。集资者利用信息优势,欺骗、蒙蔽投资者,在高额利息无法兑现的情况下,通常选择破产、自首或携款潜逃,因而,我国的法律规定向不特定的人群集资是违法行为,要受到刑法的惩处。但由于集资者资金需要的紧迫,投资者受到高额回报的诱惑,非法集资事件此起彼伏,持续不断。在全国范围内较有影响的案件包括:北京长城机电公司案、无锡邓斌集资案、山西璞真公司案、湖南富民公司案、辽宁新源公司案、山东江大荃馨案、吉林纳士塔案、河北孙大午案、沈阳万象生物养殖公司案、新疆德隆案、安徽蚌埠私立中学案等等。发生时间较近、影响较大的还有2005年的湖南长沙的中天行房车俱乐部有限公司涉嫌非法集资1.715亿元和吉林新同舟公司涉嫌非法集资2.24亿元的两起大案。以上的集资案、诈骗案的形式各异,操作各不相同,其集资手段主要包括:发行有价证券;发行彩票;出售物业、地产份额的处置权;推销产品提成;开展养殖、开发产品。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只要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存在,集资者一定会作出对自身有利的行为判断,理论上必然产生道德风险。所有集资案的最后结果都验证了这一点。

二、农村民间金融产生风险的原因

1.内在制度缺陷

金融制度的内在缺陷是产生农村民间金融风险的根本原因。除了发展相对规范的民间银行和钱庄,制度建设相对规范,缺陷相对较少,其他民间金融组织,尤其是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制度缺陷是内在的和固有的,甚至是无法克服的。就合会而言,其在地缘与血缘中小规模发展,出险的概率很低,但一旦发展为抬会,血缘和地缘的限制与规范便明显弱化,内在制度缺陷很快彰显。本文借用赵凡繁的分析模型,假设不存在策略性倒会,则会首不违约,会脚在得会前不会违约,得会后违约的概率为P,x■■ 为第k个会期第i个人的行为选择:0为违约,1为不违约,则有公式(1)和公式(2)。

P(x=0)=0 k≤i或i=1P k>i且i≠1,(1)

P(x=1)=1-P(x=0)1 k≤i或i=11-Pk>i且i≠1(2)

合会约定俗成的规矩是当会脚违约,既不出会金时,则由会首代为垫付。但现实状况是会首往往并不接受转嫁的义务,这是合会制度的内在缺陷。当有会脚违约,则会首的策略选择是完全不接受转嫁的义务,部分接受和完全接受三种。当会首完全不接受,即完全不垫付资金,则倒会有立即发生的可能。假设第k个会期无人违约的概率如公式(3),通过会脚后悔值的计算可得出第k个会期倒会的概率如公式(4),则合会结束。如果会首完全垫付会金,则合会会正常运转,理论上倒会的概率为0。现实的境况是会首通常选择的是不完全垫付的中间行为,风险介于两者之间。

pgo(k)=P(x=1)×∧×P(x=1)×P(x=1)×∧×P(x=1)

=1 k≤21×(1-P)k-2×1n-k+1=(1-P)k-2 k>2(3)

Ploss(k)=0 k≤2×[1-Pgo(k)] (4)

Pwin=Pgo(j)(5)

