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以人为本

2022-07-21

第一篇:学生教育以人为本

理解学生以人为本

教师是一个很普通的职业,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我特别认真的学习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有了一些体会。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这种爱,是不能以血缘关系和个人好恶为转移的,教师应当把它无私地奉献给全体学生。

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却肩负着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于是在学习之余,仅靠着自己从教以来点点滴滴找出了工作中的不足和以往教学中留下的遗憾,终于明确:身为教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因为当你走进学校大门时,你的一切就已经不属于你自己了,而是属于孩子们。喜欢学生、爱护学生,应当是教师的天职,正所谓:师爱即师魂。可是在实际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做到喜欢每一个孩子,却是非常不易的。教师不应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亲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第二篇: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

----简述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唐山市第七十四中学

指导思想: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各级学校都重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能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把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当做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客观现状: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被教育过的人和正在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有甚者,把学生中存在的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承受力差等问题归纳为思想品质问题,从而出现认识误区。实质上这些都是因为认识偏颇、情绪激动、意志薄弱、内心矛盾而产生的苦恼困惑,或受到刺激、挫折而引起的心理失衡所致。

情况分析:简单地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可以归结为学校内有各种利益诉求:校长的、教师的、学生的,传统教育我们总能千方百计的满足各种利益诉求,唯独漠视学生的利益诉求;与强大的自然和社会相比,个体总显得那么弱不禁风、微不足道,多次的诉求不果,造成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走向诉求的反面——强求;另一种就是妥协,强求和妥协都不是民主教育的结果,不是符合学生发展的结果。

得出结论:所以在学校构建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已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符合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从根本上要求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更加注重在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人本观念。

主要理念:学校教育的主体是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概念就是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以确立学生的 1

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并符合社会发展,牢记一切为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让每一个老师看重、热爱、欣赏、宽容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被看重、被信任、被理解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当教师把学生看成一个与自己有同样尊严、有同样人格的人时。就会看重学生,善待学生,信任理解学生,这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教育成功的根本保证,更是培养一个心理健康时代新人的保证。

具体做法:介于以上原因,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道路上,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有了如下具体做法:

第一课

新生入学心理教育课----激发动机。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表现出的首要行为特征是学习动机缺失,兴趣发生转移,出现厌学情绪。在我校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活动中,有40.8%的学生都有这种倾向。由于我校生源大多数为农村小学毕业生,其中农民工子女和外来务工子女占50%左右,由于社会家长的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厌学心理较重。

所以,新生入学第一课的心理教育课就是激发学习动机课。毋庸臵疑,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毅力和耐心。但一切事物是相对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产生兴趣,就会不怕苦,反而以苦为乐。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我们采取内部动机开启与外部动机诱导相结合的方法。在学习目的培养上,开展理想教育,尝试报恩教育,教育学生以刻苦学习来改变自我命运,以优异成绩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教导之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我加压,自觉发展。

第二课

阶段学习后心理辅导课-----强化成功。

我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两到三次阶段总结会,对在阶段学习管理中出现的进步的孩子鼓励表扬,争取在阶段分析中发现每个孩子阶段性的进步,成功可起到正强化的作用,给学生以愉悦的刺激。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

习目标,尽力为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对获得成功的学生,哪怕是些许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其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自信心理系统,促其自觉主动地学习,不断取得进步与发展。

第三课

发现自我的心理辅导课----自我愉悦,立志成才

在心理辅导教程中,我们开设了“发现独一无二的我”这一课,利用班会课要求班主任设计班会活动,让学生从性格、气质、愿望等各方面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能客观分析对自己不利的评价,使学生能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更好地完善自己,然后帮助学生树立奋斗目标。如果奋斗目标适当,学生不仅能体验到奋斗过程的快乐,也会体验到目标实现时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自我愉悦程度,保证心理健康发展。

