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特点,以人为本,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2-09-11

1 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

1.1 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但出现多样性、务实功利的倾向

大部分学生政治思想稳定健康, 认同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 能够学习和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 肯定集体利益;积极主动择业, 取向协调;注重生活质量, 精神需求增加。但一部分学生呈现出理想信念缺失的趁势, 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的低层次、务实化、矛盾性等特点日趋明显。

1.2 民族精神振奋昂扬, 但感性多于理性

大部分学生热爱祖国, 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强烈, 对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等保持高度一致, 推崇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 愿意为民族和国家贡献才智和力量。同时在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冲击下, 个别学生出现思想蜕化, 贪图享乐、崇洋媚外, 国家和民族意识淡化。

1.3 公民道德观基本取向健康向上, 但有知行脱节现象

大学生公民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 大多数能够以社会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是非标准, 但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值得重视, 如:崇尚良好社会公德, 但是非感模糊;婚恋性爱宽容和开放, 但有非道德化倾向;诚信意识强, 但有少许失信现象。

1.4 积极进取精神突出, 但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亟待增强

大学生应对社会发展, 积极进取精神不断强化的同时, 面对强烈竞争和发展、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心理调节和承受能力亟待加强, 心理健康问题表现较为突出。出走、自杀、自残、性行为出轨等现象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另外, 网络的虚拟性和隐秘性容易造成大学生性格的异化, 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2 坚持以人为本, 做到“三个贴近”

坚持以人为本,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 就是以学生为本。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实", 把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现实起点, 关注学生切身利益, 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为学生真心诚意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遵循和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 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1 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实际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 学习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和引导他们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并分解为具体化、层次化的阶段性目标和学习计划。通过有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道德观、法制观和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大学生把学习与成才结合起来, 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与持久力,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大学生活赋予青年学生以广阔的空间和比较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 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和引导他们锻炼自理自立的能力, 自主自觉地来驾驭生活。通过正确的生活观、消费观教育, 把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到学习和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来,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形成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

2.3 贴近大学生的交往实际

从中学进入大学后, 大学生远离父母家庭的客观现实, 大学生活、学习和环境的新特点, 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人际储备的新要求, 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承担起指导大学生交往的任务。既要指导他们学习相关的人际交往基础知识, 更要注重引导他们培养交往的能力, 愿意交往、勇于交往、善于交往, 建立起平等、互助、诚信、宽容、开放的良好人际关系。

2.4 贴近大学生关心的社会实际和热点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 他们思维活跃, 思想敏锐, 胸怀远大理想, 勇于自立自强, 乐于接受新生事物。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在国内与国际的结合上, 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下功夫、出实招;真正在充分说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出高招。

3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

3.1 创新教育理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迅速普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等,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变动不居的内外部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学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动力主体, 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权益主体, 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高水平的服务;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发展主体,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整体能力的增强。

3.2 创新教育思路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突出民族精神教育, 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在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中,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 以宽阔的视野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素质和能力。

3.3 创新教育体系

健全课程体系。要发挥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形势政策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明确各自定位, 增强综合效能。坚持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结合, 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的结合, 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的结合, 改革教学内容, 改善教学手段, 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

完善育人体系。要建设好“三支队伍”,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和专兼结合、动态稳定的原则, 把党政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三支队伍, 锻造成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强化保障体系。要发挥政治优势, 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发挥组织优势, 更好地实现党团组织、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和学生社区等在团结、组织、教育学生方面的职能。要发挥制度优势, 建立健全与市场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制度体系。

3.4 创新教育载体

要加强文化载体建设。按照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 注重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高度重视文化环境建设, 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高扬主旋律, 提倡多样化, 建设积极、健康、生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要加强网络载体建设。拓展教育空间, 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加强网站建设, 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 依据网络规律和特点, 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 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接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摘要: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积极探寻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规律, 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以人为本,创新,思想政治

上一篇:浅析清代“慎刑思想”之渊源下一篇:浅谈信息化管理让设备档案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