2.管理水平低下

民间金融组织管理手段简陋、水平低下是产生农村民间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管理表现为内部管理层次低、外部管理虚无化。从内部管理来看,农村民间金融管理表现为业务管理简单化,人员管理松散化。业务管理中常常采用口头约定的方式,特别是在亲属、朋友和乡邻间的友情借贷和低息借贷,只凭感情和表现,几乎没有任何手续。虽然这种简单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地缘、血缘厚重的积累和无法用货币衡量的高昂的违约成本作为依托的,是一定意义上的无为而治,但一旦金融组织扩大,这种制约就变得微不足道了。人员管理中对会首和部分已得会会脚的监督和管理松散,对会首组织多头会、会脚跟会数量都没有严格的限定,或者有规定但没有实质性监督,形同虚设。再者,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还存在典型的家长制特征[4]。社会学认为家长制管理模式和方式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一般适合于以感情为基础而结成的亲密关系的首属群体①。除了一部分友情借贷外,民间金融组织从严格意义的角度讲应该归入次属群体②,但在农村民间金融组织中却明显存在类似于家族企业的家长制管理。一般而言,家长制管理方式在企业创业初期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特殊阶段是较为有效和实用的管理模式。但金融活动的风险远大于实体经济,尤其是当农村民间金融发展规模增大,需要制度随之变迁之时,家长制管理模式的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家长制缺乏权力制约。是以人治为核心,讲究绝对服从,家长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下属的职权是由家长赋予的,家长拥有随时更改下属职权力的权力。很显然,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只是部分权力的代理人,而不是分权制下的权力所有者。组织的大政方针都由家长决定,经营运作必然过分依赖于家长的经验和权威,这种缺点很不利于民主化、科学化管理的导入,几乎可以认为是完全对立的。家长式管理模式不适应对复杂环境的驾驭,极易造成决策失误。由于家长权力的无上地位,无法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即使有成员发现决策中存在偏差,管理中存在问题,在家长制管理模式下,修正的量和质均存在打折扣的现象。虽然2005年,政府对民间金融的态度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但农村民间金融真正意义上的合法化,还有待时日。这种没有合法地位的金融形式或金融组织长期处于体制外畸形发育,金融当局无法将其纳入监管的范畴,政府也无法准确掌握其规模,形成了外部管理的虚无化[5],没有外部监管的经济体能够有序运营和顺畅发展是不可能的。

3.法制约束弱化

法制建设滞后、执法不严是产生农村民间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我国法治建设滞后尤其是金融法律和法规的滞后促成了农村民间金融风险生成和加大了管理的难度。法制约束弱化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规范农村民间金融运作的专门法规或法案。以合会为例,对于合会的倒会损失和会首、会脚的潜逃和财产处理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款,一般援引合同法的相关条款处理,但由于合会的合同一般都很不规范,追究责任有一定的难度,在减少受损者的损失中表现出严重的功用不足。二是金融案件执法难。执法者不是以法律为依据,而是以利益、关系为准绳,超期办案,量刑时避重就轻的司法腐败时有发生。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局部利益考虑,干预司法,也使执法偏离轨道。部分案件执法者对民间金融组织运作规则和具体操作缺乏认识,不能正确界定合法与违法、违法与犯罪,不能很好地甄别犯罪。

4.政策环境制约

高压的政策环境是农村民间金融产生风险的直接原因。农村民间金融长期以来受到政府的歧视和打压,处于非法经营和地下发展的态势,承受巨大的政策风险。为了追求利润和收益的最大化,使得这种夹缝中求生存的模式对高额回报的要求更高,势必产生更大的风险。2003年,温州9家民营企业组建了中瑞财团,该财团计划成立建华民营银行,为财团的实业融通资金,在业务开展上准备朝混业方向发展,拟开办信托、保险和证券等业务。当地政府认为民营资金进入金融业会酿成巨额风险,使得刚起步的项目被迫搁浅,可见民间金融的生存环境是相当艰难的。2004年,央行的数字显示浙江、福建和河北的民间融资规模分别约为550亿、450亿和350亿,相当于各省当年贷款增量的15%~25%,如此巨量的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是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必然,人为的刻意压抑,并不能改变资金作为稀缺的资源进入金融业的本质,只能导致其在地下畸形或隐形发展,这会产生额度更大、影响面更广的风险。

