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大脑思维训练

2024-05-11

如何进行大脑思维训练(共8篇)

篇1:如何进行大脑思维训练

进行思维训练的10个方法

思维训练方法1.脑力激荡法

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脑力激荡法是最为人所熟悉的创意思维策略,该方法法是由Osborn早于1937年所倡导,此法强调集体思考的方法,着重互相激发思考,鼓励参加者于指定时间内,构想出大量的意念,并从中引发新颖的构思。脑力激荡法虽然主要以团体方式进行,但也可于个人思考问题和探索解决方法时,运用此法激发思考。

该法的基本原理是:只专心提出构想而不加以评价;不局限思考的空间,鼓励想出越多主意越好。此后的改良式脑力激荡法是指运用脑力激荡法的精神或原则,在团体中激发参加者的创意。

思维训练方法2.三三两两讨论法

此法可归纳为每两人或三人自由成组,在三分钟中限时内,就讨论的主题,互相交流意见及分享。三分钟后,再回到团体中作汇报。

思维训练方法3.六六讨论法

六六讨论法(Phillips66 Technique):

六六讨论法是以脑力激荡法作基础的团体式讨论法。方法是将大团体分为六人一组,只进行六分钟的小组讨论,每人一分钟。然后再回到大团体中分享及做最终的评估。

思维训练方法4.逆向思考法

是可获得创造性构想的一种思考方法,此技法可分为七类,如能充分加以运用,创造性就可加倍提高了。

思维训练方法5.分合法

(Synectics) Gordon 于1961年在《分合法:创造能力的发展(Synectics: thedevelopment ofcreativity)》一书中指出的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此法主要是将原不相同亦无关联的元素加以整合,产生新的意念/面貌。分合法利用模拟与隐喻的作用,协助思考者分析问题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

思维训练方法6.属性列举法

属性列举法:(Attribute Listing Technique) 是由Crawford于1954年提倡的一种著名的创意思维策略。此法强调使用者在创造的过程中观察和分析事物或问题的特性或属性,然后针对每项特性提出改良或改变的构想。

思维训练方法7.希望点列举法

希望点列举法:这是一种不断的提出“希望”、“怎样才能更好”等等的理想和愿望,进而探求解决问题和改善对策的技法。

思维训练方法8.优缺点列举法

优点列举法:这是一种逐一列出事物优点的方法,进而探求解决问题和改善对策。缺点列举法:这是一种不断的针对一项事物,检讨此一事物的各种缺点及缺漏,并进而探求解决问题和改善对策的技法。

思维训练方法9.检核表法

检核表法:(Checklist Method) 检核表法是在考虑某一个问题时,先制成一览表,对每项检核

方向逐一进行检查,以避免有所遗漏。此法可用来训练员工思考周密,及有助构想出新的意念。

思维训练方法10.七何检讨法

七何检讨法:(5W2H检讨法)

是“六何检讨法”的延伸,此法之优点及提示讨论者从不同的层面去思巧和解法问题。所谓5W,是指:为何(Why)、何事(What)、何人(Who)、何时(When)、

何地(Where);2H指:如何(How)、何价(How Much)。

篇2:如何进行大脑思维训练

怎么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思维格局决定战略优势潜能,思维格局决定生发影响空间,思维格局决定共赢拥有境界。看功德,看成就,看修养,看内涵,看情商,看才干,看人生等,只要看其习惯性思维格局,就能明白八/九。以下是博沃小编为您整理的怎么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的相关内容。

有危机意识

很多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第六感,其实说起来这只是一种敏锐的察觉能力,对对危险和机遇的感知能力。而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培养自己的危机意识,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已经经过缜密的思考及时察觉到这种危机并进行未雨绸缪的规划,这样我们促使我们灵感的迸发,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养成思考的习惯

佛教提倡打坐,其实打坐只是一个静思冥想的过程,为的是多思考和体悟。我们常人也应该多思考,身边没人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可以独立思考,或者定期规划出一段时间来思考自己的生活。这样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深邃,思维变得更不一样。

