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核心

2023-05-02

第一篇: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核心

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一、慎终追远与站在巨人肩上

我们每个人都梦想事业成功,个个都追求生活幸福快乐!那么心想事成,这其中有没有诀窍呢?有!肯定有!其实,这诀窍并不神秘,几乎人人皆知——明师出高徒嘛!遍访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得到高人指点和帮助。也就是说,得到明白人、过来人的指教,是成功的诀窍。用现代人的说法,叫站在巨人的肩上。巨人,即成功的人。站在巨人肩上,自然比巨人还高,不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圣人孔子《论语》中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成为千古名言。

我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慎”,由“心”和“真”组成,与“深”通音。

心真为慎,诚意诚心;

慎音通深,通透深深。

“终”,为终结,即已经过去,有了结果,也即前人的经验——言说、身教、书传。“追”,为了前方的目标,而竭尽全力冲刺、奔跑、开拓。“远”,即遥远、未来的目标。

曾参说:诚心诚意学习前人的经验,不是一知半解,而是通透明白,在此基础上,为了人生幸福美满的最高目标,而奋勇开拓,不屈不挠,人们就一定能在多方面获得巨大和丰厚的利益。

试看天下一切不成功的人,最最重要的原因,可以说,就是没有认真吸取前人的经验,也就是“慎终追远”没做好。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道佛原典

中国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非常宝贵,独一无二,具有任何国家都不能相比的优势,“慎终”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道、佛原典——《易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佛经。它们“以人为本”,浓缩了获得幸福快乐的大智慧,至高至简,易知易用,每一个人都非常需要,所以古人说:“人身难得,中国难生,明师难求,佛法难闻”。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人,真要能对此做到“慎终”,一定可以心想事成,事业辉煌,美满幸福。

所以朱子治家格言语重心长的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经书,穿过历史长河而不衰,跨越地区国家而适用,不论平民百姓,还是高官达贵,对每一个人都意义重大。一经通,经经通,对于大多人来说,只要“慎终”一本经书足矣,“慎终”中国文化并非难于上青天。

儒、道、佛原典对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从政人员则尤其重要。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人口占世界的近三分之一,真要做到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繁荣富强,持续发展,必须“慎终”儒、道、佛原典。谁如果视而不见,舍近求远,肯定不是聪明之举。如果数典忘祖,妄自菲薄,那就是不肖子孙。如果指鹿为马,黑白颠倒,则误国误民,罪孽深重,不要谈什么成功,一定会成为千古罪人。

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确实精华与糟粕并存,没有慧眼,不加分辨,全盘接受肯定不行。只信名人、大师也不行,因为错解经典的人太多,能做到“慎终”确实不易。例如儒、道、佛原典的核心,明明是“以人为本”,却偏偏被说成是“封建糟粕”,为奴隶主、封建阶级代言,睁着眼睛说胡话,荒谬之极,而相信的人却很多。

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就是要正本清源,纠正两千来对经典的曲解,用现代化的语言,结合当下的实际,给大家明确的回答,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绝不含糊,绝不模棱两可!。

三、以人为本

何谓“以人为本”?即“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为根本,为最高标准”。

人者,自己和他人,大人、小人,男人、女人;白人、黑人,中国人、外国人之统称也。它不分大小,不分男女;不分贫富,不分阶级;不分种族,不分国别。

损人利己不对,损己利人也不对;男尊女卑不对,女尊男卑也不对;“只要社会主义的苗,不要资本主义的草”不对,“只要资本主义的草,不要社会主义的苗”也不对;事业如命,牺牲健康不对,无所事事,只求保命也不对〃〃〃〃〃〃〃

父慈子孝,君明臣忠;各显其能,和而不同;财散人聚,共享成果;聪明愚笨,人人平等〃〃〃〃〃是为“以人为本”。

也就是说,某一种思想、学说;某一项政策、制度;某一类党派、政府,只要出发点、落脚点是为全体人服务,谋取全面的利益,而不是为少数人、即某一阶级、派别服务,谋取一部分利益,都可称其谓“以人为本”。

中国共产党由“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到“代表绝大多数人利益”的“三个代表”,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力的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自身与时俱进,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及时调整、修改党章,向全党提出新的目标和任务。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的核心,任何党派无法替代。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道、佛原典,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因为它们为所有人的幸福美满而设计,告诉人们,小人、弱势群体如何自立自强,做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大人、高官富贾如何持续发展,流芳百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们不是奴隶、平民的代言人,杀富济贫;也不是为奴隶主、封建阶级辩护,为富不仁;更不是拉历史车轮倒转,为恢复奴隶制而呐喊。