日常课

在平时的心理辅导教育课上,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常规的教育: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采取积极的态度化解心理负面影响。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我们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主要是长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学生,所以,要求班主任建立帮扶档案,要经常找这些学生交心、谈心,教育他们对父母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多问候和关爱父母,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与父母沟通,同时,还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给家长讲授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与学生、家长两方面的努力交流,积极化解留在学生心里的积怨,使之能够正确对待父母的决定,从而消除其心理中的负面情绪。

2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学会控制不良情绪。对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在渴望与师长、同学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我们开设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学会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的心理教育课,帮助学生之间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他们心情开朗轻松、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和信心,对身体有良好的自我感受。要求各班主任特别要对部分患得患失、喜怒无常、

经常情绪不稳定,或内向封闭,或暴躁易怒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可以通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强化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使他们学会控制不良情绪,防止心境长期压抑而形成心理障碍。

3、针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给学生传授一些心理和生理保健知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班主任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使学生能够学会自我调节,避免出现诸如早恋、自闭等症状的青春期综合症。利用班会、讲座、板报等进行宣传,使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发育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传授一些生理保健知识,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引导学生自我认识和提高。同时正确讨论男女同学应该在交往中注意的尺度,加强责任意识的教育。

4、提倡班级学生写心理成长日记,这是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近些年来一直采用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将一周在校学习生活的烦恼、喜悦记录下来,允许学生随心所欲的写,不做硬性规定。班主任应该有针对性的在日记中与学生对所述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对于学生所提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和困惑,班主任应经过充分准备后利用班会课与学生进行平等、友好的交流和沟通,提倡畅所欲言。 总结体会: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其中的人必然要形成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人与人之间,由于满足了各自的需要,就会产生亲密的关系,双方都会感到心情舒畅;反之,就会关系疏远,彼此矛盾,甚至敌对。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学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学校中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学校形成有凝聚力的组织,促进工作效率。对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保持心理平衡,从而能积极投入学习。 总之,只有这种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实施,才能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博大的胸怀;帮助学生构建一种平和的心态;帮助学生构建一些哲学理念;帮助学生构建一套知识分子人格;帮助学生养护好千差万别的个性;帮助学生养护一个健康的心灵。

第三篇: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全民素质,核心是人的发展.以人为本既是教育规律和教育改革的本质要求,又是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和最终目标.素质教育要求:德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培养共性与发展个性相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相统一. 以人为本是终身教育的理论基点和精神内核。它主要表现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完善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寻过程这两个方面。由于其现实的、和谐的人生观、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预先性,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客观规律,这一点被西方发达国家终身教育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我国的终身教育发展存在着功利性缺陷,要建立真正的终身教育体系,就必须对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以明确前进的方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加快教育发展,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教育提出的重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加快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解决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教育加快发展三个重大问题的关键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教育“为谁加快发展”、“怎样加快发展”和“依靠谁加快发展”三个重大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培育人和塑造人的事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回答了教育“为谁加快发展”的问题。加快教育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毛泽东强调,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强调,要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青年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也多次强调,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当前,特别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基本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与其他因素相比,人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因素。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愈加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的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的优势。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人力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回答了“怎样加快发展”的问题。加快教育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教育加快发展。在加快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正确回答“依靠谁加快发展”的问题。加快教育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集中群众智慧,凝聚群众的力量,努力做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人的才能发挥提供广阔空间,创造必要条件。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加快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切实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教育权益,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加快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两基”攻坚取得重大进展,职业教育稳步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教育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有很大差距。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虽然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比经济合作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低3年以上,而且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7.2%,明显低于2000年12.6%的世界平均水平。教育投入不足,2004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3.26%,远低于发展中国家4.6%的平均水平。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之间不平衡,城市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与农村的教育水平差距拉大;区域教育之间不平衡,东部一些地区和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西部贫困地区仍未完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教育之间不平衡,重点学校一直受到政府财政投入倾斜,而非重点学校得到的投入却相对较少;还有男性教育与女性教育之间不平衡,富裕家庭与贫困家庭教育之间不平衡等等,导致了一些教育不公平现象,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些问题是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加快教育发展来解决。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教育发展,要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加快教育发展提出了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即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成好这三大任务,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要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两个为本,四个统筹。“两个为本”,就是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四个统筹”,就是统筹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把握发展节奏,注重提高质量,优化教育结构,不断提高办学效益;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建立纵横交错、相互沟通的城乡教育网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教育,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教育发展,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也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果是否公平更加关注,对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加快教育发展,就要始终把推进教育公平作为努力和奋斗的方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努力做到“四个进一步”,即进一步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和完善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新体系。按照中央部署,抓紧做好分步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工作,这项工作惠及8亿农民和上亿农村中小学生。加大对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力度,确保他们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子女上好学校、受好教育的强烈愿望,特别要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让他们享受到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权利,努力使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进一步做好高校招生录取和就业指导工作。2005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504万人,“十一五”期间将稳步增长。继续实施“阳光工程”,让招生录取工作全程公开,信息透明,自觉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名以上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要坚决落实好中央的有关政策,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工作。学校安全,关系2亿多在校学生,涉及10亿多家庭成员。采取有力措施,消除校内安全隐患,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环境,让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师生高兴。做好“四个统筹”和“四个进一步”,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现实需要,是加快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坚持以人为本是落实“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前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呢?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人才,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也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来认识教育问题,就会丧失时机,贻误大事,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对教育的任何忽视,都是一种短视和危险行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真正把培养人才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大事来看待、来落实,才能真正把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事业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才能真正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这样,教育才能加快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校以才强,教师是办好教育的根本。教师质量决定教育质量,教师水平决定教育水平。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具有求真务实精神,才能教育出求真务实的学生;教师不断丰富完善自己,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邓小平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同志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胡锦涛同志说,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也就是说,办学要以教师为本,要以教师为主体,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和保持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努力建设一支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本文为2006年1月10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二次研讨会上的发言)