要大胆创新

就思维来说,其实最忌讳僵化和程式化。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思维和常人普遍的观点,要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和观点,要懂得假设和创新,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如何训练大脑思维能力

灵活使用逻辑

经常撰写议论文、经常参加辩论赛或者日常生活中朋友间的辩论、聊天等活动,锻炼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在辩论实践中增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坚守常识

要注意的是,归纳得到的结论不能固守,因为归纳永远是归纳事物的一部分,不可能是全部,它违反部分怎样不等于全部怎样的常识,例如哲学。

敢于质疑

包括权威结论和个人结论,如果逻辑上明显解释不通时。

学习书本知识、语言

学好现代汉语语法规则或者形式逻辑,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间的关系,把握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把握判断、推理、论证的一般规则。

充分利用所学知识

运用自己学到的上述逻辑知识和方法来阅读书本、分析问题、论证问题、反驳别人的观点。

思维迅速提升技巧

让学员在“玩中学”中掌握创新型思维迅速提升的三大方法,从本质上改变思维模式,迅速提升学习能力,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做到考试前轻松复习、每次考试都能拿到好成绩,还可以轻松掌握无规律的100位数字,帮助孩子高效的学习、快速的解决问题。

大脑储存英语单词的十二种方法,让孩子可以一天记100—1000个单词,可以在三周内将新课本上的单词全部掌握,让孩子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

教孩子清华、北大的学子如何高效学习的八大秘笈。帮助同学们有效管理学习计划、预习、听课、复习、作业、错题、难题、丢分等学习各环节。

教孩子怎样运用智新超越中文思维方法在两天时间内将弟子规正倒背如流。对明确孩子的人生价值、建立家庭和谐有极大益处。

篇3: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的思维训练

一、明确数学思维训练目的

数学思维训练, 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 选择适当的数学材料, 围绕一个项目进行训练。训练不是为了求出一个结果, 引出一个结论, 而是为了突出训练中的思维过程, 即分析过程、概况过程、推理和化归的过程。这样, 明确了数学思维训练目的之后, 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 要深刻理解迁移规律, 运用好迁移规律, 让学生有效运用先前学习的基本技能, 从而促进影响和产生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 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二、努力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 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 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 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 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 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 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 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车间把生产2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王师傅和林师傅, 完成任务后要把10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王师傅加工了1200个零件, 林师傅加工了800个零件。这时把10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 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 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可见, 创设思维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三、启迪语言, 发展思维

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的结果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又促进思维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是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并用语言材料巩固思维活动的成果的, 没有语言,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心理学家邵瑞珍提出:“由于言语表达具有重要的提炼功能, 因此思想经过语言精确表达以后, 就增加了意义和迁移的可能性。据此, 我们应该把言语表达看做整个思维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可见, 从一年级起, 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说话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在教学中, 我在学生刚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时, 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认数开始, 通过看图、摆学具,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图意用语言完整地叙述出来。实践表明, 学生经过长期的语言训练, 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 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突破学生思维转折障碍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 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师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 促使学生思维转折, 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 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 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 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 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 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 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 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容易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 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 “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 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 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 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 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五、突破定势, 发展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突破一般思维定势, 从对立、颠倒、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常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司马光的机智和聪明。司马光就是把一般思维中的“人离开水”变换成“水离开人”, 这就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思考。与常规思维不同, 逆向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 是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思考和处理问题, 实际上就是以“出奇”达到“制胜”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 相向而行, 甲车每小时行36千米, 两车相遇时, 甲车行了全程的2/5, 乙车5小时行完全程, 甲车需几小时才能行完全程? ”这一相向问题时, 若从一般思路引导学生, 显得很麻烦, 且不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相遇时 (同样多的时间里) , 甲行了全程的2/5, 可知道甲乙的路程比是多少? (2∶3) 速度比又是多少呢? (2∶3) 再过来想一想, 在同一路程 (指全程) 里甲与乙的时间比又是多少呢? (3∶2) 这一引导使学生突然醒悟, 思想一转立即想出解题的方法:5×3÷2=7.5 (时) 。由此可见, 若能引导学生学会用逆向思维解题, 就可减少运算量, 优化解题过程, 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 努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既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荣.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吉林音像出版社, 2007.7.