儒、道、佛原典,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它本是中国人的母乳,只要剔除历代强加之上的糟粕,纠正两千年来对它们的歪曲,人们便不会抵触,也就没有水土不服的排斥反应。思路决定出路,中国人一旦重建起自己的信仰,社会和谐,持续发展,中华民族复兴就指日可待。下面简要介绍儒、道、佛原典的精神实质。

四、人人需要,个个能做的儒学

儒学,是如何做人,如何走好人生之路的学问。它从人生的起点开始,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以“成仁”为目标,涉及了做人的方方面面,每一个人,毫无例外都需要,毫无例外都能做到,做不到是因为不愿意做,非不能做也,所以是人人都需要的学问。

请看“儒”字:“儒”,由“人”和“需”组成,与“路”通音。

人需为儒,满足人需;

儒音通路,人生之旅。

心,弄懂“仁”,是掌握儒学的捷径。

儒学的目标是“成仁”,因此儒学又叫“仁学”,“仁”是做人学问的核请看“仁”字:由“人”和“二”组成,与“人”同音。

二人为仁,关系为本;

仁音同人,做人中心。

众所周知,人是社会动物,即不能一个人单独生活,必然“各于其党(团体)”——家庭、同学、同事、同志、同党。终其一生,无时不在与他人相处。

“二人“,即自己和他人,男人和女人,小人和大人。任何人一出生即小人,由父母养育,老师教诲,长成大人。小人者,不能自主也。须要借助大人才能生存、成长、发展,逐渐走向自立自强、自撑门户。因此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始终是小人学习的中心课题。

大人者,帮助小人也。大人不但自立有余,而且有实力奉献,能帮助小人。父母、老师、领导者无一不是因为帮助了子女、学生、员工而成为大人,从而得到他们的尊重和爱戴。因此智慧高明,实力雄厚,以奉献为主,始终是大人的本色。

小人靠大人而成长,大人助小人而永生。小大一体,一体不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仁”所包含的人与人关系的规律,适合任何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成仁”,即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小人,如何做一位圆满的大人。

由此可知,儒学确实是“以人为本”的学问,它为每一个人服务,是人人都需要的学问。它不分大小,不分穷富,不分阶级,只要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任何人都离不了。我们系列讲座的第二部分,从各个方面阐述为什么人人需要儒学,欢迎大家关注。

五、大智大勇,心想事成的道学

道学,心想事成的学问。因此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成功学,但它不是在“术”的层面,而是阐述“道”、“法”和“原则”。因此不能克隆、不能复制、不能照搬,不能刻舟求剑。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则是大忌。必须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必须随机应变,必须审时度势。

所以虽然它也是以人为本,为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指点迷津,但它有一个门槛,不像儒学人人可学、个个能做,这就是,

一、不迷信,不幻想,脚踏实地。书呆子死扣书本和神经病想入非非,绝对不行;

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流芳百世,目标是“成仙”。不是在某一点上小有成就,比西方成功学的目标要大得多。

请看“仙”字:由“人”与“山”组成,与“贤”通音。

山人为仙,跳出尘间;

仙音通贤,实乃大贤。

山人——仙,不是实指,不是不通人情、不食人间烟火,乃是比喻,智慧高明,不受尘世羁绊;能力巨大,成功累累;并且永远谦虚,天天进步。能有此成就,自然是贤人,所以“仙”与圣贤的“贤”同音。

神仙本由凡人做。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每一个神仙,都是由为人类做出大贡献的贤人变成。也可以反过来说,只要是为人类做出大贡献,死后都被尊为神仙。因为他给人民带来的福祉太大,当代人念念不忘,过世之后人们还在怀念、祭祀,自然就变成了神仙,如周公、姜子牙,关羽、诸葛亮〃〃〃〃〃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说贤人智慧高明,不受束缚;能力巨大,心想事成。“成仙”实乃成“贤”也。

道学的开山鼻祖是老子,他只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只要明白“道”字,就知“道学”绝非是狂言。

“道”由“首”和“辶”组成,与“到”通音。

首表智慧,辶为实践;

道音通到,目标达到。

“道”字的字形告诉我们,“道”是智慧与实践的统一体。拥有智慧,又努力实践,必然是利益大丰收。也就是说,只要真有“道”,必然有大丰收、大获得,所以后来“道”与“德”(德者,得也)连用,成为今天的道德。

既然能获得大利益、大丰收,当然就是心想事成,目标达到,所以“道”与目标达到的“到”同音。在智慧引导下实践,从而目标达到,这就是道字的根本含义。“道”不神秘,不玄虚,实实在在以人为本,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系列讲座的第三部分,从各个方面阐述大智大勇、心想事成的道学,欢迎大家关注。