三、农村民间金融风险防范的策略选择

1.民间金融合法化

对农村民间金融的压制政策和非法性界定使得这种根生于农村的内生金融形式长期处于畸形发展的状态,产生了严重的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农村民间金融的合法化是规避和降低风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一是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性。民间金融中的合会、银背与部分钱庄是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业务中的有力补充,一定额度范围、利率范围内的集资对于农村居民、农业企业和农户在积聚生产资金、消费资金中的重要作用同样不应忽视,认定凡是非正规金融都应当打压和取缔是不合时宜的和错误的。二是规范民间金融业务。允许民间金融行为在给定条件下合法存在,并将其纳入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严格限制和取缔不正常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可以效仿台湾,在法律条文或法规条款中通过利率和资金规模两个指标界定合法与违法[6],原则上用民法加以保护,尤其是在发生贷款违约纠纷情况下。

2.探寻民间资金出路

要化解农村民间金融的风险,为巨额的民间资金寻找出路是当务之急。一是组建民营银行。民营银行与民营企业及个体农户具有先天的亲和力,在服务对象上不需要过多地政策规定,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对接。二是参股商业银行。政府应该在商业银行的股份改造和增资扩股中给予民间资金和外资相同的待遇,为民间资金提供同等地位的政策环境。在当前巨额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的现实状况下,内资参股商业银行的正外部性远远大于外资参股。三是注资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服务农村的职能弱化日益明显,资金结构、资本规模、业务能力和内部管理都无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民间资金的注资,改变其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的现状,进而把农村信用合作社建设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机构,既优化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成,又分散了积聚的民间金融风险。

3.加强正规金融资金注入力度

一是建立小型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主要通过吸引民间资金,也可以通过对实质上已经商业化的,资产负债比相对较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造来完成。2006年12月,银监会提出组建乡镇银行的政策意向,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快速推进无疑是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二是整合农村信用合作社。可以效仿法国的农村合作金融体制,信用合作社和联社实行民有化管理,享有独立自主的经营权,总社向农业部负责,性质界定上为国有,这样既有利于恢复和保持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质,也有利于与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运作现状相衔接,减少改革的震动。三是拓展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中央政府与货币当局应该尽快出台可实施的政策,允许政策性银行以农户为服务对象,对扶贫和庭院经济注入资金,本着保本微利的原则,加大农业政策性银行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财政委托贷款的方式向农村经济发展注入资金。

4.加强金融外部监管

农村民间金融合法化需要强有力的外部金融监管作依托,否则可能产生制度变迁中的更大风险。一是建立市场准入制度。认真分析民间金融组织和业务操作的特点,本着尊重产权和资金自由的原则,强化信息披露、严厉打击信息造假,保证投融资双方能够做到自主决策。二是监管方式以引导为主。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业务具有小额零售,管理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监管中应该主要以政策引导为主,过分地干预将破坏民间金融固有的经营特色。政府主要从完善法律、制度、政策措施等方面,严格市场准入条件、提高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引导和鼓励农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司法监管。民间金融的业务操作和运转模式看似简单,实质上各种不同组织的内部管理和相互制衡的规则千差万别,要参照商业金融的监管是很有难度的。因此,民间金融的监管重点在于通过立法、执法,达到顺利民间金融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兴元.东南沿海神秘地下金融组织合会调查[A/OL].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40524/1113774702.shtml.赵凡繁.合

会的风险分析及对策[D/OL].上海交通大学.

[2]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

[3]赵凡繁.合会的风险分析及对策[D].上海交通大学,2003.

[4]江曙霞.中国民间信用——社会文化背景探析[M].北京:中国

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2.

[5]樊纲.建立对民间金融机构的监管[N].中国经济导报,

2001-4-21(B2).

[6]黄家骅,谢瑞巧.台湾民间金融的发展与]变[J].财贸经济,

2003,(3):91-94.

On Risks of Popular Finance in Rural Areas

Zou Xinyang,Wang Guibi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6,China)

Key words:rural; popular finance; risk; cause; countermeasure

(责任编辑:张丹郁)

作者:邹新阳 王贵彬

上一篇:抗辐射加固微电子论文下一篇:酒店内部审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