篇4:识字教学中如何进行思维训练

关键词:识字教学;阅读教学;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96-01

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板块。如果生字词的教学不过关,语文素养的提高、情感的熏陶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更要抓好、抓实,使学生在学字、学词的过程中学会掌握字词的方法,形成能力,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落实这些目标就要使每节识字课、每个教学环节都有实效。在这里将我们对识字教学的一些做法归纳为几点:

一、有目的地观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观察是智力的窗口,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观察与思维紧密联系着,没有思维的观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观察。低年级儿童对客观事物的大体轮廓的直觉占优势,精细的辨别能力尚差,空间知觉的精确性还不高,注意力还不稳定,不会对字形主动进行集中深入地观察。心理学研究又表明“思维都是有问题引起的”。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老师要有意识地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景,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以使其有目的地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从而激起求知的愿望和要求,使识字教学在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氛围中进行。不仅能提高识字效果,还能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学生学生字“贯”字,采用上述方法步骤会促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感知、了解和掌握字形、笔顺,在此认知过程中,学生能主动抓住字的难点——第一、二笔分别是“L”和“J"而不是“I"和“]”,这要比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请记住这个字的第一、二笔是什么”效果要好得多。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能敏锐地发现生字的重点难点,加深了印象,强化了识记效果。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思维训练,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观察的积极性被处分调动了起来,其眼、脑、手多种感官并用,无论观察、思考还是写画,学生的大脑均处于思维运转状态,长期下去其思维的敏捷性将被培养起来。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遵循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识字教学的重要任务;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汉字的兴趣,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使命。但是,新课程的读写分离从另一方面又给识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识字教学成了新课程下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教学过程繁琐,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且耗时大。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量?这就要求教师讲究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生活化,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留心记录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学会创造性学习。

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融入到识字的教学过程中。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1、在游戏中识字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像“邮递员送信”、“识字大闯关”、“走迷宫”等游戏,孩子们特别喜欢,百做不厌。如“邮递员送信”让孩子扮演邮递员,手中拿着生字卡,送到讲台上,带领其它孩子来认读。“识字大闯关”、“走迷宫”的游戏,就是设置道道关卡,每过一道需认识生字,顺利通过道道关卡,就能夺取最后的红旗。在教学《口耳目》一文时,因为书中是以古代的象形字来引出现代汉字。于是老师就让孩子来玩“兑门票”的游戏。老师手中持“象形字”门票,孩子们手中持生字门票,老师一出示门票,孩子们就马上要拿出生字门票,对号入座。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识字过程演变成活泼有趣的活动过程,这不正是孩子们所期盼的吗?

2、猜字谜、编儿歌巧识字

刚开始,教师编些字谜让学生来猜,让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识记生字。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学生自己也可以尝试来编编儿歌,自创谜语来认识生字。在教学“奋”字,学生编出:一群大雁田上飞;教学“冷”字,就编出:两点小雨滴,飞在天空中,一阵寒风吹过来,变成雪花飘呀飘;“美”字: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金”字: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又如学习“怕”字时,根据这个字的结构特点,可指导学生进行联想记忆:“由于心里害怕,脸都吓白了。”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小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一幅幅有趣的图画。这一类的游戏激活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3、利用偏旁部首记字

汉字中有很多合体字,记忆这些字就引导依据形声字和会意字的造字特点,让学生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快捷熟练的记住。特别是形声字的识记规律一定要通过不断的训练,让学生牢固掌握,但要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作仁.语文教学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 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大学出版社.