六、跳出苦海,圆满自在的佛学

佛学,根除人生痛苦,实现圆满自在的学问。人人需要。其目标是成佛。

每个婴儿降生的第一件事是哭 (“苦啊,苦啊〃〃〃〃〃〃”) ——人生确实苦!“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一年三百六十日,不在苦中在愁中”。哪一个人生不苦?又有哪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

佛学,通透“人生是苦”的根源,具有对治的八万四千法门,“苦、集、灭、道”, “同体之悲,无缘之慈”,“普度众生,有求则应”。活在当下,幸福自在。是人生最高、最圆满的境界。

请看“佛”字:由“人”和“弗”组成,与“福”“富”通音。

人弗为佛,不是凡人;

佛音通福,富贵超人。

人世间,大富大贵莫过于佛。世人最大的欲望莫过于成佛。试看天下,平民百姓自不用说,多少富甲天下的巨商,权倾朝野的总统、首相,对佛陀也是顶礼膜拜、恭敬有加。因为佛能给人,钱和权不能给的东西——幸福快乐自在。钱和权是工具,不是目的。有了工具,比较容易达到目的,但也容易适得其反,南辕北辙。古今中外,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

学佛,实实在在是“活在当下,幸福自在,利益自己,造福众生”。不是迷信,不是追求幻觉、神通。更不是为了来世幸福而牺牲现实生活。别妻、丢子、弃父母,不敢承担推不掉的责任,不顾别人的痛苦,自视清高而学佛,甚至出家,实乃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着实可怜、可悲、可叹!我们系列讲座的第三部分,从各个方面阐述“跳出苦海,圆满自在的佛学”,欢迎大家关注。

今世幸福,来世才可能圆满。当下不顺,以后就很难发展。困难是垫脚石,只有克服当下的不顺,才能为以后的大发展铺平道路。挺起胸膛,直面人生,奋勇前进!

第二篇: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摘要: 以“以人为本”思想为中心,从考察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入手,系统论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阐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说明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积极探索了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道路。

关键词:“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唯物史观

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理论与实践

1、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

正如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一样,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也有其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形成轨迹。事实上,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因为,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思想并不存在两极性的对立,在一定的意义上,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者一致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点的确立。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物”是与人及其实践活动相关的物;马克思“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从实践的客体即实践的结果——在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考察社会历史,就会得出唯物史观;从实践的主体即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角度考察,就会得出社会历史发展“以人为本”。实践观点的确立为我们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思想的一致性提供了契机,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形成的关键。马克思唯物史观从其诞生那天起就是围绕人和为了人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质和核心。

2、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认为,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有其主体、承担者,社会历史发展也不例外。社会由人组成,社会历史发展由人的活动推动。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基本内容。马克思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既是“劳动的(进行生产的)主体(或再生产自身的主体)”,也是“社会联系的主体”。离开了这一主体就不可能理解历史,马克思历史观的奠基正是由此开始的。所以说社会历史发展以人为主体的。

人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活动主体、创造主体,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价值主体。人作为价值主体具有二重性: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用者,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作为价值主体、价值的享用者,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作为价值客体、价值的创造者,人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手段。人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手段,或者说,社会历史发展既为了人又依靠人,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又一基本内涵。

马克思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不同,人的需要要通过社会生产才能产生和满足。人的需要在社会生产关系中转变为利益,动物没有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无所谓利益。社会生产是人改造自然以取得物质生活资料从而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它一方面形成生产力,另一方面形成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中,人的需要和利益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从人的实践活动角度考察社会基本矛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会基本矛盾其实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中的矛盾;从人的需要和利益角度考察社会基本矛盾,可以把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作用推进到更深的层次。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看到了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动力作用。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最高理想,这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们几千年孜孜以求得出的共同结论。古希腊哲人们提出的“至善的完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倡导的“圣贤”,中世纪的神学家们推崇的人格化的“神”、“上帝”,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推崇的多才多艺的“巨人”,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自由的人”,等等,都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人类社会远大而崇高的理想的思想渊源。

3、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很早就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就提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立则国固”。儒家思想的著名代表孔子曰:“仁者,人也”,孔子把仁学作为他的学说的核心。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人“最为天下贵也”。还有其他一些哲人指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故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虽然,这些思想在对人的作用和价值的重视和肯定的同时是带有工具性标记的,但它们毕竟闪耀着中华民族的“以人为本”思想传统的光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在批判地吸收中国两千多年来“以人为本”思想传统的同时,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中国化并发扬光大,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以人为本”思想。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新中国的缔造者,在人民心目中一直具有崇高的地位。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毛泽东有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情怀,他一生都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他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大救星”。毛泽东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等思想充分展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以人为本”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时刻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以人为本思想。概括分析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相关论述,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点。

江泽民“以人为本”思想纵贯始终,《江泽民文选》中的一些思想不仅体现了江泽民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体现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无限爱戴和深情厚意。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融入“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原则以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观。

