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以人为本

2024-04-29

教育之以人为本(精选6篇)

篇1:教育之以人为本

教育创新之德育为本

荆州市沙市实验中学 曾利惠 *** 514182241

从毕业到走上讲台,不知不觉已经有了十多个春秋。十多年的初中教学生涯,虽然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却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自2006年实行课改以来,我不断从理论上学习,从自己课堂的教育教学中试着创新,努力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创新教育包含的内容较多,从教学理念的创新到教学课堂的创新等等,教育需要做出的新选择非常的多。那么创新的教育是将往昔的教育完全摒弃吗?在我看来是否定的。

不管未来的教育有多么创新,以前甚至是古人的教育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多么的落后,我认为前人的教育仍然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古圣贤对人德育的要求,更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地方。

法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他的话和中国古圣贤育德之言颇有相似之处。灵魂的教育无疑是人类最深层次的教育,和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不谋而合。当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一个孩子最终成才,不管是社会的需要还是家长的要求,都是一致的。

社会最需要的是能创造有益价值的人才,而中国家长自古以来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教师教书育人最终的目的是要让一个人成为有用的人才。一个人要想成才,好的品德人格是成才最根本的要求。

一个人天赋再好,智商再高,如果品性不佳,那他的“才”越高,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越大。所以高智商犯罪,防不胜防,真可谓应了网络上那句戏语,“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初中阶段的孩子,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教师不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那他们就会如同一棵成长的树苗一样,长成一棵歪的树。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以想象到育人是多么的不容易的事。

看来,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尤为重要的。那么学生德育的问题,不仅仅是某个心理辅导老师的责任,应该是所有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所以学生的德育应该是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环节之中的。可以有专门的心理情感教育,也可以有教师潜移默化的无声教育。

现在课改的呼声如潮,全国各地都纷纷掀起了课改创新教育的风。我认为德育教育创新更是课改中犹为重要的一笔。如何将德育教育更自然的融入到课堂中,将是我以后教育中的一个挑战。

我是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师。拿我的教育教学来说,德育教育创新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中老师潜移默化的无形引导;二是课外建立班级网络平台,以学生赶兴趣的方式让他们自行学习和提升。

一是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语文教学改革既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泛方便的平台。变化着的屏幕,直观欣赏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优化了课堂教学。远程教育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21世纪是以网络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多媒体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教育,也在这场革命中获得了新的动力。如果说多媒体技术为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那么,远程教育的出现则为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更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借助如此精彩纷呈的信息,将会成为文化艺术气息交流人课堂,德育教育也能更好的切入其中。

学习中华古诗文时,多为古贤人之学,如国文中的经典《论语》节选、《岳阳楼记》、《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等,既能学习古人词句诗文本身的文化之美,也能学习到古人崇高的品德之美。教学中不失时宜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学习古人的文学之美、品德之美,学生会自然的受到教育与影响。这种不留痕迹的思想教育,比单纯的批评、训斥教育要有效得多。

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之时,例如西蒙诺夫的《蜡烛》、都德的《最后一课》、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里根的《真正的英雄》等诸多作品,都可以将德育教育贯穿其中。世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都有自己的骄傲,作为五千年文明的华夏文明古国,为世界所敬仰的文明之邦,我们华夏子孙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人品怎么能令文明古国蒙羞呢?

课堂教学中自然而然的就让学生接受到德育教育。现在的课堂,师生关系正在慢慢发生改变,老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氛围;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方法,同学生一起去生长知识,寻找真理。所以,对老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只有自然而然的,不露痕迹的洗涤了学生的思想,才能让他们自觉接受,自觉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课堂就如同老师的阵地,我们的目的不是战胜学生,而是去帮助他们改正自己,得到自我提升;通过课堂教育引导学生,既不失乐趣,也得到教育。学生思想上通了,学习自然会事半功倍。

有人说在校教育一天,不如回家一闲;校园之外的环境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如何最大作用的将德育教育进行到底?也是新时代的一个挑战。