篇5:如何进行高中数学思维训练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操作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手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鼓励学生把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把圆剪成16等份,再把它拼成一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再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同圆的半径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操作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时智,脑又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工具。”同时,学生又实现了自我创新,体验到了发贡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1、如何进行高中数学思维训练:设疑――引发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理念,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而疑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条件,有了设疑的导入,学生更能主动探究、领悟数学活动;有了设疑的探究,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先设计好的两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硬纸板,分别以其长和宽作高,卷成两个不同的圆柱,并配上相应的底在以长作高的圆柱体上标上甲,以宽作高的圆柱体上标上乙。让学生猜一猜,如果用甲乙两个圆柱体装砂子,装的砂子是同样多,还是不同样多?学生认为圆柱体的侧面积相等。所以装沙也同样多。

于是我先将乙装满砂子,然后慢慢倒入甲中,当甲被装满时,乙中仍剩有砂子。问:请大家注意观察看到实验结果怎样?这时学生一个个迷惑不解,有的搔头摸耳、有的皱起了眉头,纷纷向老师投来询问的目光。最后我揭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实验结果不同于大家的猜测。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这就是本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采用设疑,激趣导入新课,有意识布下陷阱,抓住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好奇心理,造成疑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做到学有目标,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新课结束前,我又拿出甲、乙两个圆柱体问:现在请同学们来分析一下,甲、乙两个圆柱体所装的砂子,为什么不同样多。这是学生以明白了它们的体积不相等。侧面积相等不表示底面积与高的乘积也相等,侧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柱体,体积不一定相等。我问:怎样才能知道两个圆柱的体积到底相差多少呢?学生懂得先要测量出它们的底面半径和高,然后运用公式计算,再进行比较。

2、如何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引导――加强学生思维能力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用在教学上可以说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对于数学来说,教给学生方法非常重要,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思维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的思考方法。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比较、分析、综合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通常在综合性练习中出现,所以练习的设计很重要。通过综合性练习,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找规律,启迪思维,开发智力。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我结合了以前学过的周长,给了学生这样两道练习:

①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有几种?他们的面积相等吗?

②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相等吗?这两道练习是把周长和面积联系起来的综合性练习,是对周长和面积这两个知识的巩固,学生可能会通过举例来说明,但是也需要对例子出现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才能综合出:

①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②周长相等时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这个解题过程就是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

定理推导课的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定理推导的难度,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确定哪些推导可以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哪些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哪些可以直接教师推导。对于可以师生共同完成的定理教学环节可采用“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展示-师生交流-形成数学结论-课后巩固”这个模式。

这种思维训练的模式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构建思维框架。通过学生讨论推导数学定理展示本组结论,然后由师生共同交流展示内容是否正确。不论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是师生之间的交流都是一个很好的探究过程,可以互相质疑,指出推导不严谨之处,学生在此交流过程就会慢慢形成严谨的思维。这种思维训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学习上的成就感,他们将会更有动力去主动探索新的数学知识。

3、高中数学思维训练:开放问题,多方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有一道题目是:在1,3,5,6,9这一串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我提问学生后,一名学生站起来说:“6与众不同,因为这五个数中只有6不是奇数。如果把6换成7就有规律了。”我很满意这名学生的回答,于是补充说:“回答得很好,把6换成7后。这一串数就成了连续的奇数。而且每一个都比它前面的一个多2。这就是你们将来到中学要学习的等差数列。”

此时,教室里活跃起来了,有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这一串数中,3,5,6,9都大于最小的质数2;而1却小于2,所以说1与众不同。”又有同学说:“我发现,3与众不同,因为3是它前后两个相邻数的平均数。而其他的数都没有这个规律。”“1与众不同,因为l是奇数,而且是最小的奇数。”“6和其他的数不同,因为这五个数中,只有6才是2的倍数。”“这五个数中。能写成三个连续整数之积、和的只有6,这也能说明6和其余的数不同。”

如何进行高中数学思维训练:精心设计问题,点燃思维火花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思考的重要方法,通过提问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在思维活动中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把问题引发出来,使学生迅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求最小公倍数后向学生提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算法的关键。面对这一问题,许多同学不禁会想:“是啊,到底为什么呢?”急于寻求原因,思维积极地活跃起来,这个问题就成了大家思考的目标。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想象力的培养