4、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成果——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在我国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新的视野审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为我国社会发展提出了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同人生观是人的行为的总开关一样,发展观也是社会前进中的总开关、是各项工作的总开关。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否牢牢把握住发展这一当代的主题,对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世界发展观念的转变时期,我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又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的执政理念,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具体说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出: 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适应了世界发展观念转变的大趋势;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方针。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对以人为本,胡锦涛做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又进一步重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当代中国,坚持以人为本,首要的也是最起码的要求是着眼于民生,民不聊生何以为本。民生问题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定要用相当大的力气抓好抓实以下工作的重点、难点。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全民社会福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民生之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弱势群体,充分体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

6、总结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出,与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确立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不仅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中本来就存在但又长期被人忽视的一个根本原则凸显出来,而且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陶萍.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J].青岛科技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翟光艳.邓小平“以人为本”人学思想探微[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3]陈富荣.浅论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创新[J].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6). [4]丁涛.胡锦涛的以人为本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 [5]于英霞.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构建天人和谐[J].理论界.2006,(11). [6]庄前生.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境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 (1).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2008年9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早在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就提出来了,但却在2008年9月才部署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提出5年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意义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2007年在党的历史上有一件大事,这就是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召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我们党提出了一个新命题,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呢?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并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表述,含义深刻,意义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十七大修改党章虽然并没有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但是十七大报告的表述,实际上已经把科学发展观上升到了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的高度,意味着科学发展观已不仅仅

只是局限于当初提出来时的意义,只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而更重要的是,它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因此,我们现在在全党分批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我们对科学发展观不能只是停留在掌握和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这个意义和层次上,不能只是停留在经济发展理念和指导方针这个高度和意义上,更重要的,是要我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来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对于我们党执政的重要意义,要把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并重。

对于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做了完整的表述,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十七大报告关于“以人为本” 实际上讲了三层意思:

1、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2、以人民群众的发展为本;

3、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追求发展,不仅仅只是为了GDP数位的攀升,不仅仅只是为了综合国力的增强,更是为了“民生”福祉,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大众。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是“以人为本”,也正是这一核心的确立,使“以人为本”成为我们党的执

政理念和根本价值取向,也使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路线“国富民亦富”、“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追求变得眉目清晰。今天我就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讲一讲我的理解和体会。

一、“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

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西方人本主义,是其历史渊源 。

在哲学上,“人” 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而言,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言。

1、 “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关系:

“以人为本”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向编辑的汇集管仲思想观点的《 管子》一书“霸言”篇中,书中有管仲向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一段记载,其中的一段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思就是说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人本思想。

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以民为本。在我国古汉语中,“人”和“民”是通用的,意思就是平民百姓。应该说在当时,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意思是完全相同的。我国古代的人本思想实质上就是民本思想。后来的孔子、孟子。老子也都提出过类似的“以民为本“的观点。如: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可以说孟

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一语道破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出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因而成为我们党提出 “以人为本”理念的一个历史渊源,但这并不完全是我们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确切底蕴。

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包含着人民性、民主性的精华,在历史上起到过缓解阶级剥削和民族矛盾、减轻民众痛苦的积极作用,但这些思想不过是对封建专制的皇权思想的甜蜜补充而已。封建士大夫们热衷于宣传这些思想,一半是对统治阶级的规劝,一半是对封建统治秩序的颂扬。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无非是讲天下人是君王霸业之基,百姓安定了,王权才能巩固。孟子宣传“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于提醒统治者要时时防范载舟之水变为覆舟的狂澜。

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 虽然吸收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中人民性的精华,但是,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前面已讲过,人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人本”是讲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而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民本”是讲人与人的关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集中表述。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也讲民,但这里的“民”是人民群众,也即集合概念“人”,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并不是对我国古代统驭概念的“以民为本”和“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简单延续,而是对后者在超越基础上的批判继承,包含着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我们绝不能把我们党强调的“以人为本”简单地视为向传统文化的复归。

2、“以人为本”与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

西方人本主义经历了西方早期的人本主义和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两个时期。

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不同,它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提出来的,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古希腊时期政治家伯里克利就主张:“人是第一重要的。”

14 至16世纪文艺复兴以来,出现了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家与西方早期人本主义思想家一样高扬人的理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要满足人的需要、维护人的权利,费尔巴哈是其中的代表,他认为上帝的本质不过是对人的本质的占有而已,主张把人的本质还给人。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吸收了西方早期人本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中的积极因素,但与它们的人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西方早期人本主义在价值观上虽然强调要尊重人的价值,但是,从深层次上看,它主张的是以个人为本位,以“实现自我”为主要的价值追求。而我们党提出 “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的是以社会和人民整体利益为本位,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上主张集体主义,即在人民整体利益优先的前提下,尊重和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满足每个人的合理要求。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用人权反对神权,虽然在当时对推进人的解放曾经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恩