以班为单位与学生一起建立网络平台,在信息平台群内建立一个小组专栏,每一个周到两个周推出一个课外时间学习主题,既可以多读,又可以提高见地,借古人智慧与现代先进通信手段让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熏陶。

网络信息平台群里的交流可以是集体共同进行,共同提高。也可以和个别学生单独交流,了解课堂上不能了解到的特殊问题,这样便于和问题学生更深层次的沟通,有效的从思想上帮助他改正。

信息平台群里的内容也可由学生自己尝试提出,教师负责审核通过。学生的创新是无限制、无可想象的,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效果。这样既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展现出自己的才能。总之,信息群内的设计可以不断的创新,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更新、进步。才能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提高;也只有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创造社会。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努力,不断创新,尽最大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成为一名适应时代发展、课改的先锋战士。

篇2:教育之以人为本

感恩是一种文明,一种品德,一种责任。心存感恩,人生才会充满幸福、快乐。90后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的心理趋势,渐渐远离了感动、忘却了感恩,针对这种道德的缺失、情怀的失落,德州学院化学系开展了“诚信为本,感恩于心,回报于行”的感恩主题教育。

学生通过参加此次活动,明白了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父母、老师、朋友的努力和关爱,懂得了感恩父母、老师、朋友的恩惠,并且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

一、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感恩教育需要学生的参与,“感恩”主题宣传栏、条幅,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另一方面通过评比感恩教育专题板报,营造校园感恩氛围。

二、开展活动,积蓄感情

我们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大学生从点滴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树立了关爱父母之心;通过《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演讲比赛,学生深刻理解老师的谆谆教诲、进而感恩老师;通过征文比赛,学生回忆了同窗好友对自己的爱,进而萌发感恩朋友之情。

通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同学们逐渐明白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的哲

理。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灵的碰撞,使学生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心中不禁蓄满了深深地感恩情结。这些活动释放了学生积蓄已久的感恩之心。

三、关注细节,践行感恩

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运用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策略,表

达了自己对父母、老师、朋友的感谢,做到了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力争成为一个充满感恩之心的大学生。

四、构建和谐,文化熏陶

德州学院化学系认真准备活动方案,加强活动的指导和活动过程的管理,多方征求意见,不断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同时,充分发挥现代大学生的优越性,积极走进学生、走进教师。

与此同时,我们还大力营造感恩文化。组织学生观看《一个好爸爸》等感恩

电影,并作观后交流,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们还组织与困难学生座谈感恩之心。感恩文化成为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校园内最和谐的生活篇章。

五、扎实活动,效果显著

篇3:教育之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动力。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按“需”出发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对人们的各种不同需要进行分析, 例如:合理与不合理、层次高低、可以满足的和无法满足的需要等。从客体需要出发,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尤其要注意到除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外, 体现自我价值、寻求人格关怀等多层次精神需要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而且不同需要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针对不同层次的需要, 理应找出相匹配的工作方法, 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尊重人、理解人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尊重人的原则, 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 将受教育者也视为教育主体, 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注意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关键。只有受教育者充分受到尊重, 发挥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三是发展人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根”。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人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全面素质, 实现人的价值,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培养出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合格公民, 更加重视对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导向、激励, 使受教育者提升精神品味、丰富心灵世界, 塑造独立人格, 实现全面发展。