在高中数学教学之中,首先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理论基础知识。很多数学原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推导出来的。要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在旧知识原理上推出新知识的能力,想象力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该依据数学教材的潜在因素来创设一定的数学情境的,这是学生的一个想象的材料,启发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我们还应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解题方法例如类比法、归纳法等,在教学解题的过程之中,重视“精”不在乎“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积累解题的经验,捕捉学生别出心裁的数学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

例如题目里面出现条件,我们可以联想到韦达定理相关知识。又如已知均为正实数,满足关系式,又为不小于的自然数,求证:由条件联想到勾股定理,可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进一步联想到三角函数的定义,从而得到解题的思路。

转化诱导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转化诱导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数学教学中各种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数学教学中诱导学生研究问题的结构特点和内在联系,并合理实现知识的转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故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实现数学知识有机转化。高中数学教学中这种转化体现在多方面;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如特值法解决普遍性问题的填空题、选择题;数与形的转化,如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代数的问题;

篇6:逆反思维训练题如何进行提升

2、小明做计算题时,把被减数个位上的3写成了5,十位上的6错写成了0,这样得差是189,正确的差是多少?(写出过程)答:小明将63看成05,把被减数看小了63-5=58,所以,正确的结果是189+58=247

3、○+○+○=15,○+△+△=19,求△-○=( )答:○=15÷3=5,△=(19-5)÷2=7

4、用两个5和两个0组成一个四位数,当零都不读出来时,这个数是( ),当只读一个零时,这个数是( )。 答:5500,5005

5、一座5层高的塔,最上边一层装了2只灯,往下每低一层多装4只灯,最下面一层要装多少只灯?(写出过程)答:第五层和第一层之间隔了4层,所以最下一层比第一层多4×4=16(只)灯,所以最下面一层要装16+2=18(只)灯。

6、在合适的地方插入“+”,使等式成立。1 2 3 4 5 6 7 8 9=99。1+2+3+4+5+67+8+9=99

7、鸡兔共有腿52条,若将鸡数与兔数互换,则腿数变为56条,原鸡有( )只、兔有( )只。答:将变化前后的腿数相加50+54=108(条),这时鸡兔数量相等,即鸡兔各有108÷(4+2)=18(只),已知变化前后鸡兔总数不变,所以题目可以变为,鸡兔共有18只,腿有52条,鸡兔各有多少只?根据鸡兔同笼问题做法假设18只都是鸡,则有36条腿(52-36)÷(4-2)=8(只)……兔,18-8=10(只)……鸡

8、学校派一些学生去搬树苗,如果每人搬6棵,则差18棵,如果每人搬8棵,则差4棵,这批树苗有( )棵。答:盈亏问题,(18-4)÷(8-6)=7(人),6×7+18=60(棵)

9、有人问孩子年龄,回答:“比爸爸的岁数的一半少9岁。”又问爸爸的年龄,回答说:“比孩子的4倍多2岁。”孩子年龄( )岁。答:爸爸岁数的一半是孩子的2倍多1岁,爸爸岁数的一半少9岁就是孩子的2倍少8岁=孩子的年龄,所以孩子的年龄是8÷(2-1)=8(岁)

篇7:如何进行大脑思维训练

江苏江都市武坚中心小学 钱爱银

【关键词】:发散性 敏捷性 深刻性 周密性 创造性

【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笔者认为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哪些方面的思维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应加强思维发散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广度;

二、应加强思维敏捷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速度;

三、应加强思维深刻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深度;

四、应加强思维周密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精度;