格斯曾批判说:“这个人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他是从一神教的神羽化而来的”。近代西方人文主义者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分阶级、不分种族和性别,彼此亲爱。显然,在阶级尖锐对立的社会中,宣扬这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对社会的进步只能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可见,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同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分属于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思想体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一)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关键在于理解“人”和“本”。

1、 “以人为本”的“人”

马克思主义从来反对的是关于人的抽象说教,主张对人作出具体的历史的规定。那么,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抽象的人,还是具体的人?只要我们明确了“以人为本”的理论定位,这个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以人为本”从理论定位上来讲,它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从这个理论定位来看,其中所说的“人”,不用说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从事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从事着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人。具体地说,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包括其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因而,“以人为本”这一命题所处的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所在的理论定位,已经排除了对其中所说的“人”的抽象理解 。

目前在理论界有一种观点,有人主张用“以人民为本”来代替“以

人为本”,认为“以人民为本”的提法更为准确。我们知道,人民通常是个政治概念,有两个相对面,一是敌人,二是官员。而作为发展观范畴的“以人为本”,则是相对“以物为本”而言的。很显然,在涉及发展观问题上,没有必要用“人民”这一政治概念同“物”来相对应。

2、“以人为本”的“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之“本”,就是根本、第一位的意思。但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论定位来理解,其中所说的“本”,除了含有根本之意以外,更强调的是目的之意。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发展看成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这一根本目的的手段。其中目的高于手段,手段服务于目的。也就是说,首先要讲发展是为了人,然后再讲发展要依靠人。

然而,在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导致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偏离了“以人为本”这个原则和目的,把人当成了发展的手段,从而把“为了人而追求发展”变成了“为了发展而利用人”,人被淡出了目的之 外,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使得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地会陷入到“以物为本”的误区中去。因此,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本”更强调的是目的之意,才能克服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才能避免本末倒置,防止目的和手段关系的颠倒。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根据上述对“人”与“本”的定位, 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

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为了人、尊重人、依靠人。就是把人看成是主体,而不是将人看成冷冰冰的客体,或者是把人看成是需要同情或照顾的他者。作为主体,自己就不仅仅只是别人对待的对象,不只是自己能否作某事,行不行?好不好 ?对不对?而是自己有权利作某事,自己做自己的主,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

现实中,由于我国文化悠久而强大的历史渗透性,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我们党今天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一些人的理解中,在一些官员的实践中,仍然带有封建的烙印和历史的情愫。在有些时候,在一些领域,在一些单位,虽然“以人为本”登在报上、写在纸上、讲在会上,然而,就其实质来说其中原应为“本”的人,仍然只具有客体价值、工具价值、利用价值,而不具有主体价值、根本价值、终极价值。

以农民中的特殊群体农民工为例,虽然经常强调以人为本,实际上有多少人将他们看成是主体,在一部分人的眼里,他们至多是需要同情或照顾的对象,有时是需要被驱赶的对象,是需要严加防范、管束的对象,是客体,而不是主体。

实践中不仅农民工被看成了客体,其实很多时候普通老百姓在一些人的眼里同样被看成了客体,某杂志一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就充分说明了有一部分人对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片面理解,把原本为主体的人看成了客体,这段话是这样写的:

„„“在当代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基础在提高人的素

质,核心在满足人的需要,本质在释放人的潜能,目的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上述一段话中,运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提高”、“满足”、“释放”、“促进”。我们知道,人的“素质”、“需要”、“潜能”和“发展”,是需要“提高”、“满足”、“释放”和“促进”的。但是,这段话中隐含的意思是:这种“提高”、“满足”、“释放”和“发展”,并不体现为人们自己的主体行为和自我动能,而是表现为外力和他者施加于主体或自我。

上述一段话其中的逻辑即在于,“人”本身不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基本功能,只能依靠高居于“人”之上的外力和他者来“提高”、“满足”、“释放”、“促进”。由此可见,这段论述中,“以人为本”中的“人”,并非主宰自身命运的自我和主体,而是这一系列动词后面被动的接受者与从属者,而“以人为本”中的“本”,却是那些隐匿于动词前面高居于“人”之上的外力和他者。 所以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其中“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的科学内涵是关键,如果我们的理解有偏差,在实践中就会偏离“以人为本”的本意,从而偏离党的“以人为本”这一执政理念。

三、提出“以人为本”的意义

在当前,很多人认为,提出以人为本,主要就是为了纠正过去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只见物不见人的偏差,由过于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走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就总结过去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