第四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考

郝坤安,张高旗

(延安大学 宣传部,陕西 延安 716000)

摘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把握“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和精髓,把“以人为本”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学习需求为导向,创新教学体系、教育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机制等,积极构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

放的大学生德育意识培养体系从而真正实现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到主动提高道德素质的目标。

关键词:思政教育;以人为本;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灌输”,着眼点是

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教育中就要“以大学生为本”,通过“换位思考”,从大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人为本”的内涵应当包含三层意思

践环节、活动载体、评价标准等措施的设计和实施都要考虑是否能真正解决大学生思想和内心问题。二是要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和人格,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

务是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

___________

作者简介: 郝坤安(1970---)

育教育。 张高旗(1960-),男,管理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学习模式,形成多维开 又是实现过去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主要是立 “管理学生”。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运用彻底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力 也是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一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讲授内容、授课方法、实强调学生具有自身的尊严而教师的主要任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原,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既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任务的本质要求,关注大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不能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 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依靠广大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精神生命的主动性。 ,男,河南周口人,研究生。延安大学宣传部干事,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陕西白水人

则,就要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人的选择意愿,创造最佳的自主参与条件,争取最佳的效果;应根据大学生的需求,从满足他们的意愿出发,教育过程中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教育人、保护人。

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因素

1、过去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时,往往只注重社会需要,而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和思想实际状况,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大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大学生思想的动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影响思政教育效果的因素没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导致教育目标定得过于笼统和空洞,缺乏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2、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两方面来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针对性不强,授课形式单一,缺少实践环节,活动载体太少,思想政治教育者停留在自身的说教中,甚至无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是对教育对象进行精神说服。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手段落后,形式单一,仅仅组织听讲座,找大学生谈心,开座谈会等,不注重通过建设校园文化、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等更直观方式的育人作用,根本不能打动大学生的心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欠佳,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3、评判大学生政治及道德标准的不全面。在评价方面过分注重定性分析,忽视了定量分析,忽视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和模糊性,大学生只要靠理解记忆就能得到一个较好的成绩, 与平时表现的关联性不大甚至无关联。高校中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最具约束力的是奖助学金的发放、入党、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等,现在诸如此类的“利益”虽然名义上都讲政治,实际执行中都不严肃,也就是说“学生利益”与“学生先进性”不挂钩,给学生的印象是品德的好坏不影响自己的 “利益”, 不耽误自己的前程。传授政治理论的目的是转化为我们期望的行动,我们只重视教育手段而忽视应该有的教育结果,价值取向严重扭曲,本末倒置。