五、应加强思维创造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新度。

【正文】

1978年,吕叔湘先生曾经大声疾呼:“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老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3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效果依旧不明显。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道理很简单,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听说读写都和思维密切相关。可见,如果一个人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乏创造性,那么他的读写听说都不可能是高水平的,他的语文素养就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对此,《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哪些方面的思维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这里,笔者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应加强思维发散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广度。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适应现代科学研究,从孤立、线状、静态向综合、立体、动态转变趋向而提出的思维形式。它包含多个“思维指向”、“多个思维起点”、“多种逻辑规则”、“多个思维角度”,根据这个特征,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正确的方式,多种正确的答案去解决同一问题。怎样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

1、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发散思维。

思维时侧面多、角度多,是使人产生创造性和想象力的首要条件。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其中不少篇目是经典之作。虽然许多专家的注释、评论已沿用多年,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或其他原因,有些方面还可以重新认识和评价。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引导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进行讨论辨析,得出更丰富的结论。

2、在作文实践中激发发散思维。

用发散性思维来指导作文,让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不同立意,用不同构思、不同方法进行创作,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十分有益。

清代文论家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诗文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领人偏多于雷同处见长„„惟其篇篇对峙,段段双峰,却异而不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我在写作教学中,对于标新立意的文章给予鼓励肯定,并向学生推荐一些立意新奇的作品。我在指导写作时,经常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发现事物产生联想,“小”中见“大”。有的同学在经过指导后尝试写了一篇《天线的变迁》,通过写家乡的电视天线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而后又

由多到少,即从人们没有电视到多数人家拥有电视,再到收看有线电视的变化,反映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歌颂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巨变的大好形势。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训练,学生在以小见大、以点到面,形成发散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二、应加强思维敏捷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速度。

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就是训练思维的速度,使学生的反应更加迅速。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据统计,本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科学技术新发明、新发现超过了以往两千年的总和。人类智能的发展、知识的增长需要更多书籍加以记录传播。因此,无限增长的书籍与有限的阅读时间构成了尖锐矛盾,对阅读的选择、速度、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维敏捷才能善于迅速地处理应接不暇的信息,驾驭层出不穷的知识。思维的敏捷与记忆、联想等能力的强弱,与听说读写技巧的熟练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各种类型思维训练都应有速度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

1、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运用语言描述或其它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条件下,请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须要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不能任意拖延时间。

例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再现诗歌所描绘的“荒山变绿洲”的情境,我播放了录像,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老师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接着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我的耳畔响起了那丁丁当当的锹镐声,那哗哗流淌的溪水声。”“我的眼前出现的是同学们植树造林的欢快场面。瞧,他们有的挖坑,有的扶树苗,有的填土,还有的在给小树苗喝水。”„„我再次引导:“是啊,这里春光无垠,生机昂然,如果你就是绿岭中那可爱的小动物,能告诉大家你在唱些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想象的翅膀再次展开了,有赞美家园环境舒适的;有歌唱自己生活幸福生活的;还有发出诚挚邀请的„„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情趣浓厚,在积极、主动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

2、强化速度,使学生明理。

教师在教学时安排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有时间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某种速度上进行。当然,教师提出的速度要求,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应用学生可能达到的速度要求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某项训练内容的速度要求,可以逐步提高。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就会逐步增强。

三、应加强思维深刻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深度。

深刻的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表现在思考时善于遵循逻辑规律,做到概念明晰、判断准确、推理符合规则。只有这样去认识事物,才可以说是真正的认识了该事物。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关键是教师采取措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措施,应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介绍两种训练方法:

1、引导学生追根溯源。

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往往是搞清了说的是什么和它的性质,便以为完成了阅读的任务。但是,他们不知道如果把思维再向前推进一步,就触及到了更深层的东西,使自己获得对事物深刻的认识。这里说的“追根溯源”,是指对事物刨根问底,非彻底搞清楚不可。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当教师指导学生读懂了文中叙写的事情和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提问:文中的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姐姐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一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经教师这么一启发,学生认识到,小女孩幻想幸福的生活,在那种旧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道:“作者把幻想和现实作对比,说明小女孩尽管有美妙的幸福的幻想,但现实的遭遇却是悲惨的。这就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要过上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幸福生活,只有穷人团结起来,推翻吃人的社会制度。”从这个教学实例中不难看出,当学生对课文的领会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追根寻源,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从而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2、指导学生据理析事。

