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思维品质,进行深度写作

2022-09-12

1999 年以来高考材料话题作文的模式,美其名曰创新而实则无新所创,其语言、选材、立意、文体变得模糊,太自由随意,猜题、套题有增无减,愈演愈烈,作文教学写作纷纷投机重视训练形象思维,荒疏于培养理性思维。 近些年各省市高考作文命题逐渐致力于改变这一疯狂现象,湖南卷、江西卷、福建卷、天津卷、上海卷、新课标卷,或直接规定记叙文或议论文,或命题倾向于贴近生活、辩证色彩浓郁。

议论文的写作是一项理性思维较强的创造性劳动。 而时下在高考长期材料话题作文的模式影响下的高中学生普遍分析能力较弱,有的甚至写议论文论证缺乏逻辑性,难以条分缕析,深入浅出。 这样的现实在警示我们:

如果想讲深讲透道理,前提是把道理想深想透。 思想的外壳是语言,如若头脑里没有思想的火花,或者认识较肤浅,自然就写不出什么深刻的道理。 高中作文教学应立即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真正提高学生理性思维水平,深度写作。

以下是笔者在优化学生议论文思维品质训练的一些尝试:

1让素材的积累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拓展作文的深度

正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因此,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是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今学生的课外读物读得过少,阅读的品位不高,阅读随意性大,不愿多花时间用于写心得,“读”与“写”之间的通道不畅,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阅读面、知识面都不尽如意。 因而近些年来笔者每年都会购买两三百本的不同类型的杂志书籍,放给学生,将每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美文赏析”。 采取多样的形式,可让学生自由阅读作文类书籍,并在自己心爱的日记本上记下文章里自认为很优美的词句、动人的事例或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作文时仿写的参考,并定期检查,公开评讲谁记得好、进步快。 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素材也逐渐多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增强,潜移默化中也学到了很多写作知识和技法,在实际写作中,不仅内容变得充实起来,而且也能运用很多灵活的表现手法。

苏轼曾说过:“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写作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 一次月考作文《说与不说》,笔者发现不少班级的学生所写作文在绕来绕去只写 “该说时说, 不该说时不说”,而我班不少学生名句信手拈来,立意立显思维优势,如“季羡林说‘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绳是长的好,话是短的好”“话多是一种掩饰,话少却是一种明智”“鲁迅曾对学生说 ‘沉默时就感到充实,我说话时就会觉得空虚’”。

这正如蜜蜂的采花与酿蜜,唐代诗人罗隐的咏物诗《蜂》道出了其中真谛:“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因此,一个想要拓宽写作思维的学生,就应具备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的品性,方能酿出香甜美味之蜜;一个善于教育的老师就应具备养蜂员的睿智,方能收获香甜美味之蜜。

2在基础年段讲授新课中,挖掘教材中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理性思维水平

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真正提高学生理性思维水平, 深度写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必须立足于平时课堂教学长期培养。 常言道:“识”高才能“文”高。 教材中不少诗文的伟大在于作者深刻的体悟,行文充满理性色彩,以对生活的思考感悟取胜,论理方法,或事实,或类比,或对比,或比喻,或因果,不一而足,精彩纷呈, 我们可以窥见其中思维深刻性的开掘。 如通过学习《劝学 》,见识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能增添了文章的形象生动性和透辟说服力,道理既讲得透辟生动,又易于读者接受;通过学习《拿来主义》,欣赏到了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能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 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从而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理性思维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基础年段教学中往往只为 “考语文”,忽视作品的创作思路去摘取感情色彩强烈的词句进行局部体验, 对语段的品味只停留于感性, 多孤立于文章的整体构思之外,缺少对文章整体的把握。 优秀的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人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应理性地思考:如何将学生的个体体验与优秀作品的内涵衔接在一起,并将之内化为学生的某种深刻体验? 如在分析《过秦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不一味地批判始皇政策,引导学生探讨始皇政策的功过,如可适时发问“后来的帝王也有焚书的,为什么没灭亡? ”“历朝历代都在建国之初兴建宫室,不单秦朝如此,为什么没灭亡? ”等,然后不失时机地指出“是新、 老反革命勾结起来, 共同扼杀了新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学生更能理解其中意味。 这样既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体体验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可撷取“理”的智慧。

如果能结合教学多方面的实际情况, 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合理安排教学,给学生独立探究思考的空间,注重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勤学善思,便可对学生的理性思维产积极的影响,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培养学生对生活现象进行理性思维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 ”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生害怕作文,常常是因为没有鲜活的材料可写,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向课外,学会观察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和奥妙;学会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领悟人生的意义和真谛。 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撑起作文的深度。

笔者常充分利用多媒体, 用现代媒体信息积极营造学习语文、学习创作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热点难点,如神六成功、火星探测、感动中国、人与自然、网络利弊等等,培养学生的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每学期开展些户外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语文,感受社会语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布置些实际性的主题、贴近学生生活的写作主题。比如:以“写山岩秀色,弘扬清水祖师文化”为主题,到清水岩采风,搜集资料;以“乡情铁韵”为主题,行走感德茶乡、潘田铁矿,感受茶文化及红褐色的钢铁般的幸福生活;以“红色之旅”为主题,深入革命老区东溪,红色旅行,瞻仰遗迹,缅怀先烈,进行本地革命史的研究……并针对采风活动开展同台竞技的写作比赛。

正是这样的努力, 很好地培养学生对生活现象的理性思维能力。 在面对市质检的作文题“对于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忧心,你有什么感想或看法? ”时,我班不少学生都不会像其他班同学一样只图一时的痛快而一味对上一代一味指责或讴歌, 能理性看待,“要关注但不关住”“把忧心扮成信心,宽心了上一代,舒心了下一代”“不可替代的赛程”“沿着旧地图走不出新大路”“别修整我的未来”……作文立意立显思维优势,收获意想不到的高分。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强对生活现象的分析、研究,挖掘出事物本质、生活现象的思想意义,见解才有高度;紧扣时代特征,跳出个人圈子,走出自我,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立意才会深刻。

4结语

总的来说, 高考作文命题都限制了文体———议论文或记叙文,断了 “屈原跳江、项羽自刎、司马迁忍辱写史记、孙子写兵法”之类“滥情作文”的出路,呼唤抒发心灵的快乐写作课程的回归。而议论文的写作是一项理性思维较强的创造性劳动,作文高分的突破,既要写出有思想深度又要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这就要求我们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去加强学生素材的积累,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撑起作文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理性思维水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现象的理性思维能力;采用多样灵活的实践训练方式,加强优化议论文思维品质训练,升华作文立意的深刻性。教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思维训练方法,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真正提高学生理性思维水平,深度写作。

摘要:议论文的写作是一项理性思维较强的创造性劳动。如若头脑里没有思想的火花,或者认识较肤浅,自然就写不出有深刻道理的文章。就要求我们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去加强学生素材的积累,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拓展作文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理性思维水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现象的理性思维能力,升华作文立意的深刻性。教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思维训练方法,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真正提高学生理性思维水平,深度写作。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素材,积累,挖掘,教材

参考文献

[1] 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吴格明.逻辑与批判性思维[M].语文出版社,2005.

[3] 夏昌祥.实用创新思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刘致和.华夏教育教学论文选集(第1集)[M].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

[5] (英)博赞.思维导图[M].中信出版社,2009.

[6] 李利卫,郭银光.素质教育教学初探[J].中华国际出版社,2000.

上一篇:关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汉绣艺术探索下一篇:探析糖尿病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