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急救中不同插胃管途径临床观察

2022-09-23

对于非腐蚀性食入性中毒病人进行抢救, 为赢得宝贵的时间, 目前临床上大多都是从口腔插入胃管[1], 这种方法病人耐受性差, 痛苦时间长。近年来, 我们在临床上比较分析了经鼻腔和经口腔2种不同插入法对患者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急诊入院的非腐蚀性食入性中毒需插胃管洗胃的病人120例。随机分为鼻腔组和口腔组各60例鼻腔组中, 28例男性, 38例女性, 平均年龄26岁, 8例昏迷者, 2例伴有呼吸衰竭, 其中45例安定中毒, 11例有机磷中毒, 其它4例;口腔组中13例男性, 47例女性, 平均年龄28岁, 2例昏迷。其中49例安定中毒, 7例有机磷中毒, 其它1例。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鼻腔组采用医疗设备厂生产的硅胶胃管, 型号16~20号, 管径平均为4.5mm, 柔软适度。各有2个小孔在胃管头端及左右两侧, 1个胃包、2个50m L注射器, 选择仰卧位体位, 昏迷病人采取左侧位, 插入长度测量正确 (从前额发际至剑突的距离) , 胃管需要润滑, 插入胃管从鼻腔进入, 进入15cm时让患者吞咽或托起其头部, 让下颌紧挨着胸骨柄, 咽部通道的孤度要加大。用注射器抽吸到胃液时, 表明在胃内, 固定于鼻翼两侧将胃管。计算时间:从量好长度到固定于鼻两侧。该组患者都配合, 完成操作需要1人, 不配合者另1人帮忙。口腔组同样采用医疗设备长生产的硅胶胃管, 22~28号的规格, 平均管径为7mm, 1个胃包, 1个开口器、一个压舌板。2付50m L注射器, 仰卧位的体位, 昏迷采取左侧位, 2人配合操作:1人拿着胃管测量好进入的深度, 胃管需要润滑。另1个人用手轻轻托着患者的下颌。让他张口或采用开口器, 插入口腔, 说明在胃内, 计算时间:从量好长度到固定胃管于口唇旁。该组操作由2人完成, 不配合者需另1个人帮助。

1.2.2 成功插管的标准

1次插管成功是指一次性插入胃内或中途病人恶心停留一会儿后进入, 误入气管或盘入口腔拔出胃管后重新插入为第2次插管成功。

2 结果

2.1 比较2组插管成功率 (表1)

2.2 比较2组不同时间完成插管人数 (表2)

2.3 2组在插管及洗胃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表3)

2.4 比较危重病人的洗胃

对于中毒深且昏迷, 伴有呼吸衰竭的病重患者且又必须进行洗胃的, 从鼻腔插入时我们可以选用交细胃管[2], 而后采取注射器抽吸, 避免发生吸人性肺炎, 同时采取气管插管, 为抢救患者的生命争取时间。

3 讨论

表1显示, 比较2组插管成功率, 差异有显著意义。鼻腔组插管成功率显著, 因为直接插入胃内, 鼻腔至咽的弧度>90°, 沿咽后壁下滑至食管非常容易胃管。并且胃肠道反应较少, 比如恶心、呕吐等症状易固定胃管, 病人接受容易。

表2显示, 比较2组不同时间完成人数,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鼻腔组优于口腔组。

由表3看出, 鼻腔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0%, 口腔组为10.00%。鼻腔组有3例胃管半堵塞, 与鼻腔组选择较小型号的胃管有关, 常因饱食后短时间内中毒又要洗胃的患者, 食物残渣和饭粒易堵塞胃管末端及侧孔所致。喉头痉挛, 呼吸困难是口腔组的不良反应。主要是选择了较粗大胃管, 患者害怕, 耐受性不强, 90%误入气管, 但对那些饱食后短时间内中毒的患者, 采用口腔组插入的途径胃管堵塞不易造成, 使洗胃彻底而迅速。我们的感受是:从鼻腔插胃管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病人痛苦时间短, 耐受程度高, 在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途径插胃管在中毒急救中的应用比较。方法 选取120例非腐蚀性食入性中毒需插胃管洗胃的病人。随机分为鼻腔组和口腔组各60例。比较2组插管成功率;比较2组在插管及洗胃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2组不同时间完成插管人数。结果 鼻腔组插管成功率高,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不同时间完成人数鼻腔组优于口腔组,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鼻腔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0%, 口腔组为10.00%。结论 从鼻腔插胃管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 病人痛苦时间短, 耐受程度高, 在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毒急救,不同插胃管途,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 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83.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64.

上一篇:高校计算机专业课考核方式探讨下一篇:探究中职会计教学中微课的运用