据理析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公认的理论去认识事物,从而获得深刻的认识。有些事物,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可以认识它。由于个人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学生尚未走入社会,他们在这方面更显得不足,因此,有些事物单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还不能认识它或者不能彻底认识它。而公认的的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的道理,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想武器,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 5

教给学生使用某些公认的理论去认识事物,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又一有效途径。

四、应加强思维周密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精度。

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做到精细、周到、全面,没有漏洞,不疏忽大意。这便是思维的周密性。如果遇到问题只是粗略的草草一想,所得到的认识很可能是片面的或存有漏洞的。这样就影响了思维的质量,得不到应有的认识。怎样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呢?下面介绍两种主要做法:

1、关注事物联系,通篇考虑。

如果孤立的去看一个事物,就有可能得出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结论;如果把有关事物联系起来去认识,就有可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所以,在认识事物时,指导学生关注事物联系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同志的信任》一文时,教师请学生谈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说是鲁迅,一说是方志敏,而且两方各执己见,却又谁也不能说服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对大家说;“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的。因此,大家应该从这两个人物彼此联系中找到正确答案。具体说就是:想一想文中对鲁迅先生的描述对表现方志敏同志有什么作用;想一想文中对方志敏同志的描述对表现鲁迅先生有什么作用。”经教师这一指点,学生的思维走上了正轨。通过联系起来看问题,他们很快统一了认识。即:文中对鲁迅先生的描述,说明方志敏同志很有眼力,把此事托付给鲁迅先生是正确的。文中对方志敏同志的描述,说明这样一位有着不平凡经历的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在这样生死存亡的重要时刻,把这样异常重要而又无比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鲁迅先生,这对鲁迅先生是何等的信任。这就突出地表明:鲁迅先生虽然不是中国共产党员,可是,在所有共产党员的心目中,他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 的、最可信任的同志。显然,文中介绍方志敏是为了称颂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本文的主人公。由此看来,指导学生“关注联系”地认识事物,是培养学生思维周密性的有效途径。

2、多方探求答案,全面认识。

多方探求答案,是指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满足于一得之见,而是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寻求种种答案。

五、应加强思维创造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新度。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曾这样评价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学生的桎梏,语文的扭曲,文学的悲哀。它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创造力的竞争,谁的创造力强,谁将走在前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施创造教育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而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能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创造性思维具有多种层次,对于学生来说,不能要求他们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不能要求他们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在生产或生活方面必须具有实际意义;只要他们所进行的思考,对他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就可以了。因为,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只是一种训练,是为他将来具有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打基础的。

1、正理反推,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有助于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拓宽思路,有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掌声》一课,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问:“小兰变了,是什么给她带来的变化?她变成什么样的人了?”然后让学生认真读读课文,想想划划。通过感悟,学生很快体会到了掌声的作用和重要。学完课文,我又向学生设疑:“假如那次小英走上讲台时,没有得到掌声,又会怎样”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充分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顺着学生的回答,我顺势以课文最后一段总结:“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这样,学生通过正反两面的思考及总结,升华了认识,求异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2、弃旧图新,培养新向思维能力。

篇8:如何进行大脑思维训练

一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 多学一种语言, 就可以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 可以拓宽视野, 增加知识面。对于学生来说, 既可以获得较好的成绩, 也可以多掌握一门技能与技巧。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有良好的兴趣与爱好, 就会在学习过程中, 乐此不疲, 越学越有劲头, 越学懂得就越多, 因而, 学习就越来越专注, 在学习的过程中, 也会越来越有自信心, 从而形成一种素养, 无论学习什么, 都会很专注, 最终学有所成, 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在活力课堂新课改模式下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的习惯