教训来讲,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然而,提出“以人为本”还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根据,那就是要反映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这一时代发展的总趋势,与时俱进地强调我国发展应由过去过于注重物走向注重人。

( 一)着眼于对过去我国改革与发展实践的反思

首先,是总结我国改革与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但也付出了不小代价。面对我们付出的代价,我们要进行反思:我们发展是为了什么?不用说是为了人——为了人在更好的环境里生活。发展依靠什么?当然依靠的也是人。但是,这个简单的道理,曾一度变得模糊了 ,我们追求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忽视了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因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同其它许多国家一样面临着自然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环境污染,不但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甚至可以说给我们带来了生存危机。因此,要纠正过去实践的偏差,就要从单纯追求物质增长的发展理念,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其次,是为了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对全球扶贫事业的贡献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年,中国的城乡、地区、行业、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却是越来越大。这种贫富差距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正视这一现实,尽一切办法维护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已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就必须从过去只追求物质增长转变到在重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重视社会进

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着眼于时代发展的总趋势

提出“以人为本”,更是反映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这一时代发展的总趋势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对这一点,一些人目前还认识不够。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主要表现在从注重“物质资源”走向注重“人力资源”这一趋势。人自身作为一种资源,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所起到的作用与具有的地位是不同的。

在古代,在经济发展上,主要依靠的是自然资源,人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大明显,人类并没有明显的主体意识。

到了农业社会,人开始以自身的体力和经验来从事农业生产,由此,人的体力、经验和主体性开始受到重视。

到了近代,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货币以及机器设备逐步登上历史舞台,进而取代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然而,人的主体性再次被淹没于货币中,人成了货币、资本和金钱以及机器的奴隶。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扩张,促进了知识与技术的开发和创新,高科技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与之相应,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创新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日益取代土地、资本、机器等物质资源,人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成为一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无法替代的资源,而人又是知识和信息的鲜活载体,因此,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就变

得非同寻常。这意味着人力资源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其它资源无法替代的最重要的资源,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技术的人才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无法替代的关键因素,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着眼于政治上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目前有一部分人认为, “以人为本”的提法不如“以民为本”科学,主张用“以民为本”取代“以人为本”。实际上,“以人为本”既具有政治上的原则性,又具有政治上的灵活性:在党的执政活动过程中,在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当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执政本质的时候,我们应讲“以民为本”,即把“以人为本”落实到执政党的政治实践活动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为人民服务,这是原则性;而当需要整合各种合理要求、凝聚一切积极力量的时候,当与西方进行交流、对话、合作并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的时候,我们应讲“以人为本”,这是灵活性。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是有区别的:“以人为本”具有不同于“以民为本”的特殊内涵与意义。

第一,“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是一个抽去“官”“民”的社会身份和等级的普遍性概念,指所有的人。而“民”则是一个具有社会身份差别的特殊性概念,它是整个社会中的一部分。因而,“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的外延宽泛,更具包容性;

第二,“人”是一个哲学范畴,从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来说,“以人为

本”意味着人们之间具有共同人性,人人平等,互相尊重;而“民”则是一个政治学范畴,在中国现代社会中,“民”是与官相对应的,在官和民的由上对下的关系中,不管你怎么讲“以民为本”,“民”都包含了服从、依附。因而,“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具平等博爱精神; 第三,“以人为本”多是在民众之间来讲的,其主体和客体都指所有的人,强调的是人人都以他人为本,其实质是强调尊重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独立人格和个性差异,而“以民为本”则多是在官和民的由上对下的关系中来讲的,主体是领导干部,客体是人民群众,强调的是领导干部以人民群众为本,其实质就是要求党和政府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而带有明显特殊的政治含义。因此,“以人为本”更具人性化,更接近普通个人,更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第四,“以人为本”是从全人类、全球性和普遍性角度来看问题的,因为今天人类面临日益增多的、需要超越阶级界限来思考和解决的全球性、全人类的问题,也需要积极吸收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而“以民为本”则是从党执政的政治角度思考问题的。因而,当在意识形态领域就“人”的问题与西方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的时候,讲“以人为本”就会使我们具有话语权和主动权,也有利于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

四 、实践科学发展观,要防止把“以人为本”思想引入误区

一是防止过份强调“以人为本”,放松必要的执法和管理。当前,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一些干部由于片面强调以人为本,对那些在法律边上打擦边球的,放松了必要的管理,本该用法律制度来约束管