4、有些教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只教书不育人,只把教书当做谋生的手段;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过多地注重对教育对象的教育,而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政治信念不够坚定或没有信念、缺乏责任感、没有事业心、没有勤奋与认真、没有热情,这样的教师既难以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也不可能为大学生作出表率,会直接影响教育对象,影响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5、教学方法上灌输多,引导少,强加给学生的东西多,让学生通过实践亲身感受少, 单纯注重理论的强行灌输,忽视受教育者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忽视对教育对象的精神说服和人文关怀,没有真正把大学生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位置。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构建途径

1、就业、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等出路,应加大对学生政治素质的考察,也就是说“学生利益”要与“学生先进性”挂钩。美国的大多数大学在招生时都有非常具体明确的道德要求。比如要求考生提交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和在社会上做义工的时间和事迹,作为录取的重要标准和必要条件。我们的大学生在就业、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时虽然不能政治挂帅,但一定要严肃考察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奖助贷三金的发放也要提出政治要求,确实让政治素质高的学生得到实惠和好处,特别是精神上的持续鼓励和支持。要形成这样的环境,每个学生都有提高政治素质的要求,只有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有出路,政治素质高的大学生更有机会、更有出路、更有作为。

2、课堂教学中教案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施,都应“以大学生为本”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途径,它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两个主要方面。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极其重要,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其地位是其他途径难以替代的。一是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二是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3、积极创造“以人为本”的活动,寓思想教育的内容于活动之中

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活动具有目的性、参与性、实践性、趣味性等特点。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种重要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明显的优势,一是活动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以生动、形象、具体地体现出来,使教育客体能够直接感知它,并将对教育内容的理性理解与感性认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教育客体在活动中产生直接经验,更好地将教育内容内化。二是活动能更好地促进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双向交流,特别是能有效地调动教育客体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教育客体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觉按照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收到“无教之教”的效果。三是活动能使教育客体主体化,即教育客体在活动中受到教育、使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同时,又以自己的行动感染着、教育着其他的参与者或未直接参加活动的众多的人们,影

响着、改变着社会风气。运用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对各种活动的指导,组织好各种活动并尽可能地将活动与学校的中心工作联系起来。

4、充分利用社团,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团活动中

社团亦即校园中由师生按个人志趣自愿组织和参加的政治性、学术性、科技性、文体性等各种社团。这些社团所具有的群众性、自主性、实践性、自励性、趣味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广大师生特别是大学生所乐于参与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组织,很好的体现了以大学生为本的思想。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对校园内各种社团的扶持和管理,引导和帮助他们把握社团方向、健全社团规章、活跃社团生活、提高社团声誉、扩大社团影响,在有利于社团健康发展的轨道上前进。要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长期支持等方式,建设一批长期存在的名团名社,发挥其在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和带头作用。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就要大力扶持政治理论型社团的组建和发展,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团的组建中;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审批、会员的管理、刊物的管理、纪律的管理,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团的管理中;要加大对社团活动的指导力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到社团活动中去,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接受到生动直观的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团的活动中。

5、服务学生需求,不断加强网络育人。

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和平等性等特点,一是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增进相互沟通,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二是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校园生活、社会交往、就业与考研、心理咨询、休闲娱乐等需求,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发布、咨询服务、在线交流等形式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网络的这些特点完全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利用资源、整合各种社会力量,营造出真正健康文明的思想文化环境,向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迈进。

6、管理中凸显“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管理中凸显“以人为本”是指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配合,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调动他们的工作、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实质上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管理,管理中有思想政治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项管理工作之中,可理顺大学生的思想情绪,使管理得到管理对象的理解与支持,体现管理的人性化特质,可以防止和克服管理中片面的惩罚主义倾向。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以管理为手段,可以保证管理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双重实现,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两张皮现象,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虚落到实处。