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学习, 重在应用, 符合英语言国家的风俗习惯, 在单词的拼写上、词组的应用上以及句子的连贯上要注意英语国家的习惯, 特别是一些常用语与常用词组, 都有其固定的模式与特定的意义所在。学生要在实际的运用中, 学会组词成句、连句成篇的技巧与方法, 运用已有的生活积累, 进行最准确地表达, 既要符合语法规则, 又要具备一定的章法, 体现新意。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就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有意识的培养。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尽量多地使用英语组织教学, 用英语与学生更多地进行交流与沟通。教师还需要经常性地给学生做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介绍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另外,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有意识地记住一些固定用法, 经常性地做一些汉译英的练习, 注重一句多译, 这对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将会大有帮助, 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也有良好的启发作用。

三注重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

英语听得多、听得熟练,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积累很多的英语词汇, 才能有写作的坚实基础, 对所学词汇进行联想, 并记忆与之相关的词汇, 有利于灵活地运用所学词汇进行组句练习。

说的练习, 在于掌握所学词组与句型, 小组合作或者是两人对话练习, 一问一答, 先说短的句子, 再说长的句子, 然后再运用特定的场景进行会话练习, 往往能很快熟练所学句型与词组, 长期坚持下去, 说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这也就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往后把想说的写下来, 有时就会成为一篇很好的作文。

复述课文, 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语言的方式。在教学生英语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将学过的内容进行口头复述, 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入的理解, 能达到巩固学生所学语言知识的目的,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最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

让学生学会联想, 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因此, 除了复述课文的写作训练之外, 多进行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把文章写好, 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英语写作也是如此。要多读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英语文章, 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习俗以及英语国家使用英语言的习惯, 许多约定俗成的句子与用法, 不能随意更改。多读一些介绍英语国家人物、历史与生活趣事的英语文章, 有利于对于英语言文字的理解, 增强对英语言文章的理解力。在阅读的过程中, 也会增加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写英语文章, 可以先仿照学过的文章写类似的内容, 变换时间, 或者是人物, 或者是地点等, 来熟练写作文的基本模式, 对于不同体裁的英语写作, 要分项练习。每周训练一种体裁, 熟悉之后, 再训练另一种体裁的作文。在写作文之前, 也可先拟一个写作提纲, 确定好文章的框架与结构, 要陈述哪些观点, 如何布局谋篇, 如何写出特色, 写出创意与风格, 最后进行定稿, 再进行修改, 直到满意为止。

四经常在课堂上与课外, 以及生活中训练学生应用所学句型与词组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需要积累, 需要经过应用才知道是否真正掌握, 因此, 在课堂上学习的句型与词组就要在课堂上完成, 多组几个句子, 练习对话, 用所学的句型与词组说一段话, 教师以及学生进行即时点评, 这些都有助于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一种语言应用的能力。同时, 在课外以及生活中灵活应用所学, 也同样能快速提升英语言写作的能力。多学多练, 才能活学活用, 学以致用。

五养成勤写日记、勤写短文的习惯

要将平时所学, 根据具体的文章要求, 先进行构思, 有一个写作的脉络, 再想好要用到哪些单词、词组与句型, 以及要如何进行相互之间的衔接, 有了这些思路与脉络, 才能写出好的英语作文来。在平时多加训练, 才能在用时得心应手, 信手拈来。

在平时, 要坚持写日记, 作为一种练笔的手段, 长久坚持下去, 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多做练习, 勤写短文, 针对不同文体, 多加训练, 达到熟能生巧的目标, 写作作文自然会游刃有余, 功到自然成。写完以后, 还要进行修改, 看单词运用是否准确, 句子结构是否符合语法要求, 句子之间的连接是否恰当, 是否符合前后文语意, 整篇文章是否语意连贯, 表达清楚。

除此之外, 还要注意一些技巧与方法, 比如说, 要在具体的场景中进行语言的训练。将所学的知识与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 使语言更有生命力, 符合特定的语言情境的需要。英语是一种应用语言, 只有通过具体的运用才能发挥其作用, 写作也是如此。

上一篇:实用写作格式及下一篇:餐厅顾客投诉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