俗话说:“有人就有一切”。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一个涵盖面积很广的概念, 我们都知道, 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这里的生命不单是指物质的生命, 更重要的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生命存在。创造价值、生存意义, 是生命价值的终极表现,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终极表现。强调对人的尊重, 体现人性化, 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人性化的特点, 这是长期以来我们做的有些欠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既具有独立的人格、个性、情感, 也有自己的尊严。所以身为一名教师, 一定要把握好作为塑造人“精神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 必须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 一定要将, 思想政治教育顶上人性化教育的“光环”。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实际上,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许多专家学者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 也提出了一些较有创新价值的方法 , 如以“启发式”、“渗透式”、“情景式”取代了过去大家都不情愿的 “填鸭式”教育 ;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使得讲真话 、实话, 取代“空谈”、 “套话”;开始注意运用“情感陶冶法”、“心理咨询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等等。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要与时俱进, 方法要创新, 内容上也要跟上形势, 不断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众多性质相近的边缘学科, 多种学科方法的交叉整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学科整合就是指吸收包括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采用信息论、系统论等科学方法论, 使之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例如:一是引导法。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采取的说教、灌输式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同时也有一些弊端, 在当代社会, 其局限性更加明显。大力采用引导式方法十分必要。这种方法使思想教育活动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教育者通过生动、浅显的实例, 向受教育者讲清道理, 从而使受教育者易于接受。二是讨论法。人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问题、与传统观念相差较大的问题。通过讨论, 可以发现教育对象对有关问题出现认识偏差的症结所在,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三是实践教育法。用生动、成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实例来说明、诠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令和我们党的政治观点, 是对受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三、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针对性和新途径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只有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 才能保证社会的精神主流方向朝向正确。也就是说,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 即针对社会出现的实际问题对客体进行“有的放矢”, 从而更好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例如,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下, 应该注意培养客体的竞争意识 、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效益观念、人才观念 、法制观念等;而针对目前网络“冲击波”引发的负面效应, 我们应该注意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让客体摆脱网络“烟雾弹”的侵扰, 回归本真;针对现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峻问题, 我们应该从关键入手, 注意加强客体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针对全球经济化的大形势, 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客体的开放意识、国际意识等等。当然,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还要运用新途径来“锦上添花”。

(一) 发挥心理咨询的超大功力。

心理咨询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方法, 对受教育者存在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予以调整和排除的治疗方法, 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 可以稳定客体的情绪、减轻他们的压力, 逐渐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来应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二) 发挥网络作用, 插上会飞的“翅膀”。

如今, 网络对大家的学习和生活乃至思想观念有了深刻的影响, 网络作为新的信息载体, 如果先进的思想不去主动占领它, 那么就会让一些糟粕趁虚而入。因此,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重要性。通过网络交流、校园局域网活动、组织制作动画和软件程序等形式, 丰富客体的业余文化生活, 达到让客体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 社会实践是必不可少“必修课”。

社会实践可以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可以让客体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进而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达到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的目的, 从而开阔思路、增长见识、坚定信念, 净化他们的心灵, 从而有力增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总之,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

摘要:如今,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尤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 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 使得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纷纷涌入我国, 国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主流文化受到冲击, 人们的精神出现了“虚”和“空”, 而提倡和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要求, 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还是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而且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 从而更有力地唤醒人的自我意识, 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篇4:教育之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反思

“以人为本”的提法源自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它是指一切思想和行动都以人为目的而非手段,最大限度地尊重人的个性和价值。这种思想在中世纪成为一种用以反对封建神权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人类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渊源人本主义本身就不是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概念,在非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人类有普遍的共通的人性,而且这种人性具有永恒性和超越性,这实际上是在现实的世界之外先验地设定了一个人的本质,显然是一种形而上学。而马克思则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引入了历史的概念,形成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的人性观。“从此,马克思与形而上学的人本主义划清了界限,人的主体性不再是无限的和绝对的,而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有限主体。”可见,“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在形成的最初就已经包含了受教育者的优先性因素,设定了一个行而上学的完美化的主体。但是,人是处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的条件下的历史的范畴,人的主体性不能超越时代和客观环境赋予他的种种印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有限的,因此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在实践层面,不考虑客观现实和历史条件而空谈“以人为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大学生是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柱,“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理念亦应该服从于这个要求,并自觉地为它服务。片面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指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人出发,围绕人、为了人、关心人、理解人、重视人,最终达到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提法首先使思想政治教育淡出了政治视野,其理论出发点是学生的个性和要求,其理论归宿是人的全面发展,这里显然忽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用性。况且离开了具体的社会政治背景,空谈人本主义的教育模式,实际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一种丧失,以这种方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在学术研究上固然可以作为一家之言,但是落到现实层面则需进一步完善和推敲。事实上,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就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国家的安定团结和长远发展联系起来,他说:“中国不能乱哄哄的,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搞建设才会有出路。一切反对、妨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东西都要排除……要用这个道理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所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帮助学生成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以外,还要将其提高到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它,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影响青少年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形成,为保证可塑性最强、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在观念和意识形态上的稳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没有从宏观的社会政治结构中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其深层内涵是,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欲淡出政治视野而在纯粹的教育学层面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让其摆脱政治的泥淖。我认为,这一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事实上任何试图完全疏离社会现实、超越政治的做法都是难以实现的,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卢卡奇所言:“人的行动、思想和感情,都是和社会生活和斗争,也就是说和政治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不管人们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也不管人们甚至拼命逃避这一点,而在客观上他们的行动、思想和感情,总是起源于政治,并且归结到政治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要自觉地纳入到政治体制领域之中,体现社会主义的特色,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注重其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要重视并努力实现它的政治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应担负起“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造就政治人才、和谐政治关系”的重大使命。