理的,结果只靠说服教育,使得管理效果大不如从前。在执法方面,一些地方、一些单位,也自觉不自觉地有所放松。事实上,在执法方面,应该慎言“以人为本“。法律强调的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现代社会,司法的职责和作用从来都没有“以人为本”的概念,而只有对事不对人的“以事为本”的内涵。 “以事为本”的司法原则体现的是法内无情,“以人为本”的人本关怀只能体现在司法的法外施恩中,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假如司法也要“以人为本”的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司法反腐实践中,“财产来源不明罪”是典型的“以人为本”之罪。我们知道,腐败案件针对的是权力犯罪之事,而掌握权力的这些“人”几乎都是当官者,如果司法以人为本,那么众多的腐败犯罪之“人”几乎都可以在“以人为本”的“财产来源不明罪”面前享受重罪轻判或者轻罪不判的特别关照。因此,司法的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司法的精神就是“以事为本”!司法的最高境界实际上追求的是以事为本,以“公正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

所以, 没有绝对的以人为本,只有不断完善的以人为本! 二是防止在处理人民群众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方面失之偏颇。

有的基层干部,由于对“以人为本”缺乏正确的理解,把“以人为本”完全等同于“群众说了算”,在群众眼前的局部利益与长远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使得一些原本该及时决定的事情难以及时拍板决定。比如,有的地方因修公路或水利设施,要占去部分农民的耕地或

宅基地,尽管从总体和长远看,是有利可行的,但也会因为损害部分群众的眼前利益,遭到部分群众的反对,如果片面强调“以人为本”在是否兴建的问题上就会出现搁置,甚至夭折,虽然坚持了“以人为本”,但却影响了群众的长远利益,得不偿失。

五、坚持“以人为本”,应当如何做?

(一)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转变观念。

第一,要树立起“以人的生命安全为本”的观念。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是,我们现在的许多做法却越来越多地背离了这个 “本”,更多地是追寻身体这个“本”以外的东西,身体的“本”反而被彻底地摧毁了。去年的山西襄汾尾矿溃坝事件;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就是忽略了人的生命安全,背离了“以人为本”,导致出现了让家人痛苦,让母亲泣血的惨剧。

山西襄汾溃坝事件与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中央坚决对失职干部进行问责的行动,已经深深地印在了老百姓的脑海中。失职官员无论是主动辞职还是被免职,都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立场。

去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举国上下共同的心声和共同的行动就是,“救人,救人,救人!快、快、快”。汶川特大地震惊天动地,同样惊天地、泣鬼神的,是在这场灾难开展的对人的生命的大抢救。一位 哲人曾说,在一切价值中,人的价值是第一位的,而尊重人的价值首要的是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之爱护和尊重。 抗震救灾,抢救人的宝贵生命,,并设立全国哀悼日为震灾中罹难的普通国民志哀,体现的正是我们党“生命至上”的价值观,体现的是我们党“以人

为本”的执政理念。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树立起“以人的价值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在生命存在的价值上,在法律上人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但是现实中,当有些人高喊着“以人为本”口号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却是由种种因素造成的、在人身上的不平等,是“高贵者”对“卑贱者”的蔑视和蹂躏。在一部分人的观念中,既有着强烈的政治优越感,也有着强烈的经济优越感。一个普通百姓,如果敢写一封短信伤害某重要官员,就有可能会立刻失去饭碗或人身自由;一个有着过亿家身的开发商,就敢用棍棒来结束阻挡他发财之路的普通人性命,而他只需付出一点钱财,有时甚至不用付。在权力和金钱面前,对生命已经有了不同的诠释,同样是“人”,“本”已截然不同。所以,有的时候,在有钱人和有权人眼里,“以人为本”也就成了装饰门面的样子货。因而,作为党的执政理念和根本价值取向,我们现在讲“以人为本”,已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与“以物为本”相对,还有与“以权为本”,“以钱为本”相对的意思在里面。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树立起“以人的尊严为本”的观念。

我们今天讲的“以人为本”,除过对人的生命、对人的价值尊重之外,更应该包含着对人本身的尊重。我们中华传统美德讲的是“尊老爱幼” , “尊老”是因为他年老体衰,需要他人照顾。“爱幼”是因为他弱小,需要别人的呵护。但是,我们如今的做法中却有着很多与此相矛盾的规定。比如,有的高校和科研单位规定,出差开会,年轻的教授可以坐软卧,而同行的副教授,不管你的年龄多大,按规定你只

能去坐硬卧。我们可以想一想,当这些单位 的某些领导心安理得地做出这样规定的时候,尊敬的已经不是人的“本身”,而是附加在“人”身上的其他成分。其实,年轻的教授科研有成绩,完全可以给他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让他在事业上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不是让他和年长者在一起时,感受生命上的高贵,享受本不需要呵护的呵护。

(二)坚持“以人为本”要实实在在地从每一件事做起

坚持“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因此,不能只是落在口号标语中,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落在行动上,哪怕就是一点小事。虽然“以人为本”很多时候带有不能量化的缺陷,但正所谓天地之间有杆称,秤砣是老百姓,只要一项政策能让广大群众,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如春运车票不涨价,那就是以人为本。具体到除夕放假,虽然只是把假期提前一天,带有点朝三暮四的意思,在管理学上是创新,在执政方式上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要是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去做,其实也很容易。