7、通过社会实践,亲身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本身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因而,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大学生利用假期或者社会实践课程积极投身社会大课堂, 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实际接触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形成、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然大有禅益。要建立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体系

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①袁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光明日报》

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联系人:郝坤安,延安大学宣传部

,认识我国各项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2005,邮编:716000,电话:,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这对于大学生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2009-05-06 15129381551电子邮件:,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认同度和历史责任感必,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积

第五篇:以人为本 让教育回归本真

以人为本

让教育回归本真

【摘要】当前,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根源仍然是教育的发展不够充分,尤其是优质教育的资源不充足。面对问题种种、乱象环生,作为教育人,责无旁贷。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兴教育、“以师为本”强队伍、“以人为本”重德育、“以生为本”改教学 ,让教育回归本真,让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为本 队伍 立德

当前,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老百姓反应强烈的教育质量、应试教育、教育公平等问题,择校择班风愈演愈烈的现象,学校减负培训加担的现象,城镇、优质学校学生爆满而农村学校、偏远弱校学生锐减的现象,根源仍然是教育的发展不够充分,尤其是优质教育的资源不充足。面对问题种种、乱象环生,作为教育人,责无旁贷。我们要以人为本,固本强基,让教育回归健康之路。

一、“以民为本”兴教育

民本思想最早出现在老子的言论里,①老子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指出了民心的重要。其后,孔子提出了“爱民”、“安民”、“利民”的“仁政”思想。新时期,共产党人发展和丰富了民本思想的内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今天乃至今后,党的工作都要以民主为基点、以经济为中心、以民生为重点,还权于民,还利于民。坚持发展为人民服务、发展依靠人民,尊重民意,集中民智,集合民力,促进民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健康是民生之本,而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关乎民生,关系未来。“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兴教育必须坚持“以民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我觉得教育要振兴,必须要有民本思想。

(一)办学尊重民愿。1.以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为教育发展的指南,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发展教育的行动纲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规划是人民的大众的意愿上升成为的科学的国家意志,遵守他就是尊重民意。2.以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第一要务。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以民为本就是要在工作中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需。办人民满

意的学校应成为社会主义办学的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报告中向人们指出:21世纪的社会形态将是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是该社会形态生存的概念。因此教育也就成了民众最重要的终身需求之一,教育自然成了民众关注的重点、焦点。时代的特点、教育的特殊、育人工程的特别都不容许我们教育人懈怠,无为便是过。我们要把“努力创办优质的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个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夯实民族振兴基石。

(二)服务紧贴民心。学校是事业单位,是服务民众最广、影响最为深远、民众感受最敏感的服务窗口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国家赋予了教书育人的权利、职责,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国尽责,为民(学生、家长)服务。教师只有教育学生的权利和职责,没有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严重的行为表现为劝退学生、让学生停课,这是乱为;隐性的行为表现为渎职、失职、无为。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真诚的服务意识,要充分地认识到家长、学生是你的服务对象,要提供热情的服务、周到的服务、科学的服务,用心工作,让工作紧贴民众的心、紧贴学生的心。

(三)工作征求民意。工作征求民意要求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有全民意识,在这里,教师是民,家长是民,学生也是民。我们要开门纳谏,问计于民。角度决定高度,对于同一事情,角色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孰是孰非,只有比较、甄别、辩论才会明了、清晰。

首先,工作征求民意是集智的要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揭示就是这个道理。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成果是人的思想和智慧。人是各异的,思想、智慧是无形的。这项工作的复杂要求我们不能武断,要广泛征求民意。征求民意就是要集大众的智慧,制度的出台要集智完善,决议的形成要集智校正,工作的评价要集智求全、求公。当前,对于教师工作的评价、质量的评价一直争议颇多,但我认为,服务对象应有发言权,学生的态度、家长的评价是不可或缺的,是不能忽视的。我们在教师工作评价、质量评价中要重视调查,问需于民。