二、片面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本身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正因为如此,有许多该教育理论的支持者在很多的问题上仍处于一种摸索的状态,甚至在研究论证的过程中产生了谬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该理论的严密性,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第一,片面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过度强调学生的现实利益,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的必要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本无可厚非,但是在高等学校的文化环境下过度地关注学生的利益必然会导致学生群体中功利主义的泛滥和个人主义的滋生。而且有些理论倡导者本人立论的过程就无法令人信服,有的研究者认为:“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生缴费上学,学校提供教育服务。”并以此作为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立论基础。我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确要树立服务意识,但它决不是基于经济学意义这个层次上的。服务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公共管理事业从业者主动学习先进理念的体现。树立服务意识既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更是我们辅导员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的自觉行为。

第二,片面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大力鼓吹学生的主体性和自塑能力,却忽略了教育管理机制的作用。大部分该教育理念的倡导者都把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认为受教育者在主体意识的指导下,完全具备自我塑造的能力,而教育者的目的就是把他们的这种潜力激发出来。这一观点存在以下两处漏洞:其一,青年学生的是非观、名利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连最基本的自我约束力都无法得到保证,更何况要在大学期间完成自我塑造这样一个浩大的思想洗礼的过程呢?在这个敏感的阶段,如果没有一股强大的占有主导性的思想的影响,就有可能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其二,我们的教育对象不仅仅是一个个特别的对象,他们还是一个群体。当我们面对学生群体的时候,如果想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以发挥就要建立起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用机制的力量去约束人、影响教育群体里的每一个人。用一种规范和制度进行管理比教育者直接介入管理更加有效,它能够帮助我们巩固思想教育的成果,通过一个完善的并且充满人性化的机制,形成集体成员间在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引导下的行为自觉。在这个过程中,注重管理本身与注重管理过程中的人性化同样重要,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篇5:教育之以人为本

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2018年9月10日,这是我国第34个教师节。自1987年邓小平先生在十三大会议上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教育优先发展思想来,我国将发展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兴国战略。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攀升,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端人才,进入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习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在十九大报告中,也多次提及教育这个词眼,足以证明发展教育,对推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期、新条件下,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举措。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的和民族兴旺。

篇6:教育之以人为本

—— 二论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系统化水平

□本报评论员

市委书记郭迎光在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动员大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理念。对此,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把握,抓好落实。干任何一件事情、做任何一项决策,都有一个坚持什么理念、以什么为依据的问题。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一切社会管理的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我市当前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阶段,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利益调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项目建设的深入推进,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元。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社会管理工作的基本标准,让群众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享受到更快捷、更便利、更文明的服务,生活得更安全、更幸福、更有尊严。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服务人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取得人民群众支持的必要条件。一段时间以来,各级各部门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和效果。比如,鹤淇产业集聚区内淇园社区在上项目前做信访风险评估,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再比如,淇滨区大河涧乡将综治工作中心建成维稳新平台——民生服务站,集中处理和化解了矛盾等等。

我们也注意到,外地一些部门的社会管理措施受到质疑,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些地方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把人和管理对立了起来,把管理和服务对立了起来,强调了对人的强制和制约,而忽视了对人的尊重和服务。

因此,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上一篇:北鼎教育-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4年翻译硕士考研真题下一篇:xxx事故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