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工问题、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解决零就业家庭子女就业等政策,就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20字方略,更是落实我们党“以人为本” 执政理念的具体内容,20字方略使我们党对全体人民的承诺更明确、更具体,也必将全面引导社会建设朝着更公平、更合理、更为民所喜所享的方向发展。

以人为本”的提出,反映了历史的进步,这与我们曾经只承认“阶级性”,不承认“人性”,甚至将“人道主义”也视为洪水猛兽的年代相比,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对于旧的传统和体制,虽然具有颠覆性的意义,但是,按照中国的旧例,一个新的社会观念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它的即刻扎根与确立。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观念的桎梏和利益的羁绊,且不说束之高阁、阳奉阴违的种种表现,就是在贯彻之中也有羊头狗肉,改造扭曲的种种范例。因此,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只有破除一味构筑空中楼阁、画梅充饥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以人为本”才能成为我们党高扬的时代与进步的旗帜。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对于“以人为本”核心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

——对于“以人为本”核心的理解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正视人的地位,发挥人的作用,满足人的利益,体现人的权利,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珍惜人的生命,促进人的发展 。

此思想不但确立了人民利益在党执政使命中的最高价值取向和价值定位, 实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发展观、社会进步观上的历史性突破 而且还体现了: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首先我们要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利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其丰富内涵是:①是“两大原则”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服从于以人为本的目的,充分体现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②是“两个尺度”的结合。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即历史的尺度),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即人的尺度)。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以人为本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 ③是“三个角度”的体现。A、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B、作为价值观,它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C、作为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既要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

但是,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 “为了谁”发展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依靠谁”发展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胡锦涛同志所有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都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

那么,我们又如何能在要努力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上把握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两者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前提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更谈不上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理念、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发展什么、怎样发展、为什么发展。当我们真正的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价值主体和发展的目的,把发展的目标定位于造福全体人民,就正确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核心价值问题,真正实现了人由社会历史的工具价值向目的价值的转换。当我们确定科学发展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时,科学发展的依靠力量也只能是人民群众。

然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根本、为主体、为目的、为动力的发展观,体现着发展的根本宗旨,即发展过程中人具有主体意义;发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普遍受益。

中国的发展,要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着眼点,以经济社会发展为路径,以人的福祉增加为动态目标,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发展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性的确认,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以人为本是一种社会标尺,要求在认识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经济社会的尺度,更要坚持人的尺度。

以人为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追求和崭新执政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坚持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广大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然而在经济发展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温家宝总理9月20日指出,企业发展不能以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现在经济发展中之所以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旧发展观下单纯的GDP政绩观和只对上级负责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

更为实质的原因是,旧发展观是以单纯的经济利益为主体的,而不是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福利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主要导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新型发展观,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和依靠力量,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它在社会发展方面综合了三个指标:国家整体实力增强、人民群众生活福利水平提高、社会建设健康有序,核心理念是对公民个体权利的充分尊重。中国共产党不断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符合现代意义上国家的本质:国家是公民的集合,国家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和保障公民更多的个人权利乃至公共福利。

当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时,它本身就是源于当代人对子孙后代利益的关怀,其实质是要实现资源代际间的合理分配,保证子孙后代在追求自身福利方面和当代人有着同样的权利。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只有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并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才能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在发展成果的分配上,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第五篇: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内涵

摘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我们建党和执政以来在国家发展观上的历史性突破。“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核心内涵

- 1

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根本目的。发展是基础,发展是硬道路,是我们党执政的第一要务。吸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和发展的目标相统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充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政治生活的需求,把发展建立在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发挥他们参与科学发展和支持科学发展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党的群众基础,才能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追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的尊严和权利不断得到重视和强化,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以人为本”的理念,超越单纯的经济眼光,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来面对新的挑战,树立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全面发展的标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全体人民的长远利益,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是人民的政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我国,强调“以人为本”的“人”就是肩负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人和占劳动者中的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党提出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不但揭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也提出党完成执政任务的路径。党的“以人为本”这种执政理念在“5.12”在2008年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和体现,成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战胜重大灾难的一面伟大旗帜。在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又强调:“要继续争分夺秒地搜救被困群众。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国务院总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同志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一线指挥抗震救灾工作,不顾随时发生余震的危险几乎走遍了四川所有的重灾区,并反复强调“救人是笫一位”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军民和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开展各项救灾工作,以最快的速度不惜一

- 3

年8月16日。

(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8)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 5 -

上一篇:医生党员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运输公司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