其次,工作征求民意是凝心聚力的需要。俗话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例如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评价制度等,最终都需要教师、学生去践行遵守。这样的工作只有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程序,才会提高执行主体的认识水平,深得师生的理解,提高执行效果。

征求民意贵在把握好一个“真”字:自觉做到真心问,问出真心、真情、真话、真策;真心听,顺耳的或者是逆耳的意见都听得进去;真心改,对群众不满意的工作及时改正。

二、“以师为本”强队伍

温家宝总理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代表了希望与未来,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维系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保证,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薪火传递者。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的那样“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者,教师的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水平优劣。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这一提法,实质就是以“教师为本”, “教师为本”不仅是当前之策,而且是国家长治久安之策。我们的学校领导也都深谙“质量立校、强师兴校”之道。明理是前提,行动是关键。在教育队伍建设中我们要坚持“以师为本”强队伍。

(一)坚持常规,强队伍。

常规教学教研工作水平是检验一支队伍工作作风、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常规工作需要创新,但更贵在坚持,创新是能力,坚持既是态度,也是能力。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常规工作是教师工作的中心,因此,学校历来都比较重视教学常规工作,其实教学研究也需要常态化、常规化,教学常规是教育质量的保证,教学研究是教学生命力的保证。在工作中,我们坚持教学、教研常规两手抓。为此,我校明确了教研工作“六个一”工程:教研组每两周组织一次教研论坛和业务学习,教师每周至少听评课一节,每期上好一堂高质量的研讨课,整理一篇特色教学案例,记录一个感人的教学故事,撰写一篇教改论文。坚持落实常规工作“五项”制度:教学常规月考核讲评制度,敲门听课督查制度,质量监测制度,评优评先考评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教学在常规中得到夯实,教研在常规中形成氛围,现在学校比坚持、比创新、比成果的人文环境成了最受推崇的教学资源。通过动态管理、综合考评,学校一批业务能力强、课堂效率高、教学风格特色明显的优秀教师凸显了。

(二)优化培训,强队伍。

现在,人类创造文明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终身学习

的态度、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态度和生存能力。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传播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不仅要更快,而且要更好。作为教育管理者在重视教师学习培训的同时,更要优化教师培训。要把送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教师的工作待遇去重视、去落实。教师只有不断充电、不断进步,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学生的学习才有保障,教育才有希望。

高效的培训才能造就作风正、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培训的高效来自培训的优化。优化教师培训要做到:一要优化培训计划。现在,国家启动了十二五国培计划,各地也相继有了地方培训计划,学校也坚持着校本培训。对于培训计划的制定和操作,我觉得应问政于师、问需于师,要深入了解教师需要培训什么、需要怎样培训、学校需要培训什么人,根据实情进行优化,让培训真正能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不至于偏离培训初衷。二要优化培训内容,优化培训内容首先要针对性,做到分岗位培训、分阶段培训,其次要有科学性、先进性、实际应用性,它们应是培训内容选择的必备条件。三要优化培训方式,要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面授和网学相结合,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相结合,交流学习和影子培训相结合。在职培训中,我比较认可课题研究学习。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学习是师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在课题中学习,学得扎实、学得深入、学得高效。我校先后承担过国家级课题《自修—反思式校本培训》、湖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市级课题《关于优化小学生英语学习环境的策略的研究》等。课题研究中,研究教师积极学习、主动探索、及时总结,撰写出了一批见解独到的好论文,为我校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也锻造出了一支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可以预见,“十二五”三层师训工作的落实,教师队伍素质必定会突飞猛进。

三、“以人为本”重德育

成人成才,成人为本;立德树人,德育为首。“以人为本”重德育要遵循两重:尊重人格,重塑人品。

(一)让教师德才兼修,立德为先

德乃各级各类教育的根本所在。教书育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教师的天职,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意义重大深远。作为人民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②所谓人格魅力是指道德风范、知识修养、

心理素质、仪表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一种权力之外的对他人的影响力,这是与职责、职位无关的影响力,但它润物无声,涓涓入心,更持久也更有效。“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诚服也,”古人在这段话里讲的就是人格的力量。人格魅力不是浑然天成的,而是经过后天的磨炼、修养而形成的。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品德比荣誉活得更长久”。人应重品德轻荣誉,品德是植根于人内心的根深蒂固的东西,荣誉则如过眼云烟,重品德重修养可以彰显人性的伟大,

我校注重让教师德才兼修,但始终以立德先。立德的方法,一是学习。像国家重视“三农”问题一样,我校教师例会上的政治学习始终是会议的第一项内容,多年来从未改变。在内容上,丰富多样,有政策法规,有道德规范、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报告等等,让教师以书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二是树人。这里的树人就是树立师德先进,让师德标兵成长于现实中、活跃在工作中,鼓励先进。同样,师德标兵从身边成长、工作在身边,也能消除人们心中的错误思想——标兵是造出来的不是干出来的,激励后进。教师职业自信心、自豪感增强了,法制意识、道德水平提升了,教师自然就能成为一本学生读来永不厌倦的“增广贤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也将水到渠成。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娱乐、学习两不误,成人为本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样也指出教育要实行“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注重实践环节对情感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强化作用。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学校要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应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道德践行、情感体验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并内化为自觉行动,从而真正实现育人先成人的目标。

1.师生同乐,丰富多彩地开展课外活动。例如运动会、文化节、文艺汇演、志愿者活动等。同乐活动既能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也能成为师生共进的舞台,既能让师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又能陶冶师生高尚的情操。

2.分级负责,持之以恒地开展主题教育。例如“文明卫生创建月”、“安全教育学习月”等。活动中实行分级负责制,学校德育处规划德育主题,大队组织

实施,中队轮流主持活动。主题活动的开展既是学生学习的平台,能学习知识,也是学生锻炼的舞台,能增长才干;要成人可以受用,要成才可以受益。

3.学生为主,客观公正地组织竞赛活动。例如:班级百分制竞赛、星级学生评选、班级自主管理小组的建设与竞赛等等活动。高度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教育学生、锻炼学生最好的方法。活动中,学校不但要将管理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治,还要在管理中,指导学生科学管理、文明管理、公正评价。

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增长才干,得到教育;在活动中体验情感、践行道德,受到熏陶,从而实现娱乐、学习两不误。

四、“以生为本”改教学

汨罗的“素质教育”解决了中国教育的方向问题,广东的“生本教育”解决了中国教育的方法问题。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③从社会学家的角度,人有三重生命:肉体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我们要保护学生的三重生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两端,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而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生命。新课改下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乐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生本教育就是要保证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关注生命,激扬生命,使教育返璞归真。

我校是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第一批生本实验学校之一。为了做好“生本教育”实验工作,我校明确了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生为本”改教学。一是改理念: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二是改主体: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协助者。三是改方法:教学坚持个人先学、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减负增效。四是改评价:课堂改评教为评学,改分数质量观为素质质量观,评价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这种课改尝试,师生的改变是积极的、惊人的:学生学习的热情涨了、参与意识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增了、自信多了、课堂的幸福指数高了,同样,老师在工作中体验着惊喜、亲历着成长,从而对生本教育改革实践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

“办人们满意的教育” 这一目标指引着教育工作者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中国的教育改革在新课改推进十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教育的发展之路仍然迷雾重重。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兴教育、“以师为本”强队伍、“以人为本”重德育、“以生为本”改教学 ,让教育回归本真,让教育健康发展,这将是学生之福、民族之望。

参考文献:

①《道德经》

第四十九卷

作者

老子

②《湖南日报》2010年11月27日第七版

《浅谈领导者人格魅力的塑造》

作者

虞江永

③《庄子生死观研究——以三重生命形态为视野》

作者

杨爱琼

上一篇:肖申克救赎了什么下一篇